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古希臘思想通識課:希羅多德篇(簡體書)
滿額折

古希臘思想通識課:希羅多德篇(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9 元
定價
:NT$ 354 元
優惠價
87308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被稱為“歷史學之父”,他的著作《歷史》是西方最早的史書,記述了公元前6—前5世紀希臘城邦和波斯帝國的一場大戰,凸顯了東西方文明的衝突。《古希臘思想通識課:希羅多德篇》是對《歷史》一書的解讀,借希羅多德之眼回看瑰麗複雜的古代地中海世界,探究人類興衰背後的道理。

張新剛教授選擇了希波戰爭中的一些關鍵節點以及最重要的議題進行拆解和分析,這些議題往往關涉人性和人類秩序的本原問題,如:什麼樣的人才稱得上是幸福的人?統治的基本原理是什麼?自由對於人和城邦意味著什麼?習俗究竟有何約束力量?波斯和希臘的衝突是利益的衝突還是自由與奴役之戰?……這些議題是當時的希臘思想界最關切的問題,是古希臘思想的精髓,也決定性地塑造了2000年來西方文明的走向。

張新剛教授把《歷史》一書廣博而複雜的內容,濃縮於12 堂課,帶領讀者回到“歷史”發⽣的地⽅,把握希臘文明的精神內核。



作者簡介

張新剛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法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古希臘、羅馬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和政治理論等。著有《友愛共同體:古希臘政治思想研究》,譯著有《柏拉圖的次優城邦》《柏拉圖的政治理論》等。

在高校開設西方古代史經典研讀課程多年,頗受學生好評。曾獲北京高校第十屆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一等獎(2017年)。

序 言


從“甜咸黨”之爭談起

近些年,每到端午節,社交媒體上總會爆發關於粽子真理的大討論。南北方的網民自動劃分為兩個陣營:“甜粽黨”和“咸粽黨”。每年此時,我這個出生在北方,但被廣州咸肉粽搞得五迷三道的人就無處可依了,我的胃似乎早已背叛了自己的籍貫。粽子突然成為我的一個問題:是在父母熱心的目光下吃下甜棗粽,還是大義凜然地告訴他們,甜粽是邪教,只有鮮肉粽才是正宗,哪怕退而求其次,吃個糯米雞也好過吃甜粽子。最後,為了維護和諧的家庭關係,我還是把到嘴邊的話連同甜棗粽一起吞到肚子裡。深陷口腦衝突的我突然想起希羅多德在他的《歷史》中記述的一個故事。

希羅多德是古希臘的著名作家,被後人稱作“歷史學之父”(同時還有個“謊言之父”的“尊稱”),他在《歷史》一書裡依照波斯崛起的線索,記了頗多有趣的事情。他記道,波斯大王大流士(DariusⅠthe Great)曾把希臘人和印度人叫到一起。他明知道這兩個地方的人對待逝者的習俗是不一樣的,希臘人在親人去世後會進行火葬,而印度人則會吃掉親人的遺體。大流士先問希臘人,給他們多少錢能讓他們吃掉自己親人的遺體,希臘人大驚失色,說大王怎麼會有這種無禮的要求;接著,他再問印度人,給他們多少錢才能讓他們燒掉逝去親人的尸體,印度人說絕無可能。我看了看手中的甜棗粽,又想了想希羅多德的這個故事,發出了 古希臘作家品達(Pindar)的感慨:“禮法是萬物之王!”我們並不能選擇出生地,被父母偶然地帶到這個世界後,就非常具體地生活在某個習俗共同體中,不假思索地接受這個習俗共同體的生活方式和倫理價值觀,並且精心守護甚至神聖化這些習俗和價值。但當不同的習俗和活法相遇時,我們才突然發現,原來天底下的神聖性並不只有一種。為了維系一個北方家庭的價值觀,我不得不承認甜粽是神聖的,但是我的口舌和腸胃卻很真實地提出抗議:“我們要咸粽。”好像是在習俗背後,有一個更本真的身體在向我證明,習俗不是最高的,在習俗之上是存在真理的,那就是咸粽更符合人體的自然需求!面對身體誠實的聲音,我的腦袋卻不敢如此確認。因為咸粽可能只是適合我一

個人的身體需求,對於其他偏愛咸粽的同道中人,我並不能確定他們究竟是出於習俗的規訓還是遵循了身體的自然。

甜咸黨之爭經過希羅多德的過渡,瞬間變得嚴肅起來,成為一個深刻的理論話題。其實,習俗不僅僅涉及吃粽子或是對待逝者的態度,而且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到國家的政治制度,下到早餐的甜 / 咸豆花選擇,希羅多德實際上將人類生存的根本處境揭示了出來,並且加以深入的理論探討。他在講述大流士上臺的故事時,還記述了一場宮廷辯論,即波斯應該采取哪種統治方式:平等的秩序還是寡頭統治,抑或一人統治?三種統治方式其實是在選擇構建秩序的不同道路,而要做出選擇,就必須搞清楚每種道路背後的道理是什麼,以及有沒有一種更符合秩序構建邏輯的統治方式。

如果回到希羅多德生活的時代,我們會發現這也並非他老人家的獨創,當時的希臘思想界都在探索此類問題:人性究竟是怎樣的?人是否應該像動物一樣遵循力量邏輯建立強權的統治秩序?人類的各種道德原則和法律規定是否是在束縛人性?正義是否就是強者的利益?智者們、哲學家們都在做出自己的分析,而希羅多德用自己的“探究”參與了對這些永恒問題的思考。在這個意義上,希羅多德的《歷史》就不只是記述了木乃伊的三種做法、斯基泰人用自殘來哀悼國王之類的奇聞逸事以及希臘人和波斯人的恢宏戰爭,他將自己的著作提升到了凝視人性和人類秩序本原的高度,使之成為“經典”。


經典與人文教育

經典之為經典,不只是因為年歲長,比如說並不是所有用古希臘語寫成的作品都具有同樣的分量,大眾常常念及的還是荷馬、赫西俄德、希羅多德、修昔底德、柏拉圖、亞裡士多德和一些悲劇作家。真正的經典是那些直面人與世界的根本議題,並能夠充分展示出這些議題的複雜性的作品。雖然歷史情境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仍能穿越時空從經典文本中讀到切身性和親緣性。當下的我們或許已經不再認可不同時代的經典給出的最終方案,但毋庸置疑的是,我們仍需和經典作品中探討的那些永恒議題一同生活,從經典作品中汲取養料,並努力給出自己的探索方案。

除了作品自身的力度之外,經典之為經典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對後世的影響。或者說,一旦文明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重量級的經典作品,後面的文明進程往往容易產生路徑依賴。無論是繼承還是革新,都需要在已有的基礎之上進行。從這個視角來看,古代希臘的文明形態決定性地塑造了西方文明的走向,一些母題會在不同的時段反復出現。比如,希羅多德記述的希波戰爭,特別是馬拉松戰役、溫泉關戰役和薩拉米斯海戰,歷經兩千多年的沿革,今天在希臘被視為自由與公民精神的象徵,跑馬拉松甚至成為今天中國城市中產階級的主流運動之一;俄狄浦斯、安提戈涅更是成為現代學者和思想家筆下的熱門人物;希臘的政治觀念也成為現代大眾政治的基石。

經典文本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以至於我們都不應該問“為什麼讀書要讀經典”這種問題。如果非要做出回答,那就是閱讀經典關涉人文教育的總體目標。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他最後一部著作《法律篇》中曾經區分過三種教育:第一種是職業教育,即學習一門謀生的技能,以便日後能夠進入某個行當,滿足日常需要以過上小康生活。對教育的這種理解恐怕是今天大部分人的想法,但是柏拉圖說,我們在生活中往往會遇到下面這種情況:在某個行當內做得特別好的人,有時卻會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甚至違背城邦習俗和人倫底線的事情,面對這種情況時,我們並不會說這個人接受過良好的教育。第二種是政治的教育,即在城邦中知道如何做統治者和被統治者,能夠有能力積極參與城邦的公共事務,為城邦勇於承擔公民的職責,成為政治人。在柏拉圖看來,能夠做到這一點勉強可以說接受過教育。第三種才是最理想的教育,那就是通過教育將人培養為好人,或者說卓越的人。在這種教育中,人不僅是合格的公民,還能通過理性的努力,向智能靠近,成為擁有完滿德性的人。

如果我們接受柏拉圖關於教育的三重區分,那麼閱讀經典著作至少在後兩層的意涵上會極大地幫助我們進行自我教育。通過與經典作家的直接對話,我們可以在文本的細讀中思考人與政治社會的核心議題,體悟重大問題的複雜與深奧,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以更加平和穩健的態度知人論世。在這個意義上,閱讀經典是人文教育艱難的捷徑,從根本上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加通透。

對此,2019 年過世的著名文學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在他的《西方正典》一書中有一段話,非常準確地講出了這層意涵:

西方最偉大的作家們顛覆一切價值觀,無論是我們的還是他們的。不少學者要求我們在柏拉圖或《以賽亞書》中找到我們的道德和政治觀的根源,但他們和我們所處的現實脫了節。假如我們讀經典是為了形成社會的、政治的或個人的道德價值,那我堅信大家都會變成自私和壓榨的怪物。我認為,為了服膺意識形態而閱讀根本不能算閱讀。獲得審美力量能讓我們知道如何對自己說話和怎樣承受自己。莎士比亞或塞萬提斯,荷馬或但丁,喬叟或拉伯雷,閱讀他們作品的真正作用是增進內在自我的成長。深入研讀經典不會使人變好或變壞,也不會使公民變得更有用或更有害。心靈的自我對話本質上不是一種社會現實。西方經典的全部意義在於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獨,這一孤獨的最終形式是一個人和自己死亡的相遇。


回到“歷史”發生的地方

吹噓了半天經典,實際上是為了人為地先行給這本小書的內容做拔高和拋光。您看到的這本書主要是借希羅多德的眼睛來看古代地中海世界,包括古代波斯、埃及、希臘乃至亞歐北部的遊牧民族斯基泰人。不僅如此,還要借希羅多德的眼睛來看人類興衰背後的道理,看不同習俗的演變、對抗與融合,看人類行動的原因。

希羅多德通常被視為西方歷史學的開創者,但是我們今天對“歷史”的理解和公元前 5 世紀的理解卻不盡相同。“歷史”一詞在古希臘語中意為“探究”,實際上從屬於尋求智能的行當,而非對過去事情的忠實記載。希羅多德實際上是通過自己的寫作進行探究,一方面記錄人類的豐功偉業,另一方面考察希波戰爭的原因。

所以,當我們回到“歷史”發生的地方時,會發現一個現代人比較陌生的史家形象,希羅多德甚至被後人稱為“謊言之父”。這便給今天的讀者帶來一個挑戰:究竟應該如何進入希羅多德的《歷史》,如何進入經典文本?對這一問題有個原則性的回答,那就是應該按照每個經典作家自己的要求來閱讀他 / 她的文本,而不是帶著現代人或現代學科的既有觀念去讀它們。對於希羅多德,本書更多的是將他作為一個偉大的作者,而非今天學科分類中的歷史學從業者來對待。這樣一來,我們首先要知道他在書中記述了哪些內容,如何安排章節結構和敘事線索,以及最重要的,他為什麼寫這些內容,為什麼如此安排它的結構。一旦帶著這種目光進入希羅多德,我們

會發現一個嶄新的世界。通過對他記述事件的分析,我們試圖展示和理解他關注的主題和敘事線索。

在本書的十二講中,我盡可能挑選了最重要的議題進行拆解和分析,這些議題往往關涉人和秩序的基本結構,如什麼樣的人才稱得上是幸福的人?統治的基本原理是什麼?自由對於人和城邦意味著什麼?習俗究竟有何約束力量?波斯和希臘的衝突是利益的衝突還是自由與奴役之戰?等等。本書希望提供的不只是古代世界的一堆素材,還有古風和古典地中海世界總體的生活方式與思想狀況。回到“歷史”發生的地方,我們才能更有準備地把握希臘文明的精神內核。


目次

序言
第一講 希羅多德:“歷史學之父”
一、尷尬的“歷史學之父” 3
二、希羅多德其人 8
三、希羅多德其書 11
四、《歷史》的主題:探究和記錄 14
第二講 巨吉斯的偷窺與習俗的力量
一、古老的怨恨 23
二、呂底亞 25
三、王後的衣衫與習俗 30
四、德爾菲與新習俗 37
第三講 克洛伊索斯與幸福的難題
一、梭倫論幸福 43
二、不幸的克洛伊索斯 51
三、“從苦難中學習” 58
第四講 作為標尺的埃及
一、東方秩序的空間學 65
二、埃及的古老 69
三、作為基準的埃及 72
四、埃及的王朝史 77
第五講 岡比西斯到大流士的帝國習俗
一、波斯的擴張與權力更迭 85
二、岡比西斯的“瘋狂” 91
三、大流士與新帝國禮法 98
第六講 政體辯論
一、一人統治和平等秩序 110
二、寡頭制 117
三、大流士勝出 119
第七講 斯基泰人
一、斯基泰敘事的結構性位置 127
二、斯基泰人與遊牧 131
三、大流士失敗的遠征 139
第八講 雅典與斯巴達
一、雅典與僭主制的纏斗 151
二、克裡斯提尼與新雅典 160
三、斯巴達 167
第九講 伊奧尼亞反叛與馬拉松戰役
一、伊奧尼亞反叛 177
二、雅典與埃吉那的衝突 184
三、馬拉松戰役 188
四、馬拉松戰役的影響 198
第十講 薛西斯與第二次希波戰爭
一、薛西斯出征的動機 207
二、自由與奴役之戰 217
三、溫泉關戰役 222
第十一講 地米斯托克利與薩拉米斯海戰
一、阿爾特密西昂海戰 231
二、薩拉米斯海戰 236
三、地米斯托克利 243
第十二講 《歷史》的尾聲與“探究”的啟程
一、希臘世界的分裂與統一 253
二、普拉提亞和米卡列陸戰 257
三、探究的尾聲與響應 264
後記

書摘/試閱

王後的衣衫與習俗

呂底亞的統治家族最早可追溯至神話人物赫拉克勒斯,經過 22代的傳承後到了坎道列斯的統治時代。坎道列斯特別喜歡他的妻子,認為他的王後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一個王娶到了他所見過的最漂亮的女人並不令人驚奇,奇怪的是他接下來的做法。

坎道列斯有一個非常信任的護衛巨吉斯,他非常尊重坎道列斯。有一天,坎道列斯對巨吉斯說自己的王後是最好看的,巨吉斯回話說他相信是這樣的。但坎道列斯說這還不夠,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巨吉斯只有親眼看到王後的裸體才是真的相信王後是最美麗的。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要求,坎道列斯的動機是什麼呢?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似乎是他有一個漂亮的女人,如果別人看不著,他就覺得自己沒被認可一樣。

巨吉斯聽後連忙回絕,他非常驚恐地回復道:“主人,您給我的這個命令是多麼的荒唐無禮。您竟然命我看王後的裸體!她一旦褪去了衣衫,就一並褪去了女人的羞恥感。先人們早就認識到哪些原則是高貴和善好的,其中的一個原則就是我們只去看那些屬於我們的。就我而言,我完全相信您的王後是所有女人中最美麗的;我求您不要讓我做任何違背習俗禮法的事情。”

在聽到看王後裸體這個命令之後,巨吉斯大驚失色,表示這個命令太過荒唐,並給出了自己拒絕的理由。第一個理由,一個女人褪去了衣服,就是褪去了她的羞恥之心。第二個原因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遵守一些原則,這些原則在非常長的時段都有用,其中的一個原則是σκοπέειν τινὰ τὰ ἑωυτοῦ,這裡的 σκοπέειν(看)可以作兩種解釋:第一種理解是每一個人只能看屬於自己的;第二種解釋則是每個人都該著眼於自己的利益。根據第一種理解,王後是國王的,只有國王才有資格看,巨吉斯認為他不應該看;根據第二種理解,巨吉斯是著眼於自己的利益,最後選擇了自己的利益而殺了國王。如果僅按照字面理解,那麼第一種解釋更為合理,這樣一來,巨吉斯的兩個理由總結起來就是,行事要遵循習俗禮法(nomos)。Nomos 是整部《歷史》中非常重要的概念,這個詞有幾個意涵,包括法律、習俗,以及某種樂調等,在希羅多德生活的時代,nomos(法律、習俗)和 physis(自然)的關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命題,一直到柏拉圖的對話裡才有最終的理論總結,像《高爾吉亞》《理想國》和《法律篇》都對這一關進行了深入的討論。這個問題可以先留在這裡,繼續回到巨吉斯的故事。

巨吉斯第一時間就表示反對,因為這個要求實在是荒唐,估計他也搞不清國王的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但是國王卻似乎很真誠,接著就寬慰巨吉斯不用擔心,這並非是對他的試探,而就是單純地想讓巨吉斯親眼看看王後的裸體,然後認定王後果真是最美麗的女人。並且國王還向巨吉斯許諾,絕對不會讓王後發現,為此國王還特意設計了偷窺的場景,即讓巨吉斯躲在他們臥室的門後,並在王後背對他的時候神不知鬼不覺地溜出門。

巨吉斯拒絕國王的理由是害怕破壞習俗禮法,而坎道列斯根本沒有接這個話茬兒。坎道列斯認為巨吉斯擔心這是自己給他設下的圈套,或者害怕王後會懲罰他,於是從這個角度來打消巨吉斯的顧慮。所以,在坎道列斯眼中,習俗禮法根本不在他考慮之列。

那麼巨吉斯到底是害怕他說的理由,還是怕被王後發現受到懲罰呢?無論如何,他意識到自己無法抗命,便根據坎道列斯的安排,偷偷藏在國王臥室門後,在王後褪去衣衫後看到了王後的裸體。但不巧的是,他在偷偷溜出門的時候還是被王後發現了。王後當時就意識到這是她丈夫的主意,並表現得很鎮定,當作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這時候希羅多德加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評論:“在呂底亞人中間,在大部分異族人中間,即便是男人被別人看到了裸體都是一種極大的羞辱。”這句評論又提到了習俗。

到了第二天,王後把巨吉斯召到面前,給了巨吉斯兩個選擇:要麼殺掉坎道列斯,娶了王後,成為呂底亞的國王;要麼他自己被殺。王後給出的理由是,國王謀劃了這一切,所以應該被殺死;而巨吉斯則看了王後的裸體,這是違背習俗的,殺了巨吉斯才能保證他以後不再盲目聽從國王的命令,去看不該看的東西。如同當初聽到坎道列斯的命令一樣,巨吉斯也先是求王後不要強迫他二選一,見乞求無果後,他便如任何正常人一樣選擇了前一條道路,殺了坎道列斯,娶了王後,做了呂底亞的王。

這就是呂底亞統治家族權力轉移的故事,看完這個近乎狗血劇情的宮廷故事後,我們必須嚴肅地追問:這個故事究竟在講什麼道理?

首先巨吉斯在抗拒坎道列斯的命令時說,當一個女人褪去了她的衣服,就是褪去了她的羞恥之心。偷看事件發生後,希羅多德評論說,在呂底亞以及在異族人那裡,被看了裸體,哪怕對男人來說都是一種極大的羞辱。試問,巨吉斯知道這個習俗,國王難道會不知道嗎?即便不知道,巨吉斯也大聲地講給國王聽了。那麼問題就轉化為,國王坎道列斯既然知道這個習俗,為什麼還讓巨吉斯去看王後的裸體呢?我們可以把這個故事進行一定程度的抽象,即巨吉斯和國王都知道呂底亞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習俗,但是國王逼迫巨吉斯去做違反習俗的事情。只不過故事裡的這個習俗是和王後相關,實際上也可能是和任何習俗和法律相關。

同時,我們還可以做另外一個方向上的抽象追問,在這個故事中,國王下命令的物件是巨吉斯,但這個物件可以是任何人和任何事。坎道列斯是僭主,前面提到僭主是不以法律來統治的。法律是什麼?比如第三講中出場的梭倫(Solon),他之所以跑到呂底亞來,是因為他給雅典立了法,頒布了條文,把條文刻在碑上放到廣場上給所有人看,結果很多人還是追問他的法是什麼思,他就周遊列國了。法律就是讓所有人都能知道的規範,而傳統的貴族不再有自由裁量權,法律適用於平民,也適用於貴族。成文法的出現限制了貴族掌握司法的權力,而未成文法,也就是習俗,實際上是對既定共同體生活的無形束縛。習俗往往不是某一個王確立的,它是在歷史中、在實踐中形成的,它的起源可以不斷追溯,甚至追溯到神那裡。

但是,坎道列斯在這個故事裡決定要挑戰習俗。對於一個大王來說,在他的治下,他的命令就相當於法律。這件事表面上是他讓巨吉斯去看王後的裸體,實際上是王在試圖用自己的權力來挑戰整個地區的傳統習俗。他試圖用自己的權力去頒布一個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這個命令挑戰了這個王國原來的、更為長期的、所有人都要遵守的習俗。

那麼既然王的權力在其所轄範圍內是至高無上的,他有沒有資格來挑戰這個習俗呢?坎道列斯勸說巨吉斯時用的理由是王後發現不了這件事,意思就是他們既能違背這個習俗,但又不會有任何後果,即沒人知道你做了這件事。這個邏輯後來在柏拉圖版本的巨吉斯故事裡得到進一步的推進。在柏拉圖《理想國》卷二中,柏拉圖的兄弟格勞孔講述了另一個版本的巨吉斯的故事。在這個版本中,巨吉斯是給國王放羊的牧者。有一天地震了,巨吉斯進入坍塌的地穴中發現一具巨人的尸體,尸體手上戴著一枚金戒指,巨吉斯取下戒指走出了地穴。

他戴上這個戒指並且擺弄它,發現一轉戒指他就可以隱身,再一轉又現身。試想,如果你有了這個戒指,你最想幹什麼?估計大部分人的腦海裡都會閃過一堆邪惡的念頭。巨吉斯也是普通人,他戴著戒指引誘了王後,殺了國王。格勞孔通過這個故事是想說明,人不去做不義的事情並非出於人格高尚,即並非人不想做壞事,而是人怕做壞事後受懲罰。格勞孔體悟到了人性之中很深的一些動力,你想做壞事而不得,只是因為你沒有這個可以隨時隱身又現身的戒指,即做壞事而不受懲罰的能力。

坎道列斯的邏輯也是一樣的,他向巨吉斯保證,他偷看了也不會被王後發現。復盤整個故事,故事的每一個節點上其實都有其他選擇。比如這個故事完全可以改為巨吉斯看了王後,卻沒有被發現,但是不可以,這個戲劇衝突必須出現,王的命令和傳統的衝突必須出現。再有,王後發現了巨吉斯,她明明可以當晚質問坎道列斯到底要幹什麼,是為了侮辱她,還是要借此把巨吉斯除掉,但王後沒有問,而是第二天直接把巨吉斯叫過來。按常理推斷,王後如果要選擇一個人的話,選擇國王,讓國王除掉巨吉斯是成本最低的。為什麼王後當時就非常敏銳地判斷這個事一定是坎道列斯安排的,而不是巨吉斯自己溜進來的呢?這些假設,是想說如果仔細琢磨,故事裡的情節和人物活動很複雜。但是故事最後通向的結局是一定要把根本的道理給講出來,要引導讀者關注習俗的問題,就是國王坎道列斯想用自己的法去挑戰整個共同體的習俗,結果付出了生命代價。

所以,這並不是一個炫耀自己老婆好看的故事,而是在討論國王身為最高統治者,真的可以為所欲為嗎?國王是否可以隨心所欲地修改法律挑戰習俗,而不會被懲罰?國王真的是整個範圍內的最高的統治者而不受限制嗎?坎道列斯的下場說明,至少在呂底亞並非如此。

在可見的權力和命令之上,還有傳統習俗的強大力量在起約束作用。在故事裡,這個習俗約束力量就是巨吉斯提到的,無論男人還是女人褪去衣服都是褪去了羞恥。王後要把王殺掉,是因為他違反了這個約束,羞恥大於王政。

在這一問題上,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追問:在一個共同體內部,習俗有著強大的約束力量,那麼在不同的共同體之間,有沒有更高的習俗禮法?有沒有更普世的禮法呢?

好比甜粽黨、咸粽黨的問題,也是習俗禮法帶來的問題。如果一個人始終生活在南方,從不曉得粽子是甜的,那麼也不會產生甜咸之爭,人口流動便利之後,開始遇到不同的習俗,這個問題便變得尖銳起來。我們可以把甜咸黨的習俗和法律推演到其他的層面,上到一個國家的制度組織,下到該穿漢服還是西裝,背後的邏輯都是一樣的,核心都是要回答究竟應該如何處理不同習俗的關係。希羅多德對此問題也有非常精心的處理,他講了一個發生在波斯宮廷的故事。當時波斯的大王是大流士,他曾先後把治下的希臘人和印度人召到面前。大流士先問希臘人,給他多少錢,他願意在父母死後把他們的尸體吃掉。希臘人說這個問題太可怕了,怎麼能吃自己的父母呢?大流士繼而又問印度人,給他多少錢,他願意在父母死後把他們燒了。印度人說這要求太無禮了,父母死了就應該吃,怎麼能燒呢?大流士統治了希臘又統治了印度的部落之後,發現不同群體對待死去的親屬的習俗是完全不一樣的,雙方都覺得對方的行為太野蠻了。希羅多德在講完這個故事後,給出了著名的評論,即他同意品達的觀點:“習俗禮法是萬物的大王。”

我們可以追問,在甜咸黨或希臘—印度習俗二者之上有沒有一個更加普遍的標準答案呢?如果沒有的話,是不是可以說人類的生活方式就是如此,即一旦生活在某個既定的共同體中,就應該按照既有的習俗生活,不應該去追求其他生活?此外,習俗真的是一成不變的嗎?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我們仍然在面對這些問題,也仍然需要追問可能的答案。

回到希羅多德,為什麼他在《歷史》的開篇就講這個宮廷秘聞?經過上面的解釋,我們可以說,希羅多德通過坎道列斯逼巨吉斯去看王後的裸體這個故事,試圖從全書的一開始就展現出他的總體關照,即在共同體的生活裡,在人類的城邦和王朝的崛起、興亡和衰落過程之中,到底是什麼因素起著根本性的作用?坎道列斯作為一個擁有巨大權力的王,為什麼在這麼一件小事上就翻船了呢?這是需要嚴肅解釋的,背後肯定是有一些更深的和更加普遍的理論性問題。

隨著故事的展開,我們會發現希羅多德對這一主題的關照越來越明顯。希羅多德的這一關照並非他自己的發明,而是他生活的時代的普遍議題。跟希羅多德關係甚好的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也是在處理類似的主題。俄狄浦斯在意識到自己的命運後自我流放離開了城邦,他把王位留給兩個兒子,並安排他們輪流執政,結果厄忒俄克勒斯(Eteocles)幹了一年不想幹退位了,他兄弟波呂涅克斯(Polyneices)便去了其他城邦娶了公主,帶兵回來打自己的城邦,兩個兄弟在守城與攻城戰中同歸於盡。之後他們的舅舅克瑞翁(Creon)當了王,克瑞翁宣布帶外邦的兵來攻打自己城邦的波呂涅克斯不能夠被安葬,而保衛城邦的厄忒俄克勒斯將被厚葬。這兄弟倆的妹妹安提戈涅就跟國王說,他們都是她的哥哥,都要好好安葬。因為城邦有條不成文的法律,親屬都要埋葬,不能拋尸荒野,任禽獸啄食。

當一個人帶著外邦人攻打自己的城邦並戰死,這樣的人值得埋葬嗎?克瑞翁說,城邦的敵人就是我的敵人,城邦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只有城邦安全了,我們才能交朋友。安提戈涅則堅決反對,認為她生下來是去愛人的,而不是去恨人,並且她遵循的是古老的未成文法,克瑞翁的命令是暫時的,而神的法則是永恒的,所以她堅決要安葬她的哥哥。這就是《安提戈涅》版本的習俗—法律衝突的由來。安提戈涅和坎道列斯的故事都在講,當王個人的意志與傳統的習俗發生對抗的時候,就會產生衝突。這種衝突在坎道列斯的故事裡,最終是習俗獲勝了。在波斯的記述中,希羅多德對這個主題的處理更加複雜,我們留待後面再詳細論述。

2. 梭倫論幸福

公元前 553 年,雅典著名的立法者梭倫遊歷到呂底亞首都薩迪斯(Sardis),和克洛伊索斯討論了一個重要的議題:幸福。

梭倫當時剛為雅典立法完畢,雅典人發誓要按照這法律治理 10 年的時間。因擔心自己在城邦裡會使得法律有變更或被廢止,梭倫便云遊四方,去過埃及,之後來到薩迪斯拜訪克洛伊索斯。梭倫是古希臘著名的政治家和智能之人,他的這次立法在雅典歷史上非常重要。在梭倫立法前,雅典陷入嚴重的內部危機,特別體現為貧富衝突,很多雅典人因為欠債失去人身自由。梭倫創設了一系列法律,頒布解負令,盡可能地調解了貴族與平民的利益衝突,將雅典的壞秩序(dysnomia)恢復為良好秩序(eunomia)。梭倫還創設了影響深遠的制度,如四百人大會和陪審法庭等,提升了平民在城邦中的權力,梭倫改革因此也被後人視為雅典民主制度的肇始。

公元前 553 年,完成立法大業的梭倫來到繁華的薩迪斯。克洛伊索斯接待梭倫並安排他住在自己的王宮中,還讓仆從帶梭倫去參觀他那裝滿金銀珠寶的倉庫。參觀完寶庫之後,克洛伊索斯問梭倫:雅典的客人啊,我們聽說過很多關於你的智能,以及關於你出於求知和考察外部世界的願望而周遊四方的事情。因此,我也很想問你,在你所見過的人當中,你認為誰是最富有 / 幸福 的?克洛伊索斯在這裡使用的詞是 olbios,這個詞在《歷史》中也多次出現,很多時候表示“富有”的意思,所以克洛伊索斯的問題也可能是“你見過的人裡面,誰最富有”。也可以解讀為,在克洛伊索斯看來,“幸福”和“富有”是同義詞,或者說“富有”是“幸福”最核心的意涵。克洛伊索斯讓梭倫看過他的寶庫之後再問這個問題,潛臺詞就是期待梭倫回答說:“大王你是我見過最幸福的人。”但是,梭倫並沒有迎合克洛伊索斯,而是給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答案:“噢,大王呀,是雅典人泰魯斯(Tellus)。”

克洛伊索斯大為不解,繼而追問為何這個人是最幸福的。不僅克洛伊索斯沒聽過這個人,如果不是希羅多德記下這個故事,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雅典曾經有個名為泰魯斯的人,並且他還被富有智能的梭倫認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這個人究竟是何方神聖?梭倫給出了具體的說明。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