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終結所有和平的和平:奧斯曼帝國的衰亡與現代中東的形成(簡體書)
滿額折

終結所有和平的和平:奧斯曼帝國的衰亡與現代中東的形成(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138 元
定  價:NT$ 828 元
優惠價:87720
領券後再享88折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2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東,當今世界的戰略要地,也是紛爭之地。戰爭、宗教衝突、恐怖主義、大國干預、族裔對抗……100年來在這片土地上輪番上演。而所有這些,都可以追溯到“一戰”期間和戰後,英國、法國和俄國等大國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和決定。
“一戰”爆發前,奧斯曼帝國,這個曾經兵鋒直指維也納的大帝國已經沒落。它在歐洲的領土大多已經喪失,而名義上屬於帝國的埃及也淪為了英國的附庸。野心勃勃的英國駐埃及總領事基欽納伯爵已經著手在中東謀取更多利益。戰爭爆發後,奧斯曼帝國加入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與英、法、俄等協約國作戰。協約國並不把這個老氣橫秋的帝國放在眼裡,以為能夠很快戰勝它。1915年,英法兩國發動加利波利戰役,企圖直取奧斯曼首都伊斯坦布爾。然而,整場戰爭竟然演變成了持續250多天的壕塹戰,最終以英法兩國撤軍告終。
戰爭期間,看到勝利無望的英國政府調整了自己的中東政策。主導英國中東政策的陸軍大臣基欽納伯爵派手下馬克•賽克斯與法國和俄國談判。三方秘密達成了《賽克斯―皮科協定》,大致劃分了三國在中東的勢力範圍。同時,英國政府積極支持麥加的統治者發動阿拉伯大起義,試圖從內部瓦解奧斯曼帝國。1916年底,勞合•喬治成為英國新任首相,他在中東採取了更為積極的進攻政策,不到兩年,英軍相繼攻下巴格達、耶路撒冷和大馬士革。1918年10月,奧斯曼帝國戰敗投降。
“一戰”結束後,溫斯頓•丘吉爾成為中東問題解決方案的“總設計師”。然而,中東問題的解決卻困難重重。許多地方爆發了反對英法統治的動亂,英法俄三國之間的矛盾又顯現出來,美國、意大利和希臘等國也要插上一腳,更重要的是,在經歷了“一戰”的血腥後,西方各國人民更渴望休養生息,對帝國主義擴張已經興味索然。1922年,一系列中東問題解決方案才艱難出臺,英法兩國強行將西方政治體系移植到了中東,並自行為中東各國劃定了邊界,絲毫沒有考慮當地的政治現實和人民的要求。紛爭的種子已然埋下。列強聲稱可以給中東帶來和平的解決方案,成了“終結所有和平的和平”。

作者簡介

戴維•弗羅姆金(David Fromkin,1932―2017)

美國波士頓大學國際關係、歷史與法律教授,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成員,1972年美國大選時曾擔任民主黨的外交政策顧問,波士頓大學弗雷德裡克•S. 帕迪長期未來研究中心創始主任,曾任波士頓大學國際關係系主任。在進入大學任教前,他還在美國陸軍做過律師和檢察官。他的代表作《終結所有和平的和平》曾獲普利策獎提名和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提名,並被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推薦給手下處理中東事務的官員閱讀。

他還著有《美利堅時代》、《民族的獨立》、《牛仔和國王:西奧多•羅斯福和愛德華七世》、《歐洲的最後一個夏天:1914年是誰發動了世界大戰》,以及《穿越科索沃:美國干預巴爾幹的現實》等書。此外,他還經常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外交事務》等知名期刊供稿。

名人/編輯推薦

●揭秘現代中東的起源,追溯中東百年動蕩的根源,波士頓大學教授戴維•弗羅姆金十年磨一劍的力作

現代中東是如何形成的?敘利亞、伊拉克、以色列、沙特阿拉伯、黎巴嫩、約旦、巴勒斯坦……這些國家是怎樣出現在世界地圖上的?中東為何至今動盪不斷?這些問題都源自“一戰”後英、法、俄、美等國對戰敗國——奧斯曼帝國——的處置。處置的決定是如何做出的?各個戰勝國考慮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中東各國的邊界是如何劃定的?猶太復國主義是如何出現的?巴以沖突源頭何在?最終的中東解決方案為何埋下了紛爭的種子?作者埋首於檔案和文獻之中十年,為我們逐一解答這些關乎現代中東命運的問題。

 

●精彩的大國博弈,牽動來自五大洲的多方勢力,一部外交與戰爭交織的史詩

“一戰”期間,中東不僅是協約國與同盟國廝殺的戰場,也是協約國內部各國相互博弈的舞台,在歐洲結成盟友的英、法、俄等國,在中東卻互相猜疑、防備和排斥,有時甚至走到了衝突的邊緣。國家間的外交活動充滿了猜忌、誤判,甚至欺詐,情節不斷反轉,條約簽了又改,敵友關係隨時變化。美國在加入“一戰”後也開始在中東問題上指手畫腳,意大利和希臘也試圖在中東分一杯羹,而來自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軍隊則成了英國在中東戰場的主力軍。中東一個地區的問題牽動了歐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五大洲的神經。

 

●大英帝國內部的權力鬥爭,倫敦、埃及、印度三方圍繞中東政策的博弈

倫敦是英國的首都,但它是大英帝國的中心嗎?倫敦、開羅、德里(西姆拉)之間有著怎樣錯綜複雜的關係和博弈?哪方是英國中東政策的主導者?作者的行文穿梭於倫敦、開羅、印度和伊斯坦布爾之間,為我們展示了倫敦中央政府、英印政府、英國駐埃及當局,以及一些英國外交官在中東問題上的分歧與協調,詳細記錄了官員的決策過程,使我們可以一窺大英帝國的權力結構,並幫我們釐清了官僚政治的來龍去脈。

 

●丘吉爾、阿拉伯的勞倫斯等歷史名人在現代中東的形成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幾個英國政府的中級公務員為何能決定世界上一個地區的命運?

我們所熟知的丘吉爾是英國在二戰中的首相,其實丘吉爾在“一戰”時已經在政壇嶄露頭角,戰後擔任殖民地大臣的他是英國中東政策的“總設計師”,那麼,丘吉爾究竟做了什麼?阿拉伯的勞倫斯是促成阿拉伯大起義的英雄,還是言過其實的、被包裝出來的明星?巴黎和會三巨頭又是怎樣規劃中東命運的?馬克•賽克斯等幾位英國政府的中級公務員,竟然基本決定了現代中東國家的邊界,這又是為何?書中登場人物眾多。全書在描寫人物決策過程的同時,也關注決策者背後的價值觀和他們對“一戰”後新世界的期許。可以說,本書不僅是關於現代中東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更是關於20世紀的世界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獨特的從“大中東”、“大博弈”視角考察現代中東形成的創新之作

以往書寫現代中東形成的史書大多只關注英國,至多是英國和法國,在其中所起的主導作用,而作者將這一問題置於一個更加廣闊的框架下考察。他將俄國統治下的中亞作為“大中東”的一部分加以考察,認為現代中東的形成過程也是英俄兩國從19世紀開始的“大博弈”的高峰。視野宏大,觀點頗具創新性。

 

●全面呈現奧斯曼帝國最後的8年歲月,刷新對晚期奧斯曼帝國的既有認知

奧斯曼帝國為何選擇與德國和奧匈帝國結盟?被譏諷為“西亞病夫”的奧斯曼帝國為何沒有在戰爭開始後被迅速擊垮,而居然能與英、法、俄等世界列強打得有來有回,甚至還取得了一些戰役的勝利,這是為何?而這些勝利為何沒能最終拯救帝國,使其免遭覆亡的命運?在作者筆下,帝國的最後歲月不只是充滿了內憂外患,也有高光時刻,帝國並非像我們傳統上認為的那麼不堪。

 

●多方讚譽,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等國際國內知名人士和學者推薦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要求他手下每位處理中東事務的官員都要閱讀的作品;普利策獎提名作品,美國國家書評獎提名作品;美國海軍陸戰隊“專業閱讀項目”指定書目;美國陸軍、美國國務院、弗吉尼亞大學、堪薩斯大學、羅格斯大學、斯沃斯莫爾學院推薦書目;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思考未來人類處境所需要閱讀的50部書”之一;北京大學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昝濤、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教授王三義、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陳天社等國內專業學者推薦。

-----------------

如果不了解中東地區的背景,任何政策制定者都無法正確把握該地區……在有關該地區的大量書籍中,弗羅姆金的史詩巨著《終結所有和平的和平》是上佳的選擇。

——理查德·霍爾布魯克(Richard Holbrooke),美國前常駐聯合國代表

關於中東地區,戴維·弗羅姆金的《終結所有和平的和平》理所當然是一部暢銷書。

——諾曼·斯通,牛津大學近代史教授、《一戰簡史》作者

這本書初版於冷戰結束前夕,長期以來都是相關領域的名作。現在翻譯引進,也不過時。它的主題是關於奧斯曼帝國的解體與現代中東的構建。作者是講故事的高手,且不厭宏大,巧妙地組織起英、法、俄、奧斯曼多條主線,還涉及伊朗、阿富汗和中亞地區。或許,也只有出身於非職業歷史學家的作者才敢於挑戰如此綜合性的、高難度的題目。它很適合對下列主題感興趣的讀者:世界秩序的更迭、中東現代史、帝國的起落、官僚體制的決策過程、海外投資風險……

——昝濤北京大學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

世界範圍的戰爭結束後,中東地區的混亂才開始。為什麼會這樣?戴維﹒ 弗羅姆金以冷靜而凝練的筆觸,抽絲剝繭地給讀者講述歷史真相。探究“中東動盪根源”的論著雖多,但《終結所有和平的和平》一書提出的觀點,很快被學界所接受。戴維﹒ 弗羅姆金的觀點可概括為:“一戰期間和戰後協約國所做的一系列決定,塑造了現代中東”;“現代中東的國家和邊界是由歐洲人一手炮製的”;“中東的舊秩序被摧毀,新秩序並未建立起來”。欒立夫的中文翻譯,準確地傳達了戴維﹒ 弗洛姆金所講的故事、所持的見解。

——王三義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中東地區紛繁複雜的格局,源於“一戰”後列強對中東地區的瓜分,特別是對奧斯曼帝國阿拉伯轄區的重塑。該著以翔實的檔案與文獻,以英國為視角,深入探討了1914年到1922年諸多歐美國家圍繞奧斯曼帝國領土的爭鬥,著重探討了英國與法國、俄國在瓜分中東時的利益糾葛與爭鬥。著中還探討了溫斯頓·丘吉爾、勞合·喬治、馬克·賽克斯、TE勞倫斯等各色人物在瓜分中東中的角色。該著深入解讀了中東亂象的根源,那就是列強出於自身利益而對中東的肆意瓜分。

——陳天社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終結所有和平的和平》講述了“一戰”結束時有著數百年曆史的奧斯曼帝國的解體,以及這場解體給西方列強、蘇聯和中東人民帶來的後果。從更大的範圍上講,這本書關注的是當代中東的政治起源。

——威廉·羅傑·路易斯(William Roger Louis),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英國史教授

《終結所有和平的和平》中貫穿著一個弗羅姆金的作品中反復出現的主旋律,既懷舊,又告誡。懷舊的焦點集中在所失去的1914年夏天戰爭爆發前十年的純真和豐裕……而從弗羅姆金的作品中流露出來的告誡之情與生活中真正的永恒有關:相互競爭的文化的不妥協、權力的不可動搖的要求、幻滅的可怕覺醒。

——羅傑·金博爾(Roger Kimball),《新標準》雜誌出版人、邂逅圖書總裁

本書的舞台是廣闊的,從地中海一直延伸到阿富汗,著名的戰役、危機和爭議都在其中佔有一席之地。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這是為數不多的一本對埃及、巴勒斯坦、土耳其和亞洲的阿拉伯地區,以及阿富汗和中亞地區所發生的一切進行有效全景考察的書……讀者讀罷《終結所有和平的和平》後不僅將受到啟發,也會受到衝擊——這一點從書名的諷刺意味中就能看出來。

——《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野心勃勃且壯麗恢弘。一段關於毀滅和幻滅……關於偉人及他們的偉大事蹟甚至愚蠢行為的史詩。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本書達到了歷史寫作的理想境界:它引人入勝的敘述不僅記錄了過去的事件,而且提供了一種思考它們的有用方式……書中的很多信息都是近幾十年才披露出來的,每一頁都是困擾著現在的那段歷史的新聞。

——《紐約客》(The New Yorker)

野心勃勃,扣人心弦,文筆生動……弗羅姆金講述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內容涉及外交欺詐、軍事無能和政治動盪。

——《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目次

致謝 vii

引言 xi

第一部分 在歷史的十字路口 001

第二部分 喀土穆的基欽納伯爵籌劃未來 081

第三部分 英國陷入中東泥潭 135

第四部分 顛覆 251

第五部分 協約國跌落至命運穀底 285

第六部分 新世界與應許之地 311

第七部分 入侵中東 383

第八部分 戰後分贓 445

第九部分 退潮 489

第十部分 風暴來臨 531

第十一部分 俄國重返中東 597

第十二部分 1922 年中東解決方案 633

注釋 737

參考書目 796

書摘/試閱

我們今天時常在新聞標題中看到的中東,其形成可以歸因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協約國所做的一系列決定。在本書中,我將講述這些決定是為何及如何做出的,這些決定的做出究竟是出於什麼樣的希望與恐懼、熱愛與仇恨、錯誤與誤解。

關於本國當時在中東地區的所作所為,俄國和法國的官方記錄只是宣傳工作的產物,這並不讓人感到奇怪;英國的官方記錄,甚至包括相關官員後來在回憶錄中的記敘,也同樣不可靠。那些曾經在中東問題決策中發揮過重大作用的英國官員所描繪的故事,在zui好的情況下也只能說是經過加工的版本,而在zui壞的情況下則乾脆純屬杜撰。他們試圖掩蓋自己干涉穆斯林宗教事務的事實,並佯裝自己進入中東地區是為了充當阿拉伯獨立運動的庇護者,而實際上他們對這場運動毫無信念可言。甚至,在他們的敘事之中佔據核心地位的“阿拉伯起義”,與其說發生在現實中,不如說發生在TE勞倫斯的奇妙想像中。勞倫斯是一個講荒誕故事的人,而長於包裝的美國人勞威爾•托馬斯(Lowell Thomas)將其包裝成了“阿拉伯的勞倫斯”。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真相在一點一點地浮出水面。而如今,隨著保密的官方檔案和私人文件的解密,我們得以大步一躍,逼近真相。當我於1979年展開這項研究時,我認為似乎已經到了有可能揭示出事實真相的時候。於是,便有了這本書。

在這10年間,我埋首於檔案與文獻之中,比較研讀當代學者的種種發現,試圖展示出全部拼圖完成後的圖景。我在本書中引用的文獻的作者們貢獻了大部分新發現,而我本人也有一些新的發現, 例如,為了說服德國人與自己結盟,青年土耳其黨的領袖們在1914年8月1日可能做了些什麼?為什麼阿拉伯談判代表法魯基在敘利亞內陸地區劃了一條界線,作為阿拉伯民族獨立運動的邊界?

另外,有一些誤會導致了1916年英國官僚體系內部一場深藏不露的拉鋸戰,拉鋸的雙方分別是在倫敦負責中東事務的馬克•賽克斯爵士(Sir Mark Sykes)和他的好友、在開羅主持情報工作的吉爾伯特•克萊頓(Gilbert Clayton)。我或許是第一個理清了這些誤會,至少是在某種程度上引發人們關注此事的人。我發現,賽克斯在1916 年與法國人進行談判時,誤解了克萊頓對他的要求,而無論是賽克斯還是克萊頓都從未意識到這一點。賽克斯誠心誠意地以為自己在按照克萊頓的意願辦事,但他所做的事情其實與克萊頓的意願完全相反;與此同時,克萊頓則深信賽克斯是在故意跟自己作對。由於克萊頓從未對賽克斯提及過此事,賽克斯並沒有意識到二人之間已經出現了隔閡。於是,在接下來的歲月裡,賽克斯一直誤以為自己與克萊頓站在同一條戰線上。而實際上,克萊頓已經成了賽克斯的政策在官僚體系內的一個對頭,或許還是zui危險的對頭。

我希望自己可以在本書中理清官僚政治的來龍去脈,畢竟這是我寫作本書的主要動機之一。不過,除了弄清楚具體的辦事過程和場景片段,我在本書中還有其他的目標。我寫作本書的目的,在於全景式地描繪出當時在整個中東地區究竟發生了什麼,以及大國政治是如何在那樣一個特殊的時刻重塑了中東的。那個時刻的特殊之處在於,西歐帝國主義的擴張恰在此時達到了它的高潮,並隨即感受到了第一股強大的推動它退潮的力量。

在我的理解中,中東地區不僅包括埃及、以色列、伊朗、土耳其和亞洲的阿拉伯國家,還包括蘇聯版圖內的中亞和阿富汗。在這片廣闊的競技場上,英國從拿破崙戰爭時期起就開始為了保護通往印度的道路而戰,它的對手先是法國,後來又換成了俄國。這一過程又被人們稱作“大博弈”(The Great Game)。

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其後果的研究,往往傾向於針對某一個國家或某一片區域。即便是那些把歐洲國家的阿拉伯(或者說整個土耳其東方世界)政策視作一個整體來研究的學者,往往也只關注英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或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英國和法國。而我則把現代中東的塑造過程放在一個更廣闊的框架下審視:在我看來,這一切實際上是19世紀“大博弈”的頂峰。因此,俄國在這個故事中也應當享有主角地位。基欽納為何提出英國應當與阿拉伯的穆斯林勢力結盟?為什麼英國和法國最終決定佔領、瓜分中東?儘管它們原本都寧願在這一地區維持土耳其帝國的統治。為什麼英國外交部公開表示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家園?為什麼在戰爭結束之後,許多英國官員認為英國有義務在中東阻擋洶湧的布爾什維克主義?這一切,都與或部分與俄國有關。然而,據我所知,目前為止這還是第一本以宏大的視角——以俄國為主角之一的“大博弈”視角—審視中東的書籍。

您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會發現,本書在中東地區的特質、環境和政治文化方面涉及有限,只有在描述歐洲政治家在決策過程中究竟忽略了哪些要素時才偶有提及。這是因為,本書記述的重點是決策的過程,而在1914—1922 年,坐在桌旁做決定的只有歐洲人和美國人。

在這個時期,中東的國家和邊界是由歐洲人一手炮製的。例如,伊拉克和我們今天所說的約旦,都是英國人創造出來的,“一戰”後的英國政治家在空白地圖上勾勒出了它們的疆界;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伊拉克的國界由一位英國公務員於1922年劃定;在敘利亞和黎巴嫩,法國人劃定了穆斯林與基督徒之間的邊界,俄國人則在亞美尼亞和蘇維埃治下的阿塞拜疆之間做了同樣的事情。

當時的歐洲強國相信,它們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亞洲伊斯蘭世界的政治形態,於是在中東地區引入了一種人為創造的國家體系。結果,時至今日,這個地區的各個國家都沒有能夠形成民族國家。宗教是中東地區政治生活的基礎,卻飽受質疑:俄國人想用共產主義將其代替,而英國人想用民族主義與對王室的忠誠取而代之。這個問題時至今日依然存在:在什葉派世界,有霍梅尼的伊朗;在遜尼派世界,有遍布埃及、敘利亞和其他地方的穆斯林兄弟會。法國政府的確允許宗教成為中東地區的政治基石,甚至宗教也是法國自身在中東地區活動的政治基石,但它的做法是支持其中的一個教派來對抗其他教派。這一問題也同樣延續至今,尤其在20世紀70、80年代的黎巴嫩教派衝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我看來,從1922年這一年開始,中東地區的各個族群就走上了注定相互碰撞的不歸路。因此,本書所涉及的這段時期——1914—1922年——就變得特別有趣而引人入勝,因為這是現代中東格局形成的時期,看上去似乎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720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