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歷史的倒影:中國古代典籍的26個謎題(簡體書)
79折
歷史的倒影:中國古代典籍的26個謎題(簡體書)
歷史的倒影:中國古代典籍的26個謎題(簡體書)
歷史的倒影:中國古代典籍的26個謎題(簡體書)
歷史的倒影:中國古代典籍的26個謎題(簡體書)
歷史的倒影:中國古代典籍的26個謎題(簡體書)
歷史的倒影:中國古代典籍的26個謎題(簡體書)
歷史的倒影:中國古代典籍的26個謎題(簡體書)
歷史的倒影:中國古代典籍的26個謎題(簡體書)
歷史的倒影:中國古代典籍的26個謎題(簡體書)
歷史的倒影:中國古代典籍的26個謎題(簡體書)
歷史的倒影:中國古代典籍的26個謎題(簡體書)
歷史的倒影:中國古代典籍的26個謎題(簡體書)
歷史的倒影:中國古代典籍的26個謎題(簡體書)
歷史的倒影:中國古代典籍的26個謎題(簡體書)
歷史的倒影:中國古代典籍的26個謎題(簡體書)
歷史的倒影:中國古代典籍的26個謎題(簡體書)
歷史的倒影:中國古代典籍的26個謎題(簡體書)
歷史的倒影:中國古代典籍的26個謎題(簡體書)
歷史的倒影:中國古代典籍的26個謎題(簡體書)

歷史的倒影:中國古代典籍的26個謎題(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58 元
定價
:NT$ 348 元
優惠價
79274
促銷優惠
簡體新到貨
簡體新到貨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系《歷史的風景》姊妹篇。文史作家黃西蒙聚焦一些中國古代典籍的話題,或神秘,或有趣,或辛辣,既有學理性的分析,也有感悟式的思考。全書圍繞《史記》等中國古代典籍的26個謎題展開探討,涉及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文獻等多個方面。這些謎題包括了歷史事件的真相、歷史人物的真實形象、歷史文獻的真偽等,這些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歷史領域的熱點和難點。

本書中,作者不僅探討史書上寫了什麼,更探討史書為什麼要這樣寫。喜歡統觀正史的讀者朋友,可以從中看到中國古人修撰史書時的沉潛思考與微言大義,而喜歡探索歷史細節的人,或許也能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發現隱藏在表層言語之下的豐富內涵。

作者簡介

黃西蒙,本名黃帥,山東濟南人,現居北京,文史作家。在《光明日報》《北京晚報》和澎湃新聞等媒體平臺發表數百篇文章,著有《歷史的風景》《大國重器的詩意文化》《北京流光》等。

名人/編輯推薦

解璽璋、張明揚聯袂推薦!《歷史的風景》姊妹篇,文史作家黃西蒙力作

目次

第一輯修撰典籍的傳奇故事

失蹤的上古秘卷:《漢書·藝文志》探幽 / 2

秉筆直書:剖析北魏崔浩國史事件 / 11

萬卷之厄:梁元帝江陵焚書之謎 / 15

三百多年後的反思:唐人如何講述晉代往事 / 19

如何捍衛道義:歐陽修與《新五代史》之謎 / 34

“正統”之外:西夏史為何不入《二十四史》 / 42

元明“天命”之爭:朱元璋修撰《元史》之謎 / 46

散佚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的誕生與失蹤 / 53

爭奪對“忠義”的闡釋權:乾隆編撰《貳臣傳》的背後 / 60

第二輯經典史籍裡的“歷史現場”

夏朝近百年復國史的缺失:《夏本紀》在隱藏什麼 / 66

“伊尹放太甲”的迷霧:《竹書紀年》的吊詭記錄 / 74

鴻門宴的敘事“主人公”:樊噲與《史記》的現場感 / 81

兵仙的人生起點:新解《淮陰侯列傳》 / 89

放逐者之歌:《屈原賈生列傳》的特別寫法 / 97

蜀漢的國運轉點:從《資治通鑒》和《三國志》復盤夷陵之戰 / 107

隱藏的春秋筆法:《晉書》中的曹髦之死 / 115

大汗揮鞭:多種史籍裡的成吉思汗西征 / 121

遲到近兩百年的平反:透過典籍回顧壬午之難 / 128

第三輯在典籍細節中探索奧秘

低調的記錄:《太史公自序》如何講述祖先故事 / 134

司馬孚的複雜人格:《晉書》與時局變幻下的糾結 / 141

虛構的英雄故事:從《隋唐演義》到《說唐》 / 148

史料之上:從《大唐西域記》裡的絲綢之路說起 / 156

唐末風云的側影:《新唐書》《舊唐書》混雜的黃巢形象 / 166

從史實到小說:“製造”梁山好漢的故事 / 173

清朝文人的兩種現實書寫:《聊齋志異》VS《閱微草堂筆記》 / 185

旋動的萬花筒:清末稀見小說隱藏的複雜世界 / 198

主要參考文獻/ 204

後記/ 207

書摘/試閱

鴻門宴的敘事“主人公”:樊噲與《史記》的現場感

《史記》中鴻門宴的故事堪稱家喻戶曉,而司馬遷記載的人物對話和現場細節,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司馬遷雖沒有親歷過楚漢爭雄的時期、鴻門宴故事發生的年代,但對他來說,並非遙不可及,他在《史記》中對此事的敘述,如同攝影機拍下的紀錄片,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清晰度”。

鴻門宴的樊噲視角

如果我們僅僅把鴻門宴的故事當成司馬遷的“腦補”,僅從文學虛構的角度看《史記》裡這類精彩的場景,恐怕有失偏頗。司馬遷對於著史的態度極其嚴謹,後世不清楚的細節,不意味著司馬遷沒看到相關史料。那麼,鴻門宴的現場感如此之高,司馬遷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史學家李開元在《論〈史記〉敘事中的口述傳承——司馬遷與樊他廣和楊敞》一文中,曾經開創性地提到解讀歷史細節的一種思路。他在點評鴻門宴時樊噲的“精彩表現”時,就這樣提到:“樊噲鴻門宴救駕的事情,是樊噲家子孫後代世世相傳的光榮歷史,司馬遷以訪問豐沛龍興故地為契機,從樊他廣處聽到鴻門宴的詳情敘事,後來,當他撰寫《史記》的有關章節時,就將樊他廣的口述作為重要史料。”

史料若只是孤證,顯然無助於接近真相,只有經過多重史料的比對分析,才能更加科學可信。司馬遷寫《史記》,並不只是從古籍中尋找史料,他還會親自到歷史故事的發生地,采訪當地的百姓,從民間尋找歷史的蹤跡。實地考察的好處,是能讓史學家掌握最鮮活的史料,而且可以根據自己探訪的成果,與史書上的記載作比對,進而考據得出最有可能是事實的信息。

司馬遷也跟一些漢朝勛貴的後代有交往,樊噲之孫樊他廣就是其中之一。通過樊他廣的講述,司馬遷可以了解漢朝初年的歷史,而樊他廣的記憶,則與先人的講述有關。用現代的史學觀念來看,樊他廣為司馬遷提供了口述史上的重要材料。問題的關鍵就在此處。當後世讀者並不清楚歷史現場的細節時,只能通過史書中的描寫,來推測當時的情形。

而史書和小說一樣,只要有人物和事件,必然帶有自己的敘事視角。絕大多數史書的視角,都是全景式的,但在《史記》中,在一些濃墨重彩的篇章裡,確實能看到類似個人視角的細節。比如,在《項羽本紀》中,對鴻門宴最具文學性的描述,則很像樊噲的視角。樊噲並非鴻門宴的主角,卻占了不小的篇幅,他說的話竟然比劉邦、項羽還多。這就是敘事視角上的不同尋常之處,這類特殊細節的背後,很可能隱藏著歷史寫作的秘密。

鴻門宴是劉邦命運的轉折點。秦朝滅亡後,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劉邦比項羽更早進入咸陽,其部下曹無傷叛逃,向項羽告密,項羽便發兵劉邦,兩人此時實力懸殊,劉邦只能盡量避其鋒芒。劉邦向項羽釋放信號,表示自己並無奪取天下之意,項羽便擺下鴻門宴。這場酒宴既有慶賀滅秦之義,也有雙方和談之念,但亞父範增認為鴻門宴是項羽殺掉劉邦的好機會,而項羽遲遲下不了決心,最終讓劉邦逃掉。樊噲是劉邦的同鄉舊部,早年以屠狗為業,但在劉邦軍中立下了諸多奇功,很多次攻城都能捷足先登,在勇武和忠誠上,都被劉邦高度信任。因此,把幫助劉邦解除困境的關鍵任務交給樊噲來做,也算合情合理。

《史記·項羽本紀》對鴻門宴的敘述首先是座席的安排:“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此時,樊噲並未登場,但他在後面登場時,很容易進門後第一眼就看到項羽和項伯他們坐在朝東的位置。從後文的描寫來看,樊噲的視角確實是先看到的項羽,並且“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樊噲登場,是因為酒宴上發生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事情,國人對這個故事很熟悉,在此不再贅述。樊噲闖進來,要保護主公劉邦。他還未說話,項羽就看到這位彪形大漢,說道:“壯士,賜之卮酒。”樊噲十分豪爽,也不推辭,接過酒杯,便一飲而盡。對於項羽賜給他的豬腿肉,他也用劍切開,大口大口地吃起來。《史記》對這一細節的描述,到了“動作分解”的地步:“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這就像一部電影,在呈現主角心理變化時,要在他的臉上打光,通過光影的變化,來展現人物表情和動作的細微變化。對於“粗線條”的歷史敘事來說,能將樊噲拔劍吃肉的場景還原到這個地步,很難想象這是沒有根據的“腦補”。

接下來,便是樊噲那段知名的豪言壯語:“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

在後世不少人的記憶裡,樊噲只不過是個有勇無謀的武將,但樊噲在此時說的一番話,簡直有春秋戰國時縱橫家之風,不僅有理有據,還能結合暴秦的典故,讓其言論有了當時最具道義合法性的根據——反對殘暴不義,仁德者才能擁有天下。再加上之前樊噲飲酒吃肉的夸張動作,立刻把項羽鎮住了,這就為劉邦逃離現場爭取了機會。

項羽反應遲緩,沒能抓住時機,讓劉邦借口上廁所的時候逃走了。這對項羽來說,當然是無法挽回的損失,但從“歷史成功者”的視角看,這是劉邦在成功前最兇險的經歷之一,而幫助他化險為夷的人,不僅是出謀劃策的張良,更是直面危急時刻的樊噲。

至此,樊噲的“精彩表演”還沒結束。《史記》有記載:“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

如果說前面樊噲的一番豪言壯語已經令人驚嘆了,此處他說的話則更不尋常。雖然劉邦遇到了危險,但竟然在慌亂中問樊噲怎麼辦,而不是問張良,或者自己直接下命令,這似乎不合常態。但如果我們把樊噲當成這個故事的主色,了解到這場鴻門宴的細節很可能出自樊噲的講述,那麼這不尋常之處,也就能說通了。

樊噲回答劉邦一番“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話,其實也貼合其身份。一般來說,人們在比喻的時候,都會選取自己熟悉的事物。樊噲早年就是屠狗之輩,對屠宰的話題自然再熟悉不過。情急之下,把自己的命運聯想到等待屠宰的動物,也是人之常情。至於這裡為何用的是“魚肉”而非其他牲畜,就不得而知了。事實上,對於歷史現場對話的還原,即便當事人也未必能做到完全一致,並不排除樊噲在追憶往事時,將當時的語言進行文學化加工的可能性。更何況,樊噲的原話,也未必就能被後人一字不落地記住,在故事流傳的過程中,事件要素出現變形,也是十分常見的情況。

我們再看《史記·樊酈滕灌列傳》中對鴻門宴故事的敘述。這些內容既然來自樊噲的列傳,主角當然應該是樊噲。但有趣的是,其內容與《項羽本紀》中的相關內容差不多,縮寫了與樊噲無關的內容,而樊噲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基本上都保留了下來。刪掉與樊噲無關的細節,依然不影響讀者對鴻門宴前因後果的了解,這也從側面說明,鴻門宴故事最精彩的場面,恐怕真是來自樊噲的視角:

項羽在戲下,欲攻沛公。沛公從百余騎因項伯面見項羽,謝無有閉關事。項羽既饗軍士,中酒,亞父謀欲殺沛公,令項莊拔劍舞坐中,欲擊沛公,項伯常屏蔽之。時獨沛公與張良得入坐,樊噲在營外,聞事急,乃持鐵盾入到營。營衛止噲,噲直撞入,立帳下。項羽目之,問為誰。張良曰:“沛公參乘樊噲。”項羽曰:“壯士。”賜之卮酒彘肩。噲既飲酒,拔劍切肉食,盡之。項羽曰:“能復飲乎?”噲曰:“臣死且不辭,豈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陽,暴師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聽小人之言,與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項羽默然。沛公如廁,麾樊噲去。既出,沛公留車騎,獨騎一馬,與樊噲等四人步從,從間道山下歸走霸上軍,而使張良謝項羽。項羽亦因遂已,無誅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噲奔入營譙讓項羽,沛公事幾殆。

樊噲前前後後的表現,成為鴻門宴上最精彩的瞬間。歷史上鴻門宴的主色,當然是劉邦和項羽,但從史書敘事的角度看,樊噲才是鴻門宴故事的“主人公”。

歷史現場的記憶與敘事

歷史的奇妙之處,就在於後世永遠無法回到歷史現場,只能通過敘事者的視角來看歷史。歷史學家的本事,就在於能通過講述者的記憶,來發現歷史現場那些不同尋常的細節。正如美國歷史學家阿蘭·梅吉爾在《歷史知識與歷史謬誤》中指出:“歷史既需要記憶,又需要超越記憶。如果我們希望著手撰寫歷史,那我們就必須希望發現種種在一般的理解中被視為令人驚奇的事物。歷史學家如果停留在記憶的框架內,那麼結果很可能就是確定,而不是驚奇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真正的歷史恐怕是被遮蔽的,而敘事者在講述歷史時,並不能做到絕對意義上的客觀。即便他會努力呈現歷史的真實性與客觀性,但難免會帶有主觀色彩。更重要的是,會帶有自我的視角,而對於史料匱乏的上古歷史來說,類似樊噲式的視角,幾乎就成了孤證,後世只能在他的記憶和講述中,盡可能地尋求歷史的真相。

樊噲視角下的鴻門宴故事,通過其後代的相傳,在其孫樊他廣的時候,終於有機會講給司馬遷聽。此時的樊家已經沒落,樊他廣更有可能會把爺爺樊噲在鴻門宴上的表現,視為“從龍之功”,希望司馬遷把它記在史書上,進而銘記樊噲對劉邦和漢朝的功勛。

樊噲的歷史地位雖然比不上漢初三杰,但他也是劉邦帝王霸業中不可忽略的助力。《史記》上記載,樊噲的戰績是:“從,斬首百七十六級,虜二百八十八人。別,破軍七,下城五,定郡六,縣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將軍十二人,二千石已下至三百石十一人。”漢朝開國後,樊噲被封為舞陽侯,後來升為左丞相。樊噲還娶了劉邦夫人呂雉的妹妹為妻,算是外戚,這讓他跟呂家的命運緊緊綁在一起,也因此在政治勢力變化時,其後代受到了牽連。

漢高祖劉邦死後,繼承人漢惠帝性格懦弱,大權旁落,呂雉及其家族勢力長期把控權力,引發劉家及其效忠者的不滿。太尉周勃、右丞相陳平等人密謀,平息諸呂之亂。與呂雉有血緣關係者,在變亂中都難逃一死。

《史記》對樊噲身後的家族歷史,記載不多,但從只言片語中,也能讓人看到,樊噲的家族從第二代其實就已經開始沒落了,當他們與呂雉家族保持剪不斷的關係時,就已經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了:

孝惠六年,樊噲卒,謚為武侯。子伉代侯。而伉母呂須亦為臨光侯,高後時用事專權,大臣盡畏之。伉代侯九歲,高後崩。大臣誅諸呂、呂須婘屬,因誅伉。舞陽侯中絕數月。孝文帝既立,乃復封噲他庶子市人為舞陽侯,復故爵邑。市人立二十九歲卒,謚為荒侯。子他廣代侯。六歲,侯家舍人得罪他廣,怨之,乃上書曰:“荒侯市人病不能為人,令其夫人與其弟亂而生他廣,他廣實非荒侯子,不當代後。”詔下吏。孝景中六年,他廣奪侯為庶人,國除。

呂雉的妹妹嫁給了樊噲,他們生下的兒子樊伉,一度享受榮華富貴,但在諸呂之變中被牽連和誅殺。幸好樊噲還有個庶出的兒子樊市人沒受牽連,將樊噲的血脈存續下來。樊市人年紀輕輕就死了,僅活了二十九歲,而他的兒子便是樊他廣。不料樊他廣因為得罪了一個門客,門客竟向漢景帝告狀,說樊市人沒有生育能力,樊他廣並非其所生。我們並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但漢景帝確實以此為理由,將樊他廣貶為庶人,樊噲家族由此徹底沒落了。

樊他廣向司馬遷講述家族昔日的輝煌,訴說樊噲在鴻門宴上的功績,雖然有可能添油加醋,但仍然為後世提供了難得的歷史細節。通過這些隱秘的細節,我們才有可能發掘更多被遮蔽的故事,為探尋歷史真相找到新的出路。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74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