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半農理想國:台灣新農先行者的進擊之路
滿額折
半農理想國:台灣新農先行者的進擊之路
半農理想國:台灣新農先行者的進擊之路
半農理想國:台灣新農先行者的進擊之路
半農理想國:台灣新農先行者的進擊之路
半農理想國:台灣新農先行者的進擊之路
半農理想國:台灣新農先行者的進擊之路
半農理想國:台灣新農先行者的進擊之路
半農理想國:台灣新農先行者的進擊之路
半農理想國:台灣新農先行者的進擊之路
半農理想國:台灣新農先行者的進擊之路
半農理想國:台灣新農先行者的進擊之路
半農理想國:台灣新農先行者的進擊之路
半農理想國:台灣新農先行者的進擊之路
半農理想國:台灣新農先行者的進擊之路
半農理想國:台灣新農先行者的進擊之路
半農理想國:台灣新農先行者的進擊之路
半農理想國:台灣新農先行者的進擊之路

半農理想國:台灣新農先行者的進擊之路

定  價:NT$ 400 元
優惠價:9036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0元
庫存:4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台灣返鄉從農領頭羊20年實戰全紀錄:穀東俱樂部成立至今近二十年,本書第一手全程記錄兩位作者相繼從農,歷經困境、抉擇、調整的點滴過程。
★反映農村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契機轉變:半農半X生活者的進入,促進台灣農村自工業化走向服務業化的進程發展,是歷史變局,亦是嶄新可能。
★勾勒網路時代斜槓農夫的理想國藍圖:田地媒合機制與新農育成平台等的提出,如何成為網路時代新農夫實踐夢想田園生活的選項與路徑。
 
◢ 從穀東俱樂部啟程,走出台灣農村新路徑 ◣
2000年,賴青松偕妻女回到宜蘭員山深溝村,一邊耕田種菜,一邊從事翻譯工作,踏出實踐理想人生的第一步。2004年,他結束日本岡山大學碩士課程,回到台灣,在宜蘭農村成立「穀東俱樂部」,就此展開「高調」的務農人生。
賴青松不但為自己尋得安身立命之道,也藉此實現了「讓都市人也可以吃到自己種的米」、「志願農民運動」等理念,並積極對外倡議。賴青松與穀東俱樂部掀起了台灣返鄉從農的時代浪潮,成為友善農業的先驅,並讓後繼者看到各種可能性。
 
◢ 實踐半農半X,第一個新農育成平台誕生 ◣
為永續經營,賴青松持續號召歸農人力,接觸農村潛在資源,並積極建立在地人際網絡。2012年政府啟動休耕田地活化政策,賴青松因此得以成為老農託付代管田地的對象。他將目光聚焦在嚮往農村生活的都市人,即半農半X生活者。
當時,從事農村規劃工作的楊文全,與深溝夥伴成立「倆佰甲」,匯聚一群小農共同參與第一年耕作計畫。倆佰甲就此成為新農育成平台、傳統老農地主與新農社群間的中介者,除了媒合代管農地,尋求空間房舍,更提供農耕技術的支援,滿足陪伴的需求。許多歸農者因此走進深溝村,開展出新產銷模式。
 
◢ 打造開放社群,展現多元社會創新 ◣
半農半X生活者大多懷抱強烈的性格與理念,因此深溝新農借助網路時代的開放社群概念,彼此之間不形成共識,不統整腳步,如此自由開放氛圍,尤其吸引更多新世代農夫。
他們大多具備個人專長,各自種田賣米,彼此間激發創意,造就深溝村百花齊放的新氣象。例如:展開農田裡的科學計畫、舉辦公車小旅行、成立廣播節目、開放農業實驗基地等。街區更陸續出現著名的小間書菜、貓小姐食堂、美虹廚房、一簞食素食餐廳,以及「月光莊‧宜蘭」民宿等。
2019年,以盈利為基礎、孕育商業模式的「慢島生活公司」成立。慢島生活透過專案方式營運,新農育成平台則轉型成「慢島學堂」,結合田地實作與室內課程,接續協助新農踏出從農的第一步。
 
◢ 為嚮往農村生活者闢一條路 ◣
本書從穀東俱樂部,到倆佰甲,再到慢島生活,記述一路以來,以半農半X為主軸,貫穿二十年的深溝村新農社群生活演變脈絡。作為先行者,賴青松與楊文全不斷披荊斬棘,持續解決困境,點滴經驗累積,足以作為意欲實踐生活理想者的重要參考。
他們更示範了在農村服務業化時代,如何透過網路與平台,協助新農順利進入農村,實踐個人理念;進而打造出一個虛實整合的新農村社群,因應台灣農村世代交替的困境,迎向農村的復興。
 
名家推薦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台灣全民食物銀行理事長)
林盛豐(監察委員)
張正揚(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校長)
郭華仁(臺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
郭麗津(台東慢食節策展人、津和堂執行長)
陳育貞(臺大城鄉所兼任副教授、城鄉潮間帶創始人、原臺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分會會長)
楊儒門(248農學市集召集人)
黃聲遠(田中央工作群建築師)
劉克襄(作家)
闕河嘉(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副教授)
羅文嘉(水牛書店社長)
──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賴青松
日本岡山大學環境法碩士。「青松米穀東俱樂部」發起人,「慢島生活公司」共同創辦人,「穗穗念」共同創辦人。
長期關注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間的平衡,2000年選擇到宜蘭展開半農半X的實驗生活。2004年發起穀東俱樂部,開啟志願農民進鄉的新時代。2013年,協助倆佰甲新農育成平台成立。2019年,出任慢島生活公司負責人,開始以商業模式打開城鄉反向移民的通道。
 
楊文全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博士。「倆佰甲新農育成平台」發起人。法鼓文理學院兼任助理教授。務農期間曾任宜蘭縣政府農業處處長。
長期從事農村規劃工作,2013年為突破規劃上的瓶頸,開始在宜蘭縣員山鄉深溝村務農,從事友善耕作的水稻栽種,企圖以農夫的視角在實作的場域中探索台灣農村在網路時代可能的發展契機。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一窺台灣未來新農村
林盛豐
本書詳實的記錄一個由傳統農業轉型至新農業的實驗,是兩位作者在台灣農村一步一腳印,歷經十餘年的實踐實錄。內容豐富且翔實,足夠讓我們一窺台灣未來新農村的形貌。
賴青松與楊文全兩位作者從農的初心,與很多羨慕陶淵明式耕讀生活的夢想者一樣,並沒有清楚的路徑圖,但是過程起伏,挑戰接踵而來;這段時期台灣農業的各種思潮與前仆後繼的實驗,提供了很多參考案例。他們的教育背景與職業歷練,也使他們有足夠的宏觀視野,可以提出繼傳統農業、精緻農業之後,建立於資訊網路、社區營造、共享經濟、城鄉虛實整合的新農村典範。
●台灣農業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的改革推動者
兩位作者的理論與實踐,是台灣農業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過程中一個紮實的範例。
當一個時代普遍施行的某種模式無法達成預期的效果時,原來的典範(paradigm)便會被懷疑,各種新的提案將被提出。這些新的提案若能產生更佳的效果,便被視為範例,逐漸取代了原來的模式,這即是典範轉移。
兩位作者是台灣這一波典範轉移的理念先驅者、實驗者、串聯者、呼籲者,而且整合了台灣這些年來的各種思潮與實踐。最重要的是基於台灣地理及社會脈絡下,建立了書生背景最不易完成的農村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賴青松與楊文全,是兩位農業創新的改革推動者(Agent of Change)。
●實驗之初的台灣農業景況
賴青松與楊文全進入農村時,台灣面臨WTO的衝擊;農民老化凋零、產銷失調、農藥與化肥過度使用,導致土壤劣化與食安危機、農地破碎流失、鄉村地區土地使用管制失靈。
農村缺乏永續發展的想像與策略,台灣社會普遍視農村為落後的象徵。農地被視為都市開發的預備用地,或是容納都市鄰避設施的垃圾桶。許多農業縣首長對農村發展的願景,就是複製都市的開發模式,最希望能在其轄區擴大都市計劃,炒高土地價格,但對農村的其他發展模式,卻嚴重缺乏想像力。
因為對農地變更為建地的期待,以及別墅農舍以及民宿的需求,都會區周邊農地價格高漲,別墅農舍及民宿如雨後春筍。再者,當都會地區打房,周邊農地農舍成為新投資標的,農地進一步破碎化。
●深刻反省的潮流
而在農村破敗、老農凋零的同時,一股深刻反省的潮流,也以各種形式出現在台灣的各個角落,蔚然成風。這些思潮成為推動台灣農村改革的契機,也應是兩位作者對未來農村圖像的參考:
契機1:農村田園成為都市居民的心靈故鄉
農業的產業地景以及傳統的農舍、農村,構成靜美的田園景觀。尤其是灌溉水路,與農村的生活方式融合為一,形成深刻的地點感與空間美學,成為都市居民的心靈故鄉。
契機2:對食安的重視
農藥、化肥的濫用導致癌症罹患率惡化,消費者食安危機意識升高,有機食物、食農教育已成世界潮流。
契機3:農村地區的社區營造
台灣農村數量眾多的社造團體,其關照面向已及於農村發展的宏觀策略,普遍具備永續發展的視野。社造團體推動永續發展相關產業,如精緻體驗產業,文化特色產業,並且利用農村較緊密的社群關係發展照顧產業。
契機4:社區支持型農業
在國外施行有年的社區支持型農業(CSA:Community Supported-Agriculture),其架構「食物生產者+食物消費者+每年的互相承諾=社區支持型農業」,即為賴青松穀東俱樂部的原型。
契機5:區域品牌與地產地銷
以產地的永續價值為基礎的農產品牌經營,以及縮短食物旅程的地產地銷理念已逐漸被接受。
契機6:慢活及有機生活的Life Style
健康、慢活、以農耕為基礎並珍惜自然生態景觀的生活態度,在台灣的農村萌芽,而且逐漸發展出相關的優質生活產業。
優質生活產業與觀光產業相互支應,成為觀光產業的幅員與縱深。
●台灣新農民與創意農業的萌芽
台灣傳統的農民重生產,傳統小農面對國際市場的開放競爭,毫無招架之力。高學歷的新農民悄悄改變了台灣的農業與農村。學士、碩士、博士種米賣菜,運用新科技及網路,發展出新型態的農業經營方式。
賴青松與楊文全掌握到台灣農業轉型的各種契機,由穀東俱樂部與兩佰甲的早期實驗,逐漸深化,形成細膩的社區觀與國際觀。甚至擘劃出網路時代的農村大未來。
●網路時代的農村大未來
兩位作者已經將網路時代的農村雛形,具體而微的呈現在我們眼前。這個新農村聚落,多采多姿,是一個生命力十足的有機體,讓我們可以一窺台灣未來的新農村形貌。但最令人興奮的是兩位作者在本書中提出的六項策略以其論述:
一、實踐田園夢的挑戰與機會
二、農村從工業化走向服務業化
三、「半農半X」與「半X半農」協力合作。
四、農村復興:共享經濟與交換經濟的競合
五、打造新農育成平台
六、虛實整合的新型態農村
將台灣轉型為一個真正先進國家的關鍵,不在一線城市,而在以永續發展的價值觀經營二、三線城市與農村。我們要能提出擺脫城市思維的農村重建策略。這六項具宏觀視野的策略與終極關懷,是具有十年以上的前導實驗之政策建議,關心台灣的國土規劃與鄉村規畫的有志之士,實應共同學習、理解、落實。
 
林盛豐:監察委員。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建築博士。曾任宜蘭縣政府顧問,淡江大學建築系系主任、研究所所長,公視《城市的遠見》、《農村的遠見》節目製作及主持人,行政院政務委員與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等。合著有《地域X建築》等書。

自序
從種稻,種人,到種村的奇幻之旅
賴青松
二○○○年,我帶著妻子美虹與年幼的女兒,回到她早早便離開的故鄉,宜蘭縣員山鄉的深溝村,一個蘭陽平原上有著清澈湧泉,田園寂寥但依舊青翠的小村。一邊耕田種菜,一邊從事日文翻譯,踏出實踐理想人生的第一步。
二○○四年,結束在日本岡山大學環境法碩士的課程,歷經幾番內心的反覆掙扎,終於下定決心回到台灣,在宜蘭農村成立了「穀東俱樂部」,就此展開高調務農的人生。
二○○七年,將歸農最初兩年心底的洶湧波濤,寫成了按月紀實的《青松種田筆記》(心靈工坊),試圖為歸農路途上的後來者,留下些許摸索前行時的線索。
一轉眼,十餘寒暑匆匆,二○二二年的此時,難得機緣殊勝,有機會以筆墨回顧這二十餘載漫慢來時路,才明白這是一趟從種稻、種人到種村的奇幻旅程。
打從回到宜蘭務農為生開始,早已不知道回答過多少次,年少時期因為家道中落,回到台中大雅鄉下阿公的老家寄居,是自己選擇歸農人生最初的起點。是那短短一年的春去秋來,在田疇溝圳間與大地相濡以沫的記憶,讓自己永遠忘不了赤足踏在田地上,那份無可比擬的溫潤與踏實的感受。只不過當時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阿公的老家是一整個農業時代的積累與縮影,僅有的金錢加上勤奮的勞動,以有限的土地加上巧妙的智慧,讓食指浩繁的大家庭得以溫飽,甚至還接濟從都市回來休養生息的子孫。自此而後,一個可以回去耕耘的所在,一條能夠親土返鄉的道路,似乎就成了自己生命終極關注的命題。
無可否認的,最初來到深溝選擇半農半X生活,確實只是為了尋覓一己安身立命之處。試圖挽救世界飽受污染環境的雄心壯志,早在台北主婦聯盟從事共同購買時期,差不多便已消磨殆盡。在日益擴大的城鄉差距與對話鴻溝之間,個人再多的熱情與氣力也彷彿杯水車薪,縱使費盡力量大聲疾呼,在時代的巨輪面前也只能是再世的唐吉軻德。
直到自己終於精疲力盡,決心不再過著這種理想與現實悖離的日子,選擇回到阿公走過的那條田埂路,療癒自己疲憊的身心,守護腳下僅有的土地,理想與現實才終於合而為一,神奇的力量於焉啟動,也是自己真實感受到,整個宇宙聯合起來幫助你實現夢想的片刻。
當年,一個選擇聽從內心的聲音,回到土地上歸農營生的賴青松,彷彿喚醒了一整個時代,原來農耕並非落伍過時的象徵,反倒是一種正要抬頭的永續生活新選項!而今,在深溝群聚了一兩百個自主歸農的賴青松,這群志願農民來自四面八方,國內國外,胸懷各式各樣天馬行空的人生大夢,個個身懷絕技,只求一個能夠撬動世界的支點,一方能夠讓夢想扎根的所在。
老實說,至今自己仍然覺得不可思議,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一個人去樓空、處處休耕的凋敝農村,究竟因何能在短短二十年之間,成為台灣乃至東亞新農村發想創生的實驗基地,吸引了海內外關注新農村未來發展的目光?在跟文全討論本書架構的過程中,這條前人未臻之路才漸次明晰,原來在當年已屆尾聲的農業時代,鄉下的阿公為青松一家留下的,是一條返鄉親農的安心之路。如今,青松乃至於整個深溝新農社群,始終堅持的是為有需要的人們,打開一條進鄉歸農的療癒之路,而這或許正標舉著一個已然拉開序幕的新農業時代也未可知。
 
自序
來深溝村找到自己
楊文全
這本書是我與賴青松共同合作完成的。
本書的整體架構與故事主軸――為嚮往農村生活的都市人開一條路,是我們兩人持續討論了約一年才逐漸明朗的。雖然我是主要執筆者,但歷時約二十年的故事主角,則是青松。即使「倆佰甲新農育成平台」是由我發起的,但青松在其中負責向老農租地的任務,正是倆佰甲能夠成功運作的重要基石。「慢島生活公司」,則是我們兩人與其他幾位夥伴正式出資合作,青松是公司負責人。
這個合作的過程與結果,也記錄了我在深溝找到的自己。
面對長期從事農村規劃,卻始終無法實現理想的困境,終於讓我在二○一二年,人生邁入半百之際,選擇來深溝種田,放手一搏。起心動念並非成為自給自足的小農,而是想讓自己成為一名農夫,並藉此觀察與研究網路普及為傳統農村帶來什麼樣的機會?我想讓自己擁有農夫的視角,洞察過去不解的規劃困局。很幸運地,我有機會見證網路時代新農村的崛起,甚至參與其中。而意外的是,半農半X的生活方式,讓我回不了頭,我第一次成為自己生活中的主角。
本書的序章,是我嘗試論述網路時代新農村的社會經濟樣貌。這一章所提出的理論概念,都是試著理解自己在深溝的行動與所見所聞,並將其概念化的結果。這是寫完博士論文後的另一次研究挑戰。這個挑戰有趣的是,我既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也是這種生活方式的研究者。生活倚靠直覺、主觀往前走,研究者則跳脫生活框架,客觀地觀察。
實際日常中,時時在主觀與客觀之間游移,挺刺激的;在寫作本書時,如何安置主觀的看法與客觀的鋪陳,也是未曾有過的經驗。
這本書的書寫,動念於二○一七年春天。當時倆佰甲新農育成平台經歷了一次嚴重的核心分裂,我以為這平台就此蓋棺論定了,因此開始動筆書寫這段故事。但一提起筆,腦中竟是一幕幕恩怨情仇,而當事人都還在場,這書怎麼寫啊?怎麼跟大家見面啊?難道只能偷偷記錄下來,藏在牆壁中,等待五十年後新的農村黃金時代再度來臨時,供那時候的行動者參考?
我當時真的這樣想。而之所以這麼想,是因為我曾在宜蘭文獻中看到一幀照片。那是宜蘭農村開始工業化的年代,照片上,農田邊插著一塊牌子,上頭用毛筆寫著兩行文字:「這塊田因為有使用農藥,所以農夫可以到工廠上班。」
直到二○一九年九月至二○二○年九月,青松因故把穀東俱樂部的工作室移到我家一樓,我有整整一年時間,利用青松每週三、四天手工包米的機會,跟他不斷討論。當時青松告訴我,他的很多做法都是為了後來的人「留一條路」。那時我才察覺,這正是那些纏繞著我的恩怨情仇為什麼會發生的關鍵。至此,這本書終於逃脫農村八卦的命運了。
很高興在與遠流出版公司的靜宜與昀臻討論本書的出版事宜時,由於她們在出版上的專業,幫我們看到了,我們在述說為後來的人們留一條路的故事時,其實是在分享我們「來深溝找到自己」的喜悅。
深溝的故事所反映的,正是這個人人想要追求自我、追求另一種生活方式的時代浪潮。

目次

目錄
推薦序 一窺台灣未來新農村/林盛豐
推薦語 古碧玲、張正揚、郭華仁、郭麗津、陳育貞、楊儒門、劉克襄、闕河嘉、羅文嘉
自序 從種稻,種人,到種村的奇幻之旅/賴青松
自序 來深溝村找到自己/楊文全
 
【序章 網路時代的農村大未來】
一、實踐田園夢的挑戰與機會
二、農村從工業化走向服務業化
三、「半農半X」與「半X半農」協力合作
四、農村復興:共享經濟與交換經濟的競合
五、打造新農育成平台
六、虛實整合的新型態農村
 
【第一章 新手農夫下田初體驗】
一、從台北城奔向後山宜蘭
二、湧泉圳溝間的美好生活
三、分享資訊作為一種社會運動
四、決意轉業從農的契機
五、前輩何金富的陪伴與技術指導
六、選擇友善耕作水稻是考驗
七、第一袋「青松米」半買半相送
小結:開啟實驗生活的可能
 
【第二章 穀東俱樂部掀起農業新風潮】
一、確保農夫穩定收入之必要
二、走向懷抱理想的小穀東路線
三、讓都市人也可以吃到自己種的米
四、共享農村生活
五、志願農民運動
六、正式轉進深溝村
七、成為一個賣米的農夫
小結:完成階段性的冒險創新
 
【第三章 尋找藏在縫隙裡的在地資源】
一、嘗試將半農者帶進田裡
二、形塑讓新農深入村落的介面
三、經營深溝村在地人際網絡
四、休耕農地活化政策成為轉折點
五、「倆佰甲」接下兩甲半水田
六、第一個新農育成平台的誕生
小結:新農進場門檻大幅降低
 
【第四章 倆佰甲的實驗農場】
一、半農半X生活者的湧現
二、不統整腳步的開放氛圍
三、社會創新百花齊放
四、共享街區
五、對地方既得利益的衝擊
六、小農越多,米越賣不出去?
小結:面對大眾消費族群的必要
 
【第五章 想像慢島生活圈】
一、打造慢島生活平台
二、逐步摸索商業模式
三、從倆佰甲到慢島學堂
四、半X半農生活者的啟發
五、邁向穀東俱樂部3.0
六、走進東亞慢島生活圈
總結:農村復興指日可待

書摘/試閱

第一個新農育成平台的誕生
 
二○一三年春天,老天爺給倆佰甲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設法達成兩甲半水田的耕作。由於當時我還兼職從事農村規劃工作,無法獨力照管如此規模的水田,因此很自然地,我開始遊說所有遇到的人,大家一起來種田。倆佰甲有兩甲半水田需要找人耕作的消息,也因此開始迅速地在宜蘭的小農網絡圈流傳。
●每人找到自己喜歡的田區
而當時,正好有一些已移居宜蘭的外地人,正在尋覓耕作田地,在得知消息後便主動找上倆佰甲。結果,共同參與倆佰甲第一年耕作計畫的小農,合計有十一位。其中,除了我之外,有五位小農從這兩甲半的水田中,找到自己喜歡的田區並接手管理,這部分私田的面積合計為一甲兩分地。剩下的一甲三分地,經過討論之後,劃為倆佰甲的公田,由所有加入組織的小農共同承擔管理責任。而公田的巡田等例行工作,主要由我及另外兩位小農負責。因此嚴格來說,在倆佰甲的第一年,我沒有自己私人管理的田區。
就這樣,在夥伴們相互協助的情況下,倆佰甲度過了一個繁忙而美好的春耕季。農忙期間,每個人除了忙著照顧自己的田地,也會去幫忙其他人解決個人田區的困難。最常見的就是秧苗遭受福壽螺的嚴重危害,此時缺秧的災區就需要夥伴們的強力支援。我的習慣是在巡完負責的田區之後,再到其他夥伴的田區轉轉,如果對方正好在田裡工作,我會下田幫忙或是在田邊聊聊。這個春耕的經驗對我而言是美好而快樂的,也發現開心種田的祕密在於有同好的陪伴。於是,在春耕農忙告一段落之後,我再次找上賴青松,表達願意以倆佰甲平台之名,繼續推動協助新農夫進場的工作。
●「烏合之眾」的天團
對於賴青松而言,這可說是求之不得的美事。基於過往幾年的經驗,他知道自己在協助新農夫進入深溝的過程中,面對著相當大的限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無法承擔新農夫實際耕種的成敗責任,萬一處理不當,還可能影響自己在深溝村好不容易累積的信用。因此,如果能找到一個值得信任的對象,出面承擔新農耕作的成敗得失,那麼,他可能就更有信心承接老農地主託付的田地。
二○一三年賴青松曾在耕作筆記上,以「天團」來形容倆佰甲這群新農。從這個譬喻來看,表示他其實並不十分清楚這群人究竟在搞些什麼。不過,這麼一群臨時起意的「烏合之眾」,不僅克服各種困難,完成耕作他所託付的兩甲半水稻田,甚至在稻穀收成的那一天,倆佰甲還租下了位於深溝村中心位置的廢棄碾米廠,作為最初的稻穀存放空間。
這個碾米廠已閒置十年以上,賴青松三不五時就會帶著有興趣在深溝租房子的朋友來看這個空間,可惜都因為不適合而做罷。而倆佰甲成立的第一年就租下這個空間,不僅讓賴青松刮目相看,同時,對他而言,這也代表新農夫的集體力量,開始正式在深溝村亮相。我想,是這些具體的成果,才讓行事謹慎的賴青松,對於倆佰甲這個新農育成平台有了初步的信心,並且後來願意實際參與,扮演這個平台的土地部門,負責面對老農地主。
觀諸發展過程,倆佰甲作為一個新農育成平台,顯然並非事前規劃的結果,而是在我試圖解決手上田地過剩問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實現了!而且我做這件事情時非常快樂,能力上似乎也足以承擔。就這樣誤打誤撞,我很快地找到一件自己樂於投入的農村公共事務。
●著名成功案例「小間書菜」
回顧倆佰甲一路以來的歷程,最能彰顯新農育成平台功能的案例,非「小間書菜」的江映德莫屬。江映德一家在二○一三年一月來到宜蘭,想要留在當地種田。當時,江映德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跑遍宜蘭尋找可耕的農地。他幾乎試過了所有的可能,包括直接與田裡的老農、廟前的老叟攀談,拜訪代耕業者、育苗場、農會及鄉公所等,但都無法得到肯定的答案。他還曾經找上賴青松,結果也碰了一個軟釘子。賴青松事後解釋,他當下沒有答應幫忙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看到江映德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太太還在台北廣告公司通勤上班,擔心他沒有辦法支撐下去。最後,江映德找到了倆佰甲,他的太太彭顯惠即在倆佰甲的臉書粉絲頁留言詢問。
二○一三年三月底,倆佰甲的春耕季已近尾聲,年紀輕輕卻滿頭白髮的江映德,抱著不到一歲的幼兒出現在我面前,我二話不說就帶他去看田地。其實當時他想找的是菜園,我卻積極推銷尚未插秧、最後僅存兩塊五厘地的迷你田區。他回家考慮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決定接手其中一塊,這成為了後來「小間米」的第一塊稻田。很快地,由於彭顯惠運用我們租下的碾米廠三分之一的空間,開辦二手書店「小間書菜」,同時銷售農產品,經媒體大幅報導,小間米很快地打開了市場,第二年的耕作面積就超過兩甲以上。
對當時的我來說,只要能夠幫忙消化倆佰甲手上過多的田地,任何人都非常歡迎。畢竟當時我也是第一年的新手,完全沒有耕作的經驗值,心裡也沒有任何篩選農夫的標準。半年之後,賴青松才告訴我,我把進入農村種田的門檻降低了。
平心而論,新農育成平台只是我個人開始種田之後,所找到的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從來都不是倆佰甲的共同目標。其實這也很正常,因為每個加入倆佰甲的夥伴,都有各自強烈的夢想,每個人都想要追求並實現自己的理想,在這樣的狀況下,倆佰甲本身是很難形成共識的。而在現實面,就在倆佰甲第一年割稻的前夕,由於內部成員對於組織運作認知的落差,李婉甄與幾位小農便決定退出倆佰甲。此後,倆佰甲就在我的主導下,與留下來的成員們共同協作,正式朝向新農育成平台的方向發展。
 (未完待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60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