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二版)
滿額折
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二版)
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二版)
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二版)
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二版)
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二版)
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二版)
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二版)
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二版)
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二版)
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二版)
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二版)
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二版)
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二版)
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二版)
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二版)
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二版)
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二版)
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二版)
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二版)
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二版)
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二版)
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二版)
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二版)

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二版)

定  價:NT$ 240 元
優惠價:85204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2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電子書同步在下列平台販售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當陰陽五行遇上手術刀
醫學改革的號角驟然而起 

從近代中國學者的文章評論、日常感悟
為您揭開「中醫」與「西醫」的世紀衝突

★從清末民初重量級人物的觀點,剖析時代交替之下中醫面臨的危機與轉機
★匯集近代中國中西醫評論的一手史料,揭開近代中國醫學革命的面貌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西方文化的傳入為中國社會帶來新思想,卻也使有識之士質疑本身文化,而醫療領域也成為評判對象之一。相較於科學化的現代醫學,中醫「陰陽五行」等傳統理論似乎毫無科學根據,又或是中醫們診斷標準不一,導致病患病情加劇。有鑑於此,中國社會興起「舊醫」、「新醫」的新舊論戰,或是「廢醫存藥」等保留中藥、廢除中醫的理論。

本書即以中西醫的衝突為核心,編選自清末民初中國門戶開放後,文史哲學家抑或思想家論述中醫之精華,其中不乏清末重臣曾國藩、李鴻章,也包含胡適、魯迅、梁啟超等民初思想改革的重要人士,為少見以中西醫為題材、選錄「原作」以編冊的書籍。

儘管這些學者非醫界人物,然而從他們評論中西醫學的優劣,與對日常生活的感悟,無論是主張廢除中醫、採用西醫的「廢醫存藥派」,又或是反思中醫、支持中西醫各有長處的「中西醫會通派」,皆能從中窺探西方新知傳入後的當代變革,以及中醫在新知識體系下的變化。這不僅是近代中國醫療史的文本記載,更呈現西學東漸下「傳統」和「現代」的衝突與融合,值得讀者從中考究與省思中西醫於近代中國的發展。

◤ 精選內容 ◢

◆李鴻章認為中醫是「憑虛構象」,學理化的西醫才是「北洋各醫院之根本」
李鴻章考察西方軍隊時,發現隨行「醫官」十分重要,但中醫多「挾其平平寡效之方,委蛇從事」,若要聘請洋醫到北洋水師的各個艦隊,總費用又十分可觀。因此,李鴻章奏請開辦西醫學堂,學子未來不僅可任醫官,更是「北洋各醫院之根本」,認為國內醫學要「因時制變」。

◆鄭觀應批評中醫多「模糊影響之談」,卻也認同中西醫理與醫法各有所長
鄭觀應感嘆中醫時常有「僅熟一二古方,偽說祖傳」的現象;相較之下,西醫「事事徵實」的分科化制度較適合治療各種病症。但鄭觀應也認同中西醫學各有短長,並說「中醫呈其效,西醫貴其功」,故而建議應中西醫結合、建立學堂,解決國內醫師「偽說祖傳」的現象。

◆梁啟超右腎遭不慎切除,卻呼籲別讓此事變成「中國醫學前途進步之障礙」
梁啟超稱陰陽五行是「二千年來迷信大本營」,並認為診病應嚴密檢查,但卻在腎臟切除手術中遭切除未病變的腎臟,引發軒然大波。為平復這波輿論以支持新醫學,梁啟超發表文章申明:「別要借我這回病為口實,生出一種反動的怪論,為中國醫學前途進步之障礙!」

◆章太炎出身中醫世家,批陰陽五行「直令人笑」,但不認同中醫「據以為可廢」
出身中醫世家的章太炎,認為陰陽五行論是「隨其類似,悉可比附」,從而推崇西醫縝密周詳的理論。但他也認同有些疾病是「有西醫所不治,而中醫能治之者」,因此主張中西醫會通、同時學習中西醫理論。
 

作者簡介

祖述憲(1935~2016
安徽桐城人,安徽醫科大學流行病學與社會醫學榮退教授。專業領域為傳染病流行病學、醫療預防措施的評價以及公共衛生問題,業餘興趣為醫學史研究。

二版說明

近代以後,隨著西方文化傳入中國,中國社會掀起一場前所未見的思想革命,醫學領域受其影響,出現「舊醫」與「新醫」之說。本書作者祖述憲運用其於醫學領域的多年經驗,以中西醫學為核心,編選清末民初學者之論醫著作,討論在西方新知的廣布下,學者們對傳統中醫的評論與見解。其內容除可做為研究中國醫學史、文化史的文本,也可提供對中國醫療史有興趣的讀者閱讀及欣賞;並希冀透過學者們犀利透澈的文句,讓讀者能從中得到啟發,提升醫學或科學之鑑賞力。

本書編選學者論醫著作有三類:一是全文收錄,原文標題不變;二是節選,選取文章中評論中醫之內容,並於原文標題旁括注節選;三是文摘,即摘選文中與中醫相關內容,取其關鍵字句刪減作為標題,並加注星號*。

此次再版,除重新校正內文外,亦考量現代閱讀習慣調整字體與版面,期望讀者在閱讀時能更加便利與舒適,並從眾學者評論中西醫的文句中,看見中醫在近代中國的新思潮下如何調適與發展。


編輯部謹識

目次

二版說明
前 言

第一篇 晚清學者
曾國藩
俞 樾
李鴻章
薛福成
吳汝綸
鄭觀應
嚴 復

第二篇 民國以後學者
蔡元培
章太炎
梁啟超
陳獨秀
魯 迅
呂思勉
周作人
蔣夢麟
丁文江
胡 適
陶行知
毛子水
梁漱溟
林語堂
馮友蘭
傅斯年
錢鍾書

書摘/試閱

華夏歷經數千年專制制度的統治,閉關鎖國,鑄就了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和國民性格,維繫著相對穩定的社會秩序。1895,中日甲午戰爭失敗,令鐵屋子裡的人們警醒,發出了救亡圖存的吶喊。西學東漸、門戶開放,西方文化的進入,對中國社會產生了猛烈地撞擊。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前期,中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運動:一是中西古今文化的大辯論,在思想上對傳統文化核心價值的全面批判,以及民主與科學的啟蒙;二是新興媒體的出現,把思想文化的新成果大規模地傳播開來,進一步喚醒大眾。
在這個時期,中國湧現出一批學貫古今中西的學者和思想家。他們憂國憂民、殫精竭慮,為民族復興和建立現代化國家而求索,為之吶喊奮鬥。他們的著作和思想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對社會變革和文明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持續至今,依然不減。
這個時期由於有了新的文明參照系,一切傳統文化都按照新的尺度接受評判,概莫能外。因此,醫學也成為文化批評的一個公共話題,中西文化衝突的一個重要方面。當時不僅醫家提倡醫學革命,一般學者和上層官員也都批評舊醫學,關注和推動新醫學的發展。吳汝綸說:「近日五洲醫學之盛,視吾中國含混謬誤之舊說,早已一錢不值。」蔡元培說:「新醫學興,而舊醫學不得不衰歇。」丁福保則對這個巨變驚歎不已,他說:「西人東漸,餘波撼蕩,侵及醫林,此又神農以後四千年以來未有之奇變也。而騃稚之醫,以通行陋本、坊間歌括,盈腦塞口,聵聵如豕羊,酣臥於厝火積薪之上,而坐棄他人之長。推之天演公例,數十年後,醫界國粹,亦不復保存矣,寧不悲歟?」同時他又說:「嗟乎!西方鴻寶,來貢神州,我國民應若何歡迎而拜受之也!奈何一孔之醫,斥為未達,墨守舊法,甘為井蛙,坐令病夫盈國,死亡接踵,傷心慘目,有如是耶?」 
編者在考察了胡適對中醫的態度以後 ,檢閱了中國近現代五十餘位文史哲學者和思想家的文集,發現三十九位的著作中有論述中醫或涉及中醫的文字,其中包括曾國藩和李鴻章兩位晚清重臣。《清史稿》評價曾國藩的「事功本於學問」,因此,稱他為學者是實至名歸的。在這些學者中,三十位有對中醫藥批評的文字,儘管各個學者的批評深度和視角有所不同,但對中西醫學優劣之見涇渭分明。他們不是醫界人物,批評無關於職業取向,更非門戶之見或利害之爭。這種批評不是看病開方,只需有常識、理性和邏輯能力,而無需進入醫術的細微末節,何況他們有些人認真研究過中醫,只是不屑於以此為業。這些學者對中醫的態度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批判和否定中醫的,是主流。這類學者包括曾國藩、俞樾、吳汝綸、嚴復、蔡元培、梁啟超、陳獨秀、陳垣、魯迅、呂思勉、周作人、蔣夢麟、丁文江、劉文典、陳寅恪、胡適、郭沫若、汪敬熙、毛子水、馮友蘭、傅斯年、江紹原、陳序經和錢鍾書等人。當時的新醫學還不甚發達,有效藥物極少,因此,很多人包括周作人、胡適、郭沫若、汪敬熙和馮友蘭等人,雖然批評中醫荒誕不經,但認為中藥尚有科學研究的價值,此即所謂「廢醫存藥」的主張。
為中醫辯護的一個理由是,中醫治病有效,頗能迷糊一般人。但是,傅斯年和郭沫若早就對此有最為精當的批評。傅斯年說:糊塗人下「治癒」的判斷極其容易,而醫學上要下「治癒」,即由治療而痊癒的結論則甚難,需要醫院或醫學組織進行一定規模的研究,還要由統計專家作精密的統計分析。他說這話時醫學統計學和臨床實驗還屬初創時期,國內醫界知者也不多,他作為史學家說得如此準確,可見其科學素養之深厚。他又說:在「治癒」中有一個自然事實易為庸醫所竊用(此不分中醫西醫),就是自身治癒之力量。所以,鄉里人把郭沫若的父親當成救世主,郭卻深知一般的病症或外傷都可以不藥而癒,無須仰仗醫藥,這就是「一般醫生雖然平庸到萬分,也能夠糊口的原故」。令人驚訝的是,與先前的那一代學者相比,現在的一些學人孤陋寡聞,竟然對於影響疾病痊癒的因素,以及醫療效果需要一套專門學問和方法進行嚴格評定的常識,反而一無所知,甘於憑著感覺說事。
吳汝綸致同僚信中說:「執事之病,可無藥而癒也。……惟堅守勿藥,以俟復元。以此拒絕中醫,實為卓識。」俞樾所言更妙:「其藥之而癒者,乃其不藥而癒者也。其復不藥不癒者,則藥之亦不癒。」就是說,中醫所治好的病,其實不用藥自己也會好;未用藥沒有好的病,則用藥也治不好。早在《周禮》中,考核醫生的方法中就已充分考慮了疾病的自癒因素:「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四為下。」鄭康成注說:「五則半矣,或不治自癒。」孫仲容在《周禮正義》中解釋說:「明十失五者,並不得為下醫也。以其術疏,才能得半,即其所得之五,亦或是不治自癒,非所治之功,固不足數也。」
第二類是既讚揚新醫學又批評中醫的,但同時認為中醫的經驗尚有可取之處。這類學者可歸於中西醫會通派。例如,李鴻章雖然篤信西醫,但又企望「學者合中西之說而會其通,以造於至精極微之境」。鄭觀應雖說「中醫多模糊影響之談,貴空言而罕實效」,但又認為「中醫失於虛,西醫泥於實;中醫呈其效,西醫貴其功」。章太炎說:「中醫誠有缺陷,遽以為可廢,則非也。」其他如薛福成、宋恕 和林語堂等人也認為,與西醫相比中醫是落伍的東西,但尚有其可取之處。
第三類是信仰中醫的,如林紓和杜亞泉,他們對傳統文化也都持保守態度。林紓第五子璈生病,請中醫陸仲安診治,據稱得效,因作〈秋室研經圖記〉以致謝。他說陸仲安治好他兒子的病,是因為陸仲安「治《內經》絕熟」,「署案必引《內經》而下藥」;「醫者,意也。既得《經》意,即可恣行。」 這可是十足的傳統中醫觀念。杜亞泉發表了〈中國醫學的研究方法〉,作為對醫學家余雲岫 批評中醫的反批評。同時杜也批評中醫的欺偽,不過他認為這「是庸俗醫生的欺偽,不是中國醫學的欺偽。若是高明的醫生,所談陰陽五行六氣三候之類,決不能說他全無道理。若是……肯把中國醫學的理論細心研究,必定有許多地方,與西洋醫學相合,恐怕還有許多地方比西洋醫學高些呢!」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204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