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滿額折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定  價:NT$ 260 元
優惠價:90234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6元
庫存:9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國禪宗之先聲
天台宗的源流

「這部書確是慧思禪師晚年集其畢生思想的大成之作。在其由教義的疏導而進入教儀的實修之諄諄善誘下,能使一個凡人,深入法海,親證法性。」——聖嚴法師

慧思禪師的《大乘止觀法門》一書,既是天台教學與性具思想的濫觴,也是禪宗思想的先鋒;由止觀依止、止觀境界、止觀體狀、止觀斷得、止觀作用,來說明大乘止觀法門。

聖嚴法師一向注重學行兼顧,悲智雙運,以學術研究做為修行的依準,來實踐佛陀的根本教義。本論著是法師留學日本期間所發表的碩士論文,深入探討國內教界甚少弘揚的《大乘止觀法門》,分析其組織和內容,製表考證,並深入探討大乘止觀的根本思想與特色。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積極推展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世界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本論著是聖嚴法師留學日本期間所發表的碩士論文,深入探討國內教界甚少弘揚的《大乘止觀法門》。

前言

當我剛把碩士論文,向學校提出之後,便接到東老人的來信,要我把論文抄一份寄回臺灣,送請樂觀老法師在《海潮音》發表,這當然是我應做而想做的事,同時也感激東老人對我留日以來的關心如此。

其實,我在留日以來的二十個月之中,要想寫出如何精彩的論文,殊不容易。因在第一年中,僅在對於日本語文上,已花了很多精力,另外又得趕學校的碩士課程,忙著趕完兩年之中必須修完的功課,還得抽時間寫些報導日本佛教現況的文字,寄回國內及香港發表。但當第一年的緊張過程剛結束,第二年一開始,就要準備學位論文的撰寫了,近世以來的日本論文,完全學西洋方法,學會了很省力,但在從未用過這種方法的人,相當吃力,於是到處找資料,到處拜訪請教有關的名學者,加緊閱讀,加緊查檢各種工具書。不用諱言,直到現在,對於日文參考書,仍得勤於查字典辭書,始能完全讀通。在此期間,我曾兩度去成田山的圖書館,找明治時代以迄二次大戰之後的日本舊雜誌,至於東京都內的佛教學關係大學如東大、東洋、立正、大正、駒澤各圖書館自不用說了。

可憂的是近代日本學者之中,對於《大乘止觀法門》這部書的專家,簡直沒有一個,我的校長,也是我的指導教授板本幸男博士,他是正在拿這部書作教本,向我們碩士及博士班講授的,當他知道我選擇了這個論題之時,甚至也勸我另選一個題目。後來他看了我送的兩種書,才對我放了心。但我訪問另外幾位名學者時,收穫均不太理想,例如大正大學的關口真大博士,乃是研究天台止觀的權威學者,但他對於我寫的《大乘止觀》,也是愛莫能助。另外一位已逾八十高齡的二宮守人先生,他是天台宗的勸學,然他對於天台以前的本書,也僅對我做了幾點原則性的啟示。

但是,經過六個月的努力,不論寫得夠不夠分量,總算寫成了兩百數十張原稿的論文。而且大膽地直接用日文寫出來。當然,僅以十多個月的語文訓練之後,要想把它寫得優美,根本不可能,甚至在遣用動詞及形容詞的變化之時,往往也要鬧出笑話來。所以當我初稿寫完後,即有一位駒澤大學的佐藤達玄教授,為我做了潤色的工作,佐藤先生也僅四十六歲,和我之間,互為師友,是我留日以來,最好的日本朋友之一。最後,又有熱心的大正大學的牛場真玄先生,為我做更進一步的文字修正。可惜牛場先生為我修正時,我的論文清稿已向學校提呈出去了。然他是日文法的專家,故在他所修正的原稿上,使我看了之後的日文修養,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說起以上幾位日本教授,真是感念無已,他們對於我的論文的關心,好像就是他們自己的事那樣,不但見面時問我,甚至常用電話問我。他們對我的關切,更使我不敢自棄,結果,文章雖然不能真正算是我個人的,論文的內容、資料,是我找來組織成的,文中的思想和考察,也是我自己的。故當板本博士及副指導教授野村耀昌博士,看完我的初稿時,就使我得了幾句聽來很悅耳的話。

不用說,日本教授對一個外國比丘說幾句鼓勵的話,不足為奇,我也不以為這篇長達八萬字左右的論文,是一篇夠上國際水準的東西,但是敝帚自珍,且為向資助我留日費用以及關心我的師友們,表示謝意,還是把它譯成了中文,向諸高賢請教。

至於我為什麼要選擇這個論題?因為我是中國沙門,我的目標仍為中國佛教的前途。誰都知道,我國佛教,一向注重學行兼顧或悲智雙運,以實踐佛陀的根本教義或菩薩精神的自利利他法門,古來宗匠,無一不是沿著這條路線在走,東老人也嘗以寧做宗教家而勿做研究宗教的學者期勉。而在今天的日本,就是把佛陀的教義當作了學術化,把《大藏經》看作研究用的資料,所謂學以致用,他們僅把自己的研究考證的論文,做為謀取職業地位以及生活之資的工具,並非拿來做為自己修證的指針。

實則,若不實修實證,根本談不上對於佛法的理解,這一點在日本的現代學者們也不否認。因為實際的生活環境,迫使他們無法如實修證,所以近世的日本學者之中,僅有資料排比、文字考校、系統整理和歷史觀點的核對,卻沒有一個是偉大的思想家,更沒有一位偉大崇高的宗教家。例如東京帝國大學的中村元博士,在現前的日本佛教學界,已沒有比他出版著作更多的人了,但在日本學術界僅以「資料的寶庫」來讚美他,而非大宗教家,此與中國佛教及儒家正統的學者們比較,未免不夠深度或厚度了。

因此,《大乘止觀法門》這部書,在日本雖無專門研究它的學者,卻有零星的考證文字發表於戰前的一些佛教刊物,他們從文字及浮面的思想架構看這本書,以致懷疑非出於慧思禪師的述作。但是經我的研究之後,這部書確是慧思禪師晚年集其畢生思想的大成之作。在其由教義的疏導而進入教儀的實修之諄諄善誘下,能使一個凡人,深入法海,親證法性。所以當我研究了它之後,既可向學校的要求繳卷,又可做為自己自修方便的依準。同時,此書在我國教界,弘揚的人也很少,藉此機緣,向國內教界,借花獻佛,期收拋磚引玉之效。

一九七一年佛誕日於東京斗室

目次

前言

第一章 《大乘止觀法門》的組織及其內容
第一節 本書的組織
第二節 本書徵引的經論詳考
第三節 本書的表解說明

第二章 《大乘止觀法門》的真偽及其作者
第一節 南嶽慧思禪師及其著述
第二節 《大乘止觀》真偽問題的有關資料
第三節 本書真偽問題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觀法門》的基本思想
第一節 本書的如來藏思想
第二節 本書的心意識論
第三節 本書的三性三無性
第四節 本書的性染說與天台智顗的性惡論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大乘止觀法門》的組織及其內容

第一節 本書的組織

《大乘止觀法門》,略稱為《大乘止觀》(以下簡稱本書),是以闡述大乘止觀之法為主的一部論書。本書是以如來藏緣起思想為基礎,除了以論述心意識論中的真妄和合的本識為其中心體系之外,另外刻意說到以染淨二性為中心的一個體系。並且以此兩個體系,互為表裡,而在後者之中,常常表露出性惡思想的傾向。最後以三性及三無性思想之展開,達到「除妄成真」與「全真起妄」的目的。

說到本書的組織,共分三大科目,即是略標大綱、廣作分別、歷事指點。這與一般經論之以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形式,大致相同。所以本書的中心內容,在於廣作分別一科。其中又分作「五番建立」,以說明大乘止觀法門。

所謂五番建立,便是:止觀依止、止觀境界、止觀體狀、止觀斷得、止觀作用。現在逐條說明如下:

第一,止觀依止者,即是說,若修止觀法門,便先依止「一心」。本書所舉一心的別名有好多,例如自性清淨心、真如、佛性、如來藏、法界、法性等都是,這也正是所謂「真常唯心論」的基本立場了。在本書之中,特別又將佛性分解為「如如佛」及「智慧佛」,用以說明「迷真起妄」及「返妄歸真」之「覺」與「不覺」的道理。這種理論觀點,大致是受了《大乘起信論》(以下簡稱《起信論》)所說三細六麤之要義的影響而來。

其次,止觀依止的「淨心」體狀,又有三種差別:一謂此心是第一義諦的真如心,從本以來,即離一切名相,一切能緣能說的諸分別法。二謂此心雖離一切分別及境界之相,而與彼之諸相法不一不異。三舉空與不空二種如來藏義,以廣辨「真如」之義。

所謂「空如來藏」,即是此一心性,雖能緣起生死、涅槃及違、順等法之建立,而復同時心體平等,妙絕染淨之相,心性既寂,故名「空如來藏」,但此並不是說心體之空無所有,所以其次又說到「不空如來藏」。乃以此心具有染淨二法,故名不空。所謂淨法,是指具足無漏性功德法以及出障離塵的淨法;所謂染法,是指出障聖人為能方便度化眾生,故具染性,眾生未出生死,乃具染事。復以如來藏體之一異而辨其實有,其中又舉出圓融無礙及差別、因果法身之名別、在障出障之義殊、事用相攝之相狀、治惑受報之不同、共相識與不共相識之相異等六種理由,來證明如來藏體之實有。

如果加以考察,此一理論的根據,無非是以《起信論》的立場為立場的。所以本書也經常引用《起信論》做為其立論的註腳。在說明不空如來藏的項目之中,本書有如下的一段文字:「如來之藏,從本已來,俱時具有染淨二性,以具染性故,能現一切眾生等染事,故以此藏為在障本住法身,亦名佛性。復具淨性故,能現一切諸佛等淨德。故以此藏為出障法身,亦名性淨法身,亦名性淨涅槃也。」

此中所說「如來之藏,從本已來,俱時具有染淨二性」的論點,乃是由來所謂「性惡論」問題上的最足注目之處,因為這是佛教史上最初出現的性惡論思想。因此推定,天台智顗的性具思想,也是受了此一性染說的啟示而成立。

再說,何以要依止「一心」而修大乘止觀?因為此心既是一切世出世法的根本,若捨此根本,即無從修習。至於修習大乘止觀的下手處,又得從一心分別出現的意識上用工夫。

第二,止觀境界者,即以真實性、依他性及分別性,做為大乘止觀的所觀境。其中以出障真如及佛之淨德,名為真實性;在障之真如與染和合而成的阿梨耶識,名為依他性;六、七二識的妄想分別,名為分別性。又因本書所說的三自性,各各具有清淨及染濁的兩面作用,故與唯識論所說的三自性,略有不同,本書的三性既具染淨兩面的功能,所以泛通十法界,唯識論的三性則唯局凡夫。同時,本書的立場,是基於一個清淨心或真如心,從而說明三自性的內容,因此,也與唯識論的立場不盡相同了。例如本書卷三說:「無垢真實性者,體顯離障為義,即是體也。清淨依他性者,能隨熏力,淨德差別,起現為事,即是相也。清淨分別性者,對緣施設為能,即是用也。」

種論點,一看可知,是引用了《起信論》中所說體、相、用三大的各相。但是,若將本書和唯識論對此三性所明之定義,做一比較,便可明白兩者之間,並不完全相同,因為我們發現本書卷二,對此觀點,有如下的申論:「所言一切凡聖唯以一心為體者,此心就體相論之,有其二種:一者真如平等心,此是體也,即是一切凡聖平等共相法身。二者阿梨耶識,即是相也,就此阿梨耶識中,復有二種,一者清淨分依他性,亦名清淨和合識,即是一切聖人體也;二者染濁分依他性,亦名染濁和合識,即是一切眾生體也。此二種依他性,雖有用別,而體融一味,唯是一真如平等心也。」

這種說法,大致是根據大乘論學者們所說阿梨耶識分有解性及染汙之兩面功能而來。不僅如此,其他如本書所揭的種子說及三性說的理論,均係受了《攝大乘論》的影響而來。因此,本書的目的,在於指導行者如何修持大乘止觀法門,以及說明大乘止觀法門的偉大作用,在斷惑證真,本書的理論基礎,則在運用了《起信論》的如來藏緣起或真如緣起,以及《攝大乘論》的三自性三無性說。本來,《起信論》屬於唯心系統的重要論書,《攝大乘論》屬唯識系統的重要論書,兩者並不能夠結合,但以本書著述者的智慧運用,卻把唯心系統《起信論》的真如緣起做為修行大乘止觀法門的依止心,藉此強固的唯一清淨心為所依止,起修大乘止觀法門;同時再引用《攝大乘論》的三自性觀法,做為修習大乘止觀法門的手段,至於唯心、唯識的問題,不是本書所要推敲的焦點,所以不致發生矛盾及不調和的現象。

第三,止觀體狀者,即是修習大乘止觀法門的入門步驟。其分二門:一約染濁的三性而說,二約清淨的三性作釋。在此二門之中,又各各分為分別性、依他性、真實性,一一詳述由觀入止,及從止起觀的過程。此與前番「止觀境界」的內容所不同者,「止觀境界」項中,是以三性來表現出「唯一真如心」的存在。此番的「止觀體狀」項中,是說明如何由三性而入三無性的方法,也就是轉「分別性」成「無相性」,轉「依他性」為「無生性」,轉「真實性」作「無性性」。入於三無性時,即是止行成就,安住常寂之境,再由止起觀,即於定中,興起三業大用,救濟世間,化現十方。

第四,止觀斷得者,即是說明修習大乘止觀法門之後,逐步斷除惑障,逐步獲得實益。此也依據三性次第,首先約分別性,次約依他性,後約真實性的止觀修習,而得各各層次中的斷惑證真的成果。事實上,能夠滅除惑障,當下便得法樂之益,所以本書也就詳於斷障的分析,而略於得益的說明。

第五,止觀作用者,即是說明大乘止觀法門修到有成就時,所產生的功用。假如止行成就,即能體證淨心的理融無二之實相法性,與一切眾生,圓同一相之身。三寶於是混爾無三,二諦自此莽然不二,用無用相,動無動相,因為一切法本來平等,法爾如是。若得觀行成就,即因淨心體顯,而使法界無礙之三業大用,自然出生,一切染淨之大能,即得興起,做大供養,滿無邊剎土,奉獻三寶,惠施四生,及以吸風藏火,放光動地,引短促長,五通示現,三輪顯化。所以,凡能依據本書所示方便,依教奉行,即能一口吸盡法海之水。

最後的「歷事指點」即是將吾人的日常生活,禮佛、吃飯、飲水,乃至大小便利等的活動,全部納入修行大乘止觀法門的軌跡之中,各各分為止觀二門,勸令奉行,此也正是後來中國禪宗所說,擔柴搬水、吃喝拉撒,無不是禪的思想源流之一。

因此,《大乘止觀》一書,既是天台教學以及性具思想的濫觴,也是禪宗思想的先鋒。所以這是出自中國人之手的最早一部綜合性的佛學鉅著。可惜在我國佛教史上,重視這部鉅著的人,並不太多。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34
庫存:9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