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中國教育,這樣自然平衡:“教師勇氣更新”U境進化(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教育,這樣自然平衡:“教師勇氣更新”U境進化(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9.8 元
定  價:NT$ 299 元
優惠價:87260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力圖對升學考試制度改革和誠信文化再生進行整體探索,直面內心恐懼陰影和外部失信文化之間的惡性循環。試圖通過轉換競爭重心,協調公平與效益的新格局,扭轉分分必爭的失衡系統,使其回歸正常,尋求“心靈―場域―制度”之間的良性互動,使文化良性嬗變,使誠信文化再生。

作者簡介

吳國珍,江西進賢人。1996年獲教育學博士學位後留校北京師範大學任教。翻譯帕爾默《教學勇氣》(2005、2014),2006年開始在北京組織跨校教師心靈敘事活動,發展為“教師勇氣更新”公益活動(上海浦東,2013;北京八十中,2014;山東曹縣,2017;北京十八中,2017;江西弋陽,2019)。
2019年開始推到線上不斷彙聚勇氣種子加深體驗本書的核心靈魂:開放教師敘事探究和心靈成長形神相生的氛圍。關注如何完善教育體制機制呵護教師心靈,讓20餘年的探索紮根大地。

名人/編輯推薦

•吳國珍,教育學博士,翻譯出版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十多年來致力於組織和參與教師敘事探究勇氣更新公益探索,關注教師真誠開放的“場域氛圍”。
•本書在長期推進教師勇氣更新公益探索的基礎上,聚焦教師敘事探究和心靈成長,捕捉滋養城鄉教師群體成長的“場域氛圍”,借鑒“U型理論”貫通“心靈-場域-制度”。
•本書內容豐富,體例完整,讀來頗多受益。

總序
助緣

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曾這樣表達他一直堅持的真正哲學主張:“問題不是我們做什麼,也不是我們應當做什麼,而是什麼東西超越我們的願望和行動與我們一起發生。”

“超越性發生”可遇不可求,虔誠助緣才偶爾驚鴻。幸運的是,教師勇氣更新叢書的誕生過程,確實相伴過教師內在覺醒的“超越性發生”,它緣起于美國學者帕克·帕爾默(Parker
J. Palmer)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在我國教師心中產生的強烈共鳴。2005年中譯本問世以來,“把許許多多一線教師引進了一個探索心靈旅程的奇妙的世界”,在各地教師讀書會、教師研修活動和大學職前職後教師培養中,研讀越來越多且日漸深入人心。

僅就筆者(即譯者)而言,因深信年輕學生聆聽教師和《教學勇氣》對話的意義,2006年始在北京組織跨校教師敘事探究活動,敘事探究和勇氣更新形神相生,迎來了教師們的內在成長,而成長本身又激勵該活動持續了八年,繼而結緣志同道合者,以“教師勇氣更新公益活動”的形式走向公眾,吸引多省市的城鄉教師參與進來。

把區域性活動帶入公眾視野的是王麗琴博士。2013年5月,她邀請筆者和長三角地區的老師體驗了幾次勇氣更新敘事分享後,因深信教師們一定會歡迎,便在8月借助張文質老師生命化團隊的感召力,獨自邀請志願者團隊在上海浦東拉開了首屆“教師勇氣更新公益活動”的序幕。

活動走向公眾,從各地參與教師的回饋中,我更迫切地感受到,突圍教育過度功利競爭的捆綁,是城鄉教師的共同渴望。2014年4月,北京市第八十中學活動結束後,為沉潛論證心靈突圍奠基制度突圍的可操作路徑,筆者持續九年組織的活動停了兩年,但教師勇氣更新讀書敘事活動卻在更大範圍發生。

孫彩文,2011年始接觸教師勇氣更新敘事探究活動,2014年8―11月負責河北省8000名小語教師的遠程培訓,推介同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勇氣更新活動,引導閱讀《教學勇氣》,點擊人數46188,筆者講座《教師敘事:再論心靈突圍奠基制度突圍》,點擊人數39079。26期簡報交流,教師的敘事分享689篇,高峰期一期簡報閱讀數3~5萬,26期簡報閱讀499249人次,評論251415人次,且鄉村教師居多。這些始料未及的反響,促使河北省繼續教育中心邀請筆者策劃組織2015年5月在石家莊啟動的全省全員中小幼教師勇氣更新讀書敘事遠程培訓。

2016年7月,西安的“教師勇氣更新公益活動”,舉辦前因人事變動,出現突然中斷的戲劇性起落跌宕,參與前兩屆活動的趙清風老師迎難而上,促使活動成功舉辦,繼而影響本區域體制內的教師培養開始關注教師心靈,自然凝聚熱愛生命教育的力量,營造開放敘事探究和心靈成長形神相生的氛圍。

2017年7月借助李淑芳老師領導的青島支教島平臺,“教師勇氣更新公益活動”首次走向基層縣――山東曹縣,開放的教師勇氣更新場域氛圍,深受縣域、鄉鎮參與教師的歡迎。西安、北京、上海團隊參與曹縣活動後,勇氣種子們自覺成了發展身邊共同體的骨幹,教師們讀書敘事,三五成群地相互聆聽、支持,內在靈魂自然展現,體驗難以言說的美妙。

支教島持續13年援助鄉村教師成長,過萬名的名學者、名校長、名師成為志願者,支教點除了本省,還輻射貴州、甘肅等十餘個省市的農村地區,而這皆起因于李淑芳老師把自家住房騰出讓鄉村教師入城學習的凡人善舉。這股讓人體驗到更強烈的“超越性發生”的公益力量,和勇氣更新結緣同行,皆因城鄉教師迫切需要心靈滋養。李淑芳說:“目前老師的成長不在技術層面,而在心靈!因為社會不公而使很多看不到希望的人放棄了努力,從而產生了很多心死而軀殼活著的‘人’!我和支教島的志願者一直在通過行動喚醒這些‘人’,讓他們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有能力改變,讓他們的心活過來。”

勇氣更新喚醒教師回歸心靈,擺脫職業倦怠,穿越恐懼回歸愛,用生命支撐教育不可摧毀的意義,體驗教育滋養生命的幸福,才有“超越性發生”的驚鴻一現。用趙清風老師的肺腑之言來說便是:“凡參加的老師,不會不觸動,凡對教育有一點愛和思考的人,一定會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尋尋覓覓,生命被一縷微光照亮的刹那,芳華自顯!”

2017年11月北京市第十八中學的“教師勇氣更新研討會――方莊教育集群超越之旅”,彙聚蓬勃生長的正在改進教育現實的力量,對“超越性發生”共鳴強烈。

2018年10月20日在方莊教育集群內部舉辦的教師敘事探究活動,12月在上海滬江互加感受“萬師互教眾師成長”,又觸發筆者于2019年1月12日發出“勇氣更新,城鄉共生――教師自主創造線上精神家園邀約”,2月4日發佈“迎接新生兒――教師線上精神家園2019年階段重點”,依靠大地生長的勇氣種子老師自主創造“教師線上精神家園”,依託勇氣種子老師結合體驗對話《教學勇氣》的喚醒和彙聚力量,結緣北京方莊教育集群和江西弋陽在城市和縣城進行優化教育生態系統變革的力量,受到滬江互加計劃援助鄉村青年教師和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程逆襲破冰、支教島長期志願服務鄉村教育推動基層區域改變的鼓舞和支持,配合2019年8月弋陽舉辦教師勇氣更新公益活動,線上線下優勢互補,助緣城鄉教師群體成長,由下而上探索“完善教育體制機制呵護教師心靈”,助緣2020年國家健全教育體制機制改革。

正是教師勇氣更新自身非凡的意義,讓長期沒有任何名目經費支持非但沒成障礙,反而有力地反證“超越性發生”具有無可估量的生機。這並非挑戰“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萬萬不能”的潛規則,而是說明了“超越性發生”就像彩虹,條件具備則大象驚鴻,條件不具備其本質亦如《心經》禪語: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決不會因某種活動中斷而消失,而是持續內生發酵,為熱愛生命的所有心靈所歡迎,三五成群、不同層次形式規模的共同體,線上線下,靈活滲透體制內外。帕爾默有關共同體發展的第三、四階段――共同體走向公眾,推動不同層面的獎懲制度發生不同程度的合理改變,精神上獲得內在獎賞,在現實中已露端倪。

《教學勇氣》構建了教師自我喚醒的輪廓,走進了世界,深入了人心,又在世界中影響了人們,在更大範圍喚醒人心。深究原理,一方面,《教學勇氣》的神韻深紮東西方思想母體,自然喚醒沉睡在我國優秀教師集體意識中的儒釋道精髓,助緣教師在認識和發現自我中成長。另一方面,凡真正有定力超越刻板競爭系統的壓制、遊刃有餘創造教育生命意義的卓越教師,都擅長活用我國傳統大智慧,深得傳統靜文化的滋養。不管遇見《教學勇氣》或早或晚,他們都一見如故,共鳴綿長,體驗到身心靜淨涵養的內力,在平常真實的教育中踐行大道,簡真善慧,日久彌香。因而,“超越性發生”毫不神秘,驚鴻一瞥又常駐心中。

“勇氣更新”吸收我國傳統靜文化,在歷次活動方案中的理解是:超越小我,回歸心靈。靜觀明暗、悲喜、寵辱、成敗,清醒覺知,淨化內心,定靜生慧,自然散發喜悅輕安,潤澤生命嫩芽。勇氣更新叢書問世的核心價值是助益教師心靈回歸安適自在,日常意識向心靈深處敞開,敏於聯結生命,天人合一暢通教育智慧,讓教育過程呈現生命原本的生機。

因此叢書問世是順勢而為,站在《教學勇氣》的巨肩上,借助13年來教師敘事探究勇氣更新公益探索中隨緣相遇的力量,理解卓越教師認識自我、穿越恐懼的成長體驗,讓勇氣更新的理念活起來:定靜直面衝突,擁抱穿越恐懼,複歸自身認同和完整,自信平和暢通意識和無意識,智慧覺知潛在轉機,讓教育場域充盈愛、良善、喜悅。總之,助緣更多教師體驗無為無不為,度己度人,享受教育的生命迴響。

叢書助緣“超越性發生”,指向改進教育現實。叢書的作者,是在內心覺醒提升教育行動力的體驗基礎上寫作,又在寫作過程中不斷凝心聚力,提升教育行動力。每一點成長,都意味著直面現實中無可回避的攔路虎:教育被過度的功利競爭集體捆綁,貪嗔癡三毒的裹脅在放大恐懼陰影,抑制優秀心靈的教育創造,消磨教師的教育初心,導致教育過程習於抑制生命、壓榨分數,人神共憤卻無可奈何,心靈喚醒後可能感到更壓抑而更失落。

歷史證明,越是制度性亂象,頭腦識見、借鑒舶來品之類的改革越可能無作為甚至亂作為。無為而無不為,唯有靠彙聚卓越教師的靈性智慧創造力,在活動中營造喚醒教師內力的場域氛圍,順勢促進教育場域的進化,從中清晰制度遵循大“道”良序調整的方向和紋理,心靈突圍奠基制度突圍。當制度極度壓制心靈,實質是人為助虐僵化制度的惡果,突破制度困境只能首先靠解放人心。

教師勇氣更新叢書定位於“助緣”,意在道法自然,彙聚優秀教師對教育系統的拯救力量,擺脫僵化的系統抑制生命的惡性循環現實,探尋失衡制度複歸常態的新平衡支點。

助緣所依託的是卓越教師的體驗和對話《教學勇氣》,自然顯現“無”之妙慧,“有”之深微,教育于舒緩中道法自然,靜觀自得,負陰抱陽萬物平衡,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助緣“超越性發生”,意味著虔誠聆聽心靈深處和自然深處的和唱,敬畏“宇宙優雅和絃”與“心靈自在和絃”之間的共生。但“無”無相容易成為盲點,《教學勇氣》恰恰強于言傳無形。助緣教育系統鮮明呈現這一實相:“一個冷酷無情、只向發自內心的受惠慈悲恩典的美德低頭的世界。”

制度平衡更需道法自然,順應宇宙和絃與心靈和絃之間的共鳴,才有力量消融制度牢籠,聯結正在生成的最佳制度環境,影響人們的選擇集合使其發生良序轉變。任何改革設想落地,開放接納專家的批評完善之,獲得決策層的支持嘗試之,固然重要,而從歷史發展的長河看,更重要的是教師內在覺醒支撐的教育場域的進化力量,這才是持續可靠的平衡支點。

教師勇氣更新叢書合力助緣 “超越性發生”,體現在不同層面。適合表達個體心靈成長,也適合表達引導團隊心靈成長,從三個聚焦點體現敘事探究與心靈成長形神相生:

聚焦一,圍繞《教學勇氣》的核心概念“自身認同和完整”分享體驗。體驗往往相伴內心支離,戰勝恐懼穿越恐懼,回歸自身認同和完整,精神轉化帶來職場的峰迴路轉。這是喚醒教師把真我生命活力帶入教育教學的、最具生髮力的生長點。

聚焦二,分享真正的學習共同體被“主體”――偉大事物魅力深深吸引的體驗。適合卓越教師表達如何營造安全無恐懼的教育氛圍,教師的自我、學生的自我和學科意義如何深層聯結,體驗感動自己照亮他人,敏于聯結學生正在生成的最佳未來,享受教育幸福。

聚焦三,呈現不同層級的教師共同體敘事探究與心靈成長形神相生的氛圍對心靈的滋養。呈現團體引導建立信任圈的魅力,探微U境場域進化紋理,呈現不同層面不同範圍有效改進現實的創新行動力。

依據夏莫(C.Otto. Schamer)的《U型理論――感知正在生成的未來》,越貼近“源頭”,越入微呈現U境某個、幾個轉折點的細節,就越能觸動人心,喚醒心靈;越能體驗到共情聆聽,就越能開放內在空間,敏於生命聯結;越能夠體驗生成聆聽,就越有勇氣穿越恐懼,體驗靈性覺醒,釋放教育創造力。越是整個U境呈現,越深入問題解決過程,就越有力量鼓勵教師超越小我、發現真我、提升創造教育幸福的能力。

感恩援助教師勇氣更新公益活動義講嘉賓和線上散發精神家園養心氛圍的勇氣種子教師們的傑出貢獻,感謝大夏書系慧眼接納教師勇氣更新叢書,感謝策劃編輯項恩煒先生的支持和卓識,讓筆者的拙著《中國教育,這樣自然平衡――“教師勇氣更新”U境進化》有機緣鮮活呈現教師勇氣更新場域進化的力量。

叢書不設主編,以敬畏之心輕靈出發,質量精益求精,成熟一本出一本,只為滿足讀者內在覺醒、自主成長的需要,不為任何外在事物所負累。相信會吸引認同其內在價值的後備力量,包括曾經相遇和未曾相遇的志同道合者。

這意味著叢書向活用傳統大智慧積澱深厚的卓越教師和研究者開放,吸引卓越教師、學校領導、研究者和《教學勇氣》深層對話,形成凝心聚力喚醒更多教師的磁場。期望叢書助緣生命教育的“超越性發生”,以開放性迎來不可預估的生長性,聯結我國教育正在生成的最佳未來。
吳國珍 
2019年2月





導言
教育U境進化平衡
我國基礎教育大系統失衡的長期痼疾,是剛性評價標準制約生命發展的豐富性和不可預估性。誠信文化不足導致高考選才主要靠剛性標準,望子成龍文化又加劇分分必爭,長期難以跳出“一統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發達國家的高校把學業成績僅僅作為人才選拔的依據之一,大學自主招生伯樂識才,重視綜合評價,關注人才的多元性、獨特性,相對淡化競爭高分,其後靠一定程度誠信文化的支撐。國家新一輪高考改革提出“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大方向正確,吸收了國際成功經驗,但我國正經歷追趕型現代化過度功利驅動,導致主觀評判缺乏公信力。新一輪改革要想成功,迫切需要突破失信文化瓶頸的力策。

本書力圖對升學考試制度改革和誠信文化再生進行整體探索,直面內心恐懼陰影和外部失信文化之間的惡性循環。試圖通過轉換競爭重心,協調公平與效益的新格局,扭轉分分必爭的失衡系統,使其回歸正常,以期內心不再分離,尋求“心靈―場域―制度”之間的良性互動,使文化良性嬗變,使誠信文化再生。

這顯然會面對難以逾越的困難。文化嬗變是緩慢的內生過程,無法快速催生或大換血,而制度改革是重建有一定合理性的強制性規則,以改變人們的選擇,且大多是針對人的趨利避害傾向順勢引導。文化嬗變和制度改革之間隔著極其複雜的不確定因素,其中最具有滲透力的是文化,最直接影響文化的又是人散亂而強大的意識能量。只有依託內在喚醒心靈,疏導散亂強大可好可壞的意識趨善轉化,才可從實質上使文化產生良性嬗變。

流行研究通常圍繞所切割的核心概念進行精緻的邏輯建構,但在如此複雜的問題域面前只是碎片,只能觸及外圍邊角卻無法深入深層本質。有幸相遇夏莫的《U型理論――感知正在生成的未來》,可以借鑒U境場域的理論視框,貫通“心靈―場域―制度”。文中所論證的“減速齒輪”改革與誠信文化再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是協調教育公平與效率新格局的隱性平衡支點。而對教育場域進化原理及場域進化發展階段的理解,則是基於13年來教師勇氣更新敘事探究公益探索的啟迪,深潛U底“源頭”,從我國傳統“有生於無”的大智慧中汲取本體營養,從現象學原理尋求方法突破。

教育體制機制改革能否促進文化良性嬗變,取決於教育生態能否促成在更本質、更持久的基礎上重建教育。升學考試制度的現實困境反映了現代性尖銳衝突中的教育危機,應對這一危機的制度改革必須深入自我內核。

一、現代性衝突中的改革需要深入自我內核
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A. Giddens)認為,現代社會生活獨特動力品質的三大因素之一是專家知識的抽離化機制。“抽離化機制”是指“一種把社會關係從特定的場所的控制中解脫出來,並通過寬廣的時空距離而對之加以重新組合的機制”,即“社會關係從地方性的場景中‘挖出來’”,並使社會關係在無限的時空地帶中“再聯結”。它是由象徵系統和專家系統合起來的抽象系統所組成的,能使互動脫離場所的特殊性,是由日益積累的專門知識體系構成重要的抽離化後果。他同時認為,這是現代社會制度的本質特徵之一。

“抽離化機制”本身引發現代性新的風險和危機。諸如:現代性的極度推動力和全球化,讓遠距離的社會事件和社會關係與地方性場景交織在一起,驅使社會生活脫離固有的規則或實踐的控制,讓現代社會活動本質上具有反事實的品質。個體與事關生命歷程及道德事件情景的直接接觸變得稀少而膚淺,專家知識與難以言傳的神聖性之間少有相關或全然無關;現代性對個體自主性的無法抗拒的剝奪、現代的社會生活使個體的行動乏力、現代制度創造了機遇與高風險後果混雜的環境等。

新一輪“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考改革,是長期討論的、試圖融合古今中外典型的相關專家知識抽離化的理性成果。在實施中會折射現代性的強大推動力和尖銳矛盾,不可避免要面對我國基礎教育長期以來的一種集體困境。

現代社會在快速推行普及教育的過程中,知識社會賦予教育系統人才選拔的強大功利性競爭特徵。教育系統還沒有來得及開發出適合所有人的潛質多元發展的權威篩選體系,知識社會的教育分層人才競爭及其後的高利益驅動,就已經把芸芸眾生拖入到狹窄的分分必爭的漩渦中。爭奪高分,爭奪具有勝出潛質的學生,成了地區和學校有組織有計劃的“系統工程”:分層淘汰、績效管理、勵志勤勉、心理調適等相互配套,驅趕著高額擇校、高考移民、名師家教火爆、課外輔導走俏,驅使著學生在紙筆測驗預設的學術性知識與能力跑道上竭盡全力,卻嚴重壓縮適合個人獨特性和社會對人才多元需求的發展空間。當行政驅動升學業績與利益和政績掛鉤,血本打造名校爭奪優生優師,教育就更被集體綁架,唯分獎懲,揠苗助長,不再敬畏生命。

如何修復或扭轉?吉登斯認為,為修復現代性斷裂的本質,“現代性的反思性已延伸到了自我的核心部位”,促成制度變革與個人素質改變之間的交互關聯。抽離化的抽象知識系統深入自我核心,不斷更新抽象系統,使得現代性的制度秩序與自我的形塑緊密關聯,從而建立一條首尾連貫的人生軌跡的“自足個體”,他認為這是內在參照的社會系統發展的基礎和始點。

現實中的考試制度不得不退守剛性標準,捆綁教育本末倒置,歸根結底是無奈於制度一再忽視人的自我內核。帕爾默認為:“制度機構就是我們!制度機構投射在我們倫理生活上的陰影,不過是我們自己內心陰影的外在顯現,有個體的也有集體的。如果制度機構是僵化的,那是因為我們害怕轉變;如果制度機構是競爭性的,那是因為我們把贏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如果制度機構對人的需要全然不顧,那是因為我們內心也不在意人的需要。”

我國高考制度在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兩難中,少有顧及到自我內核。面對誠信缺失導致的分數過度競爭,效率被認為是一種理想,公平是為現實大多數中下階層子女保留升遷機會,如不退守剛性標準,就可能出現錢權交易,壟斷優質教育資源,因而高考改革不能太理想,只能適應現實。這就把公平與人的自我內核相割裂,只考慮小我利益爭奪層面的公平。

實質上,教育公平主要體現為人權公平,人權的核心價值是自由平等,而對人的生命而言,最重要的自由是做最好的自己。當升學考試制度改革深入到自我內核,高考公平就並非只是指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利益主體、不同區域高招機會的公平,更深層的是給生命公平的尊嚴感,給人性公平的尊重。這樣,公平和效率就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必須在更高層次擁抱兩者的對立張力,尋找新的平衡支點重建制度,才可能帶來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利益主體、不同區域公平的新格局。

制度要想給人性公平的尊重,必須清晰自我內核與制度控制之間關係的本質。帕爾默認為,“知識是從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複雜交互作用中產生的”。內外交會中,內和外的力量都有正有負。內和外的正能量共振,就自然聯結圓融和諧;內和外的負能量共振,就陷入內在分離並惡性循環。心靈清醒或迷失不足為怪,重要的是有定力穿越恐懼,複歸內在和諧,不再迷失分離,這才是萬物之母潛藏的大智慧。並指出,促成歷史上積極社會改良的領袖人物,都是直面識別、認領內心的恐懼陰影,識別、呼喚、引導自己情感的能量,依靠人心的力量,吸引大眾推動變革。只有認識到不合理制度是人創造的,人對制度或機構弊病的黑暗負有責任,才可能喚醒人性中的美好天性,暢通促使個人和制度機構都更具人性化的內在源泉。

暢通內在源泉才能為制度相對公平地呵護人性提供可能性。夏莫認為,內在源泉是社會改革的最重要社會維度,卻極容易成為社會改革的盲點,而U型理論恰恰整合理性和靈性,聚焦顯現當下場域的力量,拓展發揮內在源泉的空間。

二、U型理論――作為創造機制的活性社會場域
夏莫的著作《U型理論――感知正在生成的未來》,從U型社會場域(social field)變遷闡明一種創造機制。學習型組織理論之父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在該書的序言中提到:“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是創造的過程,是提出新現實的過程。領悟這個創造過程在所有領域都是達到真正精通的根本。……夏莫認為,解決我們這個時代的多重危機,探索人類未來發展道路的關鍵在於,如何集體觸及精通的源頭。”

夏莫用U型理論描述社會場域的創造機制。他認同把“社會場域”視為場內的人互相聯繫、談話、思考和行動時所創造的聯繫總體和類型。更強調可見的社會活動的質量取決於我們知覺盲點中的不可見場域的質量,鏈接可見和不可見兩個領域的中間部分是注意力的場結構(field structure of attention)。“集體觀察我們注意力的場結構,即在展開行動時集體覺察我們實時的內在狀況,可能是21世紀及未來社會場域發生轉變時最重要的支點,因為它代表了我們共同意識中唯一能完全控制的部分。”

優秀領導者應該致力於維護和增強社會場域的質量。而作為創造機制的活性社會場域,有必要闡明個人和集體注意力場結構發源地上的不可見盲點。社會場域的變遷指注意力場結構超越過去的模式、感受到個體生命真我的力量、敏於觸及這個“盲點”,即觸及創造力“源頭”。這一社會場域變遷,會帶來個人、集體能量和覺察的提升、感悟當下、更明確方向感,帶來職業和生活的顯著成就。

夏莫用直觀的U型過程闡述這一創造機制。他認為社會場域的變化決定著團隊無形的氛圍質量――團隊是全身心投入,充盈信任、開放、無所不能的能量,還是充滿恐懼和不信任,每句話都有著維護某人或攻擊他人的暗示,起決定作用的是注意力場結構。注意力場結構越是潛入深層,場域越純淨,就越處於積極的一極。下頁引用的U型圖之一,直觀表達了U型社會場域中個人或集體的注意力場結構的變化,“小我”與“大我”產生真實聯結的過程。

(一)U型左下行:社會場域注意力場結構趨向“源頭”變遷
如何能觸及“源頭”?秘密是社會場域的注意力場結構趨向U底“源頭”變化。U型左側和中間,描述了個體或集體展開行動時,注意力結構必須跨越暫懸、轉向、放下三個轉折點,這三個轉折點相應的注意力結構是客觀聆聽、共情聆聽、生成聆聽,相應的內在狀態是開放思維、開放心靈、開放意志。隨著個體或集體注意力結構和內在狀態的轉變,社會場域微妙地轉向充盈意義和本質,湧現深度心流。
暫懸:開放思維,暫懸習性反應,客觀聆聽,全新觀察。常規性反思轉為真誠的問詢和興趣。其敵人是評判之聲。

轉向:開放心靈,同理聆聽,轉向從場域感知自我、他人、整體,欣賞和同理心在人與人之間散發,自然感受到溫暖。同理對話柔和而緩慢。意識到U底“源頭”(易成盲點)是引導深潛的老師。其敵人是嘲諷之聲。

放下:開放意願,生成聆聽,放下小我,接納大我,與真實存在、靈感、直覺、想像力的初始源頭產生聯結,覺知正在生成的最高未來。生成對話沉入深邃的同在,深度心流湧現。其敵人是恐懼之聲。

夏莫指出,左側的注意力結構轉向及相應的內在狀態,關鍵是趨向“源頭”,親證體驗,感悟當下。而所有這一切發生的前提,也是進入U境場域的前提,是停止“下載”式的習慣模式。要觸及“源頭”,非得停止下載模式,暫懸習性,覺知沉潛,敏於聯結“源頭”。“下載是故步自封循環中的所有行為的種子和母體。……關注和好奇是自然流現循環中的所有行為的種子和母體。”“人類的頭腦傾向於很快忘記那些與熟悉的框架不相匹配的事實。” 超越下載模式的第一步是將評判暫懸。但流行文化都是鼓勵表達觀點,提出建議,作出評判。

(二)U型右上行:“源頭”滋養行動探索
U型右上行過程一直持續受U底“源頭”滋養的狀態,開始在行動中預見、嘗試並實現新的創造,包括結晶、塑造原型、運行三個轉折點。
結晶:是指從聯結開始行動,澄清即將生成的未來的整體想像、願景和意圖,其敵人是盲目行動主義。
塑造原型:這是通過行動探索未來的第一步,是指在行動之前先提出概念,塑造微系統,快速獲得反饋學習效果並進行調整,其敵人是分析麻痹,無盡反思卻無行動。
運行:場域關注的焦點由塑造微系統轉移到塑造和演化大的機構生態學,使得該原型通過大的生態系統而不是單個機構的生態系統得以不斷演進,其敵人是不與源頭和行動聯結的空談。
伴隨著U型右上行,從當下聯結“源頭”發展到結晶、建立原型、運行,最初出現的在U型底部的新的集體場域,即與我們周圍的源頭相聯結的狀態,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現。右側上行是一種整合頭腦、心靈和雙手的行動探索。行動不是遵循預設最優,而是U底開啟的直覺、洞察、靈感在源源散發啟迪,貼近行動情境聯結最佳未來。

顯然,能否整合大腦、心靈和雙手,發揮創造力,敏于聯結正在生成的最佳未來,取決於當下內在狀態是否貼近U底,放下和接納,從而能持續接收到“源頭”的滋養。
(三)U底核心“源頭”
顯然,U型社會場域最重要的是U型底部:聯結到創造“源頭”,體悟當下,認識自我,“是一種聯結正在生成的未來自我的運動”。“認識自我”貫穿了所有偉大智慧傳統,是我們這個時代“進入U境”所必備的修煉。 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是“幫助人們接近激發靈感、直覺、想像力的源頭。” 但它就像任何真正的藝術創作前的“空白畫布”,是社會過程中一個隱藏的維度,重要卻易成盲點,無形而不易被理解。在應對新興複雜性而進行的深層變革中,包括應對生態環境、政治腐敗、貧困、教育、衛生保健和商界等主流領域失敗的危機,應對體制性失敗隨處可見的危機,突破高績效組織發展瓶頸,這又是當今社會最沒有物盡其用的杠杆。如何在個人和集體中利用當下場域的力量來聯結真實的自我,是未來若干年最有意義的研究課題。

總之,相信當下場域的力量,聯結“源頭”,有益於開啟個人或團體的洞察、直覺、想像力,而這至關重要的教育意義,恰恰是失衡的教育生態在阻擋生命使之無法觸及。U型理論尊重“認識自我”的所有偉大智慧傳統,突出激活U型當下場域力量的關鍵前提――引導注意力場結構趨向“源頭”,自我警覺,停止“下載”習性,更深微傳達U底聯結上“源頭”的意識狀態:個人放下過去,向當下打開自己,“放下”和“接納”,聯結小我和大我。場域純淨,時間放緩,空間開啟,體驗質感,寧靜空明,注意力、身體和思想合一,融入一個更大的存在。夏莫認為,它不同於宗教信仰,因為它“關注體驗而非信念”。聯結“源頭”是一種親證體驗。

U型理論闡述的U境場域創造機制,為本書探索升學考試制度改革深入自我內核,開放吸收傳統大智慧,超越“造化三性”扶正人心,提供了厚重高遠的理論視域。

三、U境教育場域進化超越“造化三性”
U境教育場域進化是筆者所闡述的“減速齒輪”改革和誠信文化再生之間良性互動的橋樑,決定著“減速齒輪”改革頂層設計的知行合一動能。U境教育場域進化的本質,是盡最大可能發揮U型當下教育場域的創造機制,向U底“源頭”開放,關注“源頭”滋養的超越性發生原型。筆者基於13年的親證體驗,把這一原型錘煉為教師共同體敘事探究與心靈成長形神相生,相信開放真誠的氛圍能促成注意力場結構趨向“源頭”變遷,激活城鄉教師成長的造血機制。

相遇教師勇氣更新公益探索彙聚的優秀力量,有助於理解這一原型在U境右上行中滲透、塑造微系統。勇氣更新敘事探究神形相生的氛圍,不僅被所相遇的學校領導、教師歡迎、接納,在各個層面改變交流文化,“超越性發生”更在區域、線上城鄉共生優化教育系統生態的探索中引起共鳴。

筆者重建升學考試制度的“減速齒輪”設計,就是嘗試將這一原型用於塑造和演化大的機構生態系統,試圖在完善教育體制機制質的飛躍層面促成U境教育場域進化,進而依託U境教育場域的進化力量再生誠信文化,以輔助“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國策實質落地,為教育大系統複歸自然平衡重構社會圖景。

同時,深潛U境“源頭”,本體上吸收傳統大智慧,方法上吸收現象學原理,探微U境教育場域進化發展階段,為“原型”扎實厚重的理論根基,奠定升學考試制度“減速齒輪”改革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為“減速齒輪”改革融入更大的生態系統提供理論導航。

開啟U境教育場域的進化過程,最具非凡意義的是U境教育場域的“源頭”滋養“超越性發生”,日久彌香,全方位影響到城鄉教師群體成長和教育系統生態的改善。而這一“超越性發生”原型,只有在U境當下場域中方可顯現。U境教育場域進化,就是開放教師敘事探究與心靈成長形神相生的場域氛圍,滋養教師把內在真實力量帶入教育教學,有勇氣直面、擁抱恐懼陰影,寧靜洞悉可好可壞的意識能量,順勢轉化,穿越恐懼,促成注意力場結構的實時內在狀況趨向“源頭”的變遷,“源頭”滋養知行合一的原創力。

注意力場結構越是潛入深層,日常意識越是容易自然穿越內心恐懼,向“源頭”敞開,個人和團隊就越處於積極的一極。個人日常意識越向自己和他人的心靈深處敞開,場域氛圍就越純淨安全,越容易聯結“源頭”。對認識自我的智慧傳統越有體驗,越不由自主地敬畏、感恩,極度挑戰中就越有潛力撥雲見日,與直覺、洞察力、創造力相遇。


開啟U境教育場域的進化,突破誠信文化不足的瓶頸,要洞悉U境教育場域的進化紋理。夏莫指出,行動要能夠敏於覺知複雜現實中突然開啟的一條裂縫,停緩下來與其同頻,順勢而為,才能聯結正在生成的最佳未來。

現實中,升學考試制度重建和誠信文化再生之間存在太多方向不一的影響因素,影響極大的是人散亂而強大的意識,制度改革要想與意識“裂縫”同頻,就要盡可能疏導小我意識中可好可壞的能量順勢轉化。

印度教經典之一《薄伽梵歌》中闡述的“造化三性”,對洞悉人性中可好可壞的能量、一覽眾山影響深遠。“造化三性”作為形塑內在心理世界與外在物質世界的基本力量,指悅性(喜)、變性(憂)與惰性(暗),是每個人意識和潛意識中都平等擁有的。

悅性(喜)地位最高,包括良善、純真、光明、和諧、平衡等性質,潔亮、強壯且不受傷害,但刻意渴求開悟的執念也會自我束縛,向不可言傳的力量敞開易於結緣悅性;變性(憂)位於造化三性的中間層,代表可好可壞的能量,在人身上表現為騷動的熱情、激情,內在的動機或野心,外在的貪嗔癡,是像野馬般強烈而散漫的意識;惰性(暗)位於造化底層,包括惰性(慣性)、懶惰(昏睡)、黑暗、無明(愚昧)、粗糙等性質。

這三性都是有待超越的物質之性。對於人生,純真帶來快樂,熱情帶來激動,無明導致失敗。通常變性陣容強大,容易迷失、脫韁、散亂無序,也蘊藏著轉向光明的潛力。總體上,“造化三性”在不同社會環境中會消長變化。當純真(光明)戰勝熱情與無明,光明就占上風;當無明(黑暗)戰勝純真與熱情,黑暗就占上風。

顯然,如果社會變革或教育制度改革要深入到自我內核,意味著變革要貼近變性中強大散亂的意識能量,要與其同頻,順勢引導可好可壞的能量轉向純真悅性,光明戰勝黑暗,並且不執著於“造化三性”的任何層面,不斷自我超越,向超越性發生開放。當改革不能觸及自我內核,回避變性層面散亂而強大的意識能量,改革就人浮於事,無所作為;當改革力圖觸及自我內核,卻未能與變性層面散亂而強大的意識同頻甚至壓抑之,原本可好可壞的能量可能被推向負面,改革就導致亂作為。

被捲入高考競爭的諸多能量都是可好可壞的“變性”力量,如望子成龍驅動,人情社會傳統,應試高手和高分學校吃香,應試業績掛鉤政績或盈利等等,這些都在過度地強化趨利避害的膚淺本性,牽動浮躁之心,助長爭贏心魔,同時,整個過程也在吸入勵志勤奮、聰明才智、成就動機等能量,使所有期望受教育、贏得尊嚴的力量都被迫捲入膚淺的競爭中。

升學考試制度改革如何貼近這些可好可壞的能量,引導被圍堵在“下載”層面爭贏的心智沉潛U境場域呢?接納“造化三性”中的強大變性能量,優雅與其共舞,內心不再恐懼、分離,有勇氣擺脫“下載”競爭,暫懸習性反應,是極其重要的轉折點。要使這一關鍵的轉折發生,需要U底“源頭”有足夠的吸引力。因而,顯現U底“源頭”潛藏的力量,是開啟U境教育場域進化的關鍵。夏莫為此清晰警示一種懸崖,不能選擇U型創造機制,很可能陷入反U毀滅空間。同樣,升學考試制度如果不能選擇U型創造機制,沒有力量深入自我內核,引導正在脫韁失控的變性能量轉向光明,教育過程無法沉潛緩慢、深微、純淨、寧靜的場域,那麼改革不僅跳不出“一統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內心恐懼陰影和外部亂象叢生的相互強化還可能讓教育系統陷入反U毀滅空間。

本研究試圖觸摸U境教育場域自然喚醒心靈的進化禪機。基於教師敘事探究與心靈成長形神相生的氛圍助益顯現U底“源頭”吸引力的體驗,為所設想的“減速齒輪”改革頂層設計規避風險,探尋教育自然平衡的真諦。

四、U境進化教育平衡,貫通“心靈―場域―制度”
教育最容易影響到貼近“源頭”的生命上游階段,教育過程寧靜暢通“源頭”的滋養,決定所培養人才的創新素養,對人類在任何領域擁有真正的創造力至關重要。U境教育場域的進化決定著教育大系統的自然平衡。升學考試制度改革要在實質上緩解過度競爭的恐懼,就不可避免要直面更深層的恐懼:在誠信文化不足的背景下,人才選拔如不退守剛性標準,就可能導致錢權關係壟斷優質教育資源。面對這無孔不入、影響集體無意識的深層恐懼,至少應該堅信,即使多數改革都難以預測結果,但不進則退,停滯或倒退,任由教育用單一的剛性標準分離心靈,必定使惡果蔓延,唯有借助場域進化影響共同意識,提升集體定力,以超越深層恐懼。


夏莫的U型理論強調當下場域的力量,顯現各領域集體觸及創造“源頭”、集體提升共同意識的路徑,突出場域的進化對於集體意識轉化的深遠影響,為貫通“心靈―場域―制度”自然平衡教育系統提供了理論視域。基於整合理性和靈性的U型理論視域,教育系統的自然平衡被納入U境場域進化的存在進程,通過行動探索未來,生髮心靈成長和制度環境改善之間、教育發展與文化嬗變之間的良性互動。

書摘/試閱

開放城鄉教師群體成長氛圍靠精神力量
長期以來,在教育不發達的鄉村、山村,地廣人稀,空間阻隔,教師缺乏相互學習的機會,教育底子單薄,音體美學科結構性缺失,這是客觀現實。依據2017年12月23日鄔志輝教授發佈的《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7》,按照2016年的統計,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1.42億,農村在校生占全國在校生的三分之二,鄉村小規模教學點有8.68萬所。截止2016年年底,全國仍然有1099個縣(市、區)沒有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督導評估。通過的也僅僅是基本均衡。

開放城鄉教師群體成長氛圍,是一廂情願還是有一定的精神物質基礎可以實現?歸根結底取決於人的精神力量。先感受一下解放初期,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眾多山寨一人校為孩子們的教育奮力創造條件、培養老師的精神。

2012年12月18日晚上8―9點,筆者訪問了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猛海縣師範學校(現縣教師進修學校前身)的創辦者陳龍文先生。

陳老是20世紀60年代的教師,昆明人,從昆明第二師範學院畢業後自己要求下鄉任教,1962年入職到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猛宋區的一個山寨小學,一人校。為何不以讀書為出路的山寨人會喜歡那個年代的教師?請看陳老的分享:

1962―1984年,我在學校工作,1984―2003年,我在政府工作,從教和從政的時間大致各占一半。擔任縣裡的宣傳部長以後,我還是想去學校教學。

1959年初中畢業時,我的升學選擇中四個志願填了三個普高、一個工校,結果被昆明第二師範學院錄取。當時我們班絕大部分是出身成分不紅的學生。我的家庭成分也是民族資產階級。

昆明第二師範學校是由1959年的師範專科學校調整而來,學校設有專科班,高中畢業讀兩年可以去教初中,有普師班,初中畢業讀三年可以去教小學。現在回想起來,那三年裡,學校管理十分嚴格,對我影響很大,任教的教師也都是自己終生崇拜的人物。

學校的教師十分優秀,都是來自昆明市的中學的一線優秀教師。比如,生物老師原是昆中的校長,是留美學生;化學老師來自昆一中,是雲南省全國人大代表;音樂老師據說是國民黨音樂上校指揮官;體育老師是雲南省的五項全能冠軍;物理老師講課太好,後來任昆明市教委主任。第一年的專業教育力度非常大,老師講了他們自己的從教經歷,讓人震撼,刻骨銘心。到1961年畢業那一年,三所師範學校合併(昆一師、昆二師和省民族師範學校),我又遇上老昆師的優秀教師,師資力量相當強。

這些老師上課,每人都有獨到的內容教做人,教做學問。每個老師上課都很吸引學生,你想偏科都偏不了。比如,我們的歷史老師上課把有關史實寫在報紙上談古論今,從來不照本宣科,內容遠比教科書豐富,又和教科書的精神一致。再如,我天生五音不全,但還是會被音樂老師吸引,以至於多年後到省委黨校學習期間,學校舉行歌詠大賽讓我當評委,全靠當年的音樂老師培養的音樂鑒賞能力。

1962―1967年我在山寨任教時,把能夠買到的大學教科書都自學了一遍,讀了很多書。1967―1969年,上面要求鄉里設初中,鄉相當於以前的生產大隊、現在的村委會,初中名字叫“三邁鄉辦附設初中班”。招來的學生,分散住到老百姓家裡,房、錢、教材、人都沒有,我就按自己帶來的初中教材教,樹上掛一塊黑板,上午上課,下午砍樹建校,露天燒飯。後來這個附設初中班畢業時,恰好遇到招工,學生都參加了工作。由於辦學紅火,後來“三邁鄉辦附設初中班”搬到區裡,變成猛宋中學。1969年我被抽調一段時間後,又回去參加建校。

粉碎“四人幫”後,百廢待興,本地亟需小學教師,雖然師資和條件都不具備,我們還是辦起了猛海縣辦師範學校猛海分校。1979年春,州教育局要我們招收100名師範生,我們反映師資力量跟不上,難以承擔,但州教育局局長說,如果猛海不承擔,這100名分給猛海的師範生指標只能放棄,為了孩子們有好老師教,我們只好承擔下來。1976年年底來調令,1977年年初我到分校報到任副校長。那時建校基本上沒有多少錢,縣一中的校長帶領一中的師生幫我們蓋房子,毛氈頂,土掛牆,就是豎幾根木頭,橫拉幾根竹篾,中空用稻草和泥巴糊上。沒有教室,只是架起了把學生塞進去的場所。
當時選用教師,我主要看能力。學校教師中有昆師50年代畢業的校友,辦過縣夜校;有原來在猛宋小學後到縣一中任教的;有兩位是景洪師範大專班畢業的;有一位是臨滄師專畢業的;應屆畢業生也儘量選上學前有過工作經驗的;心理學、教育學是臨時聘任的昆明師範教過我的老師。我自己教政治,數學老師缺了我也會頂上去。事實說明,我們培養的100名師範畢業生並不比州師範學校的畢業生差。

我的體會是:辦學校,抓教育,就是全靠老師,靠老師的事業心,老師不行,再有條件(大樓、學歷)也不行。

陳老生動地傳達了我國20世紀60年代初中師的培養質量。培養的人才在邊境山寨一人校任教也能自成氣候,條件再艱苦也能帶動一方創造條件培養好老師,體現了精神力量的無往不利。從人必經對抗訓練方能成才的角度來看,條件艱苦反而為立德樹人提供了豐富的歷練環境。

但20世紀末以來追趕型現代化的強擠壓,使鄉村承受著史無前例的城鄉二元結構的分離壓力,隨著農民工大規模流動,低齡鄉村學生湧向市鎮學校,拔離鄉土親情,遠離大自然,脫離勞動鍛煉,追逐分數平庸圈養,忽視成就全人教育,隔斷生命與深層人性的聯繫。社會和教育過度被功利驅動,年輕人多數不願在鄉村任教,鄉村和鄉村學校凋零,村民、山民的子女期盼就近上好學校猶如摘星。

經歷追趕型現代化失衡的陣痛後,國家提出精准扶貧、扶貧先扶智,復興鄉村教育,從2012年政策扶持鄉村小規模教學點以來,2016年全國鄉村小規模教學點達八萬多所。在山高路遙、地廣人稀的鄉村,如何實現讓每一個學生獲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如何培養更多內在覺醒的優秀老師,讓鄉村學校和小規模教學點的教書育人魅力足以吸引年輕人?

實現優質公平的教育,歸根結底要依靠人的精神挺立。能否找回新中國成立初期曾經照亮邊疆山寨學校的教育精神?歸根結底要靠發揮教師的精神力量。開放城鄉教師群體自主成長空間,助益每位教師綻放真我活力,豐富線上線下學習機會,正如水珠匯海。筆者僅僅從勇氣更新公益探索這一滴水的隨緣相遇,一斑窺豹城鄉教師群體成長新的生長點。2017年7月曹縣和11月北京市第十八中學兩次活動的相遇,對於筆者捕捉開放城鄉教師群體成長氛圍,就像多年挖掘漫長的隧道彙聚許多力量共同挖通最後一段,意義無可替代。

復興鄉村教育靠人的精神挺立,人的精神力量發揮要依靠物質與精神的整合,喚醒真我活力聯結生命。方莊教育集群區域優化教育生態系統的探索,是承受極大張力疏導各種散亂無方向的力量和諧運作,其成功歸根結底是信任人的精神力量能超越物質與精神的分離。這種變革也發生在和勇氣更新相遇的江西省弋陽縣,在縣域內有力推動系統優化教育生態的變革。剛調離的教體局方華局長,任職五年來信任人性善根,關注喚醒全員教師成長的內驅力,鼓勵多種民間教師專業協會由下而上發展,依託全員教師整體素養提升來實質推動教育公平,校風改善影響民風轉變。在十幾年來全國鄉村學生都持續湧向城鎮之際,弋陽全縣2017年有2400多名學生回流到鄉村家門口的優質學校上學,出現鄉村區域教育復興的歷史性重要拐點。此外,弋陽縣還在吸引充足的社會資金來獎勵教師和學生成長。

在2013年之前,弋陽縣跟全國很多地方一樣,面臨著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城“擠”鄉“弱”,城區大班額嚴重,輟學率高,教師不作為、難作為,鄉村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家校關係緊張,教育生態惡化等問題。這兩年我們看得到的一些變化有:2014年以來國家級的媒體報道40多篇次,省級的21篇次,市級的7篇次。老師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的文章有240多篇,學生和家長自發組成的校外互助小組幾乎遍佈全縣139個行政村,有1400多個。民間成立的教育基金會有43個,已經捐款捐物2100多萬元,都是社會人士捐助的,用於獎學獎教,不給學校搞建設。

為何弋陽會出現鄉村教育復興的歷史性重要拐點?方華局長強調“氛圍比制度重要”,突出氛圍無可替代的價值:感染柔情,滲透潛意識,傳遞關心與關愛。

氛圍比制度重要,與其說是一種觀點,不如說是一種價值。制度著力于規範、著力于管理思維;氛圍更著重於人,注重人性、關注人文。除制度外,氛圍還需要文化、習俗、共生、共成的其他因素。制度更強調“整齊劃一”,更注重整體利益;氛圍更注重個體的感知,個體的體驗。作為社會、團隊沒有制度,肯定是不行的,但社會、團隊只有制度也是遠遠不行的。制度剛性太強了,彈性不夠;氛圍是通過柔情、潛意識的力量,讓大家感受到溫暖,體驗無所不在的關心與關愛。氛圍的力量會觸動人內心柔軟的地方,會讓人變得溫和、溫暖,受到關心與關愛的人會傳遞關心與關愛。制度的力量讓人規範、涇渭分明,有禮貌但缺乏仁愛。
――2018年10月14日方華局長微信回應問詢“為何氛圍比制度重要?”

超越物質與精神分離在嘉賓們分享的原創探索體驗中得以鮮活呈現。錢鋒老師的萬物啟蒙中國文化通識教育課程,關注人與萬物相處的智慧,推動母語為根回歸精神家園的人文教育;陳耀老師帶學生到大自然自由地探索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狂熱接觸田野自然,激活學生對自然界不解之謎的探究本能;李虹霞老師智慧聯結生命,柔韌地突圍權威桎梏,創造幸福教室,低位聆聽學生的心靈拔節,讓每一個兒童的發展驚人璀璨,是基於自己的安身立命根基;項恩煒老師“成為學習者”團隊的研究無限貼近兒童學習過程實相,認為細微觀察、貼近學習實相要從自省教師真實學習的過程開始,探微教師覺察自身、覺察學生、覺察知識的過程,基於對學生的覺察來設計支架,引導學生覺察描述學習過程的畫面、整體感知,提升自我覺察力和學習力。這些產生廣泛影響的原創探索,依託超越物質與精神分離的力量。

民間線上線下推動鄉村教育改進的力量百花爭豔,21世紀教育研究院領銜的“小而美”鄉村學校聯盟、支教島等眾多公益組織、基金會、名師網絡公益直播課堂等力量蓬勃生長。和勇氣更新活動直接相遇的滬江互加首席教育官吳虹,在《50年來,我最勇敢的一件事》演講中,帶來互聯網聯結許多優秀教育資源普惠鄉村教育的強大推動力。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程,惠及千百萬學生,可以為鄉村孩子開設音樂、舞蹈、閱讀、手工、美術、財商、網絡素養等課程,讓大山裡的孩子可以聽全國名師上課,體驗一所村小擁有100位名師的時代,解決鄉村學校長期以來學科結構性缺失的問題,切實提升鄉村學校教育質量,鄉村學校開始吸引孩子們返回家鄉上學。2017年教師節前夜,在教育部教師司的領導下,滬江互加與北京師範大學等合作啟動“鄉村青年教師社會支持公益計劃”,一年多來滬江互加陪伴4萬多名鄉村教師,創造人人為中心的互動共享線上學習社區,鄉村教師被吸引到志同道合的線上學習社群裡,相互學習鼓勵,彼此尊重關注,成長驚人,獨村教學點的教師不再孤獨,在共享互動、自覺自悟中成為更好的自己。

國家的大力支持和社會技術的進步,讓利用互聯網平臺援助所有鄉村教師和學生具備了客觀基礎。2018年4月國家提出,為服務於高質量經濟發展,高速寬帶城鄉全覆蓋,加大流量降費幅度,2018年提前實現98%行政村通光纖,支持邊遠地區通信基站建設。2018年5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基本補齊這兩類學校短板,進一步振興鄉村教育,基本實現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將中心學校和小規模學校教師作為同一學校的教師“一併定崗,統籌使用,輪流任教”。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加快實現兩類學校寬帶網絡全覆蓋。

據鄔志輝教授的《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7》,鄉村小學接入互聯網的比例為89.45%,鄉村初中為98.10%。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基本形成。農村學前教育2012年到2015年國家財政性撥款增幅達89.08%。鄉村小學辦學條件達標率體育運動場館為71.44%、體育器械為75.21%、音樂器械為74.33%、美術器械為74.40%、教學自然實驗器械為75.03%。2018年兩會期間教育部部長提出學前教育普惠發展,義務教育階段均衡發展,高中特色發展,教育城鄉一體發展,都在加大落實力度,全國大班額僅僅2017年就減少了40%。所有這些精神的援助和硬件的完善,必將大大推動我國鄉村教育全面復興的歷史性發展。

實現教育強國使命的核心,是教育場域風清氣正,滋養大多數教師精神成長。要切實為鄉村學生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必由之路是開放城鄉教師群體成長的氛圍,滋養教師精神挺立。2017年勇氣更新團隊在山東省曹縣相遇支教島精神,讓筆者有機緣從最普通的教師群體的線上交流中捕捉真實真誠的互動氛圍,一沙一世界,全息透視。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