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團體心理治療:理論與實踐(原著第6版)(簡體書)
滿額折

團體心理治療:理論與實踐(原著第6版)(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168 元
定  價:NT$ 1008 元
優惠價:87877
領券後再享88折
庫存:5
可得紅利積點:2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過去幾十年來,《團體心理治療:理論與實踐》都是團體心理治療領域的標準教科書。在這本全面更新的第6版中,歐文·亞隆與默林·萊茲克茲整合了該領域的新近研究成果,以及他們的臨床智能與專業知識。每一個章節都進行了修訂,並增加了網絡心理治療團體、現代分析與關係取向、人際神經生物學、基於量化評估的治療、文化與多樣性、心理創傷和針對各類臨床人群的團體治療等新內容。


《團體心理治療:理論與實踐》的第1—4章闡述了團體治療中的療效因子,以及基於這些療效因子的團體心理治療方法;第5—7章討論了團體帶領者需要熟練掌握的治療策略和治療技術;第8—9章描述了團體治療開始前需要完成的工作,從篩選團體成員、組建團體到開展入組會談;第10—12章聚焦於團體的發展,從團體的首次會談到團體的高級階段,以及常見的治療難題;第13章涵蓋了團體治療的特殊模式與輔助方法,包括如何收集團體的相關數據以作為治療工作的反饋;第14章為新增章節,關注網絡團體心理治療的挑戰與機遇及相應的工作指南;第15章著眼於針對特定問題的治療團體,描述了如何調整團體治療原則以將其應用於各種臨床情境;第16章討論了團體心理治療師的培訓問題。


兩位作者治療經驗豐富,大量生動、深刻的臨床案例貫穿全書,使得本書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無論是初學者,還是資深的團體咨詢師,都將從這部全面、系統、深入淺出的作品中有所收獲。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歐文·D. 亞隆(Irvin D. Yalom)

醫學博士,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榮譽退休教授;著有《叔本華的治療》《當尼采哭泣》《媽媽及生命的意義》等小說和《存在主義心理治療》《覺醒與超越:住院病人的團體心理治療》等經典教科書;目前居住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托。


默林·萊茲克茲(Molyn Leszcz)

醫學博士,加拿大皇家內科醫師學會會員,國際團體治療師認證委員會認證團體治療師,美國團體心理治療協會榮譽會員;擔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精神醫學教授和美國團體治療協會主席;目前居住在加拿大多倫多。




譯者簡介


蔣 娟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咨詢師,高校心理咨詢師;員工幫助心理咨詢師;師從李鳴教授學習精神分析技術並接受督導;中美精神分析聯盟(China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lliance,CAPA)初級組在讀。


李 鳴

蘇州醫學院醫學學士(1983),華西醫科大學精神醫學碩士(1991),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咨詢心理學碩士(1995),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社會醫學博士後工作(2002);長期從事臨床心理治療和教學工作,曾任“中德心理治療研究院”中方理事和“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連續培訓項目”中方教員。


名人/編輯推薦

這是一次時隔12年的重磅更新。《團體心理治療:理論與實踐》是當代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與默林·萊茲克茲的匠心之作。從原著第1版到如今的原著第6版,經過50年的修訂與打磨,這部作品已成為無數團體咨詢師的案頭書。


與舊版相比,第6版的內容——

1.更系統:每一章的內容都進行了細致的修改、完善和更新,反映了團體心理治療領域的前沿發展成果。

2.更全面:新增了關於網絡心理治療團體的章節,緊貼技術變革與時代變化,在疫情背景下為團體帶領者提供及時的工作指南。

3.更深入:新增內容貫穿全書,包括現代分析與關係取向、人際神經生物學、基於量化評估的治療、文化與多樣性、心理創傷和針對各類臨床人群的團體治療等。

4.更整合:豐富翔實的實證研究(原著的參考文獻多達128頁)融入團體治療實踐,輔之以兩位作者多年積澱的臨床實例和經驗智能,極具實用性和指導意義。


成就這部作品的,還有亞隆和萊茲克茲兩位作者打動人心的寫作方式。他們是資歷過硬的帶領者,是睿智沉穩的督導師,卻不是抬頭不可仰望的權威,而更像在深夜裡分享故事、訴衷腸的友人。他們把數十年從業經歷裡的瑰寶,以親切、坦誠的口吻向讀者娓娓道來,讓讀者能夠在愉悅而富有啟迪的氛圍中,收獲關於團體治療的新知,感受那些壯闊、充滿張力、聚焦“此時此地”的團體治療體驗,同時,還會看到經歷這些體驗的團體帶領者本身。這是一部值得每一位團體咨詢師一讀再讀、歷久彌新的作品。


第6版序言


自本書第5版出版以來,已經過去了15年。在第6版中,我們的任務是介紹這些年來團體治療領域涌現出的重要創新。我們懷著喜悅和感激的心情,繼續著40年前在斯坦福大學開啟的長期合作,共同探討了我們作為經驗豐富的協同治療師所開展的工作,並在撰寫本書時相互支持、相互激勵。我們在書中主要以“我們”的人稱來寫作,表示我們的想法互相交織。有時,為區分我們個人的經驗,我們會切換到單數第一人稱—我,並使用括號中的名字(亞隆或萊茲克茲)來表示誰正在敘述。

我們的目的是為讀者提供團體治療實踐方面的新知識和經驗積澱。書中提供了大量臨床例證,使上述思想和原則更加鮮活、生動,也使本書更具實用性和指導意義。與以前的版本一樣,本書適用於學生、受訓者、一線從業者,也適用於督導師和教師。

團體治療自20世紀40年代首次應用以來,就隨著臨床實踐的變化而不斷發生變革。新的臨床症狀、治療設置和理論方法不斷出現,團體治療方法也隨之改變。如今,團體治療的種類是如此豐富多彩,以至於我們更願意把它看作包含多種治療方式的整體,而非單一的治療方式。在各年齡段和存在不同臨床需求的人群中,團體治療一直都被證明是十分有效的。總體而言,團體治療和個體治療的療效相當,但花費要低得多。在精神健康、物質濫用問題以及生理疾病的治療方面也同樣如此。

相比過去,在當今的數字化時代,互聯網的應用使團體治療更容易實現。地域距離已不再是問題。現代技術為團體治療師創造了新的機會和挑戰:隨著團體治療從線下轉移到在線,什麼發生了改變,而什麼沒有改變?這是我們在這一版中關於網絡團體心理治療的新章節裡將要討論的問題(見第14章)。

現在,無論是在北美還是在其他地方,民族和文化背景各異的來訪者都會參加團體治療。因此,治療師必須發展出多元文化取向,提升文化適應上的敏感性和技能。治療團體從來都是“困難對話”與話語的交流場所,而種族差異和性別認同等問題可以在響應良好的團體治療環境中有效地得到解決(見第16章)。 治療團體形式是幫助心靈受創與流離失所的個體的有效載體。

然而,與此相悖的是,團體治療師的專業培訓未能與團體治療的廣泛臨床應用並駕齊驅。越來越少的專業培訓項目—無論是在心理學、社會工作、心理咨詢還是精神病學領域—能夠為未來的從業者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深度培訓和督導。我們經常在不同場合看到,治療師在受訓不足或缺少督導的情況下倉促上陣,他們被要求帶領的團體中的成員有著複雜的經歷和多樣化的需求。此外,經濟壓力、專業層面的競爭以及當下精神健康領域中生物醫學主導的醫療模式,都會加劇這一現象。每一代人都天真地認為自己發明出了真正的解決方法。精神健康是一個獨特的領域,人們總是過度高估或低估其價值,即便是該領域的從業者也不例外。令人鼓舞的是,美國心理學會最近把團體心理治療確立為一種專業門類。這一決定將促使人們更加重視這一領域的教育和培訓,我們希望這些進展將使團體治療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以保證團體治療的實踐範圍能夠不斷擴大。我們知道,培訓具有改革性的意義。

如今,治療師被要求在實踐中承擔更大的責任,而團體治療師也受此影響。我們都必須遵守循證實踐的原則。長期以來,從業人員反對用研究、評估和收集數據的方式來指導臨床工作,認為這是對治療的干擾,會妨礙他們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將循證實踐看作要嚴格遵循的條條框框,這樣的觀點在我們看來是不合時宜的。行之有效的觀點是將循證實踐作為提高臨床治療有效性的指導和原則。我們在整本書中詳細闡述了循證的團體治療師的特徵:建立有凝聚力的團體和牢固的人際聯繫,有效傳達出真誠而準確的共情,處理反移情,以及保持對文化差異的覺察和敏感性。不斷反思治療的方法、有意識地持續提升專業素養,這也是一個循證的團體治療師的特徵。收集正在進行的治療團體的數據,能為我們提供及時的反饋,讓我們了解每次治療、每個成員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見第13章)。

我們也看到,團體治療師目前在工作中使用的方法種類繁多,令人眼花繚亂。認知行為、心理教育、人際關係、格式塔、支持性—表達性(supportive-expressive)、現代分析(modern analytic)、精神分析、動力性互動(dynamic-interactional)、心理劇……所有這些方法,現在都可用於團體治療。為了將個體的心智、身體和大腦間的相互影響整合到治療工作中,團體治療師還會將依戀理論和神經生物學方面的最新研究發現帶入團體治療的過程(見第2章和第3章)。

雖然本書篇幅有限,無法一一討論各種治療方法,但指導我們撰寫本書第1版的策略仍然有效。這種策略就是,在討論每種團體療法時,將“表面”與“核心”部分區分開。表面部分包括某種流派的特徵、形式、特定技術、專用術語和圍繞這種理論的氛圍;核心指的是對治療過程的本質性體驗,即治療性改變的核心機制。

如果你忽視“表面”部分,僅僅考慮引發來訪者有效改變的機制,你會發現這些改變機制的數量有限,而且不同團體中的機制極為類似。例如,治療目標相似的團體,盡管其外在形式大相徑庭,但背後可能有類似的治療性改變機制。這些機制依舊構成了本書的核心組織原則。我們首先會詳細討論11個療效因子,然後描述以上述因子為基礎的團體心理治療方法(見第1—4章)。

另一個難題是選擇討論哪種類型的團體。現在,團體治療的種類如此繁多,不可能逐一詳述。因此,我們會將討論聚焦於一個團體治療的典型情境—門診心理治療團體,然後提供一系列原則,以便學習者能夠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來調整這一基礎團體模型(見第15章)。

我們的典型門診心理治療團體至少需要持續幾個月,治療目標遠大,包括症狀緩解和人格改變。我們將對這類團體詳加描述,從形成團體的構思到團體治療的完成:首先是有效篩選的原則、團體組建和準備階段(見第8章和第9章),然後是團體發展,從團體的首次會談到團體的高級階段,以及常見的治療難題(見第10—12章)。

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當代的團體治療情境是受其他類型的團體所主導的,這些治療團體周期更短,治療目標也更有限。那麼,本書為何選擇聚焦在門診治療團體這一特定形式?原因是,長程團體治療已經存在了數十年,積累了大量來自實證研究與經過深思的臨床洞察的知識。我們相信,本書描述的典型團體是一種高強度、目標遠大的團體治療形式,對來訪者和治療師的要求也很高。這類團體也為治療師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用以觀察團體進程、團體動力和團體帶領。這些視角將為治療師今後的臨床工作提供有益的幫助。要帶領這樣的團體,治療師需要熟練掌握複雜的治療策略和治療技術(見第5—7章)。然而,一旦學習者掌握了這些技術,並了解如何根據不同的治療情景適時調整,那麼就能將這些技術靈活應用於不同的臨床情境。

學習者應努力成為有創造力的、慈悲的治療師,並且懂得如何將理論應用於實踐。而要成為這樣的治療師,需要有同樣慈悲且能夠理解這一點的督導師(見第16章)。隨著臨床需求的日益增長,加之團體治療的高效能和高效率,團體治療必將成為未來的治療模式。團體治療師必須做好準備,抓住機遇,同時也需做好自身關懷,使自己的工作持續高效,並在工作中找到意義。

本書的讀者大多是臨床工作者,因此本書旨在提供實時的臨床參考。然而,我們同時也認為,臨床工作者也須熟悉自身領域的研究成果。盡管治療師不一定親自從事研究,但應能評估和參考他人的研究成果。

本書最重要的潛在假設之一是,對於有效的團體治療而言,“此時此地(the here-and-now)”的人際互動是關鍵的。真正有效的團體能為成員提供一個場所,使他們置身其中並與他人自由地互動,識別並理解各自在互動中浮現出的問題。最終,這會使他們得以改變那些適應不良的人際模式。我們認為,如果團體治療僅僅建立在其他假設之上,比如心理教育或認知行為原理,就不可能收獲全部的治療效果。如果強調人際互動,團體治療將會更富有成效。我們將在本書中深入討論這一人際互動焦點的範圍和性質,以及它為個體帶來性格與人際方面的重要改變的能力。人際互動是團體治療的引擎,能利用好這一點的治療師,更能勝任各種形式的團體治療,也能使不同形式的團體治療更富有成效(見第15章)。

我(亞隆)的小說《叔本華的治療》(The Schopenhauer Cure)可以作為本書的輔助讀物。它描寫了一個團體心理治療的故事,闡述了團體進程中的許多原則和治療技術。因此,在本書的某些部分,我們會請讀者參閱《叔本華的治療》中對治療技術的虛構描述。

內容冗長的厚重書籍往往容易被放到書架上的“參考書”中間。為了避免本書落得如此下場,我們努力不讓本書增重。因此,我們不得不刪掉一些舊的章節和引文,以添加許多新的素材。這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而且在刪除那些被“判處死刑”的段落時,我們的心和我們的手指頭都很痛。但我們希望,這樣做能使本書成為一部及時的、與時俱進的作品,能夠在未來15年及更長的時間裡對學習者和從業人員有所裨益。


目次

第1章 療效因子

 灌注希望

 普遍性

 傳遞信息

 利他主義

 原生家庭的矯正性重現

 發展社交技能

 行為模仿


第2章 人際學習

 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矯正性情緒體驗

 團體是社會的縮影

 社會縮影中的動力學互動

 識別社會縮影中的行為模式

 社會縮影是真實的嗎?

 移情和領悟

 本章概述


第3章 團體凝聚力

 團體凝聚力的重要性

 運作機制

 本章總結


第4章 療效因子的整合

 療效因子的相對價值:來訪者的觀點

 療效因子的相對價值:來訪者與治療師的不同看法

 影響療效因子的因素


第5章 治療師的基本任務

 團體的創立與維系

 團體文化的建立

 帶領者如何塑造團體規範?

 治療團體的規範


第6章 治療師基於“此時此地”開展工作

 進程的定義

 以進程為焦點:團體的力量來源

 治療師在“此時此地”的任務

 激活“此時此地”的技術

 進程闡釋的技術

 協助來訪者採用進程取向

 協助來訪者接受對進程的闡釋

 進程評論:理論回顧

 對過去的使用

 團體整體的進程評論


第7章 治療師:移情與透明度

 治療團體中的移情

 心理治療師和透明度


第8章 篩選來訪者與組建團體

 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

 總結:來訪者篩選

 團體構成

 團體成員行為預測

 小結:來訪者行為的預測

 組建團體的原則

 同質性團體還是異質性團體?

 一般臨床考慮

 本章總結:組建團體


第9章 創建團體

 設置和結構

 短程團體治療

 入組會談和團體治療的準備工作


第10章 團體治療的開始

 團體的形成階段

 來訪者和其他因素對團體發展的影響

 成員參與問題


第11章 高級團體

 人際學習如何產生

 亞團體

 治療團體中的衝突

 自我暴露

 治療終止


第12章 具有挑戰性的團體成員

 壟斷發言的來訪者

 沉默不語的來訪者

 沉悶的來訪者

 拒絕幫助的抱怨型來訪者

 急性精神病性來訪者

 分裂樣人格的來訪者

 個性困難的來訪者


第13章 特殊模式與輔助方法

 個體治療與團體治療同時進行

 結合團體治療和12步驟團體

 協同治療

 夢

 視聽技術

 書面摘要

 監控團體治療效果和進程

 結構化練習

 團體治療記錄的保存


第14章 網絡心理治療團體

 VTC團體:早期發現

 給團體心理治療師的指南

 VTC團體的挑戰和機遇


第15章 針對特定問題的治療團體

 根據特定的臨床情境做出調整:基本步驟

 急性住院治療團體

 針對生理疾病的治療團體

 把CBT和IPT融入團體治療

 自助團體和網絡支持團體


第16章 團體心理治療師的培訓

 觀摩學習

 臨床督導

 受訓者的團體體驗

 受訓者個人的心理治療

 總結

 技術之外


附錄

 團體心理治療的一些目標

 保密性

 你會在團體裡做什麼?你應該如何表現?

 團體治療師

 團體治療的時間承諾

 出勤和團體凝聚力

 網絡團體


書摘/試閱

第1章 療效因子


團體治療可以幫助來訪者嗎?事實證明,完全可以。大量有說服力的實效研究結果明確而一致地表明,團體治療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心理治療手段。團體治療不僅與個體心理治療效果相當,而且能更有效地利用精神健康醫療資源。然而矛盾的是,精神健康專業培訓項目卻減少了對團體治療的培訓。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我們需要確保團體治療的高水準,以獲得我們期待的影響力與來訪者需要的效果。在本書中,我們將重點探討能夠提高治療有效性的療效因子和團體帶領者的特徵。

團體治療如何幫助來訪者?這或許是一個幼稚的問題。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準確而肯定地做出回答,那麼我們就有了一個能夠隨心使用的核心組織準則,可以用來應對心理治療中最棘手、最有爭議的問題。一旦確定了這個準則,改變過程中的關鍵方面將構成治療的合理依據,而治療師就可以據此制訂相應的措施和策略,塑造團體的體驗,使團體治療在不同的來訪者群體中、在不同的情景下都最大限度地產生效果。盡管團體治療富有療效,但治療師的工作成效卻存在很大差異。有效的團體工作的核心是了解如何最好地落實有療效的團體過程。幸運的是,許多研究成果可以帶給我們啟迪。僅憑經驗有時並不奏效,那麼怎麼做才能提高治療工作的成效呢?我們應該進行深思熟慮的實踐和自我反思,傾聽他人對我們工作的反饋,靈活運用共情性的、同調(attuned)的治療關係。

我們認為,治療中的改變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發生在各種人類體驗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中。我們將這些相互作用稱為“療效因子”。透過簡單的要素去探究複雜的事物,從基本組成過程去接近整體的現象,這樣的做法有很多優點。因此,我們將從描述和討論這些基礎要素開始。

根據我們的觀點,治療性體驗可以自然劃分為以下11個主要因子:

1.灌注希望(instillation of hope);

2.普遍性(universality);

3.傳遞信息(imparting information);

4.利他主義(altruism);

5.原生家庭的矯正性重現(the corrective recapitulation of the primary family group);

6.發展社交技能(development of socializing techniques);

7.行為模仿(imitative behavior);

8.人際學習(interpersonal learning);

9.團體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

10.宣泄(catharsis);

11.存在主義因子(existential factors)。


在本章接下來的部分中,我們將討論前面7個因子。人際學習和團體凝聚力非常重要,並且十分複雜,因此我們會在之後的兩個章節中分別討論它們。存在主義因子會在第4章中討論,以該章節的其他內容作為背景,更便於讀者理解。宣泄和其他療效因子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也會在第4章中討論。

對於這些療效因子的區分是人為的,雖然我們將單獨討論每一個因子,但它們之間是互相依存的。它們既不獨立存在,也不單獨起作用。另外,這些因子代表著改變過程的不同部分:有些因子在認知層面起作用(比如人際學習),有些因子在行為變化層面起作用(比如發展社交技能),而有些因子在情緒層面起作用(比如宣泄)。更確切地說,有些因子既是治療的動力,又是改變的前提(比如團體凝聚力)。雖然相同的療效因子可能存在於各種類型的團體治療中,但是它們的相互作用和相對重要性在各個團體中可能十分不同。並且,由於個體差異的存在,同一個團體中不同的來訪者也可能因不同的療效因子而獲益。

我們要記住,這些療效因子是人為建構的,然而我們可以把它們看作給學習者提供的一張認知地圖。療效因子的分類不是一成不變的,其他臨床工作者和研究人員也得出了不同的(同樣是人為建構的)療效因子群。有一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核心的療效因子:來訪者心懷希望,認為他們的情緒表達和關係覺察能夠轉化為社會學習。沒有一種解釋系統可以涵蓋治療中的所有療效因子。在核心層面,治療的過程極為複雜,而個體在其中的體驗方式也是無窮無盡的(我們將在第4章中更充分地討論這些議題)。

我們所列舉的療效因子,來自我們和其他治療師的臨床經驗,來自獲得成功治療的來訪者的觀點,也來自相關的系統研究。盡管如此,這些來源的可靠性並不是完全不容置疑的;團體成員和團體帶領者並非完全客觀,而我們的研究方法也常常受限在研究範圍內。

我們從不同的團體治療師那裡得到的療效因子清單五花八門,並且內部是不一致的,反映著這些治療師對於各類團體和來訪者的研究。治療師絕不是客觀公正而不帶偏見的觀察者,他們為了掌握某種治療方法而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他們列出的清單大多由他們所信奉的特定流派所決定—這是效忠效應(allegiance effect)。即使是理念相同、理論取向一致的治療師,他們對於來訪者狀況改善的原因也可能持完全不同的觀點。但這並不讓人意外。心理治療的歷史上不乏高效能的治療師,但他們成功的原因卻並非如他們所述。來訪者的狀況大幅改善,而自己卻對改善的原因一無所知—哪個治療師沒有碰到過這種情況呢?

一個重要的信息來源是,團體成員認為哪些療效因子最有用,哪些最無用。研究人員不斷提出有關療效因子的重要問題。療效因子對所有團體成員都具有相同的作用嗎?是什麼在影響來訪者的反應?是來訪者與治療師的關係,或者來訪者與其他團體成員的關係嗎?還是團體治療的質量和深度?此外,研究還發現,團體成員認可的療效因子可能會與治療師或團體觀察者的觀點大相徑庭。來訪者對於治療的反應也可能受多種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團體類型(門診團體、住院團體、日間醫院團體或短程治療團體)、來訪者的年齡和診斷、來訪者的動機水平和依戀類型、團體帶領者的治療理念、團體成員對於相同事件的不同體驗方式以及彼此間體驗的相互影響。

除了這些不足,來訪者的陳述仍不失為一個豐富的、未被充分開發的信息來源。畢竟,來訪者自身的體驗才是最重要的,我們越脫離他們的體驗,我們的結論中推論的成分就越重。誠然,改變過程中的某些方面超出了來訪者的理解覺察範圍,但這並不意味我們可以對他們的描述置若罔聞。紙筆測驗或結構式問卷可以提供可輕易獲得的數據,但卻經常容易忽視來訪者體驗的細微差別與豐富性。如何獲得來訪者的陳述是一門藝術。提問者越能進入來訪者的內心世界,來訪者對於治療體驗的描述就越清晰而有意義。

除了治療師的觀點和來訪者的陳述外,還有第三種評估療效因子的重要方法:系統性的研究。目前,最常見的研究方法是尋找治療中的變量與治療結果之間的相關性。通過探究哪些變量和成功的治療結果顯著相關,我們能建立一個合理的基礎,據此對療效因子進行描摹。不過,這種研究方法本身具有許多潛在的問題:療效的測量在方法上存在困難,而治療中變量的選擇和測量也同樣是個問題。

通過上述方法,我們得出了本書所要討論的療效因子。我們並不認為這些結論是絕對的,相反,我們提供的只是目前適用的準則,有待其他臨床研究者的檢驗與擴充。


灌注希望


研究一致表明,灌注希望和維持希望在任何心理治療中都是至關重要的。一些研究表明,來訪者對幫助的高期望與積極的治療結果顯著相關。大量數據記錄了信念治療(faith healing)和安慰劑治療的有效性—它們都是完全通過希望和信心來起作用的治療方法。在團體治療中,心懷希望的來訪者更願意深度參與治療工作。當來訪者和治療師對治療抱有同樣的積極期望時,心理治療中出現積極結果的可能性會更高。這種積極期望的力量遠遠超過簡單的想象:腦成像研究證明,安慰劑並不是無效的,它能夠對大腦產生直接的生理影響。

團體治療師可以利用這一點,竭力提升來訪者對團體治療療效的信任和信心。這項任務應當始於治療開始之前。在團體開始前的介紹中,治療師要強化來訪者的積極期望,糾正他們的負性成見,還要對團體治療的療癒性質給予清晰、有力的說明。這種說明要結合治療師對來訪者的具體困難的解釋,讓人容易理解並能夠在文化層面產生共鳴(第9章和第10章對團體開始前的準備程序做了詳細的討論)。

團體治療的進展不僅來自正性期望所帶來的整體改善效果。對於團體治療這種特定形式的希望感也是治療進展的重要資源。治療團體中的成員總是處在應對—崩潰(coping-collapse)的連續譜上的不同位置。因此,每個成員都會不斷地接觸到接受治療後狀況有所改善的其他團體成員—經常是和自己有類似問題的人。我經常聽到來訪者在團體治療結束時感嘆,看到其他人的進步對他們來說有多麼重要。

團體治療師應該努力發揮這一療效因子的最大作用,時常提醒團體成員注意他們所取得的進步。如果我們收到最近結束治療的成員的信息,得知他們在持續取得進展,那麼我們會特意與現在的團體分享這一消息。長程的團體成員經常發揮同樣的功能,自發地為充滿疑惑的新成員提供例證。

以下是一個老年精神專科日間醫院中的團體案例。


貝蒂是一名86歲的抑鬱女性。她對治療充滿抵觸,也是第一次參加團體。團體中有另一名成員,88歲的薩拉。薩拉對貝蒂說的一番話,效果遠遠超出治療師對貝蒂所做的準備和鼓勵工作。薩拉是這樣歡迎新成員的:“貝蒂,歡迎你來到這個團體。如果你像我一樣,你可能從未想過自己會來這裡,或許是你的女兒逼你來的。但是,我想告訴你,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這個團體改變了我的生活。我已經準備好結束治療了,但團體工作令我受益匪淺—我是帶著寶貴的財富離開的,這些財富會讓我今後的生活變得更好。在這裡,我認識到,孤獨是很糟糕的,我學會了如何尋求幫助和主動接觸別人,我也知道自己值得被人關愛和關注。相信我,如果你參加這個團體並投入治療,改變同樣會發生在你的身上。” 


研究表明,治療師相信自己、相信團體的有效性同樣是至關重要的。這對於培育和維持治療師的效能感必不可少(更多關於治療師自我照顧的內容請參見第16章)。在初始會談中,治療師應與來訪者分享自身的信念,努力將這種樂觀精神傳遞給來訪者。

許多自助團體—比如,由喪親的父母組成的慈愛伙伴團體(Compassionate Friends)、由施暴的男性組成的戰勝暴力團體(Men Overcoming Violence)、亂倫幸存者團體(Survivors of Incest)、面向癌症患者及其家人的吉爾達俱樂部(Gilda’s Club)、抑鬱症和雙相情感障礙支持團體(the Depression and Bipolar Support Alliance)以及由接受過心臟手術的患者組成的修復之心團體(Mended Heart)—都非常強調給個體灌注希望。在匿名戒酒會(Alcoholics Anonymous)、匿名戒毒會(Narcotics Anonymous)和過量進食者匿名會(Over-eaters Anonymous)等12步康復項目中,大多數的會談都以組員分享他們的“經驗、力量和希望”作為開場。在匿名戒酒會中,戒酒成功的成員一次次地講述他們在康復項目的幫助下從低谷走向康復的故事,這樣做不僅僅是給新成員灌注希望,同時也在提醒自己,只要他們不再碰酒杯,生活就能不斷“變得更好”。這類組織的優勢在於,它由成員而不是專業人員管理;發言者、帶領者和其他工作人員都是康復中的嗜酒者—他們本身就是其他成員鮮活的榜樣。

同樣,有些物質濫用治療項目也會雇用處於康復期的戒毒者,讓他們擔任同輩團體的帶領者,以此讓團體成員感受到希望。很多項目都是由已經成為專業心理咨詢師和治療師的戒毒康復者所創立和(或)運營的。項目成員會受到這些康復者的鼓舞:通過接觸這些曾經沉淪又浪子回頭的人,成員對康復有了更多的憧憬。面向患有關節炎和心臟病等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團體,也會借經過受訓的成員來鼓勵新成員去積極面對他們的健康問題。通過其他成員來為參與者提供激勵是這類治療方案的關鍵部分。這樣的團體可以改善成員的健康狀況,降低醫療護理的成本,提高成員的自我效能感,同時也常常使得團體治療的效果優於個體治療。


普遍性


許多人進入治療時憂心忡忡,認為只有他們自己是不幸的,只有他們有著某種恐怖的或者不被接受的問題、想法、衝動和幻想。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所有人都會有這樣的憂慮,但極端的社交孤立使這些來訪者的獨特感被放大了。他們的人際困難使其無法與人深交,無法形成深入的親密關係。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既無法得知他人類似的感受和經歷,也無法對他人吐露真心,從而得到來自他人的確認和接納。

在治療團體中,特別是在早期階段,消解來訪者的這種獨特感,會讓他們大感寬慰。當聽到其他成員坦露類似的擔憂時,來訪者的共鳴油然而生,感覺和這個世界有了更多關聯。他們可能會把這個過程形容為“歡迎來到人類世界”的體驗。簡單地套句老話,就是“同舟共濟”,或者更悲觀地說—“同是天涯淪落人”。對於有的來訪者而言,感受到自身狀況的普遍性正是康復的開始,也是團體治療師竭力創造的治療環境所具有的核心特徵。

沒有任何人的行為或想法會完全脫離他人的體驗。在治療中,團體成員會坦露各種各樣的行為,比如亂倫、酷刑、盜竊、挪用公款、謀殺、自殺嘗試甚至一些由更深的絕望所驅動的幻想等。通常,當一個團體成員帶著信任或勇氣敞開心扉時,其他團體成員也會以真誠相待,接納這些行為,將其視作自己也可能會有的經歷,並隨之吐露心聲。這種方法的應用並不限於團體治療:普遍性在個體治療中也發揮著作用,只是在個體治療中,來訪者得到一致性確認的機會更少,因為治療師在自我暴露方面更為節制。

在我(亞隆)進行的600小時的自我分析中,我曾體驗過“普遍性”這個療效因子,印象深刻。當時,我在描述我對母親懷有的極其矛盾的情感。讓我非常困擾的是,盡管我對母親懷有強烈的積極情感,但我同時也希望母親早早去世—這樣我就能繼承她的部分財產。在那一刻,我的分析師只說了一句話:“那似乎是我們都會有的想法。”這句樸實無華的響應給了我很大的安慰,而且使我能進一步探索自己更深層的矛盾情緒。

盡管人類的問題紛繁複雜,但仍然具有某些明顯的共性,治療團體的成員很快就能看到彼此間的相似之處。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很多年來,我都會讓培訓團體(T-groups)的成員(這些團體的成員並非來訪者,而是專業人員,如醫學生、精神科住院醫師、護士、精神科技術人員及和平隊的志願者)完成一項名為“最高機密”的作業。團體成員被要求在紙上匿名寫下他們最不願意和他人分享的一件事。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的秘密竟如此相似,而且可以劃歸為幾大類。最常見的秘密是深信自己能力不足—感覺自己是無能的,只是靠虛張聲勢過日子。第二類常見的秘密是人際間深深的疏離感—不論表面看起來如何,許多人認為他們內心深處不會也無法真心地去關心或愛一個人。第三種常見的類型是各種與性有關的秘密。那些尋求專業幫助的人,他們的主要困擾在性質上也大同小異。在自我價值感和與他人建立關係的能力方面,來訪者幾乎總是懷有深深的憂慮。

當這種內心秘密對於個體而言尤其重要並導致其與他人隔絕時,加入一個由有類似體驗的人所組成的特定團體,將有助於消除個體的恥辱感和羞恥感,尤其是當團體強調普遍性的時候。對於這類個體,團體治療可能比個體治療更有效。例如:針對暴食症患者的短程結構化團體會將這一點納入治療方案,包括要求來訪者進行自我暴露,分享自己對於身體形象的態度,以及有關進食習慣和催吐行為的詳細描述。當來訪者發現自己並不孤單,發現其他人也有相同的困境和生活經歷時,他們常常會如釋重負。

同樣,性虐待團體中的成員也能從普遍性的體驗中獲益匪淺。對於這些團體的成員來說,分享(通常是第一次)他們受虐經歷的細節以及隨後感受到的內在重創,是治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項2013年的研究比較了團體治療和個體治療對遭受性虐待的剛果女性的療效,她們的主要症狀與恥辱感、羞恥感和社交孤立有關。研究發現,團體干預所帶來的積極效果比個體治療更為顯著和持久。

同質性團體中的成員由於有著共同的親身經歷,他們之間的對話帶有一種強有力的真實性,這或許是治療師也難以企及的。在我(萊茲克茲)剛開始從事團體治療工作時,我帶領了一個由七八十歲的抑鬱男性組成的團體。有一次,一個剛剛喪妻的77歲男性表達了想自殺的想法。當時的我比他年輕得多,因此猶豫了,擔心自己的任何響應都會被認為是幼稚的。這時,一位91歲的團體成員開口了,分享了他痛失相伴了60年的妻子的經歷。他也曾陷入自殺的絕望中,但最終走了出來,重新開始他的人生。他的敘述引起了其他團體成員深深的共鳴。

某種程度上,當代的治療團體是社會的縮影,團體成員有著不同的性別、性取向和文化背景,因此團體帶領者尤其需要注意團體成員對普遍性的感受。在以白人為主的團體中,少數族裔成員可能會因不同文化在自我暴露、相互交流、情感表達等方面的差異而倍感孤立。有關種族、性別認同和性取向的討論頗具挑戰性,需要團體成員的勇氣、信任和人文關懷。治療師必須幫助團體成員認識到文化傳統、壓迫、邊緣化和特權對個體身為一個人的感受所產生的影響。我們同時也需關注對於人類處境和悲劇的跨文化響應,即普遍性響應。只有在團體治療中,文化背景差異懸殊的個體才能找到共同點,例如:一個年輕的巴勒斯坦男同性戀者和一個年長的、信仰共產主義的猶太女異性戀者,可能對於追求社會公平的邊緣化群體身份都有著強烈認同。因此,治療師應盡可能地了解團體成員的文化、社群背景,以及他們對自身文化的依戀程度。治療師的多元文化勝任力和他們工作的有效性是密切相關的。

普遍性不是單獨發揮作用的,它與其他療效因子相結合,共同起效。當來訪者感受到自己和他人的相似之處並且與人分享自己最深層的憂慮時,伴隨而來的宣泄和來自他人的接納,都會使他們進一步獲益。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877
庫存:5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