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韓信大傳:從忍辱卑微的平民到戰無不勝的兵仙,漢初三傑的不凡歷程
滿額折

韓信大傳:從忍辱卑微的平民到戰無不勝的兵仙,漢初三傑的不凡歷程

定  價:NT$ 450 元
優惠價:79356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9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諸將易得耳,至如(韓)信者,國士無雙。」──[漢]蕭何
「(韓)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於人,不亦難哉!」──[宋]司馬光

他是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
漢初三傑之一,漢初三大名將之一,兵家四聖之一
然而,戰場上屢出奇策的他,卻無法破解自身危局,終於悲慘身死……

被尊稱為「兵仙」、「戰神」的韓信,從忍受「胯下之辱」的低微處境,逐漸嶄露過人的才智,用兵如神,奇謀百出,再到「連百萬之眾,戰必克,攻必取」,更用四年時間擊敗西楚霸王項羽,幫助漢王劉邦建立西漢王朝。

然而,看似叱吒風雲的韓信,卻因功高震主,引起劉邦的不安與猜忌,一再被劉邦打壓,最後遭遇鐘室之禍,鳥盡弓藏,悲慘身亡。而在史冊記載的縫隙中,更殘留了許多讓人困惑的謎團:

在滅秦兩年多的時間裡,韓信為什麼有八個月蟄伏在淮陰一動不動?
韓信已取得了楚軍較高的職位,為什麼還要追隨漢王劉邦?
韓信為什麼沒有聽從蒯徹等人三分天下的勸告?
楚漢最後一役,韓信為什麼會選擇在垓下圍殲楚軍?
韓信最後真的叛變了嗎?

書中一一解讀韓信在面臨這些重要關卡的抉擇與心路歷程,也引我們思考,一代英豪的悲劇是在何種複雜政治局勢下造成的,讓人掩卷長嘆,低迴不已。

本書特色:
本書以小說的筆法描述,真實歷史為基礎,虛構與史實相互交錯,竭盡所能地描寫出韓信的一生。同時作者學識豐富,考察韓信及其周圍人物生存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經歷,盡可能準確、生動地解讀歷史人物的思想與行動,讓劉邦、項羽、蕭何、張良、范增等歷史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心機算計躍然紙上,在讀者心間留下驚濤駭浪。

作者簡介

華煒,作家、畫家。擅文史,通繪畫,已發表或出版各類文學作品150餘萬字,著有長篇歷史小說《亂世英雄》、人物傳記《大漢韓信》等作品。為寫作、研究韓信的佼佼者。

何愛臨,愛好文學。與丈夫華煒合著《韓信年譜》,並撰有《敦親睦族,繼往開來──何氏家譜序》。

目次

第一章 泗口、末口與淮陰

第二章 平民王孫待考究

第三章 漂母救命的午餐

第四章 胯下之辱合兵法

第五章 亡秦歲月二三事

第六章 韓信以策干項羽

第七章 不得不說鴻門宴

第八章 崎嶇蜀道追劉邦

第九章 夏侯嬰刀下留人

第十章 糧草官難以滿足

第十一章 蕭何月下追韓信

第十二章 國士無雙屬韓信

第十三章 漢中對首建大策

第十四章 漢王築壇拜大將

第十五章 暗出蜀中奪陳倉

第十六章 還定三秦創奇蹟

第十七章 東方形勢突轉變

第十八章 五國聯軍占彭城

第十九章 大逃亡中的反思

第二十章 力挽狂瀾救滎陽

第二十一章 聲東擊西擒魏豹

第二十二章 對楚作戰新方針

第二十三章 張耳督軍助韓信

第二十四章 天才與白癡對決

第二十五章 背水列陣破陳餘

第二十六章 虛心請教李左車

第二十七章 離間計致亞父亡

第二十八章 將軍替身救漢王

第二十九章 劉邦馳趙壁奪印

第三十章 酈食其說下齊國

第三十一章 高陽酒徒付鼎烹

第三十二章 項羽令龍且救齊

第三十三章 韓大膽遇龍大膽

第三十四章 決壅囊智斬龍且

第三十五章 劉邦中箭智穩軍

第三十六章 怒封齊王鎮齊地

第三十七章 武涉勸天下三分

第三十八章 蒯徹為韓信相面

第三十九章 韓信無背漢之心

第四十章 劃鴻溝中分天下

第四十一章 加封詔書抵臨淄

第四十二章 十面埋伏巧布陣

第四十三章 四面楚歌散楚軍

第四十四章 虞姬安慰楚霸王

第四十五章 無顏見江東父老

第四十六章 左遷韓信封楚王

第四十七章 南宮論功定三傑

第四十八章 歸故鄉千金增陵

第四十九章 收留故友埋禍根

第五十章 陳平獻偽游之計

第五十一章 雲夢驚變擒韓信

第五十二章 僥倖活命遭封侯

第五十三章 陳豨叛亂起波瀾

第五十四章 韓信其實也瘋狂

第五十五章 此生成敗一蕭何

第五十六章 韓侯後裔傳說廣

第五十七章 韓信之死誰買單

第五十八章 蒼黃鐘室嘆良弓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一 韓信生平及大事年記

附錄二

後記

再版說明

書摘/試閱

第一章 泗口、末口與淮陰
開到桃花百草菲,草湖水滿鯽魚肥;故鄉風景年年好,惟問王孫歸不歸。
──〔清〕劉鶚〈題畫二絕〉(其二)
江蘇淮安,秦漢時稱淮陰,地處蘇北平原的中部,淮河南岸,是江淮流域古文化發祥地之一。而使淮安最早著稱於世的卻因它是淮陰侯韓信的故鄉,提起韓信就會自然聯想到當時的淮陰。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這裡告訴人們,韓信不僅出生在淮陰。秦時還有一座淮陰城,那些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亭長之客」、「漂母飯信」、「胯下之辱」的故事,正是發生在淮陰或淮陰城,韓信在此度過了窘迫的青少年時光。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他仗劍渡淮,投奔義軍嶄露頭角,憑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為劉邦奪得政權的功績,使其名載史冊。
淮陰,古為淮夷之地,春秋屬吳,戰國歸屬時越時楚,後終屬楚,秦時設淮陰縣,隸屬泗水郡。漢滅楚後,韓信卻因功高震主,被劉邦由楚王貶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漢高祖十一年(西元前一九六年)韓信死後,封邑取消。然而,千秋興替,世事滄桑,如同韓信身世一樣,遠去的淮陰似乎變得撲朔迷離。讓我們從泗口、末口的變遷中,先來了解、認識一下淮陰和淮陰故城。
淮水帶著遠古氣息,從安徽五河入境江蘇,經盱眙城西,斜穿洪澤凹陷區,到達淮陰西境。當時的淮陰,除沿淮一線呈彎月形陸地外,多被浩渺的古淮水、泗水、中瀆水及射陂、富陵湖、破釜澗等小湖群包夾。泗口與末口是淮陰彎月形兩邊端點上重要的名勝,也一定會是青少年時韓信觀蘆花、看風帆、研究戰爭的好去處。
泗水是一條古老的河流,《尚書·禹貢》就有「沿於江海,達於淮、泗」的記載。泗口為泗水與淮水交匯處,又稱清口、大清口。泗口遺址在今淮陰區袁集桂塘一帶。在南北軍事紛爭中,泗口更是「據淮南之源,關中原之門戶」的軍事要衝,周亞夫、謝玄、吳明徹、楊行密、劉錡等歷史人物,都曾在此發動過大規模全域性戰爭。元泰定初(西元一三二四年),黃河大決口,泗口逐漸淤塞,明朝嘉靖前已被馬頭小清口取而代之。
在泗口大約十里範圍內,歷史上先後出現過荀羨淮陰城、甘羅城、角城和韓信城等十餘城,並一直以南北交通要津、軍事要地和抗洪城堡呈現在世人面前。
荀羨淮陰城,在泗口南十里的馬頭鎮,為古代黃淮運(河)交匯之處。現存有漂母墓、韓信湖、漂母岸和韓信廟。東晉永和八年(西元三五二年),北中郎將、徐州刺史荀羨鎮守淮陰。「淮陰舊鎮,地形都要,水陸交通,易以觀釁,沃野有開殖之利,方舟運漕」,卻「無地屯兵」,因而荀羨在甘羅城南一里許,營造新的城池,自此,淮陰城便成為東晉南北朝時期的淮上要塞。隋初開了通濟渠,運河從末口經盱眙對岸的淮河直接通向都城洛陽,泗口交通地位不復重要。歷史上淮陰因區劃調整曾先後四度併入末口處的山陽縣。
甘羅城,在荀羨淮陰城北一里,扼泗水入淮的小清口要衝,以傳說中的秦國上卿甘羅為名。這座千年城堡後世多作為防汛要塞而存在,並在一次次洪水衝擊下被蕩平。清初談遷《北游錄》載,甘羅城「周可四里,積沙與城平,四門塞其北」。此外,南宋咸淳九年(西元一二七三年),在泗水入淮處設置清河縣,為清河軍治,後漸及淮水南岸。明末崇禎元年(西元一六二八年)至清初順治三年(西元一六四六年),因水患和戰亂並起,清河縣治還一度遷至甘羅城。
清河即泗水,在淮北。今天的淮安淮陰區承屬清河縣,民國初年清河縣與河北清河縣重名,遂改稱淮陰縣。現如今,包括城南、武墩、黃碼等在淮河南岸的一些地方,已劃歸淮安清江浦區,此時淮陰和韓信時的淮陰並不是一回事。
韓信城遺址,距馬頭東約十里,在今清江浦境內。北宋《太平寰宇記》稱:「信本此縣人,其塚宅處所並存,後受封為侯,因築此城。」此城民間傳為韓信城。
「落木蕭蕭雁度河,西風嫋嫋水增波。」泗口群落在早期淮安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磨盤口、魚脊街、大壩、水鄉澤國給人留下了難忘印象。由於歷史的變幻,洪濤泛起,泥沙俱落,泗口和泗口群的城池、城堡多數已被悄然掩埋。
末口與泗口亦東亦西,近在咫尺,互為依託。末口是長江與淮河交匯點,連通了南北方,所造就的千年漕運,為國脈所在。魏晉開始,中國經濟中心逐漸南移,末口處的淮安城、河下鎮、板閘及清江浦等地獲得了較為長期穩定的發展,淮安承接並延續了韓信時「淮陰故城」政治命脈的正統。
末口,在老淮安城北。西元前四八六年,吳王夫差開鑿邗溝,以利於向北方運送軍隊和糧草。東漢時,廣陵太守陳登開鑿了邗溝西道,末口的地位更加舉足輕重,直到明末,在黃淮水衝擊下才漸漸淤塞。
淮安(山陽)城,寓意淮水安瀾。漢武帝元狩六年在淮陰東南置射陽縣,東晉義年間修築山陽縣城。隋唐五代以後,淮安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明清兩朝,這裡是中央政府的漕運指揮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運轉運中心、漕船製造中心、糧食儲備中心和淮北食鹽集散中心。境內還有著名的「青蓮崗」文化遺址、文通塔、鎮淮樓、水利樞紐工程等,也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元明以後韓信、漂母相關故跡,如「漢韓侯祠」、「漂母祠」、「釣魚臺」、「胯下橋」、「淮陰市碑」等在縣境也得到恢復與重建。城西北隅的河下鎮,北依河險,西握運道。明代平江伯陳瑄穿湖開鑿了直達馬頭小清口的裡運河,運道改從淮安城西經過,河下作為集散之地,鹽商駢至,百業興旺。
當今的老淮安承屬山陽縣。明清時「淮陰驛」就設在山陽縣。客寓乃至定居山陽之人,觀念中均認為此地為韓信時淮陰縣。其原因,淮陰、淮安同出一源,當時山陽西鄉又為古淮陰故地。
清江浦,明永樂十三年(西元一四一五年)因開鑿清江河而得名。從清江浦和山陽的關係上看,清江浦原是山陽六大鎮之一。「昔日瀕淮曠土,轉瞬為漕運中樞,由運渠之名而為通埠之稱」,全域性戰略地位隨之上升。又因清河縣城被水沖毀,乾隆二十六年(西元一七六一年),江蘇巡撫陳宏謀上疏請求將淮水北的清河縣移治,清江浦被劃入清河縣,並割山陽縣西十餘鄉,民國以後清江浦成為區域新的政治、經濟中心。
泗口、末口及運河的興衰變化,關乎著區域命運和走向,泗口與末口共同構築了淮陰、淮陰故城和今天意義上的淮安。特別是隋唐以後,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繁榮,淮安逐漸成為漕運中心,奠定了淮安「運河之都」的特殊地位。
淮安東近黃海,南臨洪澤,西接淮水,北連泗水,是黃淮運的匯流處。韓信用兵行雲流水,最大特點善於用水,其智慧根植於他的故鄉。在楚漢戰爭中,他先後演繹了一系列經典戰例,震古鑠今。值得一提的是,歷史文化名人多故鄉之爭,韓信也不例外。韓信時淮陰故城到底在今江蘇淮安哪個地方,迄今仍是個令人感興趣的話題。
古人常以水南為陰,淮陰故名。淮河是自然形成的古河道,是中國南北重要的地理分界,也是行政區劃的分界,風土人情民間習俗南北差異很大。縱觀歷史,河流山川相應變化較小,朝代更替、行政區劃的調整卻是常有之事。同一區域,不同時期不同區劃,這是造成認識古淮陰誤區的關鍵所在。
根據《史記》、《漢書》、《水經注》、《太平寰宇記》及明清《淮安府志》、《山陽縣誌》、《清河縣》等歷史文獻判斷,古淮陰當在淮水以南、泗口與末口之間,主體應為今天的江蘇淮安的淮安區、清江浦區、洪澤區及淮陰區馬頭鎮附近。換句話說,這片區域就是清乾隆以前的山陽縣。而韓信時淮陰故城,明清不同時期的《淮安府志》多將其圈定在治西(山陽)三十至五十里範圍內,大概在馬頭及向東的清江浦城南、武墩一線。
事實上,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上,淮安區域內分分合合,變化滄桑,但保存了與韓信相關的大量歷史遺跡,處處盡顯豐厚的歷史傳承和文化積澱,讓我們攜手新時代,拂去歷史的塵埃,重新擁抱那個記憶中的古淮陰和屬於韓信的淮陰城。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56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