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明宮十六朝演義:從武宗耽樂至客魏亂政
滿額折

明宮十六朝演義:從武宗耽樂至客魏亂政

定  價:NT$ 395 元
優惠價:90356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9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充滿陰謀與背叛的宮廷,身在其中者遊走於權力的邊緣
他們各自懷著目的及野心,他們是宮廷風雲的中心
影響著國家的運勢,改變著百姓的命運──

【作品背景】
背景設定在中國明朝,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王朝,當時的宮廷充滿了權謀、陰謀、愛情和背叛。這個時期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都為小說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使故事更加引人入勝。

【情節豐富】
本書以其豐富多彩的情節而聞名。小說中包含了一系列精彩的故事,從宮廷鬥爭到英雄事蹟,每個情節都充滿懸疑和戲劇性。讀者將跟隨主要角色,一路經歷他們的喜怒哀樂,並探索明朝歷史的種種面向。

【角色多樣】
小說中的角色豐富多彩,包括君主、皇后、臣下、妃子、武將、文臣等,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和命運。這些角色之間的關係和交互作用營造出豐富多彩的情節,使讀者更深入地了解每個角色的動機和命運。

【歷史與虛構】
結合了歷史事件和虛構情節。作者在描寫歷史事件時傳達了對歷史的尊重,同時也注入了豐富的創意和戲劇性。這種結合使小說更具吸引力,讓讀者既能學習歷史,又能沉浸在引人入勝的故事中。

【宮廷生活的描繪】
本書生動地描繪了明朝宮廷的生活,包括宮殿、服飾、飲食、禮儀等細節。讀者將彷彿置身於宮廷中,感受到宮廷生活的奢華和複雜性。這種描寫豐富了故事情節,同時也為讀者提供了對當時社會文化的深刻理解。

【權謀和陰謀】
宮廷鬥爭和政治陰謀是本書的一個主題。作者將宮廷中的權力爭奪和陰謀策劃生動地呈現出來,讓讀者能夠深入了解宮廷政治的複雜性。這些情節充滿戲劇性,讓讀者一直追隨著角色的命運和努力。

【愛情和背叛】
除了政治和權謀,本書還強調了愛情和背叛。主要角色之間的感情糾葛為故事增添了戲劇性,使讀者深受感染。愛情和背叛的主題使故事更加豐富多彩,充滿了情感。

【本書特色】
《明宮十六朝演義》是一部豪情萬丈的史詩小說,由明宣宗到明武宗,深刻描繪了明朝宮廷和歷史上的重要事件。這部小說以鮮明筆觸刻劃了引人入勝的情節,展現了不同朝代的絢麗風采。各歷史時期鮮明的人物形象,使讀者能夠深入了解每個時代的風貌與背景。

作者簡介

許嘯天(西元1886~1946年),作家、小說家。名家恩,字澤齋,一作澤齊,號嘯天。十七歲時剪去髮辮,追隨徐錫麟、秋瑾、投身於民族革命,並著《越恨》一書記其始末。曾與夫人高劍華創辦《眉語》月刊,躋身「鴛鴦蝴蝶派」報刊之列。早年熱心於戲劇,參加「春柳社」、「春陽社」,後組織「人本戲社」、「文藝動員劇社」,除《粉墨登場》外,還撰寫劇本有《拿破侖》、《明末遺恨》、《黑籍冤奴》等。許嘯天一生在小說創作方面以歷史演義為主。著有《清宮十三朝演義》、《唐宮二十朝演義》和《民國春秋演義》等。

目次

王陽明石棺嘗死味 劉貴人梅萼效豔妝
遍地櫻花正德戲鳳姐 半簾素月江彬充龍陽
藩王獵豔密設銷魂帳 武宗漁色初遊石頭城
翠翠紅紅江南留韻事 花花絮絮蕭寺開經壇
揚州看花雙龍鬥俠盜 金山弔古獨臂擒淫僧
江飛曼誤盜雪裡青 王經略大破紅纓會
毀瓊樓脂香隨流水 還鑾輦豪氣逐風雲
月缺花殘鳳姐伴碧草 魚沉雁杳馮婦赴黃泉
煮鶴焚琴孤燈寂寞 刻舟求劍眾喙紛紜
情致綿綿世宗入魔窟 忠忱耿耿陸炳赴焰山
測字知機嚴嵩拜相 報怨雪恨楊女謀王
荔娘多豔櫻口代唾盂 東樓縱慾繡榻堆淫籌
叱燕吒鶯粉黛爭顏色 化雲幻鶴羽士顯神通
纖腰一捻翠琴悲離鸞 金鉤雙挽尚玉射飛鴻
香閨傳絕技途殺惡客 禁宮遞情牘夜會徐娘
繡襦溫馨柳生困粉陣 銀蟾清冷娟娜遭情魔
雪藕冰桃嘉王宴仙春 交梨火棗瑜妃進鉛丹
奸相抄家珠光寶氣 玉人來苑銀杏紅牆
戚繼光威鎮三邊地 仇總兵戮屍汴梁城
花月琴聲名士追芳蹤 山水詩韻美人殉痴情
皇帝昏懵三更駕鶴 海瑞廉潔兩袖清風
舊雨重逢宸妃投井 曇花一現穆宗賓天
春色九重神宗繼大統 珠簾半卷劉女侵中宮
接木移花馮保雪舊憾 帷燈匣劍張懌刺昏君
建翠華迷香聽玉笛 遊琴臺醉酒殺金蓮
東林黨狂儒流碧血 白蓮教妖人遣泥孩
五嶺關杜松斬貝勒 千秋鑒魏朝奸保母
紅顏刃仇秀華成眷屬 閹豎締愛魏璫偕鴛儔
君臣不識丁鄰邦騰笑 妃嬪盡受娠今古奇聞
十萬貔貅血染沙漠 六宮粉黛玉殞紅羅

書摘/試閱

王陽明石棺嘗死味 劉貴人梅萼效豔妝

卻說董芳舉著象笏,只望劉瑾打去。吏部尚書張彩、光祿寺卿焦芳忙護住劉瑾,也把象笏還擊董芳。侍候劉瑾的小監揮拳齊上。董芳究竟是個文官,又兼雙拳不敵四手,轉眼被小監們拖倒,打得血流被面,董芳兀是破口大罵。看看小監等拳足交加,董芳已聲嘶力竭,武臣班中惱了靖遠伯王蔚雲,奮拳大喊一聲,大踏步打將入去。焦芳轉身來迎,被蔚雲一拳正打中鼻梁,鮮血直噴出來。張彩不識厲害,要在劉瑾面前討好。他見焦芳受傷,飛起一腳來踢蔚雲,吃蔚雲將足接住,順勢一掀,張彩由朝房的東面直跌到西邊,仰面睡在地上爬不起身了。蔚雲又把小監們一陣地亂打,打得小監們一個個鼻塌嘴歪,抱頭逃命。蔚雲便去扶起董芳,令他在侍朝室裡暫息。劉瑾眼見得武臣們來動手,心裡越發大怒,即召殿前甲士捕人。

其時伺候室中的值班侍衛聽得外面聲聲嚷打,忙出來觀看,認得是靖遠伯在那裡動武,自然不敢逮捕,只好上前相勸。偏是那些殿前甲士,但知奉劉瑾的命令,真個擁將上來,把蔚雲圍在正中。蔚雲大喝道:「誰敢捕人!」說猶未了,雙拳並舉,早打倒兩個甲士。又是一腿,踢倒了兩人。那些甲士吃了這樣的大虧怎肯干休,況又是劉瑾的主意。當下內中一個甲士便鳴起警號來,召集了值日的甲士,殿內外不下六七十名,和虎吼般蜂擁來捉蔚雲。平西侯王強、將軍常如龍、殿前指揮馬成梁等看了都有些不服,一聲吆喝,併力上前。那些甲士不過恃著蠻力,又不懂什麼解數的,因此給王強等一頓的亂打,把六七十名甲士早已打得落花流水,四散狂奔。

蔚雲見甲士打退,搶前去抓劉瑾。劉瑾滿心想甲士們去捕人,不防眾臣一齊動手,朝房做了廝打地,一場好鬥,甲士紛紛逃避。劉瑾覷得不是勢頭,方要滑腳逃走,門上被一班文官擁塞住了,連一點兒隙地都沒有;待往正殿上逃,恐受眾臣的譏笑。正在進退躊躇,不提防蔚雲直搶過來,一把抓住劉瑾的衣領,大叫:「一不做,二不休,大家索性爽爽快快打他一頓。」眾臣聽了,凡和劉瑾有怨氣的誰不願意打他幾下?董芳雖然受了傷,還一拐一蹺地出來幫打。劉瑾被蔚雲捺在地上,任眾人打死老虎似的。直打到劉瑾叫不出救命了,大家方才住手。

平西侯王強等眾人齊集了,乃發言道:「今天大打劉賊,果然是痛快的。但他是皇上的倖臣,怎肯受這場辱?俺知大禍既已釀成了,要死大家同死,到了那時休得畏縮。」將軍常如龍道:「我們趁此時再去警誡他一番。」說罷回顧劉瑾,已由小監一溜煙抬往私第中去了。如龍笑道:「這賊逃得好快,今吃他脫身,禍就在眼前了。」眾臣見說,又都你看我我看你的,各自抱怨著當時太莽撞了。王蔚雲高聲叫道:「俺拼著這靖遠伯不要了,又沒有殺人,有甚大事?英雄一人做事一身當,你們且莫鳥亂,等俺獨自一個對付他就是了。」說著氣憤憤地走了。眾人又商議了一會,覺得沒有良策,大家也只好漸漸地散去。

到了第二天的早朝,大家料定劉瑾必已進宮哭訴過了,因此各懷著鬼胎,準備了貶罰受處分。誰知退朝下來,並不見正德帝有甚諭旨,一時很覺詫異。眾臣正在互相推測,只見王蔚雲在那裡暗笑。大家曉得其中必有緣故,於是圍著了蔚雲詢問,才知蔚雲學了他師傅韓起鳳的故技:當夜悄悄地跳進劉瑾的私第裡,留一張警告他的柬兒,又將一口鋒利的鋼刀輕輕地置在劉瑾的枕邊。待劉瑾醒轉過來,覺頸旁有些冷颼颼的,把手去一摸,提著了鋼刀和紅柬,嚇得劉瑾魂飛魄散。次日只去正德帝前告病,拿這場毆打的事,不敢提起。大家算白打了一頓,很大的風波,竟得無形消滅。

再說兵部主事王守仁,是浙江餘姚人,孝宗弘治間成進士,正德二年才做兵部主事。現在為了彈劾劉瑾,被謫為貴州龍場驛丞。守仁到了貴州,在修文縣北將東洞改為石室,題名叫做陽明洞。以是後人稱他做陽明先生。

說到王陽明的學問,可算得有明一代的大儒。他在未成進士之前,和陳白沙的弟子多相往來,還隨著婁諒遊過學。到了成進士後,又與廣東人湛若水研究學問。不多幾時,因兩下的主見不同,便分道揚鑣,各人講各的學說。王陽明的主張是以良知良能為本,又說「致良知」,「知行合一」。這「知行合一」的本旨,以為天下萬事只從口裡說得到,事實上所辦不到,就不能稱為知。辦得到的事可以說得是知,這知也就是實行,所以叫做「知行合一」。陽明這一類的學說,從前就是名學派。這名學派流入了旁的一派,便是詭辯學派公孫龍、關尹子類人物。南北朝時稱做玄學,南北朝時史、文、儒與玄學並駕。宋代稱為理學,又名道學,也就是今人所稱的哲學。哲學在宋代顯明,朱熹、陸象山、程明道、程伊川是其最著者。到了明代,要算是最盛了。國初如宋濂、方孝孺等傳朱氏的學說。永樂以後,如吳與弼、薛瑄,為開闢明代哲學基礎的人。若陳白沙、婁敬齊、胡以仁等,都從吳與弼遊過學的。王陽明講學的時候,算明代哲學最盛的時期。他的學說,自少時至中年、衰老,分三個時期,嘗變更過幾次。這位陽明先生是明代大儒,作書的不憚煩雜,特地說明他一下:

陽明在少時很是好道,他主張人們的學問須從道的上面求來。於是把遊方的羽士、居家的黃冠一併請在家中,苦苦拜求他們。誰知這些茅山道士一類的人,哪裡懂得什麼學問,除了念幾句講不通的死經以外,簡直說不出別的文字來,更談不到學問兩字了。原來陽明的求道士,想從老子入手。(老子道教,為古九流之一,名列三教,非道士也。今之羽士之流,其鼻祖為漢五斗米教之張道陵,亦近世之張天師,與老子完全不同。後人誤以羽士為三教之道教,不亦謬乎!)及至見道士沒甚伎倆,才知自己走歧了路,便棄了從前的觀念,隨著婁諒遊學,這是他學問變更的初期。自陽明成進士後,以婁諒的學說是崇拜宋代朱文公的,嫌他道學氣太重(王陽明學說不以禮教自守,故其弟子如王棟、王艮頗多猖狂之論),就改與湛若水交遊了。湛若水是陳白沙(獻章)的弟子,對於禮教本來不甚重視的,所以對陽明的學說,似很相近。未幾,王陽明由兵部主事謫貶做了貴州的龍場驛丞(龍場驛在貴州修文縣北),他的學問又更變了,而且比以前高深了許多。他的「致良知」就在這時悟出來的。

當時貴州地方有一種苗人,很贊成他的學問,陽明便把「知行合一」的本旨慢慢地解釋給他們聽。陽明既主張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即行的根本,行也即是知的精微。又說自己的善惡是自己能夠知道的。進一句講,凡是人們的是非善惡,都是自己可以知道,更無須別的身外之物來證明,只自心觀心便能明白的。陽明在龍場驛時悟出了「知行合一」天下萬事以為非行不知,也無事不可以實行。實行的結果,是知的原素。天下萬事都能行,也都可以實地試驗,可以達到一個知。就是個死卻不能行,也不可以實地試驗。因到了實地試驗死時,人已失了知覺,當然不能算知了。

王陽明把那死看作天下最奇怪的一件事,以為世間做人,不論是疾病災厄、刀槍水火,沒有一樣是可怕的。只有那死,算最可怕了。以是他誠心想把那死來實地試驗一下。那時貴州的苗民,常聽陽明講學,大家成為一樣習慣了。一天,眾人方聚立著在署中聽他講釋,忽聽外面一陣吆喝聲,兩個驛卒押著十幾個民伕舁進一具石棺材來。眾人大驚,不知這石棺材是做什麼用的。大家正在怪詫,陽明便把自己的意思對眾人講了,說是要嘗試那死的滋味。眾苗民覺得陽明這種舉動是很奇怪的,各人的心理上都起了一種不可思議的幻想。要想解決這件問題,須看陽明怎樣去實地試驗,怎麼去嘗那死的況味。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56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