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熱情面具下的義大利人:從羅馬帝國到文藝復興,從尖端時尚到黑手黨,揭開你所不知道的義大利人真實面貌
滿額折
熱情面具下的義大利人:從羅馬帝國到文藝復興,從尖端時尚到黑手黨,揭開你所不知道的義大利人真實面貌
熱情面具下的義大利人:從羅馬帝國到文藝復興,從尖端時尚到黑手黨,揭開你所不知道的義大利人真實面貌
熱情面具下的義大利人:從羅馬帝國到文藝復興,從尖端時尚到黑手黨,揭開你所不知道的義大利人真實面貌
熱情面具下的義大利人:從羅馬帝國到文藝復興,從尖端時尚到黑手黨,揭開你所不知道的義大利人真實面貌
熱情面具下的義大利人:從羅馬帝國到文藝復興,從尖端時尚到黑手黨,揭開你所不知道的義大利人真實面貌
熱情面具下的義大利人:從羅馬帝國到文藝復興,從尖端時尚到黑手黨,揭開你所不知道的義大利人真實面貌
熱情面具下的義大利人:從羅馬帝國到文藝復興,從尖端時尚到黑手黨,揭開你所不知道的義大利人真實面貌
熱情面具下的義大利人:從羅馬帝國到文藝復興,從尖端時尚到黑手黨,揭開你所不知道的義大利人真實面貌
熱情面具下的義大利人:從羅馬帝國到文藝復興,從尖端時尚到黑手黨,揭開你所不知道的義大利人真實面貌
熱情面具下的義大利人:從羅馬帝國到文藝復興,從尖端時尚到黑手黨,揭開你所不知道的義大利人真實面貌
熱情面具下的義大利人:從羅馬帝國到文藝復興,從尖端時尚到黑手黨,揭開你所不知道的義大利人真實面貌
熱情面具下的義大利人:從羅馬帝國到文藝復興,從尖端時尚到黑手黨,揭開你所不知道的義大利人真實面貌
熱情面具下的義大利人:從羅馬帝國到文藝復興,從尖端時尚到黑手黨,揭開你所不知道的義大利人真實面貌
熱情面具下的義大利人:從羅馬帝國到文藝復興,從尖端時尚到黑手黨,揭開你所不知道的義大利人真實面貌
熱情面具下的義大利人:從羅馬帝國到文藝復興,從尖端時尚到黑手黨,揭開你所不知道的義大利人真實面貌
熱情面具下的義大利人:從羅馬帝國到文藝復興,從尖端時尚到黑手黨,揭開你所不知道的義大利人真實面貌
熱情面具下的義大利人:從羅馬帝國到文藝復興,從尖端時尚到黑手黨,揭開你所不知道的義大利人真實面貌

熱情面具下的義大利人:從羅馬帝國到文藝復興,從尖端時尚到黑手黨,揭開你所不知道的義大利人真實面貌

定  價:NT$ 550 元
優惠價:9049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4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認識義大利必讀著作!
讓你了解義大利這個混亂卻又令人著迷的國度

為什麼義大利如此矛盾卻又如此迷人?
承襲羅馬帝國的傳統歷史,也創造出最流行的尖端時尚品牌;
孕育了文藝復興的藝術大師,也誕生了惡名遠播的黑手黨;
給人慵懶、缺乏效率的印象,卻生產出酷炫飆速的法拉利跑車……

長駐義大利《經濟學人》特派員、《衛報》特約編輯,
以生動而令人驚訝的描繪,讓你了解義大利人內心深處以及這個國家的前世今生

‧擁有眾多尖端流行時尚品牌,卻對各種新事物充滿抗拒感
‧法律條文數量意外的多,守法的人卻驚人的少
‧帶給人陽剛氣息印象的義大利男子,卻是依賴母親的十足「媽寶」?‧極度注重外表,卻又渴望探究表象下隱藏的意涵
‧義大利人彷彿最接近幸福,卻都認為自己活得不快樂
‧說起話來表情生動,熱情洋溢,其實隱藏著本能的戒心

自豪╱脆弱、外放╱保守、幻想╱欺騙、迷人╱混亂……
正是一個充滿反差和衝突感的民族,創造了魅力十足的義大利!

‧對美食的堅持,不是創新,而是守舊
對任何一種烹飪創新,義大利人都抱有很深的懷疑。大城市的豪華餐廳和五星級飯店的廚師也許會即興創作和嘗試,但在家裡、在街角的酒吧、鄰近的小餐館,食物要獲得認可的方法,就是和上個星期、上個月、去年,做完全一樣的東西。在義大利,三明治裡會包什麼料,完全可以想見,它們很好吃,但總是完全相同。

‧義大利人熱愛母親的程度已經達到「媽寶」的境界……
義大利人對母親的崇拜非常堅定。對女性來說,擁有和享受孩子似乎比什麼都還重要,相較之下,沒有孩子的女人則成為被可憐的對象。小孩長大後,在星期天回家吃母親煮的午餐是社會常規。這也是為什麼在都市裡,星期天午餐前總是會塞車,因為大家都在回家吃飯的路上。

‧生活熱衷追求美
義大利店員在包裝禮物上花的時間和精力相當驚人。花多少錢並不是重點,就算買一本在打折的書,他們也會像是在包一對鑽石耳環那樣精心包裝,無視你身後愈來愈長的隊伍,很有耐心地把每個角摺成等腰三角形;選用不同顏色但精心搭配的包裝紙,在包裹上摺出對角條紋,然後用一段絲帶繫好,絲帶末端會是精緻的螺旋,再穩重地將完成的包裹交給你。

‧天主教潛移默化地融入生活中
當義大利人想要說沒有人是無可取代的時候,他們會說「當一位教宗去世時,你再選一個」。而過得像個有錢人,在義大利是「活得像個教宗」。如果你中了彩券,朋友不會說「你真好運!」而是「受神祝禱的你」;如果沒中,你得到的回應不是「真可惜!」,而是「罪!」。

‧義大利人厭惡戰爭,任何關於戰爭的話題,都是社交場合上的地雷
不同於我們的刻板印象,義大利人在近代以前,有長達1500年的時間,被外國人統治,或者只能擁有狹小的領土,國勢積弱,永遠要擔心著下一個入侵者是誰。充滿外來者暴力的漫長歷史,讓義大利人充滿宿命感,連帶也厭惡戰爭。

第一手的社會觀察,讓你全方面理解義大利
從義大利人對生活和美麗的熱愛,到令人困惑的義大利政局,以及足球、黑手黨、食物、家庭,本書從生活、政治、文化共十九個面相,透過作者敏銳的觀察,審視外界對義大利人刻板印象背後的事實。
如果你對義大利文化有興趣、考慮未來前往義大利旅行,或是想要了義大利的各種樣貌,本書深刻的描繪和精彩的內容,將會讓你愛不釋手!

讓你徹底理解義大利人獨特的性格和這個充滿魅力的國家!

【國外好評推薦】

「可貴、易讀,對一個民族清晰又優雅的描述。」
──約翰.洛伊德(John Lloyd),《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一本引人入勝的指南,帶領讀者來到美好生活的國度。扒掉我們對這個深受許多人喜愛的國家,太過簡單的了解。」
──瑞貝卡.莫里森(Rebecca K. Morrison),《獨立報》 (Independent)

「義大利仍然是最迷人的國家,讓人困惑,又總是這麼吸引人。胡伯給了這個國家應有的欣賞。不了解義大利的人,會發現這本書帶來精彩的介紹。那些了解和熱愛這個國家的人,會同時發現新穎和熟悉,有很多會讓他們點頭稱是的段落,也有細節可能會讓人說:『我不覺得。』這本書值得在書架上,放在巴齊尼的巨作旁;這是非常大的讚美。」
──艾倫.馬西(Allan Massie),《蘇格蘭人報》(Scotsman)

「令人愉快,大開眼界。巧妙又讓人享受地處理了這個從來不會讓人無聊的題目。」
──約翰.加拉格爾(John Gallagher),《衛報》(Guardian)

「如此可讀。約翰.胡伯直指義大利國家性格,又完全沒有陳腔濫調。將有趣的花絮與大局相結合,他為偶爾來訪義大利的遊客,常感困惑的問題,提供了背景:為什麼這個國家既有貝魯斯科尼、淫亂派對、黑手黨和可怕的行政體系,又如此有吸引力?」
──約翰.坎普夫納(John Kampfner),《觀察家報》(Observer)

「對一個完全不負責任的國家有趣而引人入勝的描述。」
──布萊恩.西威爾(Brian Sewell),《獨立報週日版》(Independent on Sunday)

「多虧他極大的好奇心,出色的比較和分析的角度,以及對細節的敏銳觀察,約翰.胡伯以一種有趣的方式深入探討一個迷人的民族。」
──比爾.埃默特(Bill Emmott),《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對於今年夏天要去托斯卡尼別墅或普利亞海灘的任何人來說,這本書必讀。」
──湯姆.羅賓斯(Tom Robbins),《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有哪裡不精彩嗎?關於一個吸引人的民族,這本書研究徹底、文筆優美、永不過時。」
──《柯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約翰.胡伯(John Hooper)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義大利特派員,《衛報》(Guardian)和《觀察家報》(Observer)的特約編輯。本書是他派駐在義大利十五年多的成果。

譯者簡介
蔡宗翰
自由譯者,現居高雄。

名人/編輯推薦

臺灣版新序

我一直覺得,每個文化裡,都有一些沒辦法對應到其他語言的字。用這些字,就可以寫成一本書,或者是一篇長一點的文章。就算是要把它們鑲嵌到別的語言內,也常常無法翻譯,只能保留原形。
這些字詞暗示了這些語言的獨特,就算這些語言不是整個國家的人都在用。要用其他語言來解釋這些字詞,往往需要一整句話或一句短語。在西歐,葡萄牙人說saudade,這是指一種強烈而持久的渴望,尤其是對無法企及的東西。法文的chic,則是一種既吸睛又低調的優雅。德文在壞的方面,有schadenfreude,大概類似幸災樂禍;在好的方面,有gemütlich,這個詞讓人腦中浮現在一個下雪的夜晚,從窗外看到壁爐已經把家裡燒得暖呼呼的。西班牙語中的duende,包含了激情、靈感和巧思,這些概念如果置於西班牙文化背景之外,幾乎無法理解,尤其講到佛朗明哥舞蹈的時候。
至於義大利,也有一個獨特的詞在義大利以外很少人用。這個詞是gattopardismo,字面的意思是「豹子主義」。這個字源於朱塞佩.迪.蘭佩杜薩(Giuseppe di Lampedusa)的名著《豹》,故事的背景是義大利統一運動時期。小說裡,年輕的貴族譚克萊迪‧法科納利(Tancredi Falconeri)說:「如果我們希望事情保持現狀,那一切都必須改變。」
這句話之所以變成義大利文學中的名句,是因為義大利人自己和外國人都意識到,這句話蘊涵了一個義大利社會中很根本的現象:在表面的變動和內裡的不變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反差。
來到義大利的外國人,尤其是來自東亞的人們,常被這裡的混亂嚇了一跳。無論到哪裡,大家都大聲嚷嚷,揮舞著手臂,用各式各樣的手勢表達各式各樣的意思。車子公然非法地亂停;機車在狹窄的小巷中飆速穿梭;酒吧和餐館一派炫目喧囂。然而,當外國人愈來愈熟悉這樣子的義大利時,同時也會了解到,在表面的熱鬧底下,隱藏著本能的戒心和保守。我在本書中,尤其是在第八章,詳細討論了這一點。
自從這本書的英文版在二○一五年問世後,這七年來,義大利已經有五任政府。然而,義大利經濟的基本面和義大利的社會,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假如這本書有哪裡需要調整,我會更新一些引用的數據,來支持我的論點和解釋。但幾乎在所有情況下,新的數據都不會影響或改變這些論點和解釋。
我可能也需要加一些新的例子。第十章裡,我討論了義大利的女性地位。值得一提的是,自二○一五年來,女性一直擔任議會兩院的議長(儘管義大利仍然是已開發國家中,少數幾個從未有過女性負責組閣或擔任國家元首的國家)。二○一七年,義大利通過了一項嚴格的新法律,大大限制了在第十八章提到的竊聽器的使用和竊聽內容的公開。二○一八年,星巴克終於在義大利開設了第一家分店(不過,第七章說到的義大利人如何抗拒外國連鎖飲食這一點,仍然不變。二○二一年,義大利仍然只有十七家星巴克,比葡萄牙和希臘都少,而這兩個國家的人口都只有義大利的六分之一左右)。
不過,也有幾個真的重要的改變。其中之一就是數位化,尤其在民政系統上。這給未來帶來了很大的希望。畢竟,這讓義大利龜速的行政體系,在處理民眾事務上稍微快了一些,應該會對國內生產力有長遠的影響。
然而,最大的轉變無庸置疑是因為新冠肺炎的疫情。義大利是歐洲第一個受到重擊的國家,最初一波疫情尤其嚴重。但就像第十四章說的,雖然義大利人好像討厭規則,但他們在第一波疫情之後的反應,真的就是:一旦確信這些限制有道理,義大利人會用讓外國人(也讓自己)驚訝的方式遵守。與德國、英國和荷蘭等西歐國家相比,義大利對於接下來的封鎖或各式各樣的限制,並沒有太多抗議或規避。儘管有少數義大利人不打疫苗,但在撰寫本文的時候,義大利施打疫苗的比例在歐盟是第三高。
最近,gattopardismo 這個詞,最常出現在有關於二○二二年總統大選的評論中。經過各黨黨魁之間曲折的談判,六天中八次投票,一個由國家立法代表和地區代表組成的選舉團,決定讓現任總統塞吉歐.馬塔雷拉(Sergio Mattarella)連任,縱使在第二次任期結束時,他就八十七歲了。低調公正的馬塔雷拉,廣受尊重。接下來,他會需要運用自己在過去七年建立的威望,來引領義大利人度過不確定的日子。
在專為各成員國經濟受疫情影響而設置的歐盟復甦基金中,義大利有權利獲得最大的分配款,大約兩千億歐元的補助和低利率貸款。部分是因為義大利經濟在一開始疫情流行時,受到沉重的打擊,但一方面也是歐盟計畫要縮小各成員國間的貧富差距,讓普遍較富裕的北部和相對貧窮的南部,財富平均一些。在這種情況下,義大利變成一個特例。自二○○○年以來,義大利的經濟表現一直是災難一場。日本在上個世紀末經歷了失落的十年;義大利在這個世紀初經歷了兩次。在新冠肺炎席捲之前,如果我們考慮通貨膨脹,義大利人實質上比二十年前還要窮。
歐盟的復甦基金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馬歇爾計畫(Marshall Plan)以來,義大利最好的機會,讓這個長久被認為是「歐洲病夫」的國家,得以重振。但最關鍵的是,義大利要能獲得全部的份額,並且有效地運用資金。二○二一年,歐洲央行前行長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被任命為總理。德拉吉被公認是讓歐洲在二○一○年到二○一二年的主權債務危機期間,讓歐元免於崩潰的人。除了一個主要政黨,德拉吉獲得義大利所有政黨的支持,得以組成一個跨黨派的聯合政府,目的就是要好好運用這筆復甦基金。
但在上任不過十七個月,德拉吉無法忍受聯盟中各方的明爭暗奪,宣布辭職。他的下臺讓義大利在二○二二年九月舉行大選,選舉結果是出現西歐最大的右派政府,由四個偏右政黨聯合組成。
主導義大利下一任政府的政黨,是從新法西斯主義萌芽的義大利兄弟黨(Fdl),也是唯一一個反對德拉吉的主要政黨。其他會與兄弟黨同盟的政黨,包括偏右民粹的北方聯盟,以及由已經八十多歲的貝魯斯柯尼領導的義大利前進黨(Forza Italia,又譯義大利力量黨)。儘管貝魯斯柯尼在政壇呼風喚雨的時候,經常被看作是浮誇的民粹分子,但他的政黨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比其他兩個政黨溫和。不過,因為貝魯斯柯尼也參與了讓德拉吉政府垮臺的勢力,黨內自由派人士不滿,退黨以示抗議,讓前進黨也變得右傾。
這一切會對義大利社會產生什麼影響,尚不清楚。有人或許會說,歐盟復甦基金的承諾,會讓義大利右派不那麼激進。如今以兄弟黨為首的聯盟贏得國會的絕對多數,將一直執政到二○二七年,屆時我想本書會需要徹底的改寫。

目次

國外好評推薦
地圖
臺灣版新序

第一章 美麗的國度
庇亞門╱榮耀與悲慘╱「義大利問題的關鍵」╱島嶼、高地和平原

第二章 充滿暴力的過往
教宗利奧三世的影響╱東哥德人、倫巴底人、拜占庭王國╱神聖的贗品╱市鎮╱與眾不同的威尼斯╱中古世紀的義大利南部╱義大利戰爭和羅馬之劫╱外國統治

第三章 歷史的殘響和餘波
兩個義大利,還是三個?╱社會責任╱語言學家的遊樂園╱優越和敏感╱來自外部的約束╱furbi和fessi╱忠誠等於零╱被大家遺忘的總理╱整變

第四章 虛實交錯的鏡廳
簡化部長╱一堆法律與執法單位╱行政體系╱真相與版本╱無解和「迷霧之港」╱皮蘭德婁

第五章 幻想與事實
神話和傳說╱一支不存在的軍隊╱《木偶奇遇記》╱「抄」╱面具和意義╱歌劇╱帕達尼亞宣布獨立╱陰謀論

第六章 面子值多少
新法西斯分子露出來的手臂╱風格和外表╱象徵╱外貌協會╱媒體帝國╱好印象和壞印象

第七章 人生即藝術
珍惜生命╱厚厚的一層魔法星粉╱工作與休閒╱用餐╱地中海飲食╱慢食和速食╱義大利麵簡史╱外國的食物能吃嗎?

第八章 每星期四吃麵疙瘩:保守與冒險
被槍殺的德安東納和比亞吉╱喜愛熟悉╱「上帝之手」與人為╱向右靠攏╱保守主義、畏懼科技、老人當權╱「BOT一族」╱從十字聯防到賭博熱

第九章 宗教、神職與政治
政教間的模糊界線╱義大利穆斯林的血腥終結╱猶太人和聚集區╱瓦勒度派╱共濟會╱褻瀆╱拉特蘭協約╱基督教民主黨╱比較不天主教的義大利╱共融與釋放組織╱聖艾智德團體╱聖畢奧神父╱「尊者的睪丸」

第十章 義大利女人:態度的轉變
克洛琳達姑婆╱從莫佐尼到《女性反抗宣言》╱性別和語言╱花瓶╱絕望的家庭主婦╱性脅迫╱貝魯斯科尼的影響╱如果不是現在,何時?╱氣氛的變化╱媽媽:神聖但勞累

第十一章 戀人和兒子
你無法控制你的心╱(有限度的)性革命╱性感小野貓和義大利種馬╱外遇╱避孕和意外懷孕的謎團╱「媽寶」╱性別刻板印象╱同性戀

第十二章 家庭事務
一個受尊重但正在變化的體制╱離婚╱結婚率降低╱義大利家族企業:神話和真相╱看護的出現╱賴在家的孩子:寵壞了?╱「無道德的家庭主義」╱漠然

第十三章 不跳舞的人:充滿戒心與不信任
從太陽眼鏡後面╱戒心╱狐狸和貓╱可不可以說ciao╱熱愛頭銜╱不信任╱酒精和滴酒不沾╱毒品

第十四章 選邊站:群體生活與足球
「在一起,很開心」╱圭爾夫派和吉伯林派╱從熱那亞板球和體育俱樂部到貝魯斯科尼的AC米蘭╱專業和戰術犯規╱詹尼.布雷拉和足球媒體╱「星期一審判」╱專給球迷的廣播電台╱比死忠球迷更瘋狂的激進球迷╱裁判 ╱義大利足球醜聞

第十五章 執業限制:保護主義與排外
本能的占有欲╱天主教與自由主義╱政治分贓╱沒有競爭的資本主義╱保護主義╱股東協議╱恩里科.庫恰和一間精美的客廳╱ 搞不完的外籍外語講師事件

第十六章 黑手黨
犯罪事件其實並不多?╱什麼叫黑手黨╱群龍無首的西西里黑手黨╱卡莫拉和光榮會的崛起╱夏夏的棕櫚樹線:漸漸北移的組織犯罪╱缺乏信任和統一的影響

第十七章 誘惑與賄賂
義大利有多貪?╱所謂的供養╱對貪腐的容忍╱好多種貪╱靠關係╱「羅馬的一切都是有代價的。」╱「推薦」的文化╱貪汙的代價╱「貪腐的復興」

第十八章 赦免與正義
義大利的中心╱違章建築╱法律和社會習慣╱赦免和正義╱索弗里一案╱好慢的法庭╱一九八九年法律改革╱「擔保人」和「劊子手」╱司法官系統

第十九章 身分認同
義大利國慶╱本位主義和微弱的分離主義╱觀念上的「義大利」╱多元與分裂╱方言式微╱南北差距╱數據與感覺╱「義大利性」╱移民╱種族歧視╱辛提人和羅姆人

結語
藍天,大海,但不幸福╱義大利經濟衰退╱規定和改變╱夢想的必要╱傑普的微笑

謝辭
附註

書摘/試閱

第七章 人生即藝術(摘錄)

世界上唯一的快樂就是開始。
活著是美好的,因為活著就是開始,總是如此,在每分每秒。
──切薩雷.帕韋斯(Cesare Pavese),《生活的技藝》(Il mestiere di vivere)

泰森是有四條腿的麻煩東西。
這隻野獸的巨顎透露著牠的血緣。牠的祖先在古代是為了在暗穴中戰鬥而培育出來的。不幸的是,沒有人告訴泰森,那些日子已經不存在了。牠蓄勢待發,想要痛擊附近的任何一條狗。
其他人可能很難看得出泰森的優秀特質,但牠的主人很愛牠。隨著泰森漸漸衰老,他們對牠的關注也愈來愈多,說他們對寵物完全無私奉獻,一點也不誇張。
隨著時間流逝,很難讓人不去想:如果他們讓泰森不再痛苦下去,可能是在幫牠。每天晚上,泰森被牽出家門時,牠幾乎無法站立,更不用說走路了。牠在主人的鼓勵之下,拖著自己的身體,顫抖地前行,到街上撒尿。最後,這樣的例行公事也變得不可能。泰森最終安息了。
牠的情況絕非特例。我認識的一位外國獸醫說,義大利飼主很明顯比英國人或美國人更不願意讓寵物安樂死。「生命」在義大利有無比的重量,這種信念也延伸到動物:生命是如此寶貴,必須在任何情況下延長和保護,直到最後。
所以,義大利人反對死刑。無論義大利政治人物在其他方面多麼保守,都會像狂熱的激進分子一樣,對美國常見的死刑處決感到震驚。偶爾,一些被判死刑的美國人案件被報導,出現在雜誌或電視紀錄片中,然後這案件在義大利就會變成全國性的醜聞。有時,面臨處決的囚犯是義大利裔美國人,而人們通常會對罪犯的罪行存有懷疑。案件曝光後,一連串要求釋放的信件和電子郵件,讓美國的州長困惑極了。隨著時間流逝,愈來愈接近處決的時刻,全部的壓力就會落在義大利的政治人物和義大利在華府的外交人員身上,要他們遊說暫緩行刑。通常再怎麼遊說也不會有用,這時義大利就會舉國譁然。不管義大利人在其他方面可能如何相左,在這個問題上幾乎意見一致。
為什麼呢? 顯而易見的答案是因為羅馬天主教關於生命神聖的教義。但這是正確的答案嗎? 教會的「生命神學」是其思想體系中相對較新的演變。對死刑抱持這樣的態度,可以讓教會在人工節育、體外受精和幹細胞研究等問題上,維持教義一致。但事實是,處決在之前的教宗國司空見慣,梵蒂岡城邦直到一九六九年才廢除死刑,比美國第一個廢除死刑的密西根州,晚了一百二十三年。
或許有人會說,由於義大利人對天主教會的影響如此巨大,正是他們對生命的敬畏和熱情,塑造了梵蒂岡的教義;在這個議題上,不是教會影響了義大利人,而是反過來。近代第一個廢除死刑的國家,是一七八六年義大利的托斯卡尼大公國。該國在十一月三十日從刑法中廢除死刑,而這個日期在二○○○年被宣布為托斯卡尼的國定假日。當時,托斯卡尼的統治者是奧地利人,但他受到義大利人切薩雷.貝卡里亞(Cesare Beccaria)的啟發,實施了改革。貝卡里亞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位刑罰學家。一八四九年,短命的羅馬共和國是下一個廢除死刑的國家,而聖馬力諾(San Marino)共和國也沒有落後太久。
生命極其寶貴的觀念,與義大利人盡興生活的決心息息相關。他們會盡可能地改善俗不可耐的現實,盡量減少沉悶,最大限度地增加令人愉快的東西,消除存在的不完美。
所以奉承無所不在。想像一下,你在羅馬,剛坐上一輛計程車,要去一條不是每個人都聽說過的路。你把路名告訴司機,他說:「我知道,是在塞冬布里尼路和法拉利路中間的那一條。」這時候,倫敦人可能會說「沒錯」,紐約人可能會說「是的」,但在義大利,如果你不喊「Bravo!」(這大概是「幹得好」的意思,但還有「聰明」的含義),那氣氛就會僵住了。現在,變成司機有責任讓剩下的旅程盡可能愉快。同樣地,所有的女人都自然而然地被稱呼為「美女」(belle),而真正漂亮的女人則是「美人兒」(bellissime)。

XXX

「我無需財富,只要安寧。」(Più tosto che arricchir, voglio quiete),詩人阿里奧斯托(Ludovico Ariosto)寫道。他的同胞大多持同樣的觀點。義大利人當然不懶惰。很多人都非常努力地工作,尤其是在家族企業中。但他們大多將工作視為必要之惡。二○○六年,由《視野週刊》委託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如果每個月保證有五千歐元的收入,三分之二的義大利人會放棄工作。同樣地,退休通常被看作是好事。在義大利,似乎沒有像英美社會一樣,有任何關於如何應對身分喪失的煩惱。我認識很多退休的義大利人,有時在街上碰到,或者他們回來曾經工作的辦公室。他們每個人都說,不用再工作,真是太開心了。
我曾在兩家義大利報社作過客。在這兩家報社的辦公室裡,不會有任何額外的活動要把工作變得愉快。在義大利,這似乎是一種共識,認為要讓工作愉快只是徒勞。除了可能在聖誕節喝一杯之外,英國和美國的辦公室裡任何用來提振企業士氣和培養團隊精神的活動,這裡都沒有。這裡也沒有任何紀念儀式,記錄一個員工的進程。當員工退休的時候到了,他們就會消失。前一天,他們還坐在辦公桌前;隔天,他們就不見了。不會有在老闆辦公室裡的小聚會說「謝謝,祝你未來一切順利」;員工之間不用籌資來買餞別禮物;也不會有一塊軟木板,上面貼了字條告訴大家:朱利奧或朱利亞在公司工作了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後,要說再見了。人就走了,就像路易斯.卡羅的蛇一樣,「輕輕地突然消失不見」。
這完全符合大多數義大利人在工作和休閒之間劃定的清楚界線。有時候,我喜歡隨身帶著一份報告或文件,一邊吃午餐,一邊趁空檔閱讀。但有很多次,義大利同事以驚訝夾雜不認同的態度走了過來。
「你知道嗎? 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一位資深的報社主管對我說。他看到我在辦公室附近的一家咖啡廳吃東西時,正在翻閱一些文件。午餐和其他正餐一樣,是神聖的場合,坐在餐桌旁的人應該只專注於擺在面前的食物和美酒,或者享受談話的樂趣。
義大利人珍視休閒,但飲食的日常樂趣才是無比神聖。英國烹飪作家伊麗莎白.羅默(Elizabeth Romer)寫道:「我曾經在義大利的火車上,無意間聽到兩個互不相識的商人在對話。在整整兩個小時的旅程中,他們熱切地討論製作培根蛋汁麵和其他義大利麵的獨家方法。」任何在義大利生活過的人,都會有類似的經驗。在某種程度上,美食之於義大利人,就像天氣之於英國人,是一個適合陌生人之間交談的話題,不用觸及政治、宗教和足球。但這也不一定。有時你會聽到激烈的爭論,仔細一聽,結果是關於到底該用未燻製的培根,還是燻製過的培根。
有一部分原因是美食和家庭連結在一起。食譜由母親傳給女兒,成為家庭認同的一部分。食物也在家庭連結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無論孩子有什麼外務,他們都要回家吃晚餐。這是討論當天事務、解決問題和抱怨的地方。孩子長大後,在星期天回家吃母親煮的午餐是社會常規。要是你住在城市裡,要記得,星期天午餐前的交通總是特別壅塞,因為大家在回家吃飯的路上,通常會在途中買個蛋糕或派之類的當甜點。

XXX

「餐桌」在義大利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各式廣告中不斷地被強調,甚至在語言的語法上也得到體現。然而,直到最近,義大利料理才被認可,而不是次於法國的二流等級。即使是義大利人自己也有這種想法。朱塞佩.普雷佐里尼這位把同胞分為furbi 和fessi 的作家,遠遠走在時代前端(至少就國際輿論而言),但他在一九五四年問道:「與義大利麵條相比,但丁的榮耀是什麼?」在接下來的十五年,大家想到義大利飲食時,普遍仍想到用稻草包著酒瓶的廉價葡萄酒和成堆的義大利麵,全部放在方格桌布上。
從那時起,有幾個因素改變了大家的觀念。第一,義大利葡萄酒的品質顯著提升。第二,愈來愈多人注意到地中海飲食的好處。在過去的幾個世紀,外國遊客對義大利飲食中缺乏肉類感到遺憾和不屑。動物脂肪和蛋白質被認為是最好的食物,與不健康沾不上邊。推翻這一觀點的重要人物,是美國生理學家安塞爾.凱斯(Ancel Keys),他揭露了飽和脂肪與心臟病之間的關係。他和妻子瑪格麗特在一九七五年出版的《如何以地中海方式吃得好並保持健康》(How to Eat Well and Stay Well the Mediterranean Way)提供了一種替換掉肉類
但仍然美味的飲食,富含橄欖油、蔬菜、豆類和魚。也許最重要的是,義大利料理的準備工作非常簡單,隨著人們開始期待在家中也可以享用像餐廳和飯店一樣的佳餚,這一點變得愈來愈重要。
但是,在伯明罕或波士頓,要重現在托斯卡尼的難忘黃昏或是俯瞰那不勒斯灣時,所品嚐的美味佳餚,並不像說起來的那麼容易。與其他國際知名美食相比,義大利美食的祕訣並非在於複雜的醬汁或特殊的香料,而是在食材的品質。如果過篩的番茄泥(passata)是用最好的番茄做的,那麼一道非常普通的菜餚,像是佐羅勒和番茄醬的短管麵,也可以在瞬間轉化成最精緻的美食。即使在今天,義大利許多住在城市的人們,仍然用他們或親戚擁有的土地上種出來的番茄,製作自己的番茄泥。
這種食材品質和美食之間的密切關係,是慢食運動的核心。慢食運動於一九八六年開始,以抗議麥當勞在羅馬的西班牙階梯(Spanish Steps)附近開設分店。慢食的目的是保存地方美食,使用當地種植的蔬菜和飼養的牲畜。雖然此運動沒有特別強調有機,但許多堅持原則的餐廳都使用有機食材和有機葡萄酒。慢食運動吸引了超過十萬名成員,大約分散在一百五十個國家。二○○四年,其創始人、飲食記者卡羅.佩特里尼(Carlo Petrini),在其家鄉杜林附近的布拉鎮(Bra),創辦了一所食品科學大學。這所大學還包括了一家米其林星級餐廳和一家旅館,教授的學科包括營養學、味覺化學,以及食物的歷史、美學和社會學。
相比之下,速食對義大利的影響有限。麥當勞大約只有四百五十家分店。與之相比,人口規模大致相同的法國和英國,都各有超過一千兩百家麥當勞。至於星巴克,在二○一五年尚未進軍義大利。星巴克在美國以外的六十多個國家都有展店。德國、法國、西班牙等國的咖啡水準很高,也都有星巴克。但在義大利卻一間星巴克也沒有。被問及原因時,星巴克的執行長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曾說是義大利的「政治和經濟問題」。(編按:義大利首家星巴克於二○一八年在米蘭開幕。)

XXX

一些義大利食品和菜餚,已經存在好幾個世紀。一五七○年,教宗庇護五世(Pope Pius V)的廚師巴爾托洛梅奧.斯卡皮(Bartolomeo Scappi)宣稱,義大利最好的乳酪是帕瑪森和馬佐利諾(Marzolino),這兩種乳酪現今都可以在任何義大利雜貨店找到。斯卡皮還提到了Casci Cavalli,顯然是指現在產自義大利南部的「馬背乳酪」(Caciocavallo)。
橄欖油在義大利已經存在了好幾個世紀,甚至幾千年。但直到最近,在許多地區,橄欖油還是一種昂貴的奢侈品。豬油是中世紀大多數義大利人使用的烹調用油。從十五世紀開始,奶油在義大利南部和北部變得愈來愈流行。
同樣地,義大利麵長期以來都是義大利美食的一部分,但直到最近,才有了現在這種普及的地位。最古老的義大利麵形式應是千層麵,在古羅馬時代就有,儘管煮的方式不像今天這樣。乾義大利麵似乎是另外在北非發明出來的,做為沙漠商隊的食物。之後,很可能是由占領西西里的穆斯林傳到島上。在一一五四年出版的一份手抄本中,一位名叫阿爾依德利希(al-Idrisi)的摩洛哥地理學家和植物學家,描述了巴勒莫附近蓬勃發展的麵食製造業,穆斯林和基督教地區皆進口它們的產品。其中有一種像繩子一樣的義大利麵,當時稱作itrija。就像駱駝商隊那樣,對船員來說,乾義大利麵也有一樣的好處,所以果不其然,乾義大利麵接下來出現在熱那亞,在一份一二七九年的文件中提及。十四世紀就有細麵條(vermicelli)的生產,這仍是熱那亞的特產。儘管如此,食用義大利麵在此時仍被認為是西西里島的習慣。直到十八世紀,那不勒斯人逐漸有了「吃麵的人」(mangiamaccheroni)的綽號。到了一七八五年,那不勒斯有兩百八十家麵館。
不少外國人已經指出,義大利料理是最療癒人心的食物,義大利人自己也知道。在由埃托雷.斯科拉(Ettore Scola)執導並得獎的喜劇電影《我們如此相愛》(C'eravamo tantoamati)中,有一個角色說,義大利麵「比愛情更能解決所有苦難,帶來慰藉」。就像前幾章提到的,幾個世紀以來,義大利人真的需要大量的安慰。
總是會導致貧困的戰爭和內部騷亂,都豐富了義大利的美食文化。把芝麻葉(eruca sativa)加到沙拉裡,在一九九○年代傳到英美等國,但這源自義大利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之後,採集可食用的雜草的行為。
義大利料理不斷演進,但很諷刺的是,今天的義大利人對任何一種烹飪創新,仍抱有很深的懷疑。大城市的豪華餐廳和五星級飯店的廚師,可能會即興創作和嘗試,但在家裡、街角的酒吧、鄰近的小餐館,食物要獲得認可的方法,就是和上個星期、上個月、去年,做完全一樣的東西。
以下的情形總是讓我驚訝。如果走進一家由義大利移民或義大利後裔在倫敦或紐約經營的三明治店,會有一大堆令人眼花繚亂的餡料。然而,回到了義大利,除了一些自覺時髦的店以外,三明治裡會包什麼,完全可以想見:火腿和莫札瑞拉乳酪、莫札瑞拉乳酪和番茄、番茄和鮪魚、鮪魚和朝鮮薊等。這些都很好吃,但總是完全相同。

XXX

很多義大利人仍然對異國美食深深地不信任,以至於許多異國餐館是開給移民吃的。就像英國人看待印度料理的方式,對義大利人來說,如果想吃便宜又非正式的食物,他們可以接受中國料理。但中國料理與義大利料理有些相似:都有餃子,也都有麵條。令人驚訝的是,唯一在義大利流行起來的外國料理,可能是最異國的食物:壽司。
同樣地,大多數人仍然對進口食品深表懷疑。製造商也知道消費者的敏感之處,所以盡可能在產品上強調是義大利製或來自義大利。一位父母分別來自英國和義大利的女性跟我說,當她還小的時候,有一次到義大利和祖母一起過暑假。剛到沒幾天,她的祖母發現她帶了一罐花生醬,便拿起花生醬,一臉憐惜地看著她。
祖母所說的話,不太好翻譯,但意思大概是「親愛的,你淪落到這個地步了嗎?」
在加入歐盟單一市場幾十年後,義大利超市裡仍然沒有多少外國產品。當然,會有德國啤酒,以及一些大量生產的法國或荷蘭乳酪。如果還有什麼其他的品項,則會被放在小小的異國食品區,外國人可以在那裡滿足他們對竹筍和鹹牛肉的渴望。
我認識幾個很世故的義大利人,而他們除了義大利料理,什麼都不吃。有一個肯吃外國料理的人,幾年前去法國旅遊度假。他就是法國人說的那種很會享受生活的人,我也知道他在飲食上不會吝嗇。當他回來時,我問他假期過得如何。「還不錯。」他說。他一路開向諾曼地,穿過巴黎到布列塔尼,然後再穿過全法國到里昂,從那裡沿著隆河(Rhône)一直到普羅旺斯。「很好玩。」他補充道:「雖然吃得不怎麼樣,但是……」
還有一次,我和妻子受一位住在羅馬的法國女人邀請,到她家吃晚餐。客人大多三、四十歲,有好幾位來自藝術界,他們很明顯就是在羅馬能找到的世故又國際化的人。我旁邊的女人是一家國家博物館的策展人。當第一道菜上桌時(一道有豆子、番茄和洋蔥的美味料理),她的下巴掉了下來。
「可是義大利麵呢?」
我們的女主人解釋說,在法國不習慣供應義大利麵,但在接下來的菜餚中會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像是麵包和馬鈴薯。但這位策展人沒有被安慰到。第一道菜她連碰也沒碰,第二道菜只隨便挑了幾口。整頓晚餐,她看起來既可憐,當然,還很餓。
正是這種對傳統的頑固,有助於保存義大利美食的完整性與認同感。但在生活其他領域,這種頑固的影響極其負面,尤其是在經濟上。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95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