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哲學是什麼(簡體書)
滿額折

哲學是什麼(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58 元
定  價:NT$ 348 元
優惠價:87303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哲學是什麼》是復旦大學哲學教授張汝倫的隨筆集。這是一個從事哲學工作30多年、對西方現代哲學有精深研究的人寫下的有關哲學普及的文字,作者對“哲學”的各種流行理解進行辨析,提出哲學的基本特征應有兩點:一是預設,即關注我們知識、行為、價值的普遍性預設;二是超越,即與當下的實際事務和目的拉開距離,超越事實世界,對自己的思想進行再思想。並圍繞閱讀經典、追求真理、何謂哲學、哲學教育、哲學對話、哲學與現代性、西哲與中哲、哲學與政治、哲學與愛情等話題思考了人生意義、目的、德性、道德行為、價值判斷、幸福等一系列哲學焦點問題。讀者可以從中看到哲學的魅力和力量。

作者簡介

張汝倫,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1981年考入復旦大學哲學系。1988年赴德,先後就讀於圖賓根大學和弗萊堡大學。主要著作有《〈存在與時間〉釋義》《二十世紀德國哲學》《政治世界的思想者》《現代西方哲學十五講》《現代中國思想研究》《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文明》《哲學是什麼》等。

名人/編輯推薦

☆復旦大學哲學教授和你一起探討十個哲學問題

哲學是什麼·哲學教育·哲學對話
閱讀經典·真理之路·哲學與現代性
西哲與中哲·哲學與音樂·哲學與政治·哲學與愛情

☆在深入研究西方現代哲學的基礎上化繁為簡,回答“哲學是什麼”

哲學是什麼:從古至今得到一切有教養的人高度重視和尊重
哲學是什麼:總是在人類的危機時刻或轉折關頭彰顯出它的力量
哲學是什麼:思考人生意義、目的、德性、道德行為、價值判斷、幸福
哲學是什麼:起源於疑,通過疑而批判,而超越,而洞察真理,而止於至善

自序

這本小書中收錄的,是一個從事哲學工作30餘年的人寫下的有關哲學的文字。雖然“哲學”一詞不像“拓撲學”或“有機化學”那樣,只限於專業人士和專業文獻,而是早已進入尋常百姓的日常語言中。我們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聽到人們大談“人生哲學”或“哲學頭腦”之類的話,可真要問什麼是“哲學”,除了蹩腳教科書提供的“愛智能”“智能之學”“世界觀的學問”“時代精神的精華”之類不但空洞,而且幾乎都有問題的、根本不是定義的“定義”外,就無言以對了。
當然,人們未必都會從教科書上去了解“哲學”究竟為何,而是根據自己想當然的成見或靠不住的印象,對“哲學”有自己自發的理解。這種理解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對“哲學”表面高大上,實際上假大空的理解,即認為哲學就在談論“存在”“形而上學”“宇宙萬有”“人生價值”“天道”“心性”“此在”“精神”“靈魂”等等大詞玄語的營生,要解決的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問題。文青與民哲基本都是出於這種理解而開始他們的“哲學追求”的。另一種對“哲學”的理解正相反,認為“哲學”既然是“智能之學”,一定是一種做事的竅門,掌握之後就無往而不利。我年輕時曾有人鼓吹“養豬的哲學”和“種花生的哲學”;近年來則與時俱進、更新換代了,從“炒股的哲學”到“管理哲學”一應俱全。以上兩種對哲學的理解只是限於對哲學“有興趣者”(這樣的人好像越來越多);還有一種對“哲學”完全無知的理解似乎也可一說,那是我們這個講求實際的民族大部分人對“哲學”的理解,即哲學純粹是於事無補的空話,甚至是騙人唬人的鬼話。
對於“哲學”的這些流行理解,反映了哲學在我們社會還缺乏根基。即使去問專業從事哲學的人,也未見得能給出比上面這些流行理解高明多少的定義。話要說回來,“哲學”的確不像“拓撲學”或“有機化學”,更不用說“文學”或“史學”那麼容易定義,它的確是“難言也”。西人有言,有多少個哲學家就有多少種哲學,就說明即使是專業哲學家,對哲學的理解也是非常不同的。分析哲學家認為歐陸哲學或德國古典哲學根本不是哲學;中國也有人認為中國古代哲學不能算是哲學;而也有許多哲學家認為英美分析哲學家只是語言分析的專業人士,他們的工作與哲學沒有太大的關係;我也曾親耳聽到某些西方同行不承認尼采或薩特是哲學家;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即便不是彼此否定,哲學家對於哲學的理解也的確有很大的分歧,亞裡士多德對哲學的定義與德裡達對哲學的表述幾乎沒有可通約性;托馬斯·阿奎那對哲學的理解也一定不會被盧卡奇接受。這種在一個學科內部對學科認知的分歧,是任何一個其他學科都不會有的。
但是,哲學這門學科不管怎麼說,除了個別哲學家自己宣判它死刑或認為它已經過去了之外,仍然是人類文明所建立的最古老的學科,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過決定性的貢獻,從古至今得到一切有教養的人的高度重視和尊重。各種不同哲學觀點和立場的人都用“哲學”來稱呼他們從事的事業,說明人們對什麼是“哲學”仍然有一定的共識,正是這種共識從本質上規定了“哲學”的意義。令人奇怪的是,人們在被問到“什麼是哲學”時,往往把這種共識,或者說哲學的基本特征給忘了。
我們一般把“哲學”作為名詞來用,但西方人利用他們語言的特點,往往把哲學做動詞用,其用意在於強調哲學首先是一種特殊活動,即“對思想的思想”,亞裡士多德和黑格爾都這麼認為。對思想的思想,也就是思想對自己的反思。我們現在沒有足夠的證據說,動物沒有思想;但只有人才會對自己的思想進行反思,即思想過後會再去想想自己想得對不對,這是對思想的第二次思想。這種思想,也就是批判性思想,即對既有的思想進一步思考和判斷。這是人腦特有的功能,正是由於有這種功能,人類得以不斷發現自己的錯誤和不斷糾錯,不斷改進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不斷總結自己的成就並加以進一步提高。沒有這樣的反思行動,人類文明根本不可能產生,人類會像所有其他動物一樣,始終停留在依靠本能和自然天賦行動的水平。
當然,單純的反思思維還不能叫哲學,一般人也都會對自己已有的想法進行反思。哲學的反思有它特有的目標,即關注我們知識、行為、價值的普遍性預設。人的思想,一般都有未曾明言的前提和預設。例如,當我們判斷一個知識命題的對錯時,我們已經預設了正確與錯誤的判準。當我們譴責一個不義的行為時,已有預設的正義概念使我們得以進行這樣的譴責。當我們給價值排序時,我們已經預設了人生的意義。總之,真正決定我們的思想和行為的,是它們賴以進行的種種普遍性預設。這些預設的改變和顛覆,將引起真正的思想和行為的革命。康德的批判哲學之所以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就是因為它批判地反思了傳統真理的預設,予以顛覆,從而引起了一場名副其實的思想革命。
作為“思想的思想”的哲學的另一個基本特征是超越,這個基本特征與反思有內在的關聯。反思思維是“退一步”,與當下的實際事務和目的拉開距離,即超越事實世界,而對自己的思想進行再思想,這就決定了哲學是一種超越的非實用性思維。休謨在《人性論》中便指出:“在我看來,最明顯的一條真理就是:畜類也和人類一樣賦有思想和理性。”休謨的這個論斷初看上去似乎過甚其詞,純屬猜測。其實不然。我們人的思維,最經常的是實用性思維,從原始人類如何覓食到現代人類如何將人送出地球,都屬於這種類型的思維,設計一種制度或發現一條規律的思維,也可看作這類思維。雖然人們可以將理論思維與實用性思維再加以區分,但它們都有如下的共同特點:精心選定手段達到特定目的;就事論事,不及其餘,解決了所要解決的問題思維就告結束;這種思維一般可以有明確的答案;這種思維總是限於一個特殊的範圍,在此意義上是局部性的,而不是整體性的。還必須指出的是,從事純粹理論思維的人總是少數,一般人的主要思維類型是實用思維。休謨發現,在使用理性思維以解決現實問題上,即在“選定手段以達目的時,是被理性和意圖所指導的,而當我們做出那些趨向自衛,以及取得快樂和避免痛苦的行為時,並不是盲目無知和任意妄為的”這一點上,人類與畜類並無二致:“動物行為和人類行為在這一方面是那樣的完全類似。”這聽上去有點不舒服,實際並非沒有道理。隨著人類中心論偏見(培根所謂的“種族假相”)的破除,相信對動物的研究也會逐漸證明休謨的論斷並非故作驚人之語。思維能力作為人類的天賦能力之一,像人類其他自然能力一樣,首先是人類生存的工具,這是無可懷疑的。但如果人類的思維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即便其餘動物的思維永遠也達不到人類實用性思維的復雜程度和高深程度,它們仍然是同一種類型的思維,即生物性思維,歸根結底是為了解決生存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但是,人類還有另外一種類型的思維,即非實用性思維、整體性思維、本原性思維。這種思維的產生不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不是為生物存在所迫,沒有任何實用的目的,因而也沒有為達此類目的對手段的盤算。它並不滿足人類的任何需要,除了追求整體性統一的形而上需要。這種思維,就是哲學。它追問的是整體性問題,是形而上意義的大全——宇宙的本原、事物的根據、世界的統一和人生的意義,一句話,對世界整體性的理解。這是哲學區別於其他學科的根本之處。形而上學之所以在西方哲學中長期占有主導地位,也是因為它最典型地體現了哲學的這個根本追求。
除此之外,人與禽獸動物另一個顯著區別在於人會追問自己生活的意義。在《理想國》第1卷將近結束時,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說:“我們所討論的不是什麼普通小事,而是一個人應該怎樣采取正當的方式來生活的大事。”盡管現代人越來越不思考生活的意義問題,但哲學自古以來就把思考生命的意義作為自己的主要目標。事實上,古人把哲學視為生活的基本方式。蘇格拉底說過,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他這句話說出了人類對自己生命的自覺,直到今天,人生的意義與目的、德性、道德行為、價值判斷、幸福等問題還一直是哲學思考的焦點。許多人正是由於人生的困惑而走向了哲學。
當然,人如果一直以物質欲望的追求及其滿足作為人生的意義,如當今世界的許多人那樣,就不會去追求哲學。哲學是超越的產物,只有與當下世界和實利關懷拉開一點距離,或者說超越感性世界的實利邏輯(不能理解為棄絕感性世界),人類才會去追求理想層面的東西。但無論是哲學的超越還是現實的超越,都是談何容易,需要有“於不疑處有疑”的品性,方能做到。許多人以為哲學就是給予最終真理的宏大敘事,樂此不疲,顧盼自雄,其實此輩連哲學的門在哪裡都還不清楚。哲學起源於疑,通過疑而批判,而超越,而洞察真理,而止於至善。
哲學在這個實利當道的世界日漸式微,這當然只是指它在所謂的學術世界。但在人的精神世界,它永遠不會消失,因為它是人之為人的標志。區別只在於好哲學和壞哲學之分。近年來筆者欣喜地看到,與它在學術圈的命運相反,在日常世界中,對它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哲學總是在人類的危機時刻或轉折關頭彰顯出它的力量,今後還會是這樣。
此書收錄的文字,內容多樣,但都與哲學有關,或者說,都與我對哲學的理解和信仰有關。讀者諸君若能從中看到哲學的魅力和力量,則會被我視為最好的讚賞。
是為序。

張汝倫
2020年4月15日於全球危難中

目次

自序
閱讀經典
談談“成於樂”
何謂哲學:與研一新生談心
哲學教育的意義
哲學對話與中國精神的重建
哲學與現代性
異域之眼:德國哲學家與中國哲學家
海德格爾:在哲學與政治之間
哲人與愛:漢娜·阿倫特與海德格爾
在真理的道路上

書摘/試閱

哲人與愛:漢娜·阿倫特與海德格爾

在常人眼裡,哲學家似乎應與愛情無緣。從柏拉圖開始,一直到叔本華和尼采,著名哲學家中單身漢不勝枚舉。只是到了20世紀,才風氣一變,哲學家紛紛“世俗化”,連海德格爾這樣的人也結了婚,不僅結婚,而且還有一段延續了半個世紀的婚外情,並且,情人是他的學生。本來海德格爾由於在納粹統治時期那段不光彩的經歷,一直受到世人詬病;現在再加上師生戀的婚外情,更使人們憤怒。在滿足了人類的“窺私”後,人們紛紛發表義正詞嚴的道德譴責或政治審判,以此表示自己的正義感和政治正確性。兩位當代最優秀的哲學家之間的愛情似乎除了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與表示道德傾向與政治覺悟的材料外,別無任何意義。當然,更有人在看了艾丁格(Elzbieta Ettinger)寫的《漢娜·阿倫特論馬丁·海德格爾》後在《紐約時報》上寫書評說,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兩個重要的教訓:第一,對天才的盲目崇拜是危險的,第二,無論多麼偉大包容的愛情,從客觀的角度看來,都是十分愚蠢的。這種後現代的高論的確十分聰明,但總讓人覺得說這話人的血液溫度接近魚類。
漢娜·阿倫特和海德格爾的情感經歷,無論如何有不同尋常的地方。首先,兩人都是當代一流的哲學家,彼此相愛逾50年,中間雖有波折,甚至有在外人看來難以消除的隔閡(一個是猶太人,極權主義的深刻剖析者;另一個是納粹追隨者,至少在納粹統治時期對猶太人的態度令人齒冷,更有各人世俗的婚姻狀況的障礙),然而,在歷經戰爭、流亡、天各一方等等事變後,在歲月濾盡性欲、野心、名聲等一切外在因素後,從滿頭金絲到兩鬢霜雪,此情依然,此心依然。盡管他們之間也有猜疑和分歧,但他們畢竟帶著不絕的情和相愛的心,先後走向了另一個世界。真實地、不帶偏見地了解並理解兩位哲人之間的這段感情經歷,對於理解這兩位哲學大師和他們的思想、對於理解人性的復雜都是有益的。
漢娜·阿倫特(1906—1975)是海德格爾最有才華、最有成就也最出名的學生之一。她出生在哥尼斯堡一個典型的、同化了的猶太人家庭。自幼聰明過人,14歲時就對哲學產生了興趣。她讀了同鄉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並很好地掌握了希臘文和拉丁文,17歲時組織了一個學習和閱讀古代文學的圈子。在中學畢業前,她就去柏林聽哲學家與神學家瓜蒂尼(Romano Guardini)的課,並閱讀克爾凱郭爾的著作,正是在那裡她聽說了海德格爾其人。後來她回憶時寫道:“關於海德格爾的傳說非常簡單:思想又有了生命;人們以為已經死了的過去的文化財富,他使之說話,在這過程中證明它們有完全不同於人們多疑地猜想的東西,有一位教師;人們也許能學習思想。”這樣,阿倫特就去了馬堡,海德格爾正在那裡教書。
一到馬堡,阿倫特就以她剪短的發型和時髦的服裝成為眾人注目的物件。最有魅力的是從她雙眸發出的吸引力。她20世紀20年代短時間的朋友本諾·範·維澤(Benno von Wiese)在回憶錄中寫道:“人們的視線一旦潛入她眼底,一定害怕得不再敢上來。”由於她經常穿著優雅的綠衣裳,同學們都稱她為“綠衣人”。牟遜(Heymann Morchen)描述道,當年在食堂裡,只要她一說話,甚至鄰桌的談話也停了下來。人們只是要聽她說話。她總是帶著自信同時帶著羞怯出現。但是,在與著名神學家布爾特曼談她出席他的討論班的條件時,她直截了當地對布爾特曼說:“不能有反猶的評語。”布爾特曼以他沉靜友好的方式向她保證:萬一竟然出現某種反猶的表現,“我們兩人將對付這情況”。德國著名哲學家漢斯·約納斯就是在布爾特曼的討論班上認識阿倫特並和她訂交的。他說大家都感到阿倫特是女性的一種例外。人們在她身上發現“一種強度,一種堅定,一種對於質的敏感,尋求本質的東西,一種沉思,這些給了她某種魔力”。
這樣一個從外表到內心都異常出色的女學生引起了海德格爾的注意。兩個月後,1924年2月初,海德格爾請她去他的辦公室。後來海德格爾常常愉快地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她如何從門口進來,穿著一身雨衣,用帽子低低地遮著臉。和與布爾特曼談話不同,她表現得非常羞怯,嗓音也不聽使喚,只是低低地說“是”和“不”,聲音低得幾乎聽不見。她一瞬間就感到不可抗拒地被這個她所敬佩的人吸引了過去。1924年2月10日,海德格爾給她寫了第一封信。開頭用非常正式的稱呼,“親愛的阿倫特小姐”。他夸獎她靈魂與精神的素質,鼓勵她要堅定不移地忠實於自己。這是一封實事求是、同時充滿感情的信。(可艾丁格卻將它說成是“抒情詩般的贊歌”。)阿倫特顯然被征服了,四天後,海德格爾就在信上稱她“親愛的漢娜”了。這以後事情的發展和任何這類事大同小異。事情必須絕對秘密,不能讓任何人知道,阿倫特接受老師制定的遊戲規則。來往的信息都編了密碼,約定的幽會精確到分秒。開燈關燈,開門關門,開窗關窗這一類自古情人所用的老一套表示機會和危險的標志,哲學家也用。畢竟,他們也是人。用不同常人的標準來對他們的行為加以評判並不公正。
用常人的標準,這種浪漫的師生戀一開始就包含著不幸的因素:海德格爾比阿倫特大17歲,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他娶了一個反猶的、有虛榮心的妻子。她非常看重家庭的名聲,始終疑心重重地注意著丈夫周圍的女學生。她尤其拒絕阿倫特,因為海德格爾公開地表現出偏愛她,也因為她是猶太人。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始終保守秘密是很難的。但阿倫特從未要求海德格爾做什麼決定,雖然一種不踏實的感覺始終在折磨著她。她對他的愛是不顧一切的、獻身的,雖然不能排除崇拜名人的因素和情欲的因素。對海德格爾來說,阿倫特的委身是他的福氣,但他也並不想從中擔起什麼責任。他對阿倫特的情感無疑包含著肉欲的因素,更為自私,然而他的確也欣賞阿倫特過人的才智。最重要的是,他們之間有一種一般情人間所無法有的從感情到思想和心靈的內在了解和溝通。海德格爾在給阿倫特的信中一再向她保證,她比任何人都更了解他。的確是這樣,尤其是在哲學上。正因為如此,盡管有那麼多嚴重的內外障礙,他們的愛情終於維持了下來,並且不僅構成了他們各自人生的一部分,而且也構成了他們思想的原動力。海德格爾真愛阿倫特,至死方休。他不僅將她看作一個理解他的女人,而且也將她視為“存在與時間”的繆斯。他向她承認,沒有她,他不可能寫出《存在與時間》這部傳世之作。但他一刻也沒有認識到,他也可以向她學習。相反,在他眼裡,阿倫特應該是個聽話的學生,應該什麼也不寫。然而,阿倫特還是寫了,雖然有相當的獨創性,但思想的基本源頭是在她的老師那裡,1960年當她的主要著作《人類的境況》德文版出版時,阿倫特給海德格爾寄了一冊樣書,在附信上她寫道:“沒有我在年輕時在你那裡學到的東西,這本著作是不可能出現的。它是直接從馬堡最初的那些日子而來的,從一切方面看幾乎一切都虧你。”這段話雖說有點夸張,但基本上符合事實。正是這樣一種從思想到心靈的溝通,才使他們的感情不致重復大部分這類私情始亂終棄的悲劇。
但是,他們的秘密交往在實際生活中時間越長越難保守秘密,阿倫特逐漸開始感到害怕。終於,一年後,海德格爾提出分手,讓阿倫特去海德堡跟雅斯貝爾斯學習。但這絕不是愛情的結束,而只是空間的分隔。在這期間其實阿倫特也想到過要離開馬堡。畢竟她也要她的自我。然而,她還是不能拋開海德格爾,雖然她不告訴他自己在海德堡的地址,卻暗中希望他能來找她,並找到她。當海德格爾從約納斯那裡得到了她的地址後,他們便又恢復了書信往來,並且在20世紀20年代末還有過幽會。在1929年夏末的一封信中阿倫特“大膽地”提醒海德格爾“我們的愛在延續”。
然而,他們的戀情不久便遇到了深刻的危機,並中斷了十幾年,導致這一切的不是任何社會勢力,而是政治。1933年初,也就是在阿倫特去美國前不久,給海德格爾寫了一封信,信中她問起她聽到的關於他的種種令人不安的消息是否屬實,比如不讓猶太人參加他的討論班,不向猶太同事打招呼,不讓猶太博士生通過博士論文,等等。海德格爾用憤怒的語調回了一封信,從這以後,直到1950年他們才恢復通信,在那封回信中,海德格爾歷數了他對猶太學生的種種幫助,花了許多時間在他們身上,盡管這將影響他自己的工作。猶太學生在危急時總來請他幫助,有人請他為其博士論文說話;還有一個猶太學生送給他一本自己寫的內容廣博的書,他馬上寫了書評;還有猶太學生讓他幫助獲得補助金,他也辦了。平心而論,海德格爾在此信中說的他為猶太學生“效勞”,都屬他的職權範圍。但也正是在這封信中可以看出他自然而然地在德國人中區分猶太人和非猶太人,並且信上的口氣和措辭讓人覺得猶太人是糾纏不休的。但阿倫特聽到的那些事,雖未發生在當時,卻在以後幾個月中發生了。他不再與猶太同事有私人來往,也不再授予他的猶太學生博士學位。即使對他的恩師胡塞爾,他也板起了面孔。而對納粹運動卻情有獨鐘。由於這些劣跡,他在戰後理所當然地受到盟軍的整肅,被剝奪了教學的權利。
而阿倫特作為猶太人,早在希特勒上臺的當年——1933年,為躲避納粹的迫害就移居美國,她的不少朋友和熟人都死於納粹的屠刀下。對於她所尊敬的老師兼她深愛的情人的那些丑行,阿倫特痛心疾首,欲哭無淚。雖然她從未原諒過海德格爾的這類丑事,但她仍然冷靜地將這一切歸結為海德格爾人品的缺陷。戰後她和她在海德堡的老師恢復了通信,很自然的一個話題就是他們共同的朋友海德格爾在剛剛過去的那場歷史風暴中的所作所為。他們認為海德格爾是這樣一個人,比起他的思想激情來,他的道德敏感性簡直沒有生長。雅斯貝爾斯寫道:“人能作為不幹凈的靈魂——對他毫無觸動的不幹凈,也不斷從那裡掙扎出去,而是漫不經心地繼續生活在污穢中,——人能在不誠實中看到最純粹的東西嗎?——這是非常奇怪的,他為了要認識某些今天幾乎無人注意的東西。”而阿倫特的回答是:“您稱為不幹凈的東西,我稱之為意志不堅,但是在這個意義上,他並不是字面意義上說的那樣,也不是確定地有什麼特別的壞。然而他在這種情況下生活在一種深度中,有一種不會讓人輕易忘記的激情。”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