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茶書十三種(簡體書)
滿額折

茶書十三種(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56 元
定  價:NT$ 336 元
優惠價:87292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作者潛心研究多年,全新譯解古代茶書經典十三種:《茶經》《茶錄》《東溪試茶錄》《品茶要錄》《大觀茶論》《宣和北苑貢茶錄》《茶譜》《茶錄》《茶疏》《茶解》《茶說》《煮泉小品》《陽羨茗壺系》。這些茶書極具價值,代表了當時茶文化的頂尖水平;以原創性為主,見解獨到;兼顧品水、茶具、地域之書。
跨越千年,與陸羽、蔡襄、宋徽宗、熊蕃、朱權、許次紓、田藝蘅……煮茗論道。
看古人如何采茶、制茶、藏茶、用火、品水、擇具、點茶、斗茶。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中國茶文化重點學科帶頭人余悅先生,茶文化學者、浙江農林大學關劍平教授,東亞茶道研究院院長、南山流茶道宗主馬守仁先生,聯袂推薦。

作者簡介

郭孟良,河南嵩縣人。歷史文化學者。著有《中國茶史》《中國茶典》《書香茶韻》《晚明商業出版》等。系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名人/編輯推薦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與國人相伴千年,日常中無處不在。古人給茶注入了豐富多樣的文化,使其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茶即慢生活,專注於茶,讓我們忙碌的身心得以放鬆。
這種源自中國的“平和”飲料,千年之中影響了全世界。它是中國的文化遺產,也是世界的文化遺產。
2022年11月29日,“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我國第4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全球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子項目Z多的一項,共44個子項目,涵蓋茶生產、加工、飲用等所有的程序及文化。
中國茶文化講究“茶和天下”,其“清靜和雅”的理念正契合了今日世界的需求。中國茶,連通全世界。
閱讀本書,可讓更多的人知茶、愛茶,共品茶香茶韻,感受蘊含其中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智能、情感、精神。

前言
人行草木間,茶性真善美。一片平凡而神奇的東方樹葉,蘊含著豐富的物質價值和博大的精神能量,早已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中國文化的歷史長河。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品茶、習茶、問茶悄然成風,茶的祖國又一次進入茶產業振興、茶文化復興和茶生活消費的新時代。
“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茶文化的傳習,還須從閱讀中國茶書開始。
所謂中國茶書,是指中國古典文獻中關於茶葉生產、製造、品飲及其相關問題的專門著作,是人類茶文化遺產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是中國茶文化的基本載體。在以正史藝文志和《四庫全書總目》為代表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的知識譜系中,它們屬於子部中“以收諸雜書之無可系屬者”的譜錄類。歷代茶書不僅記錄了各個歷史時期茶業發展的狀況,具有史料性,而且總結了茶葉生產、加工、品飲的實踐經驗,具有實用性,還留下了歷代茶人關於飲茶生活的藝術探索和精神追求,具有很高的科學和藝術價值。概括說來,茶書內涵豐富,兼及茶史、茶學、茶藝、茶道,堪稱中國茶文化的經典,因而茶書的解讀和品賞,乃是我們走進品茶生活空間及其文化精神堂奧的唯一門徑。
中國茶書出現於“茶道大行”的唐代中葉,由“茶聖”陸羽開其先河。他遍稽群籍,廣搜博采,並親歷各地茶區考察,出入三教,與各界名士交流研討,撰成《茶經》三卷十篇,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設其器,命其煮,論其飲,述其事,第其產,權其略,寫其圖,於建中元年(780)前後付梓行世,成就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茶葉百科全書。自此以後,“人間相學事春茶”,茶書的編撰蔚然成風,形成古典文獻的一個專門類別。
晚唐五代時期,茶書有十余種。現存張又新《煎茶水記》、蘇廙《十六湯品》、王敷《茶酒論》,裴汶《茶述》、溫庭筠《采茶錄》和毛文錫《茶譜》則僅存輯本,而楊曄《膳夫經》,一作《膳夫經手錄》,殘本見宋晁載之《續談助》,後收入《宛委別藏》等叢書,其中關於唐代茶品的記載,亦頗具文獻價值。
宋代是茶業的盛世,也是茶文化的精致時代,可以考知的茶書達三十種,傳世十一種,為我們留下以北苑貢茶為代表的末茶茶藝絕唱的完整記錄。其中既有茶藝專著蔡襄《茶錄》、趙佶《大觀茶論》,也有茶具專著審安老人《茶具圖贊》,茶葉評審專著黃儒《品茶要錄》,茶法專著沈括《本朝茶法》。特別是伴隨建溪北苑貢茶的一枝獨秀,關於建茶的地域性專書也獨盛一時,宋子安《東溪試茶錄》、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和趙汝礪《北苑別錄》是其代表。
明代衝泡飲法的變革和茶文化的發展,推動茶書編撰達於高潮。見於著錄的各類茶書有八十余種,存世五十多種。其中有的是整理匯編前代茶書文獻,如孫大綬《茶經水辨》《茶經外集》《茶譜外集》,益藩所刻《茶譜》,喻政《茶書》等;有的是采輯論茶之作而成,如屠本畯《茗笈》、夏樹芳《茶董》、陳繼儒《茶董補》、龍膺《蒙史》等,張謙德《茶經》、何彬然《茶約》、徐獻忠《水品》則在搜集前人文獻的基礎上“附益新意”;比較有價值的是根據當時及個人的茶文化實踐,“崇新改易”、自成一家的創新類茶書,如朱權《茶譜》、張源《茶錄》、許次紓《茶疏》、羅廩《茶解》、黃龍德《茶說》以及田藝蘅《煮泉小品》、周高起《陽羨茗壺系》等,堪稱明代茶書的代表作,也是散茶茶藝的經典之作。
清代茶書近二十種,大多匯抄類編而成,原創性茶書很少。值得一提的是陸廷燦《續茶經》,依陸羽《茶經》原目,“采摭諸書以續之”,保存了不少文獻資料,其規模亦堪稱古代茶書之最。
關於古代茶書的匯編整理,始於明代。益端王朱祐檳《清媚合譜•茶譜》十二卷,成書於嘉靖十八年(1539)之前,今存崇禎殘本八卷五冊。喻政《茶書》,一名《茶書全集》,初刻於萬歷四十年(1612),收書十七種,次年又增補再版,收書二十五種。清代陸廷燦《續茶經》中亦曾開列一份“茶事著述名目”,著錄茶書七十二種,間有錯訛和重出,實為六十七種。1958年,萬國鼎《茶書總目提要》著錄九十八種,其中現存五十三種。1999年,阮浩耕等《中國古代茶葉全書》,收錄茶書六十四種,後附存目六十種。2007年,鄭培凱、朱自振主編的《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收錄茶書一百一十四種(含輯佚)。然而,茶書,尤其是明清茶書的調查、發現還在繼續當中,同時,除了綜合性茶書,專題性的茶具、品水、茶法、藝文等的專書,地域性的如北苑、岕茶的專書以外,一些屬於某書的一部分,並非論茶專書,也被當作茶書輯出,如高濂《茶箋》出於《遵生八箋》,屠隆《茶箋》(《茶說》)出於《考槃余事》,曹學佺《茶譜》出於《蜀中廣記》和《蜀中方物記》,即使如李日華《運泉約》一篇短文,亦入《民俗叢書•茶書篇》,均依傳統習慣視為茶書;以此類推,如李時珍《本草綱目•茶》入《古今茶事》第一輯“專著”,另如學者所論王象晉《群芳譜》中的《茶譜》、文震亨《長物志》中的《香茗志》、盧之頤《本草乘雅半偈》中的《茗譜》,作為茶書,亦無不可。從出版傳播角度而言,茶書的不同組合、編纂和刊刻方式,亦可作為一種茶書看待。如此,茶書的數量就更多了。
那麼,面對如此卷帙浩繁的茶書文獻,如何別擇去取,如何確定閱讀的先後次序,又如何準確解讀其文字、全面理解其內涵,就是每一個有志於修習茶學、遊心茶藝的人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為廣大茶文化愛好者提供一個小型而精到的中國經典茶書讀本,便是筆者編撰本書的初衷。
本書選編的原則,首先是歷代具有經典意義、能夠代表當時茶文化水平的茶書;其次是只收原創性的茶書,纂輯匯編、采摭他文的一概不收;再次是兼顧地域性茶書,如宋代北苑貢茶,明代優秀茶書較多,故有關岕茶的兩種專書就只好割愛了;復次是兼及品水之書和茶具專書。以此標準,選錄茶書十三種:唐代一種——《茶經》;宋代五種——《茶錄》《東溪試茶錄》《品茶要錄》《大觀茶論》《宣和北苑貢茶錄》,另以《茶具圖贊》附於《茶錄》之後,並援先例將《北苑別錄》附於《宣和北苑貢茶錄》之後;明代七種——《茶譜》《茶錄》《茶疏》《茶解》《茶說》《煮泉小品》《陽羨茗壺系》。正編十三種,附錄二種,基本體現了上述四項選編原則,代表了唐代煎茶法、宋代點茶法和明代以來泡茶法三種茶藝形態,可以說中國茶文化的精華俱在。在整理方式上,正文選取較好的底本加以校勘,前加解題性說明,簡略介紹作者生平、文獻價值、版本情況等,後面則是將注釋和翻譯有機融為一體的“譯解”,同時為幫助讀者理解文獻,增加感性認識和視覺效果,選配了若干插圖。
需要說明的是,“茶書十三種”之名,古已有之,明末刻本,收錄《茶經》《茶錄》《試茶錄》《大觀茶論》《宣和北苑貢茶錄》《北苑別錄》《品茶要錄》《本朝茶法》《煎茶水記》《十六湯品》《述煮茶泉品》《采茶錄》《斗茶記》唐宋茶書十三種,今藏山東省圖書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為免使行家疑為《茶書十三種》的整理本,且所選既為古代茶書中的經典,故有朋友建議改為“茶書十三經”。然慮及本書乃為大眾選編的普及讀本,稱之為“經”,似過嚴肅,心下不免忐忑,因此仍名之“茶書十三種”。至於選擇是否妥當,整理是否嚴謹,形式是否便讀,還望讀者加以品鑒。同時,筆者也期待茶界專家不吝賜教,以便不斷修訂,臻於完善,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茶書十三經”、國人傳習茶文化的入門之作。

目次

前言/郭孟良
茶經………[唐]陸羽撰
茶錄………[宋]蔡襄撰
附:茶具圖贊……[宋]審安老人撰
東溪試茶錄…………[宋]宋子安撰
品茶要錄……………[宋]黃儒撰
大觀茶論……………[宋]趙佶撰
宣和北苑貢茶錄……[宋]熊蕃撰
附:北苑別錄……[宋]趙汝礪撰
茶譜………[明]朱權撰
茶錄………[明]張源撰
茶疏………[明]許次紓撰
茶解………[明]羅廩撰
茶說………[明]黃龍德撰
煮泉小品………[明]田藝蘅撰
陽羨茗壺系……[明]周高起撰

書摘/試閱

《大觀茶論》 宋徽宗趙佶 著
《大觀茶論》一卷,二十篇,一作《茶論》,宋徽宗趙佶(1082—1135)撰,宋代茶書代表作之一。
趙佶,北宋第八位皇帝,神宗第十一子。多才多藝,尤以書畫知名,卻治國無術,即位後驕奢淫逸,崇奉道教,任用奸佞,勞民傷財,成為北宋的亡國之君。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他於年底傳位於趙桓,稱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東京失守,他與兒子趙桓被俘,紹興五年(1135)四月死於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後被追謚為聖文仁德顯孝皇帝,廟號徽宗。著作有《御注老子》《黃鐘徵角調》《聖濟經》《御制崇觀宸奎集》等,多已散佚。在位期間(1100—1125),正當宋代茶業的鼎盛時期,他本人也精通茶事,曾經“親手調茶,分賜左右”。該書分二十目,對於茶之生長、栽培、采制、質量、烹點,尤其是點茶茶藝、茶具做了系統論述,體現了宋代茶文化發展的水平。
《大觀茶論》,《宋史•藝文志》及其他文獻未見著錄,唯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右聖宗茶論一卷,徽宗御制。”《文獻通考•經籍考》沿用此名。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稱:“至大觀初,今上親制《茶論》二十篇。”元陶宗儀《說郛》始收錄全文,定名《大觀茶論》,即今之《說郛》二本:宛委山堂本、涵芬樓本。今以宛委山堂《說郛》本為底本,而以涵芬樓本作參校。


嘗謂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之求者,其類不一。谷粟之於饑,絲枲之於寒,雖庸人孺子皆知。常須而日用,不以歲時之舒迫而可以興廢也。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衝澹間潔,韻高致靜,則非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矣。
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於今,百廢俱舉,海內晏然,垂拱密勿,幸致無為。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熏陶德化,咸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故近歲以來,采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咸造其極。且物之興廢,固自有時,然亦系乎時之污隆。時或遑遽,人懷勞悴,則向所謂常須而日用,猶且汲汲營求,惟恐不獲,飲茶何暇議哉!世既累洽,人恬物熙,則常須而日用者,固久厭飫狼藉。而天下之士,勵志清白,競為閑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篋笥之精,爭鑒裁之妙,雖下士於此時不以蓄茶為羞,可謂盛世之清尚也。
嗚呼!至治之世,豈惟人得以盡其材,而草木之靈者,亦得以盡其用矣。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後人有不自知為利害者,敘本末,列於二十篇,號曰《茶論》。
[譯解]
我曾經認為植物的根株從地下往上生長於天地之間,就是用來滿足人們的各種生存需要的,所以其種類也各不相同。稻谷之類的糧食作物是供人們充饑用的,絲麻之類的經濟作物是供人們御寒用的,即使是庸人和孩子也都懂得吃飯穿衣的道理。這些日常生活必需而又須臾不可或離的事物,是不會因為年景的好與壞、世道的和平和動亂而可以興廢的。至於說到茶葉這種植物,它占有浙江、福建一帶地方的秀美之氣,集中了山嶺川流之間自然之靈性,飲茶可以使人開闊胸襟、滌除郁悶,進而精神清爽、心境平和,其中的韻味卻不是庸人和孩子所能體會得到的;品飲之中那種淡泊高潔、雅致寧靜的幽趣,也是無法在生計窘迫、兵荒馬亂的歲月中體味和崇尚的。
自從宋朝建立以來,每年都要把福建建溪所產的茶葉作為貢品,這裡所出產的龍團鳳餅,美名甲於天下,而建安壑源的茶品也從此日負盛名。發展到了今天(北宋大觀年間,1107—1110年),我們的國家百廢俱興,海內晏然風清,朝廷之上,君臣勤勉治國,幸而達到了無為而治、國泰民安的境地。這時,無論是縉紳之家,還是平民百姓,都承蒙天地的恩澤,受到道德教化的熏陶,盛行高雅的生活風尚,競相從事品茗斗茶之事。所以,近年以來,人們采摘和挑選茶葉之精心,製作茶葉之工巧,講究茶葉品級之優秀,烹點品飲技巧之高妙,無不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況且事物的興廢,固然有其自身發展的時令和周期,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當時世道盛衰的影響。時局如果動蕩不安,人們的身心勞苦憂懼,那麼從前所謂日常生活必需而又須臾不可或離的東西,還要疲於奔命地汲汲營求,而且唯恐謀求不得,哪裡有閑暇去議論品茶之事呢?如今天下太平已久,人心平靜安閑,物質生活豐富,所以那些日常生活必需而又須臾不可或離的東西早已豐足有余,甚至散亂不整,到處丟棄。而天下的士人也都砥礪志趣,刻意追求清靜高雅,競相在休閑生活中尋求精神愉悅和娛樂享受,無不用金銀制成的茶碾來碾碎似美玉狀的茶餅,點湯擊拂,品茗斗茶,比較茶葉包裝加工的精巧,爭論鑒賞和裁定品級高下的奧妙。在這個時候,即使是地位低下的士人,也不把蓄茶品飲作為羞恥之事,飲茶真可謂當今太平盛世清雅的風尚啊!
天下升平的至治之世,不僅僅是人們得以充分發揮其才能,就是像茶葉這樣本性通靈的草木之類,也得以充分展示其功用。我偶然借著閑暇的日子,潛心研究茶道的精微,領悟到了其中的奧妙,考慮到後世之人不一定能自然通曉品飲的利害,所以我在這裡詳細地敘述了茶事的本末,共分為二十篇,取名為《茶論》。

茶疏 明代 許次紓
飲時
心手閑適,披詠疲倦,意緒棼亂,聽歌聞曲,歌罷曲終,杜門避事,鼓琴看畫,夜深共語,明窗凈幾,洞房阿閣,賓主款狎,佳客小姬,訪友初歸,風日晴和,輕陰微雨,小橋畫舫,茂林修竹,課花責鳥,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闌人散,兒輩齋館,清幽寺觀,名泉怪石。
[譯解]
適宜飲茶的時間和環境有以下二十四種情況:心情愉快、閑適無事的時候,披閱書卷、吟詠詩詞感到疲倦的時候,心煩意亂的時候,欣賞歌曲和音樂的時候,歌曲終了、樂曲結束的時候,緊閉家門、回避世事煩擾的時候,彈奏琴瑟、鑒賞畫卷的時候,夜深人靜、對坐敘話的時候,身處明窗凈幾的環境之中,身處內室樓閣之中,賓主殷勤相待、密切交往的時候,佳客相會、美人相約的時候,拜訪朋友剛剛返回的時候,風和日麗、天氣晴朗的時候,天色微陰、小雨飄灑的時候,小橋流水、畫舫輕蕩的時候,身處樹林茂密、修竹參天的環境之中,侍弄觀賞花草、把玩小鳥的時候,閑坐亭中、觀荷避暑的時候,在小院中焚香靜坐的時候,飲酒盡興、客人散去的時候,在晚輩的書齋和學館中的時候,身處清涼幽靜的寺院和道觀之中,身處名泉怪石的環境之中。

不宜用
惡水,敝器,銅匙,銅銚,木桶,柴薪,麩炭,粗童,惡婢,不潔巾帨,各色果實香藥。
[譯解]
茶事活動不適宜使用的人和物有以下十一種:不潔凈的水,劣質的器具,銅制的茶匙,銅制的茶銚,木制的水桶,木頭的柴火,細碎浮薄的木炭,笨手笨腳的童子,性情急躁粗鄙的女傭,不乾淨的手巾,各色各樣的果實香藥。

不宜近
陰室,廚房,市喧,小兒啼,野性人,童奴相哄,酷熱齋舍。
[譯解]
茶事活動不適宜接近的外界環境有以下七種情況:陰暗的房屋,廚房,喧囂的街市,小孩的啼哭,性格粗野的人,僮仆和奴婢相互哄鬧,酷熱難耐的齋堂居舍。

良友
清風明月,紙帳楮衾,竹床石枕,名花琪樹。
[譯解]
與茶事活動相宜的良友是:清風明月,紙質的床帳和衣物,竹制的床榻和石制的枕頭,名貴珍奇的花草樹木。

煮泉小品 明代 田藝蘅
茶之團者、片者,皆出於碾硙之末,既損真味,復加油垢,即非佳品,總不若今之芽茶也。蓋天然者自勝耳。曾茶山《日鑄茶》詩“寶銙不自乏,山芽安可無”,蘇子瞻《壑源試焙新茶》詩“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是也。其末茶瀹之有屑,滯而不爽,知味者當自辨之。
芽茶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更近自然,且斷煙火氣耳。況作人手器不潔,火候失宜,皆能損其香色也。生曬茶,瀹之甌中,則旗槍舒暢,清翠鮮明,尤為可愛。
[譯解]
從前茶葉制成團餅,也稱片茶、臘茶,都是經過碾制加工而成,不僅損害了茶的天然真味,而且在團餅的表面塗上膏油,所以已不是上佳的好茶,總不如今天以新鮮嫩芽制成的芽茶。這是因為芽茶不損害茶的天然真性,所以自然會勝過團茶、片茶。宋代詩人曾幾《日鑄茶》詩中所說的“寶銙不自乏,山芽安可無”,蘇軾《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詩中所說的“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都是這個道理。況且,那種碾制成末的茶,衝點之後會有很多細屑,品飲起來會感覺滯澀而不清爽,精於品茶之道的人應當加以鑒別。
芽茶經過炒制而成的,質量要稍差一些,而以陽光曬制而成的為最好,也更加接近於自然天成,並且斷絕了煙火之氣。況且,采制加工的人手和器具不潔凈,或者不能適當地控制火候,都會損害茶葉的香氣和色澤。陽光曬制的茶葉衝泡於茶甌之中,就能達到芽葉舒展暢達、清翠鮮明的效果,極為可愛。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9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