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界限:親子×伴侶×公婆×父母,從自我成長到與他人的互動,剛剛好的關係智慧
滿額折

界限:親子×伴侶×公婆×父母,從自我成長到與他人的互動,剛剛好的關係智慧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79276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0元
庫存:4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每個人似乎都用盡了全力去愛,可是愛太多了,就有可能會缺乏尊重。
一旦缺少尊重,就會侵犯界限,就會產生傷害,愛便有了副作用。
最終,我們會討厭這份愛。這是過於關心的悲哀……

付出變犧牲、關心變綁架、當愛變成控制
在親密中尋求獨立,願你能活出自己真實的模樣
願這本書能為你的關係帶來一點呼吸的空間──


▎重塑關係:建立真正的自我界限
作者介紹了自我成長的重要性,並將其比喻為剝洋蔥的過程。這部分強調了自我認知作為改變的第一步,並探討了在親密關係中界限被越界時所帶來的情緒問題。作者提供了四個角度來幫助讀者理解和建立有效的界限,並強調了終止惡性循環和戒除「理所當然」觀念的重要性。

▎父母關係、親子關係的界限
作者深入探討了親子關係的複雜性,如何在空間、經濟和行為層面上設定界限。書中用真實的例子來說明親子關係中界限設定的重要性,同時也強調了表達愛的多種方式,以及在關係中看到真相的必要性。

▎與公婆、伴侶父母的關係界限
本書還探討了與擴大家庭成員之間界限設定的挑戰。作者特別強調了心理界限的重要性,如何在尊重長輩與保持個人獨立性之間找到平衡。這一章節也涉及了夫妻關係的優先順序,以及如何在重大事件上設立界限。

▎與伴侶的關係界限
作者分析了從屬心態和「媽寶」現象如何影響伴侶關係,並提供了建立健康心理空間的策略。這部分同時強調了婚姻中求同存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不適應的地方建立界限。

▎建立自己身體的界限
本章著重於個人身體界限的重要性。作者討論了身體自主權的概念,並提供了尊重自己和他人身體的方法。這部分特別強調了身體教育的重要性,並鼓勵讀者仔細觀察和尊重自己的身體。

▎建立和保護自己情緒的界限
作者引入了ABC理論來幫助讀者理解情緒的來源。這章節提供了管理負面情緒的策略,並強調了情緒梳理在個人成長中的重要性。此外,作者也提醒讀者不要輕易評判別人的人生,並學會在他人的情緒中保持界限。

▎生命的實修:自我的界限以及能量層面的修復和提升
談到了內在力量的培養。作者討論了能量觀念的重要性,並提供了幾種方法來提升個人能量和內在平衡。這部分還包含了消除焦慮和回歸內在的練習,幫助讀者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寧靜。


本書特色:本書精妙地將心理學理論與實際案例相結合,指導讀者如何建立和維持界限,以促進個人成長和關係的和諧。每一課都像是一道光,照亮了理解和實踐界限的道路。從家庭到工作,再從個人空間到情緒管理,本書提供了一套全面的工具和策略,幫助讀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施行界限設定,從而達到真正的自我成長和內在平衡。

作者簡介

曉雅,旅澳心靈作家、明瞭研習社聯合創始人,《BQ澳洲》專欄作家、美國NLP協會認證培訓師、國際高智商俱樂部門薩MENSA會員。她是潛意識療癒師、親密關係導師、非暴力溝通的踐行者,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療癒師,被譽為「溫暖人心的療癒者」,著有《願你對自己不離不棄》。

自序
有一次我在機場排隊,身後有一個阿姨站得離我很近,她的身體幾乎要貼在我身上了。我感到非常不舒服,回頭看了一眼,發現她身後還有很大的空間,其實她完全沒必要貼得那麼緊。我情不自禁地往前挪了一點,想要給自己騰出一點空間。可是我剛移動,阿姨就迅速跟了上來,又貼上來了。
我深吸一口氣,盡量溫柔禮貌地回頭對她說:「不好意思,麻煩您往後站一點,您實在是離我太近了。」對方先是短暫地愣了一下,然後露出了一絲嫌棄的神情,不情願地往後退了一小步。阿姨向上翻的白眼,似乎在表示她心裡正默念著華妃娘娘的臺詞:「賤人就是矯情。」
顯然,她並沒意識到自己缺乏界限感。
界限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個陌生的詞。比起在公共場所發生侵犯界限的事,那些在家庭關係中的越界行為才是數不勝數。
我接觸的學生中,有很多人的大學科系是爸媽選的、結婚對象是為了滿足父母需求的、自己的工作是為了讓父母有面子,而不是自己喜歡的。到最後,還是會糾結掙扎,因為對自己的人生並不滿意。很多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對父母抱怨與指責,責怪他們剝奪了自己人生的選擇權。
等到父母老了,角色就開始對調了。長大後的孩子開始反過來控制自己的父母了。很多老年人也會失去自己人生的掌控權,子女會把老人的生活規定得死死的:不可以亂買東西、要早睡早起,好好保養身體……
而孩子在父母身上學習到的思考方式,也會不自覺地應用到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上,重複這種彼此糾纏、相互干涉的相處模式。
到頭來,家庭中的每一個人都會發出同樣的哀嘆:「我這一生,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一天。」
家庭中的每個人似乎都用盡了全力去愛,可是愛太多了,就有可能會缺乏尊重。一旦缺少尊重,就會侵犯界限,就會產生傷害,愛便有了副作用。太過糾纏而缺乏界限的愛,會消耗我們內在的能量,會剝奪我們人生的自主權,會讓我們喪失自由意志和為自己負責的能力。最終,我們會討厭這份愛。
這是過於關心的悲哀。
而這份悲哀,是因缺乏界限與尊重導致的。
親人之間講究血濃於水,戀人之間講究白頭偕老,朋友之間講究兩肋插刀,這樣的濃情蜜意本身是非常好的,可是很多時候,因為這份情太濃太重了,就會少了一些尊重和界限。愛太多,關心則亂,就很容易過度干涉或參與,侵犯到對方的界限。
到最後,就會出現各種「吃力不討好」。父母傾其一生為孩子奔波操勞,結果孩子並不領情反而是各種埋怨;老婆犧牲自我為家庭貢獻,結果老公、孩子最後都嫌棄自己。
一個喪失自我的人,是沒有能力愛別人的。
缺乏界限的關係,會讓付出變成犧牲、讓愛變成控制、讓關心變成綁架。
我們的重情,反而容易變成一種人情的負擔。
其實,關係可以有另外一種美好的樣貌。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尤其是心理空間。你在家庭中,首先可以成為自己,做一個真實的自己。其次,你可以純粹地、無負擔地愛你的家人。
愛你自己和愛你的家人並不衝突,你可以同時擁有。但前提是,你需要尊重自己,保護好自己的界限不被侵犯。同時,你需要尊重你的家人,不要侵犯他們的界限。
家庭中的每個人,因為愛而為對方付出,但是並不會過度犧牲,尊重對方彼此的生命軌跡,即便對方和你有巨大的差異。
在這一份尊重與界限的基礎之上,我們有可能在親人與戀人之間,建立起一種剛剛好的關係。這樣的關係溫暖養心,但不至於因為太過炙熱而心有負擔;這樣的關係親密美好,但不會因為太過糾纏而失去了自由。
這種剛剛好的關係,是關係最美好的樣子。
願這本書能給你的關係帶來一點呼吸的空間,願你能活出自己真實的模樣。
感恩岑然、妙女士、靜怡、七七、我愛萍萍、周美人。感恩你們的用心與付出。
曉雅

目次

自序
第一課 重塑關係:建立真正的自我界限
自我成長就像剝洋蔥
學習是為了讓自己成長
認知是所有改變的第一步
越親近,越傷害
越界背後是情緒
當受害者同時也是侵犯者
用四個角度跳進跳出
我們需要彼此尊重
主動終止惡性循環
建立邊界首先要拆除的就是「理所當然」
第二課 父母關係、親子關係的界限
親子關係是父母關係的翻轉、延續、輪迴
空間界限
小空間是你的能量補給站
經濟界限
在物質和精神上回饋父母
物質和行為界限
誰不適誰改變
我們需要表達愛
世界上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
憑什麼要我來改變
打破幻想,看到真相
第三課 與公婆、伴侶父母的關係界限
心理界限
分不清兒子和媳婦的差別
最怕媳婦熬成婆
婆婆不是媽
夫妻關係是第一序位
獨立人格從小培養
重大事件上的界限
自由意志是最高意志
祖孫關係的界限
獨立是建立界限的底氣
第四課 與伴侶的關係界限
伴侶是自己找來的親人
人格獨立的界限
從屬心態是越界的溫床
為何會出現「媽寶男」
「重男輕女」對男女都是傷害
誰都不是救世主
不要求伴侶對自己的父母盡孝
心理空間界限
婚姻需要求同存異
哪裡不舒服,哪裡就需要建立界限
第五課 建立自己身體的界限
身體的權利
我們身體的權利是屬於自己的
誰的身體誰做主
收回自己身體的權利
對身體尊重的界限
你仔細觀察過自己的身體嗎?
公共場所的身體界限
尊重孩子的身體
身體教育從小開始
我們的身體神聖而美好
第六課 建立和保護自己情緒的界限
界限是給自己的保護屏障
ABC理論
負面情緒並非一無是處
「映像書寫法」:情緒梳理的利器
所有的成長,都是自我的成長
允許別人有情緒
不在別人的情緒當中對號入座
不要輕易評判別人的人生
第七課 生命的實修:自我的界限以及能量層面的修復和提升
內在開始有力量
小我養成記
能量觀念由來已久
讓能量執行更順暢
每個人都更愛自己
呼吸的練習有助於回歸內在
消除焦慮的靜心方法
讓我們回到自己的世界
金句總結

書摘/試閱

自我成長就像剝洋蔥
對每個人而言,這都是一段特別的旅程。我經常在課堂上講,我們每一次的相遇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次的訓練營對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來說,都是不可複製的一次相聚。當課程結束時,我們回到自己的生活,這段短暫的緣分就此結束。
在課程開始前,我們做了一個問卷調查,希望能夠更好地解決大家關心的問題。在問卷調查中,我們把收集的問題歸類後,發現了大家關心的問題排序。
大家最關心的是親密關係問題,也就是情侶關係和夫妻關係。其次是親子關係和父母關係。
親子關係指的是我們作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互動;父母關係指的是我們作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互動。
此外,是同事、朋友這樣周邊的社交關係。最後,大家比較關心的是自我關係。也就是我們和自己的關係,涉及很多關於自我成長方面的困惑和煩惱。
日常生活中,對我們影響最深的往往是身邊的人,跟我們最貼近的是親密關係;然後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父母和親子關係;其次是朋友、同事關係。我注意到,在問卷回饋中,絕大多數同學反映:自己與外圍互動的關係對自己影響最深,只有少部分人會把邊界問題歸為自我關係(即自我成長、自己內在深層次情緒),這讓我比較意外。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自我成長就像剝洋蔥一樣,從外界一層一層剝下去,剝到核心我們會看到,所有跟他人互動關係出現的問題,根源都來自我們自己。接下來,我會帶領大家一起慢慢體會這句話。當生活中出現了越界的問題──無論你越了別人的界限,還是別人越了你的界限;無論你干涉別人還是別人干涉你,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沒有跟自己處理好關係。
我在課堂上做過一個比喻,我們在生活中的界限,就好像家門口的草坪邊界。它是家的前院,我們有沒有在草坪上豎起圍欄,保護界限不容侵犯?有沒有宣示主權,去表明「這塊地是我的,只有得到我的允許,別人才可以踏進來,每個人都必須尊重我的所屬權?」
我特別能理解,為什麼大家認為絕大多數問題出在親密關係、父母關係或親子關係上,而不是出在自我關係上。我們和自己的內在衝突往往不明顯察覺到。特別明顯、容易讓我們感知到的,往往是外在的互動關係,一些天天和我們見面、產生交集的人,比如我們的老公、孩子、爸爸、媽媽和朋友。
在接下來的課程中,我會慢慢把每一種關係都理清楚,釋放掉外界的干擾,回到和自己的關係建設中。

學習是為了讓自己成長
我們無論學習任何理論想要成長,花時間、花精力、花心思聽課、消化,最終目的都是一樣的:我們希望學到的東西,能夠真正改變我們的生活;對面臨的煩惱、問題有所幫助;能夠真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課程中,很多例子來自同學們自己的問題。
在案例分析中,可能不會很快出現你最想了解的部分,但也不要心急。有時候,我們從別人的問題中,也可以學到非常多東西。別人提出的問題,也許我們沒有意識到,或者生活中沒有,但是從在別人問題的分析中學習。
大家的問題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自己的生活被別人過度干涉和踐踏邊界;第二類是我們干涉、控制別人的生活,我們成為邊界的踐踏者、破壞者。
這些狀況在生活中很常見,收到的回饋也比較集中。有同學坦誠描述了自己侵犯伴侶邊界的事情:「在婚姻中,我經常沒有安全感,總想看對方的手機,對方也很介意,但是我控制不住自己,一點小事就容易發脾氣。對方說了,我也不願意改變,這讓對方更生氣。我覺得自己一直處於不放鬆、很緊張的狀態。我已經三十四歲,還沒有生孩子。」
對於第一類問題,很多同學在課程上提問:究竟怎麼判斷別人侵犯了界限?很多人對這些的標準非常模糊。有一個非常簡單的判別方法,那就是看別人是否侵犯了我們,問問自己的感受就知道:
你感覺舒不舒服?
你的身體有沒有變化?
你的情緒有沒有變化?
當你有身體和情緒上的變化時,就代表可能對方越界了,至少對方的態度讓你很難受了。
有同學提到,他在公司忘了帶鑰匙,同事跟他說了好幾個「應該」:應該去辦公室拿一下鑰匙;應該把東西拿到辦公室,走的時候就不用再回來;應該怎樣、怎樣,發表了很多類似教導性的「應該」言論。
這位同學留言問:「老師,這算不算是侵犯界限呢?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
其實,這位同學報名來聽課,他在提交問題的時候,特地把這件事情交上來,顯然這件事已經讓他不舒服了。所以,大家要明白:當你意識到你很介意這件事情,這件事情讓你不舒服了,雖然從時間維度來看,已經是過去式了,但你仍然感到難受,就可以非常肯定,這是你感覺到被侵犯邊界的事。
這是我們判斷自己是否被侵犯的方法。
有人會隨意評判別人的外貌,見一面,不是說你胖了,就是說你黑了,要麼就說你的衣服搭配不好看。
當我們有任何情緒上的不舒服、不自在,都代表我們的內在感受到被別人侵犯界限。我們無形的氣場被別人破壞了,他走到了我們安全感的範圍之內,這是非常容易判斷的標準。
對於第二類問題,如何判斷我們的言論是不是侵犯到別人了呢?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一些人,做一些侵犯別人界限的事情,卻以為自己在做好事。
很多父母給孩子做飯,做的根本就不是孩子愛吃的。孩子可能說了很多遍不愛吃,父母還是端到孩子面前,因為父母認為這樣的飯有營養,這就是侵犯界限,但是父母自己不覺得。
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夠清楚何時侵犯了別人的界限,也有一個很簡單的判斷標準。你要去察覺和觀察對方的反應,看一下對方是欣然歡喜、舒服的狀態,還是有點遲疑,或者不高興已經寫在臉上了。
像我們判斷自己一樣,當你感覺不舒服的時候,你被侵犯了界限;當別人感覺不舒服時,我們就已經侵犯了別人的界限。
剛剛提到的總是侵犯伴侶邊界的那位同學,她說在婚姻中沒有安全感,總看對方手機,對方都已經明確地表達自己很介意、很生,他已經感覺到被侵犯,甚至用憤怒、很強烈的情緒反應來表達不滿了。
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別人在向你示威,在告訴你,「你侵犯到我了」。我們需要清楚地意識到,我們扮演了令人討厭的角色,我們成為侵犯別人界限的人,這樣的覺知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同學在各種場合問過同樣的問題:「老師,我知道,我也懂,我完全明白你講的是什麼,可是我做不到。」
很多時候我們「做不到」,是因為我們以為自己足夠意識到問題,實際上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對問題的認識比較膚淺、不到位,才會在真正行動時執行不起來。
有的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多麼糟糕;沒有意識到自己現在的行為模式,對自己、對別人的傷害有多大。

認知是所有改變的第一步
我們一起學習,如何透過更好地溝通、更好地拒絕、更好地設立底線、更好地自我成長,一步一步建立起邊界,讓自己活在安全當中。
在這之前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大家需要去做覺知和觀察的工作。
如何去判斷自己是否被侵犯了界限,如何去判斷自己是否侵犯了別人的界限,這是大家需要學習的第一點。觀察的過程當中,請大家越細緻越好。
有同學提到:「在婚姻中,老公是一個很孝順的人,他總以他的父母、姐姐為先。為了幫助他姐姐,不惜犧牲我和孩子的利益,這讓我很不能接受。」一個空泛的問題很難讓人看到問題核心。你說你的先生總是以父母、姐姐為先,其實我並不知道,什麼叫「他總是以父母、姐姐為先」。這是你的看法和評論,當時具體發生了什麼事情,我不知道。「他為了幫助姐姐,不惜犧牲你和孩子的利益」,我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有時候,我們的認知會欺騙我們。跟伴侶吵架的時候,我們都容易把話說得很絕對、說得很極端。也許吵架的源頭是對方盛湯的時候,放了你不愛吃的蔥,然後你從「你怎麼放蔥,我說了很多次你都不記得」,一直吵、吵、吵,到最後變成「你永遠都不愛我,你從來都不在乎我的感受」。
這中間有非常多的細節,如果只把最後的結論丟出來,讓它持續地徘徊在腦海中,我們會出現一種錯覺,會非常容易陷入受害者情結中,我們的大腦只記住了最後一句話:「他永遠都不愛我,永遠都不在乎我。」
剛才的問題中提到,「他不惜犧牲我和孩子的利益,只是為了幫助他姐姐」。也許你的感受是非常真實的,但是你仍然需要覺察,把導致這種感受的細節找出來、寫下來。整理的過程非常重要,它可以讓我們覺察到,邊界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
另外一位同學的例子比較具體,她提到「我看別人的手機」,這是非常明確的侵犯別人邊界的事情。你需要把感受細化成清楚的、具體的事件。在這種狀況下,再來聽課學習原則和練習,就會容易得多。
覺察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我們泛泛地表達問題,會出現一種幻想,以為自己是純粹的受害者,不斷被別人侵犯界限,可能意識不到自己也在侵犯別人的界限。很多人認為,我們的邊界問題是存在外面的:
我的親密關係被踐踏了,在夫妻關係中,我的另一半不尊重我;在父母關係當中,父母不尊重我們、干涉我們;在婆媳關係當中,對方的父母不尊重我們;下一輩兒子、媳婦不尊重我們。
我們經常會陷入迷思中,覺得自己好可憐,為什麼受傷害的總是我?為什麼他們會不懂邊界來侵犯我?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76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