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古中醫醫算史:傷寒方術‧前傳(全二冊)(簡體書)
滿額折

古中醫醫算史:傷寒方術‧前傳(全二冊)(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228 元
定  價:NT$ 1368 元
優惠價:871190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3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商品簡介

本書從古代天文歷法知識入手,在大量搜集民間古籍和傳說的基礎上,詳細介紹古中醫象術內容,揭示古中醫源流,深度展現古中醫魅力,對大量中醫愛好者有較大吸引力。

作者簡介

路輝,解放軍總醫院附屬醫院副主任醫師,對古中醫有深入的研究。主持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三項省級基金課題,發表SCI文章一篇。

名人/編輯推薦

品讀《古中醫醫算史·傷寒方術·前傳》有感

 

 

 

導讀

世人多知中醫之效,但莫明中醫之理,現代醫學掌權者動輒以經驗醫學名之。按理,隨著時間推移,經驗應該越來越豐富,療效也應該越來越好,而中醫臨床現實卻並非如此。再者,傷寒經方之效,業界盡知,其歷經千年,在現代社會適應範疇越來越廣,絕非經驗二字所能解釋。究其源,不過先賢重大道,後人好小術。大道有數,萬古不變,明之即可執簡御繁,綱舉目張。此數源自天文,非憑空臆測,河洛八卦為數之起源,醫道之數精華部分皆在《內經》運氣九篇,仲景悟之,參合他典以著《傷寒》。本書緣起,正在於此……

 

書評上:

我是路輝先生古中醫系列大作之《古中醫醫算史·傷寒方術·前傳》的責任編輯朱江,成中醫出身,學術淺薄,歲月虛度,觍顏混跡於中醫藥出版社,工作數年,閱稿如山,但此書為目前職業生涯之僅見,掩卷沉思,唯嘆相見恨晚。

此書洋洋灑灑百萬字,直指中醫源頭,歷數當下時弊,秉承先賢心法,啟悟杏林後學;尤其可貴的是資料翔實,官方民間,搜羅博極,言不虛發,論不妄立,再窮多年心血,方有今日之書。

 

簡單來說,此書回答了三個根本問題:

中醫從何而來?緣何而立?向何而行?

下筆百萬,不離此旨。

 

此書有一定難度,沒有一定的基礎難以理解。但是,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眼界和格局決定人*終能達到的高度,人如此,學問亦如此。即使一時難解,但把這本書當成“推窗見月之手”“深入寶山之路”,倒也不無裨益。

此書既名“前傳”,那就還有“正片”在後,嚴格來說,這是一本“從源流開始教你學中醫”的書,看似拖沓,其實不然。

 

因為,欲明前途,須知來路;不謀萬世,難謀一時。

 

如果你只想在中醫這座大樓裡做一個普通的泥瓦匠,處理一下常見病,那麼不這本書,跟師抄方幾年足夠,但如果你想深入杏林,學會如何設計、建造這座大樓,那麼這本書*值得一讀,這個書評或也值得一看,其後的“正片”——《傷寒方術》更值得期待。

這本書之所以洋洋百萬言,是因為需要大量典籍作為支撐,為中醫的來去之路撥云見月,令中醫學子不再彷徨,更由於每個人領悟的契機不同,加之中醫界成見已深,所以只能地毯式轟炸,正本清源,務必巨細無遺。

此書目錄僅分卷篇兩級,以八卦五行、北斗幹支分列,乾坤兩卷開路,述中醫源流;《坎卷》厚重,其中分篇皆以幹支命名,為全書數術之重心;《離卷》及以後部分列述少數民族及外國醫算,異曲同工,權作參考。

書名中的“醫算”“方術”“前傳”,是此書之關鍵。此書*的價值,就在於其強調中醫“數術”,而非其他學術書籍所關注的“老中醫經驗”。

無算法,難合萬變,憑經驗,難傳後世,故而“醫算、方術”正是中醫傳揚興衰之命脈。只不過,此道久衰,故而世人多以為偽,但在中醫的歷史上,數術的光芒從未隱沒,所以作者搜集了海量古籍,只為證明此點。

信心立而前路明,不讀“前傳”,不知來路,信心不堅,輾轉徘徊,怎行千裡?

由於作者著此書,批閱數載,搜集廣泛,對歷史上重要的中醫典籍、人物、理論,已經篩選了一次,分門別類,剖析互校,中醫之根本,基本都在書裡了。所以,讀這本書,先不要陷於細節,可以先看看我的書評,泛讀此書,明其脈絡,在此基礎上,循機而行,找準*適合自己學習的路徑,然後再節選精讀此書,或者循此而精讀其他與自己*投緣的典籍,如此,必收事半功倍之效,他日成就當可期矣。

大凡成事,必要把握機緣,佛祖說法,相機而行,法無定法,弟子成就無數,悟道方式卻各有不同。慧能大師目不識丁,卻能聞金剛經而開悟,作者本人領悟古中醫學,也是幸會了幾本觸機投緣的書,所以,要在這本書中去尋找你的“契機”,而不是死記硬背。只要明路前行,持之以恒,必有所成。

 

此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普通中醫治的是人,而作者,治的是中醫。別看當今中醫表面風光,學子眾多,但大師漸泯,雜說紛紜,文獻殘缺,敝帚自珍。

開元盛世,隱孕安史之劫。

 

雖然,在當下中國,以*為代表的國家高層明確表態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但是,反對中醫藥的聲音一直就沒有停息,而反對中醫者,*的質疑是中醫的“科學性”。

平心而論,在下早年也曾懷疑過中醫的科學性。根本原因在於:

*,缺乏基礎數學公式,臨床經驗為主,老人掌權。

第二,療效逐代倒退,與現代科學正好相反。

第三,缺乏反復可驗證性,流派林立,各執一詞。

 

除此以外,中醫還有很多“缺點”——但“*的問題”在於,他能治病,而且有時能“立起沉疴,效如桴鼓”。僅此一條,就可作為中醫是否“偽科學”的爭論焦點,否則,早就蓋棺定論了,夫復何言?

其實,正是由於中醫起源一些核心元素的丟失,才造成今日中醫界憑主觀經驗主導之局面,所以世人皆尊“老中醫”,而現代著名科學家大多數是中青年人。這是因為現代科學有明確的起源史、方法論、公式、實驗數據、公開文獻,後來者知道為何而學?從何而學?如何而學?而初學中醫者,要麼一頭霧水,要麼痛斥“偽科”,徘徊數年甚至數十年,未得其門而入者,多如牛毛。

有鑒於此,在本書開篇《乾卷·神傳》裡,作者對中醫起源做了提綱挈領的描述,明確指出中醫的發展(退化)軌跡:

天毉→巫毉→方仙毉→丹毉→道毉→走方毉→儒醫→傳統中醫→國醫→現代中醫。

 

退化軌跡觸目驚心,但是反過來看,升值潛力也非常大。

易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退化之路反道而行就是升華之路。

 

 

岐黃之術起源很簡單,並非源自“群眾智能”,而是創自遠古一些智能超群的人,他們創建了一個文化高峰(後來衰落,原因不明),雖然僅局限於一小部分人,這些人留下的“財富”還有很多,甚至到春秋戰國,諸子蜂起與其亦有淵源,而中醫,不過建木一枝。

就如現代物理,看似紛繁,其實真正奠基者也就寥寥數人而已。

不同的是,物理的核心算法公開流傳下來了,歷代總有一些天才能夠繼往開來,所以後世的物理學越來越發達。

但中醫的數術精華屬於隱傳狀態,且先賢立法太高,後世粗知者多,精通者少,所以世面廣泛流傳的多是易學易用的臨床經驗,故而後世方藥越來越多,醫書也越寫越多(對《傷寒論》的注解不下千家),而療效嘛,就越來越“隨機”。

其實,任何一門現代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會結晶出一些核心算法,這是純粹客觀的規律,萬年不變,否則,就不能成其為一門“科學”。

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偉大的科學家法拉第積累了數十年的實驗數據和經驗公式,卻被麥克斯韋僅用四個電磁方程就完全概括,這才使人類跨入電氣時代,也才有了後來互聯網的硬件基礎。否則,人類還沉迷在愛迪生忽閃忽閃的燈泡下,擺弄著他的各種小電器發明,但要想邁入信息時代,純屬癡人說夢。

這就是現代科技史上“經驗”和“算法”天壤之別*好的證明。其實,所謂經驗,不過是算法不明之前不得已而為之。雖不可棄,亦不可泥。

 

星移斗轉,去聖已遠,現代中醫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種哲學或藝術,十醫十方,個性無比,藥雜而效緩,論多而理昧。經方治病之“效如桴鼓”,漸能令人“欣喜若狂”,不知以後會否成為“傳說”,甚至“偽科”。但在以前,並不是這樣。

講到過去的中醫,就不能不講《傷寒論》的各家注解,而講注解,就不能繞開成無己這座高山。這個學術界公推的注解傷寒大家,其學術精髓是什麼呢?在本書《戊子篇·注解傷寒論》中作者給出了詳細的解釋。

 

 

 

 

上面這幾幅圖在成氏注解傷寒論中被視之為精華,放在全書開頭,而在現代中醫學教材裡卻被棄之如糟粕,直接刪掉。這是因為他們忘了仲景在《傷寒論·序》裡所說的“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甚至連《平脈法》這種脈診總綱也沒了,視斗歷運氣更是荒唐之言;一上來就是“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種對具體症狀的著重描述,美其名曰“主證”,而臨床則講究方證對應。

誠然,這種學法可以速成,在入門之時,也很重要,其可在較短的時間內讓人掌握一些常見病的治療方法,幫助初學者建立對中醫的信心,並可避免諸家注解之混亂,是一種方便法門,但憑此雖可盡快“登堂”,卻難以“入室”。因為“三尺之基,難立百丈高樓”,理論功底不深厚,追求速成,流於表象,很快就會碰到學術天花板,後期積年累月也難以寸進。從整個中醫發展史看來,千年已過,我們進步了多少?

人如此,國亦如此。沒有建國初期艱苦奮斗打下的工業基礎,哪有中國近年的飛速發展?而某鄰國,整日叫囂追這個趕那個,卻造船船沉,建橋橋跨,連*基本的工業和公共衛生設施都沒普及,雖有軟件業一枝獨秀,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我們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仲景之所以被尊為醫聖,無他,立六經辨證,越千年而療效非凡,而六經的本質自古撲朔迷離,這也就是後世注解傷寒者不下千家的原因。而那些汗牛充棟的“老中醫經驗集”,記得的人們還有多少呢?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雖然中醫流派林立,各執一詞,但在沒有電子傳媒和職稱文憑的古代、人口流動也很小的熟人社會,醫者全靠療效口碑安身立命,流傳悠久的各派都不是純靠吹出來的。

他們的理論各異,但療效皆真,這就是關鍵所在。換句話說,在不同的時空,適宜的理論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天地之間有一種變化——導致杏林諸子,應運而生。而這,就是本書要點——五運六氣,散見全書各篇,為醫算之根本脈絡。

擬之於今,*通俗易懂的比喻就是“手機操作系統和應用APP的關係”。天地之間的“操作系統”在周期性變換,所以中醫治病的“APP”也得隨之而變,仲景懂了,金元四大家懂了,溫病諸家也懂了,所以法異而效同。不明此理,泥古不化,就如書中辛未、癸未、庚申、子甲諸篇中所載“聖散子方”,時而救人無數,時而殺人如麻。

 

聯繫天地操作系統中醫治病APP”之間的紐帶就是數術。

 

在《內經》中,開篇即講“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只不過,上心的有幾人?本書關鍵詞一為“醫算”,一為“傷寒方術”,其實從中已可窺出六經本質有一定數術規律,而談數術,則不離五運六氣。

經者,徑路也,經緯也,經典也。人生天地之間,不離天地氣化,天地有五運六氣之數,正常則為六氣,失常則為六淫,六淫害人如敵國入侵,七情擾人如內奸引路,必循路徑(六經),必奪關隘(穴位)。故而才有《傷寒論》“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溫熱論》“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

入侵循六經,御寇亦循六經。故而把握六經陰陽之變,即可經緯人身這個小天地,從而應變於無窮(此為針對外感內傷雜病而言,接骨續筋、美容整形等外科技術不在此例),所以《傷寒論》才成為經典,此不為經典,何為經典?

六經為綱,綱舉而目張,但症狀表象往往凌亂紛繁,難以把握。現代醫學確診的疾病不下數萬種,而且還在不斷增長,藥物亦然,長此以往,人類醫學必將走進死胡同。

這就如波浪無序,但潮信有時;風云變幻,而四季不移。正如《內經》所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外有五運六氣之變,內有六經陰陽之變,明其象數,了然於心,再明藥性,所開方藥即可推算而得,不用完全依賴臨床經驗(當然也並非完全排斥經驗),真能如此,中醫未必老人掌權。不過,象數之爭,由來已久,因為數術難傳,象術難定,中醫界的思想也一度混亂,雖然憑借經驗,做到方證對應,臨床療效總有一些(方證對應,雖非究竟,也非易事)。

中醫之象,諸書著述甚多,故而此書不贅言,其重在於數術,而我在這裡,之所以提到象數,是因為《內經》中除了“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之外,還有一句話,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看似相互矛盾的兩句話,正是中醫臨證之精髓。

其義也不難,因為無論偏執象數兩端,還是忽視理論或實踐,皆不可取,只有法於陰陽之象,和於數術之算,象數合參,天地人互證,望聞問切算五術合參,才是古中醫醫算學的科學邏輯。(詳見《辰戊篇·五運六氣遺珠》)

佛家苦樂兩邊不執,儒家行於中庸之道,皆是此理。

 

 

書評下:

展開來說——

五運六氣,是中醫醫算的核心所在,簡言之,是描述天地氣機周期性變化的數術工具,在本書開始的《丁卯篇·天元玉冊》《戊辰篇·五運六氣》裡,作者對天象運氣之學作了介紹,而在《內經》中,花了整整九篇大論討論這個問題,並且明確指出“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而要明“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能靠經驗,只能靠數術。因為五運六氣是一個博大精深的體系,涉及的時空遠遠超過普通人的生命範圍,只能通過計算而得。

運氣周期可大可小,追之無盡,推之無窮,普通使用的是年月尺度的周期,在數甲子以內推幹支,也有研究逐日周期的著作(詳見《己丑篇·傷寒鈐法》),而在《辛未篇·三元九運》《壬申篇·六氣大司天》裡,作者在宇宙尺度向大家展示了基本單位包括“元、會、運、世、年、月、日、時”的巨大運氣周期,而一元是129600年。試問若憑經驗,誰有如此高壽?如此記憶?

 

經驗不行,但是數術可以

 

自開天辟地以來,天地運行就遵循著一定的規律,此即天道,不以堯存,不為桀亡,以萬物為芻狗,無情卻有常。一旦洞悉天機,無論身在何時何地,都可以上下無窮追溯,前知並非不可能。正所謂“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在本書《辛未篇·三元九運》裡有一個“《甲子會紀》中所載八十甲子運氣流年表”,記述了從黃帝時期直到公元2103年的整個運氣規律,整整80個甲子,跨越4800年。相比普通逐年運氣規律而言,此為“元會運世”時間級別的運氣大司天,以60年為一元,其中司天在泉各掌30年,華佗扁鵲、仲景叔和、金元八家、天士孟英,中醫諸子悉入其中。通過此表,就可看出為何中醫各派皆有興衰,經方時方各有浮沉。

天地運氣雖有周期性的數術規律,但是五運六氣有常有變,有至而未至,有太過不及,有勝復之異,有升降失常、剛柔失守之變,運氣學說難在其“變”。基於運氣理論指導下的臨床實踐,不可機械推算,應綜合氣候、物候等多因子,動態分析。

通俗一點,運氣規律主要說的是時間規律,是大規律,但“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在同樣的時間、不同的空間,還有很多其他較小的因素影響著物候氣機,而且我們的計算也總會有誤差,只能無限逼近而永遠達不到完全精確。不過,在明了運氣大數的基礎上,再通過仔細觀察當地氣候、物候,就能非常準確地得出運氣變遷情況。

此即《內經》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

但桃花年年盛開,不明數術,只觀桃花,幾人知道運氣流年?

這就像洲際導彈的精確制導,沒有精妙的算法,導彈無法越過萬裡抵達目標附近,但在*後階段的制導,再好的算法也比不上一名士兵在目標附近運用激光指示儀。

所以,就如前文所說,要法於陰陽之象,和於數術之算,象數合參,天地人互證,望聞問切算五術合參。

書中《甲寅篇·傷寒溫疫條辨》所載蒲輔周老先生利用運氣之變治療北京乙腦流行就是經典案例,龍砂流派學術繼承人顧植山先生利用五運六氣理論準確預測“非典”結束日期,為國家防疫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也是明證。

 

天道常變,唯易不易,所以對於泥古不化者,救人之方亦可為殺人之劍。正如書中所載,《世補齋醫書》作者陸懋修之曾祖王樸莊,精於運氣,他認為,歷史上的聖散子方有時活人無數,有時殺人無數,是由於所值“大氣”不同,並說:“坡公聖散子方,盛稱功效,龐安時著總病論,列入寒疫之下。王肯堂以活字板印二百部,而序中言後人用此者,殺人如麻,若有憾於安常者。”

在歷史上,瘟疫學、溫病學史上也是不斷出現用藥自成一家的名醫,如龐安時以聖散子方治疫,李東垣以普濟消毒飲治疫,吳又可之達原飲治疫,楊栗山之升降散治疫,葉天士之甘露消毒丹治疫,當其時均濟人無數,而彼此之用藥卻相去甚遠。並且,這些名家幾乎都是在群醫泥用前人之方而臨床效果不好時,根據運氣變異而創出新方,應該說,無論哪一位都是當之無愧之名醫,運氣之差異使然而已。(詳見《子甲篇·時疫溫病氣運徵驗論》)

西醫對付瘟疫,無外研發新的藥物,但是,病毒是活的,隨時在變,大家爭相研究殺毒新藥,可曾想過為何在某些年份某些病毒會如此肆虐?難道其他時間這些病毒就不存在嗎?

當然不是!就如一年四季,一日晨昏,人氣皆有盛衰,在無盡的流年運氣裡,各種病毒、細菌,也是眾生,也逃不脫這條天規,彼長我消至極之時,就是疫病之年。

氣有正邪,就如人心有善惡,不可盡滅,但是人心如草,隨風而偃,聖人治世,不執於殺盡惡人,只在移風易俗上做文章,則惡隱而善顯,自然國泰民安。大醫治病,亦如此。

對於諸家運氣流年方藥特色及對比,作者在《壬申篇·六氣大司天》裡有細述,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先睹為快,不必嚴格按目錄讀書。

 

由此,也可看出仲景經方之高妙,其余諸家大多名於一時一地,而仲景之術卻能歷千年而不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時空跨度如此之大,其竅何在?

這就要談到仲景先師寫作傷寒論的過程了。在《傷寒論·序》裡,仲景自己說道:“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從中可以看出,《內經》是仲景撰著傷寒之*參考書,其次為《難經》,畢竟先立法,再論病,次言方藥,是著書正道。不過,《胎臚藥錄》為何書,已無從考證。所以,仲景之方是自創還是延用也難以確證。

不過,本書之《庚午篇·湯液經法》對此問題作了詳述。《湯液經法》據傳源自商湯聖相伊尹,原書已佚,但是通過陶弘景所著《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可窺其部分原貌,因《法要》藏於敦煌藏經閣中,未經過流傳,校正,因此較好地保存了其原貌。其中所載60首方劑有23首見於《傷寒雜病論》,而據傳伊尹《湯液經法》載方共360首,以應本草之數。照此比例推算,《湯液經法》與《傷寒雜病論》之關係匪淺。

在《法要》裡,有一幅圖很重要,這幅圖呈五邊形,每個邊代表五行之一行,都由“體”-“用”-“化”三味組成。體味,就像倉庫、源泉,功用偏陰,陰者藏精起亟者也;用味,是外在變化,功用偏陽,陽在外,陰之使也;化味,為衝和之氣,陰陽相交而變化生也。陽進為補,陰退為瀉,疾病分別按照順逆時針方向傳變。其理論淵源是《素問·玉機真臟論》“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

 

 

舉例來說,肝陰虛,陰虛則火旺,形成“木火刑金”之局,傳變至肺;柴胡傷肝陰,20世紀八九十年代轟動一時的日本小柴胡湯久服導致肺纖維化事件,也證實了這一規律。從湯液經圖中,我們可以看出五行傳變的基本規律,即:陽實傳我生,陰實傳生我,陽虛傳我克,陰虛傳克我。

此乃五行中復有五行,形成五行互含之局。陶弘景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氣,化生五味,五味之變,不可勝數。今者約列二十五種,以明五行互含之跡,以明五味變化之用。”再將幾種具代表性的中藥按五行屬性分列,即成下圖:

 

先賢立法,後學當舉一反三,以此推演,則360種本草,盡在數中矣,隨病組方,可應萬變。

值得一提的是烏梅丸,這個看起來一派雜糅,貌似時方但應用廣泛的經方。事實上,厥陰病烏梅丸的五味主要熱藥,正是二十五味精華藥之木辛味之金木水火土,即桂枝、川椒、幹姜、細辛、附子,完全符合厥陰肝病之辛補、烏梅之酸瀉、佐以甘苦之連參歸的經方法則。

想對傷寒方藥數術規律源流有快速了解的讀者,可以首先關注《庚午篇·湯液經法》和《戊寅篇·傷寒雜病論》,以及《戊子篇·注解傷寒論》。

欲學傷寒論,首要在於選取善本。世傳仲景著傷寒,數易其稿,凡十三次,除了成無己注本被公認為善本之外,近代問世的《桂林古本傷寒論》也值得一提,因其極有可能是仲景第十二稿。雖然,歷經千年,其真實性難以考證,但此書以五運六氣為理論框架立論,整本書圓融無礙,方藥暗合湯液之法,論理明合運氣之道,發仲景以來所有後學未發之論,論仲景以來所有後學未盡之理,水平遠遠高於今人所著,退一萬步講,不管是否仲景所著,也值得精研。而且,我們關注的是中醫,不是考古。

 

《巳己篇·導引吐納》是比較特殊的一篇,其他部分是在傳授醫人之道,而這部分則重在講述煉己之法。

中醫創自先賢,艱深難明,故而逐代倒退,要想學好中醫,除了明路知法以外,對自身的修煉也要加強。就像越高級的軟件對硬件的要求也越高,內存不夠、主頻太低,長期開機勉力為之,不僅學業難以長進,反有燒機之虞,尤其是學習相對比較深奧的醫算內容之時。當然,修煉這條路本身就是荊棘遍布,不遇名師莫強求。不過,簡單的導引吐納易學易用,只要持之以恒,自然陰陽調和,氣血平順,腦竅清靈,學習起來自然事半功倍。流傳千年的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都是其中翹楚。至於書中所述各門修煉之法,都來自經典古籍,皆是珍貴史料,可以留待日後權作參考。

 

《離卷》及以後部分涉及少數民族及外國醫算,搜集資料極其不易,皆是作者多年心血。雖然各民族語言各異,所述繁雜,但有趣的是,其中關於醫算的內容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令人感覺似乎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人群,卻說著本質同樣的事情。比如關於大洪水的傳說,漢族有,少數民族有,《聖經》也有,真的是所有人都在不約而同地編故事嗎?人類遠古文明之經歷,未必簡單。關於這點,不是本書重點,不做深入討論。

自古學習,一門深入,融匯百家,可以大成,《離卷》及以後的內容對拓寬視野,日後進一步加深醫算造詣有很大的幫助,雖為參考,亦不可輕之。

 

博極醫源,永在半途。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卷一·論大醫習業*》中對大醫的要求是“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範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至於五行休王,七天文,並須探賾……”不知諸君讀到此處,有否壓力?

 

 

前文約略八九千字,概述此書大絡,可為路引,但精微之處,難以具陳,只能留待諸君細品。醫算內容,為中醫至深之處,其實,天下萬物,不出河圖洛書、八卦五行,有數皆可算,醫算不過數術分支而已。在古時,要想出將入相,須學子學九式,能通達之人方有經天緯地之才,絕非八股腐儒可比,而不為良相,則為良醫,故而杏林自古藏龍臥虎,為守護華夏立不世之功。可嘆去聖日遠,人心輕浮,中華之淵源,難以追溯,先賢之風華不可再睹,唯以此文,聊以寄之……

 

小編朱江

2019年10月25日亥時於京城巽位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19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