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唯識研究‧第七輯(簡體書)
滿額折

唯識研究‧第七輯(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96 元
定價
:NT$ 576 元
優惠價
87501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唯識研究》第七輯收錄論文13篇以及兩篇佛經今譯,按主題分為三個欄目:(1)唯識學的思想、歷史與文獻;(2)唯識學經典文獻翻譯;(3)中觀與因明量論研究。第一個欄目有9篇文章,包括姚治華、佐久間秀范、趙東明、雒少峰、吳忠偉等學者的論文,側重對唯識思想、歷史相關問題的討論。第二個欄目是對寶藏寂《修持般若波羅密多口訣論》《般若波羅密多修持口訣》兩篇佛經的漢譯稿。第三個欄目有4篇論文,是對中觀和因明量論的研究。
佛教唯識學體系完備,思想精深,包含心性、認知、心理、邏輯等理論,是印度大乘佛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唐代玄奘西行求法、系統翻譯介紹唯識學,奠定中國佛教法相宗的基礎,自此唯識學在中國紮下了根。中國唯識學構成佛教唯識學發展的重要階段,對佛教學理的發展影響至為深遠。但唐代之後中國唯識學走向衰落,一直到清末民初唯才重新得到重視和發掘。近年來唯識學的影響在國際上逐步擴大,受到學界的廣泛重視,研究成果不斷出現。作為國內唯一以唯識學為主題的專業刊物,自2012年4月出版第一輯,《唯識研究》已經順利出版了6輯,在學術界的影響力日益擴大,在印度唯識學思想、中國唯識學思想、唯識學與現象學等西方哲學的比較研究方面不斷開出新的境界。本輯《唯識研究》彙集了當代國內外佛教唯識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釋光泉

1961年生,杭州靈隱寺方丈。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曾發表(主編)過《禪茶:歷史與現實》《“禪茶一味”的濫用》《在發展中傳承佛教音樂》《禪茶文化論壇叢書》《因明學研究》《杭州佛教文獻庫集萃》等學術文章與著作。

名人/編輯推薦

國內佛教唯識學研究領域唯一一份專業學術刊物

目次

唯識學的思想、歷史與文獻

論意識及其所緣.....................................................姚治華(3)

關於中國唯識宗和日本法相宗中瑜伽行派論師的傳承的若幹疑惑

.............................................〔日〕佐久間秀範(25)

法相瑜伽行唯識學派對說一切有部實在論語言觀的批判..................趙東明(31)

圓成實性(二取空)與“能取所取異體空”之辨析......................釋則生(51)

唯識宗視角下的“聲聞見道”........................................釋凈智(81)

唯識宗關於意無表業的問題..........................................張曉亮(93)

從窺基到玄奘:《受菩薩戒法》再探.................................雒少鋒(106)

“別理隨緣”之爭與宋代天臺對華嚴/ 唯識對立的調停

——兼論民國學界“性具”/“種子”義之辯 .........................吳忠偉(123)

佛教中國化與韓國唯識學之發端.....................................郭 磊(135)

唯識學經典文獻翻譯

寶藏寂《修持般若波羅密多口訣論》譯稿.............................釋法光(149)

寶藏寂《般若波羅密多修持口訣》譯稿...............................釋法光(157)

中觀與因明量論研究

中道立於一諦還是二諦?

—基於《中論頌》詮釋史的考察......................................葉少勇(169)

寂護的因果論......................................................範文麗(183)

中觀派與毗婆沙師、經量部、瑜伽行派的對話:無垢友《心經廣注》

研究.....................................................〔 日〕堀內俊郎(193)

《集量論釋》1. 11cd 和12b 2 的兩種解讀............................羅勁松(215)

Contents and Abstracts....................................... .....(227)


書摘/試閱

通過考察以上文獻材料,我們可以嘗試回答本文開頭提出的問題:在說一切有部與經量部圍繞意識物件的爭論上,瑜伽行派更認同哪一派的主張?簡單的回答是,他們更傾向說一切有部的主張,認為感官物件是意識的認知物件之一,意識也能直接認知這些物理物件。盡管如此,這種主張在瑜伽行派的不同發展階段有具體變化。

《瑜伽師地論》的前面各品帶有說一切有部影響的明顯痕跡,一個表現是瑜伽行派在對意識物件種類所作的規定中,通過加入自身特有的理論要素(“種子”等),糅合了有部阿毗達磨的兩個相異的傳統(“一切法”相對於“七法”)。此外,瑜伽行派的五心說隱含了一種連續性的認知模式,這種模式在說一切有部與經量部的認識論中占有統治地位。但在這兩種情形下,瑜伽行派並沒有采用經量部所主張的意識不能直接認識感官物件的觀點。

在《瑜伽師地論》的其他各品以及《解深密經》中,瑜伽行派采用同時性的認知模式,明確主張意識與感官識能夠同時認識相同的現前感官物件。為了調和這種模式與先前的連續性模式之間的矛盾,印度與中國的注疏家提出不同主張。例如,最勝子堅持主張連續性模式,認為意識作為尋求心與決定心,僅能緣取過去物件。這種觀點其實更接近經量部的主張。但大多數瑜伽行派注疏家認為,尋求、決定二心仍以現前感官物件為所緣。他們試圖將五心理論解釋為一種共時性的認知過程,有人甚至運用同時性認知模式來理解定中意識。但事實上,定中意識是獨頭意識的一種,不能與感官識同時緣取物理物件。

從上述不同主張可以看出,關於意識是否無須行相的中介而直接認識物理物件的問題,是貫穿佛教哲學史的復雜議題。圍繞它的爭論最初發生在說一切有部與經量部之間,後來被無相派(nirākāravāda)與有相派(sākāravāda)所延續,一直到印度佛教的末期。在本文中,我集中討論《瑜伽師地論》及其後世注疏,這些文獻反映出早期瑜伽行派傾向於認可說一切有部以及無相派的觀點。在他們看來,意識能與感官識同時直接緣取物理物件。以陳那、法稱為代表的後期瑜伽行學者更傾向於經量部的有相論立場,並發展出一套精致的行相理論來駁斥其論敵。

——摘自《唯識研究》第七輯:姚治華《論意識及其所緣》結論部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0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