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鏡像練習:認知成長的關鍵能力(簡體書)
滿額折

鏡像練習:認知成長的關鍵能力(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9.8 元
定  價:NT$ 299 元
優惠價:87260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鏡像神經元是近來神經科學研究的一項新發現。

因為鏡像神經元的存在,我們的行為、知識和感受才得以傳遞。

鏡像即是我們的學習本能。有意識的鏡像練習是開啟自主成長的鑰匙。

在本書中,作者向我們解釋了鏡像神經元如何作用於我們的自我、生活、教育、工作、親密關係……

更重要的是,我們對鏡像的行為認識得越深,就越能擁有更多的掌控感,越知道如何在保持自我的同時,接受有益於自身的啟發,避開大腦的隱形陷阱,有意識地讓自己變強!


作者簡介

尤阿希姆·鮑爾(Joachim Bauer):

心理治療師、醫生、分子生物學家、神經生物學家、心理免疫學家,現為德國弗萊堡大學醫院神經學教授,曾獲得德國生物精神病學學會的Organon研究獎。他也是著作等身的知名科普作家,屢次登上德國各大暢銷書排行榜,著作包括《身體的記憶》《你的心情不好我知道》等。


名人/編輯推薦

1.從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雙重視角,解析如何排除複雜干擾,從被動模仿到自主成長!

2.鏡像即是我們的學習本能,有意識的鏡像練習是我們開啟自主成長的鑰匙!

3.巧妙利用大腦的學習本能,有意識地讓自己變強!

4.德國百萬暢銷書作者,腦神經科學權威之作,多次進入《明鏡周刊》暢銷書排行榜!


雖然嬰兒是一個有感覺的、被賦予了人格尊嚴的生命體,但卻沒有自我。自我意識所依附的神經網絡在嬰兒出生時仍不成熟,功能尚不健全。自我意識的出現和基本結構歸功於那些嬰兒照顧者的自我意識,特別是在嬰兒生命的最初幾年中,這些人是嬰兒“擴展的思維”A,也就是起到一種外部控制中心的作用。共振過程參與了自我的構成,例如人們可以觀察到兩把吉他之間的共振:正如一把吉他的聲音可以帶動另一把吉他的琴弦發聲一樣,照顧者也可以通過共振將他們的內在旋律——他們感受、解釋世界的方式和行動方式——傳遞給嬰兒。盡管這種傳遞是以遞減的方式進行的,但卻會持續終身,因此我們的自我也相應地由許多主題和旋律組成。

現代神經科學發現了自我系統的存在,這對人類認知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並令人印象深刻地證實了弗裡德裡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和馬丁·布伯(Martin Buber)等哲學家的判斷:人的“自我”與“你”有著比人所意識到的更深刻且不可分割的聯繫,人的自我中也總是包含著一個“我們”。對所有民族的人來說都是如此。然而,“我”和“我們”在多大程度上相同,則取決於文化。所謂的文化神經科學也有對這方面的發現。

自我在嬰兒和幼兒身上構建起來,其主旋律由嬰幼兒的照顧者通過共振過程植入。隨著我們個人的成長和成熟,自我越來越成為一個參與影響且決定著發生在自己身上之事的行動者。我們發展出一種感覺,讓我們能夠感覺到哪些選擇可能適合我們,並成為與我們自我相協調的一部分,而哪些會對我們自己的身份認同造成傷害。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家皮科·德拉·米蘭多拉(Pico della Mirartdola)首次明確地提出,人類是唯一能夠參與構建自身——以及自我——的生命體。

自我需要有趣的機會,為其終身的自身構建提供材料,特別是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為此,人類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需要導師。而自我之後會成為一個主體,自行決定找出並確定它想容納或拒絕的外來事物。然而對許多人來說,通往個人自主的道路仍然受阻。失去自我有不同的形式。自我可能會受到外部操控,在今天這些操控者包括眾多網絡平臺。而有些人會將他們的大部分自我和自我導向完全轉移給另一個人,對他們來說,這個人可以說如同他們的外部硬盤一般。

在生活中,很多東西大多在我們還未意識到的時候便悄悄地進入了我們的自我。為了使這種過程不至於完全避開我們的感知,人需要與自己的自我有良好的聯繫——然而,出於各種原因,我們往往缺失了這種聯繫,我將就此展開討論。我們的生活幸福以這兩方面為前提:一方面,我們保持自己的自我身份認同,不允許任何與我們不協調的東西進入我們;另一方面,我們保持著可滲透性,反思自己的態度和價值判斷,並允許自己受到來自他人的啟發和改變。

通過這本書,我想與我的讀者們分享現代神經科學的新發現,並解釋這對我們的生活、對我們子女的教育、對我們的工作、對伴侶關係中的相互交往以及對社會和政治生活意味著什麼。但我所關心的最重要的事還是——我們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並認識到良好的自我照顧意味著什麼。

——尤阿希姆·鮑爾

2019 年春於柏林


目次

第一章

“自我”的形成 / 001

第二章

“擴展自我”和自主性 / 027

第三章

自我的匱乏與消亡 / 049

第四章

精神與神經生物學 / 061

第五章

自我、身體和性 / 085

第六章

個性與自我認同 / 095

第七章

通過教育發現自我的可能性 / 109

第八章

在工作中拓展自我 / 123

第九章

讓自我在親密關係中成長 / 135

第十章

自戀、依賴、抑鬱 / 145

第十一章

創傷、煤氣燈效應、失智症 / 159

第十二章

文化、精神和大腦 / 175

第十三章

膨脹的自我 / 189

第十四章

自我與照顧 / 201

第十五章

成長的可能性空間 / 209

致 謝 / 218


書摘/試閱

為什麼人類新生兒在出生時,比其他所有哺乳動物的新生兒都更無助?為什麼我們這個物種的嬰兒在出生後幾天遠不能夠四肢站立,不能像小貓、小狗或小馬那樣適應它們周遭的環境?這一人類表面上的劣勢是有原因的。在過去的幾百萬年裡,大自然已經改變了人類的身體構造。進化使人類的頭部變大,而這可能會導致有一天所有母親都不能在生產後幸存下來。大自然對這一困境所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將出生提前。從進化角度看,人類嬰兒都是早產兒,即使在婦產科醫生的眼裡,他們都在正確的時間,即在懷孕的第40周離開了母體。但與其他哺乳動物新生兒的情況相比,人類在生育上至少缺少了一年時間。

根據對比不同的物種以及不同的能力,人類嬰兒的不成熟涉及感知、方向辨認和運動技能,即向目標移動的能力。比如小貓或小狗身上展現出來的那樣,這些都是它們出生後相對短時間內就可投入使用的感官功能和發展完全的運動技能。它們使這些動物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了類似“自我意識”的東西,一種“自主感”,也就是一種自主的行動者的感覺。而人類嬰兒在出生時,且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僅不具備運動機能,而且還缺乏敏銳的感知。他完全不具備的就是定向能力,這既包括對外部情況,也包括對自身性的定位。在出生後及一段時間內,嬰兒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外面”正發生著什麼。

起初,他們甚至無法分辨自己和外界的區別。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能和他們建立聯繫。那這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看,當我們與一個成年人交談時,我們正在面對他們的自我系統,這可以用現代神經科學的方法來證明。當別人與我們交談時,或當聽到別人談論我們時,位於我們額葉的神經細胞網絡顯示出可測量的、強烈的實時反應。但我們如何與一個缺乏自我意識、缺乏自我以及其神經基礎尚沒有自我系統的嬰兒進行溝通呢?

面對著嬰兒的人通常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進行溝通。對於那些擅長與嬰兒溝通的人來說,這一切都全憑直覺而發生:首先且最重要的事情是進行眼神交流。嬰兒尋求眼神接觸,通過這種交流接觸他們以尋求聯繫。但只有這點還不夠。現在,一場遊戲開始了。我們模仿嬰兒,我們與他進入共振。這個溝通遊戲的順序是:第一步,我們讓孩子、他的面部表情、他的動作和他的聲音——簡而言之,他的身體語言——對我們產生影響;接下來的第二步,我們不由自主地模仿從孩子的身體語言中發出的信息,並在把它傳送回給孩子之前對它進行一些修改和補充。

嬰兒總是會給我們提供很多機會和他玩這場相互接觸的神奇遊戲。往往在不知不覺中,他們就會皺起臉、撅起嘴或打哈欠。這便是一種“開始參與遊戲”的奇妙方式:“好,你累了嗎?”大人用親切的、似乎很驚訝的語調說著,並且面對孩子的小臉,撅起自己的嘴或張開嘴模仿打哈欠的樣子。又或者嬰兒做出踢腿的動作,小手臂可能會像快起飛的金龜子一樣上下揮動,而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來進行眼神交流,模仿寶寶的動作,並反過來與他交流——例如,親切地說,“是的,太好了,你好想動一動”。如果嬰兒哭泣或喊叫,在面對嬰兒時,敏感的照顧者會在開始的極短時間內用自己的聲音附和哭聲,然後再將自己的聲音轉變為安慰的語氣。原則上,嬰兒能夠憑直覺、完全無意識地和成年人產生共振,這是嬰兒研究的最重要發現之一。

當照顧者不把他們的感知力集中在嬰兒身上時,嬰兒的信號就不會起作用,就像照顧者花時間陪伴嬰兒,但卻把注意力集中在智能手機或筆記本計算機上時那樣。這樣不僅損失了與嬰兒來回傳播共振的寶貴機會,照顧者也失去了他們本可能擁有的幸福體會。

面對嬰兒的照顧者內心感受到嬰兒的情況,並依照直覺,將他的情緒反映出來。同時,照顧者在他們的共振中通常會加入一些有用的東西,比如讓人愉快或者安慰的口氣,由此從他們的角度在嬰兒身上再次引發共振。在不斷地交替變化中,雙方發送和接收共振。而進入共振的人就會有改變:當嬰兒發出幸福的尖叫聲時,他將用他的喜悅感染我們;當照顧者聽到嬰兒恐懼或痛苦的喊叫聲時,他身上也會發生共振。這種共振使他能理解這個孩子。只有當他通過在自己身上發生的共振理解了孩子,他才能幫助孩子。

參與人際共振的雙方不僅在心理上有所變化,即在情緒上發生了變化,而且在神經生理上也會發生變化:每一種內在感受——無論是快樂、痛苦、恐懼、惱怒還是厭惡——都是由於大腦中的某些神經元網絡在同一時間變得活躍而形成的。如果我察覺到一個我附近的人是如何體驗到某種感受的,屬於這種感覺的網絡不僅在他的大腦中被激活,也會在我的大腦中被激活。因此,他人的存在可以在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改變我們的大腦。照顧者的存在塑造了嬰兒的大腦。向孩子發出的共振給了他關於自身的信息,它們讓孩子身上發展出最初的自我之感,之後再發展出一個自我。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