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唐詩風情:翻開淒美婉轉的篇章,聞一多談古典詩的流麗與輝煌
滿額折

唐詩風情:翻開淒美婉轉的篇章,聞一多談古典詩的流麗與輝煌

定  價:NT$ 299 元
優惠價:79236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6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古典詩史不容忽略的一頁×現代詩史不應遺忘的名家

以大唐風情為經,以絕句律詩為緯
聞一多透過詩人之筆,書寫出篇篇絢爛動人的詩評

那些背不熟的唐詩、記不全的古人生平,
就讓本書帶領你一一重拾,再次沉醉其中!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論詩聖杜甫
杜甫,一個說到唐詩時便不得不提的名字。曾言「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的早慧詩人,留給世人的印象大多是沉鬱憂傷的一道影子。杜甫少時多病而好學,遍覽名家經典,心慕古今豪傑。待其弱冠,杜甫遊遍天下,四處結交名士,「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然而,安史之亂爆發後,目睹百姓顛沛流離,加之自身貧病交迫,杜甫心中的憂傷愈見分明,並將其對世人的憐憫融入於創作中:「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一句反映出他對於戰爭中傷亡不斷的感慨悲嘆。

▼「千載獨步,唯公一人」:論謫仙人李白
談到李白,也許人人腦中都會立時浮現出他的詩句,就如同他的〈靜夜思〉中所寫:「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的詩作就像那一輪明月,引領歷代學子感懷當時盛唐氣象。
李白愛詩、愛自由、愛美酒。生性奔放的他,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最後留給世人的,除了名篇佳句,還有「撈月溺亡」的浪漫猜想。暫且不論其真偽,從〈月下獨酌〉中,我們可以看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一句,展現了李白視萬物有靈並引為知己的豐富想像力;而「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恰恰反映出這位詩仙獨特的人生哲學。

▼「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論詩奴賈島
該「推」,還是「敲」?看似無甚值得注意的一字,卻能讓賈島苦思冥想半天!關於賈島,人們知道的實在太少;其生平考據多半來自後人的小說和稗官野史,直至今日,仍有學者持續爭論、考證賈島的出身地以及早年經歷。從賈島留下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見其凜冽峭硬的風格即為賈島詩的一大特色:「歸吏封宵鑰,行蛇入古桐」,聞一多評賈島「愛靜,愛瘦,愛冷,也愛這些情調的象徵」。賈島在挑選題材上別具匠心的眼光,更突顯出他的詩作中有別於其他詩人的寒意及幽靜。

〔本書特色〕
本書為民初詩人聞一多唐詩研究的代表作。書中收錄數篇精鍊優美的詩歌評論,並附有相關考證,足見作者用心及對古典詩之熱愛。主要論及初唐四傑、宮體詩發展,還有詩人賈島、孟浩然與「李杜」的生平,內容豐富,筆法生動,堪稱是古典詩研究專著中的佳作。

作者簡介

聞一多(西元1899~1946年),本名家驊,字友三,中華民國詩人、學者、大學教授,現代作家,與徐志摩、梁實秋等人成立新月社。因家傳淵源,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著有詩集《紅燭》、《死水》,古典文學研究《楚辭補校》、《神話與詩》、《古典新義》、《唐詩雜論》、《離騷解詁》等。

目次

類書與詩

宮體詩的自贖

四傑

孟浩然

賈島

少陵先生年譜會箋

岑嘉州繫年考證

杜甫

英譯李太白詩

附錄一 中國學術界的大損失―悼聞一多先生

附錄二 論詩學門徑(節選)

書摘/試閱

孟浩然

(西元六八九年-西元七四〇年)

當年孫潤夫家所藏王維畫的孟浩然像,據《韻語陽秋》的作者葛立方說,是個很不高明的摹本,連所附的王維自己和陸羽、張洎等三篇題識,據他看,也是一手摹出的。葛氏的鑑定大概是對的,但他並沒有否認那「俗工」所據的底本――即張洎親眼見到的孟浩然像,確是王維的真跡。這幅畫,據張洎的題識說:

雖軸塵缣古,尚可窺覽。觀右丞筆跡,窮極神妙。襄陽之狀頎而長,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乘款段馬――童總角,提書籍負琴而從――風儀落落,凜然如生。

這在今天,差不多不用證明,就可以相信是逼真的孟浩然。並不是說我們知道浩然多病,就可以斷定他當瘦。實在經驗告訴我們,什九人是當如其詩的。你在孟浩然詩中所意識到的詩人那身影,能不是「頎而長,峭而瘦」的嗎?連那件白袍,恐怕都是天造地設,絲毫不可移動的成分。白袍靴帽固然是「布衣」孟浩然分內的裝束,尤其是詩人孟浩然必然的扮相。編《孟浩然集》的王士源應是和浩然很熟的人,不錯,他在序文裡用來開始介紹這位詩人的「骨貌淑清,風神散朗」八字,與夫陶翰〈送孟六入蜀序〉所謂「精朗奇素」,無一不與畫像的精神相合,也無一不與孟浩然的詩境一致。總之,詩如其人,或人就是詩,再沒有比孟浩然更具體的例證了。

張祜曾有過「襄陽屬浩然」之句,我們卻要說:浩然也屬於襄陽。也許正唯浩然是屬於襄陽的,所以襄陽也屬於他。大半輩子歲月在這裡度過,大多數詩章是在這地方、因這地方、為這地方而寫的。沒有第二個襄陽人比孟浩然更忠於襄陽、更愛襄陽的。晚年漫遊南北,看過多少名勝,到頭還是:

山水觀形勝,襄陽美會稽。

實在襄陽的人傑地靈,恐怕比它的山水形勝更值得人讚美。從漢陰丈人到龐德公,多少令人神往的風流人物,我們簡直不能想像一部《襄陽耆舊傳》,對於少年的孟浩然是何等深厚的一個影響。了解了這一層,我們才可以認識孟浩然的人、孟浩然的詩。

隱居本是那時代普遍的傾向,但在旁人僅僅是一個期望,至多也只是點暫時的調濟,或過期的賠償,在孟浩然卻是一個完完整整的事實。在構成這事實的複雜因素中,家鄉的歷史地理背景,我想,是很重要的一點。

在一個亂世,例如龐德公的時代,對於某種特別性格的人,入山採藥,一去不返,本是唯一的出路。但生在「開元全盛日」的孟浩然,有那必要嗎?然則為什麼三番兩次朋友伸過援引的手來,都被拒絕,甚至最後和本州採訪使韓朝宗約好了一同入京,到頭還是喝得酩酊大醉,讓韓公等煩了,一賭氣獨自先走了呢?正如當時許多有隱士傾向的讀書人,孟浩然原來是為隱居而隱居,為著一個浪漫的理想,為著對古人的一個神聖的默契而隱居。在他這回,無疑的那成立默契的對象便是龐德公。孟浩然當然不能為韓朝宗背棄龐公。鹿門山不許他,他自己家園所在,也就是「龐公棲隱處」的鹿門山,絕不許他那樣做。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岩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自來去。

這幽人究竟是誰?龐公的精靈,還是詩人自己?恐怕那時他自己也分辨不出,因為心理上他早與那位先賢同體化了。歷史的龐德公給了他啟示,地理的鹿門山給了他方便,這兩項重要條件具備了,隱居的事實便容易完成得多了。實在,鹿門山的家園早已使隱居成為既成事實,只要念頭一轉,承認自己是龐公的繼承人,此身便儼然是《高士傳》中的人物了。總之,是襄陽的歷史地理環境促成孟浩然一生老於布衣的。孟浩然畢竟是襄陽的孟浩然。

我們似乎為獎勵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證生活的豐富,幾千年來一直讓儒道兩派思想維持著均勢,於是讀書人便永遠在一種心靈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與伊、皋,江湖與魏闕,永遠矛盾著、衝突著,於是生活便永遠不諧調,而文藝也便永遠不缺少題材。矛盾是常態,愈矛盾則愈常態。今天是伊、皋,明天是巢、由,後天又是伊、皋,這是行為的矛盾。當巢、由時嚮往著伊、皋,當了伊、皋,又不能忘懷於巢、由,這是行為與感情間的矛盾。在這雙重矛盾的夾纏中打轉,是當時一般的現象。反正用詩一發洩,任何矛盾都註銷了。詩是唐人排解感情糾葛的特效劑,說不定他們正因有詩作保障,才敢於放心大膽的製造矛盾,因而那時代的矛盾人格才特別多。自然,反過來說,矛盾愈深愈多,詩的產量也愈大了。孟浩然一生沒有功名,除在張九齡的荊州幕中當過一度清客外,也沒有半個官職,自然不會發生第一項矛盾問題。但這似乎就是他的一貫性的最高限度。因為雖然身在江湖,他的心並沒有完全忘記魏闕。下面不過是許多顯明例證中之一: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然而「羨魚」畢竟是人情所難免的,能始終僅僅「臨淵羨魚」,而並不「退而結網」,實在已經是難得的一貫了。聽李白這番熱情的讚嘆,便知道孟浩然超出他的時代多麼遠: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可是我們不要忘記矛盾與詩的因果關係,許多詩是為給生活的矛盾求統一、求調和而產生的。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對於他,詩的需要便當減少了。果然,他的詩是不多,量不多,質也不多。量不多,有他的同時人作見證,杜甫講過的:「吾憐孟浩然……賦詩雖不多,往往凌鮑謝。」質不多,前人似乎也早已見到。蘇軾曾經批評他「韻高而才短,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材料」。這話誠如張戒在《歲寒堂詩話》裡所承認的,是說盡了孟浩然,但也要看才字如何解釋。才如果是指才情與才學二者而言,那就對了,如果專指才學,還算沒有說盡。情當然比學重要得多。說一個人的詩缺少情的深度和厚度,等於說他的詩的質不夠高。孟浩然詩中質高的有是有些,數量總是太少。「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式的和「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式的句子,在集中幾乎都找不出第二個例子。論前者,質和量當然都不如杜甫,論後者,至少在量上不如王維。甚至「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質、量都不如劉長卿和十才子。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孟浩然。真孟浩然不是將詩緊緊的築在一聯或一句裡,而是將它沖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

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曛。回瞻下山路,但見牛羊群。樵子暗相失,草蟲寒不聞。衡門猶未掩,佇立望夫君。

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詩沒有:

垂釣坐磐石,水清心亦閒。魚行潭樹下,猿掛鳥藤間。遊女昔解佩,傳聞於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還。

淡到看不見詩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詩,不,說是孟浩然的詩,倒不如說是詩的孟浩然,更為準確。在許多旁人,詩是人的精華,在孟浩然,詩縱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餘。在最後這首詩裡,孟浩然幾曾作過詩?他只是談話而已。甚至要緊的還不是那些話,而是談話人的那副「風神散朗」的姿態。讀到「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還」,我們得到一如張洎從畫像所得到的印象,「風儀落落,凜然如生」。得到了象,便可以忘言,得到了「詩的孟浩然」,便可以忘掉「孟浩然的詩」了。這是我們前面所提到的「詩如其人」或「人就是詩」的另一解釋。

超過了詩也好,搆不上詩也好,任憑你從環子的哪一點看起。反正除了孟浩然,古今並沒有第二個詩人到過這境界。東坡說他沒有才,東坡自己的毛病,就在才太多。

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誰能了解莊子的道理,就能了解孟浩然的詩,當然也得承認那點「累」。至於「似之而非」,而又能「免乎累」,那除陶淵明,還有誰呢?

原載《大國民報》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36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