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滿額折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定  價:NT$ 480 元
優惠價:9043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8元
庫存:9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孩子常說的話裡藏著鑰匙,
擁有「聽孩子說話」的能力,是讓孩子幸福的關鍵!
一本由資深兒童心理專家專為家長而寫,
「學會傾聽」與「回應對話」的實戰指南,
帶你從孩子的話語中,解讀他們的情緒與想法,走進2-10歲孩子的內心世界。
諮商心理師陳志恆 & 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
親子共讀「我們家的睡前故事」許伯琴 認同推薦

「不要!我要繼續玩!我不要回家!」
「媽媽有一天也會死掉嗎?」
「我討厭妹妹,我希望她消失!」
→→→你是否曾經思考過,孩子為什麼會說出這種話?

為了讓孩子具有健全人格、完美個性,父母們經常忙於苦惱「該如何跟孩子說話」,
然而,在父母們拼命關注於說什麼話的同時,卻忽略了隱藏在孩子話語背後的想法。
越是經常說出口的話,就越容易被認為是「又來了」而不耐煩,
但父母若能理解孩子的「話中有話」,並給予正確有益的回應,
將能化解彼此的溝通困難,並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自尊,甚至培養同理及解決問題等能力。

本書作者以「九型人格學」為基礎,根據孩子的說話習慣,歸納為6大類型──
不安的言語、探索性的言語、趣味性的言語、主導性的言語、愛的言語、情緒化的言語;
並精選出33個代表性話語,逐條分析此類孩子的個性特質、會說出這些話的原因,
以及提供能讓不同孩子順性發展的對話技巧,陪伴他們幸福快樂地長大。
本書特色

◎為超過一萬人諮詢的兒童心理學專家結合理論和經驗,帶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
作者在育兒現場與親子諮商領域擁有近二十年的資歷,而在豐富的經驗中她發現,不論是什麼樣個性的孩子,教養的關鍵都在於孩子的言語。因此作者在本書中,以兒童心理學、九型人格學等當代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帶你放下父母的觀點、改以孩子的視角出發,去理解孩子們表達不清楚的情緒,或說不出口的想法,讓你更深入寶貝孩子內心世界的秘密。

◎精選33句孩子的代表性言語,從「個性特質」與「發展階段」破解話語背後的信號!
- 笑鬧著說「看看我!我很好笑吧?」的孩子,也許正在傳達「關心我一下」的訊息。
- 氣噗噗吼著「為什麼不聽我的話!」的孩子,怒氣中可能隱藏著恐懼、悲傷、害怕等心情。
- 「可以做這件事嗎?」凡事都要反覆確認的孩子,或許是想透過提問方式來和父母對話。
作者從無數孩子中,整理出最常說的言語,並於書中一一解析那句話背後可能的涵義,讓你對話語的理解不再僅止於表面,而是能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並滿足他的內在需求。

◎針對不同性格的孩子,用尊重與愛去引導的對話技巧,找出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養法!
在從孩子的說話習慣中,更認識到他們的內心世界後,針對不同性格特質的孩子,一定要分別給予適切的對話,才能借力使力讓他們順性發展。容易不安的孩子,需要累積他對自己、父母的信任感;喜歡探索世界的孩子,可以藉機提升他的解決問題能力;情緒化的孩子,則以培養同理能力為優先……父母給予正確的回應,將能帶領兒女開啟不一樣的人生。

名人推薦

聽懂孩子背後的情緒與想法,用正確有益的方式回應孩子,是給孩子一輩子受用無窮的禮物。──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 陳志恆

家長總努力向孩子傳達生命經驗,卻忘了「傾聽」才是更重要的互動,願你我都能擁有聽孩子說話的能力,讓對話成為理解與支撐孩子最堅實的力量。──親子共讀頻道「我們家的睡前故事」 / 許伯琴

作者簡介

千英姬

「今天孩子說了什麼?」身為十八年的兒童心理專家,她說孩子的話中有線索。她在Reve House教育諮詢中心擔任負責人,不僅在諮詢室,也在學校和公共機關等多種教育現場進行集體諮商及父母教育。在超過一萬次以上的諮商過程中,她領悟到每個孩子的特質都不同,家庭情況也千差萬別,但育兒的關鍵都在於孩子的言語。

實際上,她既是養育兩個孩子的母親,同時是前任幼兒園教師、小學社工人員,是見過無數孩子的育兒專家,是中央兒童權利中心及首爾市幼教資訊中心特質幼教計畫書專任委員,也是依需求量身設計教育活動的教育專家。身為學校社工人員的超級顧問和首爾冠嶽區兒童虐待判斷案例委員,她正在努力創造讓兒童幸福的社會。此外,還擔任過京仁女子大學社會福利系特約教授,傳授兒童福利論和家庭諮詢。

她以兒童心理專家和照顧者身分蒐集的理論與實戰的育兒經驗都收錄在本書中,其中囊括了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學理論、九型人格心理學以及繪本心理諮商等等,並根據孩子的發育和特質整理出語言類型。希望父母們能夠透過這本書,進行更具創新且適合自己孩子的育兒方式。

Instagram @cheon0202
Blog blog.naver.com/levhouse

你家孩子今天最常講的話是什麼?

孩子在說話,父母卻沒在聽
每當孩子一開口說話時,你就啞口無言了嗎?「不要!」、「我不要做那個!」、「我討厭媽媽!」、「我不要和爸爸玩!」、「走開!」……父母提議的事情,孩子都不喜歡,甚至會說出否定父母存在的言語。在聽到這番話後,我們總會忍不住怒氣沖天地質問孩子:「這些話你是從哪裡學來的?」
而從那時起,我們會開始尋找親子諮商所或教育機構,並且閱讀別人推薦的育兒書籍,然後開始熟記「父母如何跟孩子說話」的技巧。然而,很多書籍中的案例並不完全符合每個家庭的狀況。由於情況不吻合,我們便感到更加困惑,不知道該如何改善與孩子的對話。
我也是一樣。在養育第一個孩子時,我認真地按照教科書上的知識來執行,還自認為做得很好。因工作關係,我也四處進行家長教育和諮商,毫無保留地以專家的眼光給予其他父母諸多建議。然而,當我開始養育第二個孩子時,狀況完全轉變了。
「我不想去幼兒園!」五歲的老二從會講話開始,嘴裡總是掛著:「我要自己來!」、「我不要!」、「討厭這個!」每天都像在打仗。
面對一個脾氣難搞又敏感的孩子並非容易的事。我之前總是建議父母們,即便要花上許多時間,也要好好跟孩子溝通。但此時我卻超級希望自己的耳朵變得很遲鈍,這樣才可以對孩子的話充耳不聞。也許有很多父母下定決心要傾聽孩子的話,但面對孩子愛生氣、頑固又抓人話柄的言語時,還是會感到不知所措或發脾氣,然後又再次對孩子產生內疚感,想必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然而,讓我們回想一下懷孕那段時期吧!孩子在母親肚子裡的十個月,我們與孩子進行了許多對話:「寶寶啊!我是爸爸!你聽得到爸爸的聲音對吧?」、「媽媽今天心情很好喔!」、「天氣快要變冷囉!」就像這樣,我們不斷地與孩子進行交流。此外,當孩子出生後,我們也會對他說:「原來你是尿尿了才不舒服啊!爸爸幫你換尿布吧!」、「我們的寶貝肚子餓了啊!媽媽現在趕快幫你泡ㄋㄟㄋㄟ喔!你等一下!」父母甚至能從孩子的哭聲中讀懂他們想要什麼,展現了驚人的能力。
但是,當孩子開始會叫「媽媽」、「爸爸」之後,神奇的事情便發生了。本來面對自己的孩子,擁有全世界最敏銳的耳朵來傾聽的父母,現在耳朵卻漸漸聽不清楚了。孩子逐漸長大,說話能力變好,也會開始表達自己的意願,但是父母讀懂孩子心思的驚人能力跑去哪裡了呢?孩子都開口說話了,為什麼父母反而關上耳朵,連對話也變得困難了?
事實上只需要稍微打開耳朵聆聽孩子的話,許多事情就會有所不同。
某天早晨,我家孩子不斷重複「我不喜歡!」、「我不要去!」,我停止勸他出門,反問他不想去幼兒園的原因。
「你為什麼不想去幼兒園?」
「幼兒園裡面沒有媽媽啊!」
聽到孩子這麼說,我就一陣鼻酸。
「原來你想和媽媽待在一起啊!媽媽也想和你待在一起。謝謝你這麼喜歡媽媽,媽媽也很喜歡你喔!」
「那媽媽為什麼要把我送到幼兒園?」
這就是孩子好奇的點。如果喜歡就該一直在一起,他不明白為何我要跟他分開。
「媽媽出門是為了去工作,雖然沒有跟你在一起,但媽媽愛你的心是永遠不會改變的!而且就算我們分開了,媽媽還是時時刻刻想著你喔!」
到了幼兒園門口,我和孩子分開之前,孩子對我說:
「我會一直想著媽媽,媽媽也要一直想我喔!」
到了放學時間,我去幼兒園接孩子,孩子對我說:
「媽媽∼我今天一直想著你,媽媽你呢?」
「媽媽在工作的時候也一直想著你啊!」
我不再只關注孩子單方面的話,甚至進一步向孩子提問,去聆聽他內心的聲音。我因此得以更深入地瞭解孩子,進而找到問題的線索。

在孩子常說的話裡藏著一切鑰匙
父母總是很忙碌,必須要上班、要做家務事,經常沒有閒暇看著孩子的臉好好說話。不知不覺中,真心誠意地對孩子說的話做出反應的父母消失了,父母只會注意孩子是否有聽清楚自己說的話?
現在,希望各位父母能夠重新專注於孩子的言語。關於孩子的資訊、想法和情緒,全都藏在孩子身上,應該將孩子經常說的話當成線索,從中探索他的內心世界。

「最近媽媽對你說了什麼話,讓你感到最開心?」
「我幫你做什麼的時候,你會覺得很珍貴?」
「爸爸做什麼事時,你會感受到幸福?」

每個孩子的性情都不一樣,想要的東西也不同,因此根據情況的差異,我們會聽到不同的回答。有些孩子的心靈需要被充分理解,有些孩子只要父母願意認真聽自己講話就感到滿足了。

「爸爸為你做什麼的時候,你會感受到自己被愛著呢?」
「爸爸抱我的時候!」

「媽媽∼朋友推我、害我跌倒了,手掌也受傷了,這裡要貼OK繃。我討厭他。」
「你應該很難過吧!我看看哪裡受傷了,會痛嗎?媽媽要怎麼幫你呢?」
「不用幫我沒關係。只要貼個OK繃就好了。」

我們在聽孩子講話時,偶爾會對孩子特有的表達方式感到驚訝。「他根本是天才吧!怎麼能說出這樣的話呢?」才剛開始學習語言的孩子,他們的言語最為純真且出於本能,只有在幼兒時期才能聽到那樣的表達方式。然而,未來當孩子越發社會化,孩子專屬的獨特感也會逐漸消失。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應該更加珍惜並傾聽孩子說話的理由。我在和孩子交談時,也會將特別想留在記憶中的言語記錄下來。
現在請父母們將耳朵打開,讓孩子可以主動開口說話吧!沒有人比父母更瞭解自己的孩子。當我們從「學習父母該說什麼話」轉變為「學習聽懂孩子的話」時,我們便能夠擁有無與倫比的幸福育兒經驗。
如果父母總是用心聆聽孩子言語中所隱含的心聲,即使與長大後的青春期孩子產生意見衝突,依然能夠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當孩子說出「媽媽你根本不懂我,不要再亂關心了!我說過我會自己處理啦!」這樣的話時,實際上孩子內心所蘊含的是「媽媽有在好好聽我說話嗎?為什麼媽媽只顧著講自己想講的話?」的情感。
當然,「聆聽孩子的話」也需要訓練。生活在這個繁忙的時代,父母可能會期望孩子能夠立即理解自己的期望與需求,這也是理所當然的。然而,育兒的問題無法立刻解決,而是需要投注時間和心力,與孩子建立長久的關係。就像培養一株植物,等它結出果實需要長時間的耐心和努力一樣,我們的孩子也不例外。
我家老大最近一直抱怨自己因為老二壓力很大。在睡前,我抱著老大,對他說:「你因為弟弟而壓力很大、很多時候也需要忍耐,所以很辛苦吧?」
孩子抱著我回答:「媽媽,謝謝你這麼說。」
每個孩子都有一些常用的語句。由於孩子總是一遍又一遍地說著這些話,我們可能會忽視,或試圖改變孩子並責備他們。但實際上,孩子的說話習慣會成為我們理解子女的教養關鍵。
為了更有效地聆聽和回應孩子的話語,本書將孩子經常使用的說話習慣分為六種類型:不安、探索、有趣、主導、愛、情緒化,並搭配孩子的發展時期和個性特質,解析孩子說出這些話的可能原因。而本書的理論基礎是「九型人格學Enneagram」,它是基於人類需求將性格分為九種類型的一種個性心理學理論。
然而,請大家牢記,有些孩子更傾向透過行為來展現自己的個性特質,而不是透過言語。這六種類型只是一種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參考,並不是提供父母分類或歸類孩子的標準。面對滔滔不絕地說話的孩子,在孩子的言語海洋中感到頭暈目眩的父母,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您們親切的指南。
在當今充斥著父母和專家言論的時代,正是我們最需要研究自己孩子說話習慣的時刻。希望本書能幫助您更關注孩子的說話方式,而不是只關注父母應該說什麼話。

目次

序言|你家孩子今天最常講的話是什麼?

PART 01
孩子為什麼說出不安的言語?

◆以「確信傾聽法」為原則,累積孩子的信任感
媽媽也會死掉嗎? ──擔心父母會消失的孩子
夢中出現了可怕的巫婆 ──害怕入睡的孩子
我的包包都準備好了! ──總是做好萬全準備的孩子
|COLUMN|幫助孩子自主完成事情的方法
交不到朋友怎麼辦? ──新學期前夕感到焦慮的孩子
可以做這件事嗎?那個可以吃嗎?可以去玩了嗎? ──反覆確認的孩子
上次答應要買玩具給我,什麼時候會買呢? ──對約定很敏感的孩子

PART 02
孩子為什麼說出探索性的言語?

◆以「創造性傾聽法」為原則,提升孩子的解決問題能力
我們一邊猜謎一邊散步啦! ──渴望猜對答案的孩子

|COLUMN|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問方式

你知道這是什麼嗎? ──賣弄知識的孩子

這是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會這樣? ──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孩子

不要在別人面前講我的事! ──在陌生人面前感到害羞的孩子
我想要自己一個人玩 ──經常獨自玩耍的孩子

PART 03
孩子為什麼說出趣味性的言語?

◆以「積極傾聽法」為原則,增強孩子的幸福感
一起去遊樂場!一起玩吧! ──總是想要四處玩耍的孩子
看看我!我很好笑吧? ──喜歡調皮搗蛋的孩子
您已經罵完了,我現在可以去玩遊戲了嗎? ──滿腦子只想玩樂的孩子
我不想再跳芭蕾舞了!我想學跆拳道 ──經常轉變興趣的孩子
哇!這個看起來很有趣!那個好像也好好玩! ──缺乏專注力的孩子

PART 04
孩子為什麼說出主導性的言語?

◆以「認定傾聽法」為原則,發展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
我要自己做!我會自己做! ──希望由自己獨立完成的孩子

|COLUMN|培養孩子自我主導能力的注意事項
為什麼不聽我的話!氣死我了! ──事情不如意就心生煩躁的孩子
不要!我要繼續玩。我不想回家!我不要! ──任何事情都想隨心所欲的孩子
這是我的!不可以碰!不要拿來玩! ──擁有強烈佔有慾的孩子

我討厭弟弟妹妹,我希望他們都消失! ──希望受到公平待遇的孩子

現在爸爸媽媽在吵架嗎? ──試圖調解爭執的孩子
 
PART 05
孩子為什麼說出愛的言語?

◆以「溫暖傾聽法」為原則,建立孩子健康的自尊心
請稱讚我! ──渴望被認定的孩子

我要抱抱,我要親親! ──喜歡肌膚接觸的孩子

看著我,牽著手手睡覺! ──需要依附對象的孩子

你喜歡我,還是喜歡弟弟妹妹? ──比較父母的愛的孩子
我想帶糖果給朋友! ──樂於和朋友分享的孩子

PART 06
孩子為什麼說出情緒化的言語?

◆以「尊重傾聽法」為原則,培養孩子的同理能力
突然很想哭! ──情感豐沛的孩子
我心情很好!我心情很差! ──情緒起伏大的孩子
我對媽媽鬧彆扭了! ──渴望心情被理解的孩子
這個歪掉了啦! ──擁有自己規則的孩子
我不要這個!我不要那個! ──什麼都討厭的孩子
朋友說他不要和我玩 ──被拒絕而心碎的孩子
|COLUMN|理解孩子拒絕他人的心理

附錄|用繪本傾聽孩子的心聲
後記|父母們,不要再寫悔過書了!

書摘/試閱

媽媽也會死掉嗎?

—擔心父母會消失的孩子

 

生活不免會接觸到死亡。當孩子透過看新聞、聽到大人在討論有熟人或親戚過世的消息,或者經過墳墓而得知有死亡這件事,然後某一天,他們會突然提出類似下述的疑問:

 

「媽咪!我看了漫畫,有個小孩說自己的媽媽去世而不在人間了。媽咪你也會死掉嗎?」

 

有一位來諮詢的母親不曉得該如何對孩子說明死亡,就很坦白地對孩子說:「媽媽總有一天也會死掉。」結果那孩子竟然爆哭一場。當孩子詢問到關於死亡的問題時,大人們有可能會瞬間不知道該怎麼回答而感到為難。

 

在我懷上老二的第八個月時發生了一件事。我將老大送到幼兒園時,他卻說不要進去。那麼,孩子是不是希望我在旁邊繼續看著他玩耍呢?與其直接硬把孩子送進幼兒園,我決定在遊樂場稍微和孩子玩一下,並詢問他為什麼今天不想進去。那時孩子回答說:

 

「如果我不在的時候,媽媽在路上摔倒流血了怎麼辦?我很擔心媽媽。」

 

原來是因為看到媽媽的肚子越來越大,行走也變得困難,孩子內心感到擔憂,害怕媽媽會發生意外而突然消失,所以才猶豫不決、不想進去幼兒園。

 

儘管當時是寒冷的冬天,我依然在遊樂場與孩子聊了很久。當孩子詢問我:「媽媽,你去醫院不會死掉吧?」我回答了他以下的內容:

 

「原來你很害怕媽媽會突然消失啊!看到你這麼擔心媽媽,媽媽深深感受到你很愛我。沒錯!媽媽即將去生小寶寶了,也許我們會暫時分開一段時間,但媽媽非常健康喔!就算要去醫院,我也會提前告訴你的。等弟弟出生後,你可以來醫院探望媽媽,媽媽當初也是健康地生下了你,弟弟也會跟你一樣很健康地出生。就像媽媽昨天和今天跟你玩耍一樣,媽媽以後也會陪你玩耍、繼續照顧你喔!」

 

‧害怕死亡的孩子的內心世界

 

坦白說,即使是大人也很難以輕鬆的心情回答關於死亡的提問。不僅是小孩,大人也對死亡感到害怕和擔憂,因此當孩子提出關於死亡的問題時,有些父母只好迴避或者指責孩子為何提出這種問題。

 

然而,孩子提出關於死亡的問題時,背後可能包含著對父母或其他家人的擔憂,也希望讓父母們能夠一直活著且陪伴他們。孩子們甚至會認為,其他人死掉沒關係,只要自己的父母活著就好了。

 

希望爸爸媽媽能一直陪在我身邊。

我想要一直跟爸爸媽媽在一起,就像現在這樣。

如果以後不能在一起,我會感到非常難過。

 

「人人都會死。媽媽有一天也會死去。為什麼你要問這樣的問題?這不是我們該討論的。」若用這種方式回答孩子,企圖中斷對話,並不能讓孩子的不安情緒得到緩解。即使輕描淡寫地回答:「別說無謂的話了,去玩玩具或去房間讀書。反正爸爸媽媽不會死的啦!」這樣敷衍的回應是絕對無法減輕孩子的擔憂和傷感。

 

‧幫助孩子理解死亡的方法

 

孩子長得越大,會提出越加成熟的問題。無論在何種情況下,誠實地說出事實都比說謊或避而不談更好。孩子願意開口詢問父母敏感的問題,這本身是個很棒的徵兆。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坦誠地回答,以建立起與孩子之間的信任感。如果孩子提出的是父母未曾考慮過的問題,父母可以先向孩子承諾會確認答案後再回覆。

 

當孩子問關於死亡的問題時,有一些極具價值的研究結果可供參考。匈牙利心理學家瑪麗亞.納吉Maria H. Nagy為了瞭解孩童對死亡的認知,觀察了大約四百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存下來的匈牙利兒童。她發現,兒童對死亡的認知在三至十歲之間,會經歷以下的階段逐步發展:

 

首先,在三至五歲的第一階段,兒童將死亡視為生命的延續,認為死者還活著,只是處於一種像睡眠般的不活躍狀態。他們認為死亡是一種暫時的狀態,隨時可以重生,也是可避免的。

 

然後,當兒童來到五至九歲的第二階段,兒童會認知到死亡是無法挽回的,但他們仍然不覺得死亡是無法避免的,也不會將死亡連結到自己身上。

 

最後,在九至十歲的第三階段,兒童認知到「每個人都會面臨死亡」的事實,並且進一步地認知到死亡並非因暴力行為或犯錯而發生,而是正常生命週期的一部分。

 

就像這樣,兒童隨著年齡變化會逐漸轉變對死亡的看法,父母若能夠理解這一點,將能更好地應對孩子對於死亡的提問。一般情況下,可以使用下列方法來幫助那些擔心父母死掉的孩子。

 

第一,詢問孩子對於死亡產生什麼樣的情緒和想法。

 

當孩子開始接觸死亡的概念,可以試著跟他談論死亡。特別是有些孩子會透過媒體、遊戲等途徑錯誤地理解死亡,並按照自己的方式詮釋,甚至會感到悲傷,或者因擔心爸爸媽媽死掉而失眠。因此,建議父母多與孩子談論關於死亡的話題。

 

「如果爸爸媽媽死掉了,你會產生什麼想法?」

「如果你們死掉了,我會受不了。我應該會很後悔沒有對你們再更好一點。」

「只要你好好地對待爸爸媽媽,就不會後悔了。我們會在你身邊待很久很久,就像現在照顧你一樣,等你長大成人了,也會換你幫助爸爸媽媽的。」

 

第二,用對今日的感恩來解開死亡的恐懼。

 

可以將死亡的話題轉個方向,讓孩子對於今天能夠與父母一起生活產生感謝的

心,藉此紓解孩子的情緒。與孩子談論死亡的相關話題時,同時也是一個好機會跟孩子分享家庭的珍貴和每天感恩的重要性。

 

「原來你有這樣的想法啊!雖然重要的人過世會感到非常難過,但今天你和爸爸媽媽都還活著,可以像這樣面對面交談,這有多麼值得感激呢?我們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這樣就能夠陪伴彼此很久。媽媽最近也很努力運動喔!」

 

 

 

不要!我要繼續玩。我不想回家!我不要!

—任何事情都想隨心所欲的孩子

 

「現在該吃晚飯了。不要再玩囉,我們回家吧!」

「不要!我不想回家。我要繼續玩!」

 

「現在要關掉電視,開始讀書了!」

「不要!為什麼我不能繼續看電視,弟弟卻可以呢?」

 

當孩子們正在玩耍或專心做某件事情時,如果突然叫他們停下來或改變情況,他們通常會第一時間說出「我不要!」這句話,而聽到孩子說「我不要」時,父母心中可能會湧現不舒服的情緒。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家裡以外的公共場合,父母可能會感到慌張而想生氣。儘管我們希望孩子能夠馬上回答「好的」,但這種情況屈指可數。

 

然而,如果年幼的孩子在父母給予指示時,就立刻回答「好的」,可能是出於某些原因,導致他無法違逆父母講的話,或者孩子曾經受過傷。孩子們口中的那句「我不要!」是他們具備自我主張的初期表現,藉此展現他們想主導的意願,因此當孩子第一時間就回答「我不要」時,比起感到生氣,父母應該要立刻意識到這是孩子有在好好長大的象徵。孩子表達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也是非常合理的現象。

 

能夠對父母說「我不要」意味著孩子願意在與父母的關係中表達自己的意見。實際上,當孩子突然要求父母馬上陪自己玩耍時,尚未準備好的父母也經常會說:「等一下!我先洗碗,晚點再陪你玩。」或者「爸爸正在看電視啦!等看完電視就陪你。」孩子也是如此,當他們正在盡情地玩耍,卻被突然要求停止時,他們就會說出「我不要」。

 

‧堅持己見的孩子的內心世界

 

父母可能會認為孩子很固執己見,但孩子說出「我不要!」這句話背後其實蘊含非常多的內心話。

 

我現在玩遊戲玩得正開心,請等我一下。

當我完全沉浸在遊戲時,要我突然停止是不可能的,請提前告訴我。

如果能稍微等我一下,我也會做好離開這個充滿樂趣世界的準備。

我要做好心理準備,才有心情回家。

 

當然,孩子也可能是因為不願意聽從父母的話,才會第一時間說出「我不要!」這句話。如果父母經常單方面地發出命令,指示孩子「去做這個!去做那個!」,希望每件事都能隨心所欲的孩子就可能會有這般反應。此外,孩子可能不單純是因為父母要求自己回家,而是被父母講話的語氣影響,命令式語氣會剝奪孩子的選擇權。

 

請給我一個可以自主選擇的機會。

我想自己決定什麼時候回家,而不是聽從父母的話。

我也想表達我的意見。

雖然現在不想回家,但我很清楚現在該回家吃晚飯了。

 

即便孩子一直說「我不要」,但這並不代表孩子完全無法理解現況。如果可以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他們有充分的能力決定自己何時要停止玩樂,這也是培養健康的獨立感、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

 

‧尊重孩子並進行有效溝通的方法

 

孩子總是說「我不要!」,而父母總是說「不行!」。與其單方面地向孩子發號施令,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並努力傳達父母的心意。

 

第一,當父母提出要求時,應提前向孩子預告。

 

舉例來說,當孩子玩得正高興時,如果突然跟他說:「去洗澡吧!」孩子可能會回答「我不要!」這時候若改成:「你再玩一下,五分鐘後要洗澡喔!」孩子就可以有時間做好心理準備。孩子不喜歡突如其來的變化,就像成年人不喜歡職場主管在下班前突然分配任務,或者親戚沒有提前通知就突然來訪一樣,在這種時候成年人也會想回覆「我不要!」

 

青春期的孩子也是如此,如果正在玩電腦或手機遊戲,與其要求他們立刻停止,不如提前給予他們五到十分鐘的準備時間。這就像大人在觀看有趣的電視節目或工作時,如果被孩子要求立刻陪他玩耍,也需要一些時間來收尾手邊正在進行的事情。

 

過渡到下一個階段通常需要準備時間,就像我們在運動時需要先暖身,身體才不會出問題的道理一樣,尤其大多數的孩子都不喜歡讀書,要求孩子開始讀書前,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心理準備時間。

 

第二,大方向由父母決定,小事情讓孩子自己選擇。

 

「現在已經六點,該回家吃飯了!不要再玩了,我們回家吧!」當父母說這句話時,整體的大方向是「要回家」,但在其中可以讓孩子做出小的選擇,例如「再多玩五分鐘」還是「再多溜滑梯五次之後再回家」。透過這個過程,孩子將會養成可以自己做出選擇、決策的能力,以及自我調節的能力。

 

第三,用「可以做什麼」來取代「不可以做什麼」。

 

當孩子說:「我不要!我還要繼續玩,我不要回家!」的時候,父母通常會說:「不行!」父母會因為孩子的那句「我不要」而生氣,孩子則會因為父母的那句「不行」而生氣。誕生在這個世界上,本就有太多事情是不能做的。所以就算是講相同的內容,與其只是告訴他們「不可以做什麼」,不如提供孩子一些選項,告訴他們做哪些事情很不錯、哪些事情可以做。這麼一來,就可以更積極地解決問題。

 

「你可以再玩溜滑梯十分鐘。」

「你可以再待五分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32
庫存:9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