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當代西方前沿文論:PTSD、女性主義、酷兒理論、第三空間……結合哲學與心理學,探索文學流派的興起與嬗變
滿額折

當代西方前沿文論:PTSD、女性主義、酷兒理論、第三空間……結合哲學與心理學,探索文學流派的興起與嬗變

定  價:NT$ 699 元
優惠價:7955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61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20世紀文學理論流派×近五十年跨學科批評研究

.各名家文本分析,四種不同身分的闡釋方式與懷疑
.女性主義的崛起,從《第二性》審視後天塑造氣質
.作者已死,讀者應透過「評注」發現作品新的意義

▎引發南北戰爭的小婦人,斯托夫人畢生沒有踏過南方?
費德勒認為,《湯姆叔叔的小屋》之所以大獲成功,正是在於將奴隸制度美化成一個家園氣氛十足的母性烏托邦,而使小說贏得了無數女性讀者的心,這些讀者一般對男性的政治世界無動於衷,這個世界就像斯托夫人筆下的奴隸制,是「家園」和「母親」們的天敵。所以美國黑人一旦獲得自由,費德勒諷刺道,都會渴望一種歡樂大結局:父母和孩子團圓、丈夫和妻子團圓,團圓在形形色色的一夫一妻制的基督教家庭裡。

▎女性對於身體的閱讀,經常展現出強烈的性別意識?
衣著服飾作為一個文學話題,將女性身體和社會秩序之間的關係空間化了。衣著是社會規範在身體上的標記,能夠將她的社會尊卑和私人空間,一目了然地公布出來。18世紀初的小說家如丹尼爾.笛福、皮耶.馬里沃和塞繆爾.理查森,就都在特定的文化系統中,運用服飾語言,來構架女性人物的社會、心理和性心理狀態。是以衣著總是恰到好處將我們在社會空間中的地位標示出來,男人如此,女人亦然。它是社會物質文化的優秀指標,不但展示時尚風俗,而且由表及裡,讓人進而得以探究外表背後的社會階層。

▎和平時期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源於經驗不被承認?
夢中經歷創傷事件,不是證明當初的身體傷害多麼巨大,而是說明倖存者內在的心理機制受傷害更深,以至於欲罷不能。所以夢見創傷事件,並不意味著原初事件直接維繫著倖存者當下的生活,恰恰相反,它意味著倖存者意欲探究事件發生之初他未能完全理解的內容,是意在克服創傷事件與當下生活並無直接連繫這個事實。創傷之所以成為創傷,由是觀之,不是因為傷口癒合出了問題,而是因為意識層面上,創傷事件對於倖存者來說,始終是一段未被認領、未被承認的慘痛經驗。

〔本書特色〕
本書以近當代的西方前沿文論為主題,由此展開全方位的描述,包括:大眾神話批評、文化研究、性別批評、情感理論、創傷批評、空間批評、解構批評、新歷史主義批評等,同時分析「法國理論」在美國的影響,在提供對文學與文化現象多層次理解的同時,也豐富了讀者對不同理論取向的視野。

作者簡介

陸揚,文藝學博士,現為中文系教授、碩博士生指導教授。曾先後在美國奧古斯塔納學院、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哲學系做訪問學者。研究領域涉及西方美學、文學批評、文化研究、德希達研究、基督教美學研究。主要著作有《文化研究導論》、《大眾文化與傳媒》、《死亡美學》、《後現代性的文本闡釋》、《精神分析文論》、《美學理論》、《歐洲中世紀詩學》、《中西死亡美學》、《〈聖經〉的文化解讀》、《後現代文化景觀》,翻譯《文學是什麼?高雅文化與大眾社會》等書。

導言(節錄)

在英文語境裡,文學理論(literary theory)嚴格來說,應指文學性質的系統研究和文學文本的分析方法。就後者而言它更接近文學批評(literary criticism)這個術語。事實上,在當代西方前沿文論方面,更為通行的也是「批評」一語。過去的半個世紀裡批評不再是作品後面亦步亦趨的跟班,而煥然成為引領一切人文學科前進方向的新銳標識,大有從前第一哲學舍我其誰的王者氣派。就此而言,它就是「理論」。如《霍普金斯文學理論與批評指南》(The Johns Hopkins Guide to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2012)就交叉使用「理論」與「批評」,對兩者描述方式及描述對象上的差異,幾無區分。哈澤德.亞當斯(Hazard Adams)等人一版再版的《柏拉圖以來的批評理論》(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則是將批評作為修飾詞,加諸理論之上,其重心也還是在「批評」上面。我們怎樣提綱挈領,來描述過去半個世紀特別是四分之一個世紀裡西方當代文學理論的大體面貌呢?

我們今天大致可以將起點定位在1966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召開的「批評和人文科學的語言」研討會。但是理論和批評的大好時光,應是在1980年代。1979年收入德希達和耶魯大學四位名教授德曼、布魯姆、米勒、哈特曼一人一篇長文的《解構與批評》(Deconstruction and Criticism)出版,代表著美國文學批評走出新批評之後迷茫失落的徘徊低谷時期,解構主義批評的霸權得以確立。雖然嗣後以格林布拉特為代表的傅柯傳統新歷史主義異軍突起,但是直到2004年德希達去世,解構批評基本還是保持了一路風行的態勢。是時西方文論的一個基本特徵是,理論與哲學、語言學、社會學、精神分析甚至自然科學盤根錯節,糾葛難分,結果是天馬行空,無所不及,就是繞過了文學作品本身。喬納森.卡勒《論解構》(On Deconstruction: Theory and Criticism after Structuralism, 1982)中說,當今文學理論中不少最引人入勝的著作,並不直接討論文學,而在「理論」的大纛之下,緊密連繫著許多其他學科。所以這個領域不是「文學理論」,它也不是時下意義上的「哲學」,所以還不如直呼其為「理論」。在《框架符號:批評及其機制》(Framing the Sign: Criticism and Its Institutions, 1988)一書中他又說,過去批評史是文學史的組成部分,如今文學史成了批評史的組成部分。這應是當時「理論」和「批評」一路走紅現象的形象寫照。

但「理論」的好光景持續時間其實不長。1997年,卡勒本人的一本小書《文學理論入門》(Literary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中,理論的熱情已是明日黃花。作者稱曾經是無邊氾濫的理論大都與文學本身不相干:理論是德希達、傅柯、伊瑞葛來、拉岡、巴特勒、阿圖塞和斯皮瓦克,它們幾無例外游離在文學之外。這本小冊子2011年再版,作者又增補了〈倫理與美學〉一章。2011年,卡勒在清華大學外文系作講演〈當今的文學理論〉,延續他當年《論解構》中的話題,開門見山重申當今的文學理論高談闊論,天馬行空,就是很少涉及文學。但即便如此,過去的半個世紀裡,這些新進理論依然是斬獲不凡:

在理論的巨大影響下,在諸如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女性主義、解構主義、新歷史主義和酷兒理論等理論模式或實踐的影響下,西方的文學研究自1970年代起經歷過了一次重大的轉化。理論使事物發生了永久性的改變。到21世紀初,理論已經不再新潮,於是我們時常會聽到理論死亡的論調。

卡勒鼓吹理論有年,他對「理論死了」的解釋其實也是相當樂觀的。在他看來,當年摧枯拉朽的理論不再風行風靡,是因為它們已經事實上被傳統收編,進入了大學的課程體系,所以其是耶非耶自可以心平氣和地加以評估,不必橫眉以待,視為公敵了。即便如此,卡勒還是樂意指點迷津,枚舉了當代西方文論的六種發展趨向,分別是敘事學、德希達後期思想研究、倫理學轉向特別是動物研究、生態批評、「後人類」批評、返歸美學。卡勒也為過去未來的當代西方文論勾勒了許多張面孔。現在進行時是前述敘事學、德希達後期思想研究等六張。再加上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女性主義、解構主義、新歷史主義和酷兒理論,也是六張。兩者相加,就是十二張面孔。

20世紀流行過的文學理論流派多不勝數。按照英語字母排列,計有唯美主義、實用主義、認知文化理論、文化研究、社會演化論、解構理論、性別研究、形式主義、德國闡釋學、馬克思主義、現代主義、新批評、新歷史主義、後殖民主義、後現代主義、後結構主義、酷兒理論、讀者反應批評、俄國形式主義、結構主義與符號學,加上生態批評等等,不一而足。這些理論大多與文學本身無多相干,其流行不衰據說是可以為文學批評提供高屋建瓴的跨學科靈感。無論如何,注重前沿問題,保持歷史意識,尤其是注重文學本身,避免海闊天空迷失在無關乎文學的形而上學裡,這或許應是一切文學理論需要銘記的宗旨。

目次

導言
第一章 「理論」批評
一、從文學理論到「理論」
二、理論與文化研究
三、經典與誤讀
四、「理論的終結」
五、卡勒與納普
第二章 四種闡釋模式
一、小說家的闡釋
二、哲學家的闡釋
三、批評家的闡釋
四、理論家的闡釋
第三章 大眾神話批評
一、大眾文化的歷史
二、美國小說中的愛
三、大眾神話批評
四、讀斯托夫人
五、種族與性別神話
第四章 文化研究
一、文化研究的得失與困境
二、文化研究與結構主義
三、文化研究的美學維度
四、現代性、日常生活與文化研究
五、CCCS中的女性學者
第五章 性別批評
一、男同社會性欲望
二、女性主義文化研究
三、女性雜誌批評
四、女性身體的衣著閱讀
五、後現代女性主義
六、操演性別
七、酷兒理論
第六章 情感理論
一、情感轉向
二、情感的起源和性質
三、《千高原》的情感
四、《紅字》的情感
五、國家幻想與國家符號
第七章 創傷批評
一、克羅琳達的哭聲
二、不被承認的經驗
三、摩西的創傷記憶
四、讀《摩西與一神教》
五、左拉與火車創傷
六、《科學怪人》創傷分析
第八章 空間批評
一、空間批評的前奏
二、第三空間
三、文化地理學
四、認知圖繪批評
五、空間修復
六、地理批評
第九章 解構批評
一、從「耶魯學派」說起
二、《論解構》三十五年
三、翻譯的必然性與不可能性
四、無宗教的宗教
五、無信仰者的信仰
第十章 新歷史主義批評
一、新歷史主義的緣起
二、文化詩學
三、知識考古學
四、文必有所為
五、後殖民批評
第十一章 「法國理論」在美國
一、作者之死與話語的崛起
二、從結構主義到後結構主義
三、為什麼奢談「理論」?
後記

書摘/試閱

女性主義文化研究

性別批評的一個主旨,由是觀之,即是探究今天的性別視野與作品時代的性別視野,有著何種差異,以及此種差異背後的社會與文化緣由。性別批評與傳統女性主義批評的差異,一般認為表現在性別和性取向兩個方面。與女性主義批評關注「性別」差異不同,性別批評則更關注「性取向」問題,更注重作品中或隱或顯的男性和女性的同性戀情結。但是性別批評從廣義上看,不妨說就是女性主義批評的當代範式。是以我們的敘述,亦從西方女性主義文學和文化批評的當代走向說起。

女性主義與文化研究從大體上看,可視為美國話語和英國話語的一個連接。撇開從西蒙.波娃開始,到克莉斯蒂娃和愛蓮.西蘇等人「生理女性主義」的法國傳統不談,言及女性主義的政治意蘊,美國話語當仁不讓是它的主流,以至於美國社會學家班.艾格(Ben Agger)將女性主義文化研究的緣起,定位在美國批評家凱特.米列1970年出版的《性政治》(Sexual Politics),認為自此以還,不但是將文學批評,同樣也將文化研究寫上了女性主義的中心日程。英國話語是指當年伯明罕中心下傳的文化研究傳統,雖然,中心早期集中在亞文化研究方面的第一批著述中女性意識的相對缺場,被認為是一種缺憾,但是女性主義與文化研究結緣,非嫁接伯明罕話語不成體統,這也幾成共識。

那麼,什麼是女性主義文化研究?它本身能不能構成一種自足的文化理論?抑或只是文化研究其他模式的補充?可以說,大多數女性主義者願意認同女性主義文化理論是一個自成一統的體系,它最基本的特點之一,便是一致對外,特別是反對男性新左派,攻擊它自說自話、畫地為牢。她們認為主流男性文化批判的一個致命弱點,便是女性聲音的沉默。這樣來看米列的《性政治》,這本以英國的D. H. 勞倫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美國的亨利.米勒和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以及法國的讓.熱內(Jean Genet)等作家為靶子的名著,便是透過揭示男性作家刻意貶低女性――他們筆下的女性形象極不可靠,在顛覆「菲勒斯(phallus)中心主義」文化霸權的同時,也極大地鼓勵了女性言說自己的歷史和當下經驗。如是而觀,女性主義文化研究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之中脫胎而出,可謂順理成章。

凱特.米列在《性政治》2000年再版序言中,回顧了當初寫作此書的初衷。她指出,該書出版三十年以來,她有充分的時間來思考在新版本的序言裡該說些什麼。三十年來社會發生了巨變,在美國以及整個西方,都經歷了洶湧澎湃的女性主義第二波浪潮,雖然也有逆流,但是透過聯合國的介入,男權中心社會的改革在穩步推進。但是:

在1970年,我的主要興趣是用現代術語,為我的那一代人重申和重建男權中心的歷史事實,將它視為一個建立在身分、氣質和角色之中的控制性政治機制,一個由社會使然,卻將自身表現為自然和必然之道的信仰體系。

米列所說的當初她對男權中心文化彷彿是天性一般自然而然地蟄伏在我們的潛意識裡耿耿於懷,是不是言過其實了?或者說,隨著社會的進步,這一看法已經成為明日黃花?

按照英國文化研究學者約翰.斯托雷(John Storey)的歸納,20世紀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至少有四種類型:激進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自由派女性主義,以及所謂的雙重體系理論。四種體統雖然一致對外,反對壓迫,可是對於壓迫根源的定位,以及與之相應的解決方法,所持立場卻是各不相同的。

首先,就激進女性主義來看,婦女受壓迫是歷史上占據統治地位的父權制文化使然,是一個性別對另一個性別的壓迫。其次,就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來看,婦女受壓迫的罪魁禍首不在性別差異,而在於資本主義,男性支配女性,一如資本支配勞動。再次,自由派女性主義不似激進女性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那樣耿耿於懷於制度的罪錯,無論它是父權制也好,資本主義也好,總之認為問題在於男性對女性存在偏見,比如法律之中,以及一些特定的生活領域排斥女性,這裡都可以見到這一男性的偏見。最後,雙重女性主義是糅合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與激進女性主義的立場,認為女性受壓迫,是父權制和資本主義兩相連接的結果。這個歸納當然不是完全的,其他形形色色的女性主義也還數不勝數,這一點斯托雷本人也不否認。所以,要說女性主義究竟可以怎樣分類,只能說它是呈現「多元化」狀態了。

澳洲傳播學與文化研究學者克里斯.巴克(Chris Barker),在其《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一書中給出的女性主義分類,則是廣義分為自由派女性主義、差異女性主義、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黑人女性主義與後殖民女性主義六種。自由派女性主義前面已經有所交代,按照巴克願意接納的闡釋,它是把男性和女性的差異,看作社會、經濟和文化結構使然,而不是生理差異的結果。故此,這一派女性主義伸張女性在經濟、法律等一切西方現存秩序中的平等機遇。社會主義女性主義應相當於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它認為階級與性別之間的交互連繫,包括性別不平等的根源,悉盡在於資本主義的再生產。

所謂差異女性主義,它不是呼籲男女平等,反過來是強調男女天生有別。這些差別既是與生俱來的,也是不可改變的。不管它們被釋為文化的差異也好,還是心理的或生理的差異也好,差異恰恰是優勢而不是劣勢,可以證明女性在創造力和價值觀方面,都高於男性一籌。但是這一將差異籠統定位在男性和女性之間的立場,事實上也多遭非議。比如說,它是不是犧牲了婦女個體和個性的差異,而過分強調了壓迫的普遍形式?按照批評者的說法,並非所有的女性都受同一模式的父權制壓迫,何以就將她們表述為清一色的無助又無力?至少在黑人女性主義者看來,差異女性主義就是掩蓋了種族和殖民主義歧視,掩蓋了白人女性和黑人女性之間的支配關係,實際上是將女性單單定義為白人女性。誠如斯皮瓦克《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一書中的名言「低賤者無言」,在後殖民語境中,婦女受帝國主義、宗主國男性和本土男性的三重壓迫,窮苦的殖民地女性根本沒有知性語言來言說苦衷,也沒有宗主國和本土男性來傾聽她們的聲音。

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一定程度上也是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的同義詞。它對性與性別持反本質主義立場,堅持它們由社會與文化構成,既不是生理差異使然,也不必一股腦怪罪十惡不赦的資本主義。這意味著女性特質和男性特質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是為文化和話語所建構。即是說,女性特質和男性特質都是描述和規訓人文主體的方式。故此,文化、表徵、語言、權力以及衝突等,都成為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的關鍵字,我們不難發現,這些關鍵字,恰恰也是文化研究的關鍵字。

女性雜誌批評是文化研究中文學批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英國傳媒研究學者珍妮絲.溫西普(Janice Winship)1987年出版的《走進婦女雜誌》(Inside Women's Magazines)一書,就考察了英國1950年代的家庭週刊和1980年代的時尚刊物,強調思考女性和婦女,除了政治等因素之外,不可能離開「母性和家庭生活、美容和時尚、愛情和羅曼史、烹飪和編織,以及浪漫小說、菜譜和婦女雜誌」。溫西普是女性主義文化理論家,以女性主義者的身分來分析女性雜誌,是不是會有偏見?或者不說偏見,至少會有某種先入之見吧。事實上,溫西普本人也承認這個問題確實叫她為難。比方說,大眾文化的分析很難設想可以離開政治的批判,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深感單純否定婦女雜誌,等於是否定每週津津有味閱讀這些雜誌的千百萬女性讀者。不僅如此,她本人也喜歡它們,覺得它們好讀又好用,而且她知道,她肯定不是唯一一個婦女雜誌的女性主義「密友」。

那麼,什麼叫作好讀又好用?溫西普的回答是,對於女性主義者來說,婦女雜誌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我們如何接管它們的女性陣地,為自己創造出新的自由不羈的嶄新形象來。即是說,長久以來女性雜誌是在男性文化的蔑視之下發展起來的,承認女性雜誌有它自己的權利,這意味著女性雜誌可以創造一個「另外一個世界」,另辟天地來給女性一個喘息的空間。在溫西普看來,她的女性雜誌分析,目標之一即是解釋這類雜誌的魅力從何而來,與此同時,批判性地分析它們的局限和變革潛能。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55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