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母親節暖心加碼,點我領取「限時加碼券」
物哀之美:日本風物記(簡體書)
滿額折

物哀之美:日本風物記(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價
:NT$ 408 元
優惠價
8735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三聯生活周刊》記者實地探訪日本美學之源,從日本的山與海,到佛教、茶道、電影、器物、美食、文學乃至動漫,幽、微、素、靜的日式美學如何貫穿日本的方方面面,又如何與身為近鄰的我們相互影響?讓我們用美學的目光,重新打開日本。

作者簡介

葛維櫻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系碩士,曾任《三聯生活周刊》社會部記者、主任記者、主筆,采訪時易感,寫作時沉浸,迷戀好文字,擅長人物、美學和美食類文章。

吳麗瑋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碩士,《三聯生活周刊》主任記者,著力於社會熱點和人物話題報道。

名人/編輯推薦

1.微異、物哀、幽秘、素靜,四大關鍵詞把握日本美學整體脈絡,《三聯生活周刊》記者實地探訪,親身體驗“物哀之美”
2.這裡有:
技藝、 器物、怪談、動漫 寺廟、料理 ——觀看日本的 N 種角度
京都、 高野山 、福岡、金澤 、奧之細道 ——一場日本美學的聖地巡禮
川久保玲 、安藤忠雄 、村上春樹背後的日本美學與文化精神
物哀 、幽玄 、 侘寂 ——日本美學溯源之旅
3.隨書附贈三張【日本風物】精美明信片

總 序

雜志的極限何在?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需要不斷拓展邊界。
中國傳統媒體快速發展20余年,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尤其是智能手機的普及,新媒體應運而生,使傳統媒體面臨轉型及與 新媒體融合的挑戰。這個時候,傳統媒體《三聯生活周刊》需要檢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同時還要研究如何保持生命力。
這本雜志的極限其實也是“他”的日常,是記者完成90%以上的內容生產。這有多不易,我們的同行,現在與未來,都可各自掂量。
這些日益成熟的創造力,下一個有待突破的邊界在哪裡?
新的方向,從兩個方面展開:
其一,《三聯生活周刊》作為雜志,能夠對自己所處的時代提出什麼樣的真問題?
有文化屬性與思想含量的雜志,其重要的價值是“他”的時代感與問題意識。在此導向之下,記者將他們各自尋找的答案,創造出一篇一篇的文章,刊發於雜志上。
其二,雜志設立什麼樣的標準來選擇記者創造的內容?
雜志刊發是一個結果,也是這個過程的指向,《三聯生活周刊》期待那些被生產出來的內容,能夠被稱為知識。以此而論,文章發表在雜志上不是終點,這些文章能否發展成一本一本的書籍,才是檢驗。新的極限在此!挑戰在此!
書籍才是雜志記者內容生產的歸宿,這源自《三聯生活周刊》的一次自我發現。2005年,《三聯生活周刊》的抗戰勝利系列報道獲得廣泛關注。我們發現《三聯生活周刊》所擅長的不是刊發的速度,而是內容的深度。這本雜志的基因是學術與出版,而非傳媒。速度與深度是兩條不同的賽道,深度追求,終必將導向知識的生產。當然,這不是一個自發的結果,而是意識與使命的自我建構,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
生產知識,對於一本有著學術基因,同時內容主要由自己記者創造的雜志來說,似乎自然。我們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率的雜志內容選擇、編輯的出版轉換系統。但是,新媒體來臨,雜志正在發生蛻變與升級。“他”能夠持續並匹配這個新時代嗎?
我們的“中讀”APP,選擇在內容的軌道上升級,研發出款音頻產品——“我們為什麼愛宋朝”。這是一條由雜志封面故事、圖書、音頻節目,再結集成書、視頻的系列產品鏈,也是一條艱難的創新道路,所幸,我們走通了。此後,我們的音頻課,基本遵循音頻—圖書聯合產品的生產之道。很顯然,所謂新媒體,不會也不應當拒絕升級的內容。由此,雜志自身的發展與演化,自然而協調地延伸至新媒體產品生產。這一過程結出的果實便是我們的《三聯生活周刊》與“中讀”文叢。
雜志和中讀的內容變成了一本本圖書,它們是否就等同創造了知識呢?
這需要時間,以及更多的人來檢驗,答案在未來……
《三聯生活周刊》主編 李鴻谷

序一
熟悉又陌生的日本
我們似乎天然地認為日本的文化與我們很相似,位於奈良的日本國寶唐昭提寺由中國的鑒真和尚興建,參觀那裡猶如回到盛唐。對日本文化、美學影響巨大的禪宗在平安時代末期由中國傳入日本,在鐮倉、室町時代興盛起來。在中國的幾個宋代文物展上,不斷有人說,那些古物一望便知,是今日所見的日本美學的源頭。
可是細究起來,中國與日本又是如此的不同。我們以大為美,大山大水,大開大合,大團圓;日本人卻以小為美,一頭扎進瑣碎裡自得其樂,追求“小確幸”。我們強調對稱性,以成雙成對為好,日本人卻有非對稱性的“強迫症”,傳說千利休在為茶庭鋪設踏腳石時,以豆子撒地來確保石頭分布的不規則性。日本人還以奇數為吉祥,連的數量都要確保是奇數。中國人會想:為什麼日本人陷入對非對稱性的迷思呢?而百科全書式的日本學者加藤周一同樣曾經在文章中發問:為什麼中國人會產生對對 稱性的偏好呢?
中國人在日本問路,寫漢字比講英文有用,一句話裡總有幾個字是雙方都能明白的,就像中國和日本的關係,我們有互通的淵源。可畢竟是兩個不同的國家,日本是亞歐大陸東端的島國,文明從西往東傳到日本,再往東就掉進了太平洋。“黑船”打開日本國門之前,日本主要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人又全面向歐美學習。
每一種外來文化都沒有全然地改變日本,它們在這個島國沉澱下來,形成了如今的日本文化。根據加藤周一的分析,這是日本文化具有雙重構造的結果。在古代,日本貴族官僚受到佛教和中國文化的影響,可大眾卻有自己的文化。佛像造型是國際化的,《萬葉集》卻是本土的。從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的科學、技術、工業化都是西方的,生活方式卻一直是本民族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面貌,經濟、科技、生活方式全面西方化。1964年,日本承辦了東京奧運會,之後又舉辦了大阪世博會、札幌冬奧會。人口向城市集中、東京地價飛漲,富裕的日本人在巴黎搶購LV(路易威登)就像在大賣場一樣。日本人強大的購買力讓歐美的奢侈品柜臺配有日語導購。在日本人的度假勝地夏威夷,香奈兒開了美國家獨立門店,比紐約都早。
經濟的高速發展也帶來了副作用,環境污染、通勤距離長,每天上下班要經受地獄一般的擁擠。1970年到1972年,日本NHK(日本廣播協會)做了關於國民生活的調查,結論是“經濟高速增長的弊病日益激化,目前為止一直被歌頌的經濟增長失去了國民的支持”。
1980年西友百貨開發了一個“無品牌”的產品系列,創立者辻井喬回憶,這源於對當時充斥的追逐品牌之風氣的厭倦。因此他的新系列產品只採用了單色的樸素包裝,設計師田中一光認為,在一個包裝過度、色彩過多的環境裡,去掉多餘的裝飾和色彩很有新鮮感。這個品牌就是“無印良品”。
在經濟形勢變化和對消費方式的反思中,20世紀70年代日本興起了“慢跑熱”,90年代又從身體健康擴展到精神健康,興起了“治癒熱”。80年代日本的企業不斷鼓吹“更高檔”,終於在90年代讓消費者十分疲憊,產生了追求“簡約”的意識。而“簡約”正是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傳統生活方式。
本來全心全意追逐歐美的日本,掉轉了方向。日本的設計師們從70年代就開始從日本傳統文化和審美裡尋找靈感,NHK的《日本人的意識調查》發現,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日本居民“看到古寺、傳統民居備感親切”的人數比例持續增加。日本的傳統文化,不僅有京都的貴族文化,還有鄉土的、庶民的文化,地方工匠的傳統工藝品、手工制品也同樣在日本流行。日本社會學者三浦展也觀察到,以城市生活為主題的媒體,不約而同地推出日本歷史、地方傳統的特輯……
對我們來講,日式生活的這些前因後果是否似曾相識呢?根據日本觀光廳的數據,2015年前10個月,中國公民去日本旅行的遊客比2014年同期增長100%,2014年前7個月比2013年同期增長90.8%。這些數字背後,是中國人對日本的強烈興趣。與歐美相比,日本對我們而言,是熟悉的陌生人。但顯然,我們現在明確意識到了日本的“陌生”,而這正是那些陡增的數據裡所蘊藏的、推動中國人到日本觀光的內在動力。
《三聯生活周刊》資深主筆 楊璐
序二
多元又個性的日本
從明治維新開啟到2018年正好150周年,正是西方美學觀念被引入日本的時間。經過東西方文化衝突的十字路口,日本先全面向西,然而終沒有入歐,也無法脫亞,優越感與劣等感並存,近年又走向了回歸。福澤諭吉的現代化與夏目漱石的現代化不同。強調內心本位的夏目漱石越來越被知識界提到了前面。這兩種現代化形成作用力的成果是:工業化與全面教育。
像不像中國?對日本進一步的觀察,為中國今天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另一種視角。日本是全世界將傳統保留得好的國家,但同時它也帶動了“斷舍離”的風潮。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並不新鮮。愛爾蘭裔日本作家小泉八云早就發現,日本人可以毫無憐惜地丟棄一切,什麼也不需要就能生活得好好的。不抹去舊事物,並在原地址上安頓新事物;讓新舊並行不悖,讓不同的文化出現在同一時空。神社的宮司和寺廟的住持,彼此之間沒有大的衝突,好像早就心照不宣地商議好似的,婚禮在神社舉辦,費用歸宮司;葬禮在寺廟舉行,費用歸住持。
在這面精美無匹的鏡子裡,我看到了許多觸動人心的美景:正倉院的“唐物”讓我想起敦煌的飛天,奧之細道的山水讓我想起《詩經》。但吃飯時有一元硬幣掉進縫隙,店員馬上主動多給找一元;穿著不太合腳的拖鞋走路有些晃,旅館經理追過來送上一雙大一號的鞋。這些看似簡單的表象——收納、家居、便利店、美食和服務精神等——讓我們的粗線條神經不斷被觸動。日本獨有的細枝末節,是內在感受和外在表現雙重作用的結果,也是傳統與現代結合造就的產物。我們很容易在現代空間裡,感受到來自過去的召喚。日本直到1870年才確立神道教的國家宗教地位。在此前提下,美學以宗教的名義,承擔了社會、心理、意識形態領域的多重角色。
讓我驚訝的是即使在很小的地方,日本也沒有放棄本地的一點點文化特色。我們去一個小鎮看了“火祭”,去另一個小城看了煙火大會,數不清的圖書館、美術館幾乎不斷有各種活動,再寥落的車站都會有清晰的信息指示,告訴你怎麼玩。情緒和感性這些日本式的美學本源,在這些地方很容易被強烈地感知到。一方面,物質和信息正在解放人,固定的人生模式被打破了,價值觀被消解;另一方面,消費社會將美學當作了清涼藥,在人與現代社會產生的問題中,試圖做良性的嘗試。將人與自然進行一元化的融合,是日本人對季節、風土、地理的依賴。
17世紀的江戶(今東京)在日本閉關鎖國的狀態下已經擁有百萬人口,東京至今仍然是世界的城市之一。300年前日本已經形成了消費文化。參勤交代制度產生了兩個重大的影響。
,當時江戶有一半人是這些隔年入住的大名和他們千人級別的隨從,由此產生了大量消費。1673年江戶有了明碼實價不打折的越後屋,1884年英國才有了瑪莎百貨。消費城市從那時已經開始形成。
盡管沒有經歷過摧毀文化的戰爭,明治維新時代藩主被強制離開守地前往東京,大部分以政治為核心的建築群迅速被損毀。今日日本四大國寶城之一的松本城,在進門處放置著浮雕紀念碑。松本城本來要被變賣給軍隊占用,是兩個本地的小知識分子用盡家產將松本城買下來進行了保護。今天,這個地理位置很不方便的松本城,成了這座毫無特色的小城的名片。
第二個影響是把日本碎片化的土地和交通路線串聯起來,形成了今天市政和交通網絡的基礎。我曾探訪日本北陸道、中山道、南海道、東海道,在太平洋和日本海之間穿梭,在日本的“屋脊”——中央山脈之間行進。這些道路開啟了日本全國市場經濟的增長,也將我們帶到了許多小地方。日本人有句話說“乘坐新幹線和出租車不是真正的旅行”。越是深入小地方,摒除旅遊指南上的熱門景點,在自然和人的交流中越能得到收獲。
看日本的當代社會問題,也好像在看我們自己。升學考試、階級固化、房價高漲、鄉村情結、全職媽媽……想不出哪個生活領域出現的新問題,是日本沒有經歷過的。傅高義所寫的那個“日本”的日本已經走到了尾聲,過勞死和終身雇傭制的上班族已經老去,極低生育率的“寬松世代”才是現實。
但中國人對日本的好奇依然旺盛。日本的物,是引起“哀”的物,不是中國哲學裡的物。18世紀本居宣長才開始將“物哀”概念化。自佛教傳入以來的日本審美本身是樸素的。將“物哀”置換成“物心”的也是本居。“源學”又產生了“物紛”的概念,做好事也做壞事,增加了紛繁複雜的程度。情緒性和感受性是人天生具有的,是人類文學的要素。和歌裡簡單的物象,俳句裡瞬間的情感波動和實時的心理,其實根本沒有情節。《源氏物語》雖然很長,但敘事很片段化。在大阪國立文樂劇場和金澤能樂美術館,我看到了一些日本的經典劇目。有趣的是,這些故事大部分在中國古代可能都難以流行,主人公大多形象複雜,又好又壞,事情因果也難以說清。
美學是日本對世界的貢獻。盡管在形式上我們彼此熟悉、互相借鑒,終點卻很不一致。日本人的意識是不斷內化的。日本的茶道無論程序多麼複雜,道具多麼高雅,與時節的搭配多麼合宜,都不僅是為了喝茶,而是愉悅地虛構喝茶的行為。一期一會,重視主客同座,將所有因素縮進同一個瞬間的造型。日式茶道精神的產生被視作“和漢分離”的重要標志。分歧就濃縮在從信仰到生活的細節當中。我到日本的次數越多,越會認同夏目漱石的“自我本位”。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開始研究日本,但大都停留在觀察介紹層面。
日本美術史權威辻惟雄和我約在他家附近的咖啡店,鐮倉這幾年成了旅遊熱門,厭倦大城市的中國遊客也需要發現新的目的地。咖啡館在一間寺廟門口,沒想到冷僻的寺院裡居然埋著我書包裡的三位作者——鈴木大拙、西田幾多郎、和辻哲郎。“如果能夠出現既了解日本又了解中國的學者,才有可能把這兩個國家文化的聯繫說清。”辻惟雄說,“這個人現在還沒出現。”
2021年夏天,東京奧運會即將到來。而在對日本美學的采訪與寫作的幾年裡,中日文化之間正在出現新的現象。比如,在代表二次元文化的東京秋葉原街頭,出現了中國的二次元動漫形象。國風、漢服、國潮所代表的年輕一代中國潮流文化,形成了更龐大的作用力。對於日本,無論是設計、傳統還是生活美學,單純的欣賞和亦步亦趨的模仿,已不能滿足當代中國人的需要,每年出版社對於日本史、思想學術的翻譯和介紹也越來越多。審慎、揚棄的吸收和學習,大膽的創新,更深層次的理解,也引發我們對今天這個時代更內向化的思考。我曾將日本比作“鏡子”,是微密觀照。以今日中國人之視野與信心,尊重日本文化中的精華,培育人心與創造力。
因好奇而出發,後得出的答案仍在自己身上。
《三聯生活周刊》前主筆 葛維櫻

目次

印·象
從山到海,由佛至心:日本美學溯源 003
“啊”的一聲:日本人找到的生活美學 047
印象日本:中國人的初記憶 083
福岡歲暮的料理 111
微·異
日本的“微”與“小確幸”157
日本鬼怪:非人的“憐”與“恨”171
日本動漫裡的能劇式哀情 180
物·哀
日本文化的“崇物”與“物哀”193
“哀”裡的心有所動:論物哀 202
盞中宇宙:尋訪曜變天目 218
幽·秘
幽玄與侘寂 245
日本幽玄:云間月之隱秘 255
四季花傳書:川瀨敏郎的花道“侘寂學”268
素·靜
素簡本色:日本的自然之美 285
靜謐的日本 297

後記觀與感:對日本之美的反思 305
延伸閱讀 309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