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修復家庭創傷:終止創傷代代相傳,重建愛與連結
79折
修復家庭創傷:終止創傷代代相傳,重建愛與連結
修復家庭創傷:終止創傷代代相傳,重建愛與連結
修復家庭創傷:終止創傷代代相傳,重建愛與連結
修復家庭創傷:終止創傷代代相傳,重建愛與連結
修復家庭創傷:終止創傷代代相傳,重建愛與連結
修復家庭創傷:終止創傷代代相傳,重建愛與連結
修復家庭創傷:終止創傷代代相傳,重建愛與連結
修復家庭創傷:終止創傷代代相傳,重建愛與連結
修復家庭創傷:終止創傷代代相傳,重建愛與連結
修復家庭創傷:終止創傷代代相傳,重建愛與連結
修復家庭創傷:終止創傷代代相傳,重建愛與連結
修復家庭創傷:終止創傷代代相傳,重建愛與連結
修復家庭創傷:終止創傷代代相傳,重建愛與連結
修復家庭創傷:終止創傷代代相傳,重建愛與連結
修復家庭創傷:終止創傷代代相傳,重建愛與連結
修復家庭創傷:終止創傷代代相傳,重建愛與連結
修復家庭創傷:終止創傷代代相傳,重建愛與連結
修復家庭創傷:終止創傷代代相傳,重建愛與連結
修復家庭創傷:終止創傷代代相傳,重建愛與連結
修復家庭創傷:終止創傷代代相傳,重建愛與連結
修復家庭創傷:終止創傷代代相傳,重建愛與連結
修復家庭創傷:終止創傷代代相傳,重建愛與連結
修復家庭創傷:終止創傷代代相傳,重建愛與連結

修復家庭創傷:終止創傷代代相傳,重建愛與連結

定  價:NT$ 480 元
優惠價:79379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95折,單本省下19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為什麼家庭會把我們逼瘋?
為什麼有些家庭在逆境中能茁壯成長,有些卻支離破碎?
家庭如何共同度過艱難的過渡期?
 
★艾倫.狄波頓盛讚推薦★
★《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
★《衛報》、《每日郵報》、《出版者周刊》推薦★
 
資深心理師、暢銷作家朱莉亞.山繆,邀請讀者進入她的諮商現場,探討最能觸動我們也最會傷害我們的關係:家庭關係。
朱莉亞.山繆在諮商經驗中,清楚看到心理創傷是如何從上一代傳到下一代。我們的心理創傷並不是自己造成的,甚至也不是父母造成的,而是那些不曾訴說的故事、未曾處理的傷痛和失落,代代相傳的結果。
我們都背負著過去,它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每個面向。但重要的不是我們發生了什麼事,而是我們如何應對它。若我們能面對並消化、處理痛苦,就不會再把它傳給下一代。
人是可以改變的。當我們改變視角和觀點時,行為就會改變,結果也就改變了。曾經阻礙我們的,可能是通往新連結、新生活方式的大門,使家庭充滿活力、不斷成長。
 
◎艾倫.狄波頓盛讚推薦
這是一本重要的、聰明的且富於同情心的書。它提醒我們,如果不深入了解我們的家庭,就永遠無法了解我們自己。它不僅證明了心理治療的重要性,也證明了朱莉亞.山繆作為作家和治療師的卓越才能。
 
◎本書特色
1.本書就像「家庭版的《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記錄心理師與八個家庭的個案故事,帶領讀者進入諮商現場。曾在家庭中受傷的人、想改善家庭關係的人,可從中獲得一些觀點與方法
2.內容包括心理師如何進行諮商,以及心理師自己的反思。需要處理家庭問題的心理師及相關工作者,可從中獲得一些啟發
3.一章一個家庭故事,可按順序閱讀也可以單獨閱讀。八個家庭有各自的故事,你會明白自己並非唯一痛苦的人
4.書末提供「家庭幸福的十二項指標」,包括開放溝通、有效爭執、容許差異、設立界限等,幫助你建立良好的家庭關係
 
◎金句摘錄
-痛苦是觸發改變的媒介。如果逃避痛苦,改變就不會發生。家庭中的每個人若願意說出、經歷和處理這些阻礙,將會形成新的家庭模式。
-心中有恨是沉重的負擔,它阻礙了其他所有的感覺。
-情緒是我們需要承認並允許其流經我們的訊號。我們為了阻擋這些情緒而採取的行動,往往會使傷害持續下去;如果情緒沒有受到阻擋,它會讓我們適應和改變。
-唯有當你朝能夠治癒的方向去努力,「時間治癒一切」這種說法才成立。未處理的悲傷會留在心裡,即使過了許多年甚至幾十年,依舊和它發生時一樣鮮明。
-當我們抱持固定的觀點時,就會在情感上陷入困境。改變視角可以讓我們敞開心扉,接受新觀點和釋放情感。
-當人能夠感恩,專注於好事而非壞事或缺乏的事物,會感受到更多幸福感。
-不論我們在家中扮演何種角色:父母、伴侶、孩子、手足,都不可能做到完美。能做到「還不錯」就夠好了。
-要支持和鼓勵每個家庭成員做自己,而不是根據你先入為主的看法,將他們塑造成你心目中該有的樣子;也不是根據你設定的成功條件,去要求他們。

作者簡介

朱莉亞.山繆(Julia Samuel)
英國著名心理治療師,獲頒大英帝國員佐勳章(MBE)。在過去三十年裡,她先在英國國民保健署(NHS)提供服務,之後在私人診所工作。她是英國喪親兒童關懷組織(Child Bereavement UK)的創始贊助人。前兩本著作This Too Shall Pass和Grief Works(中譯本為《悲傷練習》),都是《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目前她和丈夫住在倫敦,有四個孩子和六個孫子女。

名人/編輯推薦

專文推薦
趙文滔|諮商心理師(家庭治療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授

好評推薦
艾彼(王昱勻)|諮商心理師、長銷書作家
吳就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退休教授、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創會理事長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徐森杰|台灣露德協會祕書長
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馮以量|馬來西亞家庭關懷及家族治療推手
黃之盈|暢銷作家、諮商心理師
賈紅鶯|諮商心理師、家族治療師

家族治療之所以深刻,就是因為每個人在會談中,都對同一個家庭事件,有不同的主觀詮釋和解讀。治療時,仔細去聽見其他家族成員的故事、不反駁他們的感受與認知,本身就可能起到改變家庭動力的效果,讓每個人對彼此都重新認識。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但透過書中八個截然不同的家庭故事,相信讀者們都能得到療癒與啟示。——艾彼(王昱勻),諮商心理師、長銷書作家

藉由閱讀這本書中的家庭案例,我們可以開始看見自己的家族所經歷的失落與創傷,而當我們能夠開始看見與理解,就可以開始療癒。——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

家庭中那些痛與羞恥,一旦成為可以說出口的事,使該聽的人聽見,療癒就開始了。一句發自內心的道歉,可以救回一個生命。當我們開始聆聽,創傷就成為獨特超凡的故事。在家庭中「沒有什麼比愛更重要,也沒有什麼比愛更困難。」——賈紅鶯,諮商心理師、家族治療師

國外好評
作為一名治療師和作家,山繆之所以具有非凡的同情心,是因為她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而不是冷漠或過於權威。她是一位出色的傾聽者,但也有自己的感情,偶爾承認自己對所目睹的一切感到不平等。她可愛而非麻木不仁的角色,為書中的敘述增添了色彩。……山繆的魔法仍在繼續。——《衛報》

在這八個案例中,我們被溫和地引導著,更深刻地理解誠實、自我審視和溝通在所有關係中的重要性。……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非常真誠。——《每日郵報》

山繆擅長從她的案主身上提煉出敏銳的見解。……她的坦率提供了一個視角,展示了治療師的工作方式。……涵蓋了各種家庭結構和困境,這種對家庭意義的思考,肯定會引起共鳴。——《出版者周刊》

這是一本重要的、聰明的且富於同情心的書。它提醒我們,如果不深入了解我們的家庭,就永遠無法了解我們自己。它不僅證明了心理治療的重要性,也證明了朱莉亞.山繆作為作家和治療師的卓越才能。——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作家、人生學校創辦人

朱莉亞.山繆是如此聰明和富有同情心。我喜歡她寫的每一個字,渴望每個人都能體驗她在這個世界上獨特而慷慨的生活方式。——伊麗莎白.德依(Elizabeth Day),《慶祝失敗》作者

朱莉亞.山繆用她特有的溫暖、同情和智慧,講述了家庭如何運作此一重要問題。她的文字始終優雅、溫柔,並有精湛的說故事技巧。每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能學到一些深刻的東西——關於他們自己、他們的出身以及他們最深愛的人。——瑞秋.克拉克(Rachel Clarke),安寧緩和醫療醫師、作家

朱莉亞.山繆為我們提供了關於家庭結構、故事和經歷如何影響幾代人的生動見解。這是一本寫給所有家庭的書,我們可以在其中欣賞自己家庭的優點,並鼓起勇氣去探索我們的傷痛。這些問題的探討是如此生動,以至於我完全被吸引了。這是一本關於愛的書,當我們明智地使用它時,它能發揮強大力量。——凱瑟琳.曼尼克斯(Kathryn Mannix),安寧緩和醫療醫師、認知行為治療師

很引人入勝……朱莉亞.山繆富有同情心的作品總能給我帶來啟發、安慰和思考。——潘朵拉.賽克斯(Pandora Sykes),《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作家

這本書很棒、智慧而富有同理心,非常實用,同時寫得非常優美。……我發現真正有趣的是互惠感,朱莉亞在治療案主的過程中,被他們和他們的故事所改變,就像我們閱讀他們的故事一樣。每個家庭都應該擁有這本書,在遇到困難時可以諮詢。——加萬德拉.霍奇(Gavanndra Hodge),資深記者

朱莉亞.山繆在她感人又誠實的書中所接觸到的家庭就像我們所有人一樣:有缺陷、衝突、困難,但又有些可愛。她的寫作誠實、真誠、充滿智慧。……她一次次地從那些不知道自己擁有非凡力量的人身上挖掘出非凡力量。我很感激能看到她的作品。——拉菲拉.巴克(Raffaella Barker),作家

推薦序

坐在家裡把嘉明湖給欣賞了
文/趙文滔,諮商心理師(家庭治療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授

英國家庭故事和台灣家庭故事會一樣嗎?有可借鏡之處嗎?作為一個家庭治療師,閱讀本書前我很好奇,讀後我的心得聽起來可能也有點撲朔迷離:有一樣也有不一樣。
例如第一個案例提到英國的階級文化,多數台灣人不一定熟悉。階級之於英國人像是「房間裡的白色大象」,一個英國人從對方口音可以立刻感受到,但一般絕不會講開。它像人際互動的背景氣味,總是默默影響著兩人的來往。透過本書作者生動的描寫,台灣讀者也可以略有體會。這是不一樣。
故事中還提到跨世代創傷,在一戰與二戰中失去親人者或回鄉老兵,對婚姻、甚至對下一代子女的影響,這倒是和台灣很像。我們的上一代也親身經歷過戰爭與政治創傷,帶來的影響這幾年也正逐漸浮出水面,例如楊孟軒的著作《逃離中國:現代臺灣的創傷、記憶與認同》。
雖然理智上知道不應該意外,但讀了本書才意識到原來英國也有無法面對自己錯誤、不講理的父母。儘管英國子女表現出來的應對方式和台灣子女不太一樣,但心情的糾結卻又出奇的相似。
本書作者說明自己不是家庭治療師(英國稱「系統治療師」systemic therapist),但提供「家庭諮商」,可能會讓部分讀者困惑。在英國「諮商」(counselling)被視為一種工作形式,任何心理專業人員都可執行;在美國則將之視為一種專業身分(counsellor),是具備該身分資格的人才能做的特權業務。台灣法規沿襲美國系統的精神但做了調整:「諮商心理師」才能做「心理諮商」(理科太太賣課事件因而引發爭議),但美國心理師必須博士畢業,諮商師必須碩士畢業;台灣諮商心理師要求碩士畢業,沒有博士層級的獨立執照。
與求助案主的家人一起會談,對家庭治療師來說是「偏好選項」(因為家庭治療師相信聯合會談是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除非家人無法出席才選擇見個人);對某些心理師來說是「可能選項」(如有需要時會穿插幾次家庭會談);對另一些心理師來說則是「排除選項」,要不認為沒必要,要不認為自己不能勝任,而將案主轉介給另一位心理師進行家庭會談,自己則維持個別晤談的架構。這些做法差異雖大但並無對錯,完全根據治療師的訓練背景與信念,以及每位案主的狀況與需要來決定。
作者透露自己原本也沿襲傳統個別治療做法,後來轉而採取更接近系統取向的做法,但也不全然是家庭治療師。差別何在?例如威恩家的案例,當八十七歲的母親拉不下臉面對兒子當場起身離開諮商室,後續兒子也決定不再直面母親,一個家庭治療師的做法會和本書作者不太一樣,後續的發展也可能有所不同。家庭治療師比較擅長面對這種高張力時刻,會把握這種機會突破親子僵局,即使是多年僵局都有可能突破。
心理師就像是嚮導,協助人們探索自己內心世界的未知領域。資深心理師則像閱歷豐富的嚮導,去過人跡罕至的祕境探險,目睹令人屏息的私房風景,帶回使人嚮往的動人故事。就像台東的嘉明湖,沒有足夠的裝備及有經驗的嚮導是無法親眼看到的。
可惜受限於專業倫理保密承諾,以及有限的寫作能力,這些私房景點很少有機會被大眾欣賞。本書作者細膩而情感豐富的優異寫作能力,讓我們能坐在舒服的躺椅、手上拿著冒著熱氣的咖啡,就把嘉明湖的綺麗風景給欣賞了。
本人自慚沒有本書作者的文筆,只能把一堆好故事爛在肚子裡。如今看到英國同行寫出一本能一窺家庭治療祕境風景的好書,心有戚戚之餘,自然樂意大大的推薦。

目次

好評推薦
推薦序
前言
心理治療
 
威恩家
我是誰?我是家族基因的總和,還是我創造了自己?
 
辛格與凱利家
如何處理人生大事:透過收養小孩成為父母?
 
湯普森家
如何在放手的同時,與孩子緊密相依?
 
泰勒與史密斯家
當繼親家庭的關係建立在既有衝突上時,該如何找到和諧?
 
布朗與法蘭西斯家
如何在失去孩子後繼續活下去?這又會如何影響和改變家庭動力?
 
羅西家
如何從長期創傷中復原?
 
柏格家
即使承受了難以想像的創傷,多代家人如何充滿愛而無所畏懼?
 
奎格與巴塔瓦斯基家
面對死亡時該如何活下去?
 
結語
家庭幸福的十二項指標
家庭的簡史
附錄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家庭幸福的十二項指標
托爾斯泰曾說:「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我非常反對這種說法。家庭的運作是一個光譜,取決於當時的情況,始終運作良好是不太可能的。當家庭有效運作時,它們是具有適應性的變動系統,對個人情感和外部事件的回應,比功能失調家庭更積極、更具支持性。因此,對家庭來說沒有一體適用的規則;我們是如此不同。
我認為建立一組檢驗指標可能會有所幫助,當我們感到被家庭困住或煩惱時,可用來進行反思和參考。每個人的詮釋必然是主觀的,這個很正常。這些指標相互關聯,正如所有事物之間都有關係,會互相形塑和影響。檢視這些指標可能會有幫助,看看它們是如何互相影響,進而探究它們對你以及你和家人的關係,產生何種影響。
請記住,這些是檢驗指標,而非規則。請保持靈活和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不要把它們當成打擊自己的棍子。這些是我所重視的指標,或許你會想保留一部分、刪去其中幾項、另外增加幾項。你可以為你的家庭建立自己的指標。
在檢視這些標準時,請記住,想要有所成長,專注於改善小事會比找出巨大的變革性方案更具效果。
重點是要了解,家庭並非在真空狀態下形成的。我們深受大環境的影響,包括經濟、文化、種族、多元身分、身心健康、世代環境和期望,無不左右我們的想法和行為。
 
1 自我關懷
自我關懷至關重要。我們愛得最深的地方,也是我們最在乎和最受傷的地方,讓我們變得最脆弱。這可能意味著我們會在自己犯錯時,無情地批判自己,這是很難避免的。要先明白一個道理:不論我們在家中扮演何種角色:父母、伴侶、孩子、手足,都不可能做到完美。能做到「還不錯」就夠好了。偶爾表現欠佳,就原諒自己吧。
試著給自己一些同情心是很有幫助的,就像我們對所愛之人展現同情心一樣。這也向我們所愛之人表明,善待自己是很重要的。這麼做有助於培養韌性,讓我們用開放的心胸走出錯誤、重新出發。向身邊的人敞開心扉,揭開面具底下的真實自我,最終會讓我們與他人建立更緊密的連結和信任。
自我關懷這個概念經常被誤認為尋求脫身的伎倆,但其實自我關懷能使我們站出來面對困難,並承擔責任。
 
2 有效且開放的溝通
所有這些標準都與人際連結有關,在溝通上尤其明顯。我們藉由語言和非語言的提示,向他人傳達愛和建立關係。愛的連結很重要,同樣重要的是被認可,這能讓我們知道自己已經夠好了。「覺得自己重要」是人的核心需求。認識到連結和分離是光譜的一部分,是有幫助的:有時我們的連結較緊密,有時則沒那麼緊密。
開放的溝通意味著傾聽和說話一樣重要,所有的感受、想法、觀點和意見都可盡情表達。如果有避諱的話題、祕而不宣的事項,或「什麼可以說、什麼不能說」的規則,就不能算是開放的溝通。
在家庭中沒有關於你可以對什麼事煩惱的規定。父母的教養模式要讓孩子明白,不論他們有什麼煩惱都可以向父母報告,無須自行解決。
跟幼童溝通時可以使用下指令的口吻,例如告訴他們什麼時候要做什麼事,但一般來說用討論、請孩子一起參與的口氣,效果最好(參考第7點)。大人可以找到最適合的方式來幫助孩子。
聲音語氣、眼神、肢體語言、注意力和同理心,都是溝通的重要因素。沉默可能是讓對方在開口前有思考的餘地,也可能是一種操控的手段。我們會觀察人們的肢體語言,但往往會臆測對方沒說的話。如果我們能以尊重和敏銳的態度來表達想法和感受,就會更加清晰明確了。
當希望同心協力了解狀況時,開放式問題會很有幫助。可以提出假設性的問題,像是「如果你……會怎樣?」這可以揭示未說出口的希望、恐懼和想達成的目標。也可以提出「推測心意」的問題,像是「你覺得爺爺會怎麼說?」從中可以了解彼此的立場。
給彼此誠實的回饋有助於保持良好的關係,並防止怨恨孳生。提出回饋的方式之一是表明你心中的感受,用「當你……」開頭,接著描述對方(孩子、父母、手足或伴侶)的何種行為或習慣讓你覺得討厭或難以忍受,然後說:「我感覺……」。這是一種不做評判或假設的溝通方式,而是表達你的感受和原因。因此,這會更容易被聽到,對方也比較不會有防衛反應,並能維護每個人的自尊。
透過這種溝通方式,家庭成員可以共同或單獨地進行反思,凡是大事、難題或快樂的事都可以討論和協商,做出重要的決定,也一起慶祝重大時刻。
 
3 學會有效爭執
在進行開放的溝通時,意見的分歧可能會引發衝突,甚至可能導致關係破裂。但是在關係中不可能沒有分歧,正是透過培養承受和處理分歧和誤解的能力,我們才能了解自己和對方。
爭執的方式很重要。切記不要辱罵、貶損或用語言攻擊別人。各種敵意、憤怒、嫉妒、難受的情緒,都可以表達出來;若勉強壓抑,這種感受會滋長壯大,變成生理症狀或心理問題。一味堅持只能有愉快的感受,會導致不快。一旦你允許不快的感受存在,愉快感受隨之而來。這麼做並不容易。儘管聽起來有點矛盾,但在不妖魔化或辱罵對方的情況下,表達強烈的感受是有可能的。
當分歧平息下來後,通常透過爭吵之後的討論,我們會感覺更親密,以一種不同的方式被了解,雙方的信任感加深了一層。當你心態上準備好時再這麼做。如果你仍然生氣或懷有怨恨,假裝和解是沒有用的。
可以建立一個固定的模式,吵架後就依循此模式和好、修復關係。這很可能意味著要說對不起。而且要明白,你們終歸要尊重對方有不同的意見,意見相左也無妨。
正確的修復關係意味著彼此說出真相,而且不會拿來當作武器攻擊對方。同時也意味著這個分歧不會在下次衝突時重新出現。在家庭中,三番兩次翻出陳年舊帳來譴責對方,是一種可怕模式:「你那時……」。
在爭執之後,我們需要共同找到方法來得到撫慰,以重新獲得安全感。這就是心理學家丹.席格(Dan Siegel)所說的PEACE:存在(presence)、參與(engagement)、情感(affection)、平靜(calm)與同理心(empathy)。
 
4 容許差異
多人會有多個觀點。看待信念或議題的方式,以及解決問題的方式,都不會只有一種。
若你覺得自己在家中與眾不同,可能會有孤單的心情,例如成年子女中唯一單身的人,或者唯一討厭運動的孩子。找到讓人們承認、尊重和重視差異的方法,並努力維繫感情,這一點很重要。
可以保持好奇心,創造時間和空間來充分了解彼此。可以與少數幾個人一起共度時光——父母或其中一個孩子,或兄弟姐妹一起——也可以全家人相聚。
若家庭容許家庭成員提出廣泛的意見,而非僅有「正確」的做法,在遇到障礙時(人生難免有障礙),就會有更深厚的根基能相互支持。觀點狹隘只會提供淺薄的支持。
認識到「每個家庭成員對於共同的經驗,可能有不同的主觀看法」,也會有幫助。例如爸爸講了一個笑話,可能有一個人覺得很好笑,另一個人覺得很愚蠢,第三個人則覺得這笑話很傷人。
當回憶過去的「真相」時,家庭中可能會發生爭吵,但所謂的真相不太可能存在。關於地點、日期等事實,或許會有一個真相,但記憶中的生活經驗,很難有一個真相。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自己的主觀真相。
要支持和鼓勵每個家庭成員做自己,而不是根據你先入為主的看法,將他們塑造成你心目中該有的樣子;也不是根據你設定的成功條件,去要求他們。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79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