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縮小範圍


商品類型

繁體書 (87)
政府出版品 (87)
商品狀況

可訂購商品 (83)
無法訂購商品 (4)
庫存狀況

有庫存 (17)
無庫存 (70)
商品定價

$600~$799 (87)
出版日期

2022~2023 (20)
2020~2021 (20)
2018~2019 (19)
2016~2017 (10)
2016年以前 (18)
裝訂方式

平裝 (87)
作者

潘襎 (9)
蕭瓊瑞 (9)
陳長華 (6)
鄭芳和 (5)
黃冬富 (5)
劉永仁 (4)
廖新田 (3)
白適銘 (3)
賴明珠 (3)
徐婉禎 (2)
曾長生 (2)
李思賢 (2)
李欽賢 (2)
楊永源 (2)
盧梅芬 (2)
倪又安 (1)
劉碧旭 (1)
吳景欣 (1)
吳繼濤 (1)
廖仁義 (1)
出版社/品牌

藝術家 (87)

三民網路書店 / 搜尋結果

87筆商品,5/5頁
醇美.裸真.張淑美(附DVD)
滿額折
作者:楊永源  出版社:藝術家  出版日:2021/12/14 裝訂:平裝
張淑美1938年出生於臺北,年幼時曾向舞蹈家李淑芬學習芭蕾舞,為日後創作人體畫與人物群像繪畫,奠基了良好的基礎。就讀臺北師範學校期間,在周瑛的指導下,努力練習素描和水彩,連續兩年在全國女青年美展榮獲佳績。畢業後任教於中山國校,多才多藝的張淑美,將課間體操改為課間舞蹈,多次帶領學生在國慶日表演,成為當時報紙爭相報導的話題。此外,又到張義雄的畫室學畫,開始接觸野獸派的畫風。於1958年首次入選全省美展,1959年以一幅〈自畫像〉參加省展,獲得全省美展油畫優秀作品獎,成為畫壇矚目的新起之秀,同時也參加長風畫會,探索新潮的抽象藝術。1960年張淑美獲得推薦,保送師大藝術系。張淑美在師大的四年期間,受馬白水、孫多慈、廖繼春和袁樞真的指導,不斷精進繪畫的功力,並對裸體畫琢磨出興趣,從此成為畢生創作的主要題材。畢業後張淑美前往臺中師專任教,她開始往內心深處去探索思想的波濤,融合西方繪畫思潮和神話主題,在畫中表現姿態萬千、靈動優雅的人物。張淑美多年來致力於美術教育,她的教學方式側重引導,鼓勵學生建立個人風格,帶領他們領略藝術創作的真諦。同時也積極進行社會參與,以共同發起人身分參加了袁樞真等人共同成立的「臺北市西畫女畫家聯誼會」,並加入「國際崇她社」,栽培口足畫家、長期參與慈善活動。張淑美一生不斷追尋藝術美、人生美、情操美,她的人體畫作品不僅展現優雅的美感,也充滿生命的豐足喜悅,致力於推廣美術教育的她,作育英才無數,成為藝術即人生的最佳寫照。
定價:600 元, 優惠價:9 54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30個工作天)
詼諧.敦厚.李轂摩(附DVD)
滿額折
作者:林進忠  出版社:藝術家  出版日:2021/12/14 裝訂:平裝
李轂摩本名李國謨,1941年出生於南投縣草屯鎮的農耕之家,童年時光於家中幫忙放牧,養成對自然景色觀察細膩的習慣,山村水秀的農村風光是他日後的創作取材之源。1956年初中畢業後,因鍾情國畫,由父親資助,拜臺中民俗水墨畫家余清潭為師,啟蒙學習傳統人物畫,後又師事夏荊山,學習傳統工筆畫,紮築深厚的傳統書畫根基。1965年服憲兵役退伍後,即在草屯街上經營裱畫、刻印及書畫的行業,前後十年間勤勉自勵、苦學不輟。1965年,其國畫作品〈柳蔭漁唱〉榮獲第5屆全國美展金尊獎,並獲國立歷史博物館永久收藏,從此在藝壇占有一席之地。賞覽李轂摩的書畫,時常可以感受到別出心裁的幽默感,他的畫作並非止於畫景,更多是在寫境之上,所以畫中有話,並喜在畫作上敘述題記,他認為藝術應該與生活結合,而書法跟繪畫結是結合在一起的,「有詩、有畫、有印」才是完整的水墨畫。對於詩文的創作不拘定法,1974年作〈井蛙〉,自喻雖天外有天,而淡泊自處卻是全家福的淨土,作品中自有一種平淡生活之美,以及敦厚謙懷的内蘊。李轂摩在創作之暇,也積極參與社會藝術服務工作,1976年與十多位朋友共同籌組,成立「南投縣美術學會」,熱心推動中部地區的藝術風氣。1979年作〈亦將有感於斯文〉,指鵝愛羲之,採碑拓形式入畫,在鄉情野趣之外,呈現另一道文史悟畫的風采。李轂摩擅長於水墨、書法、篆刻、彩瓷,對天地萬物有著敬天惜物的心境,對周遭環境中的一物一木,均有洞見幽微而細膩獨到的觀察。他的作品從台灣本土自然孕育而生,深具在地文化與情感;又因緣參佛法,從佛經中領悟見微知著之理,作品自有意在言外的禪境。本書作者林進忠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教授,與李轂摩相識五十餘年,本書依年代先後撰述,以李轂摩的生涯境遇與藝術研習創作發展為重心,分別就創作媒作與情思理念比照作品創作賞析,具體呈現這位一生創藝不倦而成就卓越的藝術家。
定價:600 元, 優惠價:9 54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30個工作天)
激流.厚土.林惺嶽(附DVD)
滿額折
作者:倪又安  出版社:藝術家  出版日:2021/12/14 裝訂:平裝
林惺嶽1939年出生臺中,為留日雕塑家林坤明的遺腹子。六歲時母親因感染瘧疾去世,曾先後被二伯父、大伯父收養;後因大伯父經商失敗,為免拖累,他毅然提出願意去孤兒院。童年坎坷的他或許是遺傳了父親的藝術才華,其後考入師大藝術系就讀,並確立以藝術作為畢生志業。於1975年起遊學西班牙三年,1978年為了策劃西班牙與中華民國美術交流展,預備攜帶相關文件回臺交涉,但他所搭乘的韓航客機卻誤入蘇聯領空,遭到軍機射擊後迫降冰湖。「韓航客機事件」成為他一生的轉捩點,歷劫歸國後,他一時成為熱門的新聞人物,也在《聯合報》連載五日,一抒韓航見聞與感想。1982年國立藝術學院成立,林惺嶽應聘至美術系任教。此時繪畫風格逐漸從早年特色鮮明的超現實主義,轉為深入關注臺灣土地,畫出一系列情感濃厚的本土溪流與山岳,成為亮麗的巨幅風景。同時注重社會參與,時常在報刊雜誌上針貶時事,成為臺灣藝術圈中數一數二的意見領袖。2002年將費時五年編著近六十萬字的鉅著《中國油畫百年史》出版,成為林惺嶽一生史筆的巔峰。此外,多年來亦陸續出版《陽光季節的陰影》、《藝術家的塑像》、《臺灣美術風雲四十年》、《渡越驚濤駭浪的臺灣美術》等著作,文化貢獻不容小覷。2003年再度提起畫筆記錄臺灣風情,直至2007年於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辦人生首次的「歸鄉:林惺嶽創作回顧展」。此後身體雖因帕金森氏症而大受影響,然而他不畏病體侵襲,旺盛的創造力與彩筆從未停歇,陸續繪製多幅巨幅畫作,種種精神無不看出他的企圖,那份誓言要以油彩為臺灣土地樹碑立傳的懇切之情。
定價:600 元, 優惠價:9 54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30個工作天)
思古.通今.施翠峰(附DVD)
滿額折
作者:李欽賢  出版社:藝術家  出版日:2021/12/14 裝訂:平裝
施翠峰1925年出生於彰化鹿港,畢業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學系第一屆,也是臺灣戰後第一批美術大學生。早年接受日文教育,之後成功跨越到中文寫作,並翻譯多部世界文學名著。於1955年被延聘回時已升格為師範大學的母校任教,這在當時是難得的成就。隨後又出任國立藝專美術工藝科主任,喚醒工商業界重視商業廣告和產品設計。大學教授的身分有助其發展美術文化事業,舉凡從無到有創辦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參與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的籌建等,施翠峰持續站在第一線,為臺灣美學教育而努力。除藝術教育外,施翠峰在文化人類學領域也大有成就。他曾於多國進行學術交流、研究考察和田野探源等,曾三次親赴南洋原始部落尋找原始民族文化資料,並將所見所聞編著成《南海屐痕》一書出版。今人稱職場技能外還具備多項專長,並能兼顧多元領域的人為「斜槓人生」,而施翠峰即是斜槓人生的先驅者;除了主持大學行政的美術教育家外,還兼顧畫家、作家、民俗學家及學者的多重身分,甚至對文物收藏和鑑定古器也有深入的研究。施翠峰的學術生涯豐富,領域涉獵多樣,以臺灣原住民的研究為基礎,延伸至南洋諸島原始民族部落間的關係,數年來不斷發表學術論文及專書出版,早已著作等身。其研究的精神,也可在寫實描繪的風格中見及,施翠峰的繪畫作品重視「質感主義」,細分之下又有歷史質感、地理質感、鄉土質感、時間與季節的質感認知,從臺灣鄉野民情到各國風俗、游魚花卉等皆一一掌握,其創造力相當旺盛而多元。
定價:600 元, 優惠價:9 54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30個工作天)
筆墨.詩境.周澄
滿額折
作者:黃冬富  出版社:藝術家  出版日:2020/12/15 裝訂:平裝
周澄(1941-) 周澄字蓴波,1941年出生於臺灣宜蘭。從小便展現藝術天分,就讀頭城中學時,便拜有「蘭陽第一筆」美譽的康灩泉學習書法;同時美術老師楊乾鐘的扎實教學,也為周澄的美術根基奠定良好的基礎。而高一導師江兆申,更以其深厚的國學底蘊,引領周澄進入書畫世界,並開啟近四十年的「靈漚館」師生情緣。 1961年周澄考入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持續深化對文人畫筆墨和意境的探索,同時也在書法、篆刻及國學
定價:600 元, 優惠價:9 54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30個工作天)
母樹.藝動.蕭麗虹(附DVD)
滿額折
作者:蘇瑤華  出版社:藝術家  出版日:2022/12/13 裝訂:平裝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蕭麗虹1946年出生於香港,自小在中英文化交融的教育中成長,養成對文化抱持多元、開放、包容的態度。因父母親喜歡收藏古董,從小她也對藝術充滿熱愛,卻因華人社會的傳統教育體制認為藝術創作奠基於天分和技藝,她的喜好並沒有獲得鼓勵。1965年前往美國就讀柏克萊大學,自由前衛的校園精神,深刻地影響她的世界觀與人生哲學的發展。蕭麗虹在大學畢業之後,與陳光雄結婚,兩人落腳於美國波士頓,工作之餘,開始學習陶藝等工藝美術製作,完成第一件陶藝作品〈河馬〉紙鎮。1973年,在新加坡展開新生活,擔任銀行的經濟發展策略研究員,因而結識了新加坡幾位重要的藝術家,開始深入地了解藝術生態。三年後隨先生定居臺灣,在陪伴婆婆捏陶復健的過程中,重拾在美國曾經學過的陶藝,捏陶對蕭麗虹而言,是適應新生活環境和調整自我的重要方式,1984年赴美追隨藝術大師學習藝術,讓她走出傳統陶藝創作實用導向的限制,進入現代藝術觀念優先裝置為用的境域,突破傳統陶藝美學及形式上的限制。1984到1988年之間,蕭麗虹的創作以陶板為主,作品多以自然擬象為題材,探求內心和諧,意境唯美,也顯露出創作在空間中延展的企圖。1983年的創作〈修女〉,首次出現「人」形,扭轉、變形的土管,是她對社會中人性本質的提問。蕭麗虹於1995年成立竹圍工作室,為臺灣的實驗性藝術計畫找到實踐的場域,是臺灣最早成立的藝術村。她帶領團隊開拓國際藝術家在地駐村,或與國際藝術村結盟交流,不斷擴增、探勘、描繪藝術文化創作者與社會的新關係,她的藝術生涯重心,從藝術家轉而成為藝術網絡、藝術空間的研究、倡議和經營者,從竹圍工作室動能轉向的探索中,具體而微地看到這樣的發展脈絡。蕭麗虹於2021年因病過世,其一生為臺灣的藝術發展貢獻良多,實為一棵無私的母樹。
定價:600 元, 優惠價:9 54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30個工作天)
王者.大器.黃銘哲(附DVD)
滿額折
作者:林翰君  出版社:藝術家  出版日:2022/11/01 裝訂:平裝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1948年,黃銘哲出生於宜蘭平原的農家,對耕作不感興趣的他,卻對廟宇中的民俗藝術充滿興趣,成為最初的藝術啟蒙。身為臺灣戰後第一代的藝術家,黃銘哲前期的創作歷程,從宜蘭來到了臺北,之後再遠赴英美,風格經歷了多次的演變,他以鄉土寫實主義繪畫為開端,之後轉換至象徵主義的畫風,更使他連續在「省展」中奪魁。1980年代中期,黃銘哲放棄客觀的審美角度,轉向主觀的審美表達,開始了抽象藝術的創作。1991年起,他的視覺風格漸趨穩定,對人物主題的偏愛傾向,逐漸建立了在臺灣抽象繪畫的定位。此時,運用抽象表現主義的手法,表現內心的意識,尤其線條是其造形思維的重要思考。1996年,黃銘哲成立了立體作品工廠,隔年起暫停平面繪畫,全心投入立體創作,藝術生涯邁向另一段歷程。之前就曾嘗試使用現成物,加以彩繪拼裝,讓畫布中的形體立體化。而立體作品是由金屬材質打造而成,洗鍊的線條與飽滿的色彩,搭配離地的呈現方式,走向了完全視覺的表現。1999年後,黃銘哲承接許多地標性公共藝術的製作,讓他必須走出自我的國度去和外界接觸,如此的歷練和轉變,驅使他創作出「面對現實」系列,從立體作品得來的經驗,回頭影響其繪畫創作。而後,他再度割捨所有的積累,獨身遠赴全然陌生的北京發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的展出,受到了廣大的迴響與肯定。2010年,黃銘哲回到宜蘭定居,他逐漸從情緒波瀾中緩慢沉澱,投入精神意象的表達,十年磨一劍,迎來了藝術生涯的新一波高峰,創作出「生生不息」系列,是其思想與形式的深度契合。從入世到出世,黃銘哲不停追尋個人內心和外在世界相應的形式,如今純粹又嚴謹的抽象元素,宛如一種絕對的宇宙定律,構成了黃銘哲的造形系統,跨越了時空,飛越了紀元。
定價:600 元, 優惠價:9 54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30個工作天)
  • 1
  • 2
  • 3
  • 4
  • 5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