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謀略,三國留名青史的外交遺產:官渡之戰逆轉勝、利益衝突毀同盟、玩轉三方終自斃,為了奪天下,每步都得深思熟慮!
滿額折

謀略,三國留名青史的外交遺產:官渡之戰逆轉勝、利益衝突毀同盟、玩轉三方終自斃,為了奪天下,每步都得深思熟慮!

定  價:NT$ 350 元
優惠價:79277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0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破碎與重建的同盟×虛實相間的萬全之策×撞擊亂世的理想主義
風雲際會三國間,那些爾虞我詐怎麼讀都讓人看不過癮!

吳蜀二國這艘翻過船的聯盟怎麼重修舊好,戮力同心?
官渡之戰的奇蹟逆襲其實有跡可循?從一開始早已暗示雙方的命運!
三國間越看越精彩的奇謀異策,書寫前人們光輝燦爛的運籌帷幄!

▎聯盟的恢復與成熟?──誠實告訴你,盟約後最終目的!
鄧芝回答道:「我們只能『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戰爭還剛剛開始呢。」
當年吳、蜀二國簽訂盟約後,孫權曾高興的對蜀漢使臣鄧芝說:「如果天下太平了,二主分治,不亦樂乎!」
鄧芝回答道:「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如果吞併魏國之後,大王您還不能深識天命歸順漢朝的話,那麼兩位君主只能施展各自的道德,我們做大臣的各盡其忠,將提枹鼓,戰爭還剛剛開始呢。」
孫權哈哈大笑,說:「你竟然誠實到這樣的地步!」

儘管在正式的外交場合中,這樣的回應顯得不夠禮貌;
但是鄧芝的誠實展現了外交官難得的坦率和真誠,
因此得到孫權的讚賞!

▎培養外交人員的NO.1謀略──寬於待人,知人善任
劉備說:「是我辜負了黃權,黃權並沒有辜負我。」
夷陵戰役時,黃權領偏師在長江北岸執行警戒任務,
劉備主力失敗後,黃權軍隊就成為深入敵營的孤軍;
眼看返回巴蜀無望,於是率領部隊投降曹魏。
依當時蜀國法律,黃權留在巴蜀的妻兒應受法辦!
劉備卻一如既往地對待黃權的家人!

後來黃權的兒子黃崇在蜀漢政權中做到了尚書郎!
父子二人在互相為敵的兩國當官,是三國歷史上的一大趣聞!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善用敵人心理,轉化敵我士氣!
曹操在陣上高喊:「你們都想看到我曹公啊?我也是人,並沒有四隻眼睛兩張嘴,我只是比較聰慧而已!」
最典型的例子發生在曹操征關中的戰役:
當時曹操盛名威加四海,在西涼軍隊中有極高聲望,
許多西涼將領在陣前看見他,竟先在馬上行參拜之禮!

曹操巧妙抓住敵人心理,將之轉化為自己的優勢,
他不僅配合演出,還適時將裝備優良的鐵騎排列出方陣;
驕陽照射,騎兵方陣光亮醒目,如同太陽落於大地!
西涼軍隊尚未交戰,就在心裡輸了好大一截!

【本書特色】:
本書以三國時期為例,闡述古代中國外交思想。書中描寫當時緊張的權力競爭,及各國間互相對抗的戰術及策略。作者分析三國時期的聯盟和勢力平衡,探討在這之間的戰爭體制和對外謀略,並介紹對北方、西域、朝鮮、日本以及東海和南海的政策。透過詳盡的說明和相關事件分析,展示三國時期政治外交的複雜性。

作者簡介

張程,職業編輯、業餘作家。張程是創作活躍的歷史寫作者,閱讀與寫作興趣聚焦制度變遷與傳統社會運行。發表有《紫禁城家風與明清國運》、《「中國之治」的制度史遺產》、《官銜的表與裡》等文章;出版有《一把龍椅上,禪來禪去的歷史》、《讀完這本制度史,等於當官幾輩子!》、《當官老爺帶頭貪汙,皇帝也被騙得迷迷糊糊!》、《故宮傳》、《藏在故宮裡的中國史》和「亂世三部曲」等圖書。



伴隨著中國最近數十年的持續發展,世界對中國的歷史文化表現出日益濃厚的興趣。在國際關係和外交學的研究領域也開始出現把西方國際關係理論與中國歷史相結合的熱潮,不少學者和學生開始對中國外交的歷史和特點產生興趣。國際關係學和外交學的學人們應當在此基礎上形成「中國的國際關係學」或「中國的外交學」。

從這個意義上說,張程的本書也是他在這方面所做的一次探索和嘗試。

曾經有一位韓國學者來到國際關係學院,希望能研究古代東亞國際體系,也就是所謂的朝貢體系。朝貢體系就是典型的中華古代外交事宜。古代有著豐富多彩的外交實踐和思想。這些是先人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外國的相關學科已經開始注意研究中國古代的外交制度、思想和實踐。這些寶貴的外交遺產一直流淌在我們的外交方針中,影響著今日的中國外交。

理解西方的國際關係理論必須看西方的歷史,可是我們不一定非得用西方的歷史來理解當今的國際關係。西方的很多例子放在中國就「水土不服」。為什麼只是一味去關注古希臘和西發里亞,而不去關注春秋戰國時代和三國呢?我們對西方歷史的了解肯定比不過西方人。

現代國際政治建立在西方價值觀念和遊戲規則之上。中國是現代國際體系的遲到者和被動接受者。在西方外交思想和規範傳入中國之後,本土的外交思想、規範和實踐開始衰落。其實,與古希臘古羅馬的那些城邦國家相比,我們更有資格炫耀自己悠久燦爛的外交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上就形成了華夏體系。這個體系日後逐漸發展完善成穩固的朝貢體系。朝貢體系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澈底崩潰於列強的堅船利炮之下。

本書嘗試挖掘中國外交遺產。我曾經做過春秋戰國時期外交思想的研究,本書則將對古代外交的研究延伸到了秦漢之後,同時將觀察的視角深入內部政權。在書中,作者以詳實的史實梳理了三國時期的外交歷史,歸納出相關國別的外交策略。其中對吳、蜀兩次外交聯盟的介紹和對聯盟理論的穿插分析,為我們展現了特色的聯盟征伐情況;其中對蜀、吳荊州策略的深入分析,將盛傳的「借荊州」細化,糾正為「換江陵」,為我們理清了一樁紛繁複雜的歷史公案。書中有關秦旦通三韓、張特守合肥城等有趣的外交故事,向我們展現了古代外交生動有趣的一面。

正如作者承認的,本書還存在許多問題。比如並沒有嚴格區分外交爭鬥和政治、軍事爭鬥,對三國外交策略和戰術的分析概括也略顯簡單。另外,還需要提醒讀者的是,雖然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政治實體各有各的地盤、軍隊和居民,互不隸屬又相互承認,它們之間的交流具有典型的外交特徵,但它們都是秦漢統一天下的歷史前提之下出現的,又都以實現統一為最終的策略目標,而且後來三國又在不久之後重新成為一個統一國家。這又與一般國家的外交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說,本書不失為一部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外交史作品。

中國的外交有幾千年的歷史,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傳統,有不少知識和傳統一直影響到當代的外交。相信張程的這本書會豐富對這一歷史時期的外交的認識,會對人們理解中國外交的歷史有所補益。

是為序。

葉自成

目次


前言
一 帝國的外交遺產
中國第一位軍閥
不稱職的掌舵人
漢朝的外交遺產
二 天下塵埃落定時
崛起於四戰之地
官渡沒發生奇蹟
風雲際會荊揚間
三 尋找平衡的聯盟
兵臨城下的結盟
圍繞荊州的是非
流向同盟的鮮血
四 國富兵強者勝出
根深蒂固治天下
攻吳伐蜀誰優先
為他人作嫁衣裳
五 巴蜀慷慨北伐行
權相與戰爭體制
結盟的恢復和成熟
巴蜀慷慨北伐行
六 割據南國第一朝
據長江所極而守
長江之險可偷安
金陵王氣黯然收
七 首鼠兩端的遼東
獨立寒秋忙飲馬
玩轉三角終自毀
海東莫可與相較
八 三國外交策略篇
綜合國力競爭論
三國地緣政治論
弱勢的理想主義
九 三國外交謀略篇
用人是第一謀略
中國特色心理戰
外交謀略大盤點
十 外事四夷的延續
延續:北方及西域
開拓:朝鮮和日本
遠航:東海與南海
三國外交年表
三版後記

書摘/試閱

一 帝國的外交遺產

董卓之蠢,在於他白白浪費了歷史賜予他的巨大機遇,喪失了東漢王朝撥亂反正的最後希望。於是王朝的大廈轟然倒塌,一個亂世開始了!世道亂了,但總有一些東西是不變的。中國政治文化中蘊藏著的外交思想和王朝的外交制度就是帝國世代相傳的寶貴遺產。

中國第一位軍閥

開啟三國時代亂世大門的人,是董卓。

西元一八九年,職業軍人出身的河東太守董卓,戲劇性地率軍進入洛陽,誅殺宦官和大臣,掌握了朝政。他所面臨著的是一個矛盾重重、政弊纏身的朝廷。東漢政治正處於或者撥亂反正或者全盤崩潰的十字路口。董卓的無知、魯莽和他麾下涼州兵團的殘暴,使得矛盾衝突如洪水般決堤而出,加速了亂世的到來。

董卓這個人,不是什麼好人,但也不像後人描述的那麼不堪。他這類人物在之前的中國歷史上尚未出現,在之後的中國歷史上倒是經常出現。後人專門造了一個名詞,來形容董卓這樣的政治角色――軍閥。

身為中國軍閥的前輩,董卓為這個群體的後來者樹立了許多典範。

首先是在體態上,董卓極胖。他兵敗被殺後,橫屍街頭。據說有人在他的肚臍眼上插了根燈芯。董卓肚中的脂肪足足燃燒了三天三夜。後來的唐代著名大軍閥安祿山也是肚子極大,據說需要五匹馬才能載起他。

其次是在個人經歷上。董卓始終與軍隊(涼州軍團)牢固地連繫在一起,親自掌握隊伍。之後歷代的大軍閥,無不牢牢掌控軍隊、崛起於行伍。軍隊私人化成了軍閥的標配。

古代,俗語有云:「好男不當兵」,行伍出身的人通常家世不顯。董卓是涼州隴西郡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出身不高,父親董君雅是縣裡的一個小官,最高做到了潁川郡綸氏縣的縣尉。董卓成年後也在老家郡衙門中謀了個監領盜賊的差事。

涼州地區主體在今甘肅省中部,在漢朝是邊陲地區,氣候常年寒冷,因此得名「涼州」。當地少數民族眾多,出產當時中國最優質的戰馬和最彪悍的戰士,騎兵條件甲天下。也許正是這種環境塑造了董卓彪悍、殘暴的性格。董卓小的時候就與少數民族豪帥結識,這為他日後在涼州軍團的崛起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漢桓帝末年(大約西元一六〇年左右),涼州地區的少數民族羌人的反叛行動日益高漲,東漢朝廷為安定邊陲,提拔了一批當地豪強來平叛。董卓就以「良家子」的身分被提拔為羽林郎(中級軍官)。董卓本就性格粗猛,體格健碩,到了戰場上更是如魚得水。史載他可以在飛奔的戰馬上左右開弓射箭。

憑藉著過人的武力和多次征伐作戰中累積的戰功,董卓一路升遷,歷任軍司馬、廣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并州刺史、河東太守,終於晉升為高級將領。

董卓勢力的日益坐大引起了朝廷的擔心。中平六年(西元一八九年),朝廷命令董卓交出部隊,去任并州牧。有兵有權又有野心的董卓豈肯就命,他上書說:「臣在行伍中十多年了,與軍中上下的士卒日久情深。士卒們也都依戀臣的畜養之恩。臣願意為了國家,率軍到并州去,效力邊陲。」他也不等朝廷同意,就率領軍隊去上任了。

一個軍閥的身影開始出現了!

羸弱的東漢王朝當時已經無力對董卓採取任何實質性的懲罰措施了。

漢靈帝的東漢,此時朝廷立國已久,像是個痼疾纏身的老人,各種矛盾和問題日積月累,百姓怨聲載道,最終在西元一八四年以農民起義的形式生了一場暴病,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黃巾之亂。

朝廷雖然成功鎮壓了民變,但是實際統治已經動搖了。世族大家的勢力惡性膨脹,地方政權分崩離析,中央政府內部宦官和外戚明爭暗鬥。漢靈帝在最危急的時刻出朝與群臣面議朝政,之後又回到深宮,與宦官相伴。

不久,漢靈帝駕崩,漢少帝即位。志士仁人想要澄清政治,黎民百姓也都盼著朝廷清明。洛陽城內的知識分子、朝臣和外戚們醞釀發動「盡誅閹宦」的計畫。皇權專制衍生出了宦官專權的現象。宦官專權在道德上和實質上削弱了皇權,的確是導致東漢末期政治黑暗的原因之一,也是人們矛頭所指、主要的攻擊方向。大將軍何進和許多大臣都支持這一清除宦官專權的行動,以達到重尊皇權的目的。

朝臣們和知識分子要清除宦官專權是好的,但當時的做法卻犯了幾個致命的錯誤。首先,主導此事的是外戚。何進是國舅,掌握外朝實權,即使行動成功了,最後也難免只是以外戚專權代替了宦官專權,並不見得是好事。

其次,何進的能力太差,靠裙帶關係上臺,不僅辦事不密,而且優柔寡斷。在調兵遣將完畢後,他覺得必須徵得妹妹也就是皇太后的同意。但是皇太后終日需要宦官伺候,自然不同意誅滅宦官。昏庸的何進和朝臣們竟然另闢蹊徑,想出了調外省軍隊入京「兵諫逼宮」的餿主意。這不僅在實質上削弱了皇權,還向天下明確宣告神聖的皇權不能解除身邊的頑疾,而只能依靠外人的力量。

曹操此時在京擔任禁軍校尉,參與預謀。他極力反對徵調外兵來誅殺宦官。他認為誅殺宦官讓幾個獄吏去辦就行了,如果大張旗鼓地進行反而暴露了皇帝和朝廷的無能,是要引起天下騷動的。曹操最為擔憂的是引狼入室,可能會造成軍閥獨霸朝政、削弱皇權。

但是曹操的看法在當時並沒有什麼影響力,外省軍隊依舊被調入京。董卓的部隊就是被徵調的兵諫隊伍之一。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更何況是這麼大的行動。宦官們早已得知了消息,趁外兵未到,就先下手為強,將何進騙到宮中,砍了他的腦袋。

何進的屬下們聞此噩耗立刻紅了眼,奮起神威,衝入宮中,大肆誅殺宦官。皇宮內一片血雨腥風。據說,當時還誤殺了許多面部無鬚的男人。洛陽陷入了大亂。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時,董卓趕到了滑向混亂的洛陽。

董卓來的時機正好,可是帶的兵並不多,開始時只有步騎三千人,實力遠低於何進餘部和洛陽周圍其他軍隊。董卓也害怕自己兵少,不能鎮服遠近,但多年的軍事經驗教會了他使用計謀。在之後的四五天中,董卓讓軍隊每天夜裡悄悄潛出軍營,第二天再大張旌旗擂鼓而還。洛陽城中各派和周邊地區都以為董卓的軍隊源源不斷而來,紛紛表示歸附。就這樣,董卓憑藉著一個本朝前所未有的機遇,踏著宦官和外戚兩派勢力的屍體,征服了洛陽。

從東漢中期開始,宦官外戚交替掌權是中央朝廷最大的弊端。如今,中央朝廷既沒有了宦官專權,也沒有了主事的外戚集團,民心思定,何等清爽。另外,東漢政權是依靠世族大家的支持建立的,肇建之時就種下了豪強世族惡性膨脹的惡果。上百年來各個大家族累世公卿,把持朝政,讓寒門士人和百姓寒心。而東漢末期豪強大族經歷過民變、造反和內亂的打擊後,勢力衰落;董卓以平民出身入主朝政,得到了普通人的歡迎。

不稱職的掌舵人

歷史給予了董卓莫大的機遇,同時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原本漏洞百出的東漢大船經過何進這一折騰,正在緩慢下沉。如果掌控不好,掌舵人將和船隻一起沒入海底。我們來看看董卓是怎麼做的吧。

董卓此時已是相國,是東漢王朝實際的掌權者。他有機會也有足夠的實力挽大廈於將傾。但是董卓雖然奪得了權力,卻不懂得如何運用權力來促進國家的發展。

雖然他也做了一些積極的事,比如清理「黨錮案」,撥亂反正;改革中央和地方人事;同時他繼續推行地方上的州牧制改革。董卓的這幾項政策使得之前被幽禁、沒有機會出仕的人和長期得不到提拔的人受到了重用,贏得了好評。後世的史家也不得不承認董卓「雖行無道,而猶忍性矯情,擢用群士」。

遺憾的是,對於困難重重、處於風燭殘年的東漢王朝來說,撥亂反正已經滿足不了發展的需求。它需要的是龐雜的、客觀可行的全面改革。然而,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的董卓集團既沒有做好全面改革的準備,也沒有這樣的能力。之後除了廢除五銖錢、更鑄小錢,希望改革業已崩潰的國家財政(結果因為錢品惡劣,導致物價飛漲)外,董卓集團的朝廷毫無其他作為。相反,軍閥的殘暴不法逐漸顯露出來。

西元一九〇年二月,董卓軍隊到陽城時趕上當地居民迎賽土神的集會。四方居民都聚在一起看熱鬧。董卓軍竟然對手無寸鐵的百姓發起進攻,殺死了所有的男子,奪取車牛裝載婦女和財物。部隊將斬獲的男子頭顱繫在車轅軸上,浩浩蕩蕩地返回洛陽,宣稱攻賊大勝。進入城門後,部隊將所有頭顱堆積起來焚燒,將婦女分給士兵作為婢妾。史載董卓法令苛酷,用刑很重,冤死者數以千計。「百姓嗷嗷,道路以目。」甚至還有董卓本人強姦宮女、公主的記載。

在進行撥亂反正的同時,董卓主導了東漢王朝的最後一次皇位更迭,當時在位的是漢靈帝的長子――漢少帝劉辯。他尚未成年,是何進的外甥。董卓以少帝無能為由,逼迫群臣同意更換皇帝,改立漢靈帝的幼子陳留王劉協為帝。劉協就是漢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漢獻帝。不久,少帝劉辯即被董卓毒死。更換傀儡只不過是為了鞏固權勢、操持朝政,對漢王朝的復興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瓦解了本來擁護皇權的士人階層對董卓的支持(他們原本是在重尊皇權的旗幟下聚攏在董卓周圍的)。其結果就是,在撥亂反正之初選擇支持董卓的士人階層,經歷皇位更迭後,馬上轉到了董卓的對立面。董卓的舉措儘管為自己獲得了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特權,卻只是無端地授人口實,推人樹敵而已。

與扶立漢獻帝的舉措一樣費力不討好的,是遷都長安的決策。

董卓盡徙洛陽人口百萬前往長安。一路上百姓們在步騎兵的驅趕下,互相踩踏,加上飢餓、疾病和寇掠,積屍盈路。董卓自己則留駐洛陽,指揮對首都洛陽的焚燒工作,使洛陽城方圓二百里成為一片廢墟。董卓的愛將呂布則挖掘了東漢各座帝陵和公卿們的塚墓,掠奪珍寶。

董卓為什麼要遷都?當時關東十八鎮諸侯聯軍討伐董卓,對洛陽形成包抄之勢。以袁紹為首的關東諸侯雖然人多勢眾,但是整天高談闊論,飲酒作樂。他們討伐權臣是假,割據牟利是真。董卓完全不用怕他們,他也沒有受到任何實質性的軍事威脅。董卓退居關中,可能是想放棄四處難守的洛陽,全力經營易守難攻的關中地區;可能是想西退接近涼州老家;也可能是想守著自己的封地過安樂的日子(董卓的封地郿距長安兩百五十里)。他在封地建築了巨大的塢堡,高厚有七丈,號曰「萬歲塢」。囤積的穀物可以食用三十年之多,還藏有數不勝數的珍寶。董卓志得意滿地對親信們說:「事成,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

這句話充分暴露了董卓是一個「有術無學」的軍閥。他一生的追求就是擁有封地、糧食和珍寶,過安逸享樂的生活,至於控制朝政、號令天下都是附加要求而已。他所思考的更多的是微觀的個人得失和爭權奪勢的技巧,根本就沒有思考過國家發展的大政方針。東漢王朝在即將沒頂的時候,將命運寄託在這樣的一個軍閥手中,這實在是歷史的悲劇。

退居關中後,董卓自以為權勢牢固,天下威服,殘暴本性表現得越來越明顯。最後在西元一九二年,被親信王允和呂布殺死在長安。

董卓死後幾年,他手下的涼州軍團,包括李傕、郭汜、張濟、段煨、董承等人,繼續為亂關中地區,致使兩三年後關中無復人跡。原本人煙稠密的經濟中心變成了人間地獄。

董卓之亂直接引發了軍閥大混戰。在董卓入洛陽的第二年,也就是西元一九〇年,關東各鎮諸侯就以誅董卓為名開始了興兵討伐。這些各懷鬼胎的諸侯大多墮落成了軍閥。他們驕奢淫逸、禍害地方,成了割據動盪的主角。百姓在飢饉、烽火和恐懼中備受煎熬。女詩人蔡琰(蔡文姬)的《悲憤詩》寫道:「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撐拒。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這是漢末軍閥混戰的最直接反映。這群軍閥,站在亂世的門口,共同打開了亂世的大門。中國歷史迎來了著名的割據混戰時代,從東漢末一直到隋唐重新統一為止,長達四百年之久。

董卓之亂最大的消極影響在於意識形態的巨大改變。西元一八四年爆發的黃巾之亂得到了廣泛響應,說明百姓對漢朝出現了「忠誠危機」。之後曾出現了少數人意圖謀立合肥侯為皇帝的謀逆事件。但是當時絕大多數人對漢朝是抱有感情的。朝廷的權威低落,但還沒有掃地。董卓原本擁有重尊皇權、中興中央集權的巨大機遇,但是他失敗了。結果皇冠再次受到了奚落,中央集權也成為枉然。如果說在董卓入洛陽的時候,天下百姓對享國四百年的劉漢王朝還有眷戀擁戴之情,希冀擁護在漢朝的旗幟下實現國家統一和復興的話,那麼現在,天下百姓對劉漢王朝已經撤回了忠誠。

大文豪蔡邕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出身於「三世不分財」的名門,氣節和文章受人推崇。蔡邕年輕的時候熱情澎湃、指點江山,在黑暗政治下一再被貶斥,流浪各地。他曾經在吳會地區過了二十多年貧困艱難的日子。董卓當政的時候,起用蔡邕。蔡邕經過短暫猶豫後,接受了朝廷的徵召。雖然他當時已經不再年輕,但是對朝廷的忠誠依然存在,相信經過一次大的革故鼎新,漢朝能夠復興。在董卓之亂中,蔡邕幾乎是一日一升遷,最後官至侍中。對於董卓的荒唐舉動,他也多有勸諫。董卓死後,蔡邕撫屍痛哭,被當作董卓同黨斬首。蔡邕哭董卓,不是因為他是同黨。他哭的是自己心中理想的破滅,哭的是漢朝最後復興希望的喪失。

這,才是亂世大門得以打開的最深層原因。

正如魯肅見到孫權說的第一句話:「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

在蔡邕和魯肅等知識分子心目中,漢朝正在成為過去式。董卓從觀念和現實兩方面打破了漢朝統一的政治格局。不同的是,蔡邕採取了為曾經統一而強盛的漢朝殉葬的做法,而魯肅選擇的是在亂世中參與群雄割據的做法。

在心中拋卻了統一的政治權威後,人們心頭積壓的慾望和人性中的劣根性紛紛暴露出來。身逢亂世,成為一件微妙的事。當時在京城做官的宗室劉焉是漢末州牧制改革的提倡者。他提出改革地方官制,將監察區變為行政區的建議,其實是想在亂世中為自己謀條出路。劉焉起初希望去做交州牧,「欲避世難」。交州在現在的兩廣和越南中北部地區,偏遠閉塞。劉焉老了,想去那裡養老,全身而終。侍中董扶是四川廣漢人,他悄悄勸劉焉說:「京師將亂,益州(今天四川、雲南、貴州和陜西漢中地區)分野有天子氣。」這是一句典型的大逆不道的話,在皇權鼎盛的時代、在人人擁君報國的年代,完全會為說話者帶來誅滅九族的厄運。但劉焉聽了董扶的話後,不動聲色,心旌搖動,覬覦起益州牧的職位來,最終如願以償成了第一代四川王。

董卓之亂對於改朝換代的歷史拐彎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最直接的就是耗盡了東漢王朝最後一絲力量。內亂、遷都和混戰的結果在漢獻帝幾年後逃回洛陽時就顯現了出來。西元一九六年,劉協逃離戰亂連綿的關中地區,來到一片廢墟的舊都洛陽。東漢王朝的宮廷只能在一座勉強有四壁的破落院子裡臨時辦公。這座院子據說是之前某個宦官在宮外的私家住宅。當時在其中辦公的大臣有數十人,其中尚書郎以下的大臣必須每天自己去城外採摘野菜充飢。他們與飢民、亂兵一樣,你爭我奪。體弱的人就再也沒有回來。既沒有朝官隊伍,也談不上什麼中央軍隊,甚至連中央政府的供給都成了問題。這就是董卓之亂最直觀的表現。這樣的朝廷也就失去了號令天下、管理全國的可能性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77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