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他們當時在南京:南京大屠殺的英美國民見證(簡體書)
滿額折

他們當時在南京:南京大屠殺的英美國民見證(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88 元
定價
:NT$ 528 元
優惠價
87459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日軍攻占南京之後,有四名美國記者、一名英國記者,以及十四名美國傳教士留在南京城內。

這五名記者均以最快的速度將南京大屠殺最初情況的新聞報道發往英美各大報章。而十四位美國傳教士在城內經歷了大屠殺的全過程,並以日記、信件等形式記錄了所見所聞。

此外,英美兩國駐南京的外交官也於此期間,將南京大屠殺期間日軍的暴行與各自公民遭受的財產損失,及時報告給各自的政府。

本書依據對這些史料的發掘和考證,以其他國家國民的視角,展開南京大屠殺事件的歷史棱鏡。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後人、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陸束屏先生,遍訪英美兩國圖書館和檔案館,通過大量引用傳教士留下的各類目擊文字(如拉貝日記、魏特琳日記),以及來自英、美等國的相關新聞報道、外交史料等豐富的第三方一手資料,對南京大屠殺期間日軍的暴行,進行了無法辯駁的論證。

作者簡介

陸束屏 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教授,主要英文著作有 Japanese Atrocities in Nanking:The Nanjing Massacre and Post-Massacre Social Conditions Recorded in German Diplomatic Documents(2022),The 1937-1938 Nanjing Atrocities(2019),A Dark Page in History:The Nanjing Massacre and Post-Massacre Social Conditions Recorded in British Diplomatic Dispatches,Admiralty Documents and U.S. Naval Intelligence Reports (2012,2019),A Mission under Duress:The Nanjing Massacre and Post-Massacre SocialConditions Documented by American Diplomats(2010),Terror in Minnie Vautrin’s Nanjing:Diaries and Correspondence,1937-1938(2008),They Were in Nanjing:The Nanjing Massacre Witnessed by American and British Nationals(2004)等。從 1999 年至 2021 年,先後用中文在北京和南京出版關於南京大屠殺研究的專著 8 部:《日軍南京暴行:德國外交文件中記載的南京大屠殺與劫後社會狀況》(2021),《忍辱負重的使命:美國外交官中記載的南京大屠殺與劫後社會狀況》(2018),《歷史上的黑暗一頁:英國外交文件與英美海軍檔案中的南京大屠殺》(2017),《血腥恐怖 金陵歲月: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中外人士的記載》(上下冊,2014),《英國外交官和英美海軍軍官的記載:日軍大屠殺與浩劫後的南京城》(2013),《腥風血雨話金陵:米妮·魏特林一九三七—一九三八年日記、書信和電文》 (2012),《美國外交官的記載:日軍大屠殺與浩劫後的南京城》(2012),《南京大屠殺:英美人士的目擊報道》(1999);並於 2022 年 10 月在德國用德文出版 Japanische Greueltaten in Nanking:Das Nanjing Massaker in deutschen diplomatischen Dokumenten 一書。 因在南京大屠殺研究領域的成果及其在英語世界的傳播,2014 年被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授予“特別貢獻獎”。

名人/編輯推薦

該書為該作品的簡體中文版首次在中國大陸出版發行。

原英文版於2004 年 11 由香港大學出版社出版前夕,張純如女士曾為此書題寫推介贊語,這也是她生前所寫並出版印行的最後一段文字——

For decades revisionists in Japan denied the existence of the “Rape of Nanking”— the brutal rape torture and murder of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Chinese civilians in 1937 and 1938 —while conveniently ignoring the fact that these atrocities had been carefully recorded in thousands of primary source documents across the globe. They Were in Nanjing is an important compilation of many contemporaneous eyewitness accounts and should serve as a vital historical resource for all serious scholars of the Pacifi c War.

幾十年來,日本右翼分子否認“南京大屠殺”——1937至1938年間成千上萬的中國平民百姓遭到殘酷的強奸、酷刑和殺戮——的存在,同時卻忽略了這些暴行在全球各地被仔細載入數以千計的原始資料文件之中。《他們當時在南京》一書是匯集了很多當年目擊者證詞的重要著作,應作為所有認真研究太平洋戰爭的學者使用的重要歷史資料。

 

 

中文版序

1996年底張純如出版的著作《南京浩劫:被遺忘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屠殺》,以及德國商人約翰·拉貝的外孫女公布拉貝寫於南京大屠殺期間的日記,引起了西方學術界,乃至整個社會對南京大屠殺這一事件的關注。由於筆者的母校之一——南京師範大學的校園曾經是 1915 年美國教會創建的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校址。1937 年至 1938 年冬季,南京大屠殺期間,正是在這片美麗的校園中,人們將校舍整理出來,使之成為一座收容保護上萬婦女兒童的難民營。當時有一批美國傳教士留在南京城內,積極建立安全區、難民營,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無助的市民。這些傳教士均接受過良好的教育,親身經歷南京大屠殺這樣令人終生難忘的事件,他們不可能不留下文字記錄,因此,筆者決定做一些搜尋工作,尋找他們當時所書寫的各類相關的文字材料。

1997 年 2 月中旬,筆者利用到美國華盛頓開會的機會,首次造訪了國會圖書館,並搜尋到詹姆斯·亨利·麥考倫 1937 年 12 月 19 日至 1938 年 1 月15 日的日記以及路易斯·斯特朗·凱瑟·史邁斯的《1937 年 12 月至 1938年 3 月南京地區的戰爭損失:城鄉調查》(War Damage in the Nanking AreaDecember 1937 to March 1938: Urban and Rural Surveys)。接著利用本校內布拉斯加大學圖書館的館藏資料及其他資源,並通過館際借閱系統,尋獲了一批原始材料,包括身陷南京城內的美國記者發回的新聞報道,美國傳教士的部分書信、日記,美國外交官於 1938 年初發給美國國務卿的外交電文等。與此同時,筆者一直關注收集新聞報道中、外交文件裡,以及各類檔案記載的大屠殺期間留在南京城內的西方籍人士的消息,包括確切的人數、姓名、國籍、職業、工作單位、日軍攻占城市後在南京的日期等。準確的名單至關重要,具有綱舉目張的作用,有助於引導究者搜尋到真實可靠而具有歷史與研究價值的大屠殺目擊證詞。

從最初搜獲的這些英文原始資料中,筆者選取了每一種類別具有代表性、有價值的文字材料,翻譯成中文,結集成《南京大屠殺:英美人士的目擊報道》一書,由紅旗出版社於 1999 年 9 月出版。由於當時收集的材料數量有限,質量也有不足之處,這本書的出版並不令人滿意。盡管如此,這本書在當時仍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國內的媒體,包括《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報道了該書的出版,刊登了書評,采訪了筆者;中央電視臺在2000 年 1 月 31 日晚間《新聞聯播》節目中也作了報道。這本書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為南京大屠殺研究界在回溯歷史記憶、搜尋出版原始資料方面起了引導的作用。

然而,筆者研究南京大屠殺並非局限於收集原始資料,更不滿足於僅僅用中文出版相關的書籍。南京大屠殺這一事件在中國國內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在英語世界了解它的人並不多,也缺乏系統而深入細致的研究。因此筆者希望更廣泛深入地收集各方面收藏的原始資料,用英文就南京大屠殺這一課題撰寫研究專著,因為英語作為世界性的語言在很多國家使用,用英文撰寫的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研究作品,其傳播會更為廣泛,由此對歷史學界乃至世界人民對於南京大屠殺的認知會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1998 年 12 月,筆者爭取到一筆研究基金,並在《南京大屠殺:英美人士的目擊報道》一書完稿之後,於 1999 年夏動身前往美國東海岸,先後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在華盛頓特區市中心的美國國家檔案館、位於馬裡蘭州學院公園的國家第二檔案館待了一個多月,潛心查找收集當年留下的各種英文材料。

日軍攻占南京之後,有四名美國記者、一名英國記者,以及十四名美國傳教士留在城內。1937 年 12 月 15 日、16 日兩天,這五名記者分別搭乘美國、英國和日本炮艇離開南京前往上海,均以最快的速度將有關南京大屠殺最初情況的電訊稿發往英美各大報章。因此,最初向世人報道揭露南京大屠殺日軍暴行的是這幾位記者,而不是中國方面的人士或新聞機構。十四位美國傳教士在城內經歷了大屠殺的全過程。1938 年 1 月 6 日,三名美國外交官返回南京,1 月 9 日,三名英國外交官與三名德國外交官也回到城內,分別重開各自的大使館,並仔細收集材料,將南京的狀況,包括大屠殺期間日軍的暴行與各自國家的公民遭受的財產損失及時報告給各自的政府。

因此,筆者此次收集資料的重點便是盡可能多地搜尋新聞記者的報道、傳教士留下的各類目擊文字,以及外交官拍發回華盛頓的外交電文。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收藏了十四個傳教士之一喬治·愛希默·菲齊的家庭檔案,裡面收有大屠殺期間菲齊寫的信件與其他相關的資料。燕京圖書館還收藏了極為豐富的中國各地出版的報紙。1938年上半年出版的中文報紙刊載了逃離南京的各階層人士述說親歷恐怖暴行的文章。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收藏了1850 至 1950 年間前往中國的美國傳教士的材料,大多數是在傳教士離世之後由家屬捐贈的。需要搜尋的十四名傳教士中,這裡藏有九位,亦即馬內·舍爾·貝茨、菲齊、歐內斯特·赫曼·福斯特、約翰·吉利斯比·麥琪、麥考倫、威爾遜·波魯默·米爾斯、史邁斯、明妮·魏特琳、羅伯特·奧利·威爾遜等人的資料,包括大屠殺時期他們寫給家人、朋友、同事的信件,以及所記的日記。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還收藏了金陵大學與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英文檔案,應該說收藏是最為豐富的。

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南京淪陷後留在城內的西方人士

  • ·······························································································1

第二章 英語媒體對南京大屠殺的報道

五位英美記者的報道 ···································································15

其他英文媒體報道······································································26

第三章 國際委員會、南京安全區及相關文件

國際委員會和安全區 ···································································44

哈羅德·約翰·田伯烈編撰的《戰爭意味著什麼:日軍在華暴行》 ········64

安全區檔案···············································································72

第四章 留在南京城的美國公民的記載

馬內·舍爾·貝茨···································································· 101

喬治·愛希默·菲齊 ································································· 112

歐內斯特·赫曼·福斯特 ··························································· 124

約翰·吉利斯比·麥琪 ······························································ 133

詹姆斯·亨利·麥考倫 ······························································ 143

威爾遜·波魯默·米爾斯 ··························································· 154

查爾斯·亨利·裡格斯 ······························································ 162

路易斯·斯特朗·凱瑟·史邁斯 ·················································· 168

胡勃特·拉法耶特·索尼 ··························································· 182

克利福特·夏普·特裡默 ··························································· 192

明妮·魏特琳·········································································· 198

羅伯特·奧利·威爾遜 ······························································ 208

第五章 美國外交文件與美國海軍情報報告

美國外交文件的記載 ································································· 224

美國海軍情報報告···································································· 244

第六章 日軍對美國公民的襲擊

愛利生事件············································································· 261

湯姆森事件············································································· 270

第七章 美國財產及權益遭受的破壞與損失

美國機構遭受的損害和損失 ························································ 278

金陵大學················································································ 279

美國長老會············································································· 282

金陵神學院············································································· 284

美國聖公會············································································· 285

大來公司················································································ 287

大華大戲院············································································· 288

德士古(中國)有限公司 ··························································· 290

美國大使館············································································· 293

美國公民的損失······································································· 296

喬治·愛希默·菲齊 ································································· 296

羅伯特·斯坦利·諾曼 ······························································ 299

···············································

書摘/試閱

結 語

南京大屠殺發生至今 85 年已經流逝。1948 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作出判決,在日軍占領後的最初六個星期內,超過 20 萬的中國平民與戰俘在南京及附近地區被屠殺a 。然而,圍繞大屠殺的一些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爭議。反對的聲音主要來自一些日本學者,他們對國際軍事法庭的判決提出質疑。松井石根被指控未能約束住他指揮下的在南京的部隊,而於 1948 年被處以絞刑,有人對松井石根的判決提出異議。有些人質疑遇難者尸體掩埋記錄,以及大屠殺遇難者人數相對於南京人口數量。還有人乾脆聲稱“南京大屠殺從未發生過”,這只不過是中國人捏造的。日方的質疑,在招致中國學界反駁的同時,也激起了西方國家對南京大屠殺這一在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之前一向只是個相對沉寂課題的研究興趣。學者曾一再嘗試搜尋中立國公民留下的目擊證詞,希望他們的原始記錄能使由於爭論而面目模糊的真相清晰起來。

1996 年 12 月,《紐約時報》的一篇新聞報道b 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會長、德國商人約翰·拉貝的外孫女烏蘇拉·萊因哈特(Ursula Reinhardt)公開了其外祖父在大屠殺期間的日記。曾經在明妮·魏特琳稱作“金陵”的校園裡度過十幾年時光的筆者,對此新聞的反應是覺得自己依稀記著還有一群美國人也在南京度過了那艱難的幾個月。這些美國人大多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可能不對這段深深銘記腦海終生難忘的經歷留下書面記錄。

然而,南京大屠殺過去 50 年後,搜尋他們的目擊材料的確是一項艱巨而艱苦,甚至是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些美國人的身份隨著時光的流逝而已模糊不清,更不用說這些材料是否能在那些動蕩的歲月中幸存下來也難以確定,而且,即便這些記錄留存至今,無疑會散落在不同的角落裡。這個雄心勃勃的研究項目起始於瀏覽在美國、英國和中國出版的舊英文報紙。1937年 12 月 24 日《字林西報》刊登了一份身陷南京的西方人士名單,這份名單有助於確定留在城內並目睹了所發生浩劫的外籍人士,盡管名單還需進一步完善,以確保其準確可靠。

掌握了這份 60 多年前報紙上的名單,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筆者得以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廣泛的搜索,這段漫長的旅途的確既艱苦但又有回報。多數情況下,檢索到一批材料會引領筆者在其他地方發現更多的文件。多年來,筆者造訪了美國國會圖書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坐落在華盛頓市中心的美國國家檔案館、位於馬裡蘭州學院公園的美國國家第二檔案館、北京的中國國家圖書館、南京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倫敦的大英圖書館、英國國家檔案館,以及田納西州納什維爾的基督會歷史學會圖書館。與此同時,筆者通過郵件或電子郵件聯繫了南卡羅來納州哥倫比亞市卡羅來納大學的南卡羅來納圖書館、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新澤西州麥迪遜市的衛理公會檔案館、得克薩斯州奧斯汀市的聖公會檔案館、費城的長老會歷史學會和哈佛大學霍頓圖書館。

通過這些造訪與通信,筆者搜集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文件和記錄。這些目擊證言從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場所記敘了目擊者在歷經浩劫的南京城內的經歷與所見所聞。閱讀這些資料,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從距離與時間兩個方面,近距離審視南京大屠殺。恐怖的籠罩,各種暴行、毀壞的場面,以及各種事件和相關人員在他們的描述中重現復活。特別是逐日留下的日記和日記信件,再現了城內和城市周圍彌漫著的極端恐怖的氣氛。閱讀至此,脊背不禁陣陣發涼。

這些目擊證言也提供了大量因日軍占領而充斥著暴行的城市中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市政職能與服務的瞬間消失,可憐難民的掙扎,糧食與生活必需品的匱乏,商業活動的停滯,以及醫療設施的短缺。一國首都一夜之間淪為一座鬼城。昔日繁華熱鬧的城區,不是被大火吞噬,就是化為灰燼瓦礫。城內僅存的只有對可能造成傷害,甚至奪去生命的那些迫在眉睫的危險產生的恐懼。冒險出門可能導致致命的後果。

許多目擊證言都是私人記錄,除了為作者本人或其家人、朋友而書寫,並無其他目的。因此,它們忠實地揭示了作者所經歷的事件與活動的細節。幾十年後,這些目擊材料中生動的描述幫助讀者了解我們任何人都不可能具有的那些不可思議的經歷。因此,這些原始記錄對我們以及後代的學者和研究人員具有重要的價值,它們可以幫助我們,以其他資料均無法企及的方式,了解南京大屠殺。

在很大程度上,這些目擊者的敘述有助於澄清爭議問題的某些方面,即便尚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從這些材料來看,捏造大屠殺的論點似乎失去了很多依據。十多名美國傳教士絕對不可能在他們私下的個人記錄中“捏造”相同類型的暴行。傳教士們目睹了南京大屠殺事件的發展,他們的記述呈現了血與淚的大屠殺,盡管馬內·舍爾·貝茨宣稱“這場殺戮的範圍如此之廣,以至於無人能夠對其進行完整的描述”。根據詹姆斯·亨利·麥考倫的說法,“沒有一天沒有關於擄掠、強奸、刺殺或槍擊傷害平民的報告”。同時他告訴朋友們:

然而,在眾多公布的材料中,我注意到有一件事可能會產生誤導。人們反復提及“南京暴行”“日本軍隊在南京失控”“南京發生的浩劫”。實際情況可能是,在許多方面,南京的情況比起周圍的任何地方都要好得多。這兒發生的一切在南京與上海之間的所有城市以及蕪湖,還有被日軍占領的每一座小村莊、城鎮,都曾發生過。然而,只有南京有外國人,他們對這些情況予以報告,進行抗議,並向全世界講述。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5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