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清算已畢(簡體書)
滿額折

清算已畢(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價
:NT$ 408 元
優惠價
8735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清算已畢》為波伏瓦四卷本回憶錄的最後一卷。

作者在本卷中回顧了其性格的成因,與重要女性友人的交往,與薩特遊歷世界各國的見聞,她的閱讀與寫作,她對文學、藝術和國際政治的看法,等等,並對於《第二性》中提及的一些女性主義觀點作了進一步的補充闡述,可以說是對前三卷的總結,對研究波伏瓦的著作與生平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

西蒙娜·德·波伏瓦

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

法國哲學家、作家,女性主義重要理論家、社會活動家,被認為是“啟迪了全世界女性以及改變了許多人思考方式的偉大女性”。

1945年與薩特共同創辦《現代》雜志,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成為女性主義的經典著作。1954年,她憑小說《名士風流》獲得龔古爾獎。晚年出版了自傳體回憶錄四卷,《清算已畢》為終卷。


名人/編輯推薦

▲ 波伏瓦,世界女權運動先驅,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偉大女性之一。

▲ 《清算已畢》為波伏瓦四卷本回憶錄的最終卷,中文版首次正式授權出版!

▲ 她是對世界女性主義運動影響深遠的思想家,是親歷重要國際事件和民間運動的社會活動家,也是獲得法國至高文學獎的作家,多重身份使她的回憶錄具備了難以比肩的廣度、高度和深度。

▲ 關於自我認知的分析、女性意識的辯證思考,鞭辟入裡,可謂當下廣大獨立女性尋求“自我”覺醒的精神典範。

▲ 聽波伏瓦說波伏瓦:關於生存、死亡、親情、愛戀、友誼的梳理和反思。在大眾熟悉的強硬外殼之下,波伏瓦在回憶錄中坦率表露自己柔軟長情的一面:“我是個特別不願意失去過去的人,找回青年時代的這段友誼對我來說彌足珍貴。”

▲ 關於她的閱讀和寫作,看波伏瓦如何正面“回懟”偏見輿論對其作品的謬評和攻擊。

▲ 與薩特遊歷世界各國:意大利夏日風情,日本社會見聞、禪與藝術,在法國鄉間重新發現旅行的意義……

▲ 親歷20世紀國際風云:會見蘇聯領導人,與意共、法共的領導人的交往,與薩特一起參與羅素法庭對越戰暴行的審判工作,1968年法國歷史上著名的“五月風暴”學潮始末及其影響,還有埃及、布拉格、巴勒斯坦、以色列……

▲ 在被奉為女權主義“聖經”的《第二性》中,波伏瓦說:“女人並非生為女人,而是變成了女人。”20多年之後,在晚年最終回憶錄《清算已畢》中,波伏瓦對女權主義思想有了更成熟的闡述和辨析:“女性追求的不是成為女人,而是成為完整的人。”


我的隨筆《老年》出版後,一些評論家和讀者指責我沒有更多地談到自己的老年。在我看來,這種好奇並非出於真正的興趣,而更像是一種殘忍。不過這倒提醒了我要把自傳完成。越接近生命的終點,越能看清人生這樁奇怪事情的全貌,我會在本書的開始談到這一點。再者,距我上一部自傳完成已經過去了十年,我又有些話要說了。此前的幾部自傳,我都是按時間順序敘事的。我了解這種寫法的缺點。讀者會有一種印象,似乎讀到的全是些開場白之類無關緊要的內容,而精華永遠在後面,在更後面的地方,於是一頁頁讀下去,但核心內容始終沒有出現,最後無果而終。我的故事被安置在一個個的句子裡,似乎變成了已完成的事情,雖然它並未完成。在傳記中,我的人生被分割成碎片,變成一連串凝固的瞬間,但實際上,每個瞬間都包

含著過往、當下和未來,三者密不可分。我可以在書裡寫:那時我準備出發去美洲。實際上這個舊計劃早被我拋在腦後,我對它不再有任何熱情。再者,每個時代都留有舊時光的影子,我的成年階段有我青年和少年的影子,戰爭年代保留著戰前的痕跡。按照時間的線性順序寫作,使我無法把這些不同時期的相互糾纏表達出來。我沒能在三重維度下記錄那些過去的時光,只能把它們毫無生氣地展示出來,把它們困在永恒的現在時中,顯得單調而扁平,與先前和後來的時光都互不相幹。

可我別無選擇。生活對我而言是一項目標指向清晰明確的事業,要記錄它的原貌,唯有忠實遵循它自身的進程。今天的情形有所不同,我自然不準備老調重彈。自1962年以來,世事諸多變化,我也頗有些前所未有的經歷。然而任何公共事件或個人經歷都沒有真正改變我的狀態:我沒有變。我仍然對一些計劃極其關切,但它們不再有一個明確而統一的宗旨。我不再覺得自己在向著某個目標前進,只是不可避免地滑向我的墳墓。那麼,我已無須再把時間作為寫作的主線,但仍會適當考慮年代的先後,不過,我將主要根據幾個主題來組織我的回憶。



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001

第二章............................................................. 102

第三章............................................................. 123

第四章............................................................. 191

第五章............................................................. 229

第六章............................................................. 256

第七章............................................................. 306

第八章............................................................. 382


書摘/試閱

關於薩特

假如沒有認識薩特,我會如何發展?我會更早還是更晚擺脫個人主義、理想主義和唯靈論的困擾呢?我不知道。事實是我遇見了他,那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件。

我很難確定那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種偶然。遇到他不完全是個意外。由於決心要上大學,我已經給自己創造了最大的機會,來促成這樣一場相遇:十五歲時,我就夢想自己的理想伴侶一定要是個知識分子,與我一樣渴望了解世界。另外,自從進了索邦大學,我就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時刻留意在我的同學中找到那個我與之最契合的人。我的開朗待人為我贏得了很多友情,先是赫爾博,通過他我又認識了薩特。

不過,如果他早一年通過教師資格考試,如果我晚一年參加考試,我們會彼此錯過嗎?也不一定。赫爾博會為我們牽線搭橋。我們甚至常常設想,就算1929年沒有相遇,我們相識也是遲早的事,因為我們後來都加入的年輕左翼教師聯盟是個小圈子。我肯定會寫作,與一些作家交往,會看到薩特的書,進而希望結識他。由於反納粹知識分子團結一致,我的願望在1943年到1945年之間肯定會實現。我們之間必定會建立某種聯系,也許與現在不同,但必定非常密切。

如果說我們的相遇部分是出於偶然,後來把兩人生命連在一起的那個契約則是我們主動選擇的:這種選擇不是簡單的決定,而是一項長期的事業。我的選擇首先體現在:我決定留在巴黎兩年,先不去擔任教職。我接受了薩特的朋友們,走進了他的世界,並非像某些人說的因為我是個女人,而是因為那是我向往已久的世界。他也接受了我的朋友圈子,與扎扎很合得來,但不久之後,我的舊友裡就只剩下我妹妹、斯黛芬和費爾南德了。薩特的朋友比我多,他們之間的關係有些是出於情感,有些是由於觀點一致。

我警覺地經營著我們的關係,避免讓它褪色。我掂量著,我和他身上哪些東西可以接受,哪些應該杜絕,免得損害我們的關係。我本該同意讓他去日本,雖然不情願,也不至於感到絕望,兩年之後我們肯定會像彼此承諾的那樣重新在一起。那期間我做的一個重要的決定,就是去馬賽,而不是跟他結婚。在其他所有問題上,我的決定都符合自己內心的願望,除了這件事。我很不想離開薩特,然而考慮到未來,我選擇了當時對我來說最難的那條路。那也是唯一一次我感到自己的決定使我避開了某種危險,給我的生活來了一記有益的當頭棒喝。

如果我接受了,又會發生什麼?這個假設毫無意義。我一向懂得尊重別人的選擇,我知道薩特不想締結婚姻,我不能一廂情願。我曾經在一些小事上強迫過他(他也對我做過同樣的事),但永遠不能想象自己在重大問題上逼他就範。如果萬一—出於我想象不出來的原因—我們不得不締結婚姻,我知道我們也一定能想出辦法,維護兩人的自由。

關於美國

美國一旦覺得某個民族或人民運動威脅到他們的利益,就要出手鎮壓。為了能讓自己舒舒服服地掠奪第三世界的財富,美國人讓數百萬人過著非人的生活。然而,荒謬之極而又令人氣憤的是,經濟學家們告訴我們,這掠奪來的數十億美元並沒有讓美國人民過得好一些:大多數的美國人—尤其是黑人—生活貧困,有的甚至極度貧困。政府把巨額收益投入到了戰爭工業中,結果,美國在瘋狂開發地球中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讓自己具備毀滅地球的能力。

在美國國內,在我第一次赴美時就讓我對黑人的狀況感到憤怒,近幾年越發令人發指,這導致非裔美國人之間的暴力事件增多,隨之而來的是政府進一步的強壓。黑豹黨成員們紛紛被抓捕、收監、暗殺。警方似乎成功地瓦解、削弱了大批民間運動組織,其中包括推崇恐怖手段的白人革命組織“氣象人”。然而,我與之交談過的多數美國人都認為,政權已搖搖欲墜:國內暴力事件頻發,失業嚴重,大批人口靠救濟金生活,經濟即將崩潰;在技術層面上也存在著無法解決的矛盾。“崩潰是一定的,因為無法持續下去了。”許多朋友這樣說。這場崩潰會引發全球革命嗎?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活著看到那一天,不過這種前景使我感到欣慰。

赫魯曉夫的“招待”

……一個小時後,我們到了赫魯曉夫的私人屬地。那是一片很大的樹林,種的是全蘇聯最美麗、最稀有的樹。赫魯曉夫親切地接待了我們。他穿著淺色西裝、烏克蘭式高領襯衫,帶我們參觀了他讓人在海邊修建的遊泳池。泳池一望無際,四周圍著玻璃墻,按下一個按鈕,玻璃墻就會收起,他開心地重復展示了好幾遍這個操作。

接著我們進了會議室,在一張張小桌子旁就座,赫魯曉夫開始講話,我們越聽越吃驚。既然他邀請我們來做客,我們以為他會表現得熱情親切。完全不是。他把我們痛罵一通,仿佛我們都是資本主義的走狗。他謳歌了社會主義之美,聲稱對蘇聯出兵布達佩斯負責。完事之後,他擠出了幾句客套話:“再說了,你們也是反對戰爭的,我們還是能一起喝酒吃飯的。”過後蘇科夫私下裡對他說:“您講得太棒了。”赫魯曉夫幹巴巴地回答道:“得讓他們明白狀況。”

我們沿著海邊一條開滿鮮花的小徑,走向他的住宅。泳衣為我們準備好了。維格萊利和蘇科夫遊了一會兒,其他人都在聊天。接著我們上了一棟漂亮的格魯吉亞風格老房子的二樓,一頓豐盛的大餐等著我們。赫魯曉夫臉色仍很陰沉,他大概還沒消氣。

關於馬爾羅

萊利斯在《原纖維》結尾部分列舉了他寫作時始終努力遵循卻不是總能做到的幾個原則:不撒謊,不自夸,拒絕任何言過其實的說法,不出言輕率,不嘩眾取寵,不把文學當萬金油,像一個懂得說話的人那樣寫作,以最大的嚴格和誠意對待文字。馬爾羅的做法與這些訓誡恰恰相反。今天,宣稱兄弟親善不是虛偽的粉飾,這是可恥的謊言,如果馬爾羅還知道謊言和真相這兩個詞的含義。可他顯然把二者混為一談,詞語對他來說只是些無意義的空話,可這不妨礙他使用它們表達思想。當他想出某個說法時,他自認為創造了一種思想。觀察某個物件,然後老老實實說出他看到了什麼,這對他來說過於簡陋了:他不是去面對,而是逃避。這套把戲太顯而易見了,很快就讓人無法忍受,他永遠得“想”到點其他的什麼。他想得到什麼呢?他從來不明說,其他東西又讓他想到另外其他東西,對這東西他也沒什麼想法。這是一層層疊加的空洞:什麼都沒說明白,所有問題都不停地被回避了。在開羅時,他想到了墨西哥、危地馬拉還有安提瓜;在安提瓜的時候他想到了美麗的巴洛克城市諾特。站在毛澤東面前他想到了托洛茨基、中國皇帝和“軍隊將領們生銹的鐵甲”;看見長城他想到了弗澤萊;在德裡他想到巴比倫花園、科爾特茲的士兵以及杭州的荷花;出席讓·穆蘭葬禮後,他寫道:“我想起了米什萊寫的雅爾納克男爵與劍客拉夏特尼埃決斗的故事。”類似的聯想我還能繼續列出滿滿幾頁紙來。

博朗告誡人們,不要手捧鮮花進入文學的花園。馬爾羅卻披掛著花環與花冠走了進去,還把他號稱要表現的東西藏在華麗繁復的辭藻下面。寫他與尼赫魯和毛澤東的會面,他也沒有向我們描述任何一個人物。我們都知道,這種官方的會談,即便是精心安排,又能有什麼價值。而且馬爾羅還沒有傾聽的能力,他只會說。如果是提問,他那份固執會讓對方不得不按照他既定的框架回答。結果我們根本聽不到對方真實的聲音,聽到的全是馬爾羅強加給他的腔調。馬爾羅也無意向讀者提供什麼信息,只是想把他們弄得暈頭轉向,讓他們知道作者的知識多麼淵博,見過多少世面,結識了多少名流。他夸張造作的風格只是為了掩蓋內容的貧乏。在談話時,這種把戲或許會給人留下卓越不凡的印象;但如果是閱讀,很容易就會發現,這些眼花繚亂的套路實際有多空洞,它們掩蓋的是些無聊的套話。在《反回憶錄》裡,馬爾羅從頭到尾炒冷飯,寫的都是他已經寫濫的主題,比如現實主義藝術,還有些右派的老調調:贊成剝削,把特權階層的價值觀和信念當作普遍的人類狀況。用這種論調滿懷激情地談論法國,可從來不提法國人。

關於女權主義

……女性是文化的產物,而不是生物學上說的先天注定,沒有一個美國女權主義者質疑這個觀點。她們與我書中觀點的分歧主要在實踐層面:她們拒絕寄希望於未來,寧願今天就把自己的命運抓在手裡。而我的思想變化也在這點上:現在我認為她們是對的。

《第二性》或許對女權戰士有用,但這並不是一本號召斗爭的書。我本來認為,女性的地位會隨著社會變革而變化。我在書裡寫道:“總的來說,我們贏了一局。如今對我們來說,許多問題比那些只涉及我們的問題更為重要。”在《事物的力量》中,談及女性地位時,我寫道:“女性的地位取決於勞動在未來世界裡的狀況。只有生產發生重大的變化,女性地位才能真正改變。所以,我不願把自己局限於女權運動的視角。”之後不久,在一次接受讓松的采訪時,我說,要準確闡述我的思想,就要以最徹底的方式把它與女權主義聯系起來。但這些觀點當時僅限於理論:我堅決否認女人天性的存在。現在,我認為女權主義就是要為實現女性特有的訴求而斗爭,這種斗爭與階級斗爭並行,我認為自己是女權主義者。不,我們並沒有贏得這一局:實際上,自1950年以來,我們一次也沒有贏。僅靠社會革命解決不了我們的問題。這些問題涉及一半以上的人類:如今我認為這些是關鍵問題。我驚訝於人們竟如此輕易接受對女性的剝削。如果回顧深深根植於平等思想的舊式民主,我們很難意識到,奴隸總是以為自己理所當然是奴隸,因為我們以為奴隸能輕而易舉地看到其中的矛盾。或許有一天,後世會同樣驚愕,不理解資產階級民主或人民民主制度,怎麼會如此厚顏無恥地維持兩性之間的不平等。盡管我清楚地看到背後的原因,也不免時常感到驚異。簡言之,從前我以為階級斗爭優先於性別斗爭,如今我認為這兩項斗爭應並行不悖。

…………

女權主義者之間也有很多分歧。比如關於家庭的未來,她們意見不一。一部分人,包括舒拉米斯·費爾斯通,認為家庭必須解體,否則女性、孩子和青少年就沒有自由。雖然那些試圖取代家長角色的機構都失敗了,但這說明不了什麼:那就像社會邊緣的垃圾場,而整個社會都需要徹底重新構建。這種觀點是對的,我覺得費爾斯通對家庭的批判也是對的。女性通過孩子以及在孩子身上濫施威權,被置於受奴役的境地,這使我哀嘆。父母把孩子帶入施虐受虐的遊戲當中,把自己的意淫、執念和神經癥投射在孩子身上,這種狀況極其不健康。父母本應平衡分擔父母的任務,盡可能避免把孩子一味地扔給家長,限制家長的權力,並嚴格監督家長行使權威。如果能做到這些,家庭是否還有用呢?在某些團體中,孩子由全體成人撫養,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結果。但這樣的事例太少了,不足以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案。……

對男性的仇恨使某些女性否認一切男性認同的價值觀,反對所有她們稱之為“男性模式”的東西。這我不贊同,因為我不認為這世上有什麼質量、價值觀或生活方式是純屬女性的:那等於承認女人是天性,而這是男人發明出來的說法,目的是讓女性永遠處於被壓迫的地位。女性追求的不是成為女人,而是成為完整的人。拒絕所謂的“男性模式”是沒有意義的。事實上,文化、科學、藝術和技術都是由男人發明的,因為從前他們代表著一切。正如無產階級用自己的方式繼承過去的遺產,女性也要奪過男性鍛造的工具,用它們爭取自己的利益。確實,男性創造並發揚的文化反映出他們的大男子主義,他們使用的詞語也透著同樣的傾向。我們從他們手上得到財富的同時,要保持警惕,分辨哪些是普世適用的,哪些帶著男性的偏見。“黑”“白”這種字眼我們同樣可以接受,但“男子氣”這個詞則不行。我覺得女性可以放心地學習數學和化學,生物學就比較可疑,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就更不用說了。我認為對這些知識重新修訂是必要的,但不能全盤否定。

關於衰老

另一個衰老的信號更加顯而易見,也是我一直在抵抗的,那就是我與未來的關係。老年人接受采訪的時候,即便表現出一定的樂觀,也總會提到衰老的壞處。讓我吃驚的是,他們從不談未來的萎縮,萊利斯在《原纖維》中對此有精辟的表述。有些人確實感受不到這一點,我的女友奧爾迦就說過:“我永遠生活在當下,而當下即永恒。我從來不相信未來。所以無論是二十歲還是五十歲,對我來說幾乎是一回事。”還有一些人,生活對他們來說是個重擔,未來越短暫,生活就越輕松。我的情況則不同:我始終面向未來,興高采烈地去迎接明天的我。我急切而貪婪,預感到自己每一次開疆拓土都會給將來留下永不磨滅的回憶。現在,我還有勇氣制定一些短期計劃—旅行,閱讀,會面—但曾經推我前行的強大激情停止了。用夏多布裡昂的話說,就是我的人生接近尾聲了,我不能再用太大的步伐行動了。我如今把“三十年前”“四十年前”掛在嘴上,再也不提“三十年以後”了。這短暫的未來已有定論。我感到自己人生的作品已到了完結篇,即便再多寫上兩三卷,也不會改變整體的樣貌了。

然而時至今日,我的世界仍然在不停地擴大。在談到戰後經歷時,我注意過這個現象,而今它愈加顯著。外界事件對我個人生活的影響降低了,我的生活按既定軌道運行,偶然的成分幾乎為零。新認識的人大多都是因為喜愛我的作品而給我寫信:我與他們之間建立的關係,是由我的響應所產生的反作用力而產生的。隨著活動範圍越來越廣,我的生活成了許多不同軌跡的交匯之處:這就是為什麼一段時間以來,我生活中的巧合越來越多。J-B.彭塔利斯說過,小說的無聊之處在於,總是同一群人在故事裡不停地相遇。此言甚是。我發現現實生活幾乎也一樣。我交好的一位四十歲的女子,嫁給了我從前在勒梅爾夫人那裡認識的一位先生,當年他十六歲。薇奧萊塔·勒杜克偶爾跟麗莎以前交往的兩個男同性戀朋友之一約會。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我以各種方式認識的人越來越多,也因為我所屬的那個知識分子圈子很小。

我的生活日復一日循著同樣的節奏,我做著同樣性質的事情,與同樣的人來往,然而我完全沒有停滯的感覺,重復只是我生活的底色,新的內容層出不窮。我每天都在閱讀,但讀的書是新的;我每天都在寫作,但寫作中遇到的問題是無法預料的。我懷著迫切的心情關注著時事的發展,這些事從未重復,如今已成了我個人生活的一部分。

變老的好處之一,是我可以完整地觀察到一些人的人生軌跡,見證他們出人意料的發展道路。我怎麼也想不到,花神咖啡館那個“勾魂”的姑娘,美麗而又一臉迷茫,時間會把她變成一個出色的女企業家;還有另一個姑娘,懶散而又有點野性,日後居然會成為法國最好的卡夫卡專家;還有英俊的尼克,長大後會拍出那麼美的電影。我想象不出,那麼不拘一格,看上去又對榮譽滿不在乎的波朗,日後會披上法蘭西學術院院士的禮服。我也萬萬想不到,寫出《希望》的人願意在技術官僚統治並與弗朗哥交好的法國政府裡當個部長。這些人的人生軌跡讓我吃驚,顯然是因為我只看到了他們的外表,而不了解他們人生的底色。我對他們的童年一無所知,而童年是了解一切的鑰匙。

關於自我認知

事實上,雖然嘴上不承認,其實任何人都不願變成自己之外的樣子。畢竟對所有生命來說,生存就意味著讓自己存在。人有時會批評自己的行為,但不見得就會改弦更張。阿米艾爾在《他的日記》中不停地感嘆自己懶惰,宣稱自己要克服懶惰,然而行為卻一如既往。其實他是選擇了要做一個躺在自己的懶惰上呻吟的懶漢。這並不是說每個人都愛自己。我說過,一個人在童年時沒有得到應有的愛,學會用父母的眼光看待自己,那麼他會在內心整合出一個令人厭惡的自我形象,終生無法擺脫。但這種自我厭惡來自他的主體,於是他一邊痛苦,一邊認同。在這種本體認同下,某些人驕傲地承認自己有一些在我看來難以承認的性格缺點:“我看重錢,我不會浪費它……看到認識的人有煩心事我感到好玩……我可不像那些歇斯底裡的人一樣,非得要知道真相。”我立即會認為:這是個吝嗇鬼;這人真壞;這女人自欺欺人。但他們會否認這些定義。幾乎不可能說服別人承認那些在我們看來顯而易見的缺點,如果他們認為那不是缺點,那是因為他們的價值觀與我們不同,所以把我們的批評只當耳旁風。費爾南德·畢加索說:“如果街上的人不衝我起哄,我就會覺得自己的帽子不夠帥。”別人以為衝他起哄是侮辱他,他只覺得那是在夸他優雅。

我也有這種對自己的認可。有個精通筆跡學的朋友在研究了我的字後,給我描述的人格肖像相當讓我自鳴得意。她說:“您覺得滿意,是因為您自己選擇了成為現在的您。其實我們也可以從負面理解。”確實,我專注工作、善始善終的特點可以被描述為自覺、有毅力或堅韌不拔,但其中也有一意孤行、固執己見的成分。我的求知欲來自開放的心態還是膚淺的好奇心?至於我,我是毫不猶豫地接受自己的。如果我覺得別人評論說的“像我”,我只覺得有趣。我一度用研究普羅旺斯風景一樣的方法研究音樂,我自己心裡意識到了這一點,可這並不妨礙我的狂熱。我對別人的評價也適用於我自己:我是很難被傷害的。假如別人的批評和指責說得不對,我會置若罔聞;假如說得對,我甘之如飴。隨便他們把我當成女知識分子或女權主義者,我都不在乎:我就是我,我對自己負責。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