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母親節暖心加碼,點我領取「限時加碼券」
孩子:挑戰(簡體書)
滿額折

孩子:挑戰(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78 元
定價
:NT$ 468 元
優惠價
87407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每一位父母面對自己的孩子時,要贏得的不是挑戰,而是愛和尊重,以及相伴中的彼此成長!《孩子:挑戰》,不僅能帶你一步步跳脫出來反觀自己的育兒方式,也能幫你用科學的心理學知識了解自己的個體情緒和行為,學習永不嫌遲!

已為人父或人母的你,或許早已忘記自己兒時調皮、任性、噘嘴、發脾氣、故意跟父母"作對"、跟兄弟姐妹打架時,心裡在想些什麼了。而今天站在你面前的小孩,他們表達自己心境和情緒的方式,與當年的你一模一樣。

每一代的成長都會碰到這種局面——當事人太懵懂,過來人又太健忘。我們在這個永恒的循環裡一直尋找、追憶和思索。是時候來一步時光穿梭機帶我們回歸遙遠的童年了。只有懂得,才會理解。


作者簡介

作者

魯道夫·德雷克斯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精神病醫生和教育家,

現代實踐派兒童心理學奠基人。他開創性

地將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個體心理學發

展為一系列實踐方法,直接影響了正面管

教、父母效能訓練(P.E.T.)等方法的提出,

在西方教育界具有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譯者

甄穎

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生、香港大學管理心理學研究生,資深美國正面管教導師、美國NASAP和英國ABP會員。《孩子:挑戰》《父母:挑戰》《教師:挑戰》等書籍譯者。首位在美國PD年會講座的中國導師,唯一在香港英文授課的中國導師,正面管教中國家長課堂、學校課堂、講師強化班教材編寫者。


名人/編輯推薦

1. 只有理解,才會懂得。只有懂得,才不會崩潰。為人父母,這本書不能不讀!

2. 一本讓人開悟的書,告訴你如何才能“塑造”一個理想中的孩子

3. 兒童心理學奠基之作,現代實踐派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創作

4. 童書媽媽三川玲作序推薦,朱永新、樊登、脫不花、郝景芳、錢志龍 私家推薦

5. 家庭教育, 如果只讀一本書, 這本書足矣。 如果要讀多本書,這本書應該放在第一個讀……讀完這本書, 對家庭教育、 兒童心理會有一個高屋建鄰的理解(豆瓣網友)

6. 案例給的特別好,想起不少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很多事情恍然大悟。(豆瓣網友)

7. 這本書就是在教我們怎樣學會尊重,其實不僅僅是對小孩,對我們身邊的長輩,愛人都是一樣的!(豆瓣網友)

8. 關於教育孩子方面,有了很多新的想法,也反思平時自己的行為習慣……育兒也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教育了自己。世上本來就沒有叛逆的孩子,有的只是跟不上孩子步伐的父母。

9. 50萬冊紀念版感恩上市


推薦序

童書媽媽三川玲

我經常邀請父母們列出當下孩子最讓他們頭痛的特點,於是我得到第一堆詞:挑剔、愛哭、動不動大發脾氣、打人、撒潑打滾、害羞、拖延、挑食、抱怨、懶惰、撒謊、沉迷遊戲……

我也會邀請同一批父母暢想孩子18歲的時候,你最想孩子擁有的特質,於是我得到第二堆詞:勇敢、體貼、有良好的飲食習慣、熱愛運動、積極、合作、勤奮、奉獻、內心強大……

孩子們從當下令人煩惱的第一堆詞形容的狀態到18歲時讓人向往的第二堆詞形容的狀態,父母在其中要做的事情,就都在《孩子:挑戰》這本書裡。

《孩子:挑戰》誕生於1970年代。

那時候,人類文明社會已經陸陸續續結束了權威時代、威權時代,不再是一些人說的話天生就是對的,另一些人只能服從聽從。“君君”跟“臣臣”可以平等對話,“父父”“子子”地位也是平等的。

事實上,全世界也是從“二戰”以後才開始真正開啟人人平等,連孩子都跟大人一樣平等的時代。所以,我們對於如何跟看上去弱小幼稚實際上也非常弱小幼稚的孩子平等相處的經驗,幾乎是空白的。

《孩子:挑戰》是關於這些經驗的第一本書。

《孩子:挑戰》探索的主題是如何做父母、如何開展家庭教育。每個人做父母都有第一次,擁有多個孩子的父母也常常發現,每個孩子的特點都不一樣,對大孩子很靈的教養方法,再無法套用到小孩子身上。在這個家庭有效的方法,也很難直接套用到另外的家庭。所以,幾乎沒有自然形成的家庭教育專家。

《孩子:挑戰》做了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作者在四十年裡,跟數百個家庭保持聯系,觀察這些家庭的孩子,記錄下父母跟孩子之間的互動,由此得到了關於兒童心理和行為的第一手資料。

我們一提起要平等對待兒童,總有心地善良的人提出要“蹲下來跟兒童說話”,常常會有人說兒童天真無邪,勇敢無畏、天生善良,充滿靈性,說出來的句子都充滿哲思……成年人與之比起來世俗、油膩,貪婪而虛榮。不得不說,這並不是真正平等的態度,這是把兒童美化,甚至神聖化,把成年人丑化、類型化的行為—— 這並不是真正的平等。甚至,我想說這是虛偽的平等,這種虛偽的自欺欺人的“平等濾鏡”,會讓人像睜眼瞎一樣看不見真相。

《孩子:挑戰》的作者德雷克斯和薇姬·索爾茲看孩子的眼睛,跟科學家的望遠鏡、顯微鏡一樣,是廣域、細致而無情的。我很樂意跟你分享幾個有趣的例子。

看看廣域:兩歲的女兒不管媽媽制止多少次,總是故意從嬰兒推車裡伸出腳尖去蹭地面;七歲的兒子不管媽媽叫多少次都口頭答應但久久不下樓來吃早飯;八歲的兒子花粉過敏不停地發出吸鼻子的聲音但就是不去拿紙巾……作者會把這些發生在不同家庭的小事放在一起來總結出規律:孩子們都在通過自己的行為刺激家長發怒,家長的反應則總是在說“不要”“快點”“安靜下來”“停止這樣”……就像揮揮手把蒼蠅趕走但蒼蠅一會兒就回來了。德雷克斯幽默地把這種被孩子惹得惱火又無可奈何的行為叫作“趕蒼蠅”。

看看細致:你知道為什麼父母經常被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折磨得崩潰?如果孩子反復詢問相同的內容,方式也是一遍遍重復,前一個問題還沒有得到答案第二個問題就冒了出來,你就知道孩子是為了問而問,而不是為了學而問,孩子只是喜歡傻乎乎以為自己在滿足孩子寶貴求知欲的父母為自己忙碌的感覺。作者不但指出這是孩子的陷阱,還會神預測孩子們的把戲如果被拆穿,會表現出無辜、生氣、憤怒。幸好作者還會告訴你接下來該怎麼辦。

再看看無情:有時候,你甚至在這本書裡面看見這樣的句子——“卡拉把媽媽訓練得很好……她知道媽媽不想讓她生氣,如果媽媽拒絕她,她就會吊著臉擺出不高興的樣子,讓媽媽難受……如果媽媽做一下記錄,她會驚訝地發現,這樣的‘就這一次’其實有多少!媽媽應該思考一下,卡拉這樣的‘經常勝利’其實暗暗傳出隱約的恐嚇,讓她的要求越來越過分。”

看見孩子“ 訓練” 父母、向父母甩臉子、恐嚇父母……這些冷酷無情的觀察是不是讓你心驚肉跳?

我必須要說,這種廣域的、細致的、冷靜無情的觀察,能夠讓我們接近孩子的真相,這是對孩子真正的尊重。因為我們要學習的跟孩子互動的方法,最後是要真正起效的。而只有基於真相的方法,才會真正讓父母和孩子有所收獲。

我建議讀者用非常開放的、接納一切的心態去看第二章《了解孩子》和第四章《孩子的錯誤目標》,這兩章的內容是關於孩子的真相的。德雷克斯的重要創舉是在第四章指出了孩子不當行為的四種錯誤目標,注意,不是動機,也不是原因,而是目標。這是全書解決方案的事實基礎。

同時我建議大家要實實在在實踐“利用自然結果和合理邏輯後果”“發展對秩序和規律的尊重”“保持規律”“花時間訓練”“贏得合作”這五個章節,讀這些章節需要的時間不多,就算最慢的人兩小時也能做到,但實踐它卻需要時間,而且你肯定不會一帆風順,會有很多疑惑。好消息是,本書其他的所有章節都在談論具體場景下如何辨析如何處理的方法,在正文結束的附錄部分甚至還給了一些練習題和建議答案。

《孩子:挑戰》研究的家庭並不僅僅是模板一樣的普通家庭,它研究獨生子女家庭,也研究多子女家庭,研究父母雙全的家庭,也研究單親家庭,它關注健康正常的普通孩子,還幫助那些有生理缺陷的孩子。它不放過對孩子把戲的戳穿,哪怕她是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它總結的教養原則應用於所有場景,並不會因為單親、殘疾而有所松動。你越看到最後,就會越熱愛這份嚴格。

在談到孩子成長的外部環境時,德雷克斯舉了三個生理有缺陷的孩子的例子:先天沒有右臂的伊迪絲對身體的嚴重缺陷並不屈服,從嬰兒時就學會了用三肢爬行,她用一只胳膊完成雙胞胎妹妹用雙手完成的事情,最後結婚成為出色的家庭主婦;患肌肉萎縮小兒麻痹癥的艾倫在媽媽鼓勵下運動,十六歲成為學校遊泳隊明星;四歲的麥琪有嚴重視覺障礙,但並非全盲,她在可以跟正常人做一切事情的情況下,家人對她非常同情,每個人都為她服務,想盡各種辦法讓她高興,結果麥琪對自己的身體缺陷完全屈服了,她的生活完全依賴他人。

這三個例子可能只有花四十年工夫的德雷克斯才能收集到,但揭示的真相讓我們每個人都動容。原來我們對所有的孩子和父母一視同仁,不抱有同情、愧疚的心理,不提供額外的服務,相信孩子堅強的內在,這才是對孩子赤忱的大愛。

這對於因為單親家庭對孩子抱有歉疚,想盡可能讓孩子高興一點、容易一點的父母,是多麼及時的提醒,也是對他們心靈多麼巨大的解放。

書中舉到一位離婚的母親和兒子發生的權力之爭:兒子想在周三去打球,而媽媽周三固定有聚會,誰也不讓誰。德雷克斯建議媽媽退出衝突,讓兒子自己選擇,最後兒子做出的決定是讓著媽媽:因為“爸爸過世之後,那些朋友對媽媽很重要,不讓她聚會對她很不好”。

我看到這裡的時候熱淚盈眶,我們是想要一個我們盡可能讓他高興、滿足他所有需要的孩子,還是要一個能夠看見媽媽不容易、體諒的孩子?我們是要眼前彌補我們的愧疚抱歉,還是要給孩子一輩子都強大、敞亮、體貼的品格?

我很開心,你打開了這本書。

對於你的孩子來說,因為你讀了這本書,他將擁有:鼓勵他的付出和努力的人,溫和而堅定地幫助他內在成長的人,不會為了眼前方便放棄他的大好前程的人,深深理解他並從內在尊重他的人,接納並且欣賞他本來樣子的人。

你的孩子會擁有越來越厲害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擁有願與之合作並留下的知心朋友,擁有能夠面對生活中所有挑戰和苦難的信念和決心。

他也很可能是個嚴謹的學者、熱情的實踐者、慈悲的奉獻者,因為這本書的作者德雷克斯和他的老師哲學家阿德勒就是這樣的人。


目次

第一章 現代父母的兩難處境

第二章 了解孩子

第三章 鼓勵

第四章 孩子的錯誤目標

第五章 對懲罰與獎賞的誤解·

第六章 利用自然結果和合理邏輯結果

第七章 堅定而非強硬

第八章 對孩子表現出尊重

第九章 發展對秩序和規則的尊重

第十章 發展對他人權利的尊重

第十一章 消除批評和減少錯誤

第十二章 保持規律

第十三章 花時間訓練

第十四章 贏得合作

第十五章 避免給予過度關注

第十六章 避免權力之爭

第十七章 退出衝突

第十八章 用行動,而不是用語言

第十九章 不要“趕蒼蠅”

第二十章 不輕易取悅:有說“不”的勇氣

第二十一章 避免衝動:采取孩子預設以外的行動

第二十二章 避免過度保護

第二十三章 激發獨立

第二十四章 不參與戰爭

第二十五章 不受恐懼的影響

第二十六章 做自己的事

第二十七章 不要可憐

第二十八章 提出合理恰當的要求

第二十九章 有效跟進,前後一致

第三十章 一視同仁

第三十一章 傾聽

第三十二章 注意說話的語氣

第三十三章 放松,從容

第三十四章 減少“壞”習慣

第三十五章 一起享受樂趣

第三十六章 電視挑戰

第三十七章 “和”他們說話,而不是“對”他們說話

第三十八章 家庭會議

附錄 使用新方法


書摘/試閱

普賴斯太太給鄰居奧爾巴尼太太倒了一杯咖啡,然後兩個人坐下來準備聊天。這時,七歲的馬克衝進廚房,五歲的弟弟湯姆緊隨其後。馬克熟練地爬上櫥柜臺面,打開上面一層櫥柜的門。湯姆也爬上來,同樣輕車熟路。

普賴斯太太喊:“下來!我說下來!馬上給我下來!”

“我們要吃棉花糖!”馬克對著媽媽喊回去。

“現在不能吃棉花糖,馬上就到午飯時間了。立刻從上面下來!”

馬克抓了一袋棉花糖,從櫥柜的臺面上跳到地上。湯姆也跳下來,伸手去搶哥哥手裡的棉花糖。倆孩子衝出廚房。普賴斯太太在後面喊:“回來!我說了你們不能吃!”哥兒倆用力摔上紗門,把她的話堵在了裡面。

普賴斯太太對奧爾巴尼太太嘆氣道:“唉,這些孩子!我真的不知道該拿他們怎麼辦?他們根本就是野人,一刻也安靜不下來。”


我們經常不知道該拿孩子怎麼辦。孩子們不分時間地點,常常做出讓大人頭疼甚至討厭的事來。比如去遊樂園,本來是全家都開心的事情,但事實上大部分時候,家人們很難玩得愉快。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場景:疲倦又亢奮的孩子們叫喊著“還要”“再來”,煩躁的家長生氣地說:“不能再玩了!”可是很快又因孩子的尖叫哭鬧而妥協。爸爸們煩惱又無奈地掏出錢包,花掉他們原本沒打算花的錢。在這樣的公共場合,打孩子屁股也屢見不鮮。最後常常以媽媽們拖著掙扎反抗的孩子們回家這樣的情形收場。回到家,家長們還會抱怨:“早知道不該帶你出去玩!”

孩子們在餐廳裡的表現也常常讓人抓狂。他們在椅子上坐不住,動個不停,或者不顧旁人大聲喧嘩,在餐廳裡跑來跑去。還有很多孩子非要哄著勸著喂食,才肯吃飯。

在超市,孩子們經常玩旋轉門和護欄,在過道上亂跑,要買這個要買那個,得不到時就發脾氣,或大哭大鬧。

在類似的公共場合,我們經常看到行為不良的孩子在生氣、發脾氣、尖叫,而一旁的家長疲憊不已,束手無策,氣憤暴躁。

而在家裡,很多孩子表現得不配合,不願意承擔做家務的責任。他們常常大聲吵鬧,不管不顧,不守規矩,沒有禮貌。他們的行為經常顯得對家長和其他長輩不夠尊重。他們一再跟家長對抗,而家長卻無計可施。

不聽話的孩子讓我們不知如何是好。我們試著用各種方式安撫他們,比如乞求、命令、哄騙、處罰及賄賂,目的只是想讓孩子們守規矩。一位奶奶沮喪地說:“現在的孩子真不聽話!”孩子們無禮、違抗的行為普遍到家長們都習以為常了:

“小孩子就是這樣的。”

學校裡,許多孩子不願意承擔學習的責任。老師們要求父母親操心孩子的作業,卻又無法告訴家長們怎麼做才不用打屁股或說教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完成作業。

還有“問題孩子”,關於這個話題的新聞報道越來越多,這類孩子的犯罪年齡也越來越小。法庭要求家長們不要讓孩子晚上在外遊蕩,卻沒有指導具體怎麼做。全美範圍內,關於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報告也越來越多,可沒有人能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

越來越多的家長在育兒的過程中感覺到沮喪和煩躁。家長們都希望培養出快樂和自律的孩子。而事實上,孩子們卻常常感到不滿、無聊、低落,並表現出傲慢或者以自我為中心。兒科醫生和精神科醫生的研究表明,精神嚴重失常孩子的數量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為了改善這種局面,許多家長參加兒童研究的課程,參加家長小組討論,聽P.T.A(家長教師協會)舉辦的演講,閱讀大量書籍、指導手冊和報紙文章。然而很少有人真正意識到家長教育的重要性。家長們好像喪失了教育孩子的能力,而老一輩家長似乎不用人教他們怎麼養孩子。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過去有一套社會公認的教養孩子的規範體系,每個家長只要遵循社會標準就可以了。到了當代,我們卻需要發展大規模的家長教育,為什麼會這樣呢?

很多人說,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成人缺乏安全感,情緒不穩定,思想不成熟,不是孩子的好榜樣;社會缺乏道德規範或健康的價值觀,或者沒有宗教信仰。確實,現在的道德觀念發生了改變,但當代社會中,人們對危害社會的事件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說明現在的社會道德標準不但沒有下降,反而遠超以前。而說到安全感,每個時期都有讓人感到不安或壓抑的事件,不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濟恐慌,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或是原子彈爆炸、氫彈爆炸等。我們還聽到許多人說“現在的年輕父母和孩子都不夠成熟”。成熟,是個含混的詞,通常指的是“不幼稚”。用“不成熟”形容一個人時,也就暗示著“幼稚、孩子氣”是缺陷。借著“有禮貌”和“適應社會”之名,我們似乎更願意人們顯得世故,而不是流露真實感受。實際上,“成熟”指的是心智得到完全成長,潛力得到充分發展。只有少數人能認知體會這種快樂。完美的成熟,需要用一生來完成。怎麼能用“成熟”來要求孩子或是年輕人呢?

還有,“成人從來沒有做過孩子的好榜樣”。在過去的年代,孩子不可以做大人做的事。大人常說“照我說的去做”,而不是“照我做的去做”。在宗教領域,擔任神職人員的家長及有虔誠宗教信仰的家長,和他們信仰無神論的鄰居一樣,在管教孩子方面遇到各種挑戰。教堂的主日學校裡,經常因為有孩子不聽老師的話,課堂變得混亂。每個主日學校的老師都能證明,普通學校存在的問題,主日學校也存在,有時候還更嚴重。問題的癥結隱藏得很深,這些事實表明,我們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孩子。傳統方法已不適用於今日,而我們還沒學會新方法。

在養育孩子方面,每種社會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都逐漸衍生出相對明晰的社會規範。因此,對早期社會進行研究比較,是了解現今社會育兒規範的絕佳方式。不同族群有不同的傳統文化、不同的教養方式,其成員也相應發展出特有的行為規範、性格特征,以及遇到困難和挑戰時的應對方式和習慣。長期發展下來,族群中的男性、女性和孩子都很清楚他人對自己的期望是什麼。每個人的行為模式都建立在長期發展出來的文化傳統之上。

雖然西方文化比上古社會復雜得多,但教養孩子仍然具有很多傳統規範。有些傳統,比如,孩子只能聽從,不能表達自己,是許多家庭遵循的原則。所有孩子的行為規範都很統一。

然而,隨著民主理念的提升、人際關係的改變,這樣的育兒文化受到了很大影響。從帝制農奴時代,到大憲章簽署、法國大革命、美國內戰,再到今天,人們逐漸明白了:人生而平等。這種平等,不僅僅是法律意義上的平等,更是日常生活中看得到摸得著的相互尊重、平等對待。這個發展變化,暗示了民主並不只是一個政治理想,它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改變日新月異,但一部分人沒有意識到改變背後的內涵,這就是民主帶來了影響並改變了我們的社會氛圍,使得養育孩子的傳統方法落伍或失效。我們已經脫離了獨裁專制的社會,在人人具有平等意識的社會裡,我們不能控制和命令別人。平等,就是每個人都有為自己做決定的權利。在獨裁社會裡,統治者是主宰,有權力讓人屈服。例如,不論一位父親的社會地位怎樣,在他自己家裡,他統治著所有家庭成員,包括他的妻子,這個情況在現代社會基本已經消失。女性宣告:我們與男性平等,這使得丈夫失去了對妻子的統治權,父母親也失去了對孩子的統治權。這是社會劇變的開始,這個變化,人們都能感受得到,卻不甚了解。與此同時,社會體系的其他領域也受到了影響,例如,雇主協會和工人協會的關係愈來愈趨於平等。民主理念擴大最為顯著的領域,是廢除對黑人的種族差別待遇,這成為當時極為迫切的社會問題。這個重大的社會結構變化,比女性平等和子女爭取平等的變化,更容易迅速被察覺。

成人通常對孩子與自己平等的觀念感到很深的不安,於是他們斷然否定這個可能:“真可笑,我比我的孩子懂得多,他怎麼可能跟我相等?”當然不是相等,不是在知識、經驗或技巧方面的相等,即便成人相互之間也沒有在這些方面的相等。平等,並不是相同一致!平等,是雖然每個人都有能力和性格上的差異,卻有權利享受同樣的尊重。而傳統文化認為成人優於孩子,人的社會等級由出身、財富、性別、膚色、年紀或智能決定。

另一個讓成人覺得必須主導孩子的原因可能是,我們大概對自己的價值感不明確,甚至深深認為自己的理想沒有達成,便與弱小的孩子來進行比較,通常,比較的結果讓成人愉快,認為這樣可以在心理上提升自己的重要性。然而,這是個錯誤的幻覺。事實上,孩子往往比我們有能力,很多時候孩子的聰明才智勝過我們。

我們對平等的意識和理解還不深刻,但民主的理念已經在我們的文化中逐漸蔓延開來。孩子對這種社會變化趨勢非常敏感。他們很快就感受到他們能夠和大人一樣享有平等的權利,他們和成人平等,那麼他們就不會再容忍成人對他們的獨裁、支配、讓他們屈服的做法。與此同時,家長也能感受到孩子想要平等的關係和不再順從家長的命令。

這種由“獨裁的階級社會”到“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的改變,早已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認可和肯定,教育學家們也由衷地希望社會環境更加民主。然而,民主只是理念,怎樣在實際生活中操作和應用呢?大多數人都很困惑。結果是我們往往將放縱當成了自由,將混亂當成了民主。很多人認為:民主就是為所欲為。不,為所欲為是放縱,不是民主。如果一個家庭中,每個人都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那每個人都是家裡的“霸王”,家庭生活就會亂作一團。如果每個人都為所欲為,那就會出現很多矛盾衝突,這對人際關係有弊無利,還會使矛盾惡化,形成惡性循環。在這樣的環境裡,人們會覺得壓力很大負擔很重,容易緊張、憤怒、煩躁和暴怒,生活呈現出的將是非常糟糕的消極的一面。雖然民主中包含自由,但這樣的環境裡,多數人根本無法享受自由,也沒有享受自由的可能。為了讓每個人都能夠擁有和享受自由,我們需要規則,規則會產生限制和責任。

自由中也包含責任。例如,我享有開車的自由,但是假如我認為我可以在路上逆行,那麼這個“自由”肯定會很快結束。這個“開車的自由”,包含了願意遵守交通安全法規的限制。我們只能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擁有自由,這個規則不是獨裁者或者權威機構為自身利益而設的,而是為了維護社會整體利益,每個個體都應當遵循。

當今一個普遍現象,是家長給予孩子無限自由,結果孩子成了“小霸王”,父母成了孩子的仆人。孩子享受所有的自由和權利,而家長則承擔所有的責任和義務。這根本不是民主。父母這樣做,就會承擔給孩子過分自由的可怕後果:

他們要替孩子掩飾,替孩子承受懲罰,容忍孩子無禮,對孩子的要求不斷妥協,喪失了作為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力。而對孩子來說,雖然不明白原因是什麼,但能感受到生活沒有限制,沒有任何約束,沒有規則引導。他們更加為所欲為,不去了解、學習、適應集體和社會生活的限制和規則。這樣的狀態,會妨礙孩子對集體生活和伙伴發展表現出應有的興趣,讓孩子覺得混亂和不適,問題和挑戰增多。清晰和明確的界限,能給人安全感,讓人清楚自己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和職責。否則,人們將感到無所適從。即使孩子不斷努力,想要“找尋自我”,找到自己的價值,卻沒有方向。我們經常見到很多孩子,他們可以為所欲為,可以目中無人,卻很不快樂。這就是原因。自由必然與規則相伴,沒有規則,就不會有自由。

要幫助我們的孩子發展出人生成功所要具備的性格和能力,應該改變已經過時的強權方式,建立基於自由與規範責任的新方式和秩序。不能再強迫孩子絕對順從,而應該用激發和鼓勵的方式,讓孩子主動遵循應有的規則。我們需要用新育兒方式替代過時的傳統方式。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將介紹一些方式和理念,這些源自我們在親子關係領域的多年研究。我們的家庭輔導中心就像一個“人際關係實驗室”,可以檢驗新方法的效果,在最開始的時候,就讓每個人清楚“平等的家庭關係”這個基本原則,並使之成為家庭成員的牢固習慣,這就需要花很長一段時間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某個獨裁的國家或地區受到民主思潮影響後,原本行為舉止受到傳統約束、行為規矩的孩子,就會出現行為嚴重不良的情況,美國就發生過這樣的普遍現象,這使得父母和老師都感到苦惱。)但不經過這個初始步驟,家長面臨的挑戰,以及無效的親子關係,就永遠沒有機會得到解決和糾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0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