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張栻傳:敘述其治學湖南、主教岳麓書院、傳播理學等重要階段(簡體書)
滿額折

張栻傳:敘述其治學湖南、主教岳麓書院、傳播理學等重要階段(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9.8 元
定價
:NT$ 299 元
優惠價
87260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張栻是南宋著名理學家、哲學家、教育家。理學上,張栻對宋代理學進行了創造性的發展,構建了獨特的具有層次性的本體論邏輯結構體系;教育上,張栻重視書院教育,主張對民進行教化,主教岳麓書院八年,使岳麓書院發展成為宋代書院的佼佼者。

本書以張栻的生平為脈絡,重點記述和闡釋了其以太極、性、理、心為基本範疇的理學本體論思想體系和以“成就人才,以傳斯道而濟斯民”為目的的教育思想,生動呈現了張栻思想對湖湘學派、湖湘文化的千年發展所產生的深刻影響,以及其傳回蜀地後所產生的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

陳谷嘉,湖南寧鄉人,湖南大學歷史系教授,曾任湖南大學岳麓書院院長,湖南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1992年獲“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長期從事中國倫理思想史、宋明理學、中國書院文化等領域的研究和教學。出版有《儒家倫理哲學》《岳麓書院名人傳》《湖湘學派源流》等著作,在《歷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中國史研究》等刊物有多篇論文發表。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為四川歷史名人叢書傳記系列之一本,主要講述了南宋著名理學家、哲學家、教育家張栻的生平事跡以及他對湖湘學、湖湘學派及蜀學所做出的重要貢獻。本書從張栻的家世生平入手,敘述了他隨父親張浚奔波的人生經歷,以及在父親去世之後治學湖南、主教岳麓書院、傳播理學等重要階段,尤其重點記述了其理學主張和思想,生動呈現出張栻對湖湘學派的形成和發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四川歷史名人(第二批)叢書總序
——傳承巴蜀文脈,讓歷史名人“活”起來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政治家的戰略眼光,以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從中華文化的思想內涵、道德精髓、現代價值和傳承理念等方面多維度、系統化地闡述了對待中華文化的根本態度和思想觀點。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到“中華民族的基因”“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的嶄新高度,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與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文明相較中華文明至今仍然噴涌和煥發著蓬勃的生機。四川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歷史文化源通流暢、悠久深厚。舊石器時代,巴蜀大地便有了巫山人和資陽人的活動,2021年公布的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稻城皮洛遺址,為研究早期人類遷徙提供了豐富材料。新石器時代,巴蜀創造了獨特的灰陶文化、玉器文化和青銅文明。以寶墩文化為代表的古城遺址,昭示著城市文明的誕生;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展示了古蜀文明的不同凡響;秦並巴蜀,開啟了與中原文化的融通。漢文翁守蜀,興學成都,蜀地人才濟濟,文風大盛。此後,四川具有影響力的文人學者,代不乏人。文學方面,漢司馬相如、王褒、揚雄,唐陳子昂、李白、薛濤,宋蘇洵、蘇軾、蘇轍,元虞集,明楊慎,清李調元、張問陶,現當代巴金、郭沫若等,堪稱巨擘;史學方面,晉陳壽、常璩,宋範祖禹、張唐英、李燾、李心傳等,名史俱傳;蜀學傳承,漢嚴遵,宋三蘇、張栻、魏了翁,晚清民國劉沅、廖平、宋育仁等,統序不斷,各領風騷。此外,經過一代代巴蜀人的篳路藍縷、薪火相傳,還創造了道教文化、三國文化、武術文化、川酒文化、川菜文化、川劇文化、蜀錦文化、藏羌彝民族文化等,都玄妙神奇、浩博精深。瑰麗多姿的巴蜀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四川人的根脈,是推動四川文化走向輝煌未來的重要基礎。記得來路,不忘初心,我們要以“為往聖繼絕學”的使命擔當,擔負起傳承歷史的使命和繼往開來的重任,大力推動巴蜀文化的傳承、接續與轉化,讓巴蜀文化的優秀基因代代相傳。
“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是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踐行“兩個結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自2016年10月提出方案,2017年啟動實施,推出首批十位四川歷史名人,彰顯了歷史名人的當代價值,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2020年6月,經多個領域權威專家學者的多次評議,又推出文翁、司馬相如、陳壽、常璩、陳子昂、薛濤、格薩爾王、張栻、秦九韶、李調元等十位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這十位名人,從漢代到清代,來自政治、文學、思想、教育、科學、史學等領域,和首批歷史名人一樣,他們是四川歷史上名人巨匠的杰出代表,在各自領域造詣很高,貢獻突出:文翁化蜀興公學,千秋播德馨;相如雄才書大賦,《漢書》稱“辭宗”。陳壽會通古今寫三國,並遷雙固創史體;張栻融合儒道辦書院,超熹邁謙新理學。薛濤通音律、善辯慧、工詩賦,女中豪杰;格薩爾王征南北、開疆土、安民生,曠世英雄。陳子昂提倡興寄風骨,橫制頹波,天下質文翕然一變;李調元鐘情鄉邦文獻,復興蜀學,有清學術旗鼓重振。常璩失意不憤,潛心歷史、地理、人物,撰《華陽國志》,成就中國方志鼻祖;秦九韶在官偷閑,精研天文、歷律、算術,著《數書九章》,站上世界數學。
“四川歷史名人叢書”的編纂出版,是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出版工作的意見》和中辦、國辦《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精神,推動四川出版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舉措,是傳承巴蜀文明、建設文化強省、振興四川出版的品牌工程。其目的是深入挖掘歷史名人的思想精髓,凝練時代所需的精神價值,增強川人的歷史記憶,延續中華文化的巴蜀脈絡,推動中華文化傳承創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力量。
“四川歷史名人叢書”的編纂出版,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出版導向、價值取向,深入挖掘名人的精神質量、道德風範,正面闡釋名人著述的核心思想,借以增強川人的文化自信,激發川人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澎湃力量;始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著力傳承中華文化的經典元素和優秀因子,促進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團結一致;始終秉承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用客觀、公正、多維的眼光去觀察歷史名人,還原全面、真實、立體的歷史人物,塑造歷史名人的優秀形象,展示四川文化的獨特魅力,讓歷史名人文化為今天的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能。
“四川歷史名人叢書”的編纂出版,注重在創新上下功夫,遵循出版規律,把握時代脈搏,用國際視野、百姓視角、現代意識、文化思維,將思想性、知識性、藝術性、可讀性有機結合,找到與讀者的共振點,打造有文化高度、歷史厚度、現代熱度的文化精品,經得起讀者檢驗,經得起學者檢驗,經得起社會檢驗,經得起歷史檢驗;注重在質量和水平上下功夫,立足原創、新創、精創,努力打造史實精準、思想精深、內容精彩、語言精妙、製作精美的文化精品,全面提升四川出版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為建設文化強省、助推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提供思想引領、輿論推動、精神鼓勵和文化支撐,為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貢獻四川力量。

四川歷史名人(第二批)叢書編委會
2022年4月5日

目次

章 張栻生平傳略

一、張栻的生平 _ 003

二、張栻的仕途經濟 _ 009

第二章 張栻本體論的邏輯結構體系

—、太極說 _ 019

二、性說 _ 023

三、理說 _ 027

四、心說 _ 031

第三章 張栻認識論思想體系的特色

一、識心與明心 _ 037

二、“居敬”與“格物致知” _ 042

第四章 張栻的人性哲學

一、天命之性 _ 049

二、氣稟之性 _ 055

三、人性與教育 _ 059

第五章 張栻的聖德王功之學

一、內聖之學 _ 065

二、王功之學 _ 075

第六章 張栻的道德學說及道德規範系統

一、以性為本體的道德說 _ 087

二、義務本位的道德規範系統 _ 093

第七章 岳麓書院的創建與張栻的教育思想

一、岳麓書院的創建 _ 101

二、岳麓書院發展的歷史 _ 103

三、張栻的教育理念 _ 105

四、主張“天理人欲同行異情”的天理人欲之辯 _ 109

第八章 張栻與湖湘文化

一、“天下之言理者,性也” _ 115

二、性本體,為人類設計了一個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發展框架 _ 118

第九章 張栻與湖湘學派

一、湖湘學派學術的基本特徵 _ 125

二、湖湘學派是個人才群體 _ 129

第十章 張栻湖湘學與朱熹閩學

一、“同歸而一致”的道友 _ 155

二、“繳紛往反”的論敵 _ 163

附錄一 張栻《論語解》 _ 171

附錄二 張栻《孟子說》 _ 179

附錄三 張栻學記內容概述 _ 187

後 記 _ 193

書摘/試閱

一、張栻的生平

張栻,字敬夫(一字欽夫),又字樂齋,號南軒,世稱“南軒先生”,漢州

綿竹(今四川綿竹)人。綿竹位於四川北部,地處沱江上遊,為西蜀名邑,益州

重輔。此處雖為僻邑,但兩漢以還,英烈名賢彪炳於汗青者頗多。宋高宗紹興三

年(1133),即八百多年前,張栻便誕生在居於此的南宋中興名相張浚的家中,

為張浚之長子。

根據史書記載,張栻出生在歷代仕宦的家庭,為漢代張良之後,系唐代玄宗

朝宰相張九齡弟即節度使張九皋的十四世孫。先祖原居長安,於宋真宗咸平年

間由曾祖母楊夫人攜子移居四川綿竹。從曾祖父定居四川,家門不衰,幾代仕

宦,且政聲廣播。曾祖父張鉉,自號希白先生,於宋仁宗慶歷元年(1041)詔

舉茂才異等,以上疏《平戎策》名於世,被知雷州,花甲之年曾以殿中丞致仕。

祖父張咸,於神宗元豐二年(1079)登進士第,歷任州縣職事。哲宗元祐三年

(1088),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以奏篇列為天下,授宣德郎,旋簽書

劍南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判官廳公事。父親張浚,為南宋中興名相。張浚一

生志在恢復中原,力主抗金;反對女真氏族貴族發動的戰爭,為時人所景仰。張

浚曾在欽宗、高宗、孝宗三朝供職,官除樞密使,功封魏國公。

張栻雖生於西蜀,實長於南楚。他僅八歲(1141)便離開故裡四川,隨父親

張浚到長沙,此後定居長沙城南,卒後與其父張浚一樣,安葬在長沙之西、衡山

西北的寧鄉溈山。湖南是他的第二故鄉。

張栻的家庭有良好的家教傳統,他的先輩多得於家學的熏陶,他的父親——

位極人臣的相國張浚便從小受到母親計氏夫人的悉心教育和家學的熏陶。張浚四

歲時,父親張咸病逝,母親計氏夫人尚是二十四歲的青春年少的女子。張氏族人

基於計夫人年少,勸其改嫁,但計氏不從,決心撫養兒子成人,孤兒寡母遂相依

為命。計氏夫人系大家閨秀,其家族三代舉進士,三代為高官,從小就受過良好

的教育。計氏夫人身挑母和父的雙重職責,不但從生活上悉心撫養兒子,而且她

像古時的孟母一樣,精心地教育和培養兒子成人。計氏夫人利用祖父張鉉以來幾

代仕宦家教材料,時時以祖父和父親盡忠報國的言行事跡教育兒子張浚,常語

曰:“門戶寒苦,賴爾成血,當朝夕以爾祖爾父為念。”張浚謹遵母訓,潛心苦

讀,孜孜以求,以至於老師蘇元老也不甚感嘆說:“張氏盛德,乃有是子,致遠

未可量也!”母親計氏夫人不僅教誨張浚如何繼承先祖的學問,尤其注意對張浚

進行為國家和民族建功立業的教育。可以這樣說,這種教育伴隨他的一生。張浚

為朝廷重臣時,值秦檜專權橫行,億兆不寧,張浚急想上本疏論,但擔心招禍連

累年老的母親。母親計氏夫人得知兒子心事之後,便將先夫張咸在紹聖(1094—

1098)初舉賢良方正對策之詞誦讀給張浚聽:“臣寧言而死於斧鉞,不能忍不

言而負陛下。”她還告誡兒子辦事須以國家大事為重,不要計較個人與家庭的安

危。張浚在母親的嚴責下,於紹興十六年(1146)向高宗上了滿懷忠義和痛斥權

奸秦檜的奏疏。

張浚在北伐中原時,由於李顯忠與邵宏淵二將軍不和,導致符離之戰失利。

當時主和派借機攻擊張浚,動搖抗金的軍心,許多官員只知謀身自保,把抗御金

國之事拋在腦後。為了安定軍心,也為了表示抗金矢志不移,正當人們忙於轉移

家室避難之際,張浚特命長子張栻把老母及家室從建康搬到前線的揚州,老母及

張浚的妻室雖不能效命疆場,但從精神上給了張浚巨大支持。張浚自幼萌生愛國

之志便是得力於良好的家教傳統,他一生志在恢復中原,這與家庭的教育和熏陶

是分不開的。

良好的家教傳統父傳子繼,連綿不絕。到張浚主家時,他同樣以先輩的傳統

教育張栻等。張栻從小就受到家學的熏陶,當張栻四歲時,張浚便教之以忠孝之

義。朱熹所作《右文殿修撰張公神道碑》云:“生有異質,穎悟夙成,忠獻公愛之,自其幼學,而所以教者,莫非忠孝仁義之實。”張栻生有異質未必可信,但

自幼好學則是事實,這是得力於其父的精心培養。張浚仕途並不通達,曾有幾次

落職,然而他對兒子張栻的教育卻始終一貫,抓得很緊。紹興十六年(1146),

張浚落職連州,這時栻年僅十三歲。張浚開始對張栻進行系統的儒家經典與聖

人之道的教育,《行狀》云:“……獨絮子侄住,日夕讀《易》,親教授其子

栻。”張栻在父親的悉心教誨下學業大進,雖年少,但脫然可語聖人之道,其事

跡不脛而走,傳之遐邇,就連當時的皇帝宋高宗亦有耳聞。宋人羅大經《鶴林

玉露》云:“宋高宗嘗問張魏公:‘卿兒想甚長成。’魏公對曰:‘臣子栻年

十四,脫然可語聖人之道。’”

張栻十五歲已成為一個飽學少年,在學林中嶄露頭角。《宋史·王大寶傳》

說:大寶知連州,張浚亦謫居,命子栻與講學。在文辭方面,張栻也不凡,常與

宋翔(湖南帥司參議官)等有詩詞來往,彼此酬唱。至二十三歲,張栻理學思想

已初步形成,是歲他著《愨齋銘》便是重要標志。其文說:“士或志近,辨給智

巧;學之不知,其器則小。天下之理,惟實為貴;實不在外,當愨於己。不震不

搖,物孰加之;以此操行,誰曰不宜?”在此張栻不僅提出了湖湘學派以“實為

貴”的經世思想,還提出了“實不在外,當愨於己”的察識涵養的為學之方,並

以此作為座右銘。

綜觀張栻幼承家學,主要有三個方面:

其一,在學術思想方面,從小就接受了儒家經典的熏陶,特別是“易學”

對其影響尤深。張浚對《易》頗有研究,曾得蓬州老儒嚴賡的推許,二人因對

《易》的言投意合而結忘年之交。張栻十三歲其父專門以《易》加以教導。張栻

為此深攻《易》,並著《南軒易說》,這顯然是受了家學的影響。

其二,張浚在修德立政方面也給了張栻以深刻的影響。首先,張浚雖位極人

臣,官至一朝宰相,但居官廉潔,兩袖清風。據《鶴林玉露》記載,紹興七年

(1137)十月,因權奸排擠,張浚落職離朝,正當攜箱離京時,投降派向高宗誣

告張浚箱中藏有自謀獨霸西蜀的文書信件。高宗派人搜查,竟發現其隨身之物盡

是經書典籍和諸子百家之類,除此之外,只是陳舊破敝的葛裘布衾。高宗聞此感

嘆說:“張浚一貧如此哉!”為此賜張浚三百金。這種為官廉潔的作風,對張栻的影響很大。張栻自幼以孔門高徒顏回自期,以顏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

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職志,為此作《希顏錄》上下篇,以期做清

心寡欲、安貧樂道的顏子式聖人。他一生克己奉公,潔身自好,這是與家學的熏

陶分不開的。其次,在為官當政必須選賢與能方面,張栻受其父的影響更是明

顯。張浚執掌朝政時,曾明確提出“治道之本莫大乎辨君子小人之分”。尤其難

得的是,他對君子與小人的含義做了前人所不及的界定。他說:“正人如松柏,

特立不倚;邪人如藤蘿,非附他物不能自起。”接著把“君子”與“小人”做了

詳細的質的區別。何謂君子?“大抵不私其身,慨然以天下百姓為心,此君子

也。”何謂小人?“謀身之計甚密,而天下百姓之利害我不顧焉,此小人也。”

張栻始終抓住了公與私的問題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根據。他又說“志在於為

道,不求名而名自歸之,此君子也”,而小人則與此相反,“志在於為利,掠虛

美,邀浮譽,此小人也”。不僅如此,他認為君子與小人在作風和氣質方面也有

嚴格的區別,指出:“其言之剛正不撓,無所阿徇,此君子也;辭氣柔佞,切切

然伺候人主之意於眉目顏色之間,此小人也。”還說:“樂道人之善,惡稱人之

惡,此君子也;人之有善,必攻其所未至而掩之,人之有過,則欣喜自得如獲至

寶,旁引曲偕,必欲開陳於人主之前,此小人也。”另外,他還指出君子與小人

的區別還表現在另一個方面,“難進易退,此君子也;叨冒爵祿,蔑無廉恥,此

小人也”(《宋史·張浚傳》)。張浚從以上五個方面,詳盡地論述了君子與小

人的區分,並以此躬行實踐,史稱為親君子、遠小人的賢相。張栻秉承父教,一

生以親君子、遠小人為治道之本,並以此屢言勸說孝宗,尤為感人的是,當他

“病亟且死,猶手疏勸上以親君子、遠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惡公天下之

理,以清四海,克固丕圖,若眷眷不能忘者。寫畢,緘付府僚使驛上,而頃乃

絕”(《宋史·道學傳》)。

其三,也是重要的方面,張栻深受父親張浚抗金思想影響。張浚一生志在

恢復中原,雖遭高宗及權奸打擊,但矢志不移,他對兒子也時刻不忘對此的教

導。張浚臨終時,把張栻、張杓叫到病榻前,別無吩咐,唯獨囑托說:“吾嘗

相國,不能恢復中原,盡雪祖宗之恥,即死不當歸葬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

矣。”(《宋史·張浚傳》)張栻牢記父訓,從幼年起隨父參與軍機,一生反對和議,始終“與金虜不同天日”。

綜上所述,正如楊萬裡上皇帝疏所說:“臣竊見左司郎中張栻有文武之才,

有經濟之學,蓋其父教養成就之三十年,以為陛下之用,陛下知之亦十年矣。”

張栻受家學的教育和培養,這是時人所共認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