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創造的勇氣:羅洛.梅經典
滿額折

創造的勇氣:羅洛.梅經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30 元
優惠價
90207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3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羅洛.梅(Rollo May)最吸引人的作品。跨度哲學、文學、神話、藝術、宗教、心理的閱讀享受。
˙探索「創造力」的各種問題,精確剖析「創造的過程」。
˙深入關懷人的存在問題,對生命張力的另一種描寫:「創造的勇氣是為了發現新的形式、新的象徵、新的典範,以便由此建立一個新的社會。」

創造的勇氣――實踐自我的原動力
「欣賞音樂、繪畫或其他具有創意的藝術品,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創造的行動。」

如果想像與藝術不是許多認定之生命的浮面花樣,而是人類經驗的源頭活水,那該怎麼辦?如果我們的邏輯與科學是原生於藝術形式,而不是藝術形式原生於邏輯與科學,那該怎麼辦?在這本令人激賞的書中,作者羅洛.梅幫助所有的人找出創造的衝動,只要解放這種衝動就會促使人生走向新的高峰。

羅洛.梅,是二十世紀西方精神醫學界極富盛名的存在主義心理分析大師,又被稱為「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他在本書中指出,我們可以通過恐懼的試煉,指向一個充分實現的自我。從認識自我走向創造自己時,需要的是熱情與形式,同時他認為「欣賞也是一種創造」。

作者簡介

羅洛.梅 Rollo May
美國存在心理學家,1909年生。曾赴希臘三年,任大學英文教席,並隨阿德勒短期研習。返美後,入聯合神學院,與存在主義神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以師友相交,深受其思想啟迪。

梅耽讀存在主義宗教思想家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之著作。入懷特學院(White Institute)攻讀精神分析,遇蘇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與佛洛姆(Erich Fromm)等人,最後於1949年獲得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首位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畢生致力於將存在心理學引入美國,1994年病逝於加州。

重要著作包括:《焦慮的意義》(The Meaning of Anxiety)、《愛與意志》(Love and Will)、《創造的勇氣》(The Courage to Create)、《權力與無知》(Power and Innocence)、《自由與命運》(Freedom and Destiny)、《哭喊神話》(The Cry for Myth)等。

【自序】
創造的勇氣
才華與創造活動之間的關係,以及創造力與死亡之間的關係,究竟是什麼?對美的領悟是通往真理的路途之一嗎?

我這一生縈懷於心的,是有關「創造力」的各種問題。這些問題使我深為著迷,例如:科學及藝術中的某一原創性觀念,為何在某一特定時刻從潛意識中「冒出來」?才華與創造活動之間的關係,以及創造力與死亡之間的關係,究竟是什麼?為何一齣模仿劇或一場舞蹈,會帶給我們如此多的樂趣?荷馬面對像特洛伊戰爭這麼複雜粗糙的史實,是如何將它寫成一首長詩,進而成為整個希臘文明的倫理引導之一?

在探索這些問題時,我的身分不是站在一旁的局外人,而是親自介入藝術及科學的參與者。我的動機來自我自己深深感受的好奇,就像渴望看到一張紙上的兩種顏色怎麼混融而變成不可預測的第三種顏色。在生物演化的激烈競賽中,人類得以脫穎而出的特質,不就是他能夠停頓片刻。在拉斯科(Lascaux)或阿爾塔米拉(Altamira)的洞穴牆壁上,繪製那些棕紅交錯的麋鹿與野牛,使我們今日看來仍然覺得驚訝讚嘆與心生敬畏嗎?應該假設對美的領悟是通往真理的路途之一嗎?應該假設「優雅」物理學家以此描述他們的發現――就是打開終極實在界的一把鑰匙嗎?應該假設喬哀思(Joyce)所謂藝術家創造了「人類未曾受造的良心」,是正確的說法嗎?

本書各章是我的沉思心得的一部分紀錄。它們是我在學院及大學中的講課資料所衍生而成的。我一直有些猶豫,考慮是否要出版它們,因為總覺得不夠完備――創造之奧祕依然未解。後來我才明白這種「未完成的」性質是永遠存在的,並且這正是創造過程本身的一部分。許多聽過我演講的人催促我出版它們,也印證了我的想法是對的。

我樂於承認:本書書名參考了田立克(Paul Tillich)的《存在的勇氣》(The Courage to Be)。不過,人不能「存在於」一個虛空中。我們是以創造來展示我們的存在。創造力是摟著存在而出現的必要質素。不僅如此,本書書名中的「勇氣」一詞所指涉的,超出第一章前幾頁的範圍,是針對創造的活動所不可或缺的那種特定的勇氣。我們平常討論創造力時,很少認可這種勇氣;在形諸文字的著作裡面就更少見了。

我願感謝三位朋友:海德(Ann Hyde)、狄內斯(Magda Denes)與羅伯滋(Elinor Roberts)。他們閱讀全部或部分文稿,並與我討論過其中內容。

編輯本書時,我的樂趣更甚於一般的蒐集文稿,因為它一議我得以重新思索書中所有的這些問題。但願本書也能為讀者帶來同樣豐富的樂趣。

羅洛.梅
新罕布夏,侯德尼斯(Holderness)

目次

〈譯序〉把握自我創造的契機◎傅佩榮
〈作者序〉創造的勇氣◎羅洛.梅

1 創造的勇氣
2 創造力的性質
3 創造力與潛意識
4 創造力與遭遇
5 戴爾菲神諭做為治療師
6 論創造力的限制
7 對形式的熱情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
1創造的勇氣

我們生活在一個斷裂的時代,老一輩的作風正在消逝,新一輩的作風尚未塑成。環顧世間,從兩性關係、婚姻型態、家庭結構,到敎育、宗教以及科技,現代生活的每一方面幾乎都出現了急劇的變化。這一切的背後,還存在著原子彈的威脅,它雖然看似遙遠,卻從來不曾消失。在這個有如煉獄的時代裡,要想以敏感的心靈活下去,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
我們面臨一個選擇的關口。既然基礎搖晃不定,我們是否就此退縮到焦慮與驚慌之中?為了害怕失去熟悉的停泊之地,我們是否就此癱瘓不前,以無動於衷來掩飾自己的觀望態度?果真如此,我們無異於放棄了大好時機,無法參與共同造就未來的大業。我們也將糟蹋了人類所獨具的特色,亦即藉由清醒的意識,去左右演化的行程。我們也許就此陷入歷史盲目的命定路線,失去塑造未來的機會,不能讓社會變得更公平與更合乎人道。
若是不願如此,我們是否在面對急劇的變化時,可以緊緊抓住勇氣,由此保存我們的敏感心靈、清醒意識與負責態度?我們是否願意自覺地參興造就一個新社會,不論自己的貢獻是多麼微小?我希望這才是我們的抉擇,因為以下所談的,都將以此為基礎。
我們的使命是要從事一項新的工程,開發一塊無人的區域,闖進一片既沒有專業嚮導也沒有現成途徑的森林。這正是存在主義者所謂的:對虛無之焦慮。走向未來,即是躍進一個未知領城;這樣做,需要極大的勇氣,這種勇氣不但在當前沒有人示範過,並且很少人知道那是怎麼回事。


何謂勇氣?

首先,我所謂的勇氣,並非與絕望對立的勇氣。我們經常必須面對絕望,就像美國社會每一位敏感的人在過去數十年所體驗到的。不過,齊克果(Kierkegaard)、尼采(Nietzsche)、卡繆(Camus)與沙特(Sartre),都曾宣稱:勇氣並非取消絕望,而是意指:即使絕望伴隨在身邊,也有繼續前進的能耐。
其次,勇氣不能只靠頑固的態度來維持,因為個人必須與他人一起從事創造工作,不過,如果你不肯表達自己原本的想法,不肯傾聽自己内在的心聲,你就難免背叛自己。不僅如此,你若未能貢獻一分心力,也就難免背叛我們共組的群體。
這種勇氣的主要特色之一,是它要求我們在生命中確立一個核心;若無此一核心,我們會覺得自己只是一個空殼子。這種內在的「空虛」,反映出來的就是外在的冷漠;冷漠累積到某種程度,將會演變為懦弱。正是為了這個緣故,我們的定志(Commitment,抉擇或獻身於某一理想)總是必須奠基於自己生命的核心,否則任何定志終究都是不真誠的。
不僅如此,勇氣與魯莽也不能混淆。勇氣有時成為虛張聲勢的藉口,由此遮掩內心不自覺的恐懼,以證明自己的過人本事,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自殺飛行員那樣。這種魯莽的最後結局是無謂的犧牲,或者至少是讓警棍打得頭破血流;這兩者都不是表現勇氣的正確方法。
勇氣不是各稱人格價値(如愛或忠實)之中的一種品德或價值。勇氣是其他一切品德與人格價值的基石與支柱。若無勇氣,愛即將褪色,然後淪為依賴。若無勇氣,忠實亦難堅持,然後變為妥協。
「勇氣」一詞的英文(courage),與法文的「心」(coeur),同出一源。就像心臟把血液壓送到四肢與腦部,使這些機能得以運作,勇氣也使心理方面的一切品德得到動力。若無勇氣,一切價値都會萎縮,成為品德的幻影。
在人類身上,唯有勇氣能夠帶來存在(being)與成長(becoming)。如果自我想要落實,就必須對自己有明確的肯定與定志。這正是人類與其他萬物之間的差異。橡子長成橡樹,是藉由自動的生機;它不需要任何定志。小貓也是靠本能而成長的。在這些生物中,自然本性(nature)與生命存在(being)是一致的。然而,一個人要真正的為人,只有憑著自己的選擇,以及對這一選擇的定志。人們每天所做的各種決定,使他們獲得意義與尊嚴。因此之故,田立克(Paul Tillich)認為勇氣具備存有學上的性格,亦即勇氣是我們的存在所不可或缺的。


形體的勇氣

這是最單純及最明顯的一種勇氣。在美國文化中,形體的勇氣(physical courage)主要表現為邊疆開拓的神話。原始的典型是西部拓荒的英雄:他們手中握著法律,靠著拔槍比比對手迅速而生存下來;他們從不依賴別人,可以忍受孤寂,住在荒郊野外,最近的鄰居也相隔二十哩之遠。
不過,這種邊疆傳統所帶來的矛盾,今日看來十分清楚。其中蘊含的早期英雄主義日漸變質,這種勇氣現在不僅失去效用,而且劣化為殘酷無情。小時候我住在美國中西部的一個小鎮,大家都知道男孩子喜歡動手打架。做媽媽的對此另有不同的觀點,於是小孩在學校打架打輸了,回家就要再挨一頓鞭子。還顯然不是培養健全性格的有效方法。從事心理分析工作多年,我聽過許多男士說他們在孩童時代十分敏感,以致無法學會如何壓服別人;等到掌大隻後,他們認定自己是個懦夫。
在所謂的文明國家裡,美國是最充斥暴力的國家之一;殺人案的比例要比歐洲各國高出三至十倍。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們的祖先在拓荒時代殘酷行動所造成的影響。
我們今天需要一種新的形體的勇氧,既不盲目地傾向暴力,也不要求以自我為中心去壓服別人。我提議應該藉身體表現一種新型的勇氣:鍛鍊身體,不是為了健美的肌肉,而是為了培養敏銳的感受力。我們要發展的是:伴著身體一起傾聽的能力。這就是尼采所謂的,學習與身體一起思考。如此可以提高身體的價值,使它成為同情與關心他人的媒介,使它成為表現自我的美麗內涵的途徑,使它成為各種樂趣的豐富源頭。
對身體的這種看法,已經由於瑜伽、靜坐、禪宗以及其他由東方傳入的宗教心理學的流行,而逐漸在美國傳布開來。在上述東方傳統中,身體不是應該受詛咒的東西,而是可以展現適度的榮耀與尊嚴。我提議在考慮未來的社會所需要之形體的勇氣時,不妨虛心向東方學習。


道德的勇氣

接著要談道德的勇氣。我所認識及聽說過的人物之中,凡是具有偉大的道德勇氣者,通常都是厭惡暴力的。以索忍尼辛(Aleksander Solzhenitsyn)為例,這位俄國作家獨自一人站出來與蘇維埃政權對抗,抗議俄國集中營對於男女囚犯所施行的殘酷非人待遇。他以最優雅的現代俄語文體,寫下一部部作品,極力反對在形體上、心理上或精神上,對任何人進行迫害。他不屬於自由主義者,卻是一位俄國民族主義者,由此使得他的道德勇氣格外鮮明可辨。他所象徵的價値,是今日混淆的世界所看不見的;那種價値就是:一個人的內在心靈應該受到尊重,只要他或她具有人性,而完全不必顧慮其政治立場。他像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evsky)筆下帝俄時代的一個角色(這是庫尼茲Stanley Kunitz對他的描述)大聲疾呼:「如果犧牲生命可以促使具理實現,我將樂於赴死!」
蘇維埃警察將他建捕入獄。據說他被剝光衣服,帶到一隊行刑士兵面前。警察的目的是,既然無法在心理上逼他緘默,就要設法把他嚇死;槍聲齊響,卻都是空包彈。永不畏縮的索忍尼辛,隨後被放逐到瑞士,繼續以犀利的眼光批評其他國家,他指出像美國的民主就顯然需要嚴加修正。只要有具備像索忍尼辛這種道德勇氣的人物存在,我們就可以斷定「人即是機器人」的勝利還沒有來到。
索氏這種勇氧,並非只是源於直言無隱的大膽作風,同時更來自他在集中營的經驗,對於人類所受的苦難感到深切的同情。這裡暗示的規則是:道德勇氣的根源,就在一個人對於同伴的苦難產生敏銳的感受,甚至感同身受。我有時想把這種勇氣稱為「體會的勇氣」(perceptual courage),因為它有賴於人的「體會」能力,讓人的自我看到他人的苦難。我們如果經驗過罪惡,就會被迫對它採取行動,我們捫心自問,就會發現:當我們不願置身其中,甚至不願考慮是否應該幫助受到不義對待的人時,我們就封殺了自己的體會能力,切斷了自己與需要幫助的人之間的感應。因此,今日最流行的懦弱形式,就表現為下述說法:「我不願意捲入其中。」


社會的勇氣

針對前面描述的冷漠無情,我們要談第三種勇氣,亦即社會的勇氣。這種勇氣使一個人與其他的人發生關連,能夠讓自我承受危險,以求達成充滿意義的親密關係。一個人可以長時期將自我投入一種關係網,要求自己的心靈日益開放。
親密關係需要勇氣,因為危險是難以避免的。我們在出發點上無法知道這種關係將會怎樣影響我們。正如化學藥品的混合,一人改變,二人皆受到波及。我們將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成長,還是將會就此毀滅?可以確知的只有一點:如果我們全力投入這種關係,就不可能在交往過程中依然故我。
人們時常轉移注意力,強調形體的勇氣,藉以避開眞誠的親密關係所要求的那種勇氣。在當前社會中,形體上的赤裸,要比心理上或精神上的赤裸更為容易;與人分享我們的身體,要比與人分享我們的夢想、希望、恐懼與期盼更為容易,因為後者更皆近我們的核心,以致在與人分享時我們變得更容易受到傷害。為著一些奇怪的理由,我們不好意思與人分享那些最重要的東西。於是,人們為了避開建構關係的較為「危險的」一步,就直接跳到床上去了。畢竟身體也是一種物體,可以用機械的方式來對待它。
然而,親密關係若是開始於並且停留於形體的層次,就很容易流於虛偽,並且很快就會使人備感空虛而想要逃之夭夭了。眞誠的社會的勇氣所要求的親密關係,必須同時兼顧人格的許多屠次。唯有這麼做,才能克服人格的異化(alienation,也可譯為疏離)問題。難怪我們在遇見新朋友時,會覺得有些焦慮,又有些期待的喜悅;然後關係如果繼續深入,則每一步進展都會標示出新的喜悅與新的焦慮。每一次聚會都可能預示某種未知的命運等待著我們,但它同時也提供了刺激,助我們得到令人興奮的樂趣,可以真正認識另一個人。
社會的勇氣要求我們面對兩種不同的恐懼。一位早期的心理分析家藍克(Otto Rank)對此作過精彩的描述。他稱第一種為「恐懼生活」(life fear)。這是對於獨立自主的生活所感覺的恐懼,害怕被人拋棄,需要依賴另一個人。這種恐懼顯示為:把自我完全投入一種關係,以致自己沒有留下可以建構關係的自我。結果,一個人變成他的愛人之反映,然後遲早會讓對方覺得不勝其煩。正如藍克所描寫的,這是對於自我實現所生的恐懼。藍克的生平約在婦女解放運動以前四十年,因此他當時認為婦女最容易產生這種恐懼。
與此相反的,是藍克所體的「恐懼死亡」(death fear)。這是害怕被另一個人完全完全吞沒,擔心失去自己的自我與自主性,無法再過獨立的生活。藍克說,這是男性最容易遇到的恐懼,所以他們設法讓後門開著,準備在關係過於親密時,隨時可以倉惶遁走。
事實上,藍克如果今天還活著,將會認為男女都必定會遭遇這兩種恐懼,只是比重不同而已。我們一生之中,不也是在這兩種恐懼之間徘徊嗎?它們其實是任何一個關心別人的人所可能感覺到的不同形態的焦慮。然而,唯有面對這兩種恐懼,並且知道人的成長必須藉著肯定自我及分享別人的自我,然後我們才能走向自我實現。
卡繆的《放逐與王國》一書,有一篇小說,描述這兩種互相對立的勇氣。〈工作中的藝術家〉,寫的是一位巴黎窮畫家的故事;這位畫家總是買不起足夠的麵包來養活妻小。當他貧病交迫而死時,一位至友發現他的最後一張畫布。畫布上一片空白,只是在中間寫著幾個很不清楚的字母。這幾個字母可以念成「孤獨」(solitary)一詞;讓自己與一切事情保持距離,維持心靈平靜,以便傾聽內在較深的自我。這幾個字母也可以念成「合群」(solidary)一詞;意指「在市場生活」,團結、投入,或者像馬克思(K. Marx)所說的認同群眾。這兩者雖然對立,但都是藝術家所需要的,由此才能產生對當時充滿意義、又對未來充滿啓示的作品。


勇氣所包含的弔詭

接著,我們面對任何一種勇氣都無法避開的奇怪的弔詭(paradox)。這個似非而是的弔詭是:我們既要完全的投入與定志,又須同時警覺自己可能是錯誤的。在信念與懷疑之間的這種辯證關係,正是最高類型的勇氣所具有的特色;因此,凡是以過於簡化的方式界說勇氣為純粹的成長,都是不符實情的。
有些人聲稱「絕對相信」唯有自己的立場正確;這是一種危險的態度。這種信念不僅會形成獨斷主義,還會帶來更具破壞力的狂熱主義。它使一個人無法學習新的真理,同時洩漏了内心潛意識的疑感,這個人必須重複他的嚴正聲明,以便平息外來的反對,同時壓抑自己潛意識的疑惑。
在尼克森水門案事件的那段時間,我們經常聽到白宮發出類似「我絕對相信」或「我要絕對說清這一點」的話。這種語調使我坐立不安,因為我知道這種過度強調的說法總是隱藏著一些欺瞞。莎士比亞說得妙:「女士〔或政客〕總是抗議得過了頭,我這樣認為。」感在這種時刻,我們希望看到一位像林肯的領袖,他公開承認他的懷疑,正如你我有你我的懷疑一樣,不過他應該也有勇氣在面對懷疑是繼續往前奮鬥。狂熱的人閉起雙眼,不看新的真理;但是,有勇氣相信、又有勇氯承認懷疑的人,就可進可退,隨時向著新知開放。
塞尚(Paul Cézame)深深相信他發現了並且畫出了一種新的空間形式,將大幅影響藝術之未來,但是他同時也充滿了痛苦的、始終存在的懷疑。定志與懷疑之間的關係,絕不是針鋒相對的。最健康的定志,並非全無懷疑,而是即使有懷疑,也照樣定志。在全心相信的同時,存著一些懷疑,這絕不是一種矛盾:它預設了對真理之更高的尊重,它知道真理總是超出在任何時刻所能說的及所能做的一切。任何正面的論題,都會有一個反面的論題,然後接著再有一個綜合的論題,因此真理是一個永不停息的過程。我們這才明白萊布尼茲(Leibniz)說過的一句話:「如果可以學到一些東西,我願意步行二十英里,去傾聽最兇惡的敵人的言論。」

(全文未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07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