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周易》在西方的譯介與傳播研究(簡體書)
滿額折

《周易》在西方的譯介與傳播研究(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28 元
定價
:NT$ 768 元
優惠價
87668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2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周易>在西方的譯介與傳播研究》以社會歷史發展為經,以西方譯介與傳播《周易》的人物及其譯著為緯,描述了《周易》在“文化適應、禮儀之爭、啟蒙運動、文化殖民、文化反思”五個宏觀歷史文化語境中在西方世界譯介與傳播的具體特徵、變遷軌跡,深入分析了《周易》文本及其意義在西方世界的延伸和重構,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在新時代文化語境下《周易》在西方譯介與傳播的模式和路徑。

作者簡介

任運忠,文學碩士,碩士生導師,西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典籍翻譯。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出版學術專著兩部,主持和參與國家、省部級課題多項。

《周易》雄居儒家“群經之首”,位列道家“三玄之冠”,是中國儒家和道家共同的思想之源。《周易》世歷上古、中古、近古,經伏羲畫卦、文王系辭、孔子作傳而成。在漫長的經學時代,中國歷代賢哲多援《易》以立說;時至今日,更有眾多文人學者闡明易理以挖掘其現代啟示。《周易》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文化之根,延綿數千年的中國易學印證了源源不絕的中華文明,同時也構筑了華夏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脈。
《周易》不僅屬於中國,同時也屬於世界,是全人類的文化瑰寶。自1626年法國耶穌會士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1577-1628)將含《周易》在內的《中國五經》譯成拉丁文以來,《周易》傳人西方已有近400年的歷史。典籍的譯介與傳播從來都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而必然會受到歷史文化語境的影響和制約。本書將《周易》在西方的譯介與傳播劃分為“文化適應、禮儀之爭、啟蒙運動、文化殖民、文化反思”五個不同的歷史文化語境。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歷史文化語境的更替是漸變的,而非突變的,舊語境中孕育著新的語境,而同時新的語境中還可能殘留著一些舊語境的痕跡,因此以上相鄰的歷史文化語境之間並沒有絕對明確的時間界限。本書以歷史發展為線,依據不同歷史時期內主要的歷史和文化特徵,將《周易》在西方世界的譯介與傳播劃分為上述五個不同的歷史文化語境,總體上體現了西方對中國文化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漸多,直到對中國文化加以深入研究並綜合利用的過程。
16世紀末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文化適應”的語境下發掘基督教教義與儒家文化的契合,17世紀末的易經主義者繼續在“文化適應”的語境下挖掘《周易》中隱藏的基督教奧義。易經主義者既繼承和發揚了利瑪竇路線,但同時也表現出與利瑪竇路線明顯的區別——利瑪竇秉持、著對儒家文化既利用又批判的態度,而易經主義者則表現出對儒家文化的全面妥協和依附。盡管利瑪竇和易經主義者對《周易》的闡釋大部分是用中文寫成的,但他們的易學思想卻是西方易學的發端,奠定了西方學者研究《周易》的基礎,而且他們的易學著述至今仍然存放在西方各大圖書館,成為中西方學者研究早期西方易學的重要史料。
“禮儀之爭”將《周易》在西方的譯介與傳播從宗教領域拓展到世俗社會,在18世紀的“啟蒙運動”中《周易》成為西方啟蒙思想家倡導理性主義的思想源泉。19世紀正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強勢崛起之時,中國逐漸淪為了西方列強的殖民物件,而《周易》也成為了西方列強對中國實施“文化殖民”的工具。20世紀,中西方學者展開了深刻的“文化反思”,正當一些西方學者為拯救西方精神危機而尋求東方智能之時,還有一些西方學者在中國“疑古思潮”的指引下將《周易》拉下神壇,以恢復《周易》的歷史原貌,《周易》在西方的譯介與傳播也因此呈現出兩條並行的主線:闡釋《周易》義理,以揭示其哲學智能;還原《周易》的本來面貌,以體現其歷史本義。
在過去的近四個世紀裡,《周易》在西方的譯介與傳播盡管有中國學者參與,如前京師大學堂總監勞乃宣與德國傳教士衛禮賢(Richard Wilhelm,1873-1930)合作德譯《周易》,但總體而言,西方學者一直主導著《周易》在西方世界的譯介與傳播。新的歷史文化語境呼喚一個嶄新的《周易》譯本,在21世紀這個文化全球化加速發展的歷史時代,中國學者應該牢牢把握譯介與傳播《周易》的主動權,走“學術化”和“大眾化”並行的雙軌路線。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年度一般項目“《周易》在西方的譯介與傳播研究”(15BYY027)的最終研究成果。自課題立項以來,作者未嘗有絲毫懈怠,唯求竭盡全力以不負眾望。幾度春秋輪回,數個寒來暑往,不經意間雙鬢已染上縷縷白發,額頭又增添了幾道皺紋。本書幾近完稿且權當些許慰藉,然又陡增幾分忐忑。本書研究內容跨越了近四個世紀,內容龐雜並涉及多個學科門類,但囿於本書作者淺薄的學識和有限的精力,書中謬誤和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懇請方家批評指正。

目次

自 序
緒論
第一節 《周易》概述
一 《周易》之名
二 《周易》之實
第二節 研究綜述
一 《周易》西譯及西傳史研究
二 西方易學研究
三 《周易》翻譯研究
四 研究現狀簡評
第三節 本書研究概述
一 研究意義
二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三 研究重點、難點及創新
四 本書基本框架

第一章 “文化適應”語境下利瑪竇對《周易》的解讀
第一節 耶穌會“文化適應”政策
一 早期中西交流與基督教傳入中國
二 耶穌會“文化適應”政策的提出
三 耶穌會“文化適應”政策的實施
第二節 利瑪竇生平及著述
第三節 利瑪竇著述中的《周易》
一 《天主實義》
二 《二十五言》
三 《乾坤體義》
小結

第二章 易經主義者對“文化適應”政策的繼承和發展
第一節 易經主義者及其生平簡介
一 白晉生平
二 傅聖澤生平
三 馬若瑟生平
第二節 白晉與傅聖澤在康熙指導下對《周易》的研習
一 康熙指導白晉與傅聖澤研《易》之經過
二 康熙指導白晉與傅聖澤研《易》之尾聲
第三節 白晉與傅聖澤《周易》研究著述
第四節 易經主義者對《周易》的索隱法解讀
一 索隱法之歷史回顧
二 《周易》的索隱法解讀
小結

第三章 “禮儀之爭”中《周易》在西方的譯介與傳播
第一節 禮儀之爭
一 “禮儀之爭”的緣起
一 “禮儀之爭”的經過
第二節 傳教士對《周易》的利用與爭辯
一 易經主義者對《周易》的利用
二 教會對易經主義者的干預
三 “禮儀之爭”雙方關於《周易》的辯論
第三節 耶穌會士對《周易》的譯介與傳播
一 金尼閣《周易》譯本
二 《大中國志》中的《周易》
三 《中國歷史初編十卷》中的《周易》
四 《中國新史》中的《周易》
五 《中國哲人孔子》中的《周易》
六 《中國近事報道( 1687-1692)》中的《周易》
七 《中國天文論》中的《周易》
八 《中華帝國全志》中的《周易》
九 劉應與《易經概說》
十 雷孝思《周易》譯本
小結

第四章 “啟蒙運動”中《周易》在西方的譯介與傳播
第一節 “中國熱”中的啟蒙運動
一 “中國熱”的形成與表現
二 中國文化對啟蒙運動的影響
第二節 萊布尼茨著述中的《周易》
一 二進制與六十四卦一致性的發現過程
二進制與六十四卦對應關係之辨
三 二進制與伏羲卦圖的宗教意義
四 理、太極與精神實體
第三節 弗雷烈對《周易》的研究
一 區別經典與注疏的研究思路
二 結繩記事的文字研究
第四節 狄德羅對《周易》哲學的介紹
一 伏羲:中華帝國的締造者
二 先因科學與後因科學
三 宇宙世界的物質本原
第五節 重農主義學派的《周易》思想
一 《中華帝國的專制制度》中的《周易》
二 自然秩序
三 農本思想
四 《經濟表》中的《周易》思想
小結

第五章 “文化殖民”背景下《周易》在西方的譯介與傳播
第一節 文化殖民的傳教策略
一 “孔子或耶穌”的傳教策略
“孔子加耶穌”的傳教策略
第二節 “God”譯名之爭中的《周易》
一 “神”譯派
“帝”譯派
第三節 馬禮遜對《周易》的譯介
一 “卦”的翻譯和闡釋
二 卦爻辭和《易傳》的翻譯
第四節 麥格基對《周易》的譯介
一 麥格基《周易》英譯本
麥格基《周易》學說
第五節 理雅各對《周易》的譯介
“經傳分離”的體例
翻譯方法
三 翻譯目的
四 譯本評價及影響
第六節 世俗漢學家對《周易》的譯介與傳播
拉古貝裡對《周易》的譯介與傳播
霍道生對《周易》的譯介與傳播
第七節 哈雷茲對《周易》的譯介與傳播
哈雷茲《周易》研究著述
《周易》文本研究及翻譯
三 《周易》哲學批判
小結

第六章 “文化反思”語境下《周易》在西方的譯介與傳播
第一節 中西方學者的文化反思
二 《周易》古經譯文
三 《易傳》譯文
第九節 閔福德對《周易》的譯介
一 閔福德認識和翻譯《周易》的歷程
“智能”與“占筮”共存
三 “學術”與“運用”並行
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中外人名對照表
後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66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