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閒情偶寄:藝術生活的結晶(簡體書)
滿額折

閒情偶寄:藝術生活的結晶(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5 元
定價
:NT$ 270 元
優惠價
87235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李漁是一個懂得生活藝術也能享受生活情趣的人。他從尋常的娛樂、日常的生活中,發掘出獨特別致的興味,行之筆端,成就了這部《閑情偶寄》,也是中國最早的戲曲理論專著。本書上篇介紹笠翁一生的劫難漂泊、家國的興亡更替、人世的悲歡離合;中篇介紹他的戲曲理論;下篇是日常生活的品鑒,包括絲竹歌舞、園林房舍、養生之道。

作者簡介

顏天佑(1948-2009):臺灣澎湖人,教育家、戲曲學者,長於史記研究。博士畢業後,正式任教於靜宜大學、政治大學,最後落腳於彰化師範大學,直至退休。著有《南宋姜吳派詞之研究》《元雜劇所反映之元代社會》《閑情偶寄:藝術生活的結晶》等。

名人/編輯推薦

1.凡是研究中國戲曲或者嘗試著去了解傳統生活藝術的人,沒有不知道李漁的。——本書作者

2.李笠翁當然不是一個學者,但他是了解生活的人,絕不是那些樸學家所能企及。——周作人

3.你寫了一部《閑情偶寄》,編了一部《芥子園畫譜》,如今,還有人看。你在《閑情偶寄》中談居室、器玩、飲撰、種植、頤養……後世做會館的,創造享受清閑氛圍的,都該向你學學。——馮唐

4.名滿天下,婦人稚子莫不知有李笠翁。——王安節


【總序】用經典滋養靈魂

龔鵬程

每個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經典。經,指其所載之內容足以做為後世的綱維;典,謂其可為典範。因此它常被視為一切知識、價值觀、世界觀的依據或來源。早期只典守在神巫和大僚手上,後來則成為該民族累世傳習、諷誦不輟的基本典籍。或稱核心典籍,甚至是“聖書”。

佛經、聖經、古蘭經等都是如此,中國也不例外。文化總體上的經典是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依此而發展出來的各個學門或學派,另有其專業上的經典,如墨家有其《墨經》。老子後學也將其書視為經,戰國時便開始有人替它作傳、作解。兵家則有其《武經七書》。算家亦有《周髀算經》等所謂《算經十書》。流衍所及,竟至喝酒有《酒經》,飲茶有《茶經》,下棋有《弈經》,相鶴相馬相牛亦皆有經。此類支流稗末,固然不能與六經相比肩,但它各自代表了在它那一個領域中的核心知識地位,卻是很顯然的。

我國歷代教育和社會文化,就是以六經為基礎來發展的。直到清末廢科舉、立學堂以後才產生劇變。但當時新設的學堂雖仿洋制,卻仍保留了讀經課程,以示根本未隳。辛亥革命後,蔡元培擔任教育總長才開始廢除讀經。接著,他主持北京大學時出現的“新文化運動”更進一步發起對傳統文化的攻擊。趨勢竟由廢棄文言,提倡白話文學,一直走到深入的反傳統中去。論調越來越激烈,行動越來越魯莽。

臺灣的教育、政治發展和社會文化意識,其實也一直以延續五四精神自居,以自由、民主、科學為號召。故其反傳統氣氛,及其體現於教育結構中者,與當時大陸不過程度略異而已,僅是社會中還遺存著若干傳統社會的禮俗及觀念罷了。後來,臺灣朝野才惕然憬醒,開始提倡文化復興運動,在學校課程中增加了經典的內容。但不叫讀經,乃是摘選《四書》為《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以為補充。另成立文化復興委員會,開始做經典的白話注釋,向社會推廣。

文化復興運動之功過,誠乎難言,此處也不必細說,總之是雖調整了西化的方向及反傳統的勢能,但對社會普遍民眾的文化意識,還沒能起到警醒的作用;了解傳統、閱讀經典,也還沒成為風氣或行動。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高信疆、柯元馨夫婦接掌了當時臺灣第一大報中國時報的副刊與出版社編務,針對這個現象,遂策劃了《中國歷代經典寶庫》這一大套書。精選影響國人最為深遠的典籍,包括了六經及諸子、文藝各領域的經典,遍邀名家為之疏解,並附錄原文以供參照,一時朝野震動,風氣丕變。

其所以震動社會,原因一是典籍選得精切。不蔓不枝,能體現傳統文化的基本匡廓。二是體例確實。經典篇幅廣狹不一、深淺懸隔,如《資治通鑒》那麼龐大,《尚書》那麼深奧,它們跟小說戲曲是截然不同的。如何在一套書裡,用類似的體例來處理,很可以看出編輯人的功力。三是作者群涵蓋了幾乎全臺灣的學術菁英,群策群力,全面動員。這也是過去所沒有的。四,編審嚴格。大部叢書,作者龐雜,集稿統稿就十分重要,否則便會出現良莠不齊之現象。這套書雖廣征名家撰作,但在審定正訛、統一文字風格方面,確乎花了極大氣力。再加上撰稿人都把這套書當成是寫給自己子弟看的傳家寶,寫得特別矜慎,成績當然非其他的書所能比。五,當時高信疆夫婦利用報社傳播之便,將出版與報紙媒體做了最好、最徹底的結合,使得這套書成了家喻戶曉、眾所翹盼的文化甘霖,人人都想一沾法雨。六,當時出版採用豪華的小牛皮燙金裝幀,精美大方,輔以雕花木柜。雖所費不貲,卻是經濟剛剛騰飛時一個中產家庭最好的文化陳設,書香家庭的想象,由此開始落實。許多家庭乃因買進這套書,而仿佛種下了詩禮傳家的根。

高先生綜理編務,輔佐實際的是周安托兄。兩君都是詩人,且俠情肝膽照人。中華文化復起、國魂再振、民氣方舒,則是他們的理想,因此編這套書,似乎就是一場織夢之旅,號稱傳承經典,實則意擬宏開未來。

我很幸運,也曾參與到這一場歌唱青春的行列中,去貢獻微末。先是與林明峪共同參與黃慶萱老師改寫《西遊記》的工作,繼而再協助安托統稿,推敲是非、斟酌文辭。對整套書說不上有什麼助益,自己倒是收獲良多。

書成之後,好評如潮,數十年來一再改版翻印,直到現在。經典常讀常新,當時對經典的現代解讀目前也仍未過時,依舊在散光發熱,滋養民族新一代的靈魂。只不過光陰畢竟可畏,安托與信疆俱已逝去,來不及看到他們播下的種子繼續發芽生長了。

當年參與這套書的人很多,我僅是其中一員小將。聊述戰場,回思天寶,所見不過如此,其實說不清楚它的實況。但這個小側寫,或許有助於今日閱讀這套書的大陸青年理解該書的價值與出版經緯,是為序。

【導讀】生活的情味

顏天佑

記得小時候,住在鄉下的四合院裡,雖沒有什麼豪華的裝飾、擺設,但寬廣的宅院,卻也盡夠小朋友們追逐嬉遊。院子裡陶塑的大魚缸、瓶瓶罐罐中栽植的盆景,總是生意盎然地讓老宅增色不少。白日裡,大人們種田、下海,各忙各的。到了夜裡,微風輕拂,收拾了一天的忙碌倦累,在門口擺上幾張長板凳,下棋的下棋、聊天的聊天,一種與世無爭的閑適,便蕩漾在星空下的漁村了。而在大人擺龍門陣的當兒,精力旺盛的小頑童們又怎能閑得住呢?跳房子、捉迷藏、老鷹捉小雞……非要等到大人們吆喝了才罷休,否則遊戲是不會結束的。偶爾節慶的迎神賽會、搬演野臺戲,那就更是無憂無慮生活外的一大享受了。後來讀了書,生活便逐漸走了樣。功課的壓力開始了,高考的恐懼出現了,為了美好的“未來”,於是“現在”只好讓它不美好了。更無可奈何的是,隨著大家無休無止地努力,經濟不斷地飛躍向前,所有的人都沾沾自喜地說:“生活改善了,生活改善了。”但真的“改善”了嗎?我們看到的是:大批人口擁向都市, 擠得像沙丁魚罐頭似的車子橫衝直撞、噪音污染、環境污染等現象,充斥在今天的社會裡。而“奮戰”了一整天之後,人們拖著疲憊的身子,再度回到局促的公寓中。有著全套的電器設備,他們似乎便可以足不出戶了。即使憋不住了,在陽臺伸個懶腰,天空也總是被林立的高樓大廈割裂得片片段段。更嚴重的情況是, 很多現代人居然不知道“鄰裡街坊”為何物呢!尤其在這樣奔波迫促的生活裡,絕大多數的人都不容易培養出一些增添生活情味的興趣,於是生活便總是單調地日復一日罷了。

面對著如此巨大的轉變,我不禁要想,隨著物質文明的推進, 我們的生活難道非如此“跟上”不可嗎?而又為什麼我們不斷地謀求生活的改善,卻愈來愈不懂得生活了呢?由於自己是研究中國戲劇的,對於笠翁《閑情偶寄》一書,自然不得不加以涉獵探討。沒想到這麼一個人、這麼一本書,卻給予我相當大的啟示, 使我心中的疑慮,為之撥云見天。當然,我也極願意在自己多少領悟之後,進一步來介紹給大家同享。

笠翁是一個愛自由、喜山水的文人,一生追求藝術化、趣味化的生活。尤其他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原鼎沸、民族沉淪的一段黑暗時期,這更加深了他絕意仕進、順性自適的生活態度。在他的《閑情偶寄》卷十五中曾提到:

“追憶明朝失政以後、大清革命之先,予絕意浮名,不幹寸祿。山居避亂,反以無事為榮……或裸處亂荷之中,妻孥覓之不得。或偃臥長松之下,猿鶴過而不知。洗硯石於飛泉、試茗奴以積雪, 欲食瓜而瓜生戶外、思啖果而果落樹頭。可謂極人世之奇聞,擅有生之至樂者矣。”

而尤西堂《雜俎二集》中所收《閑情偶寄序》一文,也如是說道:

“笠翁薄遊吳市,攜女樂一部,自度梨園法曲。紅弦翠袖,燭影參差,望者疑為神仙中人。”

另外,《蘭溪縣志》卷五更有如下的一段記載:

“性極巧,凡窗牖、床榻、服飾、器具、飲食諸制度,悉出新意,人見之莫不喜悅,故傾動一時。”

盡管由於社會風氣的拘執保守,李漁挾藝浪遊的清客生涯, 在當時是頗受到一些正統人士的訾議。不過他對藝術的熱愛與生活的賞鑒,卻無論如何也該被肯定的。從以上所引的三段話,我們多少可以窺知笠翁心性、才藝的一斑。而如果再細加思索,更不難體會到:它們事實上正是交織成笠翁多彩多姿一生的主要線索,也是他《閑情偶寄》一書寫作的根本骨架。

說到《閑情偶寄》一書,一般人可能會立刻想到笠翁在戲劇方面的論見。不錯,在傳統劇論的範疇中,笠翁可以說是第一個提出完整理論架構的人。但是《閑情偶寄》既為文人閑情的寄托, 那麼,戲劇的創作與聆賞,只是其中的一環罷了。其他有關飲食起居、園藝玩賞的生活藝術,同樣是日常不可或缺的涵養。如果以余懷為此書作序的康熙十年(1671)為寫成的年代,這本《閑情偶寄》便該是笠翁六十年藝術生活的經驗談了。

《閑情偶寄》一書共計十六卷,十六七萬字之多。在八個單元中,《詞曲部》與《演習部》是他編戲、導戲心得的結晶。其 中《詞曲部》又分為結構、詞采、音律、賓白、科諢、格局六項, 這些都是就學理立論。尤其當多數曲家都仍耽溺於審音訂律、句 琢字煉的工作時,笠翁便已揭出劇本結構的重要性,這不能不說 是他的獨具慧眼。《演習部》則分選劇、變調、授曲、教白、脫 套五套,大致是從實驗中創說。而不論劇本問題、演出問題或是 戲劇的教學問題,笠翁都充分掌握了一個基本的原則,那就是 “戲劇之設,專為登場”。事實上,也唯有確認戲劇的生命乃建立在舞臺之上,從事戲劇的編導,才不至於失之偏頗。

《聲容部》分選姿、修容、治服、習技四項,主要談的是女性如何修飾儀容和學習技藝,以美化外觀、涵養氣質。《居室部》分房舍、窗欄、墻壁、聯匾、山石,《器玩部》分制度、位置。這兩部分是在強調生活空間的運用與變化,以塑造自己獨特的風格,使人經其地、入其室,便為之耳目一新。《飲饌部》分蔬食、谷食、肉食三項,笠翁對宴席上的山珍海味,反不如日常簡便飲食來得有興味。他認為“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近自然也”。所以如何去領略它們各自不同的風味、享受品嘗的樂趣,那才是笠翁真正追求的生活韻致。《種植部》分木本、藤本、草本、眾卉、竹木五項,共七十一種植物。從各種植物獨特的風貌、神采,笠翁不僅喜獲怡情養性之方,同時更由自然的交融神會,領受為人處世的至理。最後一個單元為《頤養部》,共分行樂、止憂、調飲啜、節色欲、卻病、療病六項。主要都在強調如何順應個人的境遇,以及外在紛至沓來的變化,去尋求適意延年的方法。

從以上《閑情偶寄》一書的內容來看,我們可以說笠翁實在是一個最懂得生活藝術、也最能享受生活情趣的人。從最尋常的娛樂、最日常的生活中,他卻能發掘它們最獨特、最別致的興味, 這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啊!只希望在改寫的過程裡,較平淺的字句、較直接的表達,都不致減低原書的意味,而影響到大家的體會。不過原書中的《聲容部》一個單元,專論女性的裝飾涵容,立論較為狹隘、觀點也不盡合今日,便大膽地將它“割愛”不寫了, 這是必須先作說明的。其他的單元則分為笠翁的戲劇理論、日常生活的賞鑒兩部分,加上作者介紹,就粗略地扎出了這一本小書的骨架了。

朋友,在今天這種緊張忙碌的生活裡,或許你我都擁有一份實在的課業或工作,也不虞物質享受的匱乏。但是我們可曾問過,生活的樂趣究竟在哪裡?生活的質量又到底應該如何?或許當放學、下班之後,燈下品茗,且試著去翻閱一下《閑情偶寄》,我們將瞿然醒覺,畢竟聖人也曾說過“一弛一張,文武之道”呢!


目次

【導讀】生活的情味

上篇 作者介紹

一、創作部分

二、編選部分

中篇 笠翁的戲劇理論

第一章 笠翁劇論的幾個相關問題

一、思想淵源與時代背景

二、寫作的動機與態度

三、笠翁劇論中的基本觀點

第二章 笠翁的戲劇理論

一、關目問題

二、唱曲問題

三、賓白問題

四、題材問題

五、科諢問題

六、搬演問題

七、批評問題

下篇 日常生活的賞鑒

第一章 居室的結構與布置

一、房舍部分

二、窗欄部分

三、墻壁部分

四、聯匾部分

五、山石部分

第二章 器玩的設計與擺列

一、制度部分

二、位置部分

第三章 飲食的風味與處理

一、蔬食部分

二、谷食部分

三、肉食部分

第四章 花木的種植與賞鑒

一、木本部分

二、藤本部分

三、草本部分

四、眾卉部分

五、竹木部分

第五章 養生的道理與途徑

一、行樂部分

二、止憂部分

三、調飲啜部分

四、節色欲部分

五、卻病部分

六、療病部分

附錄 原典精選

詞曲部

結構第一

賓白第四

居室部

器玩部

飲饌部


書摘/試閱

上篇 作者介紹

凡是研究中國戲曲或者嘗試著去了解傳統生活藝術的人,沒有不知道李漁的。李漁一輩子沒做過官,可說是一生在為生活而奔波忙碌。但他的文采才情,卻使他生前即享有盛名,他的朋友王安節曾說:“名滿天下,婦人稚子莫不知有李笠翁。”足見他當時遠近聞名的情況了。而或許就因為不曾當官的緣故,史書裡沒有他正式的傳記,這盡管造成了諸多的殘缺不便,卻絲毫沒有影響後世對李漁研究的興趣。甚至時到今日,愈來愈多的學者包括外國的在內,都不斷地以他為研究的物件。事實上,李漁的藝術才情、創作成就,以及對生活興味的領會,也確實充分表現了一個傳統文士的涵養和氣質。今天,西化浪潮漸趨泛濫,而古典行將淹沒,我們撫今思昔,再來對這麼一個人的身世、思想,作一番憑吊追思,也應該另有一種意義吧。……

李漁從小讀書,寫詩作文,少年時代已經有作品成集出版。可惜由於接連不斷的戰火兵災,代表他這個階段生活、思想的詩文,就如此化為灰燼了。他的家境十分富裕,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則是有花木亭臺的宅院,這段生活的積漸濡染,跟他後來《閑情偶寄》中所表現的對生活藝術的品位,大概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天啟七年(1627),他作了一首《元日試筆》的詩:

尊前有酒年方好,眉上無愁晝始長。

最喜北堂人照舊,簪花老鬢未添霜。

年少英發,雙親健在,而家庭又極富裕,這時的李漁可說是生活在無憂無慮之中。崇禎二年(1629),李漁十九歲,這年他的父親過世了,而這似乎正代表著他生活的一種大轉變。……

不過大抵說來,在三十歲以前,李漁的生活還算是寧靜而適意。尤其他又在蘭溪的瀔水西邊,買下了伊山這座高僅三十余丈的小山丘。雖說也只是鄉村式的建築,但依山傍水,草堂、幽徑、小橋、回廊,天工人巧,相互輝映。生活在這樣的天地裡,當然是愜意極了。此外,在婺城裡,他也租了房子,經常入城小住。保持著清閑安適的心境,而又不至於離群索居,可以說是李漁這一階段生活的最佳寫照了。

後來因為流寇蜂起,時局動蕩,李漁求取功名的心志也就漸趨冷淡了。他在詩中,往往慨嘆著“中流徒擊楫,何計可澄清”。然而祖逖擊楫中流,終還有勇武報國,李漁一介書生,又能如何呢?只有無可奈何地吟道“詩書逢喪亂,耕釣俟升平”了。避亂山居的三年,是明朝大勢將去、翻天覆地的時期,卻也是李漁一生最享清福的日子。知識分子的逃避與無奈,就如是諷刺地顯現在他的身上。……

李漁在南京城的舊居,原在金陵閘一地。康熙八年(1669) 夏天,他位於鐵冶嶺上那座有名的“芥子園別業”,終於興建落成了。之所以取名為“芥子園”,乃是因為園林雖小,卻頗能具丘壑山水之美,多少合於“納須彌於芥子”的意思。李漁是一個對庭園設計、居室布置極有興趣、也素有研究的人,這從《閑情偶寄》中“居室”“器玩”“種植”幾個部分的意見,便可略窺端倪。“芥子園”的景觀,無論是樓閣臺榭、門窗聯匾,乃至池苑假山、花草樹木,可以說就是他觀念的具體呈現。而這個地方後來便成了李漁出版圖書的坊肆,用“芥子園”名義刊刻的書籍流傳一時,就是到了今天,也都還很有名呢!……

李漁在明朝時曾參加過科舉考試,積極地尋求著他的功名途程。但改朝換代之後,雖然為了衣食溫飽,不得不到處托缽打抽豐、周旋於達官貴人之間,卻一直不曾再應試求官。到了晚年, 回想一生的坎坷困窘,為兒孫打算,仍然只有當官一途,於是便厚皮老臉地帶著兩個兒子出來應試。這種矛盾的心理,多少反映了他當時的境況。……

不幸的是,由於操勞過度,到杭州沒幾天,李漁就病倒了。接著因為下樓失足,摔傷了筋骨,幾乎寸步難行。好不容易挨到了仲夏,病情稍微減輕,又因送兒子到婺州考試而中暑,下痢病瘧,嚴重得不得了。這次病從仲春到季秋,總共八個月,總算才恢復了健康。但病好之後,為了經濟上的需要,不得不和女婿因伯做了一趟吳興之行,接受太守胡瑾的邀請和幫助。另外對李漁造成相當打擊的一件事,也趕巧似的發生在這不幸的一年,那就是結縭四十多年的妻子徐氏過世了。康熙十七年(1678),原先還有數椽房屋未完工的層園,這時修建起來了。占地甚廣的層園,曲徑幽深,由麓至頂,大約有幾十級之高,湖光山色,美不勝收。李漁曾經自己題了一副對聯:“盡收城郭歸檐下,全貯湖山在目中。”足見它的巍峨景觀了。

不過,一生的劫難漂泊、人世的悲歡離合,都成了晚年隱居西湖的無限思量,李漁就這樣悄悄地走完了他的生命旅程。至於他的卒年,依據孫楷第的考證,不是康熙十九年(1680)就是十八年(1679)的殘冬,享年七十或六十九。

李漁的一生剛好是漢明淪滅、滿清入主的一個轉換時代,這樣的時代原本就是一種矛盾的歷程,幾乎所有的知識分子在面對它的時候,都難免會有難以抉擇的彷徨。當然,李漁所選擇的方向、所走的路程,以今天來看,可以說褒貶相參、殊難定論。但有一點絕對能肯定,他創作的熱忱、著書立說的執著,永遠也不能抹殺。……

中篇 笠翁的戲劇理論

……然而在這種風氣習性籠罩下的中國劇壇,李漁《閑情偶寄》中有關戲劇理論方面的闡述,卻不能不說是一個極為罕見的異數了。

李漁誕生的時代,正是傳奇戲曲因湯顯祖突破格律派的樊籬、重新綻放異彩的一個階段。一輩子聽戲、編戲的經驗累積,使他對於戲曲,有著深厚的涵養和超越時人的獨到見解。尤其重要的是,對戲劇的全心全力投注,促使他對傳統戲劇理論去進行一種全面性、系統性的深入探討,不再如以往文人般作為閑暇時的欣賞、消遣罷了。在《閑情偶寄》一書中,作者對自己的殷殷心意, 便作了相當懇切的剖白。正因為激蕩不已的“一片苦心”(《演習部 · 授曲第三),憐“千古詞人,未窮其秘”,所以作者才“以探驪覓珠之苦,入萬丈深潭者,既久而後得之,以告同心”。(《詞曲部·賓白第四》)而且因為擔心“於此中索全人,頗不易得”,乃“再費幾升心血,創為成格以示人。自制曲選詞,以至登場演習,無一不做功臣,庶於為人為徹之義,無少缺陷”。(《演習部·教白第四》)

從這段文字看來,李漁戲劇理論的價值存在,自是不言而喻的了。我們甚至可以說,在他之前,固然沒有如此圓融精熟的理論,而在他身後,尤其是古典戲劇漸趨沒落的今天, 這一套戲劇理論恐怕也將成為絕響,將成為研究古典戲劇者的無上瑰寶吧。……

積多年的編曲經驗,笠翁很願意以一個“曲中之老奴、歌中之黠婢”的身份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首先,笠翁認為授曲之際,最主要的是必須“解明曲意”。因為唱曲宜有曲情,否則只是念歌誦經一般,如何感動人心。所謂的曲情,指的便是曲中的情節。能解明情節、知道它含義的所在,那麼唱出口時,便儼然這種神情。問者是問,答者是答;悲者黯然魂銷不致反帶喜色,歡者怡然自得而不見稍有愁容。各種不同的感情心境,都隨著歌曲的高低抑揚,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但是一般唱曲的人,往往終日唱此曲、終年唱此曲乃至一生唱此曲,卻始終不知道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如此,只是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無曲,那就是所謂的無情之曲了。即使腔板極正、吐字極清,終是第二、第三等詞曲,不能算是登峰造極的技藝。要想將曲唱好,一定要請明師講解曲意,等到心領神會以後,再注意其他有關的音樂的枝節。而唱的時候,務必要融入自己的感情,以精神貫穿其中。使曲裡面的情意,得以惟妙惟肖地傳達出來。能夠做到這樣,那麼同樣的一首曲子、同樣的一個歌者,卻判然有別了。轉腔換字之間,似乎便別有一種聲口;而舉目回頭之際,也自然另是一副神情了。……

下篇 日常生活的賞鑒

笠翁一生絕意仕途,寄情山水,在悠遊歲月之中,過著順適的生活。他既不強求自己去高唱“立德、立功、立言”的大題目, 也不會渾渾噩噩地隨波逐流。他只是認清了生命平凡的本質,從而在瑣瑣碎碎的日常生活裡,品味它們細水長流的情趣。同時由於自己藝術的修養,使腐朽化為神奇,因之,一般人嘆為單調沉悶的生活,在笠翁眼裡,卻是充滿了水窮云起、魚躍鳶飛的喜樂。

當然,“讀聖賢書,所學何事”,人生原該有著莊嚴而積極的目標,這樣,生活的腳步才能沉穩而踏實。不過就才情、性格來說,人與人之間,畢竟是存在著相當的差異。並不一定每個人都必須也都能夠肩挑起淑世救人的重任。而即使如此,並不就意味著他的生活無須任何調劑,或是他的生活態度便應該徹頭徹尾地嚴肅了。所謂“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人生本也是剛柔並濟、莊諧相生,才能多彩多姿而又深具意義的啊!

笠翁的《閑情偶寄》,可以說就是此種觀念下中國文人生活藝術的結晶。他盡心盡力於劇曲的創作與研究,把它當作終身事業。卷一到卷五《詞曲部》《演習部》的戲劇理論,為我國傳統戲劇奠下了全面性的理論基礎,固然可以算是他事業的成績證明。而由他本人的酷好此道乃至訓練家伎搬演自編新劇,我們事實上已能夠確定,戲劇是笠翁興趣所在,也是他生活中的重心了。如是,則《閑情偶寄》中戲劇理論心得的公開,當然仍不外乎他生活情趣的進一步獻諸同好。至於卷八到卷十六的部分,計分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五部,更是明顯地相關於日常的生活,茲條列如下: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3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