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美國“抵消戰略”研究(簡體書)
滿額折

美國“抵消戰略”研究(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95 元
定  價:NT$ 570 元
優惠價:87496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歷經10年“反恐戰爭”消耗和金融危機打擊後,美國出現嚴重“戰略透支”。大國的復興態勢,又使美國“戰略焦慮”激增。此消彼長下,美國從現實困境出發,再次祭出“抵消戰略”,企圖重新定義未來戰爭規則,持攝戰略優勢。本書探討了美國三次“抵消戰略”的歷史脈絡與內在慣性,重點解析了第三次“抵消戰略”以“非對稱”為主的屬 性特徵及以“智能作戰網絡”為核心的解決作戰困局的邏輯思路,為了解研究美國“抵消戰略”提供了系統完整的理論視角。

作者簡介

蔡華堂,1964年生,籍貫安徽,大校軍銜。先後在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外國語學院、海軍指揮學院和國防大學學習、深造,獲得了文學學士、法學碩士及軍事學博士學位,從事過軍隊指揮學博士後研究工作。2003-2004年在聯合國駐剛果(金)特派團任軍事觀察員,2008-2010年在聯合國—非盟達爾富爾混合行動特派團任高級參謀軍官。現任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戰略思想和美國軍事戰略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在國家一級和二級學術刊物上發表有關國際關係、軍事理論和外國軍事思想方面的論文50余篇,主持研究國家和軍隊級課題10余項,著有《現代局部戰爭結束問題研究》《美國軍事概論》《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析論》《從遏制到平衡:美國塑造世界戰略解析》《21世紀日美同盟發展趨勢研究》《美國軍事戰略研究》,合著有《美臺軍事關係的歷史演變與中國統一戰略選擇》《信息化條件下戰局控制問題研究》《國際安全與戰略概論》《國際組織概論》等學術著作,參與《諜海浮沉》《世界經濟與政治概論》《戰略學》《蒙哥馬利元帥戰爭回憶錄》等著述的撰寫與翻譯。

目次

目錄
緒論(1)
一、概念界定(2)
二、選題依據(6)
三、研究現狀(10)
四、思路方法(13)

第一章“新面貌”戰略的實施(16)
第一節“新面貌”戰略的源起(16)
一、國際格局的大變(17)
二、軍事優勢的動搖(18)
三、經濟支柱的坍塌(19)
四、安全缺失的焦慮(20)
第二節“新面貌”戰略的制定(22)
一、評估戰略環境(22)
二、提出戰略概念(24)
三、確定路徑選擇(25)
第三節實施“新面貌”戰略的方法(27)
一、優先發展核武(27)
二、調整軍隊結構(30)
三、強化聯盟作用(32)

第二章“抵消戰略”的推行 (34)
第一節“抵消戰略”的驅動因素(34)
一、美國核武優勢喪失殆盡(34)
二、北約前沿防御效用銳減(36)
三、美國經濟危機繁雜難解(37)
第二節“抵消戰略”的設計思路(38)
一、避免對稱比拼(38)
二、發揮創新優勢(40)
三、著眼精確打擊(41)
第三節“抵消戰略”的推進實施(44)
一、獲取精確打擊能力(44)
二、謀求隱身突防能力(45)
三、推進作戰概念研發(46)
第四節“抵消戰略”的作用影響(47)
一、加速冷戰結束進程(48)
二、引發世界軍事革命(48)
三、改變戰爭博弈方式(50)

第三章第三次“抵消戰略”的序幕開啟(52)
第一節評估安全威脅的變化(52)
一、世界主要國家的挑戰(53)
二、地緣戰略態勢的逆轉(54)
三、戰略力量機動的威脅(57)
第二節應對作戰領域的挑戰(61)
一、正視精確武器技術的擴散(61)
二、抒解“兵力投送”能力的受制(65)
三、消除“反進入/區域拒止”威脅(67)
第三節適應經濟條件的惡化(69)
一、債務規模上升(69)
二、軍費開支銳減(71)
三、國防研發費用下降(72)
第四節重祭“抵消戰略”的旗號(73)
一、拋出第三次“抵消戰略”概念(73)
二、發布《國防創新倡議》(DII)(74)
三、明確“三位一體”的架構體系(74)

第四章第三次“抵消戰略”的思維邏輯(76)
第一節確定“戰略屬性”(76)
一、非對稱性(77)
二、成本強加(79)
三、時空運用(81)
四、話語主導(81)
五、間接威懾(82)
第二節完備“力量生成”(83)
一、檢視未來挑戰(83)
二、創設作戰概念(84)
三、深化軍事變革(85)
四、鍛造聯合部隊(86)
第三節豐富“發展路徑”(88)
一、汲取戰略文化營養(88)
二、探索戰略創新方法(90)
三、運用“核心抵消”策略(92)

第五章第三次“抵消戰略”的總體構想(95)
第一節鎖定戰略對手(95)
一、尋找戰略對手(95)
二、指向恐怖主義(98)
三、正式確定對手(99)
第二節設定戰略目標(102)
一、重塑常規威懾(102)
二、實現拒止威懾(104)
三、設計未來戰爭(105)
第三節確定戰略方針(106)
一、推進創新驅動(106)
二、精確任務規劃(108)
三、構建“智能作戰網絡”(110)

第六章第三次“抵消戰略”的能力設計(112)
第一節創新戰鬥力生成準則(112)
一、人才需求聚焦“智能領域”(113)
二、裝備發展指向“以快制慢”(114)
三、人裝結合致力“系統集成”(115)
第二節構設“全球監視與打擊網絡”(GSS)(116)
一、完善偵察預警系統(116)
二、提升力量投送能力(118)
三、建立全球打擊體系(120)
第三節獲取關鍵領域核心技術(121)
一、確定關鍵技術投資領域(121)
二、提出“長期研究和發展規劃”(LRRDP)(123)
三、選定核心能力構建方式(124)

第七章第三次“抵消戰略”的機制保障(129)
第一節完善國防創新體系(129)
一、突出政府機構的作用(129)
二、注重國家力量的引入(131)
三、加速創新成果的轉換(132)
第二節調整國防部機構(133)
一、成立先進能力及威懾委員會(ACDP)(134)
二、加強創新領頭羊DARPA 的地位(135)
三、設置“急先鋒”戰略能力辦公室(SCO)(139)
四、創建“小快靈”的“國防創新實驗單元”(DIUx)(144)
五、增設其他工作機構(149)
第三節改革國防采辦制度(151)
一、制定 “更佳購買力30”(BBP 30)(151)
二、發布《國防采辦系統的運行》文件(153)
三、下放采辦決策權力(154)
四、調整采辦機構設置(155)

第八章第三次“抵消戰略”的領域推進(162)
第一節重振兵棋推演(162)
一、提高兵棋推演作用(162)
二、制定兵棋推演舉措(163)
三、改進兵棋推演系統(166)
四、克服兵棋推演難題(167)
第二節發力人才培養(168)
一、提出培養目標(168)
二、制定培養原則(169)
三、完善培養機制(170)
四、明確培養標準(171)
第三節創新作戰理論(173)
一、分布式殺傷(174)
二、多域戰(184)
三、敏捷作戰(190)
四、趨向兩個極端的未來戰爭設計(196)

第九章第三次“抵消戰略”的發展前景(199)
第一節內在邏輯成立與否?(199)
一、大國威脅是首要(199)
二、顛覆性技術優勢可應對大國威脅(202)
三、美國能夠獲取顛覆性技術優勢(205)
第二節現實條件具備與否?(208)
一、名稱“遁跡”(209)
二、方式“隱形”(210)
三、實質“同途”(212)
第三節作用影響達到與否?(216)
一、對美國的影響(216)
二、對世界的影響(219)
三、對中國的影響 (222)

結語(225)
一個關鍵結論(225)
兩項預測判斷(226)
三點重要啟示(230)

參考文獻(232)

鳴謝(245)

書摘/試閱

第一章“新面貌”戰略的實施以朝鮮戰爭為分水嶺,20世紀50年代初期,在與蘇聯進行冷戰對抗中,由於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美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得的戰略優勢漸失。為重塑優勢,美國推出了“新面貌”戰略,即第一次“抵消戰略”,企圖以非對稱的方式消解蘇聯軍事上的戰略優勢,懾阻其發動軍事侵略或擴張的可能,重新穩固或奪回戰略主動權。“新面貌”戰略取得一定的成效,使美國在核技術方面提高顯著,航天領域進步迅速,導彈研發突破眾多,投送能力增強巨大,聯盟戰略成效劇增。固然這一戰略的運用引發蘇聯強烈的反彈,使兩國的戰略對抗更加激烈,軍備競賽螺旋上升,但是美國仍以較小的代價獲取了重大的收益。當然,也有人認為,美國第一次“抵消戰略”並未達到預期效果,最後以失敗而告終。第一節“新面貌”戰略的源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出於國家利益需要,推行遏制蘇聯的政策,使兩國關係進入冷戰狀態。冷戰初期,美國在綜合力量上占有絕對優勢,並掌握著“核大棒”。但在常規力量方面,蘇聯紅軍在二戰結束後並沒有如美國般迅速降低規模,反而依靠其集中式計劃經濟的優勢進一步增加,對西歐國家和駐歐美軍形成了巨大對比優勢;另一方面“紅色浪潮”開始席卷全球,社會主義陣營正穩健而有力地擴展,並在更大範圍內發揮著影響,蘇聯勢頭愈發迅猛,美國優勢漸漸遭削弱。為此,美國重拾離岸平衡的“均勢戰略”,企圖通過介入朝鮮戰爭剎住蘇聯擴張的勢頭。但在中、朝、蘇的戰略聯合狙擊下,美國不僅沒有達到恢復均勢的目標,反而引發了更為嚴重的戰略後果。朝鮮戰爭是美軍歷史上第一次沒有凱旋而歸的戰爭,歷時3年的艱苦鏖戰,美國國力嚴重透支,經濟上陷入深刻危機,軍事上面臨嚴峻挑戰,戰略優勢喪失殆盡。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成了艾森豪威爾威爾政府所面臨的最為緊迫的戰略任務。一、國際格局的大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美國居於極其有利的國際地位。戰爭中,美國本土幾乎未受任何攻擊和破壞,反而因作為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兵工廠,經濟規模極大膨脹,軍事力量急劇上升。戰後,美國充分利用戰勝國的優勢和新近取得的權勢地位,締造了世界秩序。按照羅斯福的世界藍圖,美國以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兩塊基石,通過世界銀行和國際貿易組織促進和控制全球經濟和貿易發展,建立起一個以其為主導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聯合國總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辦公機構均設在美國。國際貿易組織雖然未能如願如期誕生,但作為其替代機構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卻建立起來了,而且運行比較順暢。與美國的保全相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無論是戰敗國還是戰勝國,在戰爭結束時都面臨極其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困境。在歐洲,由於西歐國家遭受重創,政治矛盾激烈,社會對抗嚴重,安全無力自保。於是,美國通過實施“馬歇爾計劃”和組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向西歐提供公共產品,使西歐國家經濟得以恢復,安全得到保證。作為回報,西歐國家政治上一致全力地支持美國,使其成了西方世界名副其實的 “盟主”。在亞洲,中國由於在抗日戰爭中受損嚴重,又在戰後旋即陷入了內戰,國民黨政府希冀得到美國的支持,日本被美國全境占領,韓國也在美國的控制之下,使美國在亞太地區獲得了主導權。西北亞的土耳其在政治上也傾向於西方,並成為北約組織中唯一的亞洲國家。在聯合國,美國穩定地獲得多數國家的支持,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美國更是以四比一占據著壓倒性優勢。而當時的蘇聯,不僅在地理上受到美國及其盟友的包圍,而且在國際事務中也是孤掌難鳴。然而,局勢很快就發生了變化。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迅速加入社會主義陣營,並於1950年2月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使美國在亞洲的戰略支柱頃刻倒塌,徹底改畫了國際政治版圖。在領土面積廣大和政治訴求高遠的世界三個大國中,中蘇的正式結盟導致美國在大國政治中陷入孤立,出現了以二對一的狀態。中蘇結盟的戰略成效很快就顯現出來,在隨後爆發的朝鮮戰爭中,不可一世的美國最終鎩羽而歸。不僅如此,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世界上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對美國一手構建起的雅爾塔體系秩序造成了嚴重衝擊。為護持秩序,維系霸權,杜魯門政府提出了“第四點計劃”,開展對所謂“非共產主義”國家的技術和經濟援助,以強化自己的陣營,減少不發達國家走上共產主義道路的可能與機會,但收效甚微。面對國際政治格局的巨大改變,美國始料未及,因而不得不重新思考戰略主動權的維護和增強問題。 二、軍事優勢的動搖艾森豪威爾威爾政府之所以不得不對前任所推行的遏制戰略進行檢討與調整,其主要因素是美國軍事優勢地位堪憂。1947年春,隨著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東西方兩大陣營之間的鐵幕應聲落下,宣告了冷戰開始。作為曾經的世界中心,如今的對峙前線,歐洲大陸成為了美蘇爭霸核心地區,雙方在歐洲不斷陳列重兵,添加砝碼,事態陷入一片緊張,戰爭的幽靈懸浮在戰後狼藉的歐洲上空,一時間“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美國認為,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之火在歐洲大陸上星星點點,似有燎原之勢,“鐵幕”後的蘇聯憑其在二戰中取得的地緣優勢和動員起來的龐大兵力,一直側目西向,虎視眈眈。對此,美國產生了嚴重的危機感。根據1953年中央情報局的估算,蘇聯當時常規力量約有175個陸軍師,並可在30天內調動125—145個預備役師。 CIA,“Soviet Gross Capabilities for Attacks on the US and Key Overseas Installations and Forces Through I July 1958,”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 No11-7-55 (CIA, June 23, 1955)相比之下,美國僅僅只有26個陸軍師和3個陸戰隊師,其規模只相當於蘇聯軍隊的17%,即使加上預備役力量,也不過是25%左右。 DOD, Semiannual Report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M]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53, pp104-106蘇聯在常規力量上享有絕對數量優勢。在當時的條件下,戰區級規模作戰依然是決定大國戰爭的勝負手,美蘇雙方在常規武器方面尚不存在代際差距,絕對的數量優勢在戰略上依舊可以直接兌現為相對軍事優勢,所以蘇聯有足夠的資本和靈活性在自己選定的時間、地點與美國展開較量。當然,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大國衝突和美國令人恐懼的核報復,蘇聯通常采取隱蔽的代理人戰爭來爭奪地盤。雖然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建立起強大的軍事力量,但依其一貫傳統,戰爭甫一結束,軍事人員就大規模地復員,戰鬥力大幅縮減。盡管在西歐仍保有大量駐軍,卻仍難以阻擋蘇聯大縱深作戰的攻勢。而西歐國家在慘痛的戰爭之後,已不可能在軍事上給予美國像樣的支持。歐洲的對峙在線,美軍只能躲在核武器的保護傘下勉強支撐。與此同時,朝鮮戰爭的爆發和結束都使歐洲惴惴不安,唯恐歐亞大陸東端的戰爭嘗試會激起蘇聯在大陸西端展開行動。由於美國的常規軍事力量捉襟見肘,只能被迫部署在少數極重要的戰略地帶保持對峙,美國不得不主張在朝鮮半島打一場有限戰爭。即便如此,美國本就有限的戰略資源仍在戰爭中受到了極大消耗。在歐亞大陸的兩端與蘇聯的軍事對峙中,美國在數量規模上絕對處於嚴重的下風。在以“鐵”和“血”決定勝負的時代,軍事力量上的優勢和劣勢往往決定國家,尤其是大國之間戰略博弈的結局。因此,美國感到憂心重重,急切地要改變這種壓抑被動的狀態。三、經濟支柱的坍塌要在常規軍事力量上獲得優勢,不僅需要人力,也需要財力和物力。面對蘇聯咄咄逼人的嚴重挑戰,杜魯門政府時期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密集會商,尋求對策。它在第141號文件(NSC-141)中呼吁,美國急需大幅增加國防費用,集中使用“大陸防御”“民防計劃”,以及對中東和遠東地區國家進行經濟和軍事援助,以達到國家安全委員會68號文件(NSC-68)和135/3號文件(NSC-135/3)中提出的遏制戰略目標。 Office of the Historian,“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2-1954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Volume II,Part1[M]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9, Document 42然而,朝鮮戰爭的久拖不決使美國經濟出現了嚴重的困難,當選總統艾森豪威爾威爾極力反對增加國防開支。早在競選活動中,他就認識到國家所面臨的戰略困境,認為單一強調為實現絕對安全而強化軍備,不斷擴大財政赤字,最終會削弱美國的經濟,而經濟的衰退,又使得軍備發展變為無米之炊。因此,他一再強調,國家安全不僅僅是有形的國土防御,還包括維護美國的政治制度、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經濟體系,因而必須重塑國家利益的內涵與外延。他在1952年評論道:“一個破產的美國和一個在戰場上被打敗的美國,蘇聯人更想得到前者。” Robert McMahon,The Cambridge Hi story of the Cold War, Volume I,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p2891953年,他就任總統之後在一次講話中表示:“人民變得厭倦戰爭,尤其在他們看不到決定性勝利結局的時候。”劉早榮:《論艾森豪威爾威爾政府新面貌戰略》,《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第365頁,注①。艾森豪威爾威爾還進一步認識到,美國更為根本的戰略目的是捍衛一種以個人選擇自由、政府程序民主和經濟財產私有為特徵的生活方式。NSC-68提出“手段可以依照適應利益的需求予以擴展,美國有能力付出任何代價以實現安全”,這很可能導致“手段毀掉目的”的情況。在他看來,和平時期的軍費開支具有非生產性和消費性的特徵,也就是說,軍費開支只會空耗社會財富而不能生產社會財富,同時還會擠壓社會生產的各項資源,如剝奪勞動人口、擠占鋼鐵資源等。無節制的擴展軍事手段,必然導致生產性經濟活動遭受毀滅性影響。他曾經這樣說過:“一架現代重型轟炸機的成本相當於在30多個城市裡各建一座現代化教舍,等於兩個為6萬人城鎮供電的發電廠,兩座設備完善的醫院……”劉早榮:《論艾森豪威爾威爾政府新面貌戰略》,《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第365頁,注①。通貨膨脹或經濟管制,不受限制的軍費開支可以從根本上改變美國社會的性質。在整個朝鮮戰爭中,美國政府的直接軍費開支高達1299億美元,導致赤字劇增,引發了經濟大幅衰退。在經濟上陷入困境的情況下,美國亟需擺脫無節制增加國防投入的戰略思維,轉而尋找一條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遏制蘇聯的方式,以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使美國重新執掌與蘇聯進行戰略博弈的主動權。四、安全缺失的焦慮戰後,美國所奉行的遏制戰略,是建立在各種優勢之上的。為確保國家安全,美國一直主張把戰爭阻擋在國門之外,而且在地域上越遠越好。所以,它利用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取得的有利地位,在世界各地駐軍,將蘇聯圍堵起來。但是,情況的發展不斷地脫離美國預設的軌道。在亞洲,美國曾經希望把中國作為其在遠東地區的戰略支柱,但很快就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而成為泡影。因此,它僅在西太地區取得了一些控制點,如韓國、日本、菲律賓和中國臺灣地區等。中蘇結盟之後,一旦對上述各點發起軍事攻擊,美國都難以阻抗,朝鮮戰爭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當時,蘇聯在遠東地區部署了強大軍事力量,且據有日本北方四島,對美國在日本的駐軍構成重大的威脅。中國作為太平洋西岸的一個大國,使美國控制歐亞大陸東端戰略圖謀完全落空,更使其遏制蘇聯的戰略鏈條在亞太地區完全斷裂。在歐洲,蘇聯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解放東歐國家的條件,在紅軍所到之處紛紛建立起社會主義政權,並在當地駐扎大量軍隊,對西歐一直存有覬覦之心。美國雖然建立了北約組織,但由於縱深缺乏,常規力量不足,西歐國家普遍實力衰微,能提供的安全保障力量有限。一旦蘇聯向西歐發起進攻,北約靠常規力量根本不可能取勝。如果蘇聯控制了西歐,美國就失去了在歐洲的戰略支撐點,國家……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9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