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亡友魯迅印象記:深入魯迅內心世界,最後的告別與思念
滿額折

亡友魯迅印象記:深入魯迅內心世界,最後的告別與思念

定  價:NT$ 250 元
優惠價:9022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5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魯迅私密友情回憶,揭露文學巨匠的真實一面
《浙江潮》創辦故事,社會與政治的深刻討論

追求知識、追求真理、追求友誼
進入充滿戲劇性和變革的年代,描繪兩人之間獨特的友誼

◆突破傳統──剪辮與文學奮鬥
魯迅的故事始於一個富有象徵意義的決定──剪辮。這個行為象徵著他與傳統文化的斷裂,並預示著他的文學之路。剪辮成為他踏上文學創作之路的標記,也是他對傳統價值觀的一種挑戰。

◆批判精神──屈原和魯迅
作者透過比較魯迅與中國古代詩人屈原的相似之處,突顯兩者之間的精神共鳴。魯迅和屈原都是以對社會不公和政治腐敗的批評而著稱,他們的文學作品帶有深刻的社會關懷。

◆思想碰撞──名人雜談
書中收錄作者對當代名人的雜談,包括政治家、藝術家和學者,同時反映出魯迅對時局的觀察和評論。這些文章描繪了不同名人的性格特點,以及他們在當時中國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

◆靈感之源──在上海的生活
上海是魯迅長時間生活的地方,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靈感之源。書中生動描述了他在上海的日常生活、居住地點以及他對當地社會和文化的觀察。上海成為他文學作品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多重身份──文學與生活的交融
魯迅不僅是文學家,還是一位醫師。他在仙臺學醫的經歷和對醫學的熱愛成為他文學創作的一部分。此外,他積極參與文學編輯工作,為現代文學的發展貢獻了力量。

◆追憶反思──友情和遺產
作者訴說自己與魯迅之間深厚的友情,以及魯迅去世對他的巨大影響。魯迅的文學遺產不僅在他當時的文學圈中持續發酵,也對後人的文學創作產生深遠影響,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遺產。

本書特色:
本書透過作者的筆觸,呈現出魯迅這位文學大師的生平和思想。深刻探討魯迅的多面性,以及他對中國文學和文化的重要貢獻,並留下了對友情和文學的深刻反思,讓讀者更深入了解這位傑出的文學家。此外,書中對魯迅的印象和回憶也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使他的人格和作品更加鮮活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作者簡介

許壽裳(西元1883~1948年),字季茀,號上遂,文史學者、作家、教育家,魯迅、周作人的同學、至交。曾任台大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1913年,與魯迅、錢稻孫代表教育部,做讀音統一會會員,參與審定國語字音。代表作有《我所認識的魯迅》、《章炳麟》等。

目次

一 剪辮

二 屈原和魯迅

三 雜談名人

四 《浙江潮》撰文

五 仙臺學醫

六 辦雜誌、譯小說

七 從章先生學

八 西片町住屋

九 歸國在杭州教書

一○ 入京和北上

一一 提倡美術

一二 整理古籍和古碑

一三 看佛經

一四 筆名魯迅

一五 雜談著作

一六 雜談翻譯

一七 西三條胡同住屋

一八 女師大風潮

一九 三一八慘案

二〇 廣州同住

二一 上海生活―前五年

二二 上海生活―後五年

二三 和我的交誼

二四 日常生活

二五 病死

書摘/試閱

一 剪辮
一九〇二年初秋,我以浙江官費派往日本東京留學,初入弘文學院預備日語;魯迅已經在那裡。他在江南班,共有十餘人,也正在預備日語,比我早到半年。我這一班也有十餘人,名為浙江班,兩班的自修室和寢室雖均是毗鄰,當初卻極少往來。我們二人怎樣初次相見,談些什麼,已經記不清了。大約隔了半年之後吧,魯迅的剪辮是我對他的印象中要算最初的而且至今還歷歷如在目前的。
留學生初到,大抵留著辮子,把它散盤在腮門上,以便戴帽。尤其是那些速成班有大辮子的人,盤在頭頂,使得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口裡說著怪聲怪氣的日本話。小孩們見了,呼作「鏘鏘波子」。我不耐煩盤髮,和同班韓強士,兩個人就在到東京的頭一天,把「煩惱絲」剪掉了。那時江南班還沒有一個人剪辮的。原因之一,或許是監督――官費生每省有監督一人,名為率領學生出國,其實在東京毫無事情,連言語也不通,習俗也不曉,真是官樣文章――不允許吧。可笑的是江南班監督姚某,因為和一位姓錢的女子有奸私,被鄒容等五個人闖入寓中,先批他的嘴巴,後用快剪刀截去他的辮子,掛在留學生會館裡示眾,我也興奮地跑去看過的。姚某便只得狼狽地偷偷地回國去了,魯迅剪辮是江南班中的第一個,大約還在姚某偷偷回國之先。這天,他剪去之後,來到我的自修室,臉上微微現著喜悅的表情。我說:「阿,壁壘一新!」他便用手摩一下自己的頭頂,相對一笑。此情此景,歷久如新,所以我說這是最初的,而且至今還歷歷如在目前的一個印象。
魯迅對於辮子,受盡痛苦,真是深惡而痛絕之。他的著作裡可以引證的地方很多,記得《吶喊》便有一篇〈頭髮的故事〉,說頭髮是我們中國人的寶貝和冤家。晚年的《且介亭雜文》裡有云:
對我最初提醒了滿漢的界限的不是書,是辮子。這辮子,是砍了我們古人的許多頭,這才種定了的,到得我有知識的時候,大家早忘卻了血史,反以為全留乃是長毛,全剃好像和尚,必須剃一點,留一點,才可以算是一個正經人了。而且還要從辮子上玩出花樣來……(〈病後雜談之餘〉)
魯迅回國之後,照例裝假辮子,也受盡侮辱,同書裡有云:
「不亦快哉!」――到了一千九百一十一年的雙十(1911年10月10日),後來紹興也掛起白旗來,算是革命了。我覺得革命給我的好處,最大,最不能忘的是我可以從此昂頭露頂,慢慢地在街上走,再不聽到什麼嘲罵。幾個也是沒有辮子的老朋友從鄉下來,一見面就摩著自己的光頭,從心底笑了出來道:哈哈,終於也有了這一天了。(同上)
魯迅的那篇絕筆《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且介亭雜文末編》)有云:
……假使都會上有一個拖著辮子的人,三十左右的壯年和二十上下的青年,看見了恐怕只以為珍奇,或者竟覺得有趣,但我卻仍然要憎恨,憤怒,因為自己是曾經因此吃苦的人,以剪辮為一大公案的緣故。我的愛護中華民國,焦唇敝舌,恐其衰微,大半正為了使我們得有剪辮的自由。假使當初為了保存古蹟,留辮不剪,我大約是絕不會這樣愛她的。
看了上面所引,魯迅在初剪辮子的時候,那種內心的喜悅,也就可以推測,無怪不知不覺地表現到臉上來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25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