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母親節暖心加碼,點我領取「限時加碼券」
西班牙語美洲文學:古典時期4(簡體書)
滿額折

西班牙語美洲文學:古典時期4(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18 元
定價
:NT$ 708 元
優惠價
87616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西班牙與西班牙語美洲文學通史”是第yi套真正意義上的西語文學通史,且不限於西語,蓋因它起自西班牙作為相對獨立的王國——西哥特,迄今為止,延綿一千五百余年,橫跨歐美兩個大陸,涉國二十,外加古代瑪雅、印卡和阿茲臺卡文明之遺產。通史凡五卷,由《西班牙文學:中古時期》《西班牙文學:黃金世紀》《西班牙文學:近現代》《西班牙語美洲文學:古典時期》《西班牙語美洲文學:近現代》構成。
《西班牙語美洲文學:古典時期》由古代印第安時期和西班牙殖民地時期文學組成。古印第安時期文學主要包括瑪雅、印卡和阿茲臺卡文學;西班牙殖民地文學始於1492年,時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他的航海日志被認為是“新大陸”文學的開端。在三百多年的殖民統治中,西班牙文化在西屬美洲一統天下。19世紀初,美國獨立運動、法國大革命波及西屬美洲,殖民地作家掀開了啟蒙的帷幕,獨立革命的號角南北交響。

作者簡介

陳眾議,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西班牙皇家學院外籍院士,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
主要著作:專著《拉美當代小說流派》(青年社科基金項目)、《西班牙文學”黃金世紀”研究》(社科基金項目)等,承擔國家重大項目《20世紀外國文學史》西班牙語文學寫作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項目《外國文學學術史研究工程·經典作家系列》已完成結項。

名人/編輯推薦

“西班牙與西班牙語美洲文學通史”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西班牙皇家學院外籍院士,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陳眾議主持編寫,是第yi套真正意義上的西語文學通史,且不限於西語,蓋因它起自西班牙作為相對獨立的王國——西哥特,迄今為止,延綿一千五百余年,橫跨歐美兩個大陸,涉國二十,外加古代瑪雅、印加和阿茲臺克文明之遺產。通史凡五卷,由《西班牙文學:中古時期》《西班牙文學:黃金世紀》《西班牙文學:近現代》《西班牙語美洲文學:古典時期》《西班牙語美洲文學:近現代》構成。

清代史家章學誠擷“六便”“二長”以界定通史。“六便”即“免重復”“均類例”“便銓配”“平是非”“去牴牾”“詳鄰事”, “二長”是“具翦裁”“立家法”。但同時他認為通史或有“三弊”,謂“事實之失據,去取之未當,議論之未醇”或“無短長”“仍原題”“忘標目”。這當然是一概而論。與之不同的是唐 朝史家劉知幾,他反對通史,理由是歷史如煙、史料浩繁,修者難免厚此薄彼、掛一漏萬。事實上,無論會通還是求專,均可能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短舍長、燕瘦環肥也總會有所偏側,至於是非評騭則更是見仁見智。然而,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學人大可以縱橫捭闔,擇其善而行之。
然而,隨著西學的進入,通史漸為我國學界所接受,錢穆的《國史大綱》、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白壽彝的《中國通史》等皆是顯例。而文學通史作為其“副產品”或“先聲”也一發而不可收。自1904 年林傳甲和黃摩西各自編撰《中國文學史》至今,我們有了數千部規模不同的通史,其中極大多數為近二十年所產。
《西班牙與西班牙語美洲文學通史》(以下簡稱《通史》)是套真正意義上的西語國家文學通史,且不盡限於西語國家, 蓋因它起自相對獨立的拉丁西哥特王國(包括今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國南部),後經阿拉伯安達盧斯(極盛時期有原西哥特王國大部並西西裡島、撒丁島和義大利南部),及至15 世紀西班牙憑借航海大發現成為橫跨歐美大陸的龐大帝國,更是涉國二十余、延綿千余年;外加縱貫美洲的古代瑪雅、印卡和阿茲臺卡文明之遺產,其史久矣。由是,與目前我國已有的幾種十幾萬至幾十萬字的單卷本西班牙文學史或拉丁美洲文學史不同,它不僅貫通古今,而且呼應兩洲,無論廣度還是深度均大大超出以往(包括現有西班牙和西班牙語美洲國家同行所著,蓋因後者即或卷帙浩繁,亦必有所排斥,其中的意識形態慣性不言自明)。
《通史》凡五卷:
卷《西班牙文學:中古時期》;
第二卷《西班牙文學:黃金世紀》;
第三卷《西班牙文學:近現代》;
第四卷《西班牙語美洲文學:古典時期》;
第五卷《西班牙語美洲文學:近現代》。
《通史》當力取會通之義,並不拘一格,既擷取法國式(朗松、泰納)的寫作路徑,同時適當借鑒劍橋方法,以期有點有面、有史有論。此外,隨著批評方法的日益多元(20 世紀或因之被稱為“批評的世紀”),從結構主義到後結構主義到後之後,形式主義、新歷史主義、後殖民主義、後人道主義以及新批評、敘事學、符號學、心理學、比較學、認知學、傳播學、倫理學、接受美學、文化批評、生態批評等此起彼伏,流散、空間、身體、記憶、性別、身份、族裔、互文等甲未唱罷乙登場,真可謂斗艷爭奇、各領風騷。它們在拓寬視野、深化認知、激發思辨等方面或有可取之處,但本著不拘牽於以上任何一種,而將立足於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力求點面結合,庶乎既見樹木也見森林,既有一般文學史、斷代史的規約,又不完全拘泥於時序。瞻前顧後、上溯下延、繁簡博約、縱橫捭闔,全憑需要。魯迅說過,“倘要論文,好是顧及全篇,並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 誠哉斯言!因為,人是無論如何都不能 拽著自己的小辮離開地面的。
……
第四卷《西班牙語美洲文學:古典時期》包括古代印第安時期和西班牙殖民地時期。前者主要由瑪雅、印卡和阿茲臺卡文學組成。眾所周知,美洲曾經是印第安人的家園,它自億萬年前地殼變動而成為一洲以來,一直在那裡,就在那裡,既不舊也不新。瑪雅、印卡、阿茲臺卡等印第安人在那裡創造了輝煌的文化和豐富的文學。其中,瑪雅文化的發祥地在今墨西哥南部至洪都拉斯北部。羽蛇(稱之為龍亦未嘗不可)的子民在那裡創造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天文、歷法、數學、農業和語言文學等,遺憾的是早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其文化已然盛極而衰。個中因由至今還是不解之謎。瑪雅人的文學表征被歲月和殖民者毀滅殆盡, 殘存的只有神話《波波爾 ? 烏》和幾種兼具紀年和歷史敘事的文本如《索洛拉紀事》《契倫 ? 巴倫之書》《拉比納爾武士》等。阿茲臺卡文化的發祥地位於今墨西哥中部。西班牙入侵時達到鼎盛。除豐富的神話傳說外,阿茲臺卡人創造了優美的詩篇和散文,但流傳至今的唯有奈薩瓦科約特爾等少數詩人的殘篇斷章。印卡文化位於今秘魯、厄瓜多爾爾、玻利維亞和阿根廷北部,中心在秘魯境內海拔三千米的庫斯科,其主要文學表征為神話傳說、詩歌和戲劇。殘留至今的有一些神話、歷史傳說、少量詩歌和一部劇作《奧揚泰》。西班牙殖民地文學起始於1492 年,時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他的航海日志被認為是“新大陸”文學的開端。從此,隨著殖民者的紛至沓來,一個新的種族在美洲大陸誕生了: 印歐混血兒。這個以印第安人的鮮血和屈辱為代價產生的新的種族幾乎完全放棄了古老的美洲文明,以至於後人不得不在夢遊般的追尋中將其復活,是謂魔幻現實主義。
於是,在三百多年的殖民統治中,西班牙文化在西屬美洲一統天下。巴洛克主義在繽紛繁復、血統混雜的美洲世界找到了新的契機,催生了以“第十繆斯”胡安娜 ? 伊內斯修女為代表的“新西班牙文學星團”。19 世紀初,美國獨立運動、法國大革命波及西屬美洲,殖民地作家以敏銳的觸角掀開了啟蒙主義的帷幕,獨立革命的號角南北交響。奧爾梅多、貝略、費爾南德斯 ? 德 ? 利薩爾迪等紛紛為西班牙殖民統治敲響喪鐘。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鑒於過去美洲古代文明(文化或王國) 譯名大多遵從的英語表音與原住民發音的差距較大,本著一律將其還原為與原住民發音更為接近的拉丁表音。
……
作為這個簡短序言的結語,我想重復《外國文學學術史研究?總序》中說過的一席話:“在眾多現代學科中有一門過程學。在各種過程研究中,有一種新興技術叫生物過程技術, 它的任務是用自然科學的成就,對生物有機體進行不同層次的定向研究,以求人工控制和操作生命過程,兼而塑造新的物種、新的生命。文學研究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過程研究。從作家的創作過程到讀者的接受過程,而作品則是其為重要的介質或物件。問題是生物有機體雖活猶死,蓋因細胞的每一次裂變即意味著一次死亡;而文學作品卻往往雖死猶活,因為莎士比亞是‘說不盡’ 的,‘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
換言之,文學經典的產生往往建立在對以往經典的傳承、翻新,乃至反動(或幾者兼有之)的基礎之上。傳承和翻新不必說;但奇怪的是,即使反動,也每每無損以往作品的生命力,反而能使它們獲得某種新生。這就使得文學不僅迥異於科學,而且迥異於它的近親——歷史。套用阿瑞提的話說,如果沒有哥倫布,遲早會有人發現美洲;如果伽利略沒有發現太陽黑子,也總會有人發現。同樣,歷史可以重寫,也不斷地在重寫,用克羅齊的話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但是,如果沒有莎士比亞,又會有誰來創作《哈姆雷特》呢?有了《哈姆雷特》,又會有誰來重寫它呢?即使有人重寫,他們緣何不僅無損於莎士比亞的光輝,反而能使他獲得重生,甚至更加輝煌燦爛呢?
這自然是由文學的特殊性所決定的,蓋因文學是加法,是並存,是無數“這一個”之和。魯迅現身說法,意在用文學破除文學的勢利;馬克思關於古希臘神話的“童年說”和“武庫說”則幾可謂眾所周知。同時,文學是各民族的認知、價值、情感、審美和語言等諸多因素的綜合體現。因此,文學既是民族文化及民族向心力、認同感的重要基礎,也是使之立於世界之林而不輕易被同化的鮮活基因。也就是說,大到世界觀,小到生活習俗,文學在各民族文化中起到了染色體的功用。獨特的染色體保證了各民族在共通或相似的物質文明進程中保持著不斷變化卻又不可湮沒的個性。唯其如此,世界文學和文化生態才豐富多彩,也才需要東西南北的相互交流和借鑒。同時,古今中外,文學終究是一時一地人心民意的藝術呈現,建立在無數個人基礎之上,並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表達與傳遞、塑造與擢升著各民族活的靈魂。這正是文學不可或缺、無可取代的永久價值和恒久魅力之所在。
於是,文學猶如生活本身,是一篇亙古而來、今猶未竟的大文章。

目次


緒言
章 瑪雅文學
引言
節 《波波爾?烏》
一、《波波爾?烏》的版本由來
二、《波波爾?烏》的基本內容
三、《波波爾?烏》的主要貢獻
第二節 其他文本
一、《契倫?巴倫之書》
二、《索洛拉紀事》
三、《拉比納爾武士》
第二章 阿茲臺卡文學
引言
節 詩歌
一、 宗教詩
二、 抒情詩
三、 其他詩歌
第二節 散文
一、 論修養
二、 建國傳說
第三章 印卡文學
引言
節 神話傳說
一、《哈瓦裡奎希米》
二、 華羅奇裡的神和人
三、 造物主韋拉科恰
第二節 詩歌
一、 宗教詩
二、 抒情詩
第三節 散文
一、《帕恰卡瑪克》
二、《瑪卡惠莎》
三、《帕裡亞卡卡》
第四節 戲劇《奧揚泰》
第四章 殖民地文學之初
引言
節 殖民者的記述
一、《征服新西班牙信史》
二、《秘魯征服史》
三、《阿勞科史詩》
第二節 被殖民者的控訴
第三節 混血兒與《王室紀事》
一、《王室述評》部
二、《王室述評》第二部
第五章 殖民地時期文學
引言
節 詩歌
一、 墨西哥詩人
二、 中美洲和加勒比詩人
三、 南美洲詩人
第二節 “第十繆斯”胡安娜?伊內斯
第三節 戲劇
一、 宗教劇
二、 魯伊斯?德?阿拉爾孔
三、 佩拉爾塔?巴爾努埃沃
第四節 小說
一、《阿隆索?拉米雷斯的厄運》
二、《幸福的囚徒》
三、《皺褶領記》
四、《神奇沙漠》
五、《綿羊》
六、《走火入魔》
七、《修女傳奇》
八、 其他小說
第二編
緒言
章 古代美洲文明述評
引言
節 以今墨西哥為中心
一、 古代文明概況
二、 瑪雅文明
三、 阿茲臺卡文明
第二節 以今秘魯為中心
一、 前印卡文明
二、 印卡文明
結語
第二章 殖民地文學的兩個向度
引言
節 殖民地詩壇的延異
一、 兩個來源
二、 一種猜想
第二節 殖民地小說的發掘
一、 16—17 世紀
二、 18 世紀
結語
附 錄
人名索引
書名索引
主要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不消說,美洲曾經是印第安人的家園,它自億萬年前地殼變動而成為一洲以來一直在那裡, 就在那裡,既不舊也不新。據考古發現,僅今墨西哥一帶,就曾產生過多種古老的文明或文化。其中重要的有瑪雅、奧爾梅卡、托爾臺卡、奇奇梅卡、特奧蒂華坎、薩波臺卡、托托納卡、米斯臺卡、阿茲臺卡等等。這些文化或民族之間的關係比較複雜。相互影響自不待言,相互傾軋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以美洲部落為參照,對希臘、羅馬等歐洲早期城邦與帝國的由來及社會形態進行了梳理,認為“大多數的美洲印第安人,都沒有超過聯合為部落的階段”。自然環境的變化,如地震、洪澇、幹旱、瘟疫、戰爭等導致的遷徙又加劇了有關部落、民族間的衝突或融合。除阿茲臺卡外,今墨西哥和中美洲的其余文化或王國在西班牙人入侵時均已盛極而衰,而殖民統治視美洲文化為異端, 致使其遭受滅頂之災,已然是眾所周知的事。
需要說明的是,囿於大量瑪雅文獻被殖民者焚毀,加之瑪雅文字尚未被完全破譯,本著只能略過目前坊間流傳的瑪雅詩抄(所謂詩抄,是指它們並非直接來自瑪雅象形文字或16 世紀紀事,而是以當代民間翻譯或口傳形式輯錄,甚至再創作或新創作的, 其歷史由來難以考證。即使我們不相信“翻譯即背叛”或“詩不可以譯”這樣的箴言,至少對20世紀用西班牙語表音的瑪雅詩抄的“抄” 字應當心知肚明。故此,本著只能忽略不計)。
此外,本著有關章節得到了美國學者加德納爾(Gardner, Glenn) 博士的幫助。他為我釋疑解惑,並提供了不少權威資料。在此謹致謝忱!

瑪雅、印卡、阿茲臺卡等印第安人在美洲創造了輝煌的文化和豐富的文學。但是,迄今殘存的瑪雅文學只有瑪雅基切部族的神話《波波爾?烏》(Popol Vuh)、紀年和歷史敘事《索洛拉紀事》(Memorial de Sololá)、“眾書之書”《契倫?巴倫之書》(El Libro de los Libros de Chilam Balam)和戲劇舞蹈腳本《拉比納爾武士》(El Rabinal Achí)等極少數作品。哥倫布之前的完整抄本只有《德累斯頓紀事》(Códice de Dresde)、《科爾特斯紀事》(又稱《馬德裡紀事》, Codex tro-Cortesianus o Códices Matritenses)和《巴黎紀事》(Códice de París),但它們大抵圖像居多,文字較少。
自從18世紀30年代美國人約翰?斯蒂芬斯(Stephens, John)在洪都拉斯的熱帶叢林中首次發現了瑪雅古文明遺跡,世界各國的考古學家又陸續在中美洲和墨西哥荒原、叢林發現了許多處被棄的瑪雅古代城池。瑪雅人早就遺棄了他們的城池,他們用軟木製造的紙張和中國折扇似的折疊書簡本來就不易保存,在相對幹旱的尤卡坦半島被廢棄並逐漸荒蕪後,這些書簡很難在潮濕的今墨西哥南部恰帕斯,以及今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薩爾瓦多一帶保存下來,西班牙人入侵後更使其遭受了滅頂之災。16世紀初,西班牙殖民者和天主教會焚燒了大量瑪雅文獻。20世紀考古學家發現的瑪雅象形文字大都鐫刻在金字塔、神廟等建築的墻體和石碑上,而且至今沒有能夠被全部破譯。目前我們所能讀到的瑪雅文學作品,大都是16、17 世紀由西班牙人轉譯的。其中,早的譯本為瑪雅基切神話《波波爾?烏》。

一、《波波爾?烏》的版本由來
《波波爾?烏》是聚居於今危地馬拉的瑪雅基切人的族人之書,堪稱瑪雅人的《聖經》。自從位於尤卡坦半島的瑪雅帝國坍塌後,其文明的中心便不復存在。作為瑪雅人的分支,基切人繼承了部分瑪雅文化遺產,其中就包括神話傳說。比基切人更早到達危地馬拉的,還有瑪雅分支卡克奇蓋爾人(Cakchiquel)。西班牙人入侵中美洲時,基切人和卡克奇蓋爾人正爆發激烈的戰爭。西班牙人乘虛而入,但還是遭到了兩個部族的強烈抵抗,盡管這些抵抗後以失敗告終。
早發現《波波爾 ? 烏》的西班牙人是一位叫作弗朗西斯科?希梅內斯(Ximénez, Francisco)的多明我會修士。此人生於西班牙安達盧西亞,1688年奉命到中美洲傳教。到達今危地馬拉後,教團給他指派的任務是撰寫殖民地方志。希梅內斯在撰寫危地馬拉省方志時,憑借過人的語言天賦,無心插柳地學會了基切語。未幾,他在一個叫作奇奇卡斯臺南戈(Chichicastenango)的地方發現了基切人珍藏的《波波爾?烏》的西班牙語拼音本。這個拼音本是由基切人於1558 年根據西班牙語發音書寫的瑪雅基切手稿(就像同一時期滯留在西班牙的穆斯林用阿拉伯語拼音書寫的西班牙語文本-阿爾哈米亞語手稿)。希梅內斯潛心研讀了手稿,並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於1701 年將其翻譯成了西班牙語。
從1701 年到19 世紀50 年代初,希梅內斯修士的這份西班牙語翻譯手稿一直默默無聞,直至1854 年被美國牧師阿爾伯特?布拉瑟爾(Brasher, Albert)發現後才得以重見天日。後者將手稿從危地馬拉聖卡洛斯大學圖書館“借出”後偷偷帶到歐洲,並譯成法文。法譯本出版後,他又將希梅內斯手稿賣給了古籍收藏家,後這份手稿輾轉回到美洲,現藏於芝加哥紐貝裡圖書館(Newberry Library)。
囿於手稿本身是由兩種語言合成的,加之法譯本率先出版,引發後來版本之多、之亂,可謂無以復加。據危地馬拉學者阿貝爾蒂娜?薩拉維亞(Saravia, Albertina)不完全統計,迄今至少有五十余種不同或不盡相同的《波波爾?烏》行世。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61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