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暗流:無意識動機如何支配我們的生活(簡體書)
滿額折

暗流:無意識動機如何支配我們的生活(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9.8 元
定價
:NT$ 299 元
優惠價
87260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我們真的了解自己及我們身處的世界嗎?這大概是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追問的問題。

著名心理學家邁克爾·卡恩結合自己在心理治療師中的真實案例,深入淺出地解釋了無意識、俄狄浦斯情結、強迫性重復、內疚、焦慮、防御機制等理論,展示了無意識動機如何困擾病人,心理咨詢師如何理解無意識動機並將其告知病人,從而達到療癒病人的過程。

在邁爾克·卡恩看來,無意識動機就像一股暗流,塑造著我們的行為、想法、好惡、觀念,研究無意識動機有助於我們理解自我、他人和世界。

作者簡介

  • 作者簡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邁克爾·卡恩,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名譽教授,私人診所的臨床心理學家,同時兼任舊金山加州綜合研究所咨詢中心主任,並在那裡培訓心理治療師。著有《對話之道》《治療師與客戶之間的對話》等作品。

  • 譯者簡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逸竹,復旦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翻譯學)碩士,持有國家人事部二級口譯、筆譯證書,曾獲第三十一屆韓素音國際翻譯大賽(英譯漢)二等獎,第二屆“中譯英國青杯”國際組織文件翻譯大賽(漢譯英)二等獎。

引言

所有的這些抨擊中,爭論的焦點到底是什麼?……抨擊的真正物件正是人類具有無意識動機這一觀點,而弗洛伊德僅僅是一個假靶子。爭論也許會因弗洛伊德展開,其背後卻是一場更大的論戰 :在我們的文化中,人類的靈魂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我們該將人類視作具有深度、擁有複雜心理活動的有機體嗎?我們會在自身理解的表層之下生成多層意義嗎?還是說,我們能夠輕易看透自己的內心嗎?

——喬納森·裡爾《開放思想》

要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挑毛病並不困難。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喬納森·裡爾為弗洛伊德進行了強有力的辯護,可與此同時,他也欣然承認:“弗洛伊德把他最重要的一些病例給搞砸了。的確,他的很多假設都是錯誤的,他的分析方法看起來蹩腳而唐突,他的推斷也有些莽撞。”對弗洛伊德的批評大多是有理有據,他的理論和方法也在不斷地被改進和完善。但不管怎樣,弗洛伊德從根本上改變了許多人看待自己和自己心靈的方式。對我們所有人來說,弗洛伊德及其追隨者的主要見解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對臨床醫生來說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如今,我們的大學很少教授弗洛伊德或其他心理動力學理論。在絕大多數的心理學入門教材中,弗洛伊德常常會被優越感十足的編者一筆帶過,僅僅作為歷史人物提及。“讀名著”課程也許會偶爾談到他的一本書(幾乎總是《文明及其不滿》),少數人類學和文學的課程也可能會講一點弗洛伊德。然而,自從他的書首次出版以來,很少有大學將他作為一個重要的心理學家來教授。大多數學術權威認為他的著作充滿主觀臆斷,並不科學,因此不適合本科生學習。我們這些對無意識動機感興趣的人懷疑那些學術權威拒絕弗洛伊德,可能還有一個原因:他們發現無意識理論著實令人不安。

為什麼現在連心理治療專業的學生都不學習精神分析理論了呢?第二次世界大戰到20世紀60年代,大多數心理治療專業的學生都會學習大量的心理動力學理論。不學習這些理論,人們就會認為他們沒有受過良好的訓練。現在,情況可大不一樣。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轉變呢?也許,最好的解釋是弗洛伊德不再受人追捧。許多女權主義者反對弗洛伊德貶損女性形象(她們的反對合情合理),盡管我必須在此說明,弗洛伊德把所有人都刻畫得不夠體面。20世紀60年代的政治意識將弗洛伊德視為父權壓迫的象徵,人文主義心理學家則認為他非常悲觀。然而,20世紀60年代並非人們第一次拋棄弗洛伊德。自19世紀他最早在維也納醫學會上做報告以來,弗洛伊德的觀點就時而得寵,時而失寵。

在對待弗洛伊德的觀點上,有兩股力量在互相對抗。一股力量是對他的理論的抗拒,認為他的理論擁有令人不安的本質,這常常使他的理論不受待見。我們有意識的部分僅僅是冰山一角,而我們絕大部分的想法、感情,尤其是動機都隱藏於水面之下,不被察覺,更何況這些隱藏的念頭有時並非善意,這種觀點著實令人不安。這就好比我們一直以為自己是在演一部溫和的室內情景喜劇,可突然有人告訴我們,我們可能是在演一部狂野、黑暗的詩劇。另一股力量正是這部詩劇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促成了弗洛伊德觀點的周期性復興。另外,人們堅信學習弗洛伊德的觀點能減少情感痛苦,這樣的信念也成為這股力量的來源。

在各種亞文化中,弗洛伊德的人氣有落有漲。20世紀70年代,許多女權主義者認為弗洛伊德的觀點極具破壞性。可在這之後,一些重要的女權主義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證明,如果我們無法理解性別歧視背後的無意識動力,就不可能理解性別歧視的根基。我們將在下文中看到,南希·喬多羅和杰西卡·本杰明作為其中兩位最有才華的學者,是如何將女權主義和精神分析結合起來的。20世紀70年代,一些有政治意識的治療師讓人們看到,精神分析也可以變得不那麼獨裁。他們挑戰了傳統觀念,即治療師永遠正確,病人永遠不對,並創造了一種比傳統診療更為友好、更為人性化的治療氛圍。這些治療師意識到,坐在診療室裡的是兩個地位平等的合作者,都在為解脫病人的痛苦而共同努力。由此,我們進入了一個弗洛伊德不那麼經常被妖魔化的時期。

然而,在精神分析學的歷史上,每一次追捧弗洛伊德的高潮過後便是對他的冷落。20世紀90年代,源源不斷的書籍和文章聲稱,有了現代神經學和精神藥理學,弗洛伊德的理論已經

變得無關緊要。1998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宣布舉辦弗洛伊德展覽,引發了一場群情激憤的抗議,這也許不會讓弗洛伊德感到驚訝。他會說,因為一個博物館展覽就變得如此激動,用他的理論

就可以充分解釋。

20世紀90年代,許多心理學家對弗洛伊德展開了批評,其中一種批評與他的生物學傾向有關。弗洛伊德的理論植根於19世紀的生物學,這使他格外強調本能以及本能發展的必然性。對弗洛伊德來說,“本能”意味著“需求”。本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會支配人的心理以獲得滿足,如對食物、性、自我保護的需求等。弗洛伊德對這些本能進行了反復的分類和再分類,力圖找到一種方式來理解人類的基本衝突,即需求之間的衝突。他在生命的最後,相信所有的本能最終都會歸入兩大類,即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從定義上看,兩者是相互對立的,而且正是這兩者之間的對立衝突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

還有一個例子能證明生物學的訓練對弗洛伊德的後期思想產生了影響——他提出了所謂“潛伏期”的概念。弗洛伊德認為人生來具有一種生物傾向,即性衝動在7歲左右明顯減弱,而在青春期迅速恢復。這種包含兩個階段的性衝動是導致人類神經症傾向的一個重要原因。弗洛伊德認為,在潛伏期,性能力和情感能力將不再同步:情感能力繼續發展,而性能力的發展則會停滯。我們將在下文中看到,這種同步性的缺乏(“我有性欲的時候,我卻不能愛;我能愛的時候,我卻沒有性欲”)是導致不幸福的一個主要原因。在現代,很少有治療師會否認這個問題的存在、普遍性及其造成痛苦的根源。然而,很少有人接受弗洛伊德對這個問題的生物學解釋。

有許多例子能證明弗洛伊德的生物學取向,生死本能的衝突與潛伏期的影響僅僅是其中的兩個。在有關先天與後天的爭論中,弗洛伊德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堅定地站在了先天和本能的一邊。針對弗洛伊德思想中的這種偏向性,相關的批評很早就有,且從未平息。有觀點稱,弗洛伊德忽視了早期經驗的影響,特別是兒童與其照顧者的早期關係,這種說法無疑是合理的。弗洛伊德對無意識早期發展(包括本能驅力)的剖析著實驚世駭俗,此項工作占據了弗洛伊德的注意力,導致他從未真正研究過早期關係的影響。對這些關係的強調,即對“客體關係”的研究,是對心理動力學研究的一個必要且受歡迎的補充。

有時,心理學家會在“內驅力理論”與“客體關係”理論之間爭論不休。在我看來,這樣的爭論並無成效。兩個理論都是正確的。例如,人有性欲,這毫無疑問,但同樣毫無疑問的是,這種性欲的表達是由我們的早期關係決定的。

曾有好長一段時間,許多治療師認為不用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照樣能把工作做好。如今,我們開始擺脫這一階段的認識。雖然一些治療學派(如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對此仍深信不疑,但在這些特定的非心理動力學派之外,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治療師相信:無論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是否流行,如果不理解塑造行為的無意識力量,他們就無法理解病人。

人們對弗洛伊德重新提起興趣的一個跡象是精神分析培訓機構的激增和流行。例如,在舊金山,幾十年來只有1所精神分析培訓機構,可現在有了4所,而且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申請在這些機構接受培訓。在紐約和洛杉磯也可以看到類似的情況。

既然如此,弗洛伊德一再從失寵中回歸的原因也許就是不管怎樣,他就是不可或缺。正如我所說,他之所以對臨床醫生來說不可或缺,是因為如果沒有對無意識過程的基本知識,如果沒有弗洛伊德的指引來幫助他們了解病人無意識中的潛在內容,他們就很難理解病人。拿我來說,如果沒有這些知識的指引,我早就被我的病人山姆搞得暈頭轉向了。

山姆無法忠於自己的女人。對此,他感到非常困惑。他告訴我,這樣的忠誠感覺像是背叛。可到底背叛了什麼,背叛了誰,他卻說不出。我記得,他親愛的母親在他12歲的時候去世了。他最美好的回憶是他母親在臨終前哭著給他讀《小熊維尼》結局的情景:克裡斯托弗·羅賓知道自己長大了,不能和泰迪熊玩了。他把維尼帶到森林裡的一個美麗的地方,對他說:“讓我們記住,在這個地方,一個男孩和他的泰迪熊永遠是朋友。”現在,我知道從哪兒著手了。我發現

了一種聯繫,也許可以幫助山姆解開他生命中的謎團。我知道山姆的頭腦中隱藏著一種聯繫,這個聯繫可能與以下情形有關:他失去母親後悲痛萬分,並堅信他在母親去世前,與母親達成了一個無聲的協議。我覺得,他很可能會認為對一個女人的忠誠將構成對那個無聲協議的背叛。我從弗洛伊德的理論中了解到,這樣的聯繫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建立的。正如我們將在第四章看到,一個12歲男孩和他的母親之間可能會存在特殊的關係,這給我帶來了很多啟發。

在《千面英雄》中,約瑟夫·坎貝爾讓我們看到,能與心靈的冥界對話是多麼玄妙。在《開放思想》中,喬納森·裡爾告誡我們,僅僅將弗洛伊德視作治療神經症的醫生是錯誤的,他是一位深入人類境況的探索者,其傳統可追溯至索福克勒斯和莎士比亞。在這樣的探索中,他發現了對人類福祉極為重要的意義,而這些意義卻被人們實時性的覺察掩蓋了:

把精神分析和百憂解當作達到同一目的的不同手段,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精神分析的意義在於幫助我們發展一種更清晰、更靈活、更具創造性的意識,即我們的目的可能是什麼。“我們應該怎樣活著?”對蘇格拉底來說,這是人類存在的基本問題,力圖回答這個問題才會使人的生命變得有價值。然而,柏拉圖、莎士比亞、普魯斯特、尼采以及現在的弗洛伊德把這個問題變得更為複雜。他們堅信,在人類的靈魂中涌動著深邃的意義之流,它們往往縱橫交錯,只能透過黑暗的玻璃瞥見。這就是西方的傳統(如果能這麼說的話):它不是一套特定的價值觀,而是一種信念——人類的靈魂太過深邃,要回答人該怎麼活著這個問題絕非易事。

弗洛伊德最重要的理論貢獻是對無意識的描述。“無意識”這個詞有很多含義。它可以表示睡眠狀態,也可以表示不自覺的行為,如在紅綠燈前停車;它可以表示心不在焉,即對周圍發生的事毫無覺察,也可以表示神經訓練的結果,如經過大量練習後成功擊中棒球。弗洛伊德用“無意識”這個詞來表示我們精神生活中不被覺察的部分(我在本書中也是這麼用的)。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占據了精神生活的絕大部分,而他所設想的占比是迄今為止最大的。那些衝動和想法,那些願望和恐懼,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運作著,對我們的態度和行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我們大部分的精神生活是不可見的,所以我們常常對自己隱藏的動機一無所知。我的病人亞歷克斯決定和他的女朋友分手。他告訴自己,這是因為他覺得她不是一個有趣的伴侶。在他看來,這便是他分手的動機。以我對亞歷克斯的了解,他可能永遠都找不到一個足夠“有趣”的伴侶,因為他和女朋友分手的背後其實有一個隱藏的動機。有關動機的精神分析理論想要闡明,我們為什麼會做出某種行為,為什麼會產生某種想法,為什麼會有某種信念。這些行為、想法和信念在某種程度上(往往是很大程度上)是無意識動機的結果。這就是本書的主題。

病人常常會被自己的問題搞得困惑不已。他們發現自己的心理有時會背叛自己,卻不知道原因何在。這種困惑是他們尋求治療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他們能夠理解自己的想法、感受、衝

動、恐懼、態度以及動機,他們就不需要治療師了。造成這種困惑的原因在於,這些病人的大部分心理內容都是隱藏的,是無意識的。治療師需要掌握有關無意識的基本知識,以幫助病人了解那些隱藏的領域。雖然讓病人理解無意識的領域並不會讓其解脫困惑(他們還需要在診療室獲得治療),但這絕對是必要的。

精神分析理論家羅伯特·斯托羅和他的合著者這樣說道, 為了理解紛繁的大千世界,我們在生命早期就形成了一系列組織原則。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原則是不會變的——即使這些原則顯然與現實相抵觸,它們也不會改變。在這些原則中,許多都是無意識的,要麼是因為它們在生命早期就形成了,要麼是因為它們與造成不良情緒的環境有關,所以必須被壓抑。早年喪父/母的人很可能會發展出“我的愛是危險的”的無意識原則。如果一個孩子的父母嫉妒心很強,這個孩子就很可能會發展出“美麗即禁忌”的無意識原則。有很多不變的組織原則,我們意識不到它們的存在,但它們對我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斯托羅教授告誡,心理治療的一個關鍵在於,要讓那些不可見的原則變得可見,並讓病人選擇哪些原則對自己是有益的。通過下面兩個例子,我們將看到組織原則如何成為人們的負擔。

亞瑟總是在成功近在咫尺的時候進行自我妨礙,因此不得不向治療師尋求幫助。在他講述自己的家族史時,有一條線索逐漸顯現。自打記事起,他就發現他的弟弟有些不對勁——這個男孩在學校過得十分艱難。最終,亞瑟得知他的弟弟有智力缺陷。亞瑟也很清楚,他的弟弟是他所認識的人中最善良的一個,是他最好的朋友。後來,亞瑟獲得了研究生學歷,進入了職場,但在尋求職業發展的過程中,他常常會在只差臨門一腳的時候故意失敗。在與治療師的談話中,亞瑟逐漸意識到,他拋下了深愛的弟弟漸行漸遠,而由此引發的悲傷情緒逐漸發展成了一種“幸存者內疚”,導致他每次都會在即將成功的關鍵時刻進行自我妨礙。他的無意識組織原則是:“如

果我的弟弟不能成功,那我也不配成功。”

一頭霧水的治療師開始覺得已經沒有辦法讓黛博拉滿意了。她時而抱怨治療師太過冷漠,時而抱怨治療師太過熱情。最終,事實的真相是黛博拉的父親是個很有魅力的人,但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感情;相反,她的母親則愛意十足,總是想把黛博拉綁在身邊,簡直要把她吞沒。在接受治療前,黛博拉一直在潛意識裡相信,在每一段關係中,只有這兩種選擇。治療師發現,黛博拉一直在潛意識裡將她視作自己的母親和父親,而且這兩個角色在不停地交替轉換。現在,她可以幫助黛博拉看到,這一原則已經嚴重限制了她在生活中對他人的期待。

無意識動機是困擾病人的原因。明白這一點後,治療師有兩項任務要做:理解導致病人困惑的無意識動力,並最終找到行之有效的方式向病人解釋這種動力。為了理解病人的感受和動機,

治療師必須理解無意識動力。將這種理解傳達給病人並讓病人能夠利用這種理解是心理治療中一個極為精細的環節。對此,我們將進一步探討。

正如上文所述,讓不可見的動機變得可見是治療過程的一個必要但不充分的環節。本書的主題是無意識動機以及如何理解該動機並將其告知病人。治療的其他要素並不在本書的討論範圍之

內(盡管它們很重要)。然而,我必須指出,這些其他要素是不可或缺的。當弗洛伊德首次發現病人的症狀體現了無意識動機時,他認為,只要告訴病人他發現了什麼,就能減輕病人的症

狀。可現實讓他大失所望,用這樣的方式揭露真相很少能減輕症狀。就算真的減輕了,也只是暫時的。在這之後,心理治療的歷史就一直在探尋,究竟要在現有的理論中補充什麼才能改變現

狀。在心理治療的心理動力學學派中,大多數人在回答這個問題時都把注意力放在了治療師和病人之間的關係上。我們將在第十一章中考慮臨床關係的無意識方面,並探討這種關係的特徵。

目前,我們只需要知道,僅僅讓治療師理解無意識動機並成功地將這種理解傳達給病人是必要的,但肯定是不夠的。

研究無意識動機非常重要,但這不僅僅是為了理解病人。研究無意識動機對我們的自我理解也至關重要。無意識的恐懼和罪惡感以一種不被察覺的方式支配著我們的生活。

喬安妮是一個健康、年輕的已婚女性。她對生孩子十分恐懼,她認為自己肯定會在分娩過程中死掉。她講述了一個夢,這個夢讓她想起了一個古老的傳說:你如果殺了人,一定要遠離殺人現場,因為死者的鬼魂會為了復仇而殺了你。她告訴治療師,她的父親是一名產科醫生,在一次接生的過程中意外死亡。很快,真相浮出水面:出於某種尚不明確的原因,她認為自己對父親的死亡負有責任,並擔心自己會遭到報應。

奇怪的聯繫在無意識中產生。我們對一件事做出某種反應,仿佛它是另一件事。我們對一個人做出某種反應,仿佛他/她是另一個人。

安東尼的工作需要和一個同事密切合作。多年來,他們一直相處得很好,在一起工作非常愉快。最近,兩人發生了嚴重的摩擦。安東尼指責他的同事太會挑刺,總是咄咄逼人。他的同事想要甩手不幹,放棄這份好工作。對此,安東尼感到非常生氣。他和他的治療師將這個問題追溯到了一次衝突:他和他的同事在某件事上發生了分歧,並且都用了一些激烈的言辭表達了反對意見。在治療師的幫助下,安東尼漸漸意識到,他從未平息自己的不良情緒。他向治療師坦白,他的同事幾次想跟他和解,他都拒絕了。經過一番探索,安東尼意識到,他對同事做出的反應與他對自己暴躁、挑剔的母親做出的反應如出一轍。

我們經常會發現,我們所抱怨的處境實際上是我們一手策劃的,因此我們往往拒絕改變現狀。眾所周知,婚姻就是最好的例子。

卡爾和凱瑟琳咨詢了一位婚姻治療師。卡爾抱怨凱瑟琳性冷淡,凱瑟琳也羞愧地承認了。他們之前咨詢過性治療師,婚姻治療師便問他們得到了什麼建議。凱瑟琳透露,卡爾拒絕聽從這個建議,因為他覺得沒什麼用。性治療師開始懷疑,凱瑟琳是為了保護卡爾而任由他給自己貼上“性冷淡”的標簽。實際上,當他們一起工作時,這對夫婦和性治療師發現卡爾有兩個根深蒂固的恐懼:他害怕自己性能力不足,害怕他的伴侶會發現自己激情猶在而另尋他歡。他們兩個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一切。

在第二章中,我們將了解弗洛伊德所說的“無意識”指的是什麼,以及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的相關內容。然後,我們將從弗洛伊德的大量著作(他的著作足足有24卷)中選出最能闡釋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的主題。同時,這些主題還能說明該理論如何促進更好的自我理解。

我們將在第三章和第四章探討弗洛伊德的性發展理論,尤其關注俄狄浦斯情結。弗洛伊德認為,俄狄浦斯情結是他的理論皇冠上的珠寶。有些人很難找到讓自己真正滿意的伴侶,讓他們能

夠給予並獲得愛的柔情和性的激情。弗洛伊德是如何幫助我們理解這個問題的呢?

在第五章中,我將描述“強迫性重復”這一概念。弗洛伊德的這一概念具有極強的解釋力。

從第六章到第八章,我們將了解弗洛伊德關於焦慮、罪惡感以及防御機制的理論,了解如何保護自己免受焦慮的影響。我們所有人似乎都會因曾經遇到的危險而心有余悸,縱使這個危險已經過去了很久很久。我們很可能會因為一些純粹的願望而體驗到強烈的罪惡感(對於這些願望,我們卻從未付諸行動),從而嚴重地影響到我們的生活。我們對自己隱藏了最深的願望,從而限制了我們的生活,讓我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是如何闡明這些普遍的人類現象的呢?

我們將會在第九章和第十章中探討弗洛伊德關於夢、悲痛與哀悼的理論。弗洛伊德在臨床實踐中做出的一項重要貢獻是,他發現,若一個人在失去至親後沒有進行哀悼,就會產生嚴重後果。他發現的悖論是,試圖逃避失去至親的痛苦往往會導致更大、更持久的痛苦。我們能理解這個悖論嗎?

第十一章包含了所有病人和治療師都會關注的核心話題,即治療關係的無意識方面。臨床關係總是比它看起來的更為豐富和複雜(雙向都是如此)。這種逐漸顯露的複雜性對病人來說具有無可比擬的價值。這又是為什麼呢?

目次

  • 引言
  • 無意識
  • 性心理發展
  • 俄狄浦斯情結
  • 強迫性重復
  • 焦慮
  • 防御機制
  • 罪惡感
  • 悲痛與哀悼
  • 移情
  • 結語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如何緩解焦慮

無論焦慮是一種外在的症狀還是一種隱藏的內因,我們到底該如何緩解焦慮呢?對心理動力學派的治療師來說,這一問題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焦慮如此強烈、令人不安,是因為其背後有一個隱藏的原因,而這一原因最終必須變得可見。

有時,時間的推移能緩解焦慮,就像我被趕出公寓的那段時間那樣。然而,時間常常不起作用。格雷戈裡必須好好了解他與父母的關係,才能讓隱匿的焦慮浮出水面,進而緩解焦慮,最終從性壓抑中解脫出來。

除了心理動力學的方法,還有兩種方法可以緩解焦慮。“認知療法”可以幫助病人看到,可怕的情境其實沒有看起來的那麼危險。這是一個合理的方法,但心理動力學派的治療師質疑(他們的質疑是合理的)這種方法是否能夠觸及問題的無意識根源。對此,認知學派的治療師聲稱,觸及問題的無意識根源並不重要。這一爭議仍未解決。

20世紀50年代,南非精神病學家約瑟夫·沃爾普基於經典(巴甫洛夫)條件反射模型,提出了“系統脫敏法”。研究學習理論的心理學家發現,通過教授被試者一個與刺激不相容的反應,可以消除不希望出現的反應。沃爾普推斷,放鬆和焦慮是不相容的。如果教導被試者在恐懼的刺激面前放鬆,他們就不可能會焦慮。他進一步推斷,要讓被試在害怕的事物面前放鬆並非易事,所以有必要讓被試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接近恐懼。沃爾普發現,他可以通過讓放鬆的被試者想象可怕的情況或逐步想象更可怕的情況來達到減少焦慮的目的。沃爾普認為,所有心理問題都可以理解為恐懼症,所以他選擇通過治療恐懼症來發展他的治療方法。恐懼症即對特定物件或處境的不合理恐懼,這種恐懼超過了病人對危險的估計。例如,病人清楚地知道飛機墜毀的可能性是極小的,可當飛機開始轟鳴起飛時,他/她還是嚇壞了。

想象一下,有一個人特別害怕坐飛機,以至於影響了他/她的就業機會。沃爾普並不會對病人的過去或無意識感興趣,相反,他會和病人合作,一起構建一個從最輕微到最嚴重的相關恐怖情境的層級。例如,最輕微的恐懼可能是聽到某人說“飛機”這個詞,最嚴重的恐懼可能是發現自己在狂風暴雨中飛行。然後,沃爾普會教病人一種放鬆技巧,叫作“漸進式放鬆”,讓他/她一邊想象第一個項目,一邊放鬆。如果病人能在不焦慮的情況下完成當前項目,他們就會進行下一個項目。以此類推,直到病人能夠毫無恐懼地想象最嚴重的項目。沃爾普的研究表明,一旦病人能夠應對想象情境的層級,他/她就能在不嚴重焦慮的情況下面對實際情境。

沃爾普的批評者聲稱,即便沃爾普能治癒恐懼症,其根本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因此會有緩解期或症狀替代的危險。他們補充說,這種方法不能用於像格雷戈裡那樣的問題,因為他並沒

有有意識的焦慮,僅僅是缺乏喚起。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沃爾普方法的有效性還沒有定論。

一些對沃爾普的研究感興趣的心理動力治療師思考了以下可能性:我們相信症狀是由一種無意識現象引起的,因此在症狀和潛在病因之間必然存在某種關聯。如果我們能用心理動力學療法

成功地處理潛在的病因,外在的症狀就會消失。可是,這樣的關聯鏈就不能換個方向嗎?也就是說,如果症狀能通過某種方法(如沃爾普的方法)得到解決,關聯鏈是否可以削弱甚至消除潛在的病因?

我曾接待過一位病人。他在上下班的途中會經過一座大橋,每當他把車開上橋,他就會驚恐發作。我的這位病人非常優秀,有研究生學位,而他的父親則是一個藍領工人,脾氣暴躁,且非常記仇。他的心理問題是,因為“超越”了父親而產生了強烈的罪惡感,並由此而感到恐懼,認為自己必須為此付出代價。我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來解決他的問題。同時,我們還探討了超越父親和“開上”這座橋之間的象徵性聯繫。幾個月後,他對那座橋的恐懼消失了。在那之後的幾年裡,我們一直在解決困擾他的其他問題,而他的恐懼症再未復發。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如果我用沃爾普的方法成功地治好了他對橋的恐懼症,又會發生什麼呢?關聯鏈會不會調轉方向?他會不會因此減少對超越父親的罪惡感和恐懼?他會不會因此避免恐懼的重演?

所有的這一切僅僅是猜測。我們應該注意到,弗洛伊德並不會認為這個“落後的”假設具有什麼可信度。但不管怎樣,如果恐懼症是病人的主要問題,如果恐懼症非常嚴重,進而大大影響了病人的正常生活,那麼最有效的處理方法似乎還是沃爾普的系統脫敏法。之後,病人也可能會想要用另一種療法來解決其他問題。我們還應該注意到,近段時間,恐懼症的藥物治療取得了重要進展,特別是一些抗抑鬱藥物。

沃爾普方法能夠有效地緩解焦慮。這也就意味著,找出導致症狀出現的原因之後,我們並不一定能發現去除症狀的最佳方法。弗洛伊德關於焦慮起源的觀點可能是完全正確的,但與此同時,有些焦慮也可以通過心理動力學之外的方法來緩解。我們該如何應對弗洛伊德最關心的焦慮問題?為了理解這一問題,弗洛伊德開始考慮另外一個問題,也就是我們在第七章中要討論的話題:防御機制。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