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擺脫自我的枷鎖,尋找生命的菩提: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保持住自己一塵不染的赤子之心
滿額折

擺脫自我的枷鎖,尋找生命的菩提: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保持住自己一塵不染的赤子之心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75 元
優惠價
79296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3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社會上的職場壓力、家庭紛爭、同儕攀比等皆是「自我」所帶來?
被這些巨石推著走的我們該如何自處?
「無我」、「空寂」能拯救我們搖搖欲墜的心嗎?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世間萬象皆是虛幻,一切無常,死不帶走。
汲取佛的智慧、參透其中的禪機,不論貧富貴賤、行住坐臥,都將安然無愧。

▎自我消融
南隱是日本明治時代的禪師。
有位大學教授特地來向他問禪,他只以茶相待。
他將茶水注入這位來賓的杯子,直到杯滿,而後又繼續注入。這位教授眼睜睜地望著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他再也忍不住了:
「已經滿出來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這個杯子一樣,」南隱答道,「裡面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禪?」

‧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因自我產生的我執,使煩惱層出不窮。認清世界的假象虛幻,只有認識自我,放下自我,順應天道,才能成就「無我」的空慧。

▎自由的真與假
風箏在空中飛翔,總要被一根地上的線緊緊拉著,
這使它無法隨心所欲地到處飛行;
而一旦線斷了,它雖然得到選擇方向的自由,
可是卻摔在了地上,失去了飛翔的自由。

‧自由與自律緊密相關,放縱的自由使我們淪為欲望的奴隸,反被其綑綁;真自由反求內在、自我克制,使我們心靈清澈富足。

▎空寂清淨,快樂自來
《論語.雍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世人追求代表裝飾的享樂,遺忘了生活的本質,也忘了心本來空寂,才能裝下萬物。讓我們學著捨下波濤洶湧的表象,傾聽內心細微地響動,發自深處且不被外物干預的快樂將隨之而來。

▎不向靈山塔下求
有大珠慧海禪師去參馬祖。
馬祖問:「來這裡做什麼?」
慧海禪師說:「來求佛法。」
馬祖說:「我這裡一物也無,求什麼佛法,自家寶藏拋棄不顧,跑來這裡做什麼?」
慧海禪師問:「哪個是我的寶藏呢?」
馬祖回答:「現在問我的就是你的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為什麼還要到外面去求呢?」

‧心即佛,佛即心,靈山自在我們的裡面。不必向外漫無目的地尋求,只要將眼光收回,自己就是自己的主宰,我們生命的道場就在真心一念之間。

本書特色:
本書有感於眾人在紛亂的世界中無法安頓己心,以宗教觀點出發,加上哲理小故事,讓佛教禪學走進日常生活中。
全文平易近人,舉例生動且使用各種角度不厭其煩地再三解釋說明,使讀者對生命狀態有更多了悟的同時,還能修整自身心態,在煩惱喧囂的社會中,開闢心靈的淨土。

作者簡介

傅世菱,曾擔任中學輔導老師,30歲那年罹患零期乳癌,幸而治癒,之後便將心靈寄託於佛教與禪學,熱衷公益活動,立志將愛心散播到世間各個角落。閒暇之餘撰寫勵志散文,相當尊崇弘一大師。

于仲達,專職作家。

前言

人的生命從赤裸裸地誕生到孑然而去,如許短暫、轉瞬即逝。靈魂何所居?

晉代大詩人陶潛(陶淵明)在詩中寫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在滾滾紅塵、嘈雜人海中能留下一片「安心」的淨土,哪怕只有一瞬間的「心安」;在寧靜祥和的輝光中,有一刻物我俱忘、天人合一的感覺,那是何等的愜意啊!
晨鐘暮鼓敲醒迷路之人,青山綠水洗滌俗世心靈。沒有精神的人生是荒蕪的、沉寂的。唐人李商隱在〈錦瑟〉中寫道:「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人生恍惚迷離、如夢似幻,如果稍不留意,就會唯餘一片空白和沉寂悵惘的心情。

一粒塵埃,多麼渺小;一個世界,多麼廣大。俗人看不見塵埃,只看到世界,一如求佛之人,誤認為佛在星空。

六祖慧能大師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在微塵中顯大千,在有限中見永恆,一花一天國,一沙一世界,洞盡宇宙之奧妙。沒有頓悟的人生無法清涼。心為菩提,只是生活為心蒙上塵埃。

汲取佛的智慧、參透其中的禪機,你的心就會變得平和而清淨,凡事也看得開、放得下,嗔怒之火自然也不再熾熱。再更進一步,若你能以苦為樂,化嗔怒為快樂,你就是自己的佛。覺悟了人心從浮動處獲得純善的本性,那麼隨著靜坐凝思,一切雜念都會隨著天際自然的消失。覺悟了,任何地方都是真正的妙境,任何事物都有真正的玄機。這就是「心砥菩提亦空明,靜坐凝思天地空」。

世事如落花,心境自空明。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藏一份悠閒,守一窗燈光,放飛淡淡的心情,讓清澈的思緒淨化歲月的浮華。心似白雲,意如流水,擁有一種無拘無束的胸懷,心無牽掛,開闊空明,讓一襲雲水胸襟超然於環境之外,瀟灑自在。

達摩祖師說:「不謀其前,不慮其後,無戀當今。」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窮也安然,富也安然,這才是真正的超脫。如果內心淡定,就會俯仰無愧。

天下熙熙,人生如旅。行、住、坐、臥,皆是道場。當如蘇軾的〈定風波〉所言:「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如清茶經過春雨的清幽、夏陽的熾熱、秋風的清涼、冬霜的凜冽。在薪燃火熾、浮沉不已之時,愈加散發自己的醇香。無論處貴處賤,順遇或者逆境,都能保持本真,釋放生命的滋味。

沐浴煦風和暢,聆聽耳畔鳥語清脆;頓悟天地之悠然,感懷人世間此樂,挪步山巔,俯攬萬物,千山萬峪而盡入視野。天下唯大,物我兩忘而神思八極,一生之樂,一生之憂,一憂一樂,皆在心中。

化紅塵為淨土,也要我們每個人從自己做起,在我們的心裡建起一座寺院。讓我們疲憊的心靈得到一點寧靜,在喧囂中回歸純淨,回歸本位和自然。

目次

前言

第一章 身:簡樸、空靈、明朗、自在
一、身體的病應該叫痛,心裡的病才叫做苦
二、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就是消融了自己
三、人之所以受苦,是因為執著於自我
四、當守住「不動心」時,清淨的本性就自然呈現
五、以平常心看待一切,時常做點心靈環保
六、善用生命的低潮,不斷充實和豐富自己

第二章 心:專注、持戒、慈悲、靜寂
一、與其追逐自由,不如守護心靈
二、最毒的藥是情,最易變的是人心
三、以佛陀的心為心,以眾生的命為命
四、悲欣交集:寂、寂、寂
五、用本心做人,不為外物所動
六、獨處的時候,管住自己的心
七、一隻小小的螞蟻,一個鮮活的生命
八、不要苛求完美,不圓滿才是真相
九、空者,乃是最大的有
十、佛性,是黑夜裡的一盞明燈
十一、有因,就有果

第三章 人:同體、共生、圓滿、自在
一、用「空」的心,融化一切
二、比世界還要廣闊的,是人的心靈
三、人的生命以外,有一個宇宙大生命
四、從恐懼中清醒過來,坦然面對死亡
五、決定自己命運的主人,只能是你自己
六、最大的無知,就是對於生命真相的無知
七、在缺陷和痛苦之中追求,活出生命的意義

第四章 道:一粒沙塵、一方世界、一朵野花、一個天堂
一、真正的道,就在你自己身邊
二、要保持內心的清淨,必須先從日常之處做起
三、愛一切世人,設法消釋世俗之累
四、最好的生活態度就是「隨緣」
五、放下一切,岸就在當下
六、孤零零地坐在古廟裡,不意味著就成佛了
七、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心靈就少了一些浮躁
八、不向靈山塔下求,靈山就在你心裡
九、修行到一直沒有自我為止,你便進入了開悟的境地
十、回歸自然,找回失落的天然靈性

書摘/試閱

第一章 身:簡樸、空靈、明朗、自在
一、身體的病應該叫痛,心裡的病才叫做苦

每個人都知道生病不好,長期生病會導致身體痛苦。但是,身體再苦也苦不過執迷不悟的心苦。心理健康的人對事物的看法很樂觀,心理有疾病的人對事物的看法卻是悲觀的、消極的。佛學認為,一切人生理上的病,多半是由心理而來,所謂心不正,心不淨,人身就多病。

當我們的自我中心太強、自私心太重時,就會不斷地向外追求,同時又不斷地排斥外在環境中的一切,所以會帶來許多痛苦。我們應該用佛法的智慧來告訴自己,自我中心是五蘊皆空的,不必那麼執著、那麼痛苦。如果我們常用這個方法來自我訓練,就會發現,要在生活中「照見五蘊皆空」,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當我們漸漸放棄自我中心的煩惱,就能隨時隨地感受到豁然開朗、清涼自在的快樂。

人生本苦,而人生之苦都是由於心的迷失所引起。《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無我」的空慧,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當「我」能空、「法」也能空,我、法皆空的時候,百病還能不盡皆消除嗎?

一個自認為正直善良的年輕人,生活處處不如意,他時常為此煩惱。一日,便去請教一位修行很高的師父。

「為什麼我總是感覺不快樂呢?是因為我擁有的財富、名譽和地位不夠多嗎?」

師父十分柔和地說:「不、不……你聽我說,真正的快樂,不是依附於外在的事物上,如同池塘是由內向外滿溢的,你的快樂也應該是由內在思想和情感中泉湧而出的。如果你希望獲得永恆的快樂,就必須培養你的思想,以有趣的點子和思考方式裝滿你的心。因為,用一個空虛的心靈尋找快樂,所找到的,也只是快樂的替代品。」

年輕人聽了,還是懷疑。

「為什麼像我這樣善良的人經常會感到痛苦,而那些惡人卻活得很好?為什麼父母把我生出來遭受各種痛苦?」

師父很慈悲地看著他說:「難道邪惡的人就不會感到痛苦嗎?如果你的內心有痛苦,就說明你的內心一定有和這個痛苦相對應的惡存在。如果你的內心沒有任何惡,那麼你的心是根本不會感到痛苦的。」

年輕人辯解著說:「我哪是一個惡人呢?我天性善良!」

師父說:「內心無惡則無苦,你既然內心有痛苦,就說明你的內心有惡存在。請你將你的痛苦略說一二,讓我來告訴你,你內心存在哪些惡!」

他說:「我的痛苦很多!我有時感到自己的薪水很低,住房也不夠寬敞,經常有『生存危機感』,因此心裡常常感到不痛快,並希望能夠盡快改變這種現狀。還有,社會上一些根本沒有什麼學歷的人,居然也能腰纏萬貫,令我感到不服氣。像我這樣一個高學歷的知識分子,每月就這麼一點收入,實在是太不公平了!我的家人有時還不聽我的勸告,我感到不舒服……」

就這樣,他向師父訴說了一大堆自己的煩惱和痛苦。師父點點頭,不停地微笑,而且笑臉更加慈祥,並和顏悅色地說:「你目前的收入足夠養活你自己和你的全家,你們全家也有房屋住,根本不會流落街頭,只是面積小了一點而已,你完全可以不必為這些感到痛苦的。可是,因為你內心對金錢和住房有貪求心,所以就有苦。這種貪求心就是噁心,如果你已經將內心的這種貪求噁心去除了,你就根本不會因為這些而痛苦。」

「社會上一些根本沒有學歷的人發財了,你感到不服氣,這是嫉妒心,嫉妒心也是一種噁心;你認為自己有了高學歷,就應該有好的收入,這是傲慢心,傲慢心也是噁心;認為有高學歷就應當有高收入,這是愚痴心,因為高學歷根本不是富裕的原因,愚痴心也是一種噁心!」

「你的家人不聽你的勸告,你感到不舒服,這是沒有包容心;雖然是你的家人,他們卻有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為什麼非要強求他們的思想和觀點與你自己一致呢?不包容就會心量狹隘,心量狹隘也是一種噁心!」

師父繼續微笑著說:「貪求心也好,嫉妒心也好,傲慢心也好,愚痴心也好,心量狹隘也好,這些都是噁心。因為你的內心存在著這些惡,所以你就有和這些惡相對應的痛苦存在。如果你能將內心的這些惡徹底去除,那麼你的那些痛苦也會煙消雲散。」

「要用知足的心態看待你的收入和住房!況且你根本不會餓死和凍死,而那些富人雖然也有錢,其實也只是沒有餓死和凍死。你應當看到,人是否快樂,不是取決於外在的財富,而是取決於自己的生活態度。」

「社會上沒有學歷的人發了財,你應當為他們高興才對,要希望他們能夠具有更多的財富、擁有更多的安樂。別人得到,要像自己得到一樣開心;別人失去,要像自己失去一樣難過,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善人。而你現在的心是一被別人的財富和安樂超過就不高興,這是嫉妒心,嫉妒心是一種很惡的心,必須要去除!要用隨喜心代替嫉妒心!」

「認為自己在某個方面超過別人,就自以為了不起,這是傲慢心。人一旦有了傲慢心就會對自己的不足視若無睹,因此根本不可能看到自己內心的種種惡,從而改過遷善。還有,傲慢者常常會有失落感,漸漸演變成自卑感。一個人只有從自己內心深處培養起虛懷若谷的胸懷,心甘情願地永遠將自己放在謙卑的位置,內心才會感到充實和安樂。」

「虛空能夠包容一切,所以廣大無邊、虛融自在;大地能夠承載一切,所以生機勃勃、氣象萬千。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要隨隨便便就對別人的行為、言語看不慣,即便是自己的親屬,也不要生起強求心,要隨緣自在!永遠用善良的心幫助別人,不要貪圖或強求什麼。如果一個人的心胸能夠像虛空一樣包容萬物,這個人怎麼會有痛苦呢?」

師父說完這些話,繼續用溫柔的眼光注視著他。他久久無言,忽然頓悟了。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相比人生理的痛苦和心理的痛苦,人的不覺悟才是真正的痛苦。帶給我們痛苦與傷害的到底是什麼?我想不是人們所遭遇的苦難與疾病本身,而是這一切投射在我們心底的影像,也就是,我們是如何看待自己所面對的遭遇。《楞嚴經》中說,一般人感到痛苦,有兩種原因:一是我們不知道什麼是我們的真心,二是把攀緣心及妄心當成真心。什麼是真心呢?心為病之源,心馳神往於外物,勞形累心,致使心力交瘁,所謂百病由心生。佛說「健康之道,是讓心回家」,如果你的心清淨了,什麼都不執著,什麼都放得下,那你不論處在什麼地方都是清淨自在、無憂無慮的,否則你見可樂境起貪心,見不樂境生嗔心。這也放不下,那也丟不開,那你怎能得清閒自在,怎能得無憂無慮?和世俗人又有什麼兩樣?

人身體上的病,通常較難醫治,像癌症、嚴重的慢性病都屬此類病。但是,更難醫治的是心理上的病。身體大部分的疾病由心病引起,何謂心病?貪嗔痴就是心病。根據相關醫學研究,當貪嗔痴發生時,我們的體內就會發生化學反應。《大智度論》說,人的心病有八萬四千種,都是由貪嗔痴等根本原因造成。西藏著名的《四部醫典》認為,一切身心疾病的根源是對於「我」的執著,一些慢性病多半起因於心理因素,而頭部象徵一個人的思想,如果因心緒紛亂沒有自信,常會引起心臟病。佛家說「貪嗔痴」是三毒,即是造成生理問題的三大毒素。

聖嚴法師認為,想要去除執著的毛病,必須要用「無我」的空慧,當我、法皆空的時候,百病就能盡皆消除。可是,絕大多數人都像下面這個小和尚一樣,還沒有覺悟。因為我們的心中有結,心結難以打開;因為我們的心中有恨,恨意難以消除;因為我們的心中有貪,貪欲無法制止;因為我們的心中有門,心門不易開啟,所以心中的毛病千奇百怪。治身可以請醫師治療;有了心病,就只得靠自己來醫治,否則只有靠佛法了。

小和尚飽讀經書,說禪論道真可謂頭頭是道,其他僧人都說不過他,他也為此十分得意。

他每天重複著掃地、挑水和做飯,時間久了,他抱怨日子太苦了。

老禪師知道,他這樣參修,其實並不能獲得佛法的真諦。

有一天,老禪師問小和尚:「你認為世間什麼最苦?」

小和尚搖頭晃腦地說:「當然是身體的痛苦最苦了。」

老禪師說:「否也。」

小和尚問:「師父怎麼這麼說?」

老禪師說:「心裡的痛苦,難道不苦嗎?」

小和尚說:「我明白了,心裡的痛苦最苦。」

老禪師說:「大錯!穿了這套僧服讀了佛經至今還不覺悟,這才叫最苦。」

小和尚終於明白,自己不過是個穿了僧服的凡夫而已,只會賣弄書本知識。他此後決心認真修行。

佛學中的「苦」有很多類型,例如「生老病死苦」,除了生老病死之外,還有希望得到某種東西卻得不到的「求不得苦」,以及由人際關係所帶來的「愛別離苦」與「怨憎會苦」――無法與親愛的人相聚在一起,卻捨不得分離;放不下與冤家的仇隙,卻偏偏時常與冤家相遇。除此之外,像憂愁、恐懼、嫉妒、憎恨、懷疑等負面情緒,都會讓我們感受到人生是苦的。

身病源於心病,故治身病就要先治心病。具體到心裡的病有很多,比如七情是人接受外界刺激而做出的本能反應,是指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人在欲望得到滿足時必然感到愉快;在被人損害時難免要拍案而起,一洩為快;在失去親人或因某事而絕望時,也必然感到悲傷、痛苦。聖嚴法師指出,人的心理越健康,身體的病也會越少,對於身體病痛的感受也會減少。所以,佛救世、救人的心比救人的身體問題更重要。

2008年12月31日,聖嚴法師被發現患泌尿道癌症不治,住院3天後在返回法鼓山途中往生,享壽80歲。

生前,法師拒絕換腎,認為來日無多的自己「用一腎等於浪費一個,非常不慈悲,還不如留給需要用的人」。他主張將「臭皮囊」燒乾淨,連棺材都不需要,更不需讓人睹仰,而「開放兩天悼念」是對凡人世俗之心的「通融」。

聖嚴交代弟子將自己的往生辦成法事,一切極簡。聖嚴法師說自己隨時準備死亡,但希望「在死前還能持續貢獻小小的力量」、「我身體有病,心中沒病,所以病得很健康」。

聖嚴法師不愧是得道高僧,對世間病苦早已經置身事外,他的心理一直很健康。他說,苦與樂只是主觀的感受,只要我們主觀的觀念不要判斷、計較,就不會覺得苦了。痛苦實際上是一種內心的感受與狀態,如果你的心態是痛苦的,那麼無論處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痛苦的。有些人以為上天堂之後就沒有煩惱和痛苦了,其實,如果你心中的煩惱很多,即使上了天堂也等於在地獄;反之,如果你心中一點煩惱也沒有,就算你在地獄裡,也等於在天堂。

心理疾病中,最常見的憂鬱症,最具「現代病」特色。心理疾病在國家現代化程度高、競爭激烈的城市人中,比例偏高。實在講,心病比身病還要嚴重。

要用慈悲的觀念調和自身的矛盾、憐憫他人的愚蠢、原諒他人的錯誤和關懷他人的苦難,這樣一來就會解決心病。佛法教人首先去除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用真心來看待和處理世間的一切問題。在現實生活中都展現出良好的調節煩惱、處理矛盾的自制能力,教人保持良好的情感,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也教人保持良好的心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96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