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大家讀老子(簡體書)
滿額折

大家讀老子(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8 元
定價
:NT$ 348 元
優惠價
87303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是一部解讀我國古代經典著作《老子》的大眾讀物,也是作者尹振環先生凝結生平心血的一部著作。《老子》語言簡短精煉,原文篇幅僅五千余字,但內涵精深蘊藉,讀者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理解,故歷代解說《老子》的著作從無間斷,闡發角度也各有不同。本書作者尹振環是研究迄今為止最為古老《老子》版本——郭店楚簡《老子》與馬王堆帛書《老子》——的知名專家,對《老子》內涵理解深刻,且以古本《老子》與今本《老子》相校勘,發現今本《老子》中不乏錯簡訛字,則以今本為基礎釋讀《老子》,也難免受到文本錯誤影響。故此,作者以四種古本《老子》與今本對照,糾正今本之誤,並對古本不一致之處擇善而從,加以訓釋,輔以解讀,以便廣大讀者理解《老子》的真正內涵。

作者簡介

尹振環(1934-2020),河北滄州人,曾任貴州省委黨校教授,長期從事簡帛本《老子》的研究工作,發表研究《老子》的論文150余篇。1998年、2000年、2006年,先後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所著《帛書老子辨析》《帛書老子與老子術》《今本〈老子〉五十七個章中的模糊點》。2001年,所著《楚簡老子辨析》獲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由中華書局出版。2003年,所著《帛書老子再疏義》再次獲得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立項資助。所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重新辨析帛書老子——據簡帛佚籍及戰國、兩漢文字編進行再考證”(03BZX025)結項成果《帛書老子再疏義》,入選國家社科基金第二批成果文庫。

名人/編輯推薦

·古本
依據四種古本《老子》對今本進行校讎,努力追尋《老子》原貌。
·今詮
從文字語義和文本結構出發,對《老子》進行與眾不同、獨出機杼的闡釋。
·譯解
在校讎、詮釋的基礎上作簡要的今譯,幫助讀者理解《老子》寓意。

今本《老子》將被取代(代前言)

有學者撰文《中國人首先要讀的兩本書:〈論語〉和〈老子〉》,提倡大眾閱讀《老子》,這個主張很正確而及時。不過,當前《老子》版本共分楚簡、帛書(甲乙兩本)、西漢竹書、今本四大類,最好讀哪類呢?楚簡《老子》抄寫於戰國中期,只兩千字,僅及帛本、今本(均五千字)的百分之四十。從這一點看,顯然要讀足本的帛本、西漢竹書、今本三類《老子》,楚簡本只好留作研究或參考用。那麼,帛本、西漢本、今本《老子》,哪一類最可信?時至今日,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再含糊其詞了。《老子》是無數歷史經驗教訓的結晶,它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的政治道德理論,其中有不少觀點普適於古今中外,乃是國之重典。因此,回答這個問題也必須慎重。

一、天佑《老子》,賜給我們未經篡改的古本《老子》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長沙馬王堆出土了古代女尸及大量隨葬文物,真是世界絕無僅有之奇跡。馬王堆出土文物能保存於地下兩千多年,仍基本保持完好,一是因為它深埋在地下12至14米處,無盜墓之憂。二是因為墓穴密封極好,無氣、無氧、無菌,乃至出土時,女尸的肌肉、內臟、骨節,依然柔軟,連腸內未消化的甜瓜子,也清晰可見,完全不同於幹木乃伊,所以隨葬的古文物受損不重。出土文物中,有早已失傳的《黃帝四經》(系《經法》等四篇古文獻的合稱)、《太一生水》等重要文獻,更寶貴的是還出土了所謂“帛本《老子》”,即《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乙本。分別抄寫於戰國末與西漢初的這兩部帛書雖有侵蝕殘損之處,但以兩本互補,仍能基本完整地展現當時《老子》文本的面貌。這樣一來,我們不僅可以對“黃老之學”產生較為全面的了解,而且還得到一部距祖本最近的《老子》文本。無怪乎高亨先生對出土不久的帛本“略加校勘”後,就斷言“多優於今本”。試想,我國其他出土之先秦文獻能有比這更完整的嗎?恐怕是很罕見的。
又過了二十年,1993年10月,在湖北荊門市郭店村又出土了楚簡《老子》。它只有兩千字,而且結構布局完全不同於今本和帛本。如果說帛本是天賜的《老子》正本,那麼楚簡本則是天賜的副本了。它對於研究《老子》一書的形成,以及探究老子其人,具有極大的啟發作用,而且對糾正帛本錯訛意義極大。根據帛書《老子》,能夠證明今本《老子》一是錯訛不少,二是遭人為篡改嚴重。而楚簡本《老子》又能夠進一步證明帛本《老子》已出現不少訛誤。在簡、帛兩本中,不僅有不少驚人之筆,而且證明今本有一系列驚人之誤、驚人之錯、驚人之訛。如果再用楚簡《老子》糾正帛書《老子》之錯訛,今天豈不可以完全說:帛本優於且真於今本嗎?它可以成為今本《老子》的“校正器”,校正其中人為與非人為的訛誤,因為它是未經篡改的古本。
2012年12月,又出版了漢武帝時期的西漢竹書《老子》,其篇次與帛本相同,文字也基本相同,個別文句有改進,勝於諸古本,也是無篡改本。這一來,完全證明今本是經過後人顛倒與篡改的。推出“以古為尚”的“四古本(即帛書甲本、帛書乙本、楚簡本、西漢竹書本)”綜合版《老子》,是一件順理成章、勢在必行的要事,古本《老子》必將取代今本《老子》。

二、今本《老子》產生錯訛的客觀原因

所謂“今本”,主要指自漢、晉、唐、宋以來,流行了一兩千年的河上公、王弼、傅奕、範應元的八十一章本,而當代最流行的是任繼愈先生的《老子今譯》,陳鼓應先生的《老子注釋及評介》。
河上公、王弼、傅奕、範應元這四個主要傳本,由於客觀歷史條件的限制,產生種種不可避免的訛誤:
1. 戰國時期文字不統一,傳抄《老子》不外乎口耳相傳,口傳手抄,出錯難免。
2. 當時通用字少,大量使用假借字,如“青”,可以是本字,但也以假借為情、精、清、請、睛……變為本字時少不了出錯。
3. 口傳《老子》,因傳述者語音不一、學力不一,難免出錯。
4. 秦漢統一文字,即變六國文字為秦篆、漢隸書,《老子》也會隨之統一。在此過程中,文字與字體的轉換容易出錯。
5. 劉向為《老子》定篇分章,校讎文字,因客觀條件限制,所據僅只有不多的幾種傳本,未能遍見諸本。
6.《老子》傳本逐漸增多,抄寫者據多種傳本的傳抄,因理解力不同,難免妄改個別字。
7.《老子》成書以後,主要用竹簡抄錄,年代久遠,錯簡難免。也許個別傳本是篇次顛倒的、章序錯亂的,斷句不免有錯。
8.《老子》成書時,尚無明確的篇、章、節概念,更沒有標點符號,所以今本《老子》部分章節存在分章錯誤,且難免因分章錯誤造成對文義的誤解。
9. 在當時,字書尚屬初創階段。秦始皇統一天下,推行“書同文”的政策,李斯等作字書《倉頡》等篇,凡五十五章,共三千三百字,還包括重復的字。現在《漢語大辭典》,共收五萬六千余字,加上其他注音、造詞、注釋等內容,共計兩千余萬字,可以想見,當時的條件太簡陋了,出現差錯在所難免。
10. 道教興起,尊奉老子為教主,為適應宗教的需要,對個別文字作了相應的改動,如“王大”改為“生大”,後再改為“人大”。
可見,客觀歷史條件決定了今本《老子》難免會存在一些錯訛,有的差之一字,失之千裡。比如帛本、今本之“治人事天莫若嗇(治理天下莫若吝嗇精神)”,而楚簡本作“給人事天莫若穡(富足人民,事奉上天,沒有比務農更重要的了)”,含義相去甚遠,如此重要的文字差異,需要用簡本校正今本的文句,才能糾正。但總的來說,因歷史條件產生的錯訛,對《老子》大局損傷不大;而唐玄宗對《老子》的改造則是傷筋動骨,幾乎無不是牽涉《老子》核心思想的。
帛本、楚簡本、西漢竹書《老子》先後出土,雖然它們都是傳抄本,但卻是未經有意篡改的古本,具有無可置辯的優越性:一是後人尚未因受帝王文化的影響對其進行篡改,二是《老子》尚未成為道教經典,受到宗教性質的改造。這種古人無緣得見的文獻出土,正有利於重新審視《老子》,對我們來說,確屬天賜良機。同時,我們還完全可以利用古人無法比擬的條件——包括大量字書,如新出版的《戰國文字編》、《楚文字匯編》、包山、郭店、馬王堆、銀雀山等文字匯編等,以及基於楚簡本、帛本的大量研究成果——深入研究四古本《老子》,全面校訂《老子》,糾正種種人為造成的錯訛,改正在客觀歷史條件下難免形成的錯訛,何樂而不為呢?
現在,我們需要告訴讀者:以往讀《老子》者,幾乎都讀的是河、王、傅、範等“今本”《老子》。其中有很多問題,如以章節計,可以說今本百分之七十的章中都有訛誤。

三、唐玄宗製造了《老子》錯案

筆者曾出版過一本專著:《今本〈老子〉五十七個章中的模糊點》。此書逐章分析八十一章的今本《老子》,含有錯訛的章,竟占百分之七十。它是客觀歷史條件形成的?還是人為製造的呢?當時我認為二者兼而有之,後來想到《孫子兵法》《論語》《管子》《韓非子》等傳世文獻,為何沒有發現很多訛誤,而《老子》卻偏偏出現整體結構布局與章序的錯亂,還有文字遭到篡改的種種痕跡呢?經過研究,我發現是唐玄宗竄亂《老子》文本,製造了這一錯案。
《孫子兵法》《論語》《管子》,這些著作與帝王的利益並無矛盾,而且有利於帝王,所以絕不會遭受被篡改的厄運。而《老子》則不同,它有許多論點是規諫帝王的,有的甚至是詬病帝王的,細讀帛書《老子》,會發現“德篇”中有九章,“道篇”中有兩章,是帝王不願意聽、文人又不敢挑明的內容。這十一章無不受到“改造”,導致語義模糊。比如“皇恩浩蕩”“君王聖明,臣罪當誅”之類的話,是帝王時時都在聽的,而古《老子》開篇即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即君上有德而不敢以德自居、自利、自傲,這豈不是在唱反調?《老子》一再倡導侯王(帝王)要自識(自名)、自稱(自謂)自己為無德之人(孤)、少德之人(寡)、不善之人(不穀),可帝王無時不被臣民稱之為“聖上”“萬歲”“奉天承運”,哪能讓帝王自稱自己是無德之人、少德之人、不善之人呢?可想在“萬歲”不離口的環境下,帝王是絕對不會默認這一主張的。至於《老子》的“善者不多,多者不善”,是直指侯王與統治階級的:君上、為政者的道德與決策達於善的太少。借用魯迅的話說:“歷代皇帝基本沒有好東西。”這對於絕大多數帝王是無法接受的,而這些又都集中在《老子·德篇》的前九章中。因為有這些“問題”,《老子》遭到篡改與調整,也就不奇怪了,系統、全面地完成這一工作的則是唐玄宗。
天寶元年(742),唐玄宗“提拔”自認的老祖宗(老子)為玄元皇帝,升入上聖(《舊唐書·禮儀志四》),又專門頒布《分道德經為上下經詔》,決定一律以“《道經》為上經,《德經》為下經”(《全唐文》卷三十一)。統統把《老子》的篇次顛倒過來。從此以後,《老子》的開場白不再是“上德不德”,而是“道可道,非常道”了。這一舉動看似小題大作,卻可謂深含權謀,一舉兩得:第一,“德篇”有觸忤帝王嫌疑的九章都被押後,解讀者又不敢挑明文義,《老子》說教的重頭部分就被模糊了。第二,經過這次調整,《老子》的章次發生變化,文章理路被打亂,原本具有全書總結性質的末章也發生了變化。比如帛書《老子》的末章含義是勸導侯王,安守無名,切勿求名取辱,具有總結性質。經過唐玄宗顛倒篇次,結語章成了中間章,加上文字又遭篡改,總結的話就此不見了。第三,在顛倒章次的同時,有礙皇權威嚴的關鍵文字被修改了,比如“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被改為“善言不辯,辯言不善”,而且與有礙大一統的“小國寡民”章一起,被從《老子》的中間部分調到最末兩章。同時,唐玄宗還用“聖旨”下令“一寧辭措”,將尚有討論余地的字、句與分章統一固化下來。至於《老子》其他的一些思想內容,比如倡導侯王“善下”“不爭”“好靜”“身後”“無名(絕不爭名)”,也是唐玄宗不愛聽的,不然,他也不會窮兵黷武、沉湎聲色,大興土木,引發安史之亂。天寶十三載(754),唐玄宗朝獻太清宮,再上玄元皇帝(即老子)尊名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貼金之厚,吹捧之高,無以復加。他又想到,為什麼不可以將約束侯王政治道德的《老子》變成約束人民的哲學呢?於是他將《老子》縮寫為二百多字的人生哲學即《通微道訣》(這是陜西的新發現),頒發全國。這兩件事,在我看來,是唐玄宗對《老子》的兩大負面影響,可以說,唐玄宗製造的《老子》錯案,使《老子》首尾異置,面目顛倒,不明不白一兩千年。
自然,文人在這個問題上也有一定責任。隨著皇權的強化,文人不得不慎之又慎,“顧左右而言他”,諱言秦漢時所謂“君人南面術(術者,道也,君上帝王之政治道德也)”。將史官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用以規諫侯王的《老子》引向養生哲學、煉養之說,以及虛無為宗的玄學,它的政治哲學性質則被一再淡化。《老子》本來說“吹者不立”(浮夸吹噓是站不住的),但封建統治者時時都得浮夸吹噓,沒有這些,就不能維持自己的統治,所以“吹者不立”被妄改為不痛不癢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類似這樣的事,也許就是文人迎合造成的。
帝王干預學術的舉措,自古以來還有許許多多。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開其端,朱元璋讀《孟子》,對“民貴君輕,社稷次之”等文字感到十分氣憤,下令刪改,並撤去孔廟中孟子“亞聖”的牌位,也是一例。唐玄宗之舉絕非空前絕後啊!

四、四古本綜合版《老子》的七真七優

從1976年起,我開始潛心鉆研帛書《老子》,三十八年來在大小報刊先後發表了有關論文一百六十余篇,出版了有關帛書《老子》的八本專著,即在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帛書老子釋析》《帛書老子與老子術》《今本〈老子〉五十七個章的模糊點》,中華書局出版的《楚簡老子辨析》,商務印書館出版、收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成果文庫”的《帛書老子再疏義》《重識老子與(老子)——其人其書其術其演變》,香港天地出版公司出版的《帛書老子今譯》,以及香港《弘道》出版的《必須推翻唐玄宗欽定的〈老子〉錯案》。上述論文與專著逐一考證了帛書、楚簡、西漢竹書《老子》的每一個字,同時考證了四古本與今本的篇名、分篇、分章、章次、使之變得清晰了,比今本《老子》更條理分明。它證明了四古本在七個方面真於、優於諸今本《老子》:
1. 古本《老子》未經帝王篡改、未受帝王文化影響
已如前文所述。
2. 古本《老子》篇名真於、優於諸今本《老子》
《史記》只是說“老子修道德,著書上下篇”,所以如用“道德”二字命名《老子》這部書,並不走調;但用“道”“德”或“道經”“德經”來命名上下篇,則不合適。因為《老子》上篇與下篇都是通論道德的,並非哪一篇專門論道或專門論德。用古人的話說,則是:“道德混說。”“道中有德,德中有道。”“夫道德連體,不可偏舉。”如上篇“德”、下篇“道”各有十八章談到“道”,為什麼要將哪一篇專門定為論道篇或論德篇呢?《論語》的《學而》篇是取首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中的“學而”二字,並非通篇論“學而”;同樣,帛書《老子》乙本上下篇末所標“德”“道”二字,不過是取首句中的一字罷了,並非實指。西漢本《老子》明顯稱“上經”“下經”,後來人們才在帛本之“德”“道”二字基礎上又加上了“經”字,成了篇名。這不僅名不符實,而且由此誤導出另一種“道”上“德”下的傳本同時傳世,進而導致不少文字遭到篡改。這種誤導之舉,不可再有了。
3. 古本《老子》篇次真且優於諸今本《老子》
帛書《老子》甲、乙本不是互抄本,而是抄寫於秦漢兩個不同的朝代、依據不同的傳本,西漢竹書本《老子》上下篇次標得明明白白,即“德”上“道”下。這三個傳本的篇次居然都是“德”上“道”下,這才使人們更清楚地意識到,韓非《解老》《喻老》所據本,以及嚴遵本和王弼本,應該都是“德”上“道”下的。唐玄宗把篇次顛倒,就像一幅畫被顛倒變形。何不依據四古本恢復《老子》原貌呢?
4. 古本《老子》章次沒有錯亂,今本《老子》有十章的章次錯亂
篇次顛倒,自然章次跟著全部錯亂,又有十章是出於人為調整而排錯章次,這自然要損傷、破壞對文義的理解。帛書《老子》剛一出土,整理組就認定,帛書《老子》章次排列是合理的,乃古之原型。西漢本章次排列除個別章外,與帛本同,再次證明古《老子》章次排列優於今本。
5. 古本《老子》分章正確,今本《老子》有四分之一的章節分章錯誤
通過觀察帛書《老子》的分章點,可以證明今本《老子》四分之三的分章是正確的,四分之一的分章是錯誤的,不符古貌。而楚簡《老子》證明,連帛書《老子》也已出現分章錯誤。同時,楚簡《老子》分章點多於帛本,完全可以據它審定帛本的分章。西漢本《老子》分為七十七章,依據“以古為尚”的觀點,用楚簡、帛書《老子》的分章對其加以校正,可以看出今本大多數章的分章方式是對的,與楚簡、帛本分章相符,只有十六章要一分為二、為三,甚至分為更多章。總的來看,古本《老子》絕非目前的八十一章本,應在百章以上。兩章或多章並為一章,一章分作兩章或多章,其含義必然不同,甚至大相徑庭。今本《老子》的許多章是兩章或多章合並而成的,它模糊或掩蓋了老子的某些重要思想。從這一點看,古本《老子》的分章顯然真於、優於今本。
6. 古本《老子》文字謬誤大大少於諸今本《老子》
粗讀帛書《老子》,似乎與今本《老子》出入不大。其實差別不小,不算那些文句有異但文義相同的文句,單含義存在差異的文句就有百余句之多。五千言《老子》,總共不過千余句,今本《老子》與帛書《老子》竟有一百多句有差異。而且,根據楚簡《老子》,又可證明帛書《老子》也出現了不少訛誤,有的只差一字,但文義全非;有的或衍、或脫、或增一字,意思盡失;有的則是整句或數句之誤。其中既有明顯遭到後人篡改之處,也有許多是辨認假借字時造成的問題,這自然會影響到對《老子》許多論斷的理解,乃至掩蓋其重要思想。古人早就認識到:“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五十年前,高亨先生說:“古文以簡載,字以聲傳,義以口授,其書傳者益多,異文異義亦益繁。”“《老子》原書,當無二本,其異文間出者,或由於字音之邅轉,或由於移寫之歧誤,或由於讀者之擅改,歷時遠,難溯其初。”所謂“當無二本”,是指祖本、定稿本,後來流傳開來,必然出現許多抄本。文字的脫衍與傳訛,篇章的錯亂,異本、異句、異文、異說、異化,絕難避免。而且秦代及漢初,通行文字較少,許多字都是假借字,這些假借字復原為本字時,不少走了樣,改變了作者初衷,增多了異文異義。而帛書與楚簡、西漢竹書本《老子》的出土,改變了“益繁”的程度,也大大縮短了“難溯”的距離,能成為“溯源”的一個新起點。
7. 綜合四古本《老子》,再吸取今本之長,必將產生一部最古、最真之《老子》
經過歷代的校勘、注釋與文飾,今本《老子》文字流暢、規範,不少勝於四古本《老子》,在整理綜合四古本《老子》時,為什麼不能吸收今本《老子》之長呢?這樣一來,綜合版古本《老子》必將成為最古、最真、勝過今本的《老子》,並必將取代今本《老子》。這樣一來,西漢時《老子》所謂“君人南面術”的面貌才能完全呈現。

五、問計於讀者、求教於專家

筆者考證帛書《老子》的專著,先受到全國著名老學專家任繼愈、張松如、胡曲園、潘雨廷諸先生及臺灣專家的贊譽,後來又受到李學勤、熊鐵基、孫以楷諸先生及港臺專家的贊譽,更重要的是得到美國藝術和人文科學院院士、美籍華人學者何炳棣先生的高度贊譽。何先生對我有知遇之恩,而且實際上是我的恩師,2002年5月8日,何老教導說:“應考慮你幾十年治學之主要目的:對《老子》先後版本作出最精微確切的考訂,然後出一綜合版,以期被舉世公認為標準本、標準參考書。如以此為最大、最實際之目的,則你已做的工作只需要〔將〕若干細處再修正,全部版本重新排列,作綜合的〔辨析〕即可。”正是本著這一目的,我申請到國家課題,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兩本專著,並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今本〈老子〉五十七個章中的模糊點》。但是上述專著內容太“專”、學術性強、不通俗,非業內人士很少問津。何況書篇幅太長、價格太高,無法普及。2012年,西漢竹書《老子》的出版,促進了本書的誕生。本書是七八本關於《老子》拙著的高度濃縮,特別是凸顯了唐玄宗對《老子》的篡改,全書文字約二十萬,定價不逾百元,更加符合大眾讀者的閱讀需求。
最後,想以此拙著問計於讀者:這樣做行嗎?有哪些要改進的?此其一。
其二,向專家同行求教,這樣做可以嗎?熱切盼望指教。
綜合版古《老子》,能不能取代今本《老子》,需不需要取代諸今本《老子》?
乞讀者教之!請專家學者教之、改之、示之!

尹振環

目次

上 篇
一 敦厚樸實,利天下而不敢自利
二 德要純一不雜,一以貫之
三 侯王要謙下,頻頻招致贊譽絕不可信
四 反弱之道是指“君道”
五 善始且善成之道
六 聞道後的種種表現
七 “三”,天地人也!
八 故意強稱賢良不會有好結果
九 水與氣的啟示
十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十一 如何對待大成、大盈、大巧?
十二 清淡平靜,為了天下安定
十三 從馬看有道、無道
十四 災難之慘莫過於貪得無厭
十五 古代主術之一
十六 重新詮釋“為學者日益”
十七 “取天下”不是“治理天下”
十八 以百姓之心為心
十九 不該忽略驚人的高死亡率
二十 不能進入有生命危險的地方
二十一 永遠遵循自然
二十二 “玄德”即“天德”
二十三 一切都需要從根本上著手
二十四 “堵塞私學交往”的方略
二十五 管束有頭腦的王公們
二十六 “修齊治平”:立於不敗
二十七 修身養性,比於赤子
二十八 對待智者的“六不可”
二十九 用正直之道為國為民
三十 防止“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三十一 沒有比富民重農更為重要的了
三十二 治大國,忌折騰
三十三 道在鬼神之上
三十四 大者宜為下
三十五 向天子、執政者的進言
三十六 為,而示之無為;事,而示之無事
三十七 聖人始終不好大喜功
三十八 輕諾必寡信
三十九 治之於未亂
四十 合抱之木
四十一 固執己見,必然遠離規諫
四十二 慎終若始
四十三 君主的追求和學習必須與常人不同
四十四 不是使人民聰明,而是使人民愚昧
四十五 “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妙策
四十六 小邦寡民的理想國
四十七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四十八 只施予而不爭奪
四十九 天下都說我偉大,不像吧?
五十 向侯王獻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五十一 不爭之德是不逞武勇、不怒、謙下
五十二 禍莫大於無敵
五十三 知我者稀
五十四 知道自己無知,才最高明
五十五 更大的威壓將來臨
五十六 不要阻斷人民的安居樂業,堵塞他們的活路
五十七 知生知殺,猛寬相濟
五十八 必須借助神秘的天
五十九 並非指責殺人
六十 不治是因為重賦稅、奪農時、上之私欲多
六十一 人民輕生冒死,是為了溫飽
六十二 以柔守之的啟示
六十三 效法天道:損有余而益不足
六十四 罪己者興,罪人者亡
六十五 正話反聽
六十六 不要向人逼債
下 篇
六十七 沒有永遠不變的道
六十八 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
六十九 相反相成,永遠如此
七十 為政之辯證法
七十一 恒使民無知無欲
七十二 萬物本源的創始者:道
七十三 天地何曾有什麼仁義
七十四 多聞數窮
七十五 生養之神永存
七十六 無私能成其私
七十七 最高的德行像水像天
七十八 功成身退,天之道
七十九 有德者的形象
八十 利在實有,用在虛空
八十一 為腹不為目
八十二 身重泰山,榮辱輕鴻毛
八十三 “執今”之道,方能“御今”
八十四 有道者的形象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