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滿額折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定  價:NT$ 400 元
優惠價:8534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7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電子書同步在下列平台販售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黃進興院士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全新改版

 

在二十世紀後現代主義的浪潮下

西方傳統史學節節敗退、面貌全非

 與之相應的是逐步興起的後現代史學新論

西方史家如何回應這場後現代主義的挑戰?


★詮釋「後現代主義」與「歷史學」的史學研究集大成者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黃進興院士後現代史學研究精華

★一部梳理西方史家如何回應後現代主義浪潮的經典之作

 

十九世紀是西方史家的黃金年代,史學網羅各個領域,是各個學科的重要泉源,而以科學史學著稱的蘭克史學,更是當時史學界的核心。然而,當二十世紀的後現代主義來襲時,史學界的形勢驟變,轉而成為眾學科的「附庸」;後現代學者宣稱的「歷史之死」宛如喪鐘般,迴盪於史學界中。 

 

「後現代主義」是何方神聖?歷史學如何受到後現代主義影響?

 

傳統史學的蛻變──後現代主義下西方史家的回應

二十世紀下半葉,發軔於建築、藝術等領域的後現代主義席捲史學界,本以為只是學術史上尋常的新舊交替,後現代主義卻是要全盤否定史學的存在!換句話說,在後現代主義者的眼中,講求史實的西方傳統史學將不復存在,甚至認為「歷史」不過是史家的語言遊戲。面對後現代主義的挑戰,西方史家如何應對?

書中即以西方史家對後現代主義的回應為核心,闡述在「歷史之死」的後現代主義環境下,西方傳統史家如何抵禦後現代主義,並從中吸取理論、化為自用,為歷史學拓展出不一樣的道路。比如被視為後現代史學發源的海頓.懷特(Hayden White),又或是有著「後現代史學祭酒」之名的傅柯(Michel Foucauli)

在西方史家的奮鬥之下,熔後現代主義與歷史學的「後現代史學」問世,它逐漸脫去蘭克史學以來的實證史學,接納虛構的歷史。看似為史學開拓了新領域,卻也令史學陷入真實與虛構的拉扯之中。

因此,本書試圖檢討後現代主義對史學的影響,並梳理西方史家在這場衝擊之下,如何熔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為一體、拓展史學新道路,帶領讀者一探後現代主義與歷史學之間的羈絆與聯繫。

 

中國近代史學──「新史學」的誕生與來自西方史學的危機

除談論西方史家與後現代主義的關聯外,本書亦兼顧中文讀者的閱讀背景,從中參以中國史學議題,並援引西方史家的理論概念,為讀者梳理中國近代史學的轉變。

在清末變局之下,標榜著「經世致用」的中國傳統史學受到極大的打擊,正當眾學者手足無措時,梁啟超以「新史學」為名號開史學改革之先,引入十九世紀西方史學中的「實證主義」,以史料為史學、改革中國治史方式。本以為能繼續地順利承繼西方史學,然西方史學界在十九、二世紀時同樣陷入「歷史主義危機」中,再加上以史料為核心的治史改革,使中國傳統史學從正統學門,逐漸流於單一的「史料學」。在此種情景之下,中國史學該如何發展呢?

作者簡介

黃進興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院士。
研究中國近世思想史、宗教文化史、西方史學理論,著有《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聖賢與聖徒》、《從理學到倫理學》、《學人側影》等書,著作有英文、日文、韓文等多語譯文。

修訂二版序

  據出版社告知,拙作擬再版,故要求略加修訂。以下則就本書的際遇,略書數語。拙作繁體字版原刊行於臺北2006年;兩年後,北京三聯書店復發行簡體字版;不意竟獲彼岸前輩學者謬讚,謂拙作「對這些學者的理論及其影響的論述,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直透根底,國內學界總體上無出其右者。」蓋乃不虞之譽。 

或許緣此之故,對岸標竿學誌──《歷史研究》方邀請我撰述〈後現代代主義與中國新史學的碰撞〉(2013)一文。按西方學風瞬息萬變,常令局外人目眩神移。曾幾何時,後現在主義的思潮從風吹草偃之姿,逐漸平息,甚或部分已消融為主流意識,而視為當然爾。拙作的評價則不免毀譽參半。從甫刊行,即受到少數前輩學者的側目,認為後生小子逐風競異,殊不可取。另方面,我之前的導師陶晉生院士,則勉勵有加,鼓勵我寫成英文,因為我的表達方式,概念性太鮮明,並不太適合中文歷史學界閱讀。但是由於精力有限,我並沒有進行這項工作。

取而代之,則是2015年應臺灣師範大學,及2016年北京大學之邀,發表了〈歷史的轉向:二十世紀晚期人文科學歷史意識的再興〉,上述兩篇論文最後均收入近作《歷史的轉向:現代史學的破與立》(香港中文大學2021、臺北允晨公司2022)之中。有興趣的讀者容可取閱,其中的變化則不再贅述。

總之,鑑於數十年學風的變遷,個人有項心得與觀察,可與讀者分享。縱使探討固有的史學,取資異文化作為參照系,往往令人一新耳目,啟發良多。 

回溯我的史學涉獵始自《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1992),終迄《歷史的轉向》(2021),加上本書(2006),恰構成個人史學探討的三部曲,投入時間綿延逾四十年,經歷了不同史學浪潮的起伏。於今回顧,不失為極具樂趣的智識之旅,敝帚自珍,但願與本國史學工作者共勉之。又拙作再版訂正,承蒙林易澄博士協助以及陳盈靜女士的訂正,謹此一併致謝。

黃進興謹誌於南港中央研究院 

2022111  

目次

修訂二版序
前言:往事不可追憶
第一章 緒論:後現代主義與「歷史之死」 
第二章 反人文主義的史學:傅柯史觀的省察
第三章 「歷史若文學」的再思考:海頓‧懷特與歷史語藝論
第四章 閱讀理論與史學理解
第五章 「文本」與「真實」的概念:試論德希達對傳統史學的衝擊
第六章 敘事式歷史哲學的興起
第七章 後現代史學的報告(代結論)
附錄 中國近代史學的雙重危機:試論「新史學」的誕生及其所面臨的困境

Preface to the Second Edition
Preface
1.Postmodernism and “the Death of History”
2.The Historiography of Anti-Humanism
3.“History as Literature” Reconsidered
4.Reading Theory and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5.Text and Truth
6.The Rise of Narrative Philosophy of History 
7.A Report on Postmodern Historiography (in lieu of conclusion)
Appendix: The Dual Crise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Remarks on the Birth of the “New History” and Its Predicament

書摘/試閱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係世紀末西方文化的一個殊相。它包羅萬千,且無雅俗之分;在學術上,更跨越各個領域,是故要賦予一個簡單的定義,並非易事。

按「後現代主義」較早見諸文學與建築評論。惟觀之後續的發展,卻非該領域可以矩矱。基本上,「後現代主義」為衍發性的概念(evolvingconcept)。時序上,發軔於上一世紀50 年代的建築、藝術與文學的評論,1960 年代則在思想與哲學園地發榮滋長,1970 年代以降,便席捲社會科學;而作為一門古老的學問,史學則殿其後,方受波及。

正由於各個學科的開展,前後不一,「後現代主義」的意涵遂無時無地在遞變,以致甚難捉摸。即使就較早的發祥地而言,建築與文學的步調並不齊一,甚至有南轅北轍的現象。例如:建築係由形式轉向裝飾與敘事,但文學卻趨向純粹的形式主義。之所以有如此的歧異,追根究柢在於各個領域所認定的「現代主義」(modernism),頗有出入,導致繼起者「後現代主義」竟有不同的面貌。

本來學術史裡頭,典範更迭、新舊交替原非新鮮事,而「江山代有才人出」更是司空見慣。惟「後現代主義」的出現,卻迥異於先例。它志不在修正或取代前身,而是要全盤否定該學門存在的根由。這些後現代小子競相宣布:「藝術之死」、「文學之死」、「哲學之死」,史學雖一時負嵎頑抗,終究難逃噩運。舉其例: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 1969 年刊行了《知識考古學》(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該時的書評者立謂「敲響了歷史的喪鐘。」似乎唯恐天下不亂。而後現代主義者動輒招致「歷史殺手」的惡名,恆是實情。

其實,已逝的過去(the past) 何嘗有死生可言,這些後現代主義者主要意謂傳統意義下的史學業已不存;他們堅稱逝者如斯,歷史的符碼無復負載真實的過去, 史學道破了只是擬像(simulacra) 或語言遊戲罷了。遵此,史家所使用的語言取代了歷史的事實,驟成史學首要考察的課題。若此「語言的轉向」(the linguistic turn),不禁令人掛心作為學術訓練的實證史學是否氣數已盡?

史家對後現代理論的反應, 最典型莫若艾爾頓(G. R. Elton, 1921-1994)。他堅守「史料至上」的觀點,而對時下的理論(尤其後現代理論)加以冷嘲熱諷,至謂馬克思主義(Marxism) 與解構論(deconstruction) 的結合彷彿「伏特加(vodka) 摻入迷幻藥(LSD)」,一發不可收拾。他並把傅柯、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1930-2004) 等人歸類為「理論販子」(theory­mongers),對懷特(Hayden White, 1928-2018) 亦不假辭色。艾氏原以維護正統史學自居,他之所以義憤填膺是可理解的。他且堅信後現代理論宛如時尚,可預言的:若非倏忽隨風飄逝,即被另個極端的流行所取代;但史家必須學有所本(史料批評),切不可捨本逐末,為之目眩神搖。

義籍微觀史家(microhistorian) 京士堡(Carlo Ginzburg, 1939- ) 尤力挺實證史學,直斥德希達的學說為「廉價的虛無主義」(cheap nihilism);他認為任何形式的懷疑論只會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甚不值史家一顧。老牌史家史東(Lawrence Stone, 1919-1999) 亦呼籲史家應並肩作戰,對抗日益囂張的「理性逆流」。但他們的奔走,並未能抵擋後現代主義的侵襲;反而因為聚光效應,後現代史學有愈演愈烈之勢。這由後現代的用辭充斥了坊間的史學論文可見一斑;舉其例:「文本」(text,巴特)取代了「作品」(work),「論述」(話語)(discourse,傅柯)取代了「解釋」(explanation),「空間」(space) 或「場景」(occasion) 取代了「時間」(time),「間斷性」(discontinuity) 取代了「連續性」(continuity),「解構」(deconstruction,德希達)取代了「結構」(structure),「修辭」(rhetoric,懷特)取代了「論證」(argument),「書寫」(writing,德希達)取代了「闡釋」(interpretation),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最後竟連原處邊陲地帶的中國史、臺灣史皆受波及。

總之,激情的吶喊,並無法取代理性的思維。史家若不想隨波逐流,亦不想坐困愁城,猶得冷靜面對後現代主義嚴峻的挑戰,方不致進退失據,籌措無方。以下則嘗試選取若干與史學相關的後現代主義者,擬先略加疏解,再評估其優劣得失,期得正視後現代主義,並稍作回應。

循此,下文擬先檢討傅柯。傅氏兼有理論與實踐的長材,素被目為後現代史學的標竿人物,其影響居高不下。其次,則擬欲討論懷特。懷氏的歷史語藝學(poetics),為「歷史若文學」扳回一城,不但改變了傳統史著的評估標準,尚且道出寫作風格,方是史學優劣的喫緊處。該章純由「史學」的角度,以評介懷特的功過得失。另方面,第六章則改從「歷史哲學」的觀點,重新勾勒懷特如何催生「敘事式歷史哲學」(narrative philosophy ofhistory),以解消傳統「分析式歷史哲學」(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history)的命題,並成為新時代歷史哲學的表率。此外,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 的「作者之死」,則拋出迥異於往昔的資料或史實的閱讀角度,令人為之側目。無獨有偶地,德希達的「解構」及「書寫」概念,進而摧毀了「史源中心觀點」,試圖建立嶄新的歷史進路。

本書末章則對後現代史學做一個提綱挈領的報告,希冀上述的反思可涵蓋後現代史學的動向,並掌握其精神。最終的附錄部分,則是供出個人關懷後現代史學的底蘊,但願所謂的「雙重危機」並非無的放矢,故作聳人聽聞之辭。末了, 必須稍作說明, 本書的篇章每取蘭克史學(Rankeanhistoriography) 破題,著眼點即是:蘭克(L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 素被目為現代史學的奠基者,其所招致的影響至被媲美為史學上的「哥白尼革命」(Copernican revolution) 。自蘭克以下,近代史學雖幾經翻轉,惟直迄二十世紀中葉, 力倡觀念史學的柯林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 猶懼其「陰魂未散」,不敢掉以輕心。而後現代史學亦常援蘭克史學為對照面,職是之故,必須預作交代,方能求本探源,彈無虛擲。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340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