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你只是太在意了!:玻璃心可能是大腦給的錯覺,心理師教你學會欣賞不完美的自己
滿額折

你只是太在意了!:玻璃心可能是大腦給的錯覺,心理師教你學會欣賞不完美的自己

定  價:NT$ 360 元
優惠價:79284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1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 你是高敏感一族嗎?
因為不想被傷害,於是像刺蝟一樣充滿攻擊性。
因為總是高度緊繃,於是變得神經兮兮。
因為凡事都想做到最好,於是什麼都能挑出毛病……
如果你也有這些特質,可能就是高敏感一族了。
高敏感沒有不好,甚至算得上是一種天賦,
但這類族群經常反受情緒掌控。你得試著扭轉局面!

▌ 常常感覺好受傷,可能是大腦給的錯覺
【常見迷思1】被批評好委屈,為什麼要針對我……
【心理師解惑】你可能落入了「受害者思維」,因為當我們在面對和自身有關的訊息時,大腦會下意識誇大對自己有利的部分,從而出現抬高自己、貶低他人的「自利偏誤」現象。再加上自然而然啟動的自我防衛機制,會讓一個人高度戒備。這樣一來,不僅無法藉由他人的指教改善問題,反而會在心裡上演沒必要的小劇場。

▌ 調整認知,練習與不完美相處
【常見迷思2】正是因為人都有缺點,更要努力追求完美……
【心理師解惑】追求卓越本身沒有問題,但強要完美就是一種幻想了。要知道,這世界從來都不是非好即壞,不須把自己做不到的事視為「問題」,否則不只會時時處於不能出錯的壓力下,也會讓身邊的人跟著心好累。改變標準不等於放棄原則,請提醒自己「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 接納自己的好與壞,是一輩子的課題
【常見迷思3】如果暴露了弱點,就會被傷害……
【心理師解惑】希臘神話中,阿基里斯的腳踝是他的最大弱點,但愈是想隱藏,愈是容易被發現。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唯有完成了自我認同與自我接納,才能真正地成長;然而這並不是要人掩蓋弱點,而是要學會欣賞弱點,承認真實的自己,才能將你所厭棄的「缺陷」,轉化為一種能量。

*本書還有更多自我療癒的練習之道,千萬別錯過。

★專業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應用心理學博士,陶花源升維健康生活館創始人/首席專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心理暨兩性情感專欄作家。
曾遊學英國、義大利、德國、法國、荷蘭、西班牙、瑞典、丹麥、印度、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師從著名心理學家陳向一教授學習心理諮詢與治療,主攻家庭治療。

前言/其實,你是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

為什麼談了幾次戀愛,總是遇到渣男?
為什麼人在長大之後,會變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人?
明明那麼努力,為什麼仍然會陷入生活的泥淖?……
我們習慣於把生活中那些無法理解的事,歸結於命運的偶然:在人生的岔道口,是無數次隨機選擇的結果,才使我們成為如今的樣子。即使後悔、迷茫,那也是命運的安排,非人力所能阻擋。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其實不然。很多時候,你認為的偶然,可能就是人生道路上必然會經歷的劫難,就像一粒種子,玉米只會長成玉米,大豆只會長成大豆一樣,這是它們的基因使然。只不過,決定種子命運的是基因,而決定我們擁有怎樣人生的,卻是我們自認為瞭解,實際上早與之失聯的「自我」。
如果你曾經對自己的種種念頭,有過深刻的覺察,便會驚訝地發現,自己竟然這樣不瞭解自己:小時候,我們順從父母,任由他們把自己打扮成他們所喜歡的樣子。當他們滿意地點頭時,我們就會看著鏡子裡的自己,學著他們的樣子,也對自己滿意地點點頭;上學後,我們聽從老師的安排,按照老師的要求,規範自己的行為,只是為了得到老師的一句表揚;進入社會,當我們還沒來得及想清楚自己想擁有的人生是什麼樣子時,見別人追逐什麼,我們就不假思索地加快腳步,奮力去追,以為世俗的目標就是正確的目標。
我們似乎一直都清楚自己在這個世上應有的樣子:父母教給我們辨別美醜;學校教給我們辨別是非對錯;社會教給我們成功是榮譽、失敗是可恥……,我們一直遵循著這樣的理念生活,卻從未想過,別人看到的和自己看到的是否一樣?別人所追求的是否也適合自己?那些被別人奉若神明的信條,究竟對自己有益還是有害?
在漫漫的人生長河中,在無數個下意識的選擇中,你與你內心的某一部分開始失去聯繫,與真實的自我漸行漸遠,如同在黑暗中失去光明的指引。
認識真正的自我,是每個人一生中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它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比如,當一個被教育要追求成功的男孩,發現自己嚮往平凡時,他時常會感到恐懼;當一個努力在做賢妻良母的家庭主婦,突然要追求事業時,她內心會充滿矛盾和自責;當一個大學生違背父母的安排,獨自從頭打拼時,他常常會感到迷茫;當一個人被困在並不幸福的婚姻中,卻被自己用種種理由安慰時,他就永遠地失去了快樂與活力……。
當各種各樣的人生危機出現時,都是我們面臨人生拷問的關鍵時刻。當每一個人在被心頭炙熱如岩漿的躁動炙烤時,唯一能帶給你清涼的唯有自我的真相,只有下定決心重新與真正的自我建立對話,才有走出困境的機會。
然而,要想重新找回一個失聯已久的事物,並非那麼容易。
首先,它要求一個人實現靈魂上的真正獨立。有時候,我們做著太多自己不想做的事,但只要看到別人滿意的表情,聽到別人真心的稱讚,我們就會告訴自己,這一切都是對的、都是值得的。這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於以他人的反應作為評判我們行為的第一標準。別人喜歡的,就是好的、對的;別人不喜歡的,就是壞的、錯的。這樣的標準是不是像一個還在依賴母親的孩子所擁有的價值觀呢?獨立思考之所以難能可貴,就是因為它只能是一個完全擺脫依賴之後的頭腦的產物。
清醒的認識是一項艱苦的活動,因為比起直接參照他人的標準,它既不輕鬆,也不安全,但卻擁有巨大的價值。一個能夠清醒認識自我的人,很難被現實中的困境所折磨,他們會很快找到自己的歸宿,然後迅速脫身,改變處境,從而大大減少在錯誤的道路上停留的時間,也可大大減少自己在糾結中所受到的衝突和折磨。煩惱對他們來說,不是一種持久而漫長的人生悲劇,只是人生道路上正常的小磕碰,摔了一跤很快便可以站起來重新上路,即使走錯了路,也可以很輕鬆地掉頭離開。
而沒有真正認識自我的人,由於無法看清自己的內心,只能一次次重複做同樣的事,卻期待得到不同的結果,直到將自己逼到崩潰的境地,永遠停留在原地打轉,無法繼續前行。
如果你也處在迷茫中,請別再閉著眼睛奔跑了,從打開這本書開始,給自己一個機會,甩掉過去的包袱,輕裝前行;給自己一個希望,擺脫曾經重複、迷茫的混沌狀態,過一種真實、高效、幸福的人生;給自己一種改變,認識真正的自我,聽聽心底的真實聲音,也許,你的生活從此就會發生改變。

目次

前言/其實,你是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

CHAPTER 1
被回避的自我:你以為的自己,只是一種假像
【心理測驗】你真的瞭解自己嗎?
弱點不是致命傷,這樣做就能轉化成能量
逃避有用!但一直不面對代價反而更大
凡事求完美只會心好累,你該學會欣賞弱點
接受真實的自己,是一生的課題

CHAPTER 2
被誤解的自我:正常人都有情緒,不必刻意壓抑
【心理測驗】你是不是很焦慮?
情緒好壞都有意義,你不必總是刻意正能量
愈努力愈迷茫,你也是「失樂症」患者嗎?
過度壓抑憤怒,就會變成自我攻擊
做對3件事,讓自卑轉化成內驅力
讓你沮喪的通常是想法,而不是事情本身

CHAPTER 3
被逼迫的自我:完美是幻想,有缺憾才是真實世界
【心理測驗】你是完美主義者嗎?
你可以追求卓越,但不須強要完美
世界不是非好即壞,別讓自己陷入困境
練習「不完美」,別把自己和他人都逼瘋
調整認知,與不完美的自己相處

CHAPTER 4
被囚禁的自我:性格決定際遇,你不是無能為力
【心理測驗】你把自己關進「心牢」了嗎?
為什麼你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
你受的傷,可能是大腦給的錯覺
3個方式,幫自己擺脫厭世感
寬恕的最大意義,是和自己的內心和解

CHAPTER 5
被扭曲的自我:和世界的關係,就是和自己的關係
【心理測驗】你的成就動機有多強?
放空無罪!別做時間的奴隸
就算沒有功成名就,你也真的很不錯
成功才能證明自己?小心落入了低自尊陷阱
他人評價放一邊,其實你怪美的!
光環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刻板印象

CHAPTER 6
被放大的自我:想讓所有人都滿意?這是不可能的
【心理測驗】你是高敏感一族嗎?
別人總愛針對你?或者你太敏感了?
2個前提,讓傾聽達到最大化效果
強調是「個人觀點」,就不會淪為爭辯而爭辯
8個訣竅,讓你的批評達到最佳目的
別過度放大受批評處,那只是一小部分的自己

CHAPTER 7
被遺忘的自我:親密關係的本質,就是自我關係
【心理測驗】你擁有成熟的愛情嗎?
以愛為名的「需要」勒索
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沒人擁有完美童年,但這不影響你好好經營愛
沉默的「和諧」,反而更傷感情
婚姻不是歸宿,而是起點

CHAPTER 8
自我的回歸與整合:成熟的自我感,會讓你更從容
【心理測驗】你眼中的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為什麼你總是對現在的自己不滿?
愈深入了解自己,愈能發掘創造力
與其為明天想太多,不如真摯地活在當下
人生最幸福,莫過於實現了自我價值

書摘/試閱

【心理測驗】你是高敏感一族嗎?

你是否會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看法,而不敢暴露內心真實的想法?你是否在受到負面評價時,會立刻自我防禦起來?透過瞭解自己對他人的敏感程度,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瞭解自己。
說明:仔細閱讀以下情景,並做出判斷。選擇「是」得8分;選擇「兩者之間」得5分;選擇「不是」得3分。

(1)你生平第一次墜入愛河,視情侶為心中神聖的偶像。有一天,你發現他(她)竟做出十分庸俗的事,你會感到幻想破滅,並堅決地拋棄戀人嗎?
(2)你是否宣稱自己厭惡蜚短流長的長舌婦,但不久,卻從你那兒傳出關於某人的毫無根據的謠言呢?
(3)別人指出你事情處理得不妥,你是否會找一串理由加以申辯?
(4)哪怕你與最好的朋友辯論時,也始終認為自己的觀點才是正確的,對方不過是「歪理也要纏三分」嗎?
(5)你是否喜歡向別人不厭其煩地詳細敘述自己遭遇到的一件小事?
(6)乘坐地鐵時,與一個陌生人同座,你看到她用手背觸了一下鼻尖,你會疑心她在嫌棄你的體味嗎?
(7)同事們議論一個不在場的熟人,你把你所瞭解的他的遭遇大加渲染了一番。但事後你頗感內疚,於是再見到他時便會刻意表現出對他的好感,是這樣嗎?
(8)老同學聚在一起聊天,你發表了一番對當前國際形勢的看法。一個與你有深交的同學對你的宏論頗不以為然,隨口說:「這都是外行話!」你當下雖然不露聲色,但回去以後就決定與他斷交,是這樣嗎?
(9)你敘述一件親身經歷的事給大家聽,大家覺得有點難以置信,一笑了之。這時你會繼續舉出一系列的證據,務必要大家相信那是真實的嗎?
(10)一位朋友平日與你交往甚密,但卻做了件對你不太忠實的事,你是否會毫不容忍、聲色俱厲地指責他的過失,表現出你的憎惡情緒呢?
(11)你為別人提供服務或説明時,是否常常怨人家對你酬謝菲薄?
(12)一次在街上碰到一位同事與人邊走邊談話。你隔著一段距離朝他熱情地打招呼,他沒有馬上做出反應,你是不是會想:「他為何這般當眾羞辱我,難道是我得罪他了嗎?可惡。」
(13)你是否為證明自己的社會地位絲毫不遜於人,而在服飾、娛樂等方面的花銷,超出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
(14)你坐在客廳讀報時,忽然發現從窗戶射進的一束光中,有無數小灰塵在上下飛舞,你是否會馬上感到呼吸有障礙,然後移到遠離光束的地方?

結果分析:
A.分數為112分以上者,為過分敏感者。
你神經異常敏銳,感受性又很強,在遇到同等情況時,會比別人更容易遭受打擊。在與人相處時,你會因為經常誤解別人的意思,而使自己處於緊張的警惕之中,甚至造成他人的緊張,引起周圍人對你的厭倦和反感,如果你不設法改善,會給生活帶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

B.分數在56~112分者,為敏感性中等者。
比起高度敏感者,你較少受到別人看法的影響,但你的敏感程度依然處於較高的水準,有時會表現得有些神經質,需要格外關注。

C.分數在56分以下者,為敏感程度較輕者。
你是一個非常樂觀、豁達的人,敏銳的感受力與你無緣,但也要注意,在與高敏感人群相處時,是否會因為自己的疏忽而傷害對方。



你受的傷,可能是大腦給的錯覺

雖然我們經常對生活有諸多的不滿,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心靈的囚徒」卻常常是很感性的人,關於生命和對心靈的感悟,他們總會比旁人多出許多來。
然而,正所謂過猶不及,他們極其敏感的神經,會把最輕微的感觸傳輸給柔弱的心靈,使得更容易感受到某些本可以化為虛無的情緒,就像遭遇了一場情緒地震一樣,讓心無法回歸平靜,即使是短暫的快樂,也常常被這些「餘震」波及,變得可望而不可即。
正如前文所說,那些將自己放逐於「心囚」的人,本質上依賴性都很強。他們對周圍的環境和人抱有太大的希望,所以,當他們不能收獲到預想的補償時,就會變得無比失望和憤慨。此時,他們就會認為自己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在他們的想像之中,自己脆弱而多感的心靈再也承受不了這樣的創傷。於是,他們把自己的心牢牢地保護起來,就像鑽進了蝸牛殼。
殊不知,當一個人關緊了門窗時,風沙被阻擋在了門外,也永遠感受不到春光明媚。如同泰戈爾所說:「我們把世界看錯了,反說世界欺騙了我們。」
I和J是大學裡的親密戀人。畢業後,兩個人都在學校所在的城市找到了工作。起初兩個人的努力拼搏只為換來將來婚姻的保障,然而,事情的發展卻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I因為所學專業冷門,在求職路上屢屢受挫,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薪資也差強人意;J則憑藉自己的努力和一點運氣,事業節節高升。
正因為如此,一直以來非常平等的關係突然失衡了,這對戀人開始爆發爭吵。但年輕氣盛的他們不知如何解決感情中的問題,也不知如何諒解對方給自己造成的傷害,最終兩人選擇分手。
轉眼五年過去了,兩個人在世界上兩個不同的地方封閉了自己的心靈,並為往日的真愛而默哀。或許,如果沒有彼此的寬恕與諒解,就沒有愛的慰藉和共存。
雖然起初只是一個個很小的誤會,但是I因為自己的大男人主義,把自己事業上的不順,借題發揮遷怒於心愛的人,而且他也不肯諒解J的成功,和偶爾欠缺「遷就」的疏忽;J則寬恕了自己的過於注重自我,忽略愛人感受的缺失,無法體諒I為了婚姻急功近利的心態,和不肯讓她受委屈的一片苦心。
正是這一系列的「恕己」與「不恕人」,造就了兩人之間無法彌合的痛苦和遺憾。
相對於原諒別人,原諒自己確實要容易得多。這不是一種錯覺,而是一種人類普遍存在的心理學現象,叫作「自利偏誤」(編按:Self-serving bias,或稱自利偏差),也叫作「自我服務偏見」,即人們在加工和自己有關的訊息時,會出現一種歸因偏見,常常從好的方面來看待自己,當取得一些成績時,會把主要功勞歸功於自己,而做了錯事或者失敗之後,卻會怨天尤人,把它歸因於外在因素,這種根植於我們基因中的「甩鍋」現象,是人類最強有力的偏見之一。
在加拿大,曾有心理學家針對人們在婚姻生活中的自我服務偏見,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有91%的妻子認為自己承擔了大部分的食品採購工作,但只有76%的丈夫同意這一看法。因為這種偏見的存在,導致我們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大腦會下意識地誇大對自己的有利資訊,而忽略對自己的不利部分,就像前面案例中的I和J,兩個人都認為自己在這段感情中的付出比對方多,自然不會原諒對方的一點點「忽視」與「背叛」。所謂「愛之愈切,傷之愈深」,就是這個道理。寬於待己,嚴於待人,最終只會使你失去去愛、去體味生活的能力,失去被愛、被接受的權利。
我要告訴你的是,不要偏執於自己的感覺。有時候,欺騙你的正是你的感覺。人們總是以設想自己的方式去設想他人,總是受「先入為主」的原則左右,把最初得到的印象看作明媒正娶的正室,而把後來的印象作為偏房,這正是犯錯誤的開始。由於錯覺總是首先來到,真相於是很難有立足之地,這樣偏執的結果,留給自己的往往是挫折和痛苦。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原諒、寬恕似乎是屬於道德層面的,但原諒不等於放下,寬恕不等於和解,一句輕飄飄的「沒關係」並不能終結所有的怨恨和傷害。實際上,寬恕不是讓我們捂住心裡的傷,去扮演一個聖母的角色,而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一種能力,也是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的一種有效方法和必要手段。
威斯康辛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羅伯恩萊特(Robert D. Enright)博士,在他的著作《寬恕是一種選擇》中指出:「寬恕最終是一種自由,而不是壓制。寬恕並不是別人做什麼都是好的,你仍然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他們的行為是有害的、不恰當的,並盡自己的力量讓社會上減少這樣的行為,但這並不意味著要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讓人生一直沉浸在憤怒和怨恨之中。」
每個人都討厭傷害,但事實上,不肯寬恕給人的傷害,往往比你讓你憤怒、傷心的事務傷你要更深。你看見過這世上有誰能不懷寬恕之心,而活得快樂、自由?沒有。即使他能擁有片刻的快樂,最終也會被怨憤及痛苦籠罩上沉重的陰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沒有誰能心甘情願地為了他人的期望而活,所以也不會有誰能完全顧全你為補償自己在某方面的缺失,而額外要求的期望。最後,只是期望愈多、失望愈多。
如果能夠做到恕己,並以恕己之道恕人,那麼問題就簡單多了。一份真正的寬恕,會讓你得到情緒上的解脫和身體上的真正釋放。正如羅伯恩萊特博士所說:「你寬恕別人愈多,收穫得就愈多,它會有助於你改變對自己和對他人的看法,改善人際關係。學會寬恕有助於緩解焦慮和抑鬱,有研究表明,萌生『寬恕的念頭』,能有效降低罹患高血壓和心臟病的風險。寬恕別人,其實就是治癒了自己。」
不要把一生的光陰都浪費在懷恨與悔恨之上,如果直到臨終時才大徹大悟,那已經為時過晚。人們最終會成為心囚中被判無期徒刑的死囚,會為自己沒有快樂、寬容的一生而後悔莫及。



世界不是非好即壞,別讓自己陷入困境

問你一個問題:「如果現在讓你去旅行,你會怎麼做?」可能有的人會開開心心地說:「我會稍做準備,然後就這樣跳上車子,開到某一個地方,享受輕鬆、新鮮、刺激的旅行,遠遠離開那些煩人的工作和煩惱。」
有的人則比較謹慎:「我要計畫一下,把每一步和每一個問題都想好,想好要去的目的地,收集一些詳細資料,計算一下開銷,預定好住的地方……」
很顯然,相比這兩者的思考模式,後者就是典型的完美主義者的行事風格。因為不想讓任何意外破壞自己的計畫,很多完美主義者都是中庸主義的堅決擁護者,即使只是一次簡單的旅行,他們也會在出發前設想好所有細節,使得旅行這一「事件」,能完全按照心目中「對」的標準去進行,中間路線永遠不會出差錯,力求完美無缺,否則內心就會產生很大的挫敗感。
在這種中庸之道的指導下,他們會很努力地做每一件事,盡可能地符合每個人的期望。他們也很謹慎,盡量不去冒犯任何人,盡量不去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他們永遠不會做出極端的事或過度地表現自我,永遠會採取中間路線,只因為其中的不確定性、衝突性是最小的。
由於無法忍受自己的失敗、不完美,他們不會在事業或其他任何事上做出冒險的舉動,因為冒險常常意味著將有一半機率的成功與失敗,而那部分的「失敗」,恰是這種完美主義者所不能忍受的。為了事事完美,他們寧可選擇阻力最小、收益相對也較小的途徑。
然而,世無兩全。這一類型的完美主義者,在致力於使每件事都盡善盡美的同時,也常會使自己陷入另外一種困境。
在前來諮詢的人中,常有人向我傾訴,說自己是一個性格內向、極易害羞的人,偶爾和別人說句話,都會面紅耳赤、很不自在,更不要說參加團體活動了。他們覺得自己的這種特質很不好,但又改不過來,因此非常苦惱。在他們眼中,自己的問題是「無法像別人一樣交際」,但在諮詢師的眼中,問題卻是,「你為什麼會認為『無法像別人一樣交際』是一個問題呢?」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每種性格都各有利弊,何必一定要捨棄自己的個性,而變成他人呢?這些人之所以會受到這些問題的困擾,是因為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成了一個苛求自己的完美主義者,形成了一種「只有怎樣,才能怎樣」的特定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也是典型的幼兒式的二分法思維模式。
對於幼兒來說,他們的特徵是典型「非好即壞」的二分法模式,但成人的世界相對幼兒來說要複雜得多,如果我們依然用這種模式面對現實世界,必然會顯得有些極端和不知變通。尤其當他們發現自己無法達到想要的完美狀態,往往會滑入另一個認知的極端,也就是全盤否認一切,甚至陷入抑鬱的狀態。
在生活中,他們常覺得自己身上有一些「不好」的地方,於是時時刻刻都針對這些問題不斷努力。於是,這些問題就逐漸構成了生活的中心,這是一種「問題中心」的心靈困境。
久而久之,真實自我的生存空間被逼得愈來愈狹小,離想像中的自己愈來愈遠,人又怎麼能快樂得起來?
瑞爾森大學心理學教授,臨床心理學家馬丁安東尼(Martin M. Antony)曾這樣說:「一點點完美主義是一件好事,它使我們想要實現目標,仔細檢查我們的工作,有時甚至激發我們變得更有效率和更有條理。」
由於完美主義者這種特定的思維模式,就註定他們不會在完美這條路上輕易止步,告訴自己「盡力就好」,而是逼迫自己,直到筋疲力盡。
要想擺脫這種狀況,只有從自己的思維模式開始改變,從「以問題為中心」,轉變為「以目的為中心」,即把生活的目的作為中心,坦然面對現實,做自己該做的事。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將「問題」與「自我」混為一談,才能更清楚地看清自己內心的真實樣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84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