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跨文化傳播引論:語言‧符號‧文化
滿額折

跨文化傳播引論:語言‧符號‧文化

定  價:NT$ 580 元
優惠價:7945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0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應如何進行?
◎「文化因素」具體到底是指哪些內容?
◎跨文化傳播主要與哪些學科密切相關?
「跨文化傳播」探討的是全球化背景下個體的人和集合的人,
乃至整個人類在各個層面上所遇到的矛盾、衝突和種種問題。


▎研究的產生背景
跨文化傳播成為當今世界影響越來越大的一門「顯學」。但是「顯學」之顯,必然有它具體的時代需求、歷史必然和學科發展的內在邏輯。本章主要介紹跨文化傳播研究產生的背景。

▎性質、對象與任務
本章在一定意義上涉及跨文化傳播學的學術合法性問題。作為一門學科存在的理由,至少要有特定的研究對象,或對特定對象特殊的研究角度或方法,要有本學科特殊的學科範疇和理論體系。

▎學科基礎四個方面
•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相關學科。
•傳播學,這是跨文化傳播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出發點。
•文化學,不同的文化及文化關係的研究,要借助文化理論。
•哲學,主要指人類認識論從主客觀二元對立走向主體間性的統一的哲學思想。

▎原理和模式
跨文化傳播在傳播主體、互動以及主要術語方面與理論傳播學基本原理一致,但它又有其獨特的研究視角,它把傳播主體看作是文化的集合而不是實體的個人,把傳播互動看作是不同文化對資訊進行編碼/解碼的過程。

▎理論與方法
跨文化傳播方法與理論的研究特點是當前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但同時明顯地不完善。目前能夠看到的、值得重視的是美國傳播學家古迪昆斯特的《美國跨文化傳播理論綜述》,本章有關部分主要介紹他的研究成果。

▎文化的認知要素和文化類型
本章討論認知要素對跨文化傳播的影響。為了剝離那些有可能對跨文化傳播構成嚴重阻礙的認知變量,學者們創立了一種普遍認同的分類法。根據這個方法,直接影響認知和傳播的三個主要社會文化因素是:文化價值觀、世界觀(宗教)、社會組織(家庭和國家)。

▎語言與跨文化傳播
從傳播學的角度看,語言是人類傳播最主要的工具;從語言學的角度看,語言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形態;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看,語言是跨文化傳播最重要的載體,因此跨文化傳播研究把語言作為最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

▎非言語行為與跨文化傳播
從傳播角度看,非言語行為大約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與言語語言本身混合使用的,有些著作稱為「副語言」,主要指語言交談中的語速、音重、各種笑、有意的咳嗽、停頓、沉默等,一類是身體動作、時間和空間距離等。本章只討論後一類。

▎視覺符號與跨文化傳播
視覺符號傳播在後現代社會中的主導地位,當下已經成為文藝學、文化學、社會學、傳播學和哲學特別關注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視覺符號的擬象性在人類文化結構中根深蒂固,以至於很容易忽視其文化的建構性,從而引起誤讀乃至於文化衝突。

▎跨文化傳播研究作為一種理論觀照
在理論上說一切傳播都是跨文化的,所以可以從跨文化傳播角度觀察、研究和解釋一切傳播現象和活動。本章試圖從比較文學、影視批評、對外漢語教學等方面作一大致介紹。


本書特色:在日益加劇的全球化背景下,國家間、民族間和人際間的跨文化傳播已成為普遍現實,因此引起人們高度重視。本書是作者在多年研究生教學資料基礎上整理而成,全書共分為十章,與現在較多的跨文化傳播交際性實踐、注重培養跨文化傳播交際能力有所不同的是本書偏重於跨文化傳播理論的觀照度。

作者簡介

李崗,藝術與傳播學院教授,指導過傳播學、影視評論、語言學、比較文學等多個方向碩士研究生。撰寫和參加編寫出版《交際語言學引論》、《中國文化名著導讀》、《世界文化名著導讀》和《古代漢語讀本》等學術專著和著作,發表《基督教釋經學與中國訓詁學的幾點比較》、《角色語言常量分析》等十餘篇論文。


本書是作者在多年研究生教學資料基礎上整理而成。
據我們了解,目前跨文化傳播研究有兩個主要方面,即實踐方面和理論方面。現在學術界內外較多的是前者。美國學者拉里·A·薩莫瓦《跨文化傳播》(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作為教科書就是典型。而作為課程,麻省理工學院是一個典型。它的「跨文化溝通」課程(Communicating Across Cultures)是這樣來敘述其課程目標的:
全球化是世界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已成為一般常識。如果從廣為散布的資訊、觀念、資金、媒體、文化製品或者人來作觀察,我們可以看到歷來分隔國家和團體的分界線和疆界變得越來越容易滲透。要證明這一點,你只消看看麻省理工學院學生的組成:8%的大學生和37%的研究生分別來自109個不同的國家。
如今需要與跟你從基礎文化上就完全不同的人互動的機會越來越多,「跨文化溝通」課程的目的在於幫助你面對生活在這麼一個世界的挑戰。它最主要在於提高你對跨文化溝通的敏感度,也提供知識及技巧來幫助你與不同文化的人做成功的互動。藉著接觸以跨文化溝通為主題的一些優秀作家和學者,和實際練習跨文化的溝通,我們希望能達到這個課程的目的。當你閱讀這課程的教學大綱時,我們希望你會感受到我們希望讓這個課程為你帶來幫助的努力。(麻省理工學院「開放式課程網頁」)而在企業員工培訓、禮儀交際等方面,更是如此。
在日益加劇的全球化背景下,國家間、民族間和人際間的跨文化傳播已經成為這個星球的普遍現實,因此引起人們高度重視。學界跨文化傳播研究側重應用性、實踐性正是應對這一挑戰的必然。而和現在較多的跨文化傳播交際性實踐和注重培養跨文化傳播交際能力有所不同是,本書偏重於跨文化傳播理論的觀照度,或者說是工具性。
然而這十分困難。一是理論尚在形成中,二是理論的局限性。在我們了解的範圍內,美國學者威廉·B·古迪昆斯特(William B.Gudykunst)在跨文化傳播理論建設上殫精竭慮,他的《跨文化傳播的理論化》(Theorizing Abou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書也努力構建跨文化傳播理論體系,並作出了出色貢獻。但是,正如古迪昆斯特本人在這本書的序言結尾處所說:
最後,本文總結的一些理論鮮有研究支持。就美國跨文化傳播理論的現狀而言,進行不以理論為基礎的研究是不可取的,除非與發展新理論相關。為了提高我們對跨文化傳播的了解,我們需要更多可用於檢驗理論的研究,而非更多的無理論基礎的研究。
古迪昆斯特坦率地承認了他這部我們認為是目前最重要,也是最為系統的跨文化傳播理論研究之一的著述不足之所在,同時也含蓄地批評了當前以美國為代表的跨文化傳播研究過於偏重應用性而缺乏理論支撐的研究取向。我們無疑是贊同這個觀點的,因此努力在一定理論基礎之上開展研究,這是我們努力的目標。但是一方面如上述古迪昆斯特指出的跨文化傳播理論本身的完善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面我們自己的學力所限,在理論的理解、運用和對相關學科研究的程度有限,導致本書種種不足。要特別說明的還有,正如很多學者指出的那樣,跨文化傳播理論還處於借鑑相關學科理論成果的建設階段,本書也涉及眾多學科理論,包括引用目前海內外學者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在書中我們都盡量一一註明。但是本書是在研究生教學中作為教材稿使用基礎上整理而成,行文中引文也可能有所疏漏,在此一併向作者致謝並專此說明。
無論如何,我們認為,從1950年代愛德華‧霍爾提出「跨文化傳播」以來,歷經半個世紀,跨文化傳播學已經成為一門全球性的「顯學」。全世界的專家學者為幾乎遍布全球每個角落的跨文化交流作出了深入的歸納和細緻的研究,為跨文化傳播學的理論提升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同時也為這個理論體系的建立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今天,我們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以跨文明對話來防止跨文明衝突,這些努力廣泛涉及政治的、經濟的和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如新聞、文學、影視、對外語言文化教學、跨國廣告等等。這些努力的迫切需要使我們來不及等待跨文化傳播理論的系統化和完善,也許,我們所作的努力也有助於理論體系的完善。
李崗

目次

總序



第一章 跨文化傳播研究的產生背景
第一節 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實踐淵源和策略背景
第二節 跨文化傳播研究的現實需求:全球化與加速度
第三節 跨文化傳播研究是傳播學發展的內在要求

第二章 跨文化傳播學的性質、對象與任務
第一節 跨文化傳播學的學科性質和學科歸屬
第二節 跨文化傳播特殊研究視角和術語體系
第三節 跨文化傳播學的對象和任務

第三章 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學科基礎
第一節 跨文化傳播學與傳播學
第二節 跨文化傳播學與哲學
第三節 跨文化傳播與符號學
第四節 跨文化傳播學與其他學科

第四章 跨文化傳播原理和模式
第一節 索緒爾的傳播模式
第二節 自然場簡述
第三節 跨文化傳播原理
第四節 跨文化傳播模式

第五章 跨文化傳播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第一節 跨文化傳播學的理論體系的形成
第二節 跨文化傳播理論體系的性質討論
第三節 跨文化傳播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 文化的認知要素和文化類型
第一節 文化即傳播
第二節 文化的個體認知要素
第三節 文化的形態、結構和模式
第四節 文化的功能

第七章 語言與跨文化傳播
第一節 語言與文化
第二節 語言的跨文化傳播
第三節 關於文本誤讀

第八章 非言語行為與跨文化傳播
第一節 什麼是非言語行為
第二節 非言語行為的基本內容
第三節 非言語行為的跨文化性傳播

第九章 視覺符號與跨文化傳播
第一節 視覺傳播在當代傳播中的主導地位
第二節 視覺符號的民族性和超民族性
第三節 視覺符號編解碼分析
第四節 跨文化視覺符號傳播與誤讀

第十章 跨文化傳播研究作為一種理論觀照
第一節 跨文化傳播理論與比較文學研究
第二節 跨文化傳播理論與對外漢語教學
第三節 跨文化傳播理論與影視傳播研究
第四節 跨文化傳播理論與其他學科

附錄:有效交流的焦慮和不確定性管理理論
理論的範圍
假設
理論假設(Theoretical Assumption)
理論構建
自我意識(Self Concept)
動機(Motivation)
對陌生人的反應(Reactions to Strangers)
社會分類(Social Categorization)
情境的處理(Situational Processes)
定理
理論的運用
結論

書摘/試閱

第五章 跨文化傳播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跨文化傳播方法與理論的研究特點是當前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但同時明顯地不完善。到目前為止,還缺乏系統和抽象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學術界普遍認可的研究成果。其原因很複雜,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跨文化傳播長期以來遵循美國傳統,十分側重應用性、實踐性和技巧性。但這方面的研究有迅速的進展,目前能夠看到的、值得重視的是美國傳播學家古迪昆斯特的《美國跨文化傳播理論綜述》,本章有關部分主要介紹他的研究成果。

第一節 跨文化傳播學的理論體系的形成
1970年代,美國科學哲學家湯瑪斯·庫恩在他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範式理論」。範式(paradigm)是該書的核心概念。但全書中這個概念的內涵十分豐富,庫恩在該書的序言中說:「我所謂的範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認的科學成就,它們在一段時間裡為實踐共同體提供典型的問題和解答。」並進一步指出:
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托勒密的《天文學大全》、牛頓的《原理》和《光學》、富蘭克林的《電學》、拉瓦錫的《化學》以及賴爾的《地質學》―這些著作和許多其他的著作,都在一段時期內為以後幾代實踐者們暗暗規定了一個研究領域的合理問題和方法。這些著作之所以能造成這樣的作用,就在於它們共同具有兩個基本的特徵。它們的成就空前地吸引了一批堅定的擁護者,使他們脫離科學活動的其他競爭模式。同時,這些成就又足以無限制地為重新組成的一批實踐者留下有待解決的種種問題。
凡是共有這兩個特徵的成就,我此後便稱之為「範式」,這是一個與「常規科學」密切有關的術語。我選擇這個術語,意欲提示出某些實際科學實踐的公認範例―它們包括定律、理論、應用和儀器在一起一一為特定的連貫的科學研究的傳統提供模型。
庫恩認為科學史上科學的發展並不是科學事實的堆積,而是新範式不斷替代舊範式的革命過程。這個革命的過程就是:前科學時期―常規科學(範式)―危機時期―科學革命―新的常規科學(新範式)。而新的範式又會開始同樣的循環過程。
借助庫恩的科學發展理論來理解跨文化傳播過去的發展,我們就會對它的未來有更準確的判斷。
儘管跨文化傳播古已有之,但一般公認的對跨文化傳播的研究起源於1940、1950年代潘乃德的《菊與刀》和愛德華·霍爾《無聲的語言》兩部著作。和所有科學建立的起源一樣,這兩部著作都是來源於實踐的需求,這我們在前面已經具體敘述過了。所以這兩部著作都有很強的實踐色彩,《無聲的語言》本身就是霍爾在美國培訓援助第三世界志願人員教學中使用的教材,這奠定了跨文化傳播美國傳統的扎實基礎。作為跨文化傳播學的專著,實踐指導大於理論貢獻,這是所有學科草創之初的共同特點。但是《無聲的語言》首次提出「跨文化傳播」這一術語,並已經開始對跨文化傳播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討論,比如文化與傳播的關係、不同的文化模式、非語言傳播的維度、跨文化傳播的微觀分析等。這裡再次引用海默評價霍爾在跨文化傳播學建立方面的貢獻:「二戰後,來自人類學、心理學、傳播學、社會學和國際關係研究的學者,如馬格麗特·米德、露絲·潘乃德、格里高利·貝特森離開各自的研究領域,短暫地涉足這塊人類當時很陌生的領域:有關文化與人類互動關係的交叉領域。這些人後來都離開了,霍爾卻留下來了,在這塊文化與人類互動的交叉領域安家,並把這塊領域叫做跨文化傳播學。」這表明跨文化傳播學在建立之初源於人類學、心理學、傳播學、社會學和國際關係學等多個學科,是文化與人類互動的交叉學科。
二戰後,美國開始大規模地移民,到1980年代,移民潮更是高漲。國際學生、國際商業人員和跨國公司的興起,民權運動和婦女運動的風起雲湧,美國國內文化多樣性的凸顯以及民族問題、種族問題都催生了跨文化傳播學的發展。冷戰時期西方各國連繫加強,以美國為主的跨文化傳播長足發展,特別是冷戰結束後,全球化成為世界發展的主要趨勢,跨國界、跨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連繫隨著當代技術的發展而日趨密切,跨國公司、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組織紛紛建立,跨文化傳播成為國家、民族和各種組織的一種生存方式,跨文化傳播研究也由此成為一門「顯學」。
80年代以後,跨文化傳播研究的代表人物是威廉姆·B.古迪昆斯特。他是美國跨文化傳播領域中最具有影響力的權威學者之一。而事實上,跨文化傳播理論也主要產生在美國,我們認為美國的跨文化傳播理論在相當程度上代表了全球在這個研究領域的水準。2005年,古迪昆斯特出版的《跨文化傳播理論化》(Theorizing Abou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005,Sage Publications,Inc )一書,是迄今為止對美國跨文化傳播理論最全面的整理。
該書中,古迪昆斯特第一次把跨文化傳播理論系統化。全書共分為七大部分,介紹了以美國為主的跨文化傳播18種理論。
第一部分為「序論」,題目是「跨文化傳播理論化」。第一大內容簡要說明了跨文化傳播理論近幾十年的發展,指明跨文化傳播研究的三個切入點。第一是在傳播理論中文化被納入傳播過程;第二是構架理論來描述或解釋跨文化傳播的差異;第三是構建理論來描述或解釋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傳播活動,並說明到目前為止,跨文化傳播理論的建設以描述或解釋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人們之間的傳播活動為主。古迪昆斯特批評了「許多理論研究者」並不專門研究跨文化傳播,只是把文化作為影響傳播的多種因素之一,把跨文化的傳播與其他傳播,如人際傳播混在一起。他從文化切入,把跨群體、跨文化理論分為五類:有效結果效應理論、調適理論、認知管理理論、傳播網路理論和麵對新文化的移入/適應理論。這部分裡,古迪昆斯特還討論了跨文化傳播理論建構發展中的一些主要問題,包括超理論假設問題、理論外延與適用範圍問題、應用理論改進傳播問題和理論發展中的倫理地位問題。這些內容我們將在後面討論,此處不贅敘。
「序論」的第二大內容是跨文化傳播理論建構的綱要,他把美國跨文化傳播理論分為彼此不排斥的七類,並把相應的理論歸入種類中,經我們整理如下:
一、文化傳播理論
在傳播理論中文化被納入傳播過程,理論中文化與傳播結合1.建構理論(Applegate&Sypher, 1983, 1988);2.資訊內涵的同位調整理論(Cronen 等,1988;Pearce, 2005);3.言語代碼理論(e.g., Philipsen, 1992;Philipsen et al., 2005)。
二、解釋文化變異性的理論
設計理論來描述或解釋跨文化傳播的差異1.面子-協商理論(FNT;Ting-Toomey, 1988, 2005b;Ting-Toomey&Kurogi, 1998);2.談話制約理論(CCT;Kim, 1993, 1995);3.違背期望理論(EVT;Burgoon, 1992, 1995;Burgoon&Ebesu Hubbard, 2005)。
三、側重跨群體/ 跨文化有效傳播的理論
1.文化幅合會聚理論(e.g.Barnett& Kincaid, 1983);2.焦慮/ 不確定性管理理論(如Gudykunst, 1995, 2005a);3.群體有效決策理論(如 Oetzel, 1995);4.跨種族傳播的整合理論Y. Y. Kim的(1997, 2005a)。
四、側重適應或調整的跨群體、跨文化調適理論
1.傳播適應理論(communication accommodation theory, Gallois等,1995, 2005);2.跨文化調整理論(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theory,Ellingsworth, 1988);3.共文化理論(co-cultural theory, Orbe, 1998b;Orbe和Spellers, 2005)。
五、側重身分認知管理或協商的跨群體、跨文化傳播
1.文化身分理論(cultural identity theory, Collier和Thomas, 1988;Collier, 2005);2.身分管理理論(identity management theory, Cupach和Imahori, 1993;Imahori和Cupach, 2005);3.身分協商理論(identity negotiation theory, Ting-Toomey, 1993, 2005);4.有關身分的傳播理論(communication theory of identity, Hecht 1993;Hecht等, 2005)。
六、側重傳播網路的跨群體、跨文化傳播
1.外群體傳播能力理論(outgroup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theory, Y. Y. Kim, 1986);2.文化內與跨文化的傳播網路理論(intracultural versus intercultural networks theory, Yum, 1988b);3.網路與文化移入適應理論(networks and acculturation theory, Smith, 1999)。
七、側重對新文化的移入/適應的跨文化理論
1.傳播文化適應理論(communication acculturation theory, Y. Y. Kim, 1988, 2001, 2005b);2.互動文化適應模式(interactive acculturation model,Bourhis等,1997);3.關於適應的焦慮/不確定性管理理論(anxiety/uncertainty management theory of adjustment, Gudykunst, 1998, 2005b);4.在同化、偏離、疏遠狀態的傳播理論(communication in assimilation, deviance, and alienation states theory, McGuire和McDermott, 1988);5.關於適應的文化要略理論(a schema theory of adaptation, H. Nishida, 1999, 2005)。
古迪昆斯特指出的跨文化傳播研究的三個切入點即:一、文化傳播理論。在傳播理論中文化被納入傳播過程;二、文化變異性的理論。用設計理論來描述或解釋跨文化傳播的差異;三、異文化傳播理論。用設計理論來描述或解釋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人們之間的傳播活動。第三類即是嚴格意義上的跨文化傳播理論,即解釋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傳播活動。古迪昆斯特的研究大多集中於此。
該書的第二至第七部分是全書主體,分別是「將文化納入傳播過程中的理論」、「側重跨文化變異的傳播理論」、「側重跨文化互動傳播的理論」、「側重互動適應的理論」、「側重身分的理論」、「側重有效傳播和決策的理論」和「側重調適和適應的理論」。
該書的整個構架和「序論」中基本相同,表明古迪昆斯特的跨文化傳播理論基本框架。至此,跨文化傳播理論的第一個系統架構起來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458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