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念佛禪指要
滿額折
念佛禪指要
念佛禪指要
念佛禪指要
念佛禪指要
念佛禪指要
念佛禪指要
念佛禪指要
念佛禪指要
念佛禪指要
念佛禪指要
念佛禪指要

念佛禪指要

定  價:NT$ 300 元
優惠價:9027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0元
庫存:4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念佛體驗自在禪心
一心不亂即見淨土

一句佛號:斷煩惱、消業障、增福慧!
禪淨合一的念佛禪,是漢傳佛教的一大特色。

繼程法師解說念佛禪的核心觀念和方法重點,
掌握基本功調身、調心,回到當下以淨化內心,
讓佛法和生活融合為一。

許多人雖然已經皈依了三寶,卻沒有真正地了解佛法,比如念佛的人不見得知道佛號的涵義。「阿彌陀佛」意譯為無量光、無量壽,所以阿彌陀佛又稱為無量光佛或無量壽佛。以「阿彌陀佛」做為問候語,即是祝福彼此的未來充滿光明與希望,生活能幸福長壽,是很吉祥的祝福。

對我們來說,維持正念最簡易的方法,是將「佛的聖號」當作繫念的對象,用佛號來維繫正念,讓心安住。我們既然已經在學佛,就應該好好地珍惜念佛的機會,品嘗修行滋味,內生喜悅,用功修行就是最大的福報!

上篇:念佛見淨土
 念佛動機
 修習定慧
 破除我見
 求生願切
 聚集資糧

下篇:禪淨共修要領
 珍惜因緣
 調正姿勢
 調正心態
 回到當下
 淨化內心
 生活調和
 依皈三寶

作者簡介

釋繼程
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
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著作甚豐,約百餘種,於法鼓文化出版的有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百法明門論講錄》、《生活中的菩提──淨行品講錄》、《心經的智慧》、《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練心工夫――精進禪修指引》、《禪修指要――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禪心默照》、《禪門過關――僧伽靜七開示錄》、《禪門直心》、《老實是禪》、《禪觀生死》、《壇經講記》、《修行要義》、《禪悟之道》、《拜佛禪》、《禪觀修學指引――漢傳禪修次第表解》、《話頭禪指要》、《禪式生活》、《遊心──佛的零度空間》,散文:《花花世界》、《爾然小品》、《日日好日》、《船到橋頭》、《禪味六十》、《默照365》、《話頭365》等,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

自序
念佛無難 信願必堅 一心不亂
禪法至簡 定慧不二 一行三昧
指向自性 本來清淨 直心流露
要度眾生 定慧為體 慈悲為用

序念佛禪指要
癸卯五月十三太平繼程并題

目次

〔自序〕 念佛禪指要
【上篇:念佛見淨土】
念佛動機
持名念佛,方法簡易
念佛功德在於心靈修養
念佛求生淨土
殊勝的淨土環境
物質欲求無止盡
不安是內心最大的問題
修習定慧
念佛為主,維繫正念
數念佛號,令心警覺
修行心切,不隨境轉
放下習性,讓心簡單
放下內在的執著垢染
去惡向善,捨粗住細
保持修行工夫,不再隨境攀緣
加強專注力,念佛攝心
修習定慧,加強心力
生活依法為準,不落入個人偏見
破除我見
染心不除,不能解脫
放下自我的染著
工夫從粗調到細
定的作用
依正見引導,破除我見
接受無常變化,一切隨緣取捨
觀照無常、無我,循序深入
求生願切
心垢則國土垢,心淨則國土淨
共住世間由共業形成
經典引導構思淨土的建設和環境
道場氣氛如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極樂世界可親近善士且福壽多
精進止惡行善,身心無障礙
順境中學習成長,發願回娑婆度生
聚集資糧
求生淨土應有的正確觀念和心態
依佛法的正見,念佛用功種善根
不同階段的學習,有其作用與價值
審查現前條件,加強修道心
迴向眾生,共成佛道

【下篇:禪淨共修要領】
珍惜因緣
用功修行是最大的福報
受持八關齋戒
體驗出家人的生活
調正姿勢
學會享用修行的福報
調正坐姿
善用身體為修行道器
調正心態
調正姿勢才能真正放鬆身體
身和心其實是一體
對身體不染著、不厭惡
接受和面對個人的業報
依正念導向正的方向
回到當下
品嘗修行滋味,內生喜悅
調好身心,才能和方法相應
提起心力,不再輪迴
回到當下,提起方法
數呼吸幫助收攝身心
每個人根身的敏銳度不同
持名念佛用耳根切入
數念佛號持續不斷
淨化內心
明辨心理,止惡行善
戒律是保護我們的行為
持戒的精神是護生
修習定慧淨化內心
生活調和
調和睡眠,抒放疲累
對治生理和心理的昏沉
調和飲食,放鬆身心
每天定時定量用功
密集用功是加行精進
將知識轉化為知見
佛法與生命的融合
依皈三寶
修行法門以佛法為宗旨
對宗教的信心要堅定
皈依三寶是奠基也是目標
實踐三寶的教誨
依戒輔助定慧的修持

書摘/試閱

【不安是內心最大的問題】
世間變化無窮,我們的所得就好像買股票一樣,今天還狂飆好幾點,明天就摔個稀里嘩啦。實際上,這個世間就是一直處在不斷變化的狀態中。
從緣起的角度而言,不只是物質現象無常,所有的現象都是無常的,但是我們最能直接感受到的就是物質的變異。正因為物質生活變動得極快,所以缺乏安全感的我們,總是一直傾注許多的精神、時間追求物質生活,覺得擁有愈多愈安全。
可是不安全感,其實就是我們內心最大的問題。這個不安,從內在最微細的不安狀態,展現為外在的不安時,我們就希望透過「擁有讓自己感覺比較實際的物質」來安頓自己。我們以為擁有所求的人、事、物,就會真正安心了。例如我們大多會認為,多賺一點錢,讓銀行的儲蓄多一點,自己的日子就會好過一些。可是當你真的擁有了財富,是不是從此就安全無虞呢?如果你突然間生病了,銀行積蓄都用完了,該怎麼辦呢?
我們所處的世間,不斷地變化無常,導致我們以為抓到一些東西就安全了,所以大家就一直往外追求,甚至在信仰宗教的時候,仍不免會談到念佛也有求財致富等物質化的世俗利益。難道我們求生極樂淨土,也是因為知道那裡有金銀財寶,才會想要往生嗎?如果真的是為了財寶而求生淨土的話,這就說明了我們的內在是有問題的。
如果我們把錯覺當成真實,錯誤的認知就會變成一種錯誤的知識,讓我們認假為真。在錯覺的狀態下,不會產生真正的智慧。有種認知上的洗腦方式,故意將某個描述多說幾次,讓聽的人在耳濡目染之下,信以為真。當人們習慣在心裡不斷地自我欺騙:「是這樣的!是這樣的!真的是這樣的!」即使與事實不符,時間一久,也會不自覺地扭轉自己的認知。通常沒有受過修行鍛鍊的人,終其一生都是被錯誤的認知蒙蔽真理,佛法則教導我們如何看清楚事實。
在學佛或念佛時,要記得注意修行的目標與方向是什麼,我們所求的是不是真的值得追求或真正需要的呢?我們是不是真的需要一個有黃金、七寶、七層樓閣的環境,才能安心修行呢?
雖然很多法師會告訴你:「你看西方淨土多麼美好,一定要發願往生!」有些人聽了就覺得很嚮往,如果你認為那個描述是真實的,是為了那個美好環境而去的話,你還是不能人云亦云,必須想清楚自己想要前往的真實目的是什麼。因此,即使是求生淨土,也要看清楚――自己究竟是為什麼而去的。

【修行心切,不隨境轉】

我們念佛為什麼要修定呢?《阿彌陀經》中說,念佛必須要念到「一心不亂」的程度,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心不亂,是不容易的事。最初,在發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就告訴大家來參加課程,必須放下萬緣。為什麼下定決心來了後,自己的工夫卻用得不好,究竟是什麼問題呢?因為我們還在輪迴中。意思是指在用功修行的時候,最大的障礙就是「生死心不切」,想要解脫生死的心不夠懇切,所以還在輪迴中。

為讓大家安心用功,我們做了很多生活照顧安排,讓大家可以無後顧之憂地一心用功。這就好像阿彌陀佛為什麼要建設西方極樂淨土,而且還把淨土建設得這麼好?就是要讓大家能在比較好的環境專心修行。可惜很多時候大家卻錯用其心了,比如說以為前往淨土是為了享受七寶池、八功德水等美好的環境設施,而忽略了修行才是目標。

本來,周詳地照顧是希望大眾都能專心用功,但是很多人可能因為修行的心不夠懇切,所以常會擔心回家的問題,想著「什麼時候回家?」、「要早一點回或晚一點回?」等。如果你能這樣想:「我只有七天的修行時間,即使不能開悟,至少要能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如果連一心不亂都辦不到,我就不回去啦!」如果是這樣的發心,你就不會擔心回程時間和上班問題,平常瑣碎的事務自然就放下了。然而,正是因為修行的心不夠懇切,所以做不到一心不亂。

修行的心如果不懇切,念佛稍微有一點障礙的時候,或身體稍微有一點不舒服,一有任何狀況發生,我們的心就分神了,產生罣礙。很多人只會發覺自己有太多東西放不下而苦惱,卻不會轉念去想:「那我就念佛念到往生吧!」

如果現在念佛,真的念到阿彌陀佛要來接引你們,你們又有誰要去呢?真到了臨終那一刻,你可能捨不下俗務,還想跟佛打個商量:「再給我五分鐘就好,讓我交代一下後事,我的車還沒有講好要轉手給誰……。」或者:「請讓我再打一通電話跟家裡的人講一件事……。」許多人大概都是這個樣子。

放下習性,讓心簡單

當我們用功的時候,如果心繫其他、心有旁騖,實際上也是一種妄念與煩惱。也就是說,沒有辦法下定決心,讓自己安住在修行的方法上,就是因為我們在過程中,有太多放不下的事物,有太多的罣礙了。每個人的身上、心上,都承載了太多牽絆了。比如在用功修行的時候,拜佛既怕身體弄髒,又怕風扇吹得太冷、牙齒刷得不夠乾淨……,明明應該一心念佛,卻還不停在擔心這、操心那的,不斷地把心綁在各種生活瑣事上,就這樣不知不覺地養成一種容易罣礙的慣性。

照理來說,道場生活比在家生活單純,但是我們會發覺自己並不會因為生活簡單,就讓心也跟著簡單。雖然很想用功,心卻總是提不起勁來,被妄想障礙住了。特別是當自己下定決心去用功時,各種的障礙、妄念反而更容易跑出來。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更用心地念佛,運用念佛來收攝自心,達到一心不亂。

大家都想要去極樂淨土,而往生的條件卻很簡單──只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可以往生到淨土了。

既然想要去淨土,就應該盡早念佛讓自己迅速達到一心不亂。能夠如此,阿彌陀佛就會手持蓮花前來接引,修行者乘坐蓮花就像搭乘飛碟一樣,十萬億個國土很快地就越過去了,速度比光速還快。現代的科學告訴我們,最快的速度是光速;但是若從佛法的角度來看,最快的速度則是我們起心動念的「心速」,只要一動念,遠在十萬億個佛土以外的地方,一剎那間就到了。

很多人念佛的工夫還不到家,心的力量不夠集中,卻希望阿彌陀佛前來接引,乘坐蓮花往生淨土。阿彌陀佛的世界距離我們十萬億個星系,即使光速前往,也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到達。如果我們的心非常粗重,一動念都是妄念,而妄念是一種阻礙,這樣粗重的心如何去得了極樂世界呢?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