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繪園舊藏甲骨文字(精)(簡體書)
滿額折

繪園舊藏甲骨文字(精)(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120 元
定價
:NT$ 720 元
優惠價
87626
領券後再享88折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國家圖書館藏甲骨拓本叢刊之一。本叢刊擬收錄國家圖書館藏甲骨拓本及其整理著作約20種。根據各書情況的不同,分別採用影印、整理或二者結合的方式出版。成熟一種出版一種,其他各書隨後逐步推進。
《繪園舊藏甲骨文字》為國家圖書館藏何遂先生舊藏甲骨拓本。何遂(1888—1968),字敘甫,又作敘父、敘圃,齋號繪園。福建閩侯人。1904年進入福建武備學堂學習,開始參與反清革命活動。1907年考入河北保定陸軍隨營軍官學堂(後改名陸軍大學),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先後參加了辛亥革命、護國戰爭、護法運動、北伐戰爭。曾任黃埔軍官學校“代校務”、十七路軍總參議、西安綏靖公署參謀長、第一戰區高級幕僚室主任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司法部部長、政法委員會副主任,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人大法案委員會委員。何遂又是一位文物收藏大家,歷年行伍所在閑暇或賦閑在家,多致力於文物搜集,所藏門類齊全,如銅器、佛像、南北朝石刻造像、銅鏡、瓷器、古錢、瓦當、甲骨、碑帖等,“予個人所搜集的即逾萬件”。
繪園甲骨曾部分收入郭沫若《卜辭通纂》、商承祚《殷契佚存》等著名甲骨著錄書。國圖藏繪園甲骨拓本為目前所見最全者,比中國社科院古代史所所藏多出30余片,且拓片質量更優,是難得的一手資料。此甲骨拓本對應的甲骨實物曾藏國圖,20世紀50年代移交兄弟單位,現藏甲骨實物已不全,此甲骨拓本尤顯珍貴。
本書擬在原拓本影印基礎上,對所收甲骨進行釋文、分類,著錄每片甲骨材質、類組、舊著錄號等信息,反映甲骨學最新考釋、綴合等研究成果,並對此拓本所收拓片與其他著錄書所收拓片進行比較和說明,以便研究利用。同時對國圖藏繪園甲骨拓本情況、繪園甲骨存世拓本情況、繪園甲骨著錄情況、繪園甲骨實物現藏情況進行全面研究。另編制《繪園甲骨著錄表》、繪園甲骨與《甲骨文合集》所著錄、國博所藏等多個對照表,以便參考對照。
本書首次對繪園甲骨存藏、著錄情況進行全面研究,資料全、研究全面,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繪園甲骨所涉各方面問題。全書包括前言(繪園甲骨存藏、著錄等全面研究)、凡例、拓本、釋文、檢索表(7個)等部分。全書以甲骨拓片圖片為主體,釋文、研究、表格為輔,圖片130余幅、總字數約4萬字。

作者簡介

陳紅彥,研究館員。現任中國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兼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副主任,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委員。

序言

何遂先生繪園舊藏甲骨因收入《卜辭通纂》《殷契佚存》等爲學界所熟知,但繪園舊藏甲骨全貌及來龍去脈卻少爲人知。2019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現名古代史研究所)整理出版了《繪園所藏甲骨》1(本書一般簡稱“古代史所本”),收録甲骨102 片,爲學界了解繪園甲骨全貌提供了一個重要參考。國家圖書館曾收藏何遂繪園舊藏甲骨實物129 片,因此留下《繪園舊藏甲骨文字》等兩種相應的拓本(本書一般簡稱“國圖本”或“國圖複本一”“國圖複本二”)。國圖本與古代史所本所收拓本有同有異,總體多出35 片,所收更全,拓片也更清晰。

何遂(1888—1968),字敘甫,又作敘父、敘圃,齋號繪園,福建閩侯人。1904 年進入福建武備學堂學習,開始參與反清革命活動。1907 年考入河北保定陸軍隨營軍官學堂(後改名陸軍大學),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先後參加了辛亥革命、護國戰爭、護法運動、北伐戰爭。1917 至1918 年曾隨軍方代表團赴歐洲觀摩第一次世界大戰並赴美考察。1928 年5 月獲委任黃埔軍官學校“代校務”,1929 年年底辭任,隨即攜全家遷居北平察院胡同29 號舊宅。1931 年,應楊虎城之邀到西安任十七路軍總參議。1932 年春,在北平與朱慶瀾組織“遼、吉、黑抗日義勇軍民衆後援會”,任副會長兼主任幹事。又毀家紓難,公開展賣藏品,捐款4 萬元。1932 年1 月,任西安綏靖公署參謀長,6 月,獲任“西京籌備委員會”委員。1933 年移家西安。1 宋鎮豪主編,馬季凡編纂:《繪園所藏甲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年。

1934 年年中,賣掉北平住房,移家南京。抗戰期間,曾任第一戰區高級幕僚室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司法部部長、政法委員會副主任,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人大法案委員會委員。何遂又是一位文物收藏家,歷年行伍所在閑暇或賦閑在家,多致力於文物搜集,所藏門類齊全,如銅器、佛像、南北朝石刻造像、銅鏡、瓷器、古錢、瓦當、甲骨、碑帖等,“予個人所搜集的即逾萬件”1。

目次

序 言 1
凡 例 1
拓 本 1
釋 文 43
檢索表 105
表一 《繪園舊藏甲骨文字》著録對照表 107
表二 古代史所本與國圖本對照表 114
表三 《國博》《歷博》及與國圖本對照表 116
表四 北大本與國圖本等對照表 122
表五 《合集》《合補》與國圖本對照表 127
表六 其他著録書與國圖本對照表 129
表七 繪園甲骨綴合情況表 132
表八 引用甲骨著録書簡稱對照表 134

書摘/試閱

一、國圖藏繪園甲骨拓本概要
20 世紀30 年代,何遂曾向北平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前身)捐贈大批文物,其中包括甲骨,是國家圖書館最早入藏的甲骨文獻。國圖本就是這批甲骨的拓本。
1932 年,北平圖書館購入“何遂藏甲骨文字拓片七十一張”,另,“西安綏靖公署何參謀長敘甫贈漢熹平四年匋甕一座、漢朱書‘衛’字瓦當一塊、唐米薩寶墓志一方、瓦當拓片一百四十八張、銅鏡拓本二十六張,又寄存秦漢瓦當四百四十二塊。”2
同年12 月,將所藏甲骨和多種金石器物、碑帖、書畫寄存北平圖書館,“去年十二月何君遊陝東返,復將其歷年所得古物之一部寄存本館,熱心贊助,當爲國人所同欽。寄存物品約可分爲六項:(一)金石瓦當類六百餘種;(二)殷虛龜甲獸骨一百二十五片;(三)銅器類銅鼓一面、漢唐銅鏡一百三十面、匈奴飾章一面;(四)石刻類漢基石螭頭一個、唐刻心經一方……”31934 年2 月,何遂函告北平圖書館,爲紀念其母孫太夫人當年5 月2 日古稀壽誕,把前此所寄存大部分藏品包括125 片甲骨捐贈北平圖書館。5 月2 日至4 日,北平圖書館爲此特別舉行展覽,並出版《閩縣何氏贈品展覽會目録》4。根據目録,所捐藏品包括玉器5 件、甲骨125 片、1 何遂:《校經圖序》,《説文月刊》1945 年第5 卷第3—4 期合刊,第48 頁。2 國立北平圖書館編:《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務報告》(1931.7—1932.6),北京:國立北平圖書館,1932 年,第2、14 頁。
3 國立北平圖書館編:《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務報告》(1932.7—1933.6),第4 頁。
4 國立北平圖書館編:《閩縣何氏贈品展覽會目録》,北京:國立北平圖書館,1934 年。
銅鏡130 面、銅器26 件、古幣75 件、漢唐瓦當660 方、唐裴休書《心經》石刻1 方、漢奠基石螭頭1 個,共計1000 餘件。何遂所捐贈的大量器物類、書畫類藏品,在20 世紀50 年代初應基本被移交給故宮博物院等收藏。故宮博物院官網“院史編年”之“1951 年的文物入藏”,記有一條:“接收文物局轉撥北京圖書館舊藏彩繪佛像51 幅及何遂先生捐贈的石雕龍頭1 件。”其餘僅有甲骨、唐《心經》刻石、部分瓦當(鑲嵌於屏風中)未移交,後二者現仍藏國家圖書館。何遂據藏品所編《秦漢瓦當文字》《繪園藏瓦》《繪園藏鏡》等拓本現均藏國圖,根據書中何遂自序,此幾種拓本皆1931 年編成。
1959 年7 月,爲響應中國歷史博物館(後與中國革命博物館合組爲現國家博物館)新館建成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展覽,北圖撥交此批何遂舊藏甲骨給歷博。據國圖檔案《北京圖書館調撥歷史博物館圖書文物清冊》(1959 年7 月30 日)1 記載,撥交“甲骨碎片129 塊(片)”。北京圖書館專門爲此次撥交製作了拓本,書衣左上題“北京圖書館藏繪園甲骨點交底冊”,書衣右下有交接雙方簽名及日期:“點收者王宏鈞 點交者朱家濂 一九五九年七月三十日。”其中一冊扉頁貼有“北京圖書館圖書注銷申請書”,時間爲1959 年7 月25 日。清單含“熹平石經後記”殘石1 方,甲骨129 塊,備注:“贈與歷史博物館”。部主任簽章:“朱家濂”(代)。另據具體負責調撥工作的北圖原善本特藏部金石拓片組當年7 月的工作簡報,1959 年7 月29 日,“爲移交和借陳石經和甲骨作整理工作和傳拓工作。整出繪園舊藏甲骨一冊計一百二十九片,熹平石經拓本十張,借陳甲骨拓本一冊”。由上述可見,當時撥給歷史博物館的是北圖所藏何遂舊藏甲骨129片。胡厚宣《大陸現藏之甲骨文字》述及歷史博物館所藏甲骨來源時,云“北圖撥192 片(原何遂藏)”2,其“192”應爲“129”之筆誤。根據國圖所藏拓本,可以完全確定國博所藏原何遂舊藏甲骨。《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法書1 北京圖書館館史資料彙編(二)編輯委員會編:《北京圖書館館史資料彙編(二):1949—1966》,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年,第938—940 頁。2 胡厚宣:《大陸現藏之甲骨文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七本第四分,1996 年,第828 頁。
大觀第一卷 甲骨文、金文》1 之“甲骨文説明”曾指出所藏部分何遂舊藏甲骨,但很不全。
上文所言1932 年購藏之“何遂藏甲骨文字拓片七十一張”,我們在國圖藏品中暫未發現。上引金石組1959 年7 月工作簡報有關移交和借陳歷史博物館藏品,其中有“借陳甲骨拓本一冊”。理論上借陳甲骨拓本應該與何遂藏甲骨有關,不知此借陳拓本是否即1932 年購藏之“何遂藏甲骨文字拓片七十一張”。
國圖現藏何遂舊藏甲骨拓本二種5 套5 冊。國圖金石組藏品登記簿記載“繪園舊藏甲骨文字 76 年8 月由綫裝書組撥來一冊,原物撥歷史博,四冊爲複本”。則該《繪園舊藏甲骨文字》原存負責古籍徵集工作的“綫裝書組”,1976 年8 月撥給金石組。其書衣題“繪園舊藏甲骨文字”,書內書葉有黃斑。此外另有4 套繪園甲骨拓本,書葉略新,但內容一致,應爲同時所拓。此4 套中只有兩套如上文所述,書衣朱筆題“北京圖書館藏繪園甲骨點交底冊”,另兩套無題名。根據這些信息,《北京圖書館藏繪園甲骨點交底冊》二套及無題名二套,毫無疑問是1959 年爲撥交歷博甲骨實物而專門製作,一是爲了用作交接清點底冊,一是爲了留下幾套拓本;至於《繪園舊藏甲骨文字》,也許爲1932 年繪園甲骨寄存北平圖書館時的點交底冊。甲骨實物流轉往往以甲骨拓本作爲點交依據,劉體智善齋甲骨出讓國家以及撥交北京圖書館都以善齋自拓本《書契叢編》作爲點交依據。綜合比較各本優劣,“繪園舊藏甲骨文字”雖然可能時間更早,但拓片水平要劣於“北京圖書館藏繪園甲骨點交底冊”。因此本書以“北京圖書館藏繪園甲骨點交底冊”爲整理底本,以“繪園舊藏甲骨文字”爲輔助。前者簡稱“國圖複本一”,後者簡稱“國圖複本二”,籠統稱此二本時則稱“國圖本”。
國圖各複本皆綫裝1 冊,正文拓片21 葉,每葉左右皆粘有甲骨拓片,半葉一般4 片或2 片,片大者1 片。各甲骨拓片上部有紅色或藍色打印序號:1—129。各本拓片先後位置都一致。國圖複本二有更多前人相關整理1 史樹青主編:《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法書大觀第一卷 甲骨文、金文》,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年。
信息,與其他本有別。於《殷契佚存》所著録甲骨,其拓片下方則以鉛筆注《佚》號;有6 號被從原位置揭取,剪切粘附至他片處作拼合,即2 271(在2 號處)、10 21(在21 號處)、32 50(在32 號處)、61 46(在61 號處)、73 80(在80 號處)、82 84(在82 號處)。拼合以及標注《佚》號當爲國圖前輩學者著名甲骨學家曾毅公所爲(此拓本1976 年才撥交金石組,但曾毅公1975 年已從金石組退休。或許此前曾毅公已整理過此拓本)。經與古代史所本對照,上述綴合組10 21、61 46、82 84 三組原本爲一片。其餘三組中,32 50 根據辭例、字體似可綴,但不完全密合。《甲骨文合集》(下文簡稱《合集》)29050 著録第32 號、《甲骨文合集補編》(下文簡稱《合補》)10162 著録第50 號,並未綴合此二片。2 27 一組拼接不密合,且拼合後從骨片左右距離看屬牛肩胛骨骨頸部位,但骨原邊卻過直,非骨頸原邊應有的弧度,故綴合有誤。73 80 一組,無論從骨形還是刻辭內容看都無證據可綴合。《何遂遺蹤:從辛亥走進新中國》所附《何遂年譜簡編》曾記録何氏甲骨拓本成書時間,其於1932 年云:“是年,先生將所集甲骨文拓印成書”2,不知所據爲何,所拓甲骨拓本或即此國圖複本二。
國圖複本一也有幾處前人批注,也應爲曾毅公先生所爲。38 號處批注“此片與粹55(筆者案:即《合集》33698,善10,北圖5509)同文”;46號處批注“於且乙(筆者案:此三字爲摹寫甲骨文)倒”;94 號處批注“倒”,並已將拓片上下倒置粘貼。另外61 號、114 號處亦鉛筆注“倒”。1934 年《閩縣何氏贈品展覽會目録》中列出了何氏所捐甲骨目録,但目録形式爲:龜甲第一號十字;龜甲第二號五十八字;獸骨第三號十字;獸骨第四號八字;獸骨第五號二字;獸骨第六號十七字;獸骨第七號六字……。單純根據流水號及字數,我們無法與現有拓本一一對應。其“龜甲第二號五十八字”,根據字數,此片可能爲國圖本127 號龜腹甲殘片;而首片“龜甲第一號十字”也與目前所見各拓本首片不同。因此可以確定此1 各號甲骨著録情況可參檢索表部分“表一 《 繪園舊藏甲骨文字》著録對照表”,文中不再一一注明《合集》等著録號。
2 何達、王苗主編:《何遂遺蹤:從辛亥走進新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357 頁。
目録所見各片順序與所見各拓本均不同。上文懷疑國圖本爲當時捐贈給北平圖書館的點交依據,但各片甲骨順序卻與此目録不同,暫存疑。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閩縣何氏贈品展覽會目録》所列目録爲130 號,與當時相關記録中的“一百二十五片”有別,與現拓本及撥交歷史博物館的129 片也差一片。其差別也許在於10 21、61 46、82 84、32 50(此組綴合存疑)等原屬一片而斷爲兩片,共多出4 片。另127 號史語所藏本(詳見下文)分爲二號(1 號與38 號,左尾甲獨作一號),或許是本爲二號。
二、其他存世繪園甲骨拓本
(一)其他存世拓本概況
1.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藏102 片本(即本書簡稱“古代史所本”)據整理本,此本共收繪園甲骨102 片。藍布書衣,綫裝1 冊,66 葉。扉頁題:“繪園所藏甲骨”“敘父所藏甲骨一百零二事,裝之成冊以贈契齋,時二十六年也。商承祚題記”。版心下方鐫“繪園長物”。四周雙邊橙色欄框。“係何遂1937 年贈與契齋商承祚的集子……60 年代商氏又捐贈給歷史所,提供編纂《合集》選用。”1古代史所本有27、53、74、76 四片爲國圖本所無。古代史所本4 號、38 號、84 號國圖本分爲二號。古代史所本30、31、57、58、60、62、64、70 共8號國圖本爲127 號一號。國圖本40、41、42、43、44、63、68、71、72、73、75、76、77、93、98、105、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 共35 號爲古代史所本所無。如此古代史所本比國圖本少收35 片甲骨。此35 片甲骨中師組小字類1 片、師賓間類2 片、賓組10 片、賓出類1 片、出組3 片,這與古代史所本、國圖本共有者多屬無名組、歷組有別,也許二拓本的不同反映了繪園甲骨來源批次不同。
1 宋鎮豪:《繪園所藏甲骨》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年。
《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1(下文簡稱《合集材料來源表》)附録二“拓本和現藏簡稱”收“繢園 繢園甲骨拓本(管燮光)”,即古代史所本。據粗略統計,《合集材料來源表》中見《繢園》7 次,即《繢園》12、21、28、55、84、85、96,與古代史所本《繪園所藏甲骨》編號完全一致。“繢”與“繪”二字在“繪畫”義上通用,“繢園”即“繪園”。據古代史所本,原拓本上商承祚所題書名作“繪園”。《合集材料來源表》稱該拓本作“繢園甲骨拓本”並括注“管燮光”原因不明。
此拓本在何遂1934 年捐贈甲骨實物給北圖之後的1937 年贈給商承祚,但拓片所見古代史所本所收甲骨部分更完整、未斷裂,或許古代史所本傳拓時間更早,只是於1937 年贈商承祚。
2.“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130 片本(本書簡稱“史語所本”)此本現藏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據傅斯年圖書館著録信息2,該本書名作“何敘甫藏甲骨文”,版本爲“民國二十四年(1935) 歷史語言研究所粘裝拓本”。綫裝3 冊,冊高32 厘米。收甲骨130 片,其中上冊41 片,中冊44 片,下冊45 片。據何遂之子何仲山《父親與文物考古》,史語所藏本“拓本前有郭沫若用毛筆寫的序”3。蔡哲茂《讀〈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 甲骨卷〉》4把《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 甲骨卷》5(本書簡稱《國博》)所收録何遂舊藏甲骨,與史語所本作了對比並録在《〈國博〉與其他著録對照表》。作者在文中注釋31 裏説:“《敘圃甲骨釋文》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甲骨原拓,分上、中、下三冊,無編號,本文編號依一頁一拓本一個號碼推算,共130 張拓片。與《歷博》引用的《敘圃甲骨釋文》不同。”此處所云“歷博”爲《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法書大觀第一卷 甲骨文、金文》。所云1 胡厚宣主編、蕭良瓊等編:《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年。
2 史語所“數字典藏資料庫整合系統”也有著録信息,網址爲:http:ihparchive.ihp.sinica.edu.tw
ihpkmcihpkm_op?!!NO^4341303030303031363738(2019.8.23 檢索)
3 何仲山:《父親與文物考古》,何達、王苗主編《何遂遺蹤:從辛亥走進新中國》,第255 頁。
4 蔡哲茂:《讀〈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 甲骨卷〉》,《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0 期,2010 年,第255—301 頁。
5 國家博物館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 甲骨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
史語所本爲“敘圃甲骨釋文”,書名與該所網站著録的《何敘甫藏甲骨文》不同,且該文後附之“徵引著録對照表”也作《敘圃甲骨釋文》。另,《歷博》所引用拓本應爲《敘圃甲骨釋要》,非《敘圃甲骨釋文》。上引蔡文在注釋31 又説:“《國博》011 在史語所藏《何敘圃藏甲骨》中分列爲1 號、38 號”。而據史語所“數字典藏資料庫整合系統”所見鈐史語所藏印的史語所本首頁甲骨拓片,此龜腹甲殘片(國圖本127、《國博》11)之右前甲、後甲、右尾甲部分爲史語所本1 號,左尾甲爲38 號。由此可見史語所本與其他拓本排列順序都不同。因爲《國博》所收何遂舊藏甲骨不全,根據上引蔡文《〈國博〉與其他著録對照表》與國圖本對照,僅見80 號。此80 號中,個別原屬一片分爲二號的情況也與國圖本相同。如國圖本10 21= 史語所本19 110,國圖本82 84= 史語所本11 12。國圖本共收129 號,史語所本收130 號,所差一號也許就是國圖本127 號史語所本分爲1 號、38 號二號。國圖本與史語所本很可能內容完全一致,只是內部排列順序不同。蔡文指出《卜辭通纂》認爲38 號與1 號爲誤綴,且史語所本分爲二號,但《佚》234 所著録已爲一號,《國博》11 實物照片所見左右尾甲之間有泥,故又認爲不像是後綴。國圖本所見也是“已成一版”。但綜合各方面因素,似確爲誤綴,本書“釋文”部分129 號處再詳述。
3.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72 片本(本書簡稱“北大本”)胡厚宣《大陸現藏之甲骨文字》提及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容庚《殷契卜辭》稿本,附有何敘甫藏甲骨拓本2 冊,“此爲《殷契卜辭》原拓稿本,每冊有容庚題字,每片左方(筆者按:應爲“右方”之誤)有容氏釋文草稿。《殷契卜辭》共25 冊。另附富晉書社藏2 冊(55 片),美國施密士藏2冊(79),何敘甫藏2 冊(72),六冊共206 片,仍題《殷契卜辭》,下有藏家,亦有容氏釋文。《殷契卜辭》正式出版,後附三家六冊未收”1。此72 片是繪園甲骨另一種拓本。經對照北大本與其他各本2( 參檢索表部分“表四 北大本與國圖本對照表”),北大本7.16(無名組,釋文:大吉 茲用)其餘各本
1 胡厚宣:《大陸現藏之甲骨文字》,第862 頁。
2 北大圖書館湯燕老師幫忙核實了北大本編號,謹致謝意。
未見,7.22(無名組,釋文:…[ 翌]…王其 於梌亡。引吉)經核實,實爲古代史所本102 之右上,可與國圖本70(《合補》11475)綴合。其8.23即國圖本41(《合集》30905),古代史所本未見;其8.26 即國圖本68(《合補》6571),古代史所本未見;其8.31 即古代史所本74(《佚》250、《合集》33220),國圖本未見。其餘皆見國圖本和古代史所本。《卜辭通纂》別録一所收繪園甲骨16 片皆見北大本,《殷契佚存》所收61 片亦皆見北大本。郭沫若《卜辭通纂》1933 年1 月序提到《卜辭通纂》收録繪園甲骨,所據底本爲71 片:“所據材料多采自劉、羅、王、林諸氏之書,然亦有未經著録者,如馬叔平氏之《凡將齋藏甲骨文字》(計百十八片,未印行),何敘甫氏所藏品之拓墨(計七十一片,聞其原骨已悉交北平圖書館云),及余於此間所得公私家藏品之拓墨或照片,均選尤擇異而著録之。”11932 年何遂售給北平圖書館者拓片數亦71 張。繪園甲骨拓本存在一套72 片(或71 片)本。
4. 胡厚宣藏本
《歷博》“甲骨文説明”中部分甲骨著録了“敘圃”號,書中“甲骨文説明”之前的《書法藝術的童年——館藏殷墟甲骨文字的相關問題》文對此敘圃號作了説明:“卷中還有些未發表過的材料,較多爲何遂(敘圃)先
生所藏,除郭沫若先生《卜辭通纂》選釋過何先生的十六片較重要甲骨之外,迄未正式印行,此次我們依照胡厚宣惠借之《敘圃甲骨釋要》,進行編號,予以發表。”2 可見,胡厚宣先生藏有一部《敘圃甲骨釋要》,應該也收有甲骨拓本,但書名之“釋要”似乎又説明該書內容包括甲骨片考釋。以國圖本與《歷博》所著録敘圃甲骨對照,同見僅22 片。因爲《歷博》未著録全部歷博所藏繪園甲骨,該書敘圃號著録也未必無遺漏,故無法據此分析胡厚宣所藏《敘圃甲骨釋要》收甲骨片數。此本現藏胡厚宣子胡振宇先生家。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附録三“甲骨著録簡表”第二類“已刊而重
1 郭沫若:《卜辭通纂》序,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年。
2 許青松:《書法藝術的童年——館藏殷墟甲骨文字的相關問題》,史樹青主編《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法書大觀第一卷 甲骨文、金文》,第3 頁。
見於第一類者”,收有“何遂:敘圃甲骨釋要,1941(未見)”1。從書名看與胡厚宣藏本同,但從“已刊”及出版時間1941 看,似即《敘圃甲骨釋略》。《敘圃甲骨釋略》僅收甲骨22 片,爲摹本加考釋,且各片甲骨與《歷博》所著録敘圃完全不同,詳下文。《百年甲骨學論著目》601 號收録“敘圃甲骨釋要(略) 何遂石印本一冊 1941年”2,當是指“釋略”,不應等同“釋要”。
5. 張瑋藏138 片本
胡厚宣《大陸現藏之甲骨文字》述及北京地區零散甲骨拓本,其中有“何敘甫氏舊藏甲骨文字拓本,一冊,138 片,張瑋舊藏”。並説明:“此爲何敘甫氏早期所得,重要者已著録在《殷契佚存》,張瑋舊藏,今不知所在。原骨今歸北京圖書館。”3
該文述及北京圖書館藏甲骨拓本時又云北圖藏“《何遂舊藏甲骨拓本》 138 片”4。查國圖未見藏有138 片本,胡氏應是根據張瑋所藏138 片本及實物藏北圖而推斷。《大陸現藏之甲骨文字》也提及北京私人甲骨藏家有“張瑋舊藏 65”,可見張瑋也藏有甲骨實物。張瑋(1882—1968),字效彬,齋號敔園,河南固始人。早年留學英國劍橋大學,清宣統三年(1911) 回國後,任教於京師法政新學堂。後任北洋政府駐外領事、總領事及外交部顧問等。1929 年起,在輔仁、朝陽等私立大學擔任教職,教授政治經濟學、中國財政史。收藏繼承其祖父鏡涵榭遺物,藏古物器玩及碑帖丹青甚富。1932 年度曾向北平圖書館捐贈亭形犧形魚父乙鼎、雙魚宜侯王洗、仁壽元年呂士斌造像、秦碣石頌等金石拓片及法帖、古籍等多種5。
(二)國圖本與古代史所本等簡單比較
上述拓本及相關著録,尤其是古代史所本所收片數相對較多,且已影印出版,我們得以見到全貌,有條件對兩種拓本以及《合集》等所著録同片甲骨拓片情況進行比較。各片對比具體情況可參本書“釋文”部分
1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第672 頁。
2 宋鎮豪主編:《百年甲骨學論著目》,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 年,第40 頁。
3 胡厚宣:《大陸現藏之甲骨文字》,第864 頁。
4 胡厚宣:《大陸現藏之甲骨文字》,第838 頁。
5 國立北平圖書館編:《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務報告》(1931.7—1932.6)附録三贈書人名録,第17 頁。的“説明”。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國圖本總體很清晰,並注意拓出骨形,尤其注意拓出斷茬處下層延伸部分。如國圖本110 比《合集》31856 清晰;117 比《合集》12930 清晰,“不”字很清晰;10 21 綴合組下部之10 號拓出了左右兩側底層骨茬;34 拓出“隹”字左側斷茬;57 用拓墨深淺拓出骨面高低及紋路,拓出上邊緣斷茬;86 拓出左下部斷茬下層;89 拓出上部斷茬底層(《國博》214 照片可見),其他本皆未拓出;96 比古代史所本、《合集》27525 都多拓出下部延伸斷茬;國圖本104 拓出左下部齒縫左側小塊(《國博》 6 照片可見)等。
古代史所本拓片總體不夠清晰,但存在部分未殘斷而其他本殘斷的情況,説明傳拓時間似較早,保存了甲骨較早面貌。如古代史所本15 左下邊緣斷裂但不缺,國圖本13、《合集》31078 等已缺;國圖本70、《歷博》187、《合補》11475 等皆殘缺上部,古代史所本則不殘;國圖本89 所見右側斷裂,而古代史所本85 則未見斷裂痕跡;古代史所本7 盾紋處未斷裂,國圖本95、《歷博》8 已斷裂;古代史所本21 所存二字間未斷裂,國圖本則二字間已斷裂;古代史所本99 比國圖本30、《佚》221 多左上“吉”字等。根據上面所述,古代史所本似乎確實傳拓時間要早,但又有如下情況不可解釋:古代史所本4 下部綴合片有殘缺,接茬處“告”字之“口”缺,而國圖本10 21 則不缺,接茬處密合;古代史所本45 左下角“告”字下部“口”旁殘缺,國圖本23 則等不缺;古代史所本92 缺上部,而國圖本92、《國博》47 等上部雖斷裂但不缺;國圖本127、《國博》11 較完整,而古代史所本則分爲30、31、57、58、60、62、64、70,且不能拼全。以上種種似乎又與古代史所本爲更早期拓本不合。
三、繪園甲骨著録
1.《敘圃甲骨釋略》
何遂撰,民國三十年(1941)影印本,1 冊,國家圖書館藏有西諦(鄭振鐸)舊藏本。書前有商承祚篆書題“殷虛甲骨文字”,董作賓甲骨文題“零金碎玉”、行書署“敘甫先生藏甲骨殘版 廿六年三月董作賓敬題”,陳獨秀行書題“抱殘守缺”、署“題敘甫先生甲骨殘版 廿六年三月獨秀”。卷端題“敘圃甲骨釋略”。正文爲作者手寫石印。
該書爲著録片考釋,共收甲骨22 片。各片先摹形、釋文,後分別闡釋該片所及各字。書中首片爲骨,其餘爲甲。多爲兩三字小片,超過5 字者4片,僅一字者7 片。第8 號字數較多,存24 字,屬師組小字類,似與《合集》20957、20966、21052 等同文。據我們與其他繪園甲骨著録書比照,僅發現其中3 片與《殷虛文字外編》所著録繪園甲骨拓片相重。即《敘圃甲骨釋略》3=《外》210,《敘圃甲骨釋略》4=《外》209,《敘圃甲骨釋略》11=《外》211(該片《敘圃甲骨釋略》漏摹右側“午卜”“告”“一”4 字)。
2.《卜辭通纂》
郭沫若著,日本東京文求堂1933 年石印出版。該書別録一之三收“何遂氏藏甲骨拓片十六片”。郭沫若《安陽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辭》云“一九三三年初,我纂述《卜辭通纂》,得見何敘甫所藏甲骨文拓片中有‘習一卜’‘習二卜’二辭……”1。《卜辭通纂》“示例”云:“又何敘甫氏示以所藏甲骨拓本,然均在《通纂》業已編成之後。”(《卜辭通纂》“述例六”)可見1933 年初,何遂把拓本寄到日本給郭沫若,郭氏見到時《卜辭通纂》已編成,故只能選録部分置於附録。《卜辭通纂》所收16 片皆見國圖本、古代史所本、史語所本。上云“習一卜”“習二卜”之骨即國圖本15、古代史所本48。
3.《殷契佚存》
商承祚編著,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33 年影印本。該書收繪園甲骨拓片61 片(第194—254 號)。此61 片,“就其性質言:甲爲六號,骨爲五十五號。就其分期言:第一期七號,三期十八號,四期三十四號,五期僅得二號,而第二期則無。”2 其分期主要爲三、四期。《殷契佚存》所收何
1 郭沫若:《安陽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辭》,《考古》1972 年第2 期,第3 頁。
2 白玉崢:《〈殷契佚存〉概論》,《中國文字》新十一期,1986 年,第183 頁。
遂藏61 片、施密士藏62 片、王富晉藏27 片,與北大圖書館藏容庚《殷契卜辭》稿本所收富晉書社藏55 片、施密士藏79 片、何敘甫藏72 片很相似,很可能爲一批甲骨。《殷契佚存》之61 片或從北大本72 片中挑選。上文已分析,《卜辭通纂》據以挑出16 片的繪園甲骨拓本底本爲71 片,與北大圖書館所藏72 片本或屬一套。因此《殷契佚存》所收繪園甲骨與北大圖書館藏本、《卜辭通纂》所據繪園甲骨底本三者來源相同。這也是《卜辭通纂》著録繪園甲骨16 片全部見於《佚》的原因。
何遂、商承祚應是在廣州時開始熟識。何遂1928 年5 月至1929 年年底任廣州黃埔軍校代校務,商承祚1927 年9 月至1930 年9 月在中山大學任教。商承祚爲中山大學考古學會主席,何遂爲名譽顧問1。二人離開廣州後都到了北平。在北平期間,二人交往甚多,除了《殷契佚存》收録繪園甲骨外,何遂贈商承祚其甲骨拓本,即古代史所本;《敘圃甲骨釋略》也是由商承祚題字。
4.《殷虛文字外編》
董作賓編著,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 年出版。該書董氏1940 年已編成2,但“世事多故”,晚至1956 年才正式出版。該書《殷虛文字外編目録表》列出所收甲骨拓片收藏者及編號。何敘甫所藏爲110—144 號、202—227 號,共61 片(141、144 爲正反片)。所收數量表面上與《殷契佚存》所收恰好相同,但實際上僅有一片相重(《佚》212=《外》129)。據我們統計,國圖本見於《外》者29 片,古代史所本見於《外》者17 片。根據《合集材料來源表》,《外》所收繪園舊藏甲骨除上述29 片見於國圖本外,其餘大部分藏地爲青島博物館,見於國圖本者藏地則多誤爲“史語所”。
5.《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録》之《南北師友所見甲骨録》卷二
《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録》,胡厚宣編著,1951 年來薰閣書店出版。所收甲骨皆摹本。其中《南北師友所見甲骨録》卷二收有繪園舊藏甲骨。該書1[ 馬來西亞]鄭良淑:《顧頡剛學術年譜簡編》,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7 年,第117頁。2 國家圖書館藏董作賓1941 年稿本《甲骨叢編》,書中“采録資料簡名對照表”列“殷虛文字外編 民國二十九年”。
序例云:“南北師友所見甲骨録者,係十餘年來,每於師友藏家,見有甲骨,隨即摹録,或實物,或拓本,少則一二片,多或十餘片,乃至數十片,分雖零碎,合則成篇,録而出之,供之同好。……至卷二所録,多選自友人葉栗如先生所藏其尊人葉葓漁先生遺著《甲骨文選甲乙編》。”此處説《南北師友所見甲骨録》卷二多選自葉玉森(葓漁)遺著《甲骨文選甲乙編》,當與何遂舊藏無關。《南師》二收甲骨271 片,應該有多個材料來源。國圖本見於《南北師友所見甲骨録》卷二著録者22 片,古代史所本13 片。《南北師友所見甲骨録》卷二所著録繪園舊藏甲骨多與《殷虛文字外編》所著録相重,22 片中就有14 片重見《外》。
6.《甲骨續存》
胡厚宣編著,1955 年群聯出版社出版。該書分上下兩編,上編爲拓本,下編爲摹本。繪園甲骨皆見上編。該書下編書末附有“采録資料索引表”,其中第二九條爲“何敘甫先生二七片”,其下詳列27 片編號。此27 片有26 片見國圖本,17 片見古代史所本,國圖本僅《續存》上2380(《合集》36792)未見。《續存》上所收繪園甲骨,多與《南師》二、《外》相重,三者材料來源應該相同。
7.《甲骨文捃》
該書爲曾毅公所編未刊甲骨拓片精品集,李學勤曾參與編纂,於20 世紀50 年代初編成。李學勤先生回憶説:“1952、1953 兩年,曾先生和我都參加了《殷虛文字綴合》的工作……我們還一起編纂過拓本《甲骨文捃》。不過在五十年代中期以後,他的研究重點已轉移到石刻,對於甲骨便不措意了。”1 當時北京圖書館所藏繪園甲骨尚未撥交歷史博物館,曾毅公當據繪園甲骨實物選拓選編收入《甲骨文捃》。
《甲骨文捃》後未正式出版,20 世紀60 年代編《甲骨文合集》時曾氏贈與中國科學院歷史所。全本4 冊,共收甲骨2965 片。“主要包括孟定生、1 李學勤:《跋曾毅公〈論甲骨綴合〉》,饒宗頤主編《華學》第四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第35 頁。
端方、羅振玉、張仁蠡、明義士、胡厚宣及通古齋所藏,材料精而豐富。”1該書在《合集》及其《補編》編纂時揭去不少,《〈甲骨文捃〉的初步復原》2根據現存及《合集》等所收録對該書進行了復原。據文中《〈甲骨文捃〉著録情況簡表》,其中有“何遂(69 版)”,即1722 號至1790 號。各片拓片現存情況爲:“被揭去的29 版中,13 版目前不知去向,16 版見於《合補》。留在拓本集中的40 版中見於《合集》的6 版,見於《合集》和《合補》之外的15 版,其餘19 版未發現被著録過。”根據《合集材料來源表》、古代史所本所附來源表等,國圖本有28 片爲《甲骨文捃》著録,古代史所本24 片。
8.《歷博》與《國博》
即國家博物館不同時期編的兩種甲骨著録書:2001 年出版的《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法書大觀第一卷 甲骨文、金文》(本書簡稱《歷博》),2007 年出版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 甲骨卷》(本書簡稱《國博》)。因爲國博藏有繪園甲骨實物,故國博歷次出版的相關藏品圖録,只要包含甲骨往往會涉及繪園甲骨。《歷博》與《國博》二書則較爲集中地著録了國博所藏甲骨。
四、繪園甲骨現藏
1. 國家博物館
前面已述,原藏北京圖書館的129 片繪園甲骨,1959 年撥交給了國博前身之一的中國歷史博物館。而國博所藏甲骨兩次較爲集中的整理出版,《歷博》是從書法角度,理論上應屬選編,書中也説“雖然數量不多,內容也不夠全面”3,但實際上書中也收了部分殘存一二字、兩三字的小片。因此似乎又不是全從書法角度。《國博》屬著録集性質,理論上應該是國博藏甲
1 胡厚宣:《大陸現藏之甲骨文字》,第854 頁。
2 郜麗梅:《〈甲骨文捃〉的初步復原》,《南方文物》2015 年第3 期,第94—98 頁。
3 許青松:《書法藝術的童年——館藏殷墟甲骨文字的相關問題》,第3 頁。
骨的全面整理公布,但事實上似乎也不全,宋振豪1、蔡哲茂2 等學者已指出。我們對照國圖本和《歷博》《國博》,《國博》僅著録國圖本90 片,《歷博》著録102 片。二書所著録又有異同,根據國圖本比對,存在《歷博》有《國博》無、《歷博》一號《國博》分爲二號、《國博》有《歷博》無等情況:《歷博》有《國博》無者21 片:6、8、21、27、30、35、36、40、44、82、95、106、108、109、128、157、159、163、187、188、190(蔡哲茂《讀〈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 甲骨卷〉》文列舉《歷博》有《國博》無的情況漏106、157 3)。《歷博》一號《國博》分爲二號:60(《國博》16 109)、156(《國博》184 202)。《國博》有《歷博》無者9 片:11、17、124、133、140、192、196、217、233。
根據上述,《歷博》比《國博》實際多著録繪園甲骨14 片。國圖本有而《國博》《歷博》二者皆未著録的有18 片:33(古代史所本24)、42、46(古代史所本84 下部)、51(古代史所本20)、53(古代史所本63)、54(古代史所本91)、62(古代史所本33)、72、73、75、76、77、93、98、100(古代史所本67)、111、124、125。《國博》所收繪園舊藏甲骨中,部分有背面照片,可見背面(個別在骨臼)帖有相關號條。有的爲“北圖×××”形式,共16 號(括號內爲號條號碼):國博11(北圖147)、國博47(北圖106)、國博99(北圖25)、國博101(北圖143)、國博117(北圖99)、國博120(北圖97)、國博122(北圖69)、國博124(北圖70)、國博136(北圖22)、國博182(北圖110)、國博184(北圖98)、國博190(北圖36)、國博198(北圖30)、國博199(北圖29)、國博202(北圖96)、國博213(北圖142)。所見最大號147、最小號22。北京圖書館1959 年撥交歷博甲骨僅129 片,而此號條所見超出1 宋鎮豪:《記國博所藏甲骨及其與YH127 坑有關的大龜六版》,國家博物館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 甲骨卷》,第282 頁。
2 蔡哲茂:《讀〈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 甲骨卷〉》,第278—279 頁。
3 蔡哲茂:《讀〈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 甲骨卷〉》,第278 頁。
129 號的有142、143、147。根據國圖1962 年業務檔案《函歷史博物館索取所借甲骨》,1959 年除撥交歷史博物館繪園甲骨129 片外,還給歷博借陳甲骨22 片。22 片中有2 片1960 年歸還,其餘20 片歷博則擬長期借陳。或許當時歷博把此20 片與繪園甲骨129 片統一編號,故有142、143、147 等號。1965 年,文化部文物管理局下文要求歷博歸還了此20 片。
2. 青島博物館
《殷虛文字外編》所收繪園甲骨61 片中,根據《合集材料來源表》,《合集》收了43 片。其中,除21 片見國圖本外,有18 片藏地爲青島博物館,兩片缺藏地,另有一片來源爲“所康”,一片爲“吉博”。何遂本人曾在《校經圖序》文中,提及其部分藏品贈青島博物館:“予個人所搜集的即逾萬件,分存於北平圖書館、中央研究院、上海博物館,並爲著録成書十六七種,八一三後寄存於北平故宮博物院所建之南京朝天宮庫中,聞爲日人所啓,不知流失至何所矣。且同時尚寄存有贈與青島博物館者八箱,內金石彝器及拓本刻版千餘種,並記於此。”1 其中應包括甲骨。胡厚宣《大陸現藏之甲骨文字》記青島博物館藏甲骨,有“青島文管會藏8 盒27 片”;述及歷史所藏選拓青島博物館甲骨拓本時,又云“青島文管會者已著録在《戰後南
北所見甲骨録· 師友所見甲骨録》及《殷虛文字外編》。”2 上文已指出,繪園甲骨重見《南師》二與《外》,此“青島文管會藏8 盒27 片”應即何遂所贈。原寄存南京朝天宮庫,後不知何時轉到青島文管會,現藏青島博物館。
3. 上海博物館
1932 年,何遂毀家紓難,把所藏文物運到上海展覽公賣。部分藏品後經葉恭綽、傅斯年等手讓給中央研究院。1936 年春,其他在上海的藏品則寄存在上海市立博物館。1950 年,何遂致函上海市政府,決定把原寄存上海市立博物館的藏品捐獻國家。後經清點,此批寄存藏品存6895 件,其中有殷墟甲骨12 片3。據濮茅左《上海博物館藏甲骨文字》序4 所介紹上博所藏
1 何遂:《校經圖序》,《説文月刊》1945 年第5 卷第3—4 期合刊,第48 頁。
2 胡厚宣:《大陸現藏之甲骨文字》,第851 頁。
3 陳正卿:《最早向新上海捐獻文物的何遂將軍》,《上海灘》2001 年第4 期,第36 頁。
4 濮茅左:《上海博物館藏甲骨文字》序,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年。
甲骨來源,其中有接管前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甲骨兩批,一批1022,一批12片。此12 片應即何遂原寄存而1950 年所捐。此12 片《上海博物館藏甲骨文字》編號爲17647。根據書內所收,此12 片皆字少小片,組類包括賓組、歷組、出組、何組。
4.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上引何遂《校經圖序》提及其藏品有存中央研究院者,上文也提及1932 年運到上海的部分藏品後來讓給了中央研究院。其中似有甲骨藏品。據《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概況》,書中回顧1933 年中央博物院也曾購買何遂繪園古物:“繪圖古物之購置繪園古物,原爲閩侯何敘甫氏私藏,計二千餘件。中有巨鹿瓷器,歷代銅器佛像,尤可珍貴者爲南北朝之石刻雕塑。何氏積二十年之精力,由豫陝古玩商手中輾轉而得者。民國二十二年,何氏爲義軍募款,售此籌餉,本院籌備處同人,邀專家爲之鑒定,僉認爲此種富於歷史美術意義之收藏,散佚可惜,亟宜收爲公有。經與何氏磋商,以三萬四千元讓歸本院保存。購置費當時向交通部借墊,經兩載樽節,陸續歸還。”1 不過沒提及甲骨藏品。《中央博物院廿五年之經過》一書回顧抗戰期間整理藏品,其中繪園藏品中有甲骨:“三十三年度藏品登記工作,較去年擴大進行,計一年內登記之物品,有何敘甫舊藏銅器、陶器、玉器、甲骨等一千二百八十餘件……”2 中央博物院於1933 年開始籌備,與中央研究院關係密切,人員基本爲中央研究院人員兼任,如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首任主任即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所長。另,該院宗旨之一即“……現有各學術機關之研究工作,如地質調查所及地質研究所之地質與古生物,歷史語言研究所之考古,社會科學研究所之民族,北平研究院之生物調查等,均需一國立博物院爲其展覽保存。”3
上述何遂藏品出讓給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博物院,應屬一批。
1949 年中央博物院與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故宮博物院、中央圖書館等
1 曾昭燏:《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概況》,李淑萍、宋伯胤選注《博物館歷史文選》,2000 年,
第191 頁。
2 譚旦冏:《“中央博物院”廿五年之經過》,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0 年,第197 頁。
3 曾昭燏:《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概況》,第183 頁。
一起遷到臺灣,1965 年“中央博物院”並入臺北故宮博物院。胡厚宣《八十五年來甲骨文材料之再統計》1、孫亞冰《百年來甲骨文材料統計》2 均計臺灣地區藏甲骨有“中央博物院 79”,但未作説明,不知數據來源及現藏。葛亮《一百二十年來甲骨文材料的初步統計》3 認爲原中央博物院文物移交臺北故宮博物院,並確認臺北故宮現藏甲骨20 片。此20 片不知是什麼情況。不過,根據《史語所購藏甲骨集》一書之“來源説明”,其第2 號次爲“中央研究院購自南京,原骨45 版,發表於《殷虛文字外編》。”4 此批甲骨或許即中央博物院所購繪園甲骨。《外》全部著録了此批甲骨拓片,編號爲三〇至七五,其目録注明來源爲“購自南京原骨四十五版”。另據《史語所購藏甲骨集》“材料來源表”統計,史語所購藏甲骨中,《南師》二所著録者8 例,其中有7 例來源爲“號次2”。這與上文所言《南師》二著録繪園甲骨相合。
5. 其他
上文已及,《合集材料來源表》所見,《外》所著録繪園甲骨中,有一片來源爲“所康”,即《外》218、《合集》3430 ;一片來源爲“吉博”,即《外》223、《合集》21309。宋振豪先生梳理古代史所藏康生舊藏甲骨源流,謂經謝午生元嘉造像室、慶雲堂、李宗侗等遞藏5,似與何遂無涉。據《大陸現藏之甲骨文字》,吉林博物館藏甲骨“所藏包括羅振玉藏11 盒206 片,另有黃鏡涵、徐喜辰、武國勛藏及舊存。”6 也看不出與繪園關聯。
1 胡厚宣:《八十五年來甲骨文材料之再統計》,《史學月刊》1985 年第4 期,第20 頁。
2 孫亞冰:《百年來甲骨文材料統計》,《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 年第1 期,第34 頁。
3 葛亮:《一百二十年來甲骨文材料的初步統計》,《漢字漢語研究》2019 年第4 期,第45 頁。
4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史語所購藏甲骨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9 年,第156 頁。
5 宋鎮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甲骨》前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
6 胡厚宣:《大陸現藏之甲骨文字》,第830 頁。
五、繪園舊藏甲骨來源
若上述我們對繪園舊藏甲骨現藏分析無誤,則繪園甲骨現藏國家博物館129 片、青島博物館27 片、上海博物館12 片、史語所45 片、古代史所1 片、吉林博物院1 片。繪園所藏甲骨共約215 片。
關於繪園甲骨的來源,目前所見沒有專門記載。《何遂年譜簡編》於1930 年記:“是年先生閑居北平,致力於繪畫考古,尤著力於甲骨文之搜集。”1 不知此説所據爲何,但綜合各方面信息,此説應該與事實接近。何遂1929 年年底搬到北平定居,1932 年開始處理其甲骨等藏品。而且這期間正有部分殷墟甲骨流到北平市面。
1929 年年末史語所第三次殷墟發掘期間,河南省博物館也派人在當地發掘;1930 年史語所暫停殷墟發掘。在此期間,因當地混亂,殷墟甲骨多有流出者。白玉崢根據《佚》所收繪園甲骨分期,也指出何遂甲骨得於北平:“審何氏此藏,三及四期者爲最夥,約當十之七以上;極可能得於北平之間。”2 前面已述,北大圖書館藏容庚《殷契卜辭》稿本所收富晉書社藏、施密士藏、何敘甫藏,與《殷契佚存》所收何遂藏、施密士藏、王富晉藏,很可能爲一批甲骨。施氏所藏多屬三期,且衆所皆知爲殷墟所流出3,繪園甲骨也多爲三、四期。不僅《殷契佚存》所收繪園甲骨61 片,即國圖本全部129 片,也都是以三、四期爲主。據我們粗略統計,國圖本129 片中屬三、四期的有歷組43 片、無名組52 片,約占七成多。《殷契佚存》與《殷契卜辭》所附,應該都是當時北平市面所見殷墟流出甲骨。《殷契佚存》與《鄴中片羽初集》所收也多有交叉,《殷契佚存》所收通古齋主人黃濬60 片、於省吾7 片都見於《鄴中片羽初集》。曾毅公《五十年來之甲骨學》述及黃濬通古齋甲骨流散情況云:“所收甲骨頗夥,一部分發表於《鄴中片羽》初、二、
1 何達、王苗主編:《何遂遺蹤:從辛亥走進新中國》,第355 頁。
2 白玉崢:《〈殷契佚存〉概論》,《中國文字》新十一期,1986 年,第183 頁。
3 董作賓:《殷契佚存》序,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33 年影印本。
三集。先後分售於省吾、輔仁大學之華裔學會、北京圖書館及胡厚宣。”1 或許《殷契佚存》等所著録皆出自通古齋。我們曾分析,善齋甲骨有部分來自通古齋2。根據本書所附“繪園甲骨綴合情況表”(見“檢索表”之表七),繪園三、四期甲骨掇與善齋甲骨綴合,或可説明何遂等舊藏甲骨確實來自通古齋。白玉崢文又云“蓋《鄴初》所著録之拓本,多與《粹編》《甲編》《文録》等之拓本相綴合,而何氏此藏,則可與《鄴初》之拓本密接綴合,當爲同時同坑所出土者。此雖僅據一片之綴合而予推測,未必能概括其全部,抑亦未必全非。”3 白氏所云與《鄴初》綴合,應指《合集》35085(《佚》206 +《鄴初》下38.10(《京》4687))。至於與《甲》綴合,如:《合集》22473(《佚》223) 《合集》13179 乙(《甲》212) 《合集》13179 甲(《甲》257)。《佚》206、223 皆繪園舊藏,而《甲》212、257 爲史語所第一次發掘所得4,故《鄴初》所著録部分繪園甲骨與史語所第一次發掘爲同一地點。
“繪園甲骨綴合情況表”所録各組綴合中,師組皆與《京人》綴合。我們知道《京人》所收基本爲羅振玉舊藏甲骨,此3 組綴合也許反映繪園甲骨部分原爲羅振玉舊藏,應得自古董店,屬早期出土品。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626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