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母親節暖心加碼,點我領取「限時加碼券」
莊子真義(簡體書)
滿額折

莊子真義(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價
:NT$ 408 元
優惠價
8735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精選《莊子》二十六篇原文進行注解和翻譯,分為內篇和外篇兩大部分,內篇為三字篇名的十二篇,外篇為兩字篇名的十四篇。作者傾力於莊子研究三十多年,廣泛吸收諸家研究成果,在考據、補佚、校正、斷句、注解等方面多有自己的獨特創見,尤其在譯文的流暢、優美上頗見功力。
本書特色:一是厘正篇目,努力恢復崔譔、向秀所本的戰國《莊子》原始本篇目結構;二是搜求佚文,努力恢復戰國《莊子》原始本文本樣貌;三是注解文句,通過細致的考據、補佚、校正、斷句、注解,訂正訛誤,尋求對《莊子》文義準確無誤的理解;四是翻譯,期望為今天的讀者提供忠實流暢、真切可讀的《莊子》。

作者簡介

楊廣學,山東高青人。美國佛羅裡達國際大學特殊兒童教育博士,南佛羅裡達大學心理學博士後。曾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名人/編輯推薦

1.以現代心理學解莊
本書精選《莊子》二十六篇原文進行注解和翻譯,時有以現代心理學解讀莊子的火花閃現。
2.版本獨特
本書突破陳見,將《田子方》《知北遊》等以三個字命名的五篇納入內篇,力圖厘正《莊子》原始本的篇目結構,努力恢復崔譔、向秀所本的戰國《莊子》原始版文本真貌。
3.輯佚有得
作者在《莊子》輯佚上有突破性的探索,從《列子》等書搜求出不少前人未曾注意到的《莊子》佚文。
4.翻譯用心
作者竭力尋求對《莊子》文義準確無誤的理解,在翻譯上十分用心,期望為今天的讀者提供忠實流暢、真切可讀的《莊子》。


莊子其人,逍遙人間而無有比肩者。《莊子》其書,歷經千年坎坷,理解者太少,誤解者太多。直至今日,莊子的哲理思想,還需要重新認識。如何傳承《莊子》蘊含的中華文化精神寶藏,尚需正本清源。
為嚴重的,是《莊子》的版本問題。
《莊子》原始本流傳於戰國,編成者應為莊周弟子。成書的年代,應在莊子歿(前 286)後至戰國晚期。原始本共有二十余篇,五萬余言。其中內篇七,是莊子自撰,莊子在世時大概已有流傳。外篇,為莊子弟子或後學編撰成篇。題為二字的,應為弟子後學所撰。撰寫或編輯者應有藺且(撰《寓言》等四篇),魏牟(撰《秋水》等六篇),其他篇則是其他弟子或後學所編撰。
西晉崔譔注本有二十七篇。向秀(約 227—272)“唯好《莊子》,聊應崔譔所注,以備遺忘”,注《莊子》二十六篇(一說二十七篇)。崔、向所注,均依原始本。
第二種版本,是漢初劉安本,由劉安(前 179—前 122)組織門客集體編輯,共有五十二篇,計十余萬言。成書當在劉安生前。司馬遷《史記》所述即此本。唐陸德明說“後人增足,漸失其真”。《晉書》記載:西晉泰始年間(265—274)司馬彪(約 240—306)“任秘書郎,轉丞,注《莊子》”。司馬注篇目依劉安本。
第三種版本,是郭象注本。郭本把向秀本和劉安本拿來,刪削原文,任意編織,做成了一盤雜拌。郭本流傳後世,影響大,爭論也多。
據《晉書·向秀傳》:“莊周著內外數十篇……莫適論其旨統也;秀乃為之隱解,發明奇趣,振起玄風,讀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時也。惠帝之世,郭象又述而廣之。
郭象(約 252—312)取向秀之注,編輯、點定,又“以意去取”,擇劉安本若干篇,增至三十三篇,分成內、外、雜篇,計六萬余言。郭象刪《閼弈》《意修》《危言》《遊鳧》《子胥》等整篇,以及他篇的部分,如今要確切清理,幾乎無望;要恢復原貌,已經十分困難,除非有新的資料出土。
《經典釋文》注《胠篋》提到“元嘉中郭注本及崔、向永和中本”,證明在東晉永和年間(345—356),向本與崔本均有流傳。至晚在南朝宋元嘉年間(424—453),郭象本已廣為流傳。今天的通行本,基本面貌來自郭本。向秀本則不傳。猜測其原因,帝制時代嚴密的思想鉗制和不時發作的文字獄,必然要考慮在內。向、郭二人有區別:畢竟向秀試圖融合儒道,但總還是“順著”莊子的意思說;而郭象全是“逆著”說,上下其手,將《莊子》篡改得面目全非。
郭象注莊,作於惠帝之世。《晉書》說,東海王司馬越對郭“甚見親委,遂任職當權,熏灼內外”。司馬越作為八王內爭的後來居上者,於 306 年挾持惠帝並主政,同年惠帝中毒身亡,司馬越立懷帝。310 年,司馬越挾首都官吏、軍隊、府庫南遷。311 年懷帝密令茍晞討伐司馬越,越在項城“憂懼而死”。《晉書·茍晞傳》說:“越得以宗臣遂執朝政,委任邪佞,寵樹奸黨。”而“操弄天權,刑賞由己”的親信中,郭象在列。郭象 312 年就死了,顯然與司馬越失勢直接有關。
通行本以郭象本為依據,後世又多有誤解和誤改,致使《莊子》越發面目全非。《莊子》研究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在於郭本作偽而造成的災難。
戰國時代,以竹簡編冊,極易散亂錯佚,經歷漢、魏,直至東晉,紙質的書籍才普遍流行,而版本也相應固定下來。從竹簡到紙張的歷史轉變,其間的承接交錯,對於《莊子》版本的形成和流傳,產生了關鍵性的影響。各種版本的形成和後來的考證,幾乎都集中在晉代,實乃事出必然。
目前的《莊子》研究,面臨一系列難題:
,《莊子》通行本結構有殘缺。尤其是橫遭刪削的文字已經很難恢復,讓人不勝慨嘆。
第二,《莊子》通行本內容有摻雜,尤其外篇和雜篇的選擇和編排,給後人的閱讀理解製造了巨大的障礙。今人讀莊子,面臨太多的障礙,可以說是層層有陷阱,處處有藩籬。
第三,《莊子》通行本文句注解有歪曲。注家隨意取舍內容,肆意篡改字句文義,以訛傳訛,層層疊加,使得《莊子》原文不傳,真義不彰,誤解流行。而歷史地形成的某種治莊“標準”話語,更容易使讀者陷入封閉的邏輯框架,流弊至大,害人至深。
今天的學者,除了等待並期盼考古發掘有新的文獻出現,還須廣泛搜求,認真考據,糾正偏誤,努力接近《莊子》文字的原貌,發掘其真義。這個目標,也正是作者為寫作《莊子真義》所確定的根本任務。
直至目前,國際流傳和外文翻譯也存在很多難題。《莊子》外文翻譯一直面臨重重困境。主要的,還是因為所據版本有根本缺陷,即使翻譯家再好,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中國人較早英譯《莊子》,而且對世界產生廣泛影響的,是馮友蘭;馮氏通過書名,給莊子冠上一頂“道家”的帽子,然後通篇談論郭象如何發展道家哲學並登上“”。在這本英文《莊子》中,哲學的議論,幾乎全用西方流行的幾個概念來裁剪。由此一例即可知,郭象的篡改,對《莊子》的流傳,造成了多麼惡劣的影響。
我們不滿於摻了假的《莊子》,不滿於被遮蔽了真面目的莊子;我們一定要努力追尋《莊子》的真意義,莊子的真精神!當今世界迷思甚多,迫切需要《莊子》來救治。
《莊子》深邃的思想和詩性的文字,獨步先秦而光照後世。其言說宏大而玄妙,不是輕輕鬆松就能透視無余;其文風深奧曲折,敘事簡練而幽深,說理則層層彰彰,篇章結構錯綜,回環往復,容易讓人有霧裡看花之感,似乎無法固定把握。莊子行文與人不同,隨說隨掃而不留痕跡;莊子的言說,乃是獨具一格的“言無言”。他用獨具特色的寓言,創造情境故事和對話來敘事;用反復而變動不居的話語,表達義理的分合、變遷;用危言以驚世,創生出許多新穎的觀念和母題,其行文恣肆汪洋,隨說隨掃,言有盡而意不絕,言說者有道術而無成心,讀者似得之而實失之,應接之間,連環無暇。要理解這樣超一流的文章,對於我們這些時隔兩千三百年的現代人,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本書撰者致力於完成四項工作。
一、重新厘定篇目。
首先,需要說明:郭象對外篇和雜篇的隨意分派,是玩弄障眼法的騙術。內七篇,是莊子自著;而另外以三字命名的篇章,卻被無端犧牲掉了。本書將內篇擴大為十二篇,均以三字命名;內七篇是莊子親撰,其余五篇則是莊子的主意、材料,本人未能親自完成,由弟子整理成篇,卻應歸為莊子的著作。只要我們仔細閱讀,就可在其中發現莊子本人的思想氣質和莊子當時的歷史脈絡,不是其他人可以作得出來的。原始的手經驗資料,原創的文思和哲理,別人無法杜撰,只能歸功於莊子本人的天才、膽識和人生積累。
所以,本書將內七篇之外的三字名篇都歸入內篇。這樣做,可以更好地保存莊子思想的豐富性和完整性。被通行本劃入外篇和雜篇的三字名篇,其重要性被嚴重低估。而且因為脫離了篇章語境,很多本來連貫的思想也遭到割裂湮滅。希望本書的版本重建,能恢復莊子文字的真面目,使我們當代人能夠得見更完整的莊子真言真意。
本書所列十四篇,其文字質量的優勝,是選擇的主要依據。外篇都是由弟子後學所作,編為外篇,都以二字題名,當然是出於尊師的姿態,更重要的,則是內容和文質確有根本性的區別。內篇是莊子本人的著作,外篇是弟子後學的文章集成。當然,外篇也有很多精彩之處,但內外篇的區別,不難分辨,仔細推敲,便可得到印證。所選的個別篇章中,文字偶有瑕疵,在注解中會有所議論,可供讀者參考。
全書內十二外十四的格局,此書首倡。是否恰當,有何得失,需要學術批評和爭論,也需要由時間和歷史做出回答。
二、搜求《莊子》佚文,盡力恢復《莊子》文字原始的樣貌。
張湛注《列子》,尤其是《黃帝》篇,保留了大量的《莊子》佚文以及向秀的原注,使我們能循著蛛絲馬跡,追蹤《莊子》原始本的真相。關於《列子》的所謂真偽,關於《莊子》《列子》先後等問題,此處不能詳論。有關考據的問題和細節,注釋中有具體詳盡的討論。學術論爭,應該而且必須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可縱容任何的專斷。在此需要指出,近代以來“全盤西化”的主張,全面“疑古”的風氣,對於中華文明的資源保護和精神傳承,造成了很多困擾,無形之中配合了個別洋人圖謀根除中國文化的殖民主義意識形態戰略。對此,我們善良的國人一定要有所警惕。在涉及源頭性的中華古文化、歷史和精神寶藏的研究時,旗幟鮮明地“認祖歸宗”,反對民族歷史和文化的虛無主義偏向,是我們民族團結和國家昌盛的保證。從廣闊的視野看歷史,看文化,才能在研究具體問題時不迷路。
三、訂正文本並新作注解。
本書多方尋求佚文和參考材料,通過細致的考據、補佚、校正、斷句、注解,尋求真切無誤的理解,多方詢證而排除誤解,注重細節,盡力做到資料翔實,論證清楚。凡有改動,必有標注,以便於識者批評。
四、盡力做好白話文的“今譯”。
《莊子》文本翻譯之難,學人皆知。《莊子》文本,無論現代漢語今譯,還是英文翻譯,目前都遠遠不能令人滿意。遙想當年,戰國中期的一個個漢字和一篇篇文章,古拙生動而文理璀璨,在莊子手中成就了何等的哲學風彩!我們今天的人,難道只能望洋興嘆嗎?期望本書能克服諸多困難,為讀者提供一本忠實而流暢、真切而可讀的現代文《莊子》。至於是否實現了這一目標,則要等待讀者評判。
古今中外,很多深具見識、正直不阿的學者,都真心關注《莊子》,並做過孜孜不倦的探究,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和啟示。對中華文化寶藏的傳承與守護,有心之人世代不絕。本書所參考的文獻甚多,未必能一一注明;從各位研究者得到許多教益,在此謹表示由衷的謝忱!
天喜文化的王業云先生作為責任編輯,為本書反復修訂和順利出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的許多批評和建議極富智能,為本書增色甚多!在此表達真誠的感謝!
本書的訂正和闡發,多與通行本相左,引發爭論在所難免。學術批評,乃人類文明創造的正途,我們都應該舉雙手歡迎。由於本人見識不廣,能力有限,雖多年沉浸其中且反復斟酌,本書仍會有不少疏漏和錯誤。學術者,天下公器也。因私廢公之事,為真學者所不取。殷切盼望讀者不吝賜教,使錯誤得以匡正,迷茫得以澄清,文化精粹得以傳承,如此則實為學術與文化演進之大幸!

2020 年大雪成稿,2021 年冬至修改,2022 年寒露訂正
楊廣學識
於海上觀山閣

目次

目錄

序 //I 

內篇十二 
逍遙遊 //003 
齊物論 //017 
養生主 //047 
人間世 //052 
德充符 //072 
大宗師 //086 
應帝王 //111 
田子方 //124 
知北遊 //142 
庚桑楚 //163 
徐無鬼 //180 
列御寇 //205

外篇十四 
寓言 //221 
山木 //230 
達生 //249 
至樂 //274 
秋水 //284 
則陽 //302 
外物 //320 
讓王 //335 
惠施 //356 
胠篋 //364 
在宥 //372 
天運 //384 
天地 //401 
天下 //424 

主要參考書目 //439

書摘/試閱

文摘

莊子真義內篇第四

人間世

題解
間(jiàn),參與其間。人要行道於世,應居何處,應適何方?何為順天,何為因人?如何存己,如何助人,如何定天下之定?莊子的答案是:心齋而虛明,乘物以遊心,可以遠禍患,避斧斤,能解生民於倒懸。
顏回見仲尼,請行。
曰:“奚之?”
曰:“將之衛。”
曰:“奚為焉?”
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1],民其無如矣!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願以所聞,思其所行[2],則庶幾其國有瘳乎!”
仲尼曰:
“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
“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命之曰災人。災人者,人必反災之,若殆為人災夫!且茍為悅賢而惡不肖,惡用而求有以異?若唯無詔,王公必將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將熒之,而色將平之,口將營之,容將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順始無窮,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於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幹,是皆修其身以傴拊[3]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是好名者也。且昔者堯攻叢、枝、胥敖,禹攻有扈[4],國為虛厲,身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實無已。是皆求名實者也,而獨不聞之乎?名實者,聖人之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雖然,若必有以也,嘗以語我來!”
顏回曰:“端而虛,勉而一[5],則可乎?”
曰:“惡!惡可!夫以陽為充,孔揚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違[6],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名之曰日漸之德,不成。而況大德乎!將執而不化,外合而內不訾[7],其庸詎可乎!”
“然則我內直而外曲,成而上比[8]。內直者,與天為徒。與天為徒者,知天子之與己,皆天之所子 a,而獨以己言蘄乎而人善之,蘄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謂之童子,是之謂與天為徒。外曲者,與人之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禮也。人皆為之,吾敢不為邪!為人之所為者,人亦無疵焉,是之謂與人為徒。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其言雖教,謫之實也[9],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雖直而不病,是之謂與古為徒。若是則可乎?”
仲尼曰:“惡!惡可!大多政,法而不諜。雖固,亦無罪;雖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猶師心者也。”
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
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心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
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若此,則可以為齋乎?”
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b 。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 c 也。”
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
夫子曰:
“盡矣!吾語若!若能入其樊而無感其名[10],入則鳴,不入則止。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則幾矣。
“絕跡易,無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
“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之[11]。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
“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12]也,伏戲、幾蘧之所行終[13],而況散焉者乎!”

今譯
顏回見孔子辭行。
(孔子)問:“要去哪裡?”
“去衛國。”
“做什麼?”
(顏回)說:“我聽說衛王為人偽善狡詐,做事獨斷專行,把國事當作兒戲,而且從不反省自己的過錯;他不顧百姓死活,亂行暴政,滿城的死尸堆積起來,如同大澤裡的蒿草亂麻。百姓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夫子教導我們:‘治理有序的國家,你可以離開,動亂不寧的國家,你可以前往。醫家門前病人多。’我想遵循夫子的教導,用於指導自己的踐行;或許衛國還有辦法救治吧!”
孔子說:
“唉,恐怕你這是要一路奔赴刑場吧?道理應保持純一,不宜雜多;言語雜亂而紛擾,會使人憂慮不堪,怎麼能幫人改正錯誤!古代的至人,首先要自己安穩立身,然後才能幫助別人。自己修煉的功夫還不到家,怎有能力去制止暴君的胡作非為呢?
“再說,你也知道,人世間德性喪失和智巧產生的緣由吧?德性淪喪是由於名分,智巧紛出是由於斗爭。名分導致傾軋,智巧是斗爭的工具。名分與知巧,都是兇器,不是用於完善個人品行的!
“況且,德性淳厚、信譽篤實的品行,尚未獲得認可;性情純美而不喜爭鬥的聲名,還沒有贏得信任。你急於在暴君面前宣揚仁義準則,暴君定會嫉恨你所表現的美德,而把你看作是一個災星!給別人帶來禍害的人,也必受別人的禍害。你很快就會大難臨頭!況且,假如衛君真的喜歡賢人而厭惡邪惡之徒,還會用得著向他人征求意見嗎?你不僅不能陳述諫言,王公大人們還會抓住你的疏漏,努力展現自己的辯才,直把你說得頭暈目眩,變臉變色,語無倫次,雖然強裝鎮靜,而內心已經準備屈服於他們。你這是拿火去滅火,用水去防水,可稱之為亂上添亂;你遷就一回,就不得不一直遷就,沒完沒了。你沒有獲得信任就犯顏直諫,必然慘死於暴君面前!
“從前,夏桀砍了關龍逢的頭,商紂王挖了比幹的心,是因為這兩位賢臣努力修身,替君主愛撫民眾,那是以下逆上,因而引起猜忌,君主妒忌他們有德性而收拾他們。這都是些好名的人啊!當年堯攻伐叢、枝、胥敖三國,禹討伐有扈,所到之處滿目瘡痍,都城夷為廢墟,王公身首異處,而討伐者還要繼續用兵,以攫取更多的實利。這些既求名譽又求實利的人和事,難道你不曾聽說過嗎?可見,釣名而取利,誘惑實在太大,堯和禹這樣的聖人都難以抗拒,何況你呢?雖然如此,你一定有自己的想法,不妨說來聽聽!”
顏回說:“我在衛君面前進諫,意圖正直而態度謙虛,盡心盡力地嘗試而意旨一以貫之,是否可行呢?”
(孔子)說:“唉,不行啊!你內心曲折,面色神采卻顯得老實和善,以隨人為常態而不違逆權威;你想要隨順衛君的情感,設法獲得他的接納,然後再施加影響。就說要他日行小善,他也是不會去做的!何況你要他躬行大德呢?他自會頑固不化,表面應付而內心卻鄙視你。你這一套怎麼行得通!”
(顏回說:)“那麼,我將內心耿直,表面和順;措辭審慎,上比古人。所謂內心耿直,就是與天為一類,知天子與我,都是天之所生,都是上天之子。我有話直說,自己的真話被人讚同或者不讚同,我豈能介意?葆有這樣的心態,別人都承認我有赤子之心。這就是與天道同行。所謂表面和順,就是與眾人為一類;跪拜鞠躬,是人臣的禮節。人家都如此,我也不敢不做。行事和別人一樣,就不會被人怪罪,這就是與人為一類。所謂措辭審慎,上比古人,就是與古人為一類。古人的事跡雖然包含道德教訓,但確有事實依據,而且古來有之,不是我顏回編造的。所以即使我說話直率,也不會被人詬病吧,這就是與古人為一類。以上的想法,可行嗎?”
孔子說:“唉,這怎麼行呢!你的綱領過於繁瑣,應用時又不知如何分別。雖然總體安全,別人找不出什麼毛病,但只是自保而已,不能感化衛君。看來你還是固守成心啊。”
顏回說:“學生實在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了,請先生賜我方略。”
孔子說:“我告訴你吧,你要齋戒!你心中抱著自己固有的成心,怎麼能實現呢?如果這樣行事就能成功,老天也以為不宜啊。”
顏回說:“我家裡很窮,已經好幾個月不見酒肉了,這可以算是齋戒了吧?”
(孔子)說:“這是祭祀的齋戒,不是心靈的齋戒。”
顏回說:“請教夫子,心靈如何齋戒?”
孔子說:“齊一你的心志!不用耳聽,用心聽;不用心聽,用氣聽。耳止於聽見聲音,心止於預期的結論。氣,虛靜空明,能包容萬物,消弭對待。唯有大道,集聚太虛。虛靜空明,就是心齋。”
顏回說:“未得天道之使,顏回有我;一旦得天道之使,顏回則無我。這樣,可算虛靜空明嗎?”
孔子說:
“是的,這才是真正的心齋!現在,我告訴你怎樣做吧。到了衛國,就像身體進了人家的樊籠,你不要去撼動衛君的名聲和威望。人家聽得進,你就講話,人家聽不進,你就閉口不言。不立醫家的門戶,不開治病的藥方。保持純一不雜,萬事隨緣而行。如此而已。
“消滅行路留下的印跡,還容易。行路不踏在地上,卻很難。被人的想法所驅使,容易作偽;被天道所驅使,難以作偽。只聽說有翅膀的會飛,沒聽說無翅膀的也會飛;只聽說有真知的人能知,沒聽說無真知的人能知。
“你看那虛靜之人,他自己坦蕩而光明,就能夠讓別人的心靈得以凈化,使別人喜悅之情油然而生,安寧而居。假若自己的心靈不寧,追逐遊思幻影,那就是‘坐馳’:身體在這裡坐著,心神卻早已馳驟無蹤影了。
“屏蔽耳目觀感,拋卻心知思慮,精神內通於虛空,那麼鬼神都願意來你家,何況人呢?虛己而進道,乃群生物化的根本歸宗,也是禹和舜練習的日常功夫,伏羲和幾蘧修行的終點目標,何況我們凡庸之輩呢!”

[注]
[1]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死者滿城,其數用大澤來量,溝壑填平,尸體如草如麻。
[2]願以所聞,思其所行:願以所聞來對照自己,懇切實行。“所行”舊作“則”,劉文典等據陳景元《闕誤》校正。
[3]傴拊:傴(yǔ)拊(fǔ),憐愛撫養。前舊衍“下”字。
[4]禹攻有扈:有扈(hù)氏,夏代部落。《史記·夏本紀》:“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啟遂即天子之位。有扈氏不服,啟滅有扈氏,天下咸服。”《尚書·甘誓》:“大戰於甘。”一說姒姓,在今原陽。一說姬姓,為東夷少昊族的九扈部落,在今新鄭一帶。莊子說“禹攻有扈”,乃是曲折行文。殺伐在啟,而傳位於子,開家天下之先例,根源在禹,所謂有其因方有其果。
[5]端而虛,勉而一:端,直白。虛,浮泛不固。勉,勉力。一,一貫始終。喻為了正派的目的而采取迂回多樣的方法。不妨戲稱為“曲線治國”。
[6]以陽為充,孔揚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違:此句爭議頗多。今斷句、解釋,與眾注家不同。陽,可有二解:一,解為陽氣之陽;二,解為佯裝之佯。今采第二義。充,充實。以陽為充,即“以佯充實”。孔,甚。揚采,臉上作出豐富的表情。常,作動詞用,即“以之為常”。常人之所不違:常隨人而不違逆。顏回老老實實地說出自己的謀略,仍然很真誠,因為他療國救人的目的是無私而善良的。
[7]執而不化,外合而內不訾:訾,資的借字,資,認真考慮。意為衛君會固執己見,表面順應,而不想采納別人的建議。
[8]內直而外曲,成而上比:成,誠。上比,合於上古。前面所說的以情感化人的曲線方略被否定,顏回在這裡又提出了以直白誠實作為策略。
[9]其言雖教,謫之實也:教,教訓。謫,通“適(適)”,適宜。言語雖然包含教訓,但合乎實際,使人難以反駁。顏回據理力爭的剛正形象,呼之欲出。
[10]入其樊而無感其名:進了人家的地盤,不要去撼動衛君的聲望。感,撼。
[11]吉祥止之:通行本為“吉祥止止”,後一個“止”字,疑為“之”之誤。
[12]禹、舜之所紐:紐,紐結。禹、舜尚糾結不通之處。
[13]伏戲、幾蘧之所行終:終,終點。伏羲、幾蘧修行的終目標。

【釋】
a 天子之與己,皆天之所子:王侯將相是天之子民,我等眾人也是天之所子。天生斯民,難道厚此薄彼!這種天真心態,唯至人能夠保持,下文稱之為童心。天真爛漫的童子,拿一個樹枝就可以與同伴遊戲玩賽馬,找一個泥塘就可以給自己加冕做國王,他們不為功利所束縛,不為私心所侵染,身體靈活而不凝滯,心神空靜而無纖塵,這不就是至人的模樣嗎?莊子筆下之顏回,通體明澈,神氣真摯,處處有情,倒顯得比孔夫子多了幾分可愛。原因非他,比起孔門其他任何一位,顏回的精神都更自由,性情都更灑脫!
b 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若一志,心志歸於一,即歸於道。關於目觀、神視、耳聽、心聽和氣聽的區別,可參考《列子·湯問》:江浦之間生麼蟲,其名曰焦螟,群飛而集於蚊睫,弗相觸也。棲宿去來,蚊弗覺也。離朱子羽方晝拭眥揚眉而望之,弗見其形;?俞師曠方夜擿耳俛首而聽之,弗聞其聲。唯黃帝與容成子居空峒之上,同齋三月,心死形廢;徐以神視,塊然見之,若嵩山之阿;徐以氣聽,砰然聞之,若雷霆之聲。
③虛者,心齋:虛者心齋,可能是莊子影響廣的一個著名論斷。人而順天,虛心進道,目標和途徑都明確無誤。“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就是具體的提示。耳聽音聲,心聽符契,氣聽天道。道,空虛無盡,廣大無邊,心齋而神生,可謂至人。


葉公子高將使於齊,問於仲尼曰:“王使諸梁也甚重。齊之待使者,蓋將甚敬而不急。匹夫猶未可動,而況諸侯乎!吾甚栗之。子嘗語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歡成。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執粗而不臧,爨無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1]!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兩也。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語我來!”
仲尼曰: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2]。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於悅生而惡死!夫子其行可矣!
“丘請復以所聞: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言必或傳之。夫傳兩喜兩怒之言,天下之難者也。夫兩喜必多溢美之言,兩怒必多溢惡之言。凡溢之類妄,妄則其信之也莫,莫則傳言者殃。故法言曰:‘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則幾乎全。’“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陽,常卒乎陰,大至則多奇巧;以禮飲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亂,大至則多奇樂。凡事亦然,始乎諒,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 a。“夫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也。風波易以動,實喪易以危。故忿設無由,巧言偏辭。獸死不擇音,氣息茀然,於是並生心厲。克核大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茍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終!故法言曰:‘無遷令,無勸成。過度益也。’遷令勸成殆事。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可不慎與!“且夫乘物以遊心,托不得已以養中,至矣。何作意為報也[3]!莫若為致命[4],此其難者。”

今譯
葉公子高即將出使齊國,特地來請教孔子:“楚王對我此次出使寄望很高,但齊君對待使臣,大概會表面恭敬,實際上卻會拖延。連一介平民都難以說動,更何況是一國之君呢?我心裡很犯難!先生曾經教我:‘凡事不論大小,不合乎道,就很難和諧成功。事情不成,必受君主懲罰;即使終辦成了,自己也會因為患得患失而釀成疾病。唯有德才俱盛的人,不論成功與否,都無後患。’我這人,習慣粗茶淡飯,飲食不求清涼。早晨接受使命,晚上就得喝冰水,我恐怕已生出內熱了吧?人事之真情還沒有處理,就已經陰陽失調。若完不成使命,又會有人道之患。這種兩難情形,身為人臣,我怎麼承受!先生有什麼避患之法可以教我嗎?”
孔子說:
“天下有兩大戒律,一是命,二是義。子女愛雙親是天命,系結於心而不能忘懷;臣下侍奉君主是人道之義,不論你走到哪裡,只要在天地之間,就無處可逃!天命與人義,都無法逃遁,所以叫大戒。侍奉父母,不論何種處境,都要讓他們安心無慮,這是孝親的極致;侍奉君主,不論什麼事情,都要讓君主安心無慮,這是忠心的極致。自養心性,不受哀樂影響,自知無可奈何而能安之若素,這是葆德的極致。為人臣、做子女的,本有許多迫不得已的地方,踐行實事,忘卻自身,哪裡會顧及貪生怕死的念頭?出使齊國,你就這樣去做吧!
“我還要說幾句我所聽到的道理。兩國交往,若是近鄰,要靠信用謀求親善;若是遠隔,只能靠言語來表達忠信。言語要靠使臣去傳達。傳遞雙方喜怒之言,是天下難的事情。雙方十分友好,難免有溢美之詞;雙方敵意十足,難免有溢惡之詞。事情說過了頭,都像謊話,難以令人信服,傳言之人必定遭殃。所以,《法言》說:‘傳話傳真情,不傳溢言,可以保全。’“再說,以巧斗力的雙方,開始的時候明來明往,似乎堂堂正正,後來就使用陰謀,過分的時候就用詭計傷人;人們恪守禮節,聚眾飲酒,開始的時候規規矩矩,後來便胡言亂語,過分的時候就荒淫無度了。凡事大抵如此:開始交往時互相謙讓,後來變成卑鄙下作;開始規劃時還簡單直白,即將終局時卻變得極其繁難。
“人言,如風吹水面,可以涌起層層波浪;世間之事,多環節的傳遞常常背離初始的真情。言語的風波會引起巨大的動亂,行為的失真會造成真正的危局。忿怒發狠,多是由於巧立言辭、歪曲事實造成。野獸臨死的時候,往往聲音局促,呼吸不暢,狂怒反撲。言辭過分嚴苛,引發他人的惡意反應,自己還不知道已經處於危險的境地。連自己當下的危險都不能知曉,未來的結局又如何能夠確切預料?所以《法言》說:‘不要擅自改變自己的使命,不要勉強別人而求取成功;言行過度了,就是滿溢。’懷揣私意和勉力強為,都有危險。成就良好的邦交關係需要時日,而一旦交惡就很難改善。怎麼能不慎重呢!
“順應外物變化,保持心神合一,盡人力而不輕言放棄,以此來葆養中氣精神,就是做人的至境。何必擔心事情的結果怎樣呢?為使命而盡全力,就是很不容易的了。”

[注]
[1]我其內熱與:向秀注:“食美食者必內熱。”郭注:“所饌儉薄,而內熱飲冰者,誠憂事之難,非美食之為。”
[2]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戒,雙手持戈,警戒,威懾。天地之間,無所逃遁者,君與親也。
[3]何作意為報也:舊作“何作為報也”。“意”字舊脫。故文義難解。郭注:“當任齊所報之實,何為為齊作意於其間哉!”今據郭注“作意”補。報,回復君命。
[4]莫若為致命:致,奉獻。《論語·學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盡心盡力去完成所托,是難能而可貴的,不需要思前想後,顧慮重重。

【釋】
a 始乎諒,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上文從以巧斗力和以禮飲酒為例,說明始乎陽,卒乎陰,大至則多奇巧;始乎治,卒乎亂,大至則多奇樂。接下來說凡事亦然,初的設想還算簡單明白,但即將終局時卻變得極其繁復而嚴峻。但凡世間各種人為的盤算和操弄,一旦既成事實,大概都難以擺脫每況愈下的可悲命運,人們能否從歷史經驗中汲取教訓,少做緣木求魚的蠢事呢?


顏闔將傅衛靈公大子,而問於蘧伯玉曰:“有人於此,其德天殺[1]。與之為無方,則危吾國,與之為有方,則危吾身。其知適足以知人之過,而不知其所以過。若然者,吾奈之何?”
蘧伯玉曰:
“善哉問乎!戒之,慎之,正汝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2]。雖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3]。形就而入,且為顛為滅,為崩為蹶。心和而出,且為聲為名,為妖為孽。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達之,入於無疵。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積伐而美者以犯之,幾矣!
“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4];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也;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
“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

今譯
顏闔即將擔任衛靈公太子的師傅,前來向蘧伯玉請教:“假如這裡有這麼一個人,德性天賦極其低劣,如果不幫他行正道,肯定會危害邦國;如果幫他行正道,肯定會危及我身。他的聰明足以發現別人對他不滿,卻不知為什麼對他不滿。對這種人,我該怎麼辦呢?”
蘧伯玉說:
“問得好!你要警惕,要謹慎!首先,你自己必須躬行正道:外表隨從謙和以取得信任,內心引導他來靠近正道。雖然如此,這兩條方略還是有隱患。親近他,但不能真心茍同他,調和他,而不可替他謀劃行動。你如果與他茍同,他做起壞事會走火入魔,一步步走向毀滅;你如果給他提出行動建議,他就會追逐名聲,弄虛作假,作妖作怪。他如果像個天真的孩子,你就要跟他一起做天真的孩子;他如果不拘小節,你也要不拘小節;他如果喜歡跨越界限,你也隨之跨越界限。能這樣做到位,可以避免出大錯。
“你知道螳螂吧?它奮起臂膀要阻擋滾動而來的車輪,是因為它不知自身的力量不能勝任,而自恃一己的才具有出類拔萃之美。你要警戒,要謹慎!一再顯耀自己的美德,而觸犯暴君,那不就是螳螂擋車的下場嗎!
“你知道養虎的人吧?他從不給老虎吃活物,因為活物會激發老虎撲殺的兇氣;也從不給老虎吃全物,因為全物會激發老虎搏斗的怒氣。要琢磨老虎的饑飽,隨時疏散老虎的暴性。虎與人是異類,但它會討好飼養者,那是因為養虎的人能順虎性。被老虎殺死的人,則是觸犯了虎性。
“有個愛馬的人,用竹筐接馬糞,用蚌殼接馬尿,恰巧有蚊虻圍繞,附著在馬身上。愛馬者突然拍擊馬背,馬受到驚嚇,掙斷口銜,直衝主人,毀傷其頭顱,撞碎其胸膛。愛馬者心腸極好,愛意極盛,卻是惹來禍端。你能不謹慎嗎?”

[注]
[1]其德天殺:天殺(shu`i),天賦的德性淺薄。殺,同“衰”,薄損。
[2]正汝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正身之途,即形就、心和。故“哉”後用冒號。
[3]就不欲入,和不欲出:接近他卻不茍同他,和氣相處而不替他謀劃。此例可證莊子平和待人、順人而不失己的立場。
[4]為其殺之之怒也:郭象注:“知其所以怒而順之。”郭嵩燾曰:“達其怒心,自有作用。所謂順者,非務徇其欲也,無使殺焉而不導之以怒也,無使決焉而不縱之以為怒也。茍無攖其怒而已,其心常有所自達焉,則順矣。”《列子·黃帝》梁鴦養虎與此有文義的重合。有關佚文,本書補入《達生》篇。


匠石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1],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2]。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
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 a。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
匠石歸,櫟社見夢曰:“女將惡乎比予哉?若將比予於文木邪?夫楂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泄[3]。此以其能,苦其性者也。空穴來風,桐乳致巢,此以其能,苦其性者也[4]。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於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與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幾死之散人,又惡知散木!”
匠石覺而診其夢[5]。弟子曰:“趣取無用,則為社何邪?”
曰:“密!若無言!彼亦直寄焉!以為不知己者詬厲也。不為社者,且幾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與眾異,而以義譽之[6],不亦遠乎!”

今譯
有個姓石的木匠要去齊國,走到魯國的曲轅,看見一棵被人供為社神的櫟樹。樹冠之大,可蔭蔽幾千頭牛,樹幹之粗,可達到百人合圍,樹梢之高,與山峰比肩,樹身高達十仞後才分出枝杈,可用來造獨木舟的旁枝不下數十個。圍觀的人熙熙攘攘,而石木匠連頭也不回,繼續趕他的路。
弟子在大樹下流連往返,看了個夠。他追上匠石,說:“自從徒弟帶著斧子跟從師傅學藝,從來沒見過這麼好的大木材,師傅卻一眼也不看,一步也不停,是什麼緣故呢?”
(石木匠)說:“罷了!不值一提,無非是一塊散木!做成舟船必沉,做成棺槨必腐,做成器具必壞,做成門窗會滲水,做成梁柱會生蛀蟲。這樣的不材之木,毫無用處,白白活了這麼多年。”
石木匠回到家,大櫟樹在夢中現身,說:“你要我向什麼樹看齊呢?說我是散木,把我跟文木相比嗎?那山楂樹、梨樹、橘子樹、柚子樹,都能結果實,果實剛成熟就被采摘,采摘時還要受傷害,大枝折斷,小枝扭曲。因為於人有用,才使自己的生命遭難。樹幹上有空穴,來風生涼爽,鳥雀來安家。因為於人有用,才使自己的生命遭難。天年未滿就半道夭折,不就是因為招搖己美而受害於俗世嗎?物皆如此,人亦不免!而我祈求自己對於世人無所可用,已經有很久了,雖多次犯險,差點兒喪生,如今得全性命,乃是以不材為我之大用。假如我對世人有用,哪裡能長成今天這樣的大樹呢。而且,你與我,同是天地間之一物,憑什麼你一門心思要對我刀斧相向呢?你這等毫無生氣的散人,怎會理解我這棵散木!”
石木匠醒來,細說了這個夢。徒弟問:“既然大櫟樹意在求取無所用的處境,它為何還要做祠堂的社神呢?”
(石木匠)說:“少說話!你如何懂得!櫟樹寄身於祠堂,的確引來不知者的詆毀。它若是不來做祭壇的神樹,不是早就被人家砍伐了嗎?櫟樹所珍貴的,與眾生完全不同;你以俗世之合宜的標準來評判櫟樹,豈非大錯特錯嗎!”

[注]
[1]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臨,俯瞰。仞,周制七尺為一仞。
[2]可以為舟者旁十數:可以制成獨木舟的旁枝,有數十個。
[3]小枝泄:泄,通“抴(yè)”,同拽。因牽拉而扭曲。
[4]空穴來風,桐乳致巢,此以其能,苦其性者也:今補此句十七字,是《莊子》佚文。“穴”或作“閱”“門”。《太平御覽》九百五十六引《莊子》:“空門來風,桐乳致巢。”司馬彪注:“門戶空,風喜投之;桐子似乳,烏鳥巢之。”《文選》宋玉《風賦》李善注:“莊子又曰:空閱來風,桐乳致巢,此以其能苦其性者。”潘安《悼亡詩》李善注:“莊子曰:空穴來風。司馬彪曰:門戶孔空,風善從之。”“以其所能,苦其性(生)者”,是就生物而論,按上下文脈,是說樹上洞穴招鳥來巢。
[5]覺而診其夢:診,評斷征候之因,分析緣由,例如“緣夢”。中國古時有診夢的習俗,美洲印第安人也有類似的夢藝術,具有濃郁的文化魅力。莊子關於真人“神全”“日夜無隙”的見解,可以把我們帶回古老的文化源頭,不可輕視!以“似占夢書”為借口而大刪莊書,不是愚蠢,就是邪惡。
[6]以義譽之:義,宜。譽,褒貶。

【釋】
a 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刀斧刑具隨身藏,殺伐決斷伏在心,如此之人,世間到處有,豈止於木匠之徒也!所以,大木在夢中挖苦匠石說:你與我,同是天地間之一物,憑什麼你一門心思要對我以刀斧相向呢?那些文木,因為自己有本領,而遭受生命的痛苦,天年未滿就半道夭折,無異於自我招搖而讓人以刀斧砍伐。而散木祈求自己對於世人無所可用,雖多次犯險,幾乎喪命,總算保住了小命,而以不材為生命之大用。可見戰國的世道人心多麼兇險,別人手中的斧斤隨時隨地會落到你的頭上,可見做人難,難於上青天!“方今之時,僅免刑焉”,莊子的不材之議,豈止是悲涼憤激之只言片語哉!


南伯子綦遊乎商之丘,見大木焉有異,結駟千乘隱,將庇其所藾[1]。
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異材夫!”仰而視其細枝,則拳曲而不可以為棟梁;俯而視其大根,則軸解[2]而不可以為棺槨;咶其葉,則口爛而為傷;嗅之,則使人狂酲[3],三日而不已。
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於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4]!

今譯
南伯子綦遊歷到商地的一個山丘,看見一棵大樹長得十分奇異:上千輛四匹馬拉的車靠近停車,可以全部遮蔽在大蔭之下。
子綦說:“這棵樹,不同尋常!這棵樹,用途肯定很特別吧?”抬頭望枝杈,彎彎扭扭不能做棟梁;低頭看樹幹,木心松軟不能做棺槨;嘗一嘗它的葉子,嘴舌長瘡;聞一聞它的氣味,能讓人如癲似狂,三天沉睡而不醒。
子綦說:“這真是一棵無用之樹!要不,怎會長得這樣巨碩。啊呀,神人,不就像這不材之木嗎?”

[注]
[1]結駟千乘隱,將庇其所藾:隱(yìn),依,靠。庇(bì),遮蔽。藾,樹蔭。
[2]軸解:軸,木心。解(xiè),懈,松軟不實。
[3]狂酲:癲狂如醉。
[4]以此不材:以,似。例如《漢書·高帝紀》“鄉者夫人兒子皆以君。”注:以,讀作“似”。此文以樹為喻,故說神人就像不材之木。


宋有荊氏[1]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2]者斬之;三圍四圍,求高名之麗[3]者斬之;七圍八圍,貴人富商之家求椫傍[4]者斬之。故未終其天年,而中道夭於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之以牛之白顙者與豚之亢鼻者,與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適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為大祥也。

今譯
宋國的荊氏園林,宜於種植楸樹、柏樹、桑樹。待樹長到一兩把粗時,就被尋求栓猴木樁的人砍走了;長到三四圍粗的時候,就被尋求高屋棟梁的人砍走了;長到七圍八圍粗的時候,就被尋求棺槨的富貴之家砍走了。所以未能終其天年,中途就已經被刀斧砍殺。這就是有材可用的禍患。自古以來,禳解災禍的祭祀有一個規矩,白額頭的牛,鼻子上翻的豬,患了痔瘡的人,都不能用於投河祭神。這個規定,所有的巫祝都知曉,因此這些都被人看作不祥之物。然而神人卻認為,有這些明顯的欠缺,是可以保命不死的大吉祥。

[注]
[1]荊氏:以姓氏為名稱的地名。
[2]狙猴之杙(yì):拴猴子的木樁。
[3]高名之麗:高屋的棟梁。名,大廈之頂。麗,同欐。
[4]椫(shàn)傍:棺槨。


支離疏者,頤隱於臍,肩高於頂,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脅。挫針治 ,足以糊口;鼓廁播精[1],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則支離攘臂而遊於其間;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2];上與病者粟,則受三鐘與十束薪。夫支離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者乎!”

今譯
有個名叫支離疏的人,下巴彎到肚臍下,肩膀高過了頭頂,臀部向上撅著,肛門朝天,大腿當作兩脅。他替人縫補,足以糊口;在街市上卜卦算命,足以養活十口人。官府來招募兵丁,支離疏張拳捋袖,嚷著要入伍;官府來征調勞役,支離疏因殘疾而免除;官府來救濟貧困,支離疏能領到三鐘米和十捆柴。在當下的世道,一個形體支離的人,竟有辦法得到利益以養身,長命百歲,何況德性支離的人呢?

[注]
[1]鼓廁播精:廁,同策,蓍草。精,疑為“糈(xǔ)”,精米。擊蓍播糈,卜筮算命的做法。
[2]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王上要打仗,派下徭役,支離疏因為身有殘疾,不用上戰場。


孔子適楚[1],楚狂接輿[2]遊其門曰:
“鳳兮鳳兮,何而德之衰[3]也!
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聖人成焉;
天下無道,聖人生焉。
方今之時,僅免刑焉。
福輕乎羽,莫之知載;
禍重乎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臨人以德!
殆乎殆乎,畫地而趨!
迷陽迷陽[4],無傷吾行!
吾行卻曲[5],無傷吾足!”

今譯
孔子周遊到楚國。楚國的狂人接輿來到孔子館所的門前,唱起歌來:
“鳳凰啊鳳凰,你的德性如此衰敗!
你寄望的將來,不可期待;
你仰慕的過往,不能追回來。
天下有道,聖人成就事業;
天下無道,聖人求生保命。
方今這世道,僅求避禍免酷刑!
幸福輕輕如羽毛,無人知道隨身帶;
災禍沉沉遍於地,無人知道要逃避。
罷了罷了,莫在人前炫耀己德;
危哉險哉,畫地為牢亦步亦趨。
荊棘荊棘,不要妨礙我行路;
行路繞道,不要刺傷我的足。”

[注]
[1]孔子適楚:孔子六十三歲至楚。
[2]楚狂接輿:嵇康《高士傳》:“狂接輿者,楚人也,耕而食。楚王聞其賢,使使者持金百鎰,車二駟,聘之曰:‘願煩先生理江南。’接輿笑而不應,使者去而遠徙,莫知所之。”
[3]何而德之衰:何而,舊作“何如”。而,你;而,爾,汝,義通。郭注:“當順時直前,盡乎會通之宜耳。世之盛衰,蔑然不足覺,故曰何如。”大意是:能高升就順時高升,何必管世人吃苦遭罪,這就叫“何如”!《論語·微子》作“何德之衰”。“而”字已不見。
[4]迷陽:荊楚人稱呼一種帶刺的灌木。
[5]吾行卻曲:繞道而行。張遠山認為應作“卻曲卻曲”。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1]。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今譯
山木,因為高大而被砍倒;樹脂,因為能燃燒,會變成灰燼。桂皮可食,就被人從根上鋸斷;樹漆可用,就被人切割得遍體鱗傷。世人皆知有用之物有實用,卻不知無用之物有大用。

[注]
[1]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寇,殺伐。陸德明《經典釋文》司馬云:“木生斧柄,還自伐;膏起火,還自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