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從沙漠孤寂到帝國輝煌,阿拉伯半島的文明與智慧:由矇昧時代至阿拔斯王朝,先知穆罕默德、伊斯蘭教派、哲學思想、科學藝術的黃金時代
滿額折

從沙漠孤寂到帝國輝煌,阿拉伯半島的文明與智慧:由矇昧時代至阿拔斯王朝,先知穆罕默德、伊斯蘭教派、哲學思想、科學藝術的黃金時代

定  價:NT$ 299 元
優惠價:79236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6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從遙遠矇昧時代到繁榮的阿拔斯王朝】
◎阿拉伯哲學與文學的黃金時代,經典作品深度解析
◎科學與藝術的融合,展現阿拉伯在各學科的卓越貢獻
◎揭祕穆罕默德的教義,深入了解伊斯蘭教的形成與發展

從早期的不確定性到建立強大帝國的輝煌
阿拉伯世界呈現了一幅璀璨的文明圖卷──


▎神祕的開端
在廣闊無垠的沙漠中,阿拉伯半島孕育了一個神祕而豐富的文明。本書帶領讀者回溯到那個被稱為「矇昧時代」的遙遠過去。在這個時期,阿拉伯文明正在形成之中,其複雜性和深度遠遠超出了外界的想像。從最早的部落組織到阿拉伯帝國的建立,這本書深入探討了阿拉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

▎文明的擴展與深化
本書講述了四大哈里發時期及其影響,包括伍麥葉和阿拔斯王朝的興衰故事。這些王朝不僅擴大了阿拉伯的領土,也豐富了其文化和宗教生活。伊斯蘭教在此期間的發展對阿拉伯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先知」穆罕默德的教導、《古蘭經》的誕生以及伊斯蘭教的五大信仰與五功,都在這一時期形成了穆斯林社會的核心。

▎智慧的匯聚
阿拉伯哲學和文學是這段歷史中不可忽視的亮點。書中特別強調了阿拉伯哲學家如肯迪和法拉比的貢獻,他們不僅吸收了希臘哲學的精華,還將之融入伊斯蘭思想,創造出獨特的東西方哲學融合體。同時,阿拉伯文學,尤其是詩歌和散文,如《一千零一夜》等經典作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遺產與啟示
本書不僅回顧了阿拉伯藝術和自然科學的成就,如細膩的阿拉伯紋飾藝術和在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及醫學領域的進步,更強調這一時期的成就如何影響了全人類的文明歷史。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它同時也是一本關於文化交流、科學探索和人類智慧的激勵之書,鼓勵現代讀者從過去汲取智慧,為未來開拓道路。


本書特色:本書從早期沙漠文明到伊斯蘭教的興起,再到著名帝國的發展,各個階段皆深入探討。此外,更解析了《古蘭經》與《聖訓》的宗教影響;介紹了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和實踐;涵蓋了阿拉伯哲學和文學,從古典詩歌到《一千零一夜》。在科學領域探討了阿拉伯在數學、天文學和醫學上的貢獻,揭示了該文明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者簡介

林之滿,專職編者,曾主編過多部關於中國古代文明、美洲印第安文明、以色列文明等主題的書籍。他的作品以豐富資料、深入分析、生動語言向讀者展示了不同文明的歷史、文化、宗教、藝術、科技等,使讀者能夠更容易理解和欣賞人類的多元文化。

蕭楓,資深記者與編輯,以其深入挖掘歷史與文化故事而聞名。在長達數十年的新聞生涯中,專注於揭示不同文明的交織與影響。其作品以豐富細節、深刻分析和生動敘述風格受到讀者的高度評價。

目次

阿拉伯半島的矇昧時代
矇昧時代
沙漠裡的阿拉伯文明
阿拉伯最早的國家
阿拉伯帝國的興衰
四大哈里發時期
伍麥葉王朝
阿拔斯帝國
伊斯蘭—阿拉伯文化的源泉
「先知」穆罕默德
聖城麥加
先知之城—麥地那
劃時代的經典—《古蘭經》
穆斯林的行為準則—《聖訓》
伊斯蘭教的五大信仰與五功
伊斯蘭教五大派別
阿拉伯哲學
東西合璧的阿拉伯哲學
精誠兄弟會及其主要哲學思想
阿拉伯哲學家肯迪
法拉比及其主要哲學思想
卓越的智者—伊本.西那
阿拉伯文學藝術
絢麗多姿的阿拉伯文學
阿拔斯帝國時期
《古蘭經》與阿拉伯文學
阿拉伯詩歌
阿拉伯小說
《卡里來和笛木乃》
《一千零一夜》
天才詩人穆太奈比
散文作家賈希茲
伊本.巴圖塔及其《遊記》
阿拉伯藝術
阿拉伯紋飾
阿拉伯自然科學與教育
天文曆法
數學
物理學
化學
醫學
教育

書摘/試閱

阿拉伯半島的矇昧時代
矇昧時代
阿拉伯史學界把伊斯蘭教誕生前的阿拉伯人的歷史階段,即《古蘭經》尚未降示給阿拉伯人的先知穆罕默德的時代統稱「矇昧時代」。著名的阿拉伯歷史學家希提又把「矇昧時代」劃分成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廣義的概念則指人祖亞當誕生至穆罕默德「奉命」為先知;狹義的概念則指伊斯蘭教興起之前的100年時間。
「矇昧時代」是伊斯蘭經典──《古蘭經》中出現的一個與信仰有關的宗教性術語,由於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的廣泛傳播,這個術語在阿拉伯人中深入人心,矇昧時代這一概念將阿拉伯人的歷史清晰的分成了兩個階段──伊斯蘭教誕生前和伊斯蘭教誕生後。顯然,在阿拉尚未啟示先知穆罕默德的「矇昧時代」就是指伊斯蘭教誕生前阿拉伯人所處的歷史階段。這樣的歷史分界方法,對阿拉伯人的歷史發展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阿拉伯人也非常樂意接受這樣的歷史分期法,因為他們普遍認為,伊斯蘭教的產生使他們的民族歷史和民族文化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如果從這個觀點出發,可以得出,「矇昧時代」並不是單純從「愚昧無知」或「缺乏文化」的角度提出來的。這正如阿拉伯史學家費立波.希提所說:「『jāhiliyah』這個名詞,通常譯成『蒙味時代』或『野蠻時代』,其實,這個名詞的涵義是指阿拉比亞沒有天命、沒有獲得靈感的先知、沒有天啟的經典的那個時代而言的,因為像南埃拉比亞人所發展的那種具有學術文化的社會,要稱為矇昧的社會、野蠻的社會,是有點困難的。」從以上資料分析,我們可以概括地說,《古蘭經》中所說的「矇昧時代」,就是指伊斯蘭教創立前,阿拉伯半島沒有出現阿拉伯人的先知,沒有出現過具有統治地位的一神教及其經典,因此沒有嚴明的統一律法,而廣大阿拉伯人正處於以部落經濟為單位,主要以原始崇拜為主的多神教時代。

沙漠裡的阿拉伯文明
阿拉伯文明的發源地阿拉伯半島,它是伊斯蘭教興起的地方。它位於亞洲的西南部,東西南三面分別與波斯灣、阿曼灣、紅海和阿拉伯海相毗鄰,北與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接壤,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整個半島絕大部分是沙漠,生活條件極為惡劣。雖然它現在以其豐富的石油資源而在人均收入上富甲天下,蜚聲世界,但在西元6世紀以前,這裡卻是個真正的不毛之地。由於古代半島上的居民絕大多數是阿拉伯人,所以人們都把這個半島稱為阿拉伯半島。
阿拉伯半島在地質學上被認為是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延續,半島上有三分之一的地區為沙漠,中北部為內夫德沙漠,南部為魯卜哈利沙漠。由於地處沙漠,阿拉伯半島的地理氣候條件簡直到了令人生畏的地步。沙塵暴經常光顧這個地方,黃沙散漫、遮天蔽日,可見度幾乎為零,非常恐怖,就好像死亡隨時向你逼近。沙漠中的沙丘最大的高達300公尺,長20公里,行人很難通過。除了沙丘之外,半島上還有許多地方是鵝卵石覆蓋的戈壁灘和火山噴發的岩漿構成的「黑石沙漠」。這種惡劣的氣候條件,加之半島上的土地含鹽量過高,嚴重限制了植物的生長,所以半島上的植物品種並不豐富。椰棗是生長最多的植物,它是阿拉伯人的主要食品之一。另外半島上還有多種果類和藥材、棕櫚、油橄欖等經濟作物,適宜農耕的地區還有少量糧食作物。由於幾乎沒有森林,所以阿拉伯半島野生動物極少。半島上絕大多數的動物是阿拉伯人餵養的家畜,如駱駝、馬、羊、毛驢等。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駱駝,沙漠中的游牧人的社會生活時刻也離不開這種被稱為「沙漠之舟」的牲畜。但阿拉伯人認為最珍貴的家畜還是馬,阿拉伯良種馬具有健美、堅忍、靈活、忠實於主人的特點。
哪裡有動植物的生長,哪裡就有人類在居住,阿拉伯半島當然也不例外。在遠古時期的阿拉伯半島,居住著阿拉伯人的祖先閃米特人,簡稱閃族,屬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整個半島的阿拉伯人大致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從事著游牧、農耕和經商。游牧的阿拉伯人稱為「貝都因人」,意思是「駝民」或「荒漠游牧民」。他們主要牧養駱駝,也牧養馬和羊。
除了游牧民和少數農耕民之外,阿拉伯半島上有相當一部分人從事商業,這是因為半島地處東西方交通要道,為商業貿易的天然場所。當時的東西方國際商道主要有三條,其中有一條是從印度洋經亞丁灣到葉門登陸,再從葉門經阿拉伯半島的漢志地區(紅海東部沿岸)北上到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由此轉入歐洲。由於當時的阿拉伯搶劫之風盛行,古代的商人在阿拉伯半島一帶經商,為了安全常常結隊而行。他們組成商隊,趕著許多頭馱著貨物的駱駝在沙漠裡行走,最多的可達1500頭駱駝。隨著商隊規模的不斷壯大,商隊的組織系統也越來越完善,發展到最後,每個商隊前面有探路的前哨和引路的嚮導,中間有搬運貨物和驅趕駱駝的民夫,後面有武裝保鏢,行走起來浩浩蕩蕩,儼然是一個部落組織。如此龐大的商隊在沙漠裡行走,自然需要適當的場所,以補充給養和飲水、休息或中轉貨物。當時漢志地區的麥加城就非常適合商隊的需要,而成為商隊的貿易根據地和商品集散地。麥加城地處漢志商路中段,城中有「滲滲泉」水可供過往商旅之需。
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氣候,經常給仰賴於自然而生產和生活的阿拉伯人帶來災害。加之,在當時落後的生產力水準下,這些災害往往是人力所無法抗拒的。自然而然的,循著宗教發展的軌跡,那時的阿拉伯人便將戰勝自然災害的希望寄託於超自然的力量,企盼出現救世主,還常常相信一些荒誕不經的迷信傳說。5、6世紀時,阿拉伯人已經有了各式各樣的宗教崇拜。在西元後最初的幾個世紀裡,由於阿拉伯人透過經商、戰爭等方式與外界發生的交往,使一些文明社會的宗教開始傳入阿拉伯半島,如猶太教、基督教、波斯的祆教和摩尼教等,它們均對阿拉伯人產生了一定影響。但這時阿拉伯人主要信奉的還是原始宗教,如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神靈崇拜、祖先崇拜和偶像崇拜等等。崇拜對象繁多,反映出阿拉伯社會這時處於四分五裂、互不隸屬的狀況。到原始社會解體時期,阿拉伯社會出現了階級的分立對抗,各個部落崇拜自己的一種或幾種神,貶低別的部落神靈,所以社會矛盾時常同時表現為宗教矛盾。透過原始社會末期不斷的戰爭,阿拉伯社會經歷了大部落兼併小部落的歷史必然。較大部落和氏族貴族的出現,在宗教上的反映就是從眾多的神靈中產生出一些較為主要的神,如阿拉便是其中的主要神之一。阿拉原是麥加城的古萊什部落信奉的神靈,在伊斯蘭教誕生之前,麥加人認為它是萬物的創造者和養育者。這種主要神的出現,可以視為由多神崇拜向一神崇拜的過渡。當社會條件成熟時,一神教就會適時產生。
總而言之,在伊斯蘭教未誕生的7世紀以前,無論從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來看,整個阿拉伯半島社會發展都處於相當落後的社會狀態。驍勇好戰,成為這一時期阿拉伯人崇尚的習俗,這嚴重妨礙了半島內各個部落之間的交流、團結,使7世紀前的阿拉伯半島上的居民猶如一盤散沙,阻礙了經濟的發展,遲滯了社會的進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36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