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無國界病人:在美治療癌症3000天(簡體書)
滿額折

無國界病人:在美治療癌症3000天(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79 元
定價
:NT$ 474 元
優惠價
87412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無國界病人》是一部癌症治療10年的親歷手記,也是首本涉及跨國治療經驗的交流書。作者師永剛罹患罕見癌症腎上腺皮質癌,這個疾病發病率為百萬分之一,國內沒有太多的治療方案和有效的治療藥物。為此,作者遠赴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看病求醫,經歷了10年內2次手術、5次復發轉移、4次急診、6次放療的驚心經歷,最終通過參與3次新藥的臨床試驗獲得“重生”。

面對疾病,人們能做的,是盡可能充分瞭解它,並贏取戰勝它的時間。師永剛在《無國界病人》中為讀者總結了成功治療癌症需要的五大推薦要素:第1,諮詢一定要全面及時,瞭解一些前沿信息,它會幫助你判斷治療方案的利弊得失。第2,選對醫院和醫生,精准瞭解不同醫院和醫生針對某一類疾病,在經驗和醫療條件上的差異,可以得到迅速有效的就治。第3,要做好充分的預案,每一次治療,都要多給自己儲備一些方案,以備用。第4,調整身心狀態,永遠要保持耐心和一個不錯的身體機能,用持久戰的心態抵禦每一次治療的消耗。第5,做好資金的預算和管理,以便保證一些關鍵治療的順利實施。

師永剛在美國MD安德森治療的過程中,接觸和認識了不少同樣在那邊治病的病友,他在《無國界病人》中講述了不少病友的故事,讀者可以從中感知到性格在癌症治療中的作用。有的人特別聽從醫生的建議,不隨意更改治療方案,能夠接近執行醫治計劃;有的人久病成醫,對於醫生的治療方案了如指掌,並對服用的藥物也有深入的研究,常常能進行部分自我診斷和治療,再配合醫生的建議,大大提升治療效果;當然也有病人,心意不決,此一時信任這個醫生的建議,彼一時又執行另外一個醫生的指導,這樣的徘徊反復,其實很容易耽擱病情。做一個依從性好的病人,同時,也多增強自身的學習能力,這是有助於疾病治療的。

《無國界病人》用近40萬字詳盡記錄作者3000天求醫問藥的治療經歷,同時也有對癌症治療方案的很多體驗和思考,既有自身的體驗,也有專業的思考,更有大量真實案例做實證,是一本實用又誠懇的作品。它不僅涉及疾病的治療,更對當下的生活方式進行了反思,並不斷提醒讀者,人沒有什麼可驕矜的,即便是自己的身體。

作者簡介

師永剛:

作家。曾任《鳳凰周刊》主編。出版有長篇小說《天蒼茫》《西北望》和詩集《仰望靈魂》等作品。曾編著出版《宋美齡畫傳》《蔣介石畫傳》《鄧麗君畫傳》《切•格瓦拉畫傳》等叢書。


名人/編輯推薦

首本跨國治療癌症10年的求生親歷手記

實錄 2次手術、5次復發轉移、4次急診、6次放療驚險歷程

一部完備貼心的看病求醫GPS導航指南

一份權威前沿治療理念的實證匯總分析

疾病與命運之間,藏有無法洞悉的秘密,

謹記,凡墻皆是門。


理想的醫院

師永剛

2022年2月7日(大年初七),我在協和醫院進行了復查。CT檢查結果顯示:右肺一些先前已知的結節顯著改善和消退;放射性肺炎進一步減輕;病因不明的右肺非常小的結節幾乎消退。我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主治醫生哈勃教授對此的診斷是:stable(穩定)。他決定再次延長我的隨訪時間,每半年做一次增強CT。

這是一個我期待已久的重要消息,此時距我沒有進行治療已有三年時間。三年對於腫瘤病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嘉獎。我正在進入一個非常重要也非常關鍵的隨診期。傳統意義上講,如果治療結束五年,且沒有復發,就達到了醫學上的臨床治癒。

我離這個目標還有兩年。到達這個時間後,我還需要漫長的一年一次的隨診,並且沒有時間表。癌症病人的人生,就是一場艱難的馬拉松,因為終點看上去遙遙無期。

自2012年9月在體檢中發現自己身患罕見腫瘤腎上腺皮質癌至今,我已在國內的協和醫院與美國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治療了將近十年。這十年裡,有八年我是在從未間斷的治療中度過的。

十年,我在這兩家醫院共做了60多次增強CT、PET-CT、X光。這個輻射量相當於什麼?據美國專門研究癌症篩查的USPSTF的建議,一次常規CT的放射線相當於拍75次常規X光片、乘長途飛機250次,或兩年自然背景的輻射。常規診斷用的CT輻射劑量約 7 mSv(毫西弗,輻射劑量單位)。而我累積的劑量至少有500mSv。這個輻射劑量相當於我在全球乘坐了超過15000次飛機,或者拍了4500次X光的劑量。而這僅僅只是普通CT的劑量,我絕大多數檢查所做的是增強CT與PET-CT。這個劑量又是普通CT的一倍以上還要多。

但這個看上去似乎挺嚇人的輻射劑量,相對於我所做的六個周期五十多次總數近300Gy的超大劑量放療,則幾乎不值一提。

十年,我做了兩次手術。一個是在協和醫院切除將近兩公斤的結節;一次是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做的椎骨骨水泥手術。一個是大手術,一個是微創,但均全麻。我還做了兩個周期的大劑量化療、三個周期兩種免疫藥物長達四年的臨床試驗、一次腸鏡、一次喉鏡、急診三次、住院四次。我歷經中美兩國兩家頂尖醫院,至少有數十位醫生先後參與過我的治療。其間辛苦,回首再看,不過一堆數據而已。

身體緩慢修復,時間正在重新生長。

人間的事往往如此,當時提及痛不欲生,幾年之後,也不過是一場回憶而已。

從生病之初,就有朋友要我把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治療的情況記錄下來。他們認為這對於其他的病人,或者我自己都有重要價值。

但最初的那幾年,我一直忙於各種治療,在病痛中無法去思考這些看起來似乎重要的經歷。那時我重病纏身,心神俱疲,對於人生充滿絕望。不敢相信自己可以得治,也不敢相信命運會在最後關頭,再次把我從下沉中打撈起來。我不知能否活到明天,所以對於去記錄自己的病歷以及身邊的人與事,沒有任何熱情。

我其實非常抗拒寫這本書。

四年前,動筆寫這本書的時候,我一度非常糾結、難過,不敢正視那個寫在醫生電子病歷裡的自己的病情以及這八年間驚心動魄的經歷。其實根本原因是自己會成為這本書的主角,而這不是我想要,也不是我想表達的,甚至我完全不想讓人知道十年間我發生了什麼。

它一度是我隱藏最深的秘密。

罹患癌症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一個人的判決,它天然地讓你與正常的世界拉開了距離。癌症,似乎是一個身份,也是一個處境,同時也是你自卑的開始。

我忍受不了同情,也忍受不了人們的關心。

我開始變得軟弱,甚至焦慮。疾病不但會改變你的身體,也會改變你的思想。

我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隱居在休斯敦這個醫院附近的社區中,與一群癌症病人為伍。有一段時間,我消失了,或者說藏起來了。我的母親去世前不知道我生病的消息,她一直活在對於兒子“出人頭地”的想象裡。我的朋友們在傳言中也不敢來親自打聽,只看到我在社交媒體上燦爛的笑臉,看到我想告訴他們的一切都非常好的假象……他們並不知道,這些笑臉,是躺在化療病床上的我,用虛弱的手,打出的每一個字掩飾出來的。

我怕他們知道我是一個病人,是一個癌症病人。

癌症,“它曾經是私密的,需要小聲說出來的疾病”,現在也仍然是一種令人聞風喪膽的圍墻。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中寫道,癌症不僅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疾病,更是一種巨大的、社會的和政治範疇的疾病,一種充滿懲罰意味的疾病。

癌症患者是一種身份,也是一種“原罪”。

當疾病襲來時,不但要承受來自病痛的創傷,同時還要接受人性的歧視,被許多人遺忘,或者被朋友疏遠……

癌症患者因此而面臨的生活,往往超越了人們的想象。

雖然許多時候,我並不在乎別人是否在乎我。

我的一個朋友知道了我試圖記錄這段生活的想法,警告我:一旦這本書出版,你將要在公眾或者讀者中,被賦予一種符號:癌症病人,不論你是否治癒。而且你將會迎接同情或者虛飾的贊美。也許是一種“隔離”,對,是一種比疫情期間的隔離更為嚴重的“精神隔離”。

我就在這種猶疑中反復。寫寫停停,寫了幾萬字,就終於擱置了。

促使我下決心繼續寫完這本書的是兩件事。

2019年,我在經過兩年的帕博利珠單抗(病友通稱K藥)的免疫治療後,身上的結節絕大部分被消殺。但在治療結束四個月後,我的CT結果顯示,右肺結節已增至42.5px。這意味著我有新的“寡轉移”。在做完SBRT放療後,我回到北京進行K藥的三劑增強治療。很幸運,我在這所民營醫院裡遇到的都是很負責任的協和醫院的退休醫生。因為PD-1在國內上市的時間不長,我是他們遇到的唯一的一位打過兩年K藥的腫瘤病人。他們需要我提供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病歷,仔細研究後,才決定在我簽字責任自負的情況下,給我打了三劑K藥。但他們提了一個要求,要我把那份至少二十多頁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治療的英文病歷復制一份給他們。因為這是一個完整的治療腎上腺皮質癌的標本,經歷過手術、米托坦藥物治療、化療、免疫治療、放療等各種治療手段。他們對我的治療經歷很感興趣,聽我認真談了自己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治療的經過後,他們說,這個病歷對於治療國內的同類病人有借鑒作用。

這是我第一次發現,自己的治療過程,也許對別人有參考價值。

一個月後,我接到了一個電話。對方說自己是一個廣西的病人,才十八歲,他也身患腎上腺皮質癌,但已肝轉、肺轉,失去了手術指征。他在國內跑過上海、北京等幾乎所有可能治療這種疾病的醫院,但卻無可奈何。他的醫生把我的電話給了他,他想咨詢一下能否去美國治療,我看了他的病歷,肝上的轉移結節已有125px左右,肺部結節在75px以上,已影響到了呼吸。他問我有什麼辦法,我沒有辦法,只有經驗。我提出兩條建議,一是如果想來美國治療,我可以幫他預約醫生,同時把赴美治療的方法、需要的治療費用,寫了一個詳細的清單給了他。二是如果去不了美國,能否請醫生會診,局部放療或者手術,先把腫瘤負荷減下來。

但不幸的是,僅兩周後,他就失聯了。打電話過去,家裡人說他已去世。

這對我是巨大的打擊。眼看著一個病人去世,但卻無能為力。

如果早一天找到可以治療這種疾病的專科醫生,早點找到一個對的方法,也許,他現在還活著。也許,他已有了女朋友,有了美好的生活。

幾乎所有的病人都是瘋狂的求生者,活著對他們來說,是某種特別的使命,也是一種下意識的進攻。活著,活著,他們都是對於生命真實的追求者與探測者。

但癌症病人一旦確診,其實就陷入泥沼。因為沒有現成的指南,也沒有現成的醫生,告訴你應當如何行動、如何治療,去找到哪個可能治好自己腫瘤的醫院、醫生與藥物。

我第一次後悔,沒有把自己的經歷寫下來提供給他。也許,他看到這本書,會找到自救的方法。生病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次學習和自救的過程。有的人失敗了,有的人則從別人的經驗中,找到了方法。

兩年前,我有個朋友查出了腦部有一個動脈瘤。動脈瘤不是腫瘤,但卻非常危險。美國總統拜登,就曾做過兩次動脈瘤手術。動脈瘤最大的危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自爆。朋友找了北京一家著名的神經外科名醫,並且很快住進了醫院,準備手術。他的弟弟也是神經外科醫生,與那位名醫交流過手術方案後,認為這家醫院用的是從法國引進的第一代技術,現在國際上已大多不太採用,目前美國與日本已普及第二代技術。他的弟弟要他選擇日本或者美國醫院去做手術。當時有好幾個朋友勸他,說這已是國內很好的神經外科醫院了,並用第一代技術治療了上千例患者。再說國內的外科醫生做手術較多,這是個熟練工種,日本與美國醫生的手術量少,手生。在手術操作這塊,國內的醫生肯定比美國與日本醫生強。其間朋友曾與我溝通過,我把美國相關的手術資料發給他以供他參考,同時也把我了解到的一些美國醫院動脈瘤手術方面的資料提供給他。這位朋友有醫療的基本知識,又有他弟弟的專業把關,最後決定選擇去費城托馬斯·杰斐遜大學醫院做手術。給他做手術的是一位猶太裔醫生,他看過朋友的核磁膠片後說,這個手術我可以做,我做過同類的手術有兩百多例。

這位猶太裔醫生給了我這個朋友兩個手術方案,手術前,連續交流了兩次,每次半小時左右。我的朋友說,他看明白了自己在做什麼手術,他的醫生做了哪些準備。

為這個手術朋友花了十六萬美元,至今沒有任何後遺症。

越來越多的朋友,在患癌症或者心臟疾病後,開始赴美國赴日本或者歐洲治療。他們有的是為了一種國內並沒有上市的新藥,有的只是為了去做手術,或者尋找一個新的治療方案。我在休斯敦認識的許多中國晚期癌症病人,往往把MD安德森癌症中心當成自己人生中的最後一站。

在這裡,有的病人並沒有能夠挽回自己的生命;有的病人也只是多生存了幾年時間。但也有相當多的重病患者,在那裡起死回生,從此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有一段時間,我成了這個社區裡治療時間最久的病人。這十年間,我一直住在這裡,幾乎認識了所有來這裡治療的病人。

許多新來的癌症病人,大都要咨詢我一遍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如何治療、如何預約醫生、如何參加臨床試驗等問題。而國內的朋友,也時常電話咨詢我各種赴美治療的問題。他們有的是為自己的病情,有的則是為了自己的家人。

MD安德森癌症中心治療腫瘤的水平與國內醫院有何不同?如何在中美最好的醫院,找到最好的那個適合你的醫生?如何去美國治療?

這些,都是我走了很遠的彎路,才走到路的中間,而不是終點。但這些,對於那些剛剛患病的人,卻是一堵堵墻。

作為一個病人,最大的難題其實是在選擇醫院、醫生時,普通人很難做出正確選擇。對疾病和治療的了解,有很高的專業門檻,好的醫院好的醫生,永遠都是稀缺資源,怎麼能找到稀缺資源及時治療,這是一個問題。

也許,我應當為自己做一個記錄,寫完這本如何赴美治療癌症的書,以及我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治療癌症的3000天的經歷,為國內的癌症患者、患者家屬、醫生提供一本救治指南,或者參考。

這可能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

許多人的癌症回憶錄往往成為講述個人勝利或悲劇的個人史。而在這本書中有我自己的治療歷程,有赴美國治療的中國病人群體的真實故事,以及這些人在兩國間奔波求生的生命記錄,也有癌症治療中的理念、藥物研究的最新進展。

除此之外,理想的醫院與理想的醫生,也是我這本書所想要表達與尋找的主題。


目次

目錄

第一卷 我被確診罹患年發病率為百萬分之一的罕見癌症

1、百萬分之一的厄運

2、人間缺少一個“看病GPS”(醫生向導)

3、只有醫生知道醫院的秘密

4、“協和第一大刀”

5、醫生從我身上取出重達一斤六兩的腫塊

第二卷 中醫能治療癌症嗎?

6、中醫能治療癌症嗎

7、從上海逃到西雙版納的作家:一個治好了糖尿病,一個治好了肺癌

8、“腎上腺疲勞”:癌症的起源

9、術後三個月,腫瘤復發轉移至肺、L4椎體與左腰大肌、肝部

第三卷 地下藥市

10、唯一的特效藥米托坦:居然是一款農藥滴滴滴(DDD)

11、孤兒藥:罕見病群體的隱秘生活

12、四十年前的特效藥過了專利保護期,為何仍然買不到

13、地下藥市:尋找救命神藥“滴滴滴”

第四卷 我為何選擇去美國治療癌症?

14、我為何選擇去美國治療癌症

15、光與鹽:DIY赴美全程手記

16、主治醫生敘利亞人哈勃博士擁抱了我

第五卷 休斯頓的“中國癌症病人村”

17、8181 Fannin:休斯頓的“中國癌症病人村”

18、昂貴的談話:門診見醫生六百美元,驗血一千美元

第六卷 美國醫生贈送我價值兩萬美元的腫瘤藥

19、哈勃醫生贈送我價值2萬美元的米托坦

20、如何在美國申請到免費的腫瘤藥物?

21、壞消息: L4椎體骨轉移,米托坦耐藥

22、十八歲淋巴瘤患者小權,九個月即被神奇治癒

第七卷 窄門

23、治療八個月後,雙肺、肝部,L4椎體再度爆發性進展

24、我的第二位醫生:坐在輪椅上的世界頂級陰莖癌專家

25,四藥大劑量聯合化療,每次四天,每天八小時

26、中美醫院化療的副作用哪個更嚴重

第八卷 放療醫生向我道歉

27、放療醫生向我道歉

28、第一次急診:放化療使我“失語”

29、偏方與勇氣:放棄乳腺癌新藥試驗組,服用中藥調理,至今穩定

30、“升白秘方”與癌症食療流行食譜

31、第一個CR(完全緩解),以及突如而來的第三次復發

第九卷 疾病發明家

32、 癌症病人的秘密花園:新藥臨床試驗與“試藥”

33、發明新藥自救,卻死於無法使用自己創造的救命藥

34、“長QT綜合症”帶來猝死風險:我被拒絕加入試驗組

第十卷 中美放療差距在何處?

35、第二次急診:一晚一萬二千美元的天價治療費

36、腫瘤治療的科幻場景:放療+免疫引發“遠隔效應”

37、美國醫院放療為何需要用一周時間來設計治療方案

第十一卷 美國看病究竟有多貴?

38、美國看病究竟有多貴?我賣掉了房子

39、母親在我放療前病逝,中美七日萬裡奔喪記

40、第三次急診:膽結石發作,住院七天

41、我的化療醫生蘭斯:離職去了梅奧診所

42、”我是病人,照顧我的人,也會變成一個病人“

第十二卷 同藥不同病,同病不同命

43、人可以有霉運,但不能有霉相

44、同藥不同病,同病不同命

45、中國癌症病人村的唯一喜劇

第十三卷 焦慮先生

46、第三次耐藥復發:挑戰易匹單抗+放療失敗

47、第二次挑戰易匹單抗聯合放療失敗,退出實驗組

48、第二個臨床試驗:治好了美國前總統卡特腦癌的免疫神藥

49、焦慮先生:在腫瘤復發增長的恐懼中苦等救命“K藥”十二個月

第十四卷 第四次復發

47、第四次急診:免疫治療後的“假進展”

51、上市公司老總患肺癌後自研治療方案,用過四種免疫藥後痊癒

52、參加實驗組兩年,輸注K藥三十五次後,第四次耐藥復發。

第十五卷 恐懼會傳染,希望也會。

53、在美國治療第六年:臨床試驗醫生突然請我吃飯

54、獨自一人去做手術

55、新冠疫情時期的無國界病人

後記:理想的醫院


書摘/試閱

美國醫院放療為何需要用一周時間來設計治療方案

這可能是我自2013年至今,最愉快或者可以說是享受的一次治療。

新的治療地點更換到了主樓三樓。像以往一樣,我帶著平板計算機,下載了想看的電影,以及一大杯茶。一切都是按之前每天八個小時左右的化療時間的經驗來配置的。太太開玩笑說,這幾乎是一個剛退休的老幹部的全部裝備。

護士掛了兩小袋液體,差不多只有二百多毫升。這可能只是一個前奏,我深吸一口氣,躺下來準備這漫長的靜脈輸注。

幾天來的奔走,終於可以做上治療,我心下放鬆,困意洶涌,恍惚間睡著了。護士進來拔針的聲音驚醒了我。治療結束。我看了一下表,九十分鐘。這麼快,我心裡隱約有點擔心,之前每個周期四天八小時的劑量,都遏制不住這個腫瘤。這個藥的劑量如此小,能殺掉它們嗎?

因我是第一次做伊匹木單抗的治療,護士要求我在診室觀察三十分鐘,如果沒有什麼嚴重的副作用,就可以回家了。

這個治療速度也太快了吧?

我在網上查詢到,伊匹木單抗是按每公斤3mg的劑量來計算的。我體重73公斤,劑量為219mg,這個藥物劑量的確定與傳統化療藥物的計算方式已顯示出不同。

放療醫生叫作Chang Joe Y MD。字面上理解是一個姓陳的中國醫生。但見了面,我才發現這個名字後面竟然隱藏著一個“冷知識”。放療醫生的中文名叫作張玉蛟,他是MD安德森癌症中心立體定向放療中心主任,終身教授。與張教授交流顯然不再需要翻譯。

我有些好奇:“你的英文名怎麼會是Chang。”

他哈哈大笑:“這個問題不是第一次有人問我,Chang的拼法是1958年漢語拼音出來之前的威氏拼法。威氏拼法由英國人威妥瑪發明。我繼續用chang,是因為美國人發不出zhang這個音。”仿佛某種緣分,我在半年前就認識了張教授。當時是在休斯敦中國癌症病人的一次野外聚餐活動上,張教授被請來給大家講述“放療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

放療對於中國病人來說,一直是排在手術、化療之後的最不得已的選擇。它的各種被妖魔化的副作用使癌症病人非常不安。看上去溫和儒雅的張教授,說了一個幾乎顛覆肺癌治療方法的論點:早期肺癌放療比手術效果更好。

與外科手術相比,放療的優勢在於毒副作用小、致死率極低。他的依據是,早期肺癌普遍認為應該是手術切除,但是手術切除有很多並發症。即使是微創手術,與開胸手術相比,手術死亡率沒有差異,只是並發症從45%降到41%。但經過臨床對比,現在使用SABR技術,能夠精準地把劑量打到腫瘤上,嚴重副作用只有15%,大幅低於手術的41%。

2014年世界肺癌大會上,張玉蛟教授發言公布手術切除與SABR 在早期肺癌隨機研究中的結果,隨後在頂刊《柳葉刀》(Lancet Oncology)上發表了論文。 從那時開始,關於早期肺癌“切除”還是“放療”更有優勢的爭論,學術上持續了數年。這個結論遭到了外科醫生們的“強烈反擊”。

張玉蛟在當天的PPT上放出了幾位著名的“外科一把刀”們的各種反擊文章,他說感謝那個與他一起合作完成這個論文的外科醫生。“病人對於放療有偏見,是大家不了解這種技術,而醫生其實也不一定對放療有足夠的認知,甚至會因各種原因對這種技術產生排斥。這些偏見往往會使癌症病人在關鍵治療上,失去一個關鍵選擇。”

他認為,這篇研究發表之前,早期肺癌領域一直是外科“獨大”,而該研究的出爐促進了多學科的合作,使得外科、放療、內科、放射等科室的醫生能夠坐在一起探討早期肺癌的最佳治療方案。從這一點而言,該研究具有一定的裡程碑意義。

張教授把放療比作是三軍中的導彈部隊,可以對癌症進行精準的打擊。手術是最基本的治療手段,但手術意味著一定要把人體打開,有創傷性,然後再靠醫生的手和眼睛進行判斷是否切除。放療有著先進的科技支持,由於近年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病人哪裡有腫瘤、位置在哪裡、邊界是怎樣的,在不開胸的前提下就已經一清二楚了。完全可以將很精確的放射劑量打到很精確的位置,以達到非常好的治療效果。

據統計,在美國所有的腫瘤治療當中,大概有70%的病人需要做放射治療。所有接受放射治療的腫瘤患者中,有40%左右的患者得到了治癒。

在美國,腫瘤的總體治癒率大概在60%至70%,也就是說,超過一半腫瘤的治癒是依靠放射療法,或者有放射療法參與的。數據顯示,在所有腫瘤治療的開銷當中,用於放射治療的費用小於14%,即用小於14%的社會資源,參與治癒了40%的腫瘤病人,更不用提它在其他如姑息治療方面的作用。可以說,在指征符合的情況下放射治療是效價比最高的一種治療方法。而對許多癌症病人而言,放射治療甚至是唯一的選擇。

華人醫生可以被聘為終身教授的很少。張教授是一個極具感染力的演講者,他會用一些案例與故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張教授的演講與他描述的有著全新理念的放療技術,讓我大開眼界。

我當時剛做過SBRT放療脊椎,對於放療印象深刻。但他的研究方向在肺癌,對於我這種罕見的腎上腺皮質癌,是否也在他的研究範圍內,並不十分清楚。後來我才知道這些考量純屬多餘,對於張教授而言,放療並不僅僅只是肺癌這一個方向,而選擇把這個當成一個主攻方向,純粹因這個癌症患者眾多。

張教授儒雅、客氣、溫和,他對國內來的病人有求必應,甚至給了每個人一張名片,上面印著他的電話以及郵箱。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他這樣級別的終身教授,在國內可能很少會在這樣的場合,與病人們混在一起,還給了大家他的聯繫方式。

張教授說:“我看過了你的病歷和CT影像。這個試驗部分我與Naing醫生進行了全面溝通,一周後,將給你進行模擬定位。這次治療將在第二期化療結束後的第一周進行。”

他打開計算機,指著一個早就選定的右肺葉上的一顆22.5px左右的病灶說,我們初步選定將對它進行照射。

我的右肺部還有一顆120px左右的病灶,這是目前我身體裡一個較大的結節。我委婉地建議能否把這個最大的放掉?我私下的想法是,如果伊匹木單抗不起效,超碼先把這個較大的結節處理掉,也會減輕腫瘤負荷,減緩它的增長速度。

“這顆45px的病灶靠近氣管,這次放療的劑量大,如果照射這顆結節,有可能發生一些無法預料的副作用。”張教授把計算機放大,指著那顆結節的位置,“我們希望能夠因為這個局部放療,誘導產生免疫遠隔效應。早期的一些試驗表明,局部單顆腫瘤放療配以免疫治療,往往會使遠端的腫瘤產生反應。”

也就是說,我放療胸部的結節,肝部的結節可能同時會被攻擊。這聽上去已有點科幻的味道。

“你之前對放療的敏感性很強,效果也不錯。這次希望也能有一個好的結果。腫瘤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結節在放療時既可以根治,同時又不傷及其他部分,最大可能減少相關副作用。”張教授言簡意賅。

“遠隔效應”最早由放療醫生R.H.Mole於1953年提出,2012年來自Memorial Sloan Kettering(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一個黑色素瘤病例報告,引起了學術界對放療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結合誘導“遠隔效應”廣泛的關注。這是一例患有晚期黑色素瘤的女性病例,在免疫治療進展後接受胸部轉移病灶的姑息性放療,而其他轉移病灶也隨之意外縮小。

我的這個治療顯然也是這種試驗的一種延續。

張教授說:“我還需要一周時間設計治療方案。”通俗地說,也就是在定位CT圖像上分別把腫瘤和可能出現腫瘤的區域,以及腫瘤周圍正常組織準確地勾畫出來。這超出我對於放療的理解。我有些好奇,制定出治療方案為什麼會需要這麼久?“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放療科對每一個病人都會制定出非常精準的治療方案。精確地定位病灶,並為病人量身訂制模具,保證病人在接受治療時保持固定,以便精準接受放射治療。放射治療計劃的重要性就好比民眾曾理解的一張處方。試想如果醫生開的處方中,吃藥的劑量是不夠的或者吃藥的方式是錯誤的,又怎麼可能治好病呢?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1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