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漫話文學語言(簡體書)
滿額折

漫話文學語言(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2 元
定  價:NT$ 252 元
優惠價:87219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系《語文品質談》的姐妹篇,《語文品質談》探討的對象是記敘、說明、議論等日常實用文的語言,而本書以文學語言為研究對象。本書密切聯繫作者自身的閱讀體驗,基於廣泛的經典文學作品,探討語文教學中容易被一帶而過的文學語言藝術。

作者簡介

王尚文,浙江遂昌人。1939年生,1960年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從事中師、中學語文教學工作。1988年調入浙江師範大學,從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教學與研究。曾兼任浙江省中語會會長。
主要著作有《語文教改的第三浪潮》、《語感論》、《語文教育學導論》、《語文教學對話論》(主編)、《走進語文教學之門》(與人合作)、《後唐宋體詩話》、《人文•語感•對話――王尚文語文教育論集》(倪文錦、王榮生編)等;參與主編《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浙師大版初中語文課本(實驗本)、《新語文讀本》、《現代語文中學讀本》等。

名人/編輯推薦

☆ 一本探討文學語言藝術的小書,有助於語文教師提升專業水平和文學素養,可以使文學愛好者重新品味文學閱讀純真而美妙的記憶和體驗
☆ 裝幀簡約大氣,與王尚文先生扎實的學識、清通的文筆相得益彰。翻開來,書卷氣質撲面而來,細品間,真知灼見引人入勝

開頭的話
優秀的文學作品,不但能讓讀者看到生活、人心中所從未見者,包括對我們原來熟視無睹、熟聽無聞的一切有所發現,而且還能更新我們去看的眼光,去感知的直覺;因為它的語言已經按照美的法則重新創造了一個世界,其中的人、事、物被組織於一個新的時間、空間之中,具有全新的面貌、全新的關係、全新的條理、全新的秩序、全新的結構,更重要的是全新的神韻。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語言表情達意的功能在文學中發揮到了極致,任是宇宙之大或是芥末之微,任在九天之上或在五洋之下,任是世上實有的還是人心裡想像的,任是色彩、線條、音響、節奏、旋律或人體動作等等無法表達的最複雜、最微妙的一切,文學都可以把它表現得生動真切、淋漓盡致,正如王國維所言,“詩人體物之妙,侔於造化”。有結構不完整的優秀之作,可從來沒有在語言上失敗而能及格的作品。文學語言之豐富,即就詞匯而言,哲學、科學就難望其項背。
我們學習語言,斷不可捨棄文學這一最有效也最有益、最有趣的捷徑坦途。《莊子》上有一則寓言: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
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我們感知語音的眼睛、耳朵原來是混沌的,文學作品不是給我們另外鑿出眼睛、耳朵,而是改變我們視力、聽力原有的DNA,使之在真善美中看見真善美,在假惡醜中發現假惡醜。“混沌”因被儵與忽鑿出七竅而死,莊子自有他的寓意;而我們人的眼、耳和心靈卻因有文學語言的薰陶而能獲得新生,由“自然的人”“片面的人”成為“自覺的人”“全面的人”。
文學語言是一門大學問,這本小書只是“漫話”而已,若能與讀者產生些許共鳴,將是作者之至幸也。
自 序
這本小書的寫作,不同於以往。它喚醒了我青少年時代的種種往事,也複現了我多年的文學閱讀記憶。
初中畢業時,由於家貧,我只得去念中等師範學校。為了彌補遺憾,我讀書特別用功。我至今仍深深懷念中師,懷念何英鶤、周之挺等先生給我的教導和鼓勵,懷念學校圖書館裡陳列的文學作品,它們如春風春雨滋養我的成長。比如,上個世紀50年代初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新文學選集”,囊括了不少優秀的現代文學作品,它們引我初次走進了文學的星空原野。每當下午自習課,我就帶著書,來到學校附近田野的褐色巨石間,沉浸於閱讀。由於特殊的機緣,1956年中師畢業後,我有機會考入浙江師範學院(1958年改名杭州大學)中文系,在這裡,我開始接觸到外國文學。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我給自己開了一個五十幾位大家的名單,先讀他們的傳記,再讀他們的一兩部代表作,最後再讀相關評論。列夫·托爾斯泰是我最為崇敬的作家之一,他的三大長篇我全都讀了,還讀了幾個中篇。安德烈負傷躺在戰場上仰望天空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莎士比亞的,除了幾部歷史劇,我也全都讀了。但丁的《神曲》,當年只有散文體的直排版,幾乎完全懵懂,僅僅由於它是世界名著而去讀,毫無樂趣可言,居然也能堅持讀完。可以說幾乎是廢寢忘食,幾近瘋狂。後來參加工作了,我仍然沒有放棄文學閱讀的嗜好。每當孤獨寂寥之際,常常是文學來溫暖我的靈魂。
顯然,本書的寫作,沒有偏離我的本行。我始終認為,“語文”是“語言”與“文學”的複合。文學讓我們突破個人見聞的局限,在推人(文學作品中的人)及己、推己及人(現實生活中的人)的循環往復中,發現自己,理解別人,塑造和改善自我,作為人學的文學,是靈魂上升的階梯。同時,我也一直主張,文學教育需向文學的語言藝術適當傾斜,因為優秀的文學作品是學習語言的最佳垯本。但遺憾的是,在許多情況下,語文教學容易局限于文學作品的主題、人物、思想、情節等等,對其語言則容易一帶而過。作為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對這種頑強的偏頗一直感到不安。因此在《語文品質談》完稿以後,我開始了這本小冊子的寫作。――我提出的“語文品質”這一概念所討論的對象是記敘、說明、議論等日常實用文的語言,即所謂非文學語言。
回首幾十年的人生路途,我雖然沒能成為作家和文學學者,對文學的熱愛卻一直在心中燃燒。幾年前,我曾經寫過一本《後唐宋體詩話》,主要談論近代以來舊體詩詞的突圍,本書的寫作,則涉及更廣泛的作品,它讓我有機會反芻作為文學讀者純真而美妙的記憶和體驗。為了它們,我全然不顧寫作中必然出現的疏漏和錯誤,就像真的回到青少年時代一樣。
是為序。
王尚文
2018年7月6日於浙江遂昌石母岩下
2019年4月12日改定

目次

目 錄
開頭的話 ·1·
自 序·3·
上編 漫話文學語言
從一個“似乎”說起·3·
“如”字威力無窮·13·
文學:文字組合的藝術·24·
“惟陳言之務去”·35·
彌漫的詩情詩意·46·
“一枝動,百枝搖”·56·
“各師成心,其異如面”·67·
《茵夢湖》:柔婉的經典之作·76·
難以剛健的剛健·86·
“看蒙娜麗莎看”·96·
本色與變形――漫話文學語言的基本形態·105·
開卷有益?未必!·117·
對聯:二行格律詩·127·
絕句的說與不說――兼談絕句的兩極對立結構·137·
為《史記》而忍辱,因申憤而赴死――《報任安書》解讀·145·
附一:從《西方哲學史》得諾貝爾文學獎談起――漫話非文學作品的文學價值·155·
附二:論說之美·165·
下編 文學語言筆記
《父親的病》中有兩個“我”·177·
完整易到,完足難求·180·
《同學少年都不賤》片談·183·
朱自清的優勢不在設比·189·
朱自清的優勢在白描·192·
《天鵝之死》語言的味道·195·
無月不柔婉?·198·
楊更生《心靈風景》管窺·204·
是什麼“變餿了”?·212·
《提琴》曲終奏雅·217·
《吃飯》的語言藝術·219·
《活著》為耕牛取名·221·
許三觀用嘴炒菜的效果·224·
達吉雅娜求愛信的口吻·226·
莫泊桑《散步》的結尾·229·
畫龍點睛的題目·231·
一副對聯的變奏·233·
作家是“擺渡人”?·236·
聽歌品詞·240·

書摘/試閱

文學:文字組合的藝術
提 要
人們常說,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其實不夠確切。語言有口頭、書面之分,詩人作家運用的是書面語言――文字,它雖有留久傳遠的優勢,但卻失去了語音這一表情達意最自如最充分最有力的手段,通過筆下的文字展現作家自己或人物特殊的生命狀態、生命氣息,讓讀者獲得生動、具體、真切的感受,困難可想而知。文學其實是文字組合的藝術,它通過文字富於創造性的組合,揭示人們心靈的無窮奧秘,人性的全新版圖。

古人雲:“言,心聲也。”此“言”,因其有聲,當指口頭語言。我們千萬不能小視這“聲”在語言表達過程中的巨大作用。確實,在思想的各種表達方式中,語音實為最佳手段,文字雖然有留久傳遠的優勢,但它畢竟不能表現語言的語調聲氣以及相關相連的情感意味。心聲之心,如果具體到某一個人在某一時間、地點,針對特定的聽者,言說某一特定內容,即使是同一說者也是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異樣的。我曾在《語感論》中說過:
即使兩個人說同一句話,用同一種陳述語氣,停頓、輕重、快慢的處理也都一樣,其聲音也可能具有不同的“味兒”,或熱情或冷淡,或真摯或做作,或讚美或譏諷,或客氣或粗野,或悲憤或喜悅……不一而足;即使同是熱情的語氣,也必因人、因內容、因語境的不同而各異,總是千姿百態的。說話者的感情有多複雜、多微妙,語音也就有多複雜、多微妙,……由這種聲音造成的某種“味兒”看不見摸不著,但確實存在,並在思想感情的表達中扮演必不可少的角色,起著這樣或那樣極為重要的作用。(《語感論(第三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頁)
要表現語言聲音的這種“味兒”,對於書面的文字來說,幾乎無能為力,因此就有人斷言文字是“罪惡的漏斗”,因為它漏掉了聲音,成為一種更具概括性、抽象性的符號。文學語言本應富於情感性、個人性,而概括性、抽象性幾乎就是情感性、個人性的“天敵”,作家必須跨過概括性、抽象性這道坎,以他筆下的文字展現作家自己或人物特殊的生命狀態、生命氣息,讓讀者獲得生動、具體、真切的感受。曾經聽說,作家幹的活是碼字。文學之所以能夠成為人學、心學,途徑在於此,困難亦在於此;優秀的作家、偉大的作品之所以讓人敬佩折服,道理也在於此。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更確切地說,文學是文字的藝術――由於作家創造性地運用,文學語言不但最大限度地回收了被“漏斗”漏掉的聲音所表現的一切,而且還能使之具有更豐富更深刻的內涵,讓它閃閃發光,甚至光耀千秋。
在表意的基礎上,文字的不同組合確實會有不同的效果。顧隨指出:
《論語·述而》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史記》改為:“人行,必得我師。”是還是,而沒味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若改為:士必弘毅,任重道遠。是還是,而沒味了。
曾子所謂“弘毅”。“弘”,大;“毅”,有毅力,不懈怠。“任重而道遠”,不弘毅行麼?此章中曾子語氣頗有點像孔夫子味:“……不亦重乎?……不亦遠乎?”(顧隨:《中國古典文心》,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頁)
此所謂“味兒”,庶幾相當於上文所說的被“漏斗”漏掉的東西。

當代作家王小波說過如下這段話:
一部《情人》曾使法國為之轟動。大家都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是剛去世不久的杜拉斯。這本書有四個中文譯本,其中最好的當屬王道乾先生的譯本。我總覺得讀過了《情人》,就算知道了現代小說藝術;讀過道乾先生的譯筆,就算知道什麼是現代中國的文學語言了。(韓袁紅:《王小波研究資料》上,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頁)
先來看王小波提到過的小說第一段,除了王道乾的,還有另外三位譯者的譯文:
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裡,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王道乾譯,《情人》,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頁,下稱乾譯)
當我華年已逝的時候,一天,在某個公共場所的大廳裡,一個男人朝我走來。他做了自我介紹,對我說:“我認識你很久了。人們都說你年輕時很美,我來是對你說,我認為你現在比年輕時更美。我愛你現在的毀損的面容,勝過愛你年輕時的面容。”(王東亮譯,《情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頁,下稱亮譯)
我已經上了年紀,有一天,在一所公共場所的大廳裡,有個男人朝我走過來。他在做了一番自我介紹之後對我說:“我始終認識您。大家都說您年輕的時候很漂亮,而我是想告訴您,依我看來,您現在比年輕的時候更漂亮,您從前那張少女的面孔遠不如今天這副被毀壞的容顏更使我喜歡。”(戴明沛譯,《情人》,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第2頁,下稱戴譯)
我已經老了。有一天,一個男人主動向我走來,介紹自己,那是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裡。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都不會忘記。那時你很年輕,大家都說你美麗極了,現在我特意來告訴你,在我看來,現在的你比年輕時更美,你現在這張備受摧殘的面容比年輕時嬌嫩的面孔更讓我熱愛。”(孫建軍譯,《情人》,廣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3頁,下稱孫譯)
第一分句“我已經老了”,相比於其他兩種譯法,乾譯、孫譯幾乎完全相同,除了一個標點。這一句,只要你看它讀它想它,它就會不斷分泌出一種滄桑感:青春已逝,往事如煙,來日無多,前路茫茫,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死期已經不遠。這一句乾譯用的是逗號,孫譯用的是句號――在此我必須鄭重申明的是,本人對法文一竅不通,本文意在比較不同漢譯本身,而非他們與原作的關係――我喜歡此處用句號,使它獨立成句,況且意思本已完足,也有條件獨立成句。我以為它若是獨立的一句,會更有震撼力;若用逗號,和下文粘連在一起,則有拖泥帶水之嫌。亮譯“當我華年已逝的時候”,由於“華年”的年齡界限較為模糊,彈性不小,這就把那種滄桑感稀釋殆盡。戴譯“我已經上了年紀”,似乎也比不上“我已經老了”。是的,“上了年紀”不就是“老了”嗎?用顧隨的話來說,“是還是,而沒味了”,起碼是味兒寡淡了:“上了年紀”有點委婉,有點隔,不像“老了”那麼直截了當,因此人們可以當面說人“上了年紀”,一般都不說“老了”。當然老人自己可以說自己“老了”,不必委婉,不必隔,直截了當就是,特別是有一番不凡閱歷的老人,更有一種不勝感慨的味道。第二句中“他主動介紹自己”的“主動”一詞,為亮譯、戴譯所無,但我覺得有要好得多,因為更能描摹出當時的真實情境:此人,我初讀時以為下面他肯定還會再次出現的,結果他卻從此就失蹤了。看他下面所說的話,似乎他和“我”從來沒有交往過,“主動”就是必須的了。“我始終認識你”,由於“終”還包括未來的時段,加在“認識”之前多少有點彆扭。相比之下,“我認識你很久了”就較為順暢,只是有可能會使對方感到突兀。由於兩人此前從無交集交往,第一句說“我認識你”是很自然的――讀者諸君不妨設身處地想一想,這見面第一句到底該怎麼說,我估計說“我認識你”的一定比較多,因為這樣說最合情合理。“我始終認識你”多少有冒昧之嫌;乾譯緊接著說“永遠記得你”,比較自然,貼近當時情境和人物心情。孫譯“永遠都不會忘記”,當然也可以,但接在“我認識你”之後,由於“永遠記得你”再次出現了“你”,更能體現他多少年來對她的一往情深,一比就覺得“永遠都不會忘記”稍遜一籌。他接下來所說的話,乾譯“覺得”遠勝“認為”,“覺得”感性一些,“認為”理性得多,對象美與不美,還是用“覺得”準確貼切。“美”也勝過“漂亮”,因為更莊重,更富內涵。讓人數十年不改其愛的應當是“美”,此處“漂亮”分量似乎略略輕了一點。“毀損”“毀壞”,因通常有“毀容”一詞,讓人感到用在此處有點過了。“備受摧殘”,我個人也覺得有那麼一點點過,乾譯、孫譯不約而同,大概原意如此吧。“我是特為來告訴你”比“我來是對你說”“而我是想告訴您”把意思說得更明白,“特為”用得好,當然“特意”也好。乾譯“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則比“我愛你現在的毀損的面容,勝過愛你年輕時的面容”“依我看來,您現在比年輕的時候更漂亮,您從前那張少女的面孔遠不如今天這副被毀壞的容顏更使我喜歡”“你現在這張備受摧殘的面容比年輕時嬌嫩的面孔更讓我熱愛”都更妥帖一些,它突出了“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這可能與它所處的結句位置有關,更是由於它說得更清楚更直截了當,其他三句有的句子太長了一點,有的結構複雜了一點,而“勝過”云云,火候似乎也差那麼一點點,不如乾譯幹脆利落。至於“熱愛”,用於愛情、夫妻似乎有點不倫不類,起碼是不太符合我們漢語的習慣。總之,王道乾的譯文具有一種特殊的味道,特殊的韻律。

上面是就杜拉斯《情人》第一段的四種漢譯所作的約略比較。這一段語言明白曉暢潔淨,和許多文學語言甚至和我們的日常語言幾乎沒有太大區別,但也就是第一段而已,“明白曉暢潔淨”絕對不能說是整部小說的語言特色。下文擬就此依據乾譯簡單談談個人的閱讀感受。《情人》的語言,一般並不只是用來描寫生動的細節以塑造人物形象,或巧妙推進情節的發展演變,等等,它往往直擊人心,揭示人物心靈深處光怪陸離的縱橫斷面,總是那麼獨特、新穎,那樣富於個性、出人意料,讓你有觸電似的感受。它不管是惜墨如金還是潑墨如水,幾乎筆筆都尖銳有力,如:
我曾經回答她說,我在做其他一切事情之前首先想做的就是寫書,此外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做。她,她是妒忌的。她不回答,就那麼看了我一眼,視線立刻轉開,微微聳聳肩膀,她那種樣子我是忘不了的。我可能第一個離家出走。我和她分開,她失去我,失去這個女兒,失去這個孩子,那是在幾年之後,還要等幾年。對那兩個兒子,沒有什麼可憂慮的。但這個女兒,她知道,總有一天,她是要走的,總有一天,時間一到,就非走不可。她法文考第一名。校長告訴她說:太太,你的女兒法文考第一名。我母親什麼也沒有說,一句話也沒有說,她並不滿意,因為法文考第一的不是她的兒子,我的母親,我所愛的母親啊,卑鄙卑鄙,她問:數學呢?回答說:還不行,不過,會行的。我母親又問:什麼時候會行呢?回答說:太太,她什麼時候想要什麼時候就會行的。
每一處加黑部分的前後都有重複,若刪去這些重複的語句,從表意的角度看,毫無影響,但“味兒”卻很不一樣。如“此外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做”,這是她在自言自語,不僅僅是為了說明“此外什麼都不做”而已,更要表現她的堅決、堅定,重複不是由於需要審視、推敲,更不是因為猶豫不決,而是為了加強,一再地加強;而且在我看來,還有對這一決心自我肯定、自我欣賞的味道。又如“她失去我,失去這個女兒,失去這個孩子”,從描寫事實這一層面看,“她失去我”一句也就夠了,何必重複?但仔細品讀,三句的情味卻不一樣,第二句的“失去”意味著骨肉分離,第三句由於“孩子”這一詞語而增添了“失去”的悲劇意味,三句是一層深過一層的關係。再如:“她,她是妒忌的”,前一個“她”連同那個逗號,不是完全多餘的嗎?不!此時此處,作為女兒,作為“她”的親生女兒,必得以重複來強調“她”,作為母親的“她”;而且必要用逗號停頓一下,由於她妒忌的是自己的女兒,無論是由於為母親羞愧,還是出於對母親的憤怒,她都得喘口氣才能接著說下去。如果說“她不回答,就那麼看了我一眼,視線立刻轉開,微微聳聳肩膀……”還有可能她不太相信女兒真的會寫書,真的會去寫書,這“不相信”是相當平常甚至是很不起眼的事兒;但這裡“我母親什麼也沒有說,一句話也沒有說”卻是由於得知女兒法文考了第一名。在此處,只有重複,才足以讓讀者真切地感覺到事態的異樣、心理的異樣:母親竟會由於女兒法文第一名而不高興,雖然令人難以置信,但卻千真萬確!更有甚者,“法文第一名”讓她非常不爽之後,她並不甘願就此罷休,總得找到女兒的一項“不行”來平衡一下,於是她問“數學呢?”總算得到了可以讓她高興的“還不行”這一回答。老師不是說“不行”,而是說“還不行”,不管是無心還是有意,“還”對“不行”起到了一種緩衝作用,“還”字給出了日後會行的空間,所以自然地緊接著就說“不過,會行的”,明白無誤地表現出了對這學生以後會好起來的信心和期待。可母親卻完全相反,得知女兒數學還不行,對她來說還不夠,因為她滿心希望她永遠不行,所以才有“什麼時候會行呢?”這一問。從字面看,“什麼時候”是中性的,或很快,或過段時間,或可能要過較長時間,應該三者都可以接受;但這裡母親顯然是希望“永遠不行”。雖然著墨不多,但人物的表情、心理,卻是躍然紙上。“數學呢?”“什麼時候會行呢?”兩句問話,其實連著追問,非要找出女兒的缺陷不可,簡直有點惡毒!不是嗎?然而這並非不可理解,她是替她深愛的兒子又特別是大兒子“妒忌”。這一段幾乎每一句對讀者都極富衝擊力。就我的人生經驗和閱讀經驗而言,我真的沒有聽說過更沒有遇見過這樣的親生母親,不幸的是,這一切都是真的,它的描寫,更確切地說是它的語言讓我信服了。它不是陳詞濫調,而是在人的心靈領域所開墾出來的處女地。“我的母親,我所愛的母親啊,卑鄙卑鄙”,這是一個年輕女兒怎樣痛苦的呼號啊!
《情人》的語言往往因其表達之新而別具一種魔性。有的在一段裡面不斷轉換敘述者、被描寫者:
一切都在迎合他的欲望,讓他把我捕捉而去,讓他要我。我變成了他的孩子。每天夜晚,他和他的孩子都在作愛。有時,他害怕,突然,他擔心她的健康,他發現她會死去,會失去她;這樣的意念在他心中閃過。突然間他又希望,她真是那樣柔弱,因此,有時,他還是怕,非常害怕。她的這種頭痛病也使他害怕,頭痛發作,她變得面無人色,僵死在那裡,眼上敷著浸水的布巾。還有這種厭惡情緒,甚至厭惡生命,厭惡感一出現,她就想到她的母親,她無端哭叫,想到不能改變世事,不能讓母親生前得到快樂,不能把害母親的人都殺死,因為忿恨而哭泣。他的臉緊偎著她的面頰,吸取她的淚水,把她緊緊抱住,瘋狂地貪求她的淚、她的憤怒。
第一二兩句寫的應當是“我”,第三句開始敘述者就變成了作者,他無所不知;而其間,從“還有這種厭惡情緒”開始,原本是描寫他的,忽而又變成了她。這是敘述角度的變幻莫測。更有意思的是滲透其間的意趣往往出人意外,如當“我”發現自己容顏已老,“我倒並沒有被這一切嚇倒,相反,我注意看那衰老如何在我的顏面上肆虐踐踏,就好像我很有興趣讀一本書一樣”。最後一分句的“好像”,就像緊接著滂沱大雨之後突然出現的燦爛陽光一樣,令人炫目。再如:“說來話長。已經七年了。這是在我們十歲的時候開始的。後來,我們十二歲了,十三歲了,十四歲,十五歲。再下去,十六歲,十七歲。前後整整持續了七年。”從十二歲數起,一年一年一歲一歲數下來,直到十七歲,這樣的語言總讓人感到其中隱藏著一點什麼特別的東西,可以讓人不停地咀嚼,特別是把它和上下文聯繫起來的時候――上文告訴了你“這”指什麼,下文也會讓你知道這最後的句號意味著什麼。
上舉幾段,自信還可以看明白,說清楚,還有不少雖然有所感覺,或者深有感覺,甚至似乎有所感悟,但卻難以準確說明。如:
他注目看著她。他閉上眼也依然還在看她。他呼吸著她的面容。他呼吸著眼前的一個孩子,他兩眼閉著呼吸著她的呼吸,吸取她身上發出的熱氣。
有的則幾乎只有朦朧一片,如下面一段,又特別是最後幾句:
我告訴他我認為他有許多女人,我喜歡我有這樣的想法,混在這些女人中間不分彼此,我喜歡我有這樣的想法。我們互相對看著。我剛剛說的話,他理解,他心裡明白。相互對視的目光這時發生了質變,猛可之間,變成虛偽的了,最後轉向惡,歸於死亡。
就這樣,《情人》總是帶著讀者跟隨它文字的特殊組合去感受陌生新奇的一切,開闢出作為人學心學的新的獨特的文學疆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1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