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聖與俗:神話、儀式,與宗教人的宇宙觀
79折
聖與俗:神話、儀式,與宗教人的宇宙觀
聖與俗:神話、儀式,與宗教人的宇宙觀
聖與俗:神話、儀式,與宗教人的宇宙觀

聖與俗:神話、儀式,與宗教人的宇宙觀

定  價:NT$ 560 元
優惠價:79442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95折,單本省下22元
庫存:5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史詩級宗教學家伊利亞德,最經典之作!
透過聖、俗的辯證,探索宗教本質及其象徵,看見人由凡返聖的盼望

當代知識分子極力擺脫先人的信仰,他們似乎殺死了一個自己不能相信的上帝,卻又無法忍受祂的缺席。──伊利亞德

當人類意欲以理性和科學思維追求俗世生活美滿之時,宗教史學家伊利亞德卻看見芸芸眾生內心對神聖的企盼。在伊利亞德眼裡,神聖與凡俗猶如光與影,彼此因彼此而存在,但我們以凡俗之身生活於塵世,神聖變得不可親見,成了我們永遠的鄉愁。

伊利亞德是二十世紀最具革命性的宗教學者,因著他廣博探索世界各地宗教文明的普遍性原型,人們才得以一瞥那不可見的神聖是如何著影響我們生命。他發現,宗教的本質在於神聖與凡俗的對立辯證──神聖的訊息必然透過凡俗事物顯現,而人類的儀式、慶典乃至規章制度、禮儀習俗,則無不意欲重現「聖顯」之時的撼動體驗。在他眼裡,人類的建築空間仿效著諸神的宇宙,週期性的慶典重現著創世的事件,而各式入門禮儀,則是為了幫助人由凡入聖,承擔神聖的事工──完整的人,必然是能認識自身神聖根源的「宗教人」。

伊利亞德發現,即便在宗教日益被邊緣化的現代社會,我們對神聖的嚮往未曾停歇,而偽裝在世俗活動中──社會運動、政治狂熱、心理治療、小說與電影……。也因此,這本《聖與俗》歷久彌新,不僅是宗教研究的經典,更指引庸碌的現代人思索生命的真諦──唯有體認神聖,方能真正安頓於凡俗。

本書特色

★指標性宗教史學家伊利亞德經典巨作,從神話、儀式之象徵背後的宗教本質
★史詩級考察,從時間、空間、大自然、自身存在四個面向,探究人的神聖根源
★透過「神聖」與「凡俗」的辯證,映照人渴望由凡入聖的永恆鄉愁

靈感推薦

王鏡玲/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林益仁/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林瑋嬪/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楊儒賓/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鐘 穎/作家、諮商心理師、愛智者書窩創辦人
(依姓氏筆畫排列)

這本書理應被關切人性的讀者收在書架,因為伊利亞德所談的不僅是聖與俗,更是人類行為的基本模式。──鐘穎

閱讀《聖與俗》可以作為恢復神聖的「入門禮」,回應生命對於神聖的永恆鄉愁。──蔡怡佳

伊利亞德自己在日記裡曾經說過,他更希望他的書能寫給一般大眾閱讀,讓他們發現生活中的宗教向度。三十多年後,我們看到了《聖與俗》在多元宗教研究光譜上的各式運用。──王鏡玲

伊利亞德的名著《聖與俗》,對聖俗之間的區別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發,至今仍對宗教經驗與象徵意義的研究產生深遠的影響。──林瑋嬪

伊利亞德的理論觸及宗教現象的共通性,不囿限於特定的宗教傳統,也比大多數深奧的宗教義理或說教,更容易向非宗教信仰者說清楚講明白,並有可驗證性。──蔡源林

伊利亞德的核心概念「聖顯」,我在泰雅原住民的Sbalay儀式中找到了呼應,它讓Sbalay又多了一些生態意涵的延伸以及對於家園建構在靈性層面上的豐富實踐。──林益仁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 1907-1986)

羅馬尼亞裔宗教史學家。1928年在布加勒斯特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後,獲得獎學金到印度留學,在加爾各達大學研究梵文和印度哲學,並於喜瑪拉雅山瑞詩凱詩(Rishikesh)的隱修院住了半年。1933年回到羅馬尼亞完成其博士論文《瑜伽:論印度神祕主義之起源》,獲得博士學位,並在布加勒斯特大學任教,教授亞里斯多德和庫薩努斯的形上學、宗教史和印度哲學。

青年時期的伊利亞德亦參與政治活動,在政治光譜上屬右派,但隨著二戰結束,羅馬尼亞落入左派共產黨的治理,伊利亞德流亡海外。1945年到了法國,一段時間後於法國高等研究實踐學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擔任客座教授,自此以法文寫作。1956年,伊利亞德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執教,1958年接任宗教系系主任,其間創辦《宗教史》(History of Religions)和《宗教雜誌》(The Journal of Religion)等期刊,並且擔任《宗教百科全書》(Macmillan’s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主編。1986年逝於美國。

伊利亞德一生著作繁多,具相當文化影響力,學術作品能暢銷於大眾,撰寫之數部小說亦不乏改編成影視作品者。他所主編的《宗教百科全書》是世界最重要的宗教百科,其他重要著作包括《神聖的顯現》(Traité d'histoire des religions, 1949)、《永恆回歸的神話》(Le Mythe de l'éternel retour, 1949)、《薩滿教與狂喜之技》(Le Chamanisme et les techniques archaïques de l'extase, 1951)、《聖與俗》(Le Sacré et le Profane, 1965)、《世界宗教理念史》(Histoire des croyances et des idées religieuses, 1976)等。

譯者簡介

楊素娥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義系博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博士後研究。專研心理學與靈修整合。現任教於輔仁聖博敏神學院,開設心理學與靈修整合相關課程,並任該校「輔大神學叢書」及《神學論集》主編。著有《榮格宗教心理學與聖三靈修》、《夢與神話的靈修旅程》、《人格九型:從自我到真我的靈修旅程》,譯有《聖山沙漠之夜-隱修導師談〈耶穌禱文〉》,其他相關論著散見於《神學論集》中。

審閱者簡介

蔡源林

美國天普大學宗教學博士,現為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專長為比較宗教、宗教對話、宗教與國際政治、伊斯蘭研究等。著有《伊斯蘭、現代性與後殖民》、《跨界多元視域下的東南亞華人文化:歷史篇》(合著),譯有薩依德的《文化與帝國主義》等。

目次

【推薦序 1】重拾神聖、完成人性:《聖與俗》推薦序/蔡怡佳
【推薦序 2】沒有「非宗教人」,只有尚未覺知宗教需求的現代人/鐘穎
【推薦序 3】聖俗之間:一個台灣原民生態靈性觀的回應/林益仁
【審閱序】宗教通識教育的必備讀本/蔡源林
【導讀】在百科全書式的旅途漫步:一種閱讀伊利亞德的方式/王鏡玲

第一章 神聖空間與建構世界的神聖性
空間的同質性與聖顯/神顯與記號/混沌與宇宙/空間的祝聖即宇宙創生的重複/世界的中心/「我們的世界」總是被安置於中心/城巿-宇宙/開始從事世界的創造/宇宙創生與建築祭禮/聖殿、大教堂、主教座堂/小結

第二章 神聖時間與祕思
凡俗期間與神聖時間/聖殿與時間/創造的每年重複/透過回歸最初的時間再生/節慶時間與各種節慶的結構/定期進入眾神的時代/神話故事即典範的模式/使祕思再次成為現實/神聖的歷史、歷史、歷史主義

第三章 自然的神聖性與宇宙性宗教
神聖的蒼天與天神/遙遠的至上神/生命中的宗教經驗/各種天之象徵的永恆性/水的象徵結構/洗禮的典範歷史/各種象徵的普世性/大地之母/將嬰兒放在地上的儀式/女人、大地、生育力/宇宙樹與植物崇拜的象徵/對大自然的「剔除神聖」/其他的宇宙聖顯現象

第四章 人的存在與聖化的生活
對世界開放的存在/生命的聖化/身體-房子-宇宙/通過窄門/通道的儀式/入門的現象學/男人的社群與女人的社群/死亡與入門禮/「第二次出生」與靈性的再生/現代社會的聖與俗/「宗教歷史學」是一門學問/古典希臘文獻中的宗教學基督宗教初期的論辯/中世紀西方的宗教研究/宗教研究新視野的開展/十九世紀以後的發展

【附錄一】宗教研究的編年史
【附錄二】索引
【附錄三】參考文獻
【附錄四】延伸閱讀

書摘/試閱

混沌與宇宙

傳統社會有一些凸顯的特質,其中之一是:他們認為在他們所居住的地區,以及圍繞在這地區旁未知而含糊的空間,這兩者之間是對立的。前者,就是我們所在的這世界、這宇宙;而外在於這世界之外的每一件事,便不再是宇宙的一部分,而是「另一個世界」,一種外來的、混沌的空間,被一些魔鬼、邪靈及類似邪靈和亡靈的外來者所盤據。空間中所出現的第一道可見的裂痕,便是導因於人類在所居住的、秩序化了的空間,也就是經過宇宙化了(cosmicized)的地區,以及超出這地區邊境之外的未知空間,這兩者之間的對立:一方面是宇宙,另一方面則是混沌。然而我們應該明白,人類所有居住地區之所以是一個宇宙,正因為它是第一個被祝聖,也因為這是眾神的作為,或者是與眾神世界的共融交往所致。我們所身在的這世界,是一個內在於神聖,且神聖已然顯現自身的宇宙,在這宇宙之內,一個層面突破至另一層面成為可能,並且可以不斷地反覆下去。而這,也就是為什麼宗教時刻總是指向宇宙創生的時刻,這其實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神聖顯示出絕對的真實,同時使定向成為可能時,那麼,它便建造了這世界,是它設立這世界的界限,並建構了這世界的秩序。

這一切可以從為了佔領一個地區而舉行的吠陀儀式看得很清楚,透過對祝融祭壇(a fire altar,即garhapatya)的設立,向火神阿耆尼(Agni)祭獻,使得占領該地成為合法有效的。「有人說,當人建造了一座祝融祭壇,人也就在此處定居了下來,而且所有建造祝融祭壇的人,都是合法建立的。」藉由祝融祭壇的設立,阿耆尼得以臨現,並使得與眾神世界的共融交往得以確保,此祭壇的空間便成為一個神聖的空間。然而,儀式的意義又遠比這點複雜,而且如果我們仔細地考慮所有的細節,我們便能瞭解為什麼祝聖一個地區就相當於建構一個宇宙,也就是將它宇宙化(cosmicizing)。

事實上,因為這個向阿耆尼設立的祭壇,除了在一個小範圍的宇宙上仿效受造的世界(the Creation)外,別的什麼也不是。混雜著泥土的河流,被理解為原初的河流;形成這祭壇基礎的泥土,便象徵著土地;旁邊的圍牆則呈現出環境來⋯⋯等。而這祭壇的建築物,亦伴隨著讚揚宇宙恰恰受造完成時的歌聲。因而祝融祭壇的設立,雖然它僅僅是確認一塊新地區的領土,卻相當於宇宙的創生。一個未知的領域、異質的空間、未被我們人類所占領的地區,仍然屬於混沌的流動、不定、未成形的樣子。藉由占領這塊地域,尤其是居住在其中,人們透過儀式性地重複宇宙創生,象徵性地將它轉化為宇宙。成為「我們的世界」,首先需要「受造」,而且,所有的受造物都有其典範模式—亦即諸神對這宇宙的創造。當北歐斯堪地納維亞半島的移民者占領冰島進而開墾這塊土地時,他們並不認為這項事業是一樁起源性的任務,也不認為它是人類和俗世的工作。對他們來說,他們的工作只不過是重複原初的行為,亦即將混沌轉化為宇宙的創造性神聖行為。當他們開墾荒原、種植土地時,實際上卻是在重複諸神當初的行動,即藉由賦予它們結構、形式、標準而將它們系統化組織起來的作為。

不管這是開墾荒原土地,還是征服、占領一個已由其他人類所居住的土地,其占領的儀式,總須要重複宇宙的創生。因為在古代社會的觀點中,所有「非屬我們這世界」的每件事物,都不算是世界。一個地方要成為「我們的」,唯有重新創造它,亦即祝聖它,才能成為我們的。這種對於未知領土的宗教行為,仍延續至啟蒙時代,甚至在西方也一樣。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征服者,以耶穌基督之名占領了他們所發現並征服的領土。十字架的豎立,便相當於祝聖了這個國家,使這塊領土具有某種的「新生命」。因為透過基督,「舊的已成過去,一切都成了新的。」藉著十字架,這新發現的領土被「更新」,並「重新受造」。

空間的祝聖即宇宙創生的重複

我們必須瞭解,對一未知領域的宇宙化過程,常常是一種聖化的儀式;對空間作有系統化的組織,便是重複諸神的典範作為。宇宙化過程與祝聖儀式之間密切的關係,在一些文化的最初階段中,早已被證實。譬如一些澳洲的游牧民族,他們的經濟現今仍維持在農耕和小型狩獵的階段。依照阿蘭達部落的傳統,在神話時期,努巴庫拉神已將阿奇帕人後來的領土給宇宙化,創造了他們的始祖,並建立了他們的各種制度。從橡膠樹的樹幹,努巴庫拉神作成了「聖柱」,並用血塗抹它之後,爬上此柱,消失於天空中。這聖柱象徵「宇宙軸」,因為環繞聖柱附近的區域,被轉化為世界,人們也可在此地定居下來。所以,聖柱在儀式上扮演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在阿奇帕人游牧期間,他們總是將聖柱帶在身邊,並依聖柱轉向所指引的方向,選擇他們所要採行的路線。這對他們持續在移動的過程中,可使他們總是行在「自己的世界」(their world)裡,同時也得與天共融交往,進入努巴庫拉神以前消失之處。聖柱如果斷裂,便意味著大災難要來臨,好比「世界末日」,整個世界回到混沌。史賓賽和吉倫 曾一度報導過此事:聖柱一旦斷裂,整個部落都將陷於恐慌之中,他們徘徊於沒有終向的時間中,至終將一起倒在地上,等著死亡追上他們。

這個例子很巧妙地說明了二個方面:其一是聖柱的宇宙論功能,其二是它的救贖論角色。因為一方面,聖柱構成了努巴庫拉神過去用來宇宙化這世界的柱子;而另一方面,阿奇帕人相信,聖柱是他們得以與天神王國共融交往的方法。現在,人類唯有透過不斷與天神共融交往,才可能生存。阿奇帕人唯有依照努巴庫拉神對宇宙的組織與聖化來仿造,才能使這世界真正地成為他們的世界。生命若沒有一個面向超越界的開放,是不可能生存的;換言之,人類無法活在混沌中。人一旦失去了與超越界的聯繫,在這世上的生存便可能終止,而對阿奇帕人來說,便是任由自己死亡。

經過上述的分析,定居在某一個地方,便等於是祝聖它。當居住地點不再像游牧民族般,只是暫時的,而是像定居的族群,是永久的,這定居便涉及到整個族群的生存的重要決定。安置在某個特定的地方,建設它,並定居於此,這些行動都預設了一個生命性的抉擇。當人準備好創造這世界時,他便承擔起對這宇宙的抉擇。現在,這個宇宙已成了諸神所創造與居住之典範宇宙的複製品,因而它也分享了諸神作為的神聖性。

阿奇帕人的聖柱支持著他們的世界,並確保他們得與天神共融交往。在此,我們擁有宇宙圖像的原型,這宇宙圖像已被廣泛地散播出去,亦即這根宇宙的樑柱支持著天,同時也打開了通往諸神世界的路。凱爾特族人和日耳曼人,即便在皈依基督教後,仍保留著對這種聖柱的崇拜。大約寫於西元800 年的《洛爾施修道院簡明編年史》(Chronicum Laurissense breve)一書,報導了其中一次查理曼與撒克遜民族(Saxons, 772)爭戰的過程,毀滅了位於艾勒斯城堡的聖殿及最有名的伊爾明舒勒聖木。富爾達的魯道夫(約寫於860 年)還指出:這個有名的柱子是「宇宙柱,它支撐著所有的事物。」同樣的宇宙圖像,不只在羅馬人周遭(如賀拉斯的《詩藝》〔Horace, Odes, III, 3〕)和古印度(如《梨俱吠陀》〔Rig Veda, I, 105; X, 89, 4; etc.〕所謂之skambha,即宇宙柱)發現;而且也在加那利群島1上的居民,及遠方文化(如瓜基烏圖族20,及印尼弗洛勒斯島的納德厄族中發現。

瓜基烏圖族人相信,銅製的聖柱穿越過宇宙三層次:地下、地上、天上,而在它進入天空的位置上,便是「上方世界之門」。天空中可見的這道宇宙樹之像,就是銀河。而諸神的作品—宇宙—便被人類在其範圍內重複與模仿。以銀河的形式呈現於天空中的世界之軸(axis mundi),以聖柱的形式出現於慶典之殿內。以三十至三十五尺高的香柏木樹幹來做,且超過半數以上,突出穿過屋頂。這根柱子在慶典中,扮演著一個主要的部分,它賦予這房子一個宇宙性的結構。在禮儀的頌歌中,房子稱為「我們的世界」,而住在這房子裡準備入門禮的候選人,則宣告:「我在世界的中心,我在世界的柱子上」等等。 同樣地,從宇宙柱到聖柱的同化作用,以及從慶典之殿到宇宙的同化作用,也在印尼弗洛勒斯島的納德厄族中發現。此祭獻之柱被稱為「天之柱」,而且一般相信,是它支撐著天。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442
庫存:5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