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縮小範圍


商品類型


繁體書 (4)
政府出版品 (4)

商品狀況


可訂購商品 (4)

庫存狀況


有庫存 (3)
無庫存 (1)

商品定價


$199以下 (2)
$400~$599 (2)

出版日期


2022~2023 (4)

裝訂方式


平裝 (4)

作者


侯怡利、陳玉秀、蔡承豪、童文娥、李子寧、呂孟璠、蘇峯楠、李文媛、石文誠 (1)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策劃;蘇峯楠-主編;蘇峯楠、石文誠、張安理、鄭勤思、陳怡宏、李文媛、莊梓忻、莊竣雅、謝燕蓉、曾婉琳、曾明德-作 (1)
林孟欣、李文媛、陳怡菁-編輯顧問;陳涵郁-主編 (1)
編輯顧問-黃裕元、李文媛;主編-曾婉琳 (1)

出版社/品牌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4)

三民網路書店 / 搜尋結果

4筆商品,1/1頁
Watch Taiwan觀.臺灣第58期(2023/7):Hito 流行音樂
滿額折

1.Watch Taiwan觀.臺灣第58期(2023/7):Hito 流行音樂

作者:編輯顧問-黃裕元; 李文媛 主編-曾婉琳  出版社: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出版日:2023/07/01 裝訂:平裝
Hito 流行音樂 如果想找尋一種跨越世代、國界、種族與性別的共通語言,那應該非「流行音樂」莫屬了。有人拼湊音符,開始創作並歌唱;有人著迷物件,蒐集各式唱片;有人熱愛發明,讓音符乘著載體往前邁進;也有許多人,只是單純喜歡聽歌;所有人都能以自在的方式,與音樂相處。一首歌若能喚起不同世代的回憶,就讓音樂當一回嚮導,帶領我們回到最初的感動。
定價:150 元, 優惠價:85 128
庫存 > 10
Watch Taiwan觀.臺灣第55期(2022/10):成為幫助別人的人
滿額折

2.Watch Taiwan觀.臺灣第55期(2022/10):成為幫助別人的人

作者:林孟欣; 李文媛; 陳怡菁-編輯顧問; 陳涵郁-主編  出版社: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出版日:2022/10/01 裝訂:平裝
封面故事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的孫理蓮,於1927年首度踏上臺灣這塊島嶼,原是隨丈夫孫雅各牧師來宣教的她,之後持續投入臺灣慈善扶助事業。我們從孫理蓮自1951年起書寫的三百多封信中,知曉了她以話家常的語氣,記下戰後政府無暇聞問的苦難角落。這些信件,募得一筆筆來自美國、加州的捐款,扶起了廣大山區、偏鄉、離島的貧病孤獨者,讓搖搖欲墜的人們受到照護,進而茁壯與自立,成為幫助別人的人。本期《觀.臺灣》搭配臺史籌備「We Can Help:臺灣扶助事業X基督教芥菜種會特展」的研究成果,從孫理蓮與外國扶助團體的故事出發,追索19世紀到當代臺灣,從受惠到向外援助世界的歷程,盼望激起更多善與愛的共鳴。封面插畫|Croter
定價:150 元, 優惠價:85 128
庫存 > 10
物語-原.民.官: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展圖錄
滿額折

3.物語-原.民.官: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展圖錄

作者:侯怡利; 陳玉秀; 蔡承豪; 童文娥; 李子寧; 呂孟璠; 蘇峯楠; 李文媛; 石文誠  出版社: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出版日:2022/09/01 裝訂:平裝
什麼展可以把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三個館湊在一起?三館的典藏特色恰好各自反映臺灣歷史上的三個主角:原住民(臺博館)、漢人常民(臺史博),與中國宮廷/官府(故宮)的歷史與物質文化。三個不同典藏特色的館怎樣共同策展?三方看似相異的藏品如何彼此對話?看似三個對立的視角如何彼此映照出一個臺灣多元人群相遇、接觸與互動的歷程,以及豐富的物質文化內涵。展覽也試圖藉由與過去歷史與物質文化的探索及對話,讓過去與當代生活相接,進而能對當代有更多多元化及包容性的理解與想像。三館聯合策展,原民官交會,也與當代相遇。本書特色:★集結三館的10位策展/研究人員進行腦力激盪,聯手策劃選出能夠反映各館收藏特色、並且雅俗共賞的12大主題。★從臺博館率先登場的第1檔、以及臺史博接棒推出的第2檔展覽之文物中,精選三館文物共計326件,收錄於展覽圖錄中。★收錄2篇導讀專文,剖析前後2檔展覽的策展理念及策展語彙,以及三館如何進行合作與對話。★全書中英對照。
定價:575 元, 優惠價:85 489
庫存 > 10
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30幅地圖裡的真實與想像【隨書贈〈十九世紀臺灣輿圖〉&〈五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圖〉經典復刻】

4.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30幅地圖裡的真實與想像【隨書贈〈十九世紀臺灣輿圖〉&〈五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圖〉經典復刻】

★ 隨書附贈縮小35%之〈十九世紀臺灣輿圖〉 & 縮小65%之〈五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圖〉經典復刻《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時間、人間》首部曲橫跨 500 年、30 幅珍貴全彩地圖以全新角度認識臺灣歷史的面貌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收藏與研究之集大成完整呈現博物館歷史學的新高度如果說人類數百年繪製地圖的歷史有何規律,那就是新地圖永遠來自舊地圖的組裝與拼貼。在這個意義上,這三十幅地圖不會只是讓人們發思古之幽情的「史料」;它們或許可為新的「臺灣們」得以誕生的沃土,而這些臺灣可化身為盛 開的花朵,歡迎遠方的小王子回家。——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臺灣」是什麼?從島嶼到海洋,從城市到鄉村,從山林到平原,《看得見的臺灣史》系列第一冊「空間篇」,以30幅獨特的地圖,探索不同尺度、不同面貌的臺灣,探索從16到21世紀,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如何描繪和想像這個島嶼國度,為它的外部與內部劃出政治的、族群的、文化的界線;島嶼上的人們又如何不斷突破和跨越界限,創造出多元而豐富的生活空間。本書由臺史博館員共同研究與書寫,訴說地圖與地圖背後的故事,透過歷史學與科學檢測等方式,除了介紹地圖的來龍去脈,更針對每張地圖的時代、人物或圖像細節,進行深入分析,從17世紀以前島嶼逐漸浮現的身影、各方人群的交織輪廓,到帝國殖民下的大製圖時代,與二戰結束至今的多元表述,讓我們對500年間的臺灣,有了不同焦距的觀看方式。有些地圖帶我們進入城市、街區或特定空間的微觀細節;有的彷彿觀景窗,呈現出不同人群對峙形勢下的特殊視野,展現臺灣歷史舞臺上不同人群交會互動;有些地圖全力追求「精確」與「完整」,為現在的我們提供不少歷史細節,有些地圖卻不乏有虛幻之景的存在。隨著政治上的開放,更有些人使用地圖,傳達自己的聲音與意見,見證了臺灣愈來愈寬廣與自由的未來道路。專業推薦吳密察(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李毓中(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翁佳音(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以上依姓氏筆劃排序)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