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中醫自學十八講:瞿岳雲教授精講從零開始學懂中醫(簡體書)
滿額折

中醫自學十八講:瞿岳雲教授精講從零開始學懂中醫(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38 元
定價
:NT$ 828 元
優惠價
87720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2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共分為18講,涵蓋天地之道與物以類聚——陰陽、五行理論,以象論臟的五臟系統——藏象(臟腑)理論,縱橫交錯的人體網絡——經絡、腧穴理論,無形之氣與有形之血——氣血理論及病症,高貴的生命源於水——津液理論及病症,百病所生各有所因——六淫、七情病因病症,邪正斗爭與防患未然——病機、防治理論,視覺妙用,目察診病——四診之望診,語言技巧,嘴上功夫——四診之問診,三個指頭,把握人脈——四診之脈診,提綱挈領,綱舉目張——八綱辨證,為官在位,失職追責——臟腑辨證,因病嘗百草——中藥性味功效,協同之妙用——方劑配伍功效,逐步學會辨治內科常見病症,逐步學會辨治外、男科常見病症,逐步學會辨治婦、兒科常見病症,逐步學會辨治其它科常見病症。

作者簡介

瞿岳云,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原病證研究室主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診斷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專業委員會常委。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其中部分已收入《中醫年鑒》。編著學術著作、教材30本,代表著作有《悟變中醫》《中醫經方全書》《疑難病症中醫辨治》《常見病症中醫辨治》《中醫診斷歷代醫論》等。

名人/編輯推薦

★ 名家心悟:本書系我國著名中醫學家瞿岳云教授從業中醫40余年教學、臨床經驗之總結,重在瞿老對中醫學的心悟體驗和授業解惑,從而讓讀者系統了解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和臨床價值。

★ 輕鬆學懂:本書不追求“高深廣博”的學術層次,亦不生搬硬套教材的固定模式,而是站在“自學”的角度,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象比喻和案例分享將中醫理論的基本內涵和中醫臨床的診療法則說清楚、道明白。

目次

目 錄

講天地之道與物以類聚——陰陽、五行理論
天地之道,萬物綱紀——陰陽之說
“物以類聚”的聯繫法則——五行之說

第二講以象論臟的五臟系統——藏象(臟腑)理論
相應聯繫的取象思維——中醫認知方法論
在解剖基礎上的取象推理——藏象學說的形成
有諸內者必形諸於外——控制論黑箱方法
不同於西醫的系統劃分——獨特的五臟系統
“官職”不同各謀其政——五臟各自的功能
以通為用協助行政——六腑各自的功能
別於其常輔助執政——奇恒之腑的功能
團結一致協同配合——臟腑之間的關係

第三講縱橫交錯的人體網絡——經絡、腧穴理論
人體互聯網絡——經絡系統
經絡系統的主幹——十二經脈
猶如湖澤的奇異經脈——奇經八脈
聯繫調節人體機能——功能應用
找準位置攻其一點——腧穴與針刺
一針見效得氣病除——穴位與主治

第四講無形之氣與有形之血——氣血理論及病症
無形之氣
有形之血
氣血不和,百病乃生——氣血病症

第五講高貴的生命源於水——津液理論及病症
滋潤人體的津液
氣血與津液相互關聯
“幹旱與水災”——津液病症

第六講百病所生各有所因——六淫、七情病因病症
六氣逆亂——外感病因
情志過度——內傷病因
病理垃圾堆積——繼發病因
審症求因——病因辨證

第七講邪正斗爭與防患未然——病機、防治理論
抓住要害——發病機制
防患未然——防治原則

第八講視覺妙用,目察診病——四診之望診
得神者昌——望神
察顏觀色——望色
審臟之苗——望舌
觀人之首——望頭面
五臟外應——望五官
人之主幹——望軀體
手足形態——望四肢
隱蔽下竅——望二陰
查看膚表——望皮膚
分泌排泄——望排出物

第九講語言技巧,嘴上功夫——四診之問診
惡寒發熱——問寒熱
水液代謝——問汗出
痛定思因——問疼痛
喝水吃飯——問飲食
諸多不適——問頭身胸腹
耳目視聽——問耳目
失眠嗜睡——問睡眠
代謝糟粕——問二便
婦女特事——問經帶

第十講三個指頭,把握人脈——四診之脈診
血脈相聯——脈診原理
寸口之脈——診脈部位
持脈有道——診脈方法
以常衡變——正常脈象
以脈測病——病理脈象
區別相似——脈象鑒別
復合相兼——相兼病脈

第十一講提綱挈領,綱舉目張——八綱辨證
表裡寒熱虛實——基本證候
相兼錯雜轉化——證候關係

第十二講為官在位,失職追責——臟腑辨證
君主之官失職——心病辨證
相傅之官失職——肺病辨證
倉廩之官失職——脾病辨證
將軍之官失職——肝病辨證
作強之官失職——腎病辨證
腑官失職——腑病辨證
臟腑相累——臟腑兼病辨證

第十三講因病嘗百草——中藥性味功效
中藥基本知識
功效不同,門類有別——中藥分類

第十四講協同之妙用——方劑配伍功效
方劑基本知識
配伍不同,功效各別——方劑分類

第十五講逐步學會辨治內科常見病症
慢性病毒性肝炎
慢性支氣管炎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冠心病
原發性高血壓
慢性淺表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膽囊炎
潰瘍性結腸炎
腸易激綜合征
反流性食管炎
消化性潰瘍
胃下垂
肝硬化
病態竇房結綜合征
脂肪肝
高脂蛋白血症
慢性腎小球腎炎
隱匿性腎小球腎炎
腎病綜合征
IGA腎病
慢性腎衰竭
慢性腎盂腎炎
類風濕關節炎
糖尿病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白細胞減少症
腦動脈硬化症
老年性癡呆
癲癇
緊張性頭痛
三叉神經痛

第十六講逐步學會辨治外科、男科常見病症
膽石病
泌尿系結石
頸椎病
腰椎骨質增生症
腰椎間盤突出症
膝關節骨關節炎
腦外傷後綜合征
血栓性靜脈炎
痛風
坐骨神經痛
慢性蕁麻疹
銀屑病
過敏性紫癜
白癜風
慢性前列腺炎
前列腺增生症
功能性陽痿
功能性不射精症
精液液化不良症
精子異常不育症
免疫性不育症

第十七講逐步學會辨治婦、兒科常見病症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痛經
閉經
多囊卵巢綜合征
盆腔瘀血綜合征
慢性盆腔炎
子宮內膜異位症
子宮肌瘤
卵巢囊腫
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症
免疫性不孕症
不明原因不孕症
圍絕經期綜合征
先兆流產
習慣性流產
乳腺增生症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病毒性心肌炎
流行性腮腺炎
百日咳
麻疹
兒童多動綜合征
二十三、抽動穢語綜合征
小兒腹瀉
小兒厭食症
小兒遺尿症

第十八講逐步學會辨治其他科常見病症
瞼腺炎
眼乾燥症
結膜炎
角膜炎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化膿性中耳炎
梅尼埃病
慢性鼻炎
變應性鼻炎
慢性咽炎
慢性喉炎
白塞病
復發性口腔潰瘍

書摘/試閱

講天地之道與物以類聚——陰陽、五行理論

天地之道,萬物綱紀——陰陽之說
當人們一提到“陰陽”的時候,常常會想起一句貶人不懂事的話:“你不知道天地陰陽。”這裡就說到相對自然“天地”而言,“天在上為陽,地在下為陰”。可見陰陽是一對抽象的概念,它滲透進中國傳統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至今我們仍然能夠感覺到它的存在。比如面對大自然的氣候變化,我們常見到“昨天陰雨連綿,今日陽光燦爛”等,都使用著“陰”和“陽”二字。
“陰陽”一詞的產生,早來源於古人對自然現象和事物的直接觀察,本身並非玄而又玄。地球自轉一周即為一天,出現白天黑夜的交替。白天氣溫較高,能見度較強,象徵著光明,人們也處於繁忙的活動狀態;夜晚氣溫較低,能見度弱,象徵著黑暗,人們也處於悠閑的安靜狀態;如此氣溫高與低、繁忙活動與悠閑安靜、黑夜與白晝之分非常明顯,因而將自然界具有氣溫較高、能見度較強、繁忙活動、象徵著光明之特點的“白天”歸屬於“陽”,將氣溫較低、能見度較弱、悠閑安靜、象徵著黑暗之特點的“黑夜”歸屬於“陰”,說明陰陽原本是古人從大自然獲得靈感而總結出來的一個相對概念。人類順應這個規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經歷長期的生存適應,使得人體的生命節律也與地球自轉發生的陰陽變化同步協調,地球上的萬物都是隨著地球的自轉而協調適應。陰陽學說被廣泛地用於解釋一切事物,成為普遍真理,堪稱中國人發明的“宇宙定律”。我們的祖先把陰陽借用到醫學之中來解釋深奧的醫學道理,可見它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
一、從化驗結果的“陰性、陽性”說起——陰陽的基本概念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去醫院看病,做某某化驗檢查的經歷,而對於某個化驗檢查,人們常聽到的是“陰性”或“陽性”兩種結果,陰性就說明沒有什麼事,陽性就意味著存在有某種病症。推而廣之來說,如物理學中的陰電、陽電,陰離子、陽離子;數學中的正數、負數,奇數、偶數,乘方、開方,微分、積分等都是指的相互關聯事物的兩端。
“陽陰”初的涵義是非常樸素的,它是指物體對於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則為陽,背向日光則為陰,並不具備哲學上的涵義。以後隨著人類對事物的觀察範圍不斷擴展,陰陽樸素的涵義逐漸得到引伸。如向日光處溫暖、明亮;背日光處寒冷、晦暗。於是古人就以光明、黑暗、溫暖、寒冷分陰陽。如此不斷引伸的結果,就幾乎把自然界所有的事物和現象都劃分為陰與陽兩個方面。就晝夜而言,白晝為陽,黑夜為陰;就氣候而言,睛天為陽,雨天為陰;就季節而言,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就上下而言,上部為陽,下部為陰;就方位而言,東南為陽,西北為陰;就物質形態而言,氣態為陽、液態為陰等等。這時的陰陽不再特指日光的向背,而變為一個概括自然界具有對立屬性的事物和現象雙方的抽象概念。
那麼,事物或現象陰、陽屬性劃分的依據是什麼?陽代表著極積、進取、剛強等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事物和現象,陰代表著消極、退守、柔弱的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事物和現象。一般地說,凡是活動的、外在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功能的、功能亢進的,統屬於陽的範疇;沉靜的、內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質的、功能衰減的,統屬於陰的範疇。例如,從事物的動運變化看,“靜者為陰,動者為陽”,當事物處於安靜狀態時便屬於陰,而處於躁動狀態時便屬於陽。事物和現象雙方陰陽屬性的劃分,不能搞反了,把“陰”說成“陽”,把“陽”說成“陰”,造成“陰差陽錯”。因為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的劃分,不能隨意顛倒,而是有一定準則的。
二、無所不指,無所定指——陰陽的基本特性
(一)陰陽的相關性
所謂陰陽的相關性,也稱為關聯性,是指陰陽所分析的物件,應當是同一範疇、同一層面的事物或現象,只有相關聯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內部的兩個方面,才可以用陰陽加以解釋和分析。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存在著陰陽的兩個方面,並且由於陰陽的運動變化,推動著事物的發展變化。由此可見,陰陽是自然界的根本規律,是一切生物生長、發展、變化的根源。但是,用陰陽來說明事物及其屬性,這些事物必須是相互聯繫的而不是毫不相干的。如人體內部的氣和血,同為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屬於同一個層面、同一範疇,因氣具有溫煦、推動作用,故規定其屬陽;而血具有營養、濡潤作用,故規定其屬陰。人體的生長壯老死的整個生命過程,就是陽氣與陰精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但若以方位的上與下,溫度的冷與熱,自然界的火與水,人體的氣與血而言,就不能把上與冷、下與熱、火與血這樣不在同一範疇的事物進行陰陽定性。不同層面、不同範疇的事物,如果在陰陰屬性上沒有可比性,就不能進行陰陽屬性的劃分。例如,一件金利來高級襯衣與一筐紅富士萍果,就無法進行陰與陽的屬性劃分。
(二)陰陽的相對性
所謂陰陽的相對性,是指各種事物或現象以及事物內部對立雙方的陰陽屬性不是的、一成不變的,而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變的,它通過與自己的對立面相比較而確定,隨著時間和地點的變更而發生改變。也就是它無所不指,亦無所定指。所以中醫說“陰陽二字,固以對待言,所指無定在”(《局方發揮》)。這種相對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陰陽可以互相轉化。陰和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轉化,如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如在人體氣化運動過程中,物質和功能,物質屬陰,功能屬陽。二者在某種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物質可以轉化為能量,功能也可以轉化為物質。如果沒有這種物質和功能之間的相互轉化,生命活動就不能正常進行。
其二,陰陽的無限可分性。由於陰陽是相對的,所以陰陽的每一方面還可以再分陰陽,表現為事物的無限可分性。例如晝為陽、夜為陰,而上午為陽中之陽,下午則為陽中之陰,前半夜為陰中之陰,後半夜為陰中之陽。陰陽之中仍可再分陰陽。由此可見,自然界任何相互關聯的事物都可以概括為陰和陽兩類,任何一種事物內部又可分為陰和陽兩個方面。事物這種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繫的現象,在自然界中是無窮無盡的。所以中醫說:“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素問·陰陽離合論》)這種陰陽屬性的相對性,不但說明了事物或現象陰陽屬性的規律性、複雜性,而且說明了陰陽概括事物或現象的廣泛性,即每一事物或現象都包含著陰陽,都是一分為二的。
(三)陰陽的不可分離性
從自然現象看,沒有天,就無所謂地,沒有地,也無所謂天;沒有晝,就無所謂夜,沒有夜,也無所謂晝;沒有熱,也無所謂寒,沒有寒,也無所謂熱。從方位上看,沒有上,就無所謂下,沒有下,也就無所謂上;沒有左,無所謂右,沒有右,也就無所謂左;沒有南,無所謂北,沒有北,也就無所謂南。所以說:“陰不可無陽,陽不可無陰”(《質疑錄》)。說明陰陽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陰依存於陽,陽依存於陰,陰陽雙方均以對方存在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條件。陰陽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深刻地揭示了陰陽兩個方面的不可分離性。
三、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借陰陽理論以釋醫理
中醫學借陰陽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並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是中醫學的重要認知方法之一。它滲透於中醫理論體系的各個層面,因而臟腑有陰陽之別,病理有陰陽盛衰之變,病症有陰證陽證之分,治療有溫陽滋陰之異,藥物性味有寒涼陰藥與溫熱陽藥的不同,等等。
(一)臟腑陰陽——闡釋人體組織結構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也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陰陽對立統一體,人體內部充滿著陰陽對立統一現象,人的一切組織結構,既是有機聯繫的,又可以劃分為相互對立的陰、陽兩部分。所以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素問·寶命全形論》)。“陽化氣,陰成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五臟六腑之有形實體屬於陰,而五臟六腑之功能(即五臟、六腑之氣)則屬於陽。即當事物表現為氣化功能時便屬於陽,而成為有形物質時便屬於陰。根據陰陽所代表的不同功能和屬性,中醫學把對人體具有溫煦推動作用的氣稱之為“陽”,而把對人體具有營養滋潤作用的氣稱之為“陰”。就人體部位來說,人體的上半身為陽,下半身屬陰;體表屬陽,體內屬陰;體表的背部屬陽,腹部屬陰;四肢外側為陽,內側為陰。
就人體臟腑功能特點來說,心肺脾肝腎五臟結構上為實體性器官,功能上主藏精氣,故屬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結構上為管腔性器官,功能上主傳化物,故屬陽。就人體經絡來說,經屬陰,絡屬陽,而經之中又有陰經與陽經,絡之中又有陰絡與陽絡。就十二經脈而言,外屬陽,內屬陰,故有行於上肢外側的手三陽經與行於上肢內側的手三陰經之分,行於下肢外側的足三陽經與行於下肢內側的足三陰經之別。就人體血與氣而言,血為陰,氣為陽。在氣之中,營氣在內為陰,衛氣在外為陽。
總之,人體上下、內外、表裡、前後各組織結構之間,以及每一組織結構本身之間的複雜關係,無一不包含著陰陽的對立統一。
(二)氣血陰陽——闡釋人體生理功能
中醫學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對立統一的協調關係使陰陽處於動態平衡狀態的結果。人體生理活動可概括為陰精(物質)與陽氣(功能)的矛盾運動。屬陰的物質與屬陽的功能之間的關係,就是這種對立統一關係的體現。營養物質為陰,功能活動為陽,營養物質(陰精)是產生功能活動(陽氣)的物質基礎,而功能活動又是營養物質的能量表現。人體的生理活動(陽氣)是以物質(陰精)為基礎的,沒有陰精就無以化生陽氣,而生理活動的結果,又不斷地化生陰精,沒有能量也不能化生物質。這樣,物質與功能,陰與陽共處於相互對立、依存、消長和轉化的統一體中,維護著物質與功能、陰與陽相對的動態平衡,保證了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例如,屬陽的氣具有生血、行血、攝血的功能;而屬陰的血則有載氣、藏氣、生氣的作用。氣血之間又體現著陰陽關係的多個層面。
不論是物質與功能的矛盾運動,還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都說明在正常生理情況下,陰與陽是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處於一個有利於生命活動的相對平衡的協調狀態的。如果陰陽不能相互為用而分離,陰精與陽氣的矛盾運動消失,升降出入停止,人的生命活動也就結束了。
(三)正邪陰陽——說明人體病理變化
用陰陽學說來闡釋人體的生理病理,則認為“陰平陽秘”,即陰陽的平衡協調,是人體生理活動的基礎。這種平衡協調關係一旦受到破壞,使陰陽失去平衡,便會產生疾病。因此,疾病的發生發展取決於兩方面的因素:一是邪氣,所謂邪氣,就是各種致病因素的總稱。二是正氣,正氣泛指人體抗病能力。邪氣又有陰邪(如寒邪、濕邪)和陽邪(如風邪、火邪)之分,正氣又有陰精和陽氣之別。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就是邪正斗爭過程,邪勝正衰導致陰陽失調而出現各種各樣的病理變化。無論外感病或內傷病,其病理變化的基本規律,不外乎陰陽的偏盛或偏衰。
1陰陽偏盛:盛,有余、亢奮之意。指陰或陽的任何一方面偏亢過盛而高於正常水平的病理狀態。中醫學把它概括為“陰勝(盛)則陽病,陽勝(盛)則陰病”;“陽勝(盛)則熱,陰勝(盛)則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1)陽盛則熱:指陽邪侵犯人體,機體呈現出功能亢奮,而表現為一系列實熱征象的病證。如暑熱屬陽熱之邪,共侵入人體,可造成機體陽氣偏盛而出現高熱、汗出、口渴、面赤、脈數等症,其性質屬熱,所以說“陽盛則熱”。因為陽熱亢盛往往可以導致陰液的損傷,出現口渴飲冷、膚燥便結等陰液虧耗現象,故曰:“陽盛則陰病”。“陽盛則熱”,是就因陽邪所致疾病的性質而言;“陽盛則陰病”,是指陽盛狀態下對陰的制約過度,使機體呈現陰精(津)受損的病理狀態。
(2)陰盛則寒:指感受陰邪致體內功能受到阻滯障礙,而表現為一系列實寒征象的病證。如寒冷屬陰邪,受寒飲冷可以造成機體陰氣偏盛,出現腹痛泄瀉、舌淡苔白、脈沉遲等症,其性質屬寒,所以說“陰盛則寒”。陰寒偏盛往往可以導致陽氣的損傷,出現形寒肢冷等陽氣耗傷的現象,故曰:“陰盛則陽病”。“陰盛則寒”,是指因陰邪所致疾病的性質而言;“陰盛則陽病”,是指陰盛狀態下對陽的制約過度,使機體呈現功能減弱的病理狀態。
以上陰陽的偏盛,是產生中醫學所說的實寒證、實熱證的病理基礎。
2陰陽偏衰:衰,不足、虧虛之意。指陰或陽的任何一方面低於正常水平的病理狀態。無論是陰或陽的不足,無力制約對立的另一方面,必然導致另一方的相對偏亢。
(1)陽虛則寒:指體內陽氣虛損,對陰精的制約能力減退,導致陰精(津)相對偏盛的病理狀態。臨床常表現為形寒肢冷,面色蒼白,神疲蜷臥,小便清長,舌淡胖,脈沉微等虛寒征象的病證。
(2)陰虛則熱:是指體內陰精虧虛,對陽氣的制約能力減退,導致陽氣即功能相對偏盛的病理狀態。臨床常表現為五心煩熱,或低熱不退,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等虛熱征象的病證。
以上陰陽的偏衰,即產生中醫學所認識的虛寒證和虛熱證。
3陰陽互損:指陰或陽任何一方虛損到一定程度而引起另一方逐漸不足的病理變化。包括陰損及陽和陽損及陰。
(1)陰損及陽:指陰虛到一定程度時,不能滋養於陽,使陽亦隨之生成不足的病理過程。此即“無陰則陽無以生”。表現為臨床中先有陰虛的症征,繼之又出現陽虛症征的病證。例如腎陰虧虛致形體消瘦,腰膝酸軟,五心煩熱,遺精滑精等,陰損及陽,致腎陽虧虛,則同時出現形寒肢冷、腰膝冷痛、陽痿不舉、小便清長等陰陽兩虛證候。
(2)陽損及陰:指陽虛到一定程度時,無力促進陰的化生,使陰亦隨之化生不足的病理過程。此即“無陽則陰無以化”。表現為臨床中先有陽虛的症征,繼之又出現陰虛症征的病證。同理,例如腎陽虧虛,陽損及陰,則繼也表現出腎陰陽兩虛症征。
陰陽不可分離,“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終導致“陰陽兩虛”的病理狀態。
“物以類聚”的聯繫法則——五行之說
從“買東西”而非“買南北”說起。
宋代王安石有一次上朝,路遇提籃購物者,問曰:何往?答曰:買東西。“為何買東西不買南北?”購物者啞然。王安石哂然一笑答:“東通於木,西屬金,南為火,北為水,中間是土,提籃金木能盛,水火土不能盛也,故曰買東西。”這其中就含有五行之義。可見“五行”不僅常見於我國古代文獻之中,而且早已深入人心,生活中處處都有它的影子。
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用以認識宇宙,解釋宇宙事物在發生發展過程中相互聯繫法則的一種學說。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所構成,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逐漸地認識到自然界這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著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約的關係,從而引申出五行間具有相生相克的關係,逐漸形成了五行學說。
中醫學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領域,用以觀察人體,闡述人體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之間的有機聯繫,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成為中醫學獨特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喜歡數字“5”與“8”其理一也——五行的概念
學習或接觸過中醫的人都知道,中醫特別喜歡數字“五”。那麼中醫對“五”為何如此“情有獨鐘”呢?說來話長,簡而言之,是受金、木、水、火、土五行學說的影響。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用以認識宇宙,解釋宇宙事物在發生發展過程中相互聯繫法則的一種學說。因為當時社會上都流行著“五”,處在這種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歷代醫家也不是獨居“世外桃源”,因而也就不可避免的受到當時屬於哲學範疇的五行學說“五”的熏陶,將其引入中醫學之中,為我所用。其理就像當今人們都喜歡“8”一樣,商家、賓館、酒樓開業,結婚慶典,往往擇吉日良辰,都選帶“8”字的月、日、時辰;買小車上牌照,買手機上號碼,都想選帶“8”字的。就連我國首次舉辦的奧運會開幕式,也選擇在2008年8月8日。
“五行”一詞,初的涵義與“五材”有關,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或基本元素。這五種物質是人類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為常見和不可缺乏的基本物質。由於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經常接觸這五種物質,而且認識到這五種物質相互作用,還可以產生出新的事物,故《國語·鄭語》說:“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
對“五行”早作系統解釋的是《尚書·洪範》,這是五行思維的經典文獻。《洪範》說:“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說明了五行各自的特性與表現。
任何時代的人都以那一時代的理論思維為工具去認知、推理未知領域。此時的五行,已從金、木、水、火、土五種具體物質中抽象出來,上升為哲學的理性概念。古人運用抽象出來的五行性,採用取象類比和推演絡繹的方法,將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和現象分歸為五類,並以五行“相生”“相克”的關係來解釋各種事物和現象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這實際上就是為了使複雜的事物與現象條理化、系統化、類別化,以更有利於掌握與把握其規律。例如,不論怎麼說,從人的性別而言,無論高矮、胖瘦、美丑、貧富,一般不外乎男人、女人兩大類;從地域角度而言,不外南方人、北方人,廣州人、北京人,湖南人、湖北人等。這裡即是以木、火、土、金、水五類事物不同屬性為劃分依據,分為A、B、C、D、E五大類,或曰五大系。因此,五行學說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規律來認識世界、解釋世界和探求宇宙變化規律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
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說,五行已經超越了其物質性的概念,衍化為歸納宇宙萬物並闡釋其相互關係的五種基本屬性,並以此五種基本物質的特性為依據,來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論。中醫學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領域,用以觀察人體,闡述人體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之間的有機聯繫,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成為中醫學獨特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抽象特性的概括——五行的特性
古人在長期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通過對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觀察,歸納和抽象,逐漸形成的理性認識。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曲,是彎屈的意思;直,是伸直的意思。曲直,即能屈能伸之義。自然界的樹木具有向上生長、能屈能伸的特性,引申為凡具有生長、生發、舒暢、條達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均可歸屬於“木”這一系列。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兩個“火”字疊加,是炎熱的意思;上,向上。自然界的火具有熾熱、溫暖、向上(例如說“火氣衝天”)的特性,引申為凡具有溫熱、向上、升騰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均可歸屬於“火”這一系列。
土的特性:“土爰稼穡”,春種稱為稼,秋收稱為穡,指農作物的播種和收獲。意思是說春季播種在土地的“種物”,到了秋季就會收獲到更多的谷物等,說明“土”能“化生萬物”。自然界的土具有載物、生化的特性,故稱土載四行,為萬物之母。引申為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均可歸屬於“土”這一系列。
金的特性:“金曰從革”,從,順從,服從;革,革除,改革,變革。自然界的金具有能柔能剛,變革,肅殺(例如說“鳴金收兵”)的特性。引申為凡具有肅殺、收斂、清潔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均可歸屬於“金”這一系列。
水的特性:“水曰潤下”,“潤,濕潤;下,向下”;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自然界的水具有滋潤、就下、閉藏的特性。引申為凡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動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均可歸屬於“水”這一系列。
由此可以看出,中醫學所說的五行,不是指木、火、土、金、水這五個具體物質本身,而是五種不同屬性的抽象概括。如肝以柔和為性,富含生發之機,便以能曲能直的“木”名之。脾以運動為事,為氣血生化之源,便以化生萬物之“土”名之。
三、廣泛的結構系統——五行的歸類
五行學說,將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以及人體的臟腑組織、生理病理現象,進行廣泛的聯繫和研究,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質、作用與形態,分別歸屬於水、火、土、金、水“五行”之中,借以闡述人體的臟腑組織之間的生理、病理的複雜聯繫,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關係。
五行學說對事物進行屬性歸類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是取象類比法:所謂“取象”,是指通過觀察而獲取客觀事物的感性形象、外在表象,尤其是事物的功能狀態。“類比”,就是以五行的特性為依據,與要認知的事物的特有征象進行比較,如果所要認知的事物征象與已知的五行中某一行的特性相同或相類似,就可以將該事物歸屬於五行中的某一類。
例如,某事物的征象與木的征象相類似,就將其歸屬於木;某事物的征象與火的征象相類似,就將其歸屬於火;等等。以五方的五行屬性歸類為例,東方為日出之地,充滿生機,與木的升發、生長特性相類似,故歸屬於木;南方氣候炎熱,植物茂盛,與火的炎上特性相類似,故歸屬於火;西部高原是日落之處,氣候涼燥,萬物凋落,與金的肅殺之性相類似,故歸屬於金;北方氣候寒冷,蟲類蟄伏時間長,與水的寒涼、向下和靜藏特性相類似,故歸屬於水;中原地區氣候寒濕適宜,有利於動植物的長養,與土的生化、承載特性相類似,故歸屬於土。
二是間接推演法:所謂間接推演法,是根據已知事物的五行屬性,推演至其他相關的事物,以求知其五行屬性的認知方法。中醫學以天人相應為指導,以五行為中心,以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人體結構的五臟為基本框架,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現象,以及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按其屬性進行歸納。
例如,木有升發的特性,而春季草木萌發,是生長周期的開始,生機勃勃,故春季屬木類;草木萌發,大地返青,故青色屬木;我國東方臨海,風調雨順,氣候溫暖潮濕,適宜植物的生化,故東方屬木;生是生長過程的開始,生機旺盛,故生屬木;果實未熟之前,其味多酸,故酸味屬木;平旦是一日的開始,太陽是從東方升起,是陽氣升發之時,故平旦屬木。通過這樣的取類比象,推理演繹,把自然界季節之春、地方之東、氣候之風、化生之生、顏色之青、味道之酸等歸屬於木類。結合到人體、臟腑的功能,將五臟之肝、六腑之膽、五官之目、之五體之筋、五志怒、五聲之呼等均歸屬於木類。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72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