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北城舊事
79折

北城舊事

定  價:NT$ 300 元
優惠價:79237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95折,單本省下12元
庫存:9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台北美嗎?首善之都在建商的拆建之下,感覺太時髦,太超現實,虛華的外貌,很難再勾起往昔的感情。
在不富裕的五、六十年代,擁擠的公車、低調的樓房、雜沓的市聲,淳厚的民風,俱成為瞬間觸發的追憶。往往一張泛黃的照片,忽然在似曾相識中,驚訝地指認出一段年輕的往事,或者浮現社會發生過的事件。那些逝去的景物在與同輩朋友的閒聊話題中,不時牽動彼此的共同記憶,俱是史詩般的青春印記。
本書的四十篇文章,作者以老台北的印象為經,個人的生活為緯,描述在不富裕的五、六十年代,擁擠的公車、低調的樓房、雜沓的市聲,淳厚的民風,俱成為瞬間觸發的追憶。
然而,都市的容顏不斷變換,走在高樓的峽谷,奔忙如蝗,隨時看到鷹架圍籬,都更使街道的座標迷離錯亂,過度的繁華正在無限膨脹,越來越陌生不識。

作者簡介

林野,本名溫德生
■1949年出生於香港,廣東新興人
■美國肯塔基大學生理學博士
■國軍岡山醫院航空生理訓練中心上校主任退伍
■曾任大學副教授、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學院院長
■曾獲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1983),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1982),青溪文藝
銅環獎(1977),空軍藍天文藝金鷹獎、銀鷹獎,國軍文藝金像獎等
■曾為「文創達人誌」專欄作家,現為「金門前鋒報」、「望春風電子報」專欄作家
▓作品曾經被選入國內文學選集,兩所大學國文教材,網路文章流傳台灣和美國地區,單篇點閱率曾創下13萬人次,著有思幻手札、兩河流域、肯塔基異鄉人,肯塔基老家鄉(散文)、傳說(詩集)等。
▓著者自稱非文學科班,但以寫作為樂,其他著作「台北人」、「桑榆讀史知春秋」、「浮生若夢」、「人間有情」、「不再旅行」等將陸續出版。

青春印記,繁華落去
大台北幾無古蹟可尋,一住就已六十多年,不知不覺成為領取敬老金的資深市民。然而,都市的容顏不斷變換,走在高樓的峽谷,奔忙如蝗,隨時看到鷹架圍籬,都更使街道的座標迷離錯亂,過度的繁華正在無限膨脹,越來越陌生不識。
台北美嗎?首善之都在建商的拆建之下,感覺太時髦,太超現實,虛華的外貌,很難再勾起往昔的感情。中學和大學時期,縱使口袋淺,沒錢消費,光憑一張公車學生月票,走讀生疏的街景,好奇地探索它可能隱藏的故事,不失為一種樂趣。
在不富裕的五、六十年代,擁擠的公車、低調的樓房、雜沓的市聲,淳厚的民風,俱成為瞬間觸發的追憶。往往一張泛黃的照片,忽然在似曾相識中,驚訝地被我指認出一段年輕的往事,或者浮現社會發生過的事件。那些逝去的景物在與同輩朋友的閒聊話題中,不時牽動彼此的共同記憶,俱是史詩般的青春印記。
在歐洲旅行時,我很羨慕那些國家小心地保存歷史悠久的古老建築,可惜台北城僅剩下一個幸未擦脂抹粉的「承恩門」,勉強稱為國家一級古蹟。如果城市的古璞素顏完全被科技的浮華掩蓋,它不過是傲岸無情的水泥叢林而已。
自從完全退休後,賦閒在家,時常思索以前台北的臉相,那時生活的內容簡單低調,抬頭環顧,台北盆地的天高地寬,遠山含笑,心情有夠開朗。如今,城市的節奏急急忙忙地在改變,希望以一個平凡的台北人心情,找回人生的那段靜好時光。
本書的四十篇文章,以老台北的印象為經,個人的生活為緯,在2015~2022 年間發表在相識的刊物,包括文創達人誌、金門日報、金門前鋒報等園地的結集。我過去的職業是軍人和教師,專業是「航空醫學」,文學非我的本行,祇寫過幾本書,敝帚自珍,不欲與名家比擬。惟因有感世事已如白雲蒼狗,乃不甘寂寞,再度提筆,在城市浮沉的影像中徘徊,為年輕歲月的台北作傳。
承蒙黎明文化事業公司黃國明董事長成全我的出書願望,實在銘感五內。拙著之能夠問世,也得感謝新聞老兵姚家遂前輩的賜序,嘉義竹崎「皓月精舍」監院釋如范法師的賜字,楊芯堉小朋友的水墨畫,陳怡如小姐的修圖,以及網路上與我共鳴的文友。

目次

第一輯:是異鄉,也是故鄉
北城記事
大稻埕的前世今生
山川異域,台北街名
台北和風五十年
美援時期的台北記憶
京畿往事
鐵路拆了,時間醒?
市場,市聲
中山北路拾憶記
仁愛路, 流金歲月
天龍國的公園
迴轉圓環的時光
從華山閒走八德路
自從走失一條河流
內湖遇見湖
天母回眸
圓山故事
滬尾遺事
尋找失落的南機場
是異鄉,也是故鄉

第一輯:那年台北的鄉愁
那些年,這些事
三輪車跑不快
轆轆的老時光
老球迷的籃球歲月
千里之行始於足
委託行源考
愛國獎?發財夢
變臉的書街
電影院錄事簿
祇緣身在此山中
公館的下午散步
咖啡館的兩段情
那個沒有手機的年代
喚不回的青春旋律
曾經民歌飛揚的年代
長溝流月去無聲
很久不再買報紙了
信義路上的星條旗
浮生若夢
那年台北的鄉愁

書摘/試閱

大稻埕的前世今生
1853年(清咸豐三年),台北尚未建城,艋舺地區發生「頂下郊拚」的械鬥事件。「頂郊」指先來艋舺,住在龍山寺附近的三邑人(晉江、南安、惠安);「下郊」指晚到艋舺,住在八甲庄(今老松國小)的同安人,兩者皆是來自福建泉州,相隔不遠,相煎何太急!
8月間,雙方因船隻停泊的糾紛而嚴重對立,清國官員視而不見。「頂郊」人黃龍安率眾發難,以龍山寺為據點發起攻擊,「下郊」人不甘示弱,互有攻防。由於中間有沼澤地(蓮花池)阻隔,久攻不下,遂向居住在清水祖師廟一帶,表態中立的安溪人商量借道,在強勢逼迫之下,長老白其祥祇好答應撤出神像,任由「頂郊」人燒毀廟宇,「頂郊」雖允事後還廟,卻食其言,僅捐獻龍柱一支敷衍了事,一直令安溪人耿耿於懷。

「下郊」人不敵落敗,38人慘遭殺害,餘眾從火焰中救出城隍的神像,由林佑藻帶領逃往大龍峒,但當地人不想收容,祇好轉向大稻埕落腳。1851年,同安人林藍田因躲避海盜,最先從基隆來大稻埕定居,在今迪化街一段154~158號建了三間街屋的「林義順」商號,由於艋舺的民風封閉保守,大稻埕泊船稱便,反而得利,其發展速度後來就超越了艋舺。
同安人獲得棲身之地後,不忍見渡海隨行的神明委屈在巷內的「金同利」糕餅舖,遂發起籌集資金,得台灣水師協副總兵蘇斐然的捐出土地,在南街(今迪化街一段頭)起建霞海城隍廟,於1859年落成,日後與法主公廟、慈聖宮合稱大稻埕的三大廟宇,迄今香火鼎盛。
1858年(清咸豐八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清廷被迫簽訂「天津條約」,條文中要求滬尾開港,作為通商口岸,計有10個國家取得淡水河的航行權。1867年,英國首先向荷蘭租借紅毛城,後又在主堡的東側興建領事館(迄1980年纔收回);1895~1908年德國繼而在大稻埕設置領事館,是一棟很有樣的歐式洋樓,1970年拆除後改建為忠孝國中。
大稻埕因過去有大片的曬稻穀空地而得名,其範圍涵蓋鄭州路與民權西路之間。由於艋舺的河道日趨淤淺,不利航行,大稻埕因而取而代之成為貨物的集散地,帆桅艨艟,儼然一個繁忙的貿易口岸,英美商人在今南京西路尾段的六館街相繼設立洋行,也聘用華人擔任買辦(經理),貴德街(前建昌街和千秋街)一時成為外國商人的住宅區,台灣第一所電報學堂即設在建昌街。1919年,林清月醫師在此開設「宏濟醫院」(台北第一家西醫診所),曾經致力於鴉片戒毒的研究。
1895年6月20日,「台北病院」開在千秋街,共有10位醫師、9位藥劑師、20位護士,以濱野昇為院長,設立之目的是在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得到了慘痛教訓。當時日軍從屏東社寮(今車城)登陸,殺害牡丹社的排灣族,並駐軍龜山,結果因集體感染疫病導致561人病死。1898年,「台北病院」遷往台北市常德街,成為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的附設醫院。
早期大稻埕的貨物交易主要是茶葉,英格蘭商人杜德(John Dodd)引進福建安溪的烏龍茶苗,以及廈門和福州的烘焙技術,首創機器製茶,在全盛時期大稻埕的茶行有上百家之多,除了茶葉,蔗糖和樟在此外銷,大米也在此批發販售,商賈雲集,脈絡律動,呈現一片繁華街景。
大稻埕是台北最長的延平北路之精華路段,「太平町通」是日據時期的舊名,包括一至三段。1976年的大三寒假,我在鐵路醫院的藥局實習,每天早晨從台北橋橋頭,沿?延平北路走到北門,驚訝地見到那些有紋飾、仿巴洛克式山牆的洋樓,風華瑰麗。
老街的容貌逐漸失去一些舊日的顏色,少數仍在堅持時光的原味。創立於1898年的太平國小與永樂國小隔街相望,歷史悠久;附近的寧夏路也有一所天主教道明會創辦的女校-靜修女中(1916),首任校長是一位西班牙神父,創校之目的是為要打破男女教育的不平等,深褐色的建築令人感覺有如住在古堡的森嚴。
1921年是台灣民主運動重要的一年,蔣渭水、林獻堂、蔡培火等不甘日本統治,在靜修女中的禮堂創立「臺灣文化協會」。蔣氏為宜蘭人(祖籍福建漳州),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第二名畢業,在太平町開設「大安醫院」(今義美商店)懸壺濟世,不時針砭台灣的政治,兼營「文化書店」,引進國外的思潮書籍,曾經前往東京為成立「台灣議會」請願,拍電報到「國際聯盟」控訴日本在台販賣鴉片,荼毒同胞,幾度下獄,不改其志。此地也是1941年張文環創辦「台灣文學」之地,共發行了10期。
日本人來了,善於交際周旋的富豪縉紳時常聚集此地的秦樓楚館,如「東薈芳」(1884)、「春風得意樓」(1914)、「江山樓」(1917)、「新東薈芳」(1924)、「蓬萊閣」(1927)等處,酒家供應支那菜(台菜)或「御料理」(日本菜),用餐時有藝妓彈唱,樂隊伴奏,為高級的社交場所。1911年被清廷通緝而流亡的梁啟超,台灣第一位飛行員謝文達曾經是座上貴賓。1935年正值台灣博覽會在台北舉辦,「江山樓」席開120桌,創下排場的最高記錄。
1931年7月,在今重慶北路朝陽公園對面的「同聲俱樂部」開幕,紅男綠女搭肩扶腰,翩然起舞,也有爵士樂隊駐場,是台灣最早的舞廳。1935年,茶商陳天來投資興建「第一劇場」於保安街的對面,樓高4層,內裝華麗考究,除了放映電影,另設有舞池、撞球室、咖啡廳。稍早也有一家「太平館戲院」開在北側的巷子,兩家戲院都可容納千人,後者戰後改名為「大光明戲院」,在皇民化的年代,徵兵動員也在此大肆宣傳。大稻埕有過13家大小戲院,隨?西門町電影街的興起,這些老舊戲院不知不覺地走入歷史。
有關大稻埕的往事,必須提到1947年發生的「228事件」,當時專賣局查緝員在「天馬茶房」前取締私煙時誤傷攤販林江邁,導致全省的失序暴亂,這個不幸事件,原因並不單純,整個過程被正在台北旅遊的南京「大剛報」記者唐賢龍目睹,逐日記載在他撰寫的「台灣事變內幕記」,然而,錯誤的解讀卻來自當時還沒出生的世代,以訛傳訛。1999年,電影「天馬茶房」在36屆金馬獎中入圍,以「幸福進行曲」奪得最佳電影歌曲獎。
民生西路的「波麗露餐廳」(Bolero)是大稻埕最老的洋食店,1943年到日本學廚藝的廖水來回國後創店,因為他喜歡音樂,故以法國作曲家拉威爾(Mauria Ravel)的圓舞曲為店名。老店的鐵盒法式鴨子飯和牛尾湯很出名,以前是男女約會或相親的最佳場所,數十年來室內的格局改變不大,名氣始終不衰。
歸綏街銜接延平北路和重慶北路,是台北市唯一被列為「古蹟」的煙花巷,它不同於「江山樓」有貌美的藝妓,此地的鶯燕祇是低階層的性服務者,台灣總督府將之列為尋芳客徘徊的風化區。1997年3月28日午夜過後,當年最老字號的公娼館「文萌樓」人去樓空,見證了花街的起落興衰。走入街底,有一座無比華麗的「辜家鹽館」,1894年,「瑞昌誠號」商人辜顯榮引導日軍進入台北城,因有「島治功勞」被敘勳六等,授以經營鹽業的專利,因而富甲一方。
台灣人喝咖啡的文化應該是日本人傳入的,1931年,延平北路上出現一家「維特咖啡館」(Café Werthers),服務生穿著女僕服裝,腰繫白圍裙,她們稱為「女給」,可坐檯與客人聊天,帶有粉味。後來這家店轉型為「黑美人大酒家」,英文名稱為"All Beauty",由於美女如雲,服務親切,以致艷名遠播。1996年,酒店打烊,接手的人將它改為「森高砂咖啡館」,採用苗栗後龍的原住民種植的咖啡豆,號稱「台灣咖啡」的味道。
迪化街是大稻埕保持原狀最完整的街,以前分為三段,以今日的民生西路切分,以北稱中街、中北街,以南稱南街,更名為「永樂町通」之時,整條街已經貫通。畫家郭雪湖有一幅「南街殷賑」的膠彩畫,將霞海城隍廟口的中元普渡活動,以虛實交織的手法浮繪出老街的忙碌情景,如今典藏在市立美術館內,成為歲月的印記。
中北街的「十連棟」曾經是六大商號的所在地,其中五間是碾米廠(土礱間),二進的古宅伸向淡水河岸,來自石門、三芝、土城、新店的稻穀,從水道運抵後碾成白米。太平洋戰爭時日本總督府管制米糧銷售,從此蕭條沒落。戰後商家改行轉業,1945~1973年變成大橋市場的攤販,直到原地蓋了大樓,六大家族決意保留了立面的騎樓,使老街的記憶不至於消失。
1887年,台灣巡撫劉銘傳建造台北至基隆的鐵路,於1891年全線通車,並且在今市立聯合醫院的中興院區建了一個火車碼頭;隨?淡水河的逐漸淤積,不利航行,貨物乃直接以鐵路運送到基隆,大稻埕的河港功能日趨沒落。然而,內陸的交易繼續進行?,南北雜貨、中藥材,布疋等在此進行買賣,日久變成集散地。1996年,台北市政府在農曆春節前舉辦了全台灣首創的「年貨大街」活動,自此年節將近,整條街攤商林立,摩肩接踵,熱鬧非凡。
大稻埕是台北最早接觸西洋文化的地方,仿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和閩式建築在時空交錯,不可否認地,它的黃金歲月已然褪色,成為大同區的老社區。有些舊的建築改建時,仍然保留古典的立面,嵌有商號匾額的山牆依然可見。迪化街的一些三進的老房子,改頭換面成為台味或歐風的輕食餐廳,從茶香瀰漫到咖啡飄香,老街因此找回了它的第二春,文創風氣揉合了舊日感情,在流行的時尚中堅持?古老色彩 。
如今老城區以各種方式凝聚人氣,10月中旬,永樂布業市場前的廣場,定期舉辦變裝遊行活動,男士披掛長袍,頭戴禮帽,女士身穿花樣旗袍,嘻哈地招搖過市。七夕情人節來臨,河濱公園施放煙火,燦爛如晝。水岸碼頭是「藍色公路」的起點,乘風逐浪的輕旅行,可坐看淡水河兩岸的風景。

淡水河是台北的母河,一度帶給老城的生命活力,情牽歷史,薈萃人文,連接三個世紀的時光,大稻埕位居河的中游,因此未被遺忘而感到寂寞。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37
庫存:9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